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中榜学子的宴请聚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1 10:1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代中榜学子的宴请聚会2012年07月25日
来源:羊城晚报




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轴》中古人宴会场景(局部)
史说
□倪方六
又到高考发榜时,随之而来是应接不暇的宴请。考生请师长,称为“谢师宴”;亲朋请考生,称为“恭贺宴”;同学之间相请,称为“告别宴”。
  古代科举中榜后,宴请、聚会也很多,其规格、花费甚至远超现代,很多时候还由国家买单,也有实行AA制。
  在古代中国,及第学子的宴请并不是随便吃的,十分有讲究。以唐代为例,文科考生便有“鹿鸣宴”、“烧尾宴”、“闻喜宴”、“相识宴”、“关宴”等各种形式和规格的吃请。
  这些宴请,是唐代科举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但并非自唐代才有,早在魏晋时期,便出现了以庆祝学子、晚辈加官进禄为主旨的宴请。只是到了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备,各种宴请也有了固定的形式。
  由于经济发达,唐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高,时人最喜欢聚餐,公私宴集盛行。如朝廷便有一种“会食”制度,即把公事拿到饭桌上来谈。会食又称“堂饭”,百官一起聚会,规模很大。遇到人生三大喜事之一的“金榜题名”,自然更要聚了。
  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鹿鸣宴”是唐代地方官员为本地新科举人举办的一种宴请,时间一般放在放榜的次日。因宴会上演奏《诗经》中的《鹿鸣》篇助兴而得名,是在周代“乡饮酒礼”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聚会形式。
  到后来,菜肴中真的出现了鹿肉,此宴成了名副其实的“鹿鸣宴”,一直盛行到清末。而在唐代,比鹿鸣宴高级的聚会是“闻喜宴”,这是新科进士的宴请,普通举人是没有资格参加的。
  到宋代,以学子为主角的宴请同样盛行,聚会的规格更高。在唐代闻喜宴基础上,出现了相当于国宴的“琼林宴”。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亲自宣布登科进士名次,并赐宴庆贺。
  这种宴会,因设在御花园琼林苑中而得名。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民族英雄元文天祥便曾参加过琼林宴,并写下了《御赐琼林宴恭和诗》。
  元、明、清三代,琼林宴又称“恩荣宴”,但民间仍习惯称这种科举时代最高等级的聚会为琼林宴。
  至于武科生,也有相应的宴会,叫“鹰扬燕”,“燕”与“宴”谐音,故称“鹰扬宴”。比鹰扬宴等级更高的,是“会武宴”,只有武进士才能参加。
现代同学聚会流行AA制消费方式,古代也是这样。及第学子聚会,很多情况下都是每人出份子,即“醵钱”。“醵”字本义便是凑钱喝酒,聚会时甚至连酒具都是自带的。
  与AA制稍有区别的是,有时份子钱并不是平均分摊,比如状元等排名靠前的学子,份子钱可能要多出一些。
  唐代著名的闻喜宴,是新科进士参加的第一个上规模的聚会,又叫“敕下宴”。在礼部放榜后、敕令发下来的当天举行,地点选在长安城内皇家园林内的曲江池。
  闻喜宴最初便是及第学子凑钱喝酒,所以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解释此词条时称为“醵钱于曲江”。虽然是学子自己凑份子聚会,朝廷也会有所表示,如在晚唐时期,皇家会赏赐宫廷美食,“赐进士红绫饼各一枚”。
  到了后唐明宗李嗣源当皇帝的五代后唐时,凑份子吃闻喜宴的现象才发生改变,天成二年(927年),及第学子聚会不再“醵钱”,吃喝开始由朝廷埋单。据《旧五代史·唐书》记载,“新及第进士有闻喜宴,逐年赐钱四十万”。
  宋代继承了后唐的做法,新科进士聚会也不要学子凑份子,赐钱更多。据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所记,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赵顼(宋神宗)赐给进士“及第钱三千缗,诸科七百缗”。
  到元佑三年(1088年)三月,宋哲宗赵煦赐钱又有所增,“诏复增进士钱百万”,并赐“酒五百壶”。
  科举及第学子的宴会活动有很多。在唐代,与闻喜宴相呼应的是“关宴”,这是新科进士在京城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聚会。因为也在曲江一带举行,故又称“曲江关宴”,或“曲江会”。
  关宴的费用则全是学子自己掏,朝廷没有一点赏赐。这相当于现在同学之间的告别宴会。吃了关宴后,大家便各奔东西、各赴前程了,因此关宴又被称作“离会”。
  虽然关宴是自掏腰包,但并不需要自己张罗,一般由相当于现在公关公司性质的“进士团”操办。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0:31:5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的体育比赛项目:蹴鞠、捶丸、击剑

