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04|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网辑‘新教育’重要文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3 17:0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教育实验理念
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能成功。

团队宗旨:
    致力于民族教育的振兴与发展
    致力于团队目标达成的最大化
    致力于资助者意愿的充分实现
    致力于共同体成员的一道成长

新教育精神:
     执着追寻的“理想主义” 
     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
     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
     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四大改变:
     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五大理念:
     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六大行动:
     营造书香校园
     师生共写随笔
     聆听窗外声音
     培养卓越口才
     构建理想课堂
     建设数码社区

教师专业发展“吉祥三宝”: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团队发展观:
     以理想汇聚人才
     以行动落实理念
     以服务践履使命
     以创造提升价值
     以实绩赢得支持

团队成员品格特征:
     乐于分享
     善于沟通
     服膺真理
     勇于承担
     敢于创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7:08:27 | 只看该作者
心灵的教育:以兴趣和快乐为前提去学习
2007年11月11日22:30 央视《新闻调查》


  被采访人:

  陈美丽 宝应实验小学三年级(2)班班主任
  朱永新 “新教育实验”倡导人
  卢志文 新教育实验课题组
  顾舟群 苏州工业园区蒌封二小二年级(3)班班主任
  蒋雪珍 苏州工业园区蒌封二小莲香幼儿园
  马 玲 “新教育实验”课题组
  吴樱花 时任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老师
  沈耀新 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德育处主任
  干国祥 新教育实验课题组
  苏 岱 学生
  周建华 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校长
  庄惠芬 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
  李 杰 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第一部分
  演播室:学习苦,学习累,这是中国孩子对读书的看法,快乐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在高考和未来竞争的压力下,能够以兴趣和快乐为前提去学习吗?我们的记者江苏调查,寻找答案。
  同期:
  老师:孩子们,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让我们用最美妙的诗歌来迎接这一天的到来。“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预备开始。
  学生朗诵:“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解说:每天,宝应实验小学三年级(2)班的孩子们都是用诗歌开开启他们的学校生活,早读课的 30分钟,属于老师为他们精心挑选的诗歌。
  记者:读课文有意思还是学这个诗朗诵?
  学生:学诗有意思。
  学生:因为读课文有的时候,老师叫背,那个(课文)很长,背的话很长,很难。
  学生:要读几遍才能背下来。
  学生:对,那个诗很简单(以前)早读课也读课文,上语文课也读课文,(现在)早读课让我们读读诗,也会给我们一些更好的启发,更好的积累,还会让我们更会写一点点诗。
  记者:但是在外人看来这半个小时的晨诵课程的设置,会不会过于形式化了?
  陈美丽:假如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那么谁可以说这是形式呢?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今天你们来拍电视,我们才演绎了今天这一堂课,那我们就一直这样走下去,那么这就是我们的实质,这个实质是什么,作为一个老师我认为也不应该仅仅是关注他的当下,关注他今天的考试成绩,真正地应该为他的一生,为他的长远去做考虑。
  解说:陈美丽并不是随意改变学校的教学安排,晨诵课是他们参加的一项名为“新教育”的教育改革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这“新教育实验”是一项怎样的教育实验呢?
  朱永新:针对我们目前的分数教育,应试教育为主要倾向的,提出的一种心灵的教育。
