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神上富有是教师最迷人的生命状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2 08:5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刊于《教师月刊》第6期作者:朱煜
我需要不断地自我启蒙
精神上富有是教师最迷人的生命状态

教师月刊 泰戈尔曾谆谆教诲道:“教育要靠老师,不是靠方法。”可是最近十年,中国的教育界越来越迷信所谓一劳永逸的模式,到处都在吹嘘、推广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而在这热闹的背后,恰恰忽略了教师专业上的自主发展和内在精神的自足成长。我非常信服你的是,这么多年来,除了自身在学术、精神上精进外,还引领了一大批学校的教师一起成长。
     应该上说,我有很多工作上的好伙伴,我们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与现在流行的以团队面貌出现的名师工作室有所不同。名师工作室有一个特点我不太赞同,就是以某一个名师为中心,周围集合了一圈人,这是一种小团体。
教师月刊 这样的小团体一不小心容易变为个人崇拜,容易集体精神窄化,甚至粗鄙化。
    确实是这样。并不是这些名师有意要打造这个团体,享受众星捧月般的荣耀,但作为这个团体的核心力量与围绕着他的这些年轻老师,客观上自然而然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最多是一种很亲近的关系,但平等是做不到的。
我们不是一个团体,我们语文组有108个老师,在这个组里面有很多位老师在专业上是非常强的,他们知道语文到底是要做什么,知道怎么关爱学生。我上课,就特别希望这些老师来听,听了以后,我就特别希望他们给我提意见,我一直是这样一个状态,不是说我上了一堂课,我有一些想法,你们也要去学。
教师月刊 我很认同你刚才对教师专业化的“定义”: 学科上知道要做什么,心里头永远装着学生。我也很欣赏你的平等意识和开放的学习心态。其实,正如余华所说,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在你的成长道路上,我知道至少有三个人一直是你精神上内在的引导。
是的。事实上,每一个人内在的自然成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心灵养料。你提到的这三个人,我在《讲台上下的启蒙》一书中多次提及,他们分别是:我的父亲,商友敬老师,贾志敏老师。每次想起他们,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因为我始终觉得,精神上的富有是教师最美妙的生命状态。
其实,我就读的师范学校给我打下了无比坚实的精神底子。我读的师范学校的那些老师很有文化素养,我们的语文老师是话剧爱好者,能找来好多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给我们讲如何演话剧;政治老师书法非常好,经常见他跑到美术办公室和书法老师谈天说地;生物老师集了很多珍贵的邮票,非常喜欢集邮,在学校里搞了个人邮票展;哪怕是学校里的一个校务人员,类似于像教导处,打打杂的,毛笔字写得漂亮,还会拉一手小提琴,这样各种各样的人物,尽管他不一定教我,可是他们形成一种文化气场,磁铁般吸引着我。
我兴趣爱好也比较广泛,到了师范学校,一下子感觉身心就铺展开了。工作以后,我特别关注教学资源、课程资源,与那个时候身心一下子铺展开来不无关系。此外,在师范读书的时候,几乎没有分数压力,所以,工作以后,我绝不会因为分数区别对待学生,相反我还会去劝那些家长,要正视孩子的个体差异,他最多只能考七十分,你逼他考八十分、九十分,他很难达到的,这是一种折磨和扭曲,只会打击他的自信心。这样一种学生观,是师范读书的时候给我带来的很大很大的财富。
教师月刊 青春岁月是人生最美妙的时光,师范给这段岁月注入浓郁的文化味。不过,未经家庭良好塑造的童年,未必能一下子被师范学校中的文化深深吸引,相反,可能因学业压力的舒缓而自我放纵,所以,上师范之前,你的父母对你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吧。
    是这样的,我的母亲主要负责生活上的事情,学习上的事情全由我的父亲负责。父亲是机械制造专业出身,但家里的藏书却大都是文史哲方面的。读书成为我最重要的爱好和习惯,是父亲对我最重要的影响之一。
小时候,父亲经常和我们兄弟二人一边洗脚一边聊天。他用英日俄三种语言说“你好”,让我们感受语言的奇妙。他看着墙边的一个小洞告诉我们,“穴”就是洞。没想到第二天老师上课时就问大家是否知道“穴”的意思,我回答了,并得到了来自于老师的第一次表扬。父亲也喜欢给我们讲诗词。印象最深的是他给我们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笑着说,这里的“朱门”可不是我们家啊。除了诗词,他还喜欢给我们讲《论语》,而且常常有自己的想法。他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紧接着就说,己所欲也勿施于人啊。父亲这么说,也始终这么做。父亲的这些话如今已渗入我的骨髓。
教师月刊 可以说,父亲是你精神世界的依傍,是你精神成长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你真的很幸运,又遇到了贾老师和商老师。
    说来也很有意思,我认识的两个老师,一个是贾老师,一个是商老师,他们对我成长的帮助可谓异曲同工。贾老师是由区教育局指定我做他的徒弟,是签了协议的,有一定的年限。实际上,贾老师倒是很少很少给我专门一个人说你过来,我给你讲讲课。主要是我去听,听完了,大家一起闲谈。现在看,我没有跟着贾老师一节课一节课去磨,没有死抠住某一个环节应该怎么弄,让我跳出圈子去体会他的整个课堂。
商老师也是如此,我到他家里看他,主要就是聊天,天南地北的聊,当然也会谈到书,但是他谈到书一般是不会告诉我们你一定要去看,每次他一排书给我们,你这个要看一看,像带研究生一样。他更多是跟我们谈自己看了什么书,然后呢,说到兴奋的时候,他就从书架上拿一本书,给我们读上一小段。读到会心处,必定哈哈地笑着说:“好极了!太好了!”