文章作者:马一智 来源:北京晚报 2012-8-6


“蹴鞠”是足球吗?
  蹴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其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史记·苏秦列传》:“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鞠”也就是蹴鞠,又名“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说的都是用脚踢球的意思。蹴鞠起源于齐国都城临淄,齐宣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19-前310年)已经盛行。汉代,更被视为“治国习武”之道。出身市井的汉高祖刘邦不但自己爱踢球,而且还专门在宫苑里建造“鞠域”,也就是足球场。汉武帝刘彻还把蹴鞠列为军事训练科目,以提高将帅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将蹴鞠作为训练士兵、考察兵将体质的手段。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蹴鞠运动的专著《蹴鞠二十五篇》,这也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体育著作。到了唐代,蹴鞠的制作艺术和运动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改进,球变得更圆、更轻,而充气技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发明。唐代分队比赛,由原来的直接对抗转为间接对抗,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为胜,而且还出现了女子蹴鞠。女子蹴鞠不射门,是以踢球的技法取胜,也被称为“白打”。唐玄宗李隆基、唐中宗李显等都曾是当时的皇帝球星。宋代,蹴鞠变得更加兴盛,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亲身从事蹴鞠运动的情景。在球的制作方面,宋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制成的球要“正重十二两”,“碎凑十分圆”……清代盛行骑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被誉为“马上皇帝”,所以蹴鞠渐被冷落。
  “十五柱球”是保龄球吗?
  “木射”是中国古代球类比赛的一个项目,亦称“十五柱球”,唐代时创造。据唐陆秉编写的《木射图》一书介绍,木射“为十五笋以代侯,击地球以触之。饰以朱、墨字以贵贱之。朱者: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墨者:慢、傲、佞、贪、滥。仁者胜,滥者负,而行一赏罚焉”。这种比赛一般在室内进行,场地的一端设立十五个笋形平底的木柱,在每个木柱上分别用红笔或黑笔写一个字:用红笔在十柱上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柱上用黑笔写“慢、傲、佞、贪、滥”。参加比赛的人用木球击打木柱,击中写有红字的木柱为胜,有赏;击中写有黑字的木柱为负,受罚。可见,木射与保龄球极其相似。
  古代有水球比赛吗?
  水球,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之一。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水球,宋代宫廷中就有水球比赛。不过,中国古代水球比赛与现代水球比赛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古代的水球比赛不是在水中赛球,而是把球投掷入水中,谁投得远,谁就是胜利者。宋徽宗赵佶的一首宫词《掷水球》便描写了古代水球比赛的情况:“苑西廊畔碧沟长,修竹森森绿影凉。戏掷水球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词中描绘了球像流星一样飞落水中,与粼粼波光相映。遗憾的是,除了这首《掷水球》的宫词外,这项水球运动鲜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中国古代有击剑比赛吗?
  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剑,比如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距今大约五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中国古人已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并制作出了非常尖锐和锋利的青铜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剑”达到了一个顶峰,以吴国、越国铸的剑最为上乘,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谓“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等名剑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佩剑、练剑、击剑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后汉书·马廖传》记载:“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此后,一种对抗的击剑比赛也日渐盛行起来。曹丕《典论》中记述了他同邓展的一次剑术比赛。一日,曹丕与奋威将军邓展谈论剑法,曹丕认为邓展所谈技术已经落后了,邓展则要求与曹丕比试。这时大家正在吃甘蔗,便以甘蔗为剑下殿较量。结果,曹丕接连三次取得胜利。唐代时,舞剑之风盛行,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描述的就是公孙大娘舞剑的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到了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传统的刀、剑、冷兵器便在自卫、健身、杂技表演方面继续发展,而未发展成现代击剑运动。
  “捶丸”是高尔夫球吗?
  捶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比赛项目,它是由唐朝“步打球”发展而来的。唐代盛行打马球,但由于人多马少,同时还兼顾女子柔弱的体征,于是在打马球基础上又分化出一种运动危险系数相对较低、徒步持杖打球的竞技方法,即为“步打球”。由于不善骑马的女性也能参与这种步打球比赛,所以当时极为盛行。唐王建在其《宫词》中的诗句:“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描绘的就是寒食节期间,唐朝宫女们进行“步打球”比赛的情形。步打球流传到宋元时期,称为“捶丸”。《宋史·礼志》记载,每年三月,宋太宗赵匡义都要亲自主持捶丸比赛。元人所著《丸经·集序》中载:“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上行下效,宋时民间“捶丸”比赛极为流行。元代,已经有了关于捶丸(步打)的详尽规制方法的专著《丸经》。根据《丸经》记载:捶丸是在空旷地上画一球基,离球基七步至百步做一定数目的球窝,旁树彩旗,用棒从球基击球入窝,以用棒数少或得穴数多的一方为胜者。从所记场地、运动用品、竞争人数、竞赛方式、裁判规制等方面来看,与现代的高尔夫球很相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0 07:58 , Processed in 0.0728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