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诡异的乌鸦
范美忠
还是在二十年前读高中的时候,鲁迅小说《药》中结尾的坟场场景就让我感到困惑:难道这部分描写除了在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个花环来表示革命者并不孤单,现实并不那么让人绝望和夏瑜的连母亲也不能理解的孤独之外,就没有别的意义了吗?还有那只乌鸦,当时就让我产生了一种神秘诡异之感,如果它真的飞上坟头又怎样呢?它不飞上坟头又意味着什么呢?最近五年我一直在光亚学校IB部教文学鉴赏课,每届都要教《呐喊》,《药》是必教的篇目,一届学生一般分成三个班,五年下来,我也教了不下十遍了(有一届教的是《彷徨》),却一直感到未能把握住坟场这个场景的深层意蕴,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也自觉底气不足。
直到去年下半年给最近这一届学生上《药》这一课的时候,我的脑袋才彷佛突然被一束光线照亮,感觉好像领悟到了这个场景的意义。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华大妈的反应,她“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她究竟在等候什么呢?再来看夏大妈,当看到瑜儿坟上的花环时:
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泪来,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夏大妈觉得自己的儿子被冤枉了,认为瑜儿会显灵,乌鸦也会飞上坟头来确认这一点,而那些坑了瑜儿的人将来会遭到报应。如果乌鸦真的飞上了坟头,《药》在某种意义上就变成了三言二拍中的一篇,鲁迅也就从现代小说大师降格为了传统的二流作家。作者在这里对传统的因果报应式的绝对正义实现模式和万物有灵交感互渗的巫术式死亡安慰模式进行了冷峻的反讽和解构!因为他的心灵是经过现代科学和启蒙理性洗礼过的心灵!但在驱散了那层笼罩在原始蒙昧心灵上的巫术迷雾之后,就出现了理性时代的虚无:即人们将不得不面对绝对正义得不到实现,死亡得不到安慰的恐怖绝望处境。
于是,这个场景似乎在无声地呼吁:祈求神的审判的绝对正义和灵魂永生对死亡的安慰。换句话说:这个场景预示着终极性的吁请!
巫术时代理性时代之后,信仰时代?
学校教育原来也可以是这样的
史金霞
这是一本特别的儿童文学故事书,特别在于,书中类似于童话般的美好故事就发生在中国,一所特别的学校——成都华德福学校。
作者吴文冰,于2002年开始接触华德福教育,随后,加入了成都华德福学校。从一开始做8年级的兼职志愿者,到2010年夏天成为4~7年级的阅读写作老师,到2011年8月,她成为了6年级的主班老师,负责文学、历史、矿物、天文、写作、心灵建设等课程。2011年11月,出版了这本以华德福教育理念为核心,讲述华德福学校教育生活的《惊蛰·苹果老师》。
四个性格各异的女孩子,一个每天都有自己颜色的果子老师,她们在银杏学园,共同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初春。
她们一起吃苹果,从苹果心踏上了“秘密王国的旅程”,开始每个人的创作,编写属于她们自己的课本。
她们一起布置教室,设计“晨圈”的活动,摆放“季节桌”,栽种“愿望树”,感受属于她们自己的校园。
她们一起探讨“人与动物”主题课,调查“天使”,“收集声音”,谈论“发情”与“恋爱”,“约会男生”,成立属于她们自己的“深蓝乐队”。
她们一起感受各种豆子的“性格”,学习熬粥,救护小猫,到马场观马,结识神秘的“红衣女子”,上了她们人生中“最美丽的一课”。
她们一起查阅动物百科全书,分享动物世界的奇妙,思考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创作属于她们自己的“主题课作品”。
她们一起制造彩虹,学会了彼此关心帮助,懂得了尊重父母,激发了每个人的潜能,创意迭出,染出属于她们每个人的“彩虹圆”……
太浪漫?太美好?太温馨?太丰富多彩?太特别?太大胆?太神奇?太不可思议?是啊,这就是华德福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生活。
华德福教育是怎么回事呢?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道格拉斯·斯朗这样介绍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教育就是滋养人的心灵和寻求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感觉、治理和心灵各个层面的发展。在教育中同时注重健康的身体、敏感的情绪、社会活动能力、丰富的想象和治理的发展,因为它们都是相互联结并彼此依赖的。
华德福教育的特别之处,不但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孩子寻找有意义的抱负和理想,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1919年,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创办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至今已逾九十年。华德福教育,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非宗教性教育,其学校遍及50多个国家。
