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蔡朝阳:我们为何挑战教科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4 03:3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蔡朝阳:我们为何挑战教科书
□本报记者  杨冰莹


    演播室里的蔡朝阳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而走下舞台后,竟显得有些腼腆。他受邀来南京录制一档节目——最近,这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和他的朋友们做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事情,他们以一本《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专业且系统地给小学教材“挑了不少刺”。
他们的行为或多或少已经影响了一些人,他们中间有年轻的家长、初长成的孩子或者踌躇满志的老师

   “愤青”老师

蔡朝阳自嘲,“年轻时,我是个愤青。”
三十多岁的蔡朝阳是绍兴稽山中学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个活跃的教育批评者。他曾经在博文中写道:白天我是语文老师,满手粉笔灰,来吧同学们现在跟我念“大江东去……”,夜晚,我是斗室里,不无忧伤的哈姆雷特。
在学生眼中,蔡朝阳与其他高中语文老师不同,他提出“带一本书去课堂”,给学生开推荐书单,开读书会,每周带着他们看电影。
电影和书籍一样,都是由美好和善良入手,逐渐去探索这个时代的真相,了解隐藏在事情表面之后的根本原因。比如第一部电影是《放牛班的春天》,接着是《死亡诗社》,《楚门的世界》等,看到最后就是纪录片了。
每次看完电影后,第二天全班交流总是很热闹,同学们对此也都充满了期待。一般,会有7至8位同学发言,于是这堂课,就成了很有意思的精彩45分钟。
正在浙江师范大学读研究生的朱桂英是蔡朝阳的得意门生,“我在我的高中语文课堂上遇见蔡老师,那时他还是一个忧郁的年轻人,很瘦。我的同学们对蔡老师的一致评价是:幽默风趣,博览群书,有思想,很深刻。他在课上释放出来的那种智性的愉悦,让年少的孩子们充满惊喜。”

“第一线”团队

在杭州外国语学校任教的郭初阳,是蔡朝阳的好朋友、大学同学,兼同行。曾获全国语文公开课第一名。
两年前,他在为杂志写专栏文章时,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关于母亲、母爱的文本存在相当多问题,于是邀请身边从事语文教学的同学和朋友共同探讨。”
收到邀请后,包括蔡朝阳、桐乡凤鸣高级中学的吕栋等在内的三十多个身处全国各地、执教各年级段的语文老师迅速聚集起来。他们给这个团体起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后简称“第一线”),意为“其成员均来自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对于初为人父的蔡朝阳和吕栋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很新鲜的研究视角。“作为父亲,出于私心,我们也想在儿子上学之前,先看看他将要学习的东西。”
为保证研究的广泛性,参与“第一线”的三十多位成员分为三组,分别针对目前小学教材中使用较广的三个版本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里有关母亲的课文进行分析。
2010年10月,他们首次将全部研究成果连缀成书——《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杭州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众多家长闻讯而来。一家长一次就买了三本,称一本自己看,一本给孩子的班主任,另一本打算送给孩子所在学校的校长,“想让他们也革新一下教育观点”。

撰写学生读本

《救救孩子》出版后,有出版社找到研究团队,希望能请几位成员编写一套小学读本。
“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阳继波先生给我打电话,约我编写一套小学读本。”蔡朝阳说,“阳继波说,‘现在你们是批判,那为什么不能自己来编一套你们觉得可以给小孩子读的书呢?’我们觉得有道理,就开始编撰。”
小组成员经过商讨,觉得现在教材注重道德说教,缺乏公民教育。而国外翻译过来的读本又不适合中国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确有撰写全新儿童读本的必要。他们列出十几个题目,包括经济、社会、信仰等内容,最终确定6个题目,分头撰写成一本书。
“每本都在5万字以内,作者有大学老师,也有媒体从业者,内容涉及世界起源、公民素质、经济常识、少儿心理等,用父子对话等方式,创设了很多具体情境,希望能用活泼有趣的方式,做到润物细无声。”蔡朝阳说,“这套读本针对读者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记者看到部分已完成的读本。蔡朝阳撰写的《为什么不能买下所有的东西?》,主人公6岁的小朋友菜虫虫,从跟父亲的对话中,了解到“不能够把所有的玩具都买走”,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让孩子了解相关的经济学问题:人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爸妈的工资有限?人一生大概要多少钱?
目前这一套暂定为“智慧树果子”丛书的读本已完成全部的文字工作,正在找人画插图,拟以绘本的形式推出。

面对质疑

蔡朝阳等人所做的事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网络上,有人高度称赞这种反思,认为像这样深刻的思考在教育界“很少见”;“几位中国教育界的年轻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在吹毛求疵,“为批评而批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还有的网友,干脆全盘否认报告里的很多价值观,觉得与传统教育理念相差甚远,“不敢苟同”;还有的老师觉得,教好课文才是当好教师的本分,不应该去怀疑教材里写的东西。
对此,蔡朝阳很淡定,“我们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做了一件许多人不屑的事情,但我们内心还是开心的,身为教员,找出问题并表达出来,这是应该的。”
蔡朝阳讲述了一个故事: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会将“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那场官司,家长打赢了,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
在蔡朝阳看来,也许,只有我们的每位家长、教师和教材编写者都能像这位美国妈妈一样,真正从为孩子发展负责的角度出发,关心、参与孩子的教育,我们的教科书才不会成为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3 01:41 , Processed in 0.0868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