  解说: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著名教育家,他一直关注中国的教育实践,曾发表《中华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等著作。2002年,朱永新在苏州发起了新教育实验,他认为,孩子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做准备,孩子在学校应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记者:您当时提出了让师生们过上一种幸福和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的内涵是什么,您的理解是?
  朱永新:因为过去我们的教育往往是为了明天的幸福,为了明天的幸福,他能够忍受十年寒窗之苦,那我们提出的教育,实际上,当下的幸福当下的快乐是很重要,教师他应该直接地享受教育的过程带给他的快乐和幸福,在课堂里面和每个孩子们度过的每一分钟,他都能够体验成功,都能够体验快乐,所以有一天,当我们的孩子们回到家都是讲述学校里发生的快乐的有趣的故事,从每天的教育生活中,能够得到快乐,我觉得这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教育本身是一种生活。
  记者:但是你提出来的幸福完整这种理念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过于完美?
  朱永新:因为完整本身可能对现实来讲的话,可能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一种愿望而已,如果在教育中都没有理想,这社会也就谈不上理想了,所以我觉得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
  解说:根据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晨诵的目的并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也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情和美感、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
  记者:你们读这些诗,你们能明白些什么道理吗?
  学生:能。总得有人去,不能要抱怨,一定要实际行动,对。
  记者:这是谁告诉你的?
  学生:陈老师。
  老师:是啊,那些星星看起来灰蒙蒙,还又旧又生锈,所以我们要去擦一擦,但是有人他不擦,他在干什么?
  学生:抱怨。
  老师:这样有用吗?
  学生:没有用。
  老师:对了,这样没有用,所以我们要去擦擦星星。平时的时候碰到这样的事情,你是抱怨呢?还是去擦擦星星呢?
  学生:擦擦星星。
  老师:不要这么快就回答我,记住,这要用你的行动来回答的。
  陈美丽:今天刚才我出来的时候,我就看到我们教室门边上的,那一条缝的那一根东西坏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们去帮助把它给弄好,今天就有两个孩子,在整理那个东西了。为什么?刚才读了那首诗以后,他们心里有一点点感觉了,他们知道我要去行动。
  学生:我们听老师说,马老师和干老师都是擦星族,我们也想参加,对。
  记者:擦星族啊?
  学生:对,有追星族也有擦星族。
  记者:擦星族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一个讲。
  学生:得从小事做起,帮助别人,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还有把地上的纸屑清理干净。
  解说:朱永新告诉我们,新教育实验本质上并不新,它源于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社会学专家的杜威教育思想,以及上个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人在中国进行的教育改革。
  朱永新:我觉得他们都是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儿童的个性,用教育来应答社会的问题,让人类能够不断地走向崇高,几乎都是这些教育家共同的追求。
  记者:您的新教育的新指的是什么?
  朱永新:从内容上来说,我们特别地强调阅读真正地让阅读走进,我们的教育生活,一旦唤起他的阅读兴趣以后,每个孩子自然会构建出他的阅读体系。所以我觉得关键是,培养他对阅读的这种强烈兴趣,他和文字接触的兴趣,他和图书接触的兴趣,这点是很重要的。
  记者:为什么你一直要强调阅读这样一个方式呢?
  朱永新:最重要的人文关怀,最重要的人类的智慧,最重要的人类的普世价值,都在那些伟大的著作当中,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后辈不能代替我们,我们也不能代替我们的后辈,他需要每一代人重新开始拿起书本和那些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精神和那些最伟大的心灵去进行沟通、交流、对话。
  解说:6.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
  卢志文: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的作用,是不需要证明的。但是怎样阅读呢?在这个年龄段我们读什么呢?读的过程当中我们用什么方式、方法去指导,阅读的效率会更高呢?这个是需要实验的。