贾老师是传我“吃饭家什”的人,是我专业上的启蒙者、领路人。商老师不是我的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我从没进过他的课堂,听过他的课,可商先生又是我最重要的老师。他的书房就是我的课堂。

启蒙:建构孩子的精神家园

教师月刊 听完你和父亲、两个老师之间的故事,很羡慕,也很感动。你身上平等的气质、民主的意识其来有自啊!2005年你提出“启蒙语文”,现在看来,跟你自身的精神成长经历息息相关,你父亲引导你读书、思考的时候,启蒙的种子其实就落在你的心头了。
    对,那是文学启蒙和审美启蒙的种子。我研究起语文与启蒙的关系来,是从一节公开课开始的。有一年在校内上公开课时,我特意选择了五年级课本中的《空城计》。这篇课文根据《三国演义》改写而成。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特点,把指导学生掌握“阅读一个计谋的实施可以从为什么用计,怎么用计,结果怎样三个方面入手”当作语言学习切入点。还利用有关影像资料,让学生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从而自己理解诸葛亮用计成功的原因。备课中,我无意发现,那段影像资料中描绘诸葛亮用计成功后是一身冷汗,而课文中则写他“哈哈大笑”。我将其作为学生思想启蒙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结果,是录像拍得好,因为诸葛亮不是神而是人,他再镇定,紧张总是有的。没有神,只有人。这样一个重要的观念,学生通过学习,自己体会到了。虽然,体会还很肤浅,甚至过不多久就淡忘了。但是,毕竟留下了一颗“种子”。
教师月刊 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一点太重要了。对于老师而言,直接给答案是轻松、畅快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一定是不合适的,可能对他的整个人的精神成长,反而是有害的。如何教会学生自己判断,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启蒙,是必要的,也是最难的,你是如何在课堂上实践“启蒙语文”的。
   在我看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有两项启蒙的任务。一是对孩子的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进行启蒙。在学校中,孩子应该接受系统、规范、科学的语言文字学习,并且通过学习,不仅能够理解运用母语,还要获得对母语的热爱以及不断学习母语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对孩子的思想、价值观、人生态度进行启蒙,逐步建构孩子的精神家园,为其成为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打好基础。我这样理解“启蒙”两字:启”,即平等对话,在和谐温馨的气氛中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高处着眼,低处入手,传递普世的价值观。“蒙”,即注重基础,从学生实际出发,整合新旧,讲究互动生成,力求教学形式灵活,教学效果有效,教学氛围愉悦。
    启蒙需要合适的材料,我把描写亲情的文章当作首选。
上海版三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课文主要讲一个小男孩听到保罗获得了哥哥送给他一辆汽车,然后向腿有残疾的弟弟许诺将来也送一辆新车作为礼物的故事。根据三年级学生语言学习的要求和学生特点,在语言学习方面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学习新课前,先出示两句句子:1、“我会送你一辆新车。”2、“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通过朗读指导学生理解“也”字的作用。然后引出课题,请学生轻读课文,划下含有课题的句子。读完课文后完成填空练习:小男孩听说(          )送给(          )一辆新车,所以(    )。该练习一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二可以练习口头表达能力,为完成后面的学习“热身”。随后,采用开放的学习形式学习重点段落,请学生交流从相关段落中获得的信息、体会。在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完成生字教学、朗读指导、课文内容理解。接着,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小男孩要送车给弟弟的原因。我先出示一段话:“圣诞节就要到了,大家都在高高兴兴地准备。可是小男孩却发现小弟弟有些闷闷不乐。……”学生先同桌之间讨论,随后请了三组学生分角色表演兄弟两人的对话。接着再请个别学生复述兄弟两人的对话。之前的反复朗读小男孩的话是为这个环节作铺垫。同桌对话一是为亲身体悟兄弟之情,二是为了口头模拟语言描写。学生独立复述则是为让学生完成语言内化。
课文最后一节写道:“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但是如果简单地请学生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学生一定会说出“要只求奉献不求索取”之类的话来。而这样的话,大都是学生听来的,而不是体验出来的。那些漂亮话对孩子来说其实是假话、空话。课文中有句话写道:“小男孩惊奇得瞪大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我抓住“白白”一词请学生讨论它的含义。想要学生懂得,保罗的哥哥送汽车给保罗不是“白白”的,送汽车的背后有着兄弟亲情。由此引申出,只有相互的无私给予才是最快乐的。
理解兄弟亲情不难,但要理解给予的相互性却有难度。于是我就先请一个学生读了他写自己弟弟的作文,文中将兄弟之情写得真切且极富童趣。我把这篇习作当成一个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悟——由身边同学的兄弟情联想到课文主人公之间的兄弟情,最后生发出去,理解了“白白”背后的含义。
教师月刊   小学的启蒙教育,如果简单地把普世价值灌输给孩子的话,可能又是一种专制,所以,小学的启蒙教育,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方法,提供一个广阔的背景,提供一种真善美的案例,使他的心田能够尽可能的肥沃一点,长大以后能够有一种理性、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