华德福教育认为每个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并且以非常独特的方式成长,他们是发展的、逐渐成熟的人,充满潜能和希望,拥有天生各不相同的能力和技能。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同时也分享共同的社会关系。华德福倡导和培养灵活的思考,艺术的活动,实践的能力,以及对人类心灵的呵护和理解。
在华德福学校,传统教育中那些关于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准不再有效,比如知识的掌握程度、应试能力(分数)、对纪律与规范的服从等。华德福建立的是另一套评价体系,以人的成长为中心,任何相对于个体自身的细微进步,都会受到鼓励。“当一个群体的灵魂能显现每一个个体的灵魂,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美德能在群体中鲜活起来时,健康的社会生活就能建立起来……我们最高的努力是,教育一个人能给予自己的生命意义和方向。”(鲁道夫·斯坦纳)
2012年3月,吴文冰在接受《教育导报》的访谈时,这样讲述她的创作构想:
“我在创作这本书之初就构想好了“深蓝书系”的整个框架:以中国的24节气为线索,一个节气一个故事,用24部故事,展现华德福教育的方方面面。……第二部《春分·琉璃花园里的小矮人》和第三部《清明·沿着一条河行走》已经基本完成。……整个系列与华德福的课程紧密相关,会呈现出不同的写作方式,《惊蛰》偏纪实,《春分》是幻想,《清明》会借鉴中国神话的讲述方式,第四部《谷雨》则会采用侦探小说推理形式……”
这确实是一项极具理想色彩的浩大工程,以至于“灵光乍现”之时的吴文冰“激动得跳了起来”,她说,“我的后半生似乎因此更加有了意义和阳光。”
当你读完这本《惊蛰·苹果老师》,你会同我一样感叹:“学校教育原来也可以是这样的!”同我一样,你也许会对华德福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渴望成为其中之一员。
那么,就再多读几本关于华德福教育的书籍吧,你会得到更加饱满有力的信念和力量。
2012-5-29于苏州
延伸阅读:
《解放孩子的潜能》
马丁·洛森 著 吴蓓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19.00
本书从孩子的整体成长和所需教育两个方面,帮助父母了解和支持孩子。书中讨论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该在何时上学,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青春期等问题。作者告诉我们,父母只有用恰当的方式滋养、培育与启蒙孩子,创造出最佳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请让我慢慢长大——亲历华德福教育》
吴蓓 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年 32.00
吴蓓为国内较早接触并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华德福老师,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讲述了她在国外华德福学校的见闻,下篇记录了她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的甘苦。
《重新学习做老师——中国大陆首位华德福主课教师留学笔记》
李泽武 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年2月 25.00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华德福主课教师,作者回忆了去往英格兰接受教师培训、游历欧洲以及在国外华德福学校实习的全过程。作者从感受,到行动,再到思考的成长历程,印证着华德福教育的理念。
《故事知道怎么办》
苏珊·佩罗
童乐 译 林小夕 审校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年8月
苏珊·佩罗(Susan Perrow),来自澳大利亚东海岸,资深幼儿教师,有超过三十年的教学、教师培训、家长教育的经验。1986年苏珊在拜伦湾创办了澳大利亚的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在本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以丰富的事例,讲述了如何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通过故事来化解孩子的各种挑战性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