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人大附中与中关村三小“多元文化理解”互动学习课程
| | 观摩人大附中与中关村三小“多元文化理解”互动学习课程 |
|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jpg |
|
|
| 这是一堂令人难忘的课。上周五,记者走进人大附中综合楼四层报告厅,观摩人大附中与中关村三小“多元文化理解”互相学习课程。在这里,老师不是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默默无闻地在台下客串“剧务”;而学生则“占领”了讲台,学习、讨论、表演、展示成果。 下午一点,上课了!人大附中初一一班的学生像在机场接机一般,手举欢迎牌,迎来了中关村三小的十几位同学。 在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两个学校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利用幻灯片展示介绍自己学校的特点。 中关村三小地处中关村科技园核心,是一所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校。2009年至今,学校3-6年级的班级与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小伙伴建立了联系,他们通过书信、网络、电话等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勉励,共同进步。 人大附中则把视角对准全球,以世界多元文化课程为载体对全世界的国家进行了解和学习。学校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学生都有选修这门课程,目前已经介绍过丹麦、日本、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十余个国家。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如何面对不同的文化?”在人大附中老师杨杰川抛出此次课程学习的目的后,同学们纷纷上台进行学习交流。 课程总共有一个半小时,但这样的大课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沉闷。相反,课程结束后,学生们仍意犹未尽。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给大家拜年啦!”“这都什么时候啦,还拜年呢?”“这您就不知道了,我们水族的春节是在农历的三月三日,这可刚刚过去。”一段由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相声拉开了相互学习的序幕。 中关村三小的同学们所在的班牵手的少数民族是水族。他们利用相声、小品、ppt演示等方式向大家介绍着水族的特点:神奇的水书、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马尾绣等。 轮到人大附中的同学做介绍。“印度语言有1600多种,你知道吗?”“印度的标志性建筑泰姬陵,能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自然光线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被称为‘完美建筑’。”“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非暴力是人类最伟大的武器,比世界上最有杀伤力的武器还更有威力。”在人大附中初一一班印度学习小组同学们的一问一答中,印度的轮廓在人们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而随着悠扬动听的音乐响起,人大附中的一位同学跳起了异国风情的印度舞蹈,引来人们啧啧称道。 “除了了解到水族的相关知识,我还要向中关村三小的同学学习他们认真学习、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人大附中的同学说。 “今天,我们除了了解和学习到印度的语言、建筑、历史人物等这些知识,我还要学习人大附中同学多才多艺的展示,刚才那位小姐姐的印度舞跳得真好!”中关村三小的同学说。 一个音符很难演奏出完美的乐章,一种色彩也很难描绘出美丽的图画。“不管是不同国家的文化,还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屏障,而应该成为我们互相学习和吸引的亮点。”中关村三小的薛老师表示。 老师是神奇的“魔法师”,他们虽然只是在讲台下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但整节课下来,同学们积极主动。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不仅丰富了知识积累,而且也提高了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 海淀教育科学研究所 发表于2012.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