  第二部分
  解说:这是二(3)班孩子的课间休息时间。在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中,一个叫亚亚的小女孩也和同学们开心地玩着游戏。从这个白净、漂亮女孩的神情举止上,我们无法相信她在一年前曾经是一个让老师非常担心的学生。
  顾舟群:第一次听到她的时候,是在入学测试,测试的老师告诉我,我测试到一个孩子一句话都没说,所以最后测试成绩只能是零分。
  解说:亚亚的幼儿园老师也对这个性格特别内向的孩子印象深刻。
  蒋雪珍:我们要进行礼貌教育,比如说看到老师早上来说老师早,她就是不肯说。
  记者:她会怎么样呢?
  蒋雪珍:她的反应就是这样,笑笑地一跑就跑进去。
  记者:那是不是比较内向孩子?
  蒋雪珍:应该说是比较内向吧,跟同学们之间也是的,不跟人家交往,不跟人家说话,同学们在玩的时候她做什么呢,她也自己玩啊,她是自己玩,不跟小孩子一起玩。
  解说:内向的亚亚走进了蒌封二小,成了顾舟群的学生,她的学习很让顾老师犯难。
  顾舟群:一有空就把她带到办公室里面去,教最最最简单的。我记得是最清楚的是写一个冬,冬天的冬,写笔顺,我写了一节课,她还不知道怎么摆,我眼泪啪哒啪哒流下来,办公室的老师都看到了。
  记者:哭什么呢?
  顾舟群:我急啊,着急的不得了,怎么这样子呢?
  同期
  顾舟群:今天顾老师又要跟你们讲一个关于月亮的绘本,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呢,?月亮的味道,那你猜猜看月亮会有味道吗?
  学生:没有。
  解说:开学不久,顾舟群开始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给孩子们上阅读写作绘本课。读写绘是新教育实验中毛虫与蝴蝶项目针对低年级儿童开发的阶梯阅读课程。
  马玲:老师在班里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讲一个绘本故事,然后回去之后呢,孩子们把这个故事画下来,爸爸妈妈把他的故事记录下来,贴在他的画上,这样呢就完成了一份读写绘的作品。
  解说:毛虫与蝴蝶项目强调,由于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不同年龄的孩子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每一个年龄段的儿童都应该阅读最适合自己的书籍。
  马玲:我们在跟很多很多家长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于一年级的小孩甚至说对学龄前的小孩,然后呢直接就是一套四大名著抛过去,所不同的呢,只是从连环画到文字的这种书了。
  记者:小孩子从小读名著对他而言的话这不是起点更高吗?
  马玲:比如说宋江怒杀阎婆惜,我们期望我们的孩子,我们一年级的小孩子,他从这个故事里面他能够得到什么?
  解说:毛虫与蝴蝶项目在小学的一到三年级倡导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让低幼儿童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得到自由的发挥。
  马玲:因为所有的孩子在三年级之前,都可以说他是一个天生的画家,上帝是把光握在他的手上的,这个时候的孩子呢,从心理学的角度,他对于图象的感觉,对于色彩的感觉远比大人要丰富的多。
  同期
  老师:就是有一天,这小海龟下定了决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你觉得它能爬上去吗?它能爬上去吗?
  学生:能。
  老师:你说。
  学生:肯定能的,坚持就是胜利。
  老师:哎哟,说的真好呀,你说。
  学生:海龟不能,海龟到了那里没有空气,会憋死的,山太高了。
  老师:但是刚才这位同学说如果我们能坚持,如果我们能坚持呢?能够克服困难呢?能不能爬上去了?
  解说:仅仅过了一个月,顾舟群惊喜地发现,亚亚开始有变化了,她交上了入学以来的第一份作业,而这个作业竟然是她完成的读写绘作品。
  顾舟群:我真的想象不到,她第一幅作品给我看的时候,我完全惊呆了。
  记者:是一幅什么样的作品?
  顾舟群:一个绘本叫小熊的哈欠,小熊哈欠飞到了蜜蜂家,蝴蝶家,小老鼠家,感染了蜜蜂,蝴蝶,小老鼠一起睡觉了,是这个故事,然后她画了这幅画呢,就是画了有一只小熊在打哈欠,下面是蜜蜂、蝴蝶、小老鼠。所有以前讲的她都没听懂因为很多孩子把作品交过来,她没交过作品嘛,我想你如果听不懂的话,不会出现那些家,出现哈欠,所以我特开心,你也能听懂了是给我一种惊喜。
  解说:亚亚的妈妈在孩子的作业上留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我骑着三轮车接女儿回家的时候,女儿不但开口主动和我说话了,还有头有脑地给我讲了《小熊的哈欠》的故事,我一边骑,她一边讲…”
  记者:之前你对亚亚这个孩子,其实在教育上也用了各种的方式,包括你单独地给她辅导等等为什么一直没有突破?但是读写绘这样的方式会使这样的孩子发生这样的转变?
  顾舟群:因为每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神秘,但是阅读能唤醒好像能开启这样一粒种子,亚亚的变化嘛,我觉得可能就是,我们找到了一条打开她心灵之窗的这样的钥匙,这个钥匙就是那些最美丽的故事,最美丽的童话。
  朱永新:因为童话的世界,这些孩子把它看成,是她自己真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她可能更容易走进童话的世界,而不能真正地走进真实的世界。
  记者:从你的眼里来看的话,是不是孩子已经真正地转变了并不说你通过一年多(训练),就一下子完全改变了?
  顾舟群:只是有些方面吧,比如说她变得越来越活泼了,开朗了,能跟学生一起交流了,一起玩了。
  记者:你觉得这样的一种读写绘的这样一种教育方式,除了对孩子们性格上有一些触动和改变之外,那在分数上有变化吗?
  顾舟群:分数有变化,她现在有时候考70几分,80几分,照这样实验下去,如果她能够加进大量阅读的话,充实她的话,我想应该语文方面,阅读方面,写作方面应该能跟一般的孩子一样慢慢发展下去。
  同期
  老师:所以他们请来了谁啊?举手回答,请来了谁?要举手,老师看谁站起来,站得高,亚亚站得高一点,起来响亮地说。
  亚亚:狐狸 。
  老师:狐狸对不对啊?
  学生:对。
  老师:他请来了狐狸了。
  

第三部分
  解说:五年前,当吴樱花老师第一次站在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初一(3)班的讲台上时,她遇到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是她的学生苏岱,一个全校有名的调皮捣蛋的孩子。
  吴樱花:正常的社会环境下,这个孩子是很出格的。
  沈耀新:上课不听讲,随便插嘴,比较讨女同学的喜欢,那么打球呢又不分时间段,他想什么时候打球,就什么时候打球,我觉得这个小孩子,怎么这么随便。
  记者:随便对于一个德育的教育工作者来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为?
  沈耀新:行为规范方面比较差。
  苏岱:我那时候就觉得给学校找麻烦特别