的确如此,通过一些实践,我越来越感到思想启蒙不能只是指向观念,还应该包括思想方法的启蒙。《揭开雷电之谜》一课的教学实践,就是这一想法的产物。该课先概述富兰克林的身份,再具体描述富兰克林吸引雷电的过程,最后补充说明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
通读了课文,我首先关注到了一个字和一个词语。词语是“风筝”。风筝是小学生们很熟悉的东西,每次春游、秋游时,都会有一些孩子带上各色漂亮的风筝在草坪上放飞。而在课文中,风筝是富兰克林做实验的重要工具。我先组织学生讨论放风筝的感受,引出课题。再让学生用“风筝”和课题说一句句子,复述回顾课文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对课文整体把握。
课文作者把实验过程记述得细致明了:
那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带着儿子来到费城的郊外。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他手握丝线,将风筝放到天空中。
过了没多久,突然,一道明亮的闪电掠过,顿时大雨倾盆而下。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儿被击倒。这时,他兴奋地叫了起来:“这就是电,和实验室里的电火花完全一样!”
如果按照常规的教法,帮助学生梳理一下两个自然段中的动词,朗读一下重要的句子,体会一下故事主人公当时的感受,最后出示几个动词和一个情境,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也是好的。只要教得到位扎实,学生必有收获。可是,在反复阅读上述文字后,我感到如果这样做还不能将课文的功用发挥到最大。因为在阅读的同时,我想到了胡适先生的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和“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这两句话中隐含着很重要的思想方法以及价值观。实验过程不正是为这两句话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吗?学生如果通过实验过程的学习,不但掌握了语言文字,还能通过具体事例理解、学会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那就再好不过了。
因此,我先出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请学生找出描写富兰克林做实验的句子,教师将句中主要的动词板书出来,并且标上序号。随后组织学生讨论富兰克林准备实验器材的理由,以此体会富兰克林做实验时小心谨慎,力求科学地求证自己的假设的状态。学生在习得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时,就能自行理解名言,体悟其内涵。
出示“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的同时,请学生先读课文,再思考富兰克林凭了什么证据,才说出“这就是电,和实验室里的电火花完全一样!”这句话的。通过讨论,学生同样也能内化语言,细读文本,感受“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是做人做事的准则。
胡适先生的两句话,像是焊点,把全文牢牢地焊在一起。至于有没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焊出电火花——无论是文字上、逻辑上、还是思想上——那都是长久的事,不能看一时之效。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听到过的名字,读到过的事迹,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我在教学中使用这两句名言,除了它们与课文线索暗合之外,还想让学生知道“胡适”这个名字,知道他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并希望他们在记忆中留下这两句话。我期盼在今后,学生们能让这两句话成为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之一。
上述想法逐一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课堂因此丰满了,也具备了张力。
教师月刊   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讲,通过一篇一篇课文的教学来激发孩子多元的思想观点,多元的思维,这就自身也是一个莫大的挑战啊。
   我觉得,一个有志于启蒙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追求三项核心素养,科学的学生观、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这需要不断学习、实践、锤炼。
我从三、四年级课本里选了十余篇课文做实验,为“启蒙语文”积累专题教学案例。实践中,我归纳出几个要点:在教学活动中,语言文字启蒙与思想的启蒙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结合,彼此渗透、关联。扎实的语言文字练习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启蒙的基础,少了这个,思想启蒙将坠入空谈。反之,启蒙之花将自然绽放;由于课文质量不一,所以不是所有课文都能同时找到语言启蒙与思想启蒙的切入点,教学中不能不顾实际,生硬设计;启蒙不是易事,时机的选择,方式的采用都要以学生为本,教学前要周密设计,教学时要及时调整;启蒙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教师只有把小学阶段的所有教学内容与要求作一番细致的梳理,才能更有效、更系统地实施启蒙。不求立竿见影,但求刻下痕迹。假以时日终能生根发芽;切入点确定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个人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本身具备的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判断、分析能力,对人性的理解,审美能力,专业素养,乃至对科学、民主、自由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启蒙特别是思想启蒙的效果。所以,我需要不断地自我启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10:31 , Processed in 0.07246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