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的课不可生搬硬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9 04:0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师的课不可生搬硬套  2012年08月02日  作者:程竹怀  来源:教育时报
  □ 程竹怀
  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科教师的全部素养在某个特定的课堂情境中的自然挥洒。有人总是留恋、慨叹于优秀教师挥洒自如的课堂风范和教学艺术,被其深深折服与感染,并试图将其“复制”,让这份精湛和美感同样绽放于自己的课堂。然而,无数类似的努力往往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撇开优秀教师精湛的教学技巧和智慧难以简单“克隆”之外,更深层的问题是,大家忘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学技艺与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自有他的博大精深和高招妙举。名师们的旁征博引、绘声绘色的讲解会令你扼腕慨叹;名师们挥洒自如、出神入化、峰回路转的教学神韵会让你拍案叫绝;名师们依学定教,随机应变的教学灵性会让你惊异冲动;名师们炉火纯青、拨动心弦的教学妙举会使你深受启迪。置身于名师的课堂你会情不自禁地沉醉在艺术化的教学境界之中。亲近他们的课堂,研究他们的课例,内化积累他们的课象,会使你的教学境界更上一层楼。
  名师的课中好的东西,要虚心学习、借鉴,但不要信手拈来,随手就用。要知道别人的精彩在你的课堂上并不一定会发光,相反也许会是一个最大的败笔。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观摩名师的课后,回去自己上课时,同样用了名师的教学设计,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认真模仿,可就是达不到名师的课的效果。课堂上,有的教师本来不擅长音乐,却要尖着嗓子学窦桂梅老师去歌唱;有的教师本来不擅长美术,可是硬要学着于永正老师画画……课怎么上,一是要看学生的实际,二是要看教师的教学特点,过分迷信名师,亦步亦趋,一味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结果只能导致失败。
  有人说:“一个好演员,一举手一投足,全都是戏。”又有人说:“一个优秀的歌者,每一个细胞都散发着音乐的魅力。”练武之人,最高的境界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深厚的内力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气魄。教师的内力在哪儿?这种内力不是华丽的语言或者精妙的教学技巧,而是教师本身精湛的学科涵养以及将其转化为教学影响力的智慧。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心中应该有“语文”——胸中沟壑蕴藏有无数传奇,眼角的眉梢尽染唐诗宋词,谈笑间纵横经典名篇,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浓浓的儒雅之气。于是一篇课文就是贮藏在学生心中的一个永恒的语文经典,一篇课文就是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烙印!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举手投足之间浑身都是“语文”,这种内功、这种儒雅之气是复制不来的。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思想不能克隆,智慧不能盗版,创新不可复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汲取专家和名、特、优教师的思想精华,而不能做专家和名、特、优教师行为的“代言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于漪、于永正等,他们在课堂上或谈笑风生、左右逢源,或潇洒倜傥、驾驭自如,虽风格迥异,却尽显名家风范。虽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他们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赢得了人们的好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具有自身的个性与特色。一味模仿名师上课的形式却悟不透其精髓,而自身又没有名师的底蕴,结果是画虎类猫,邯郸学步。向名师学习,切莫只学习其一招一式,要学其形,更要得其神。好课绝不是教师刻意模仿雕琢出来的,而是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思想和内涵的自由流淌,只是这种流淌看似随意,实则源自教师坚实的教学内力与专业素养。名师上课给我们的是思路、策略,至于怎么操作有效,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各自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学名师的课,不应采取“拿来主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12:50 , Processed in 0.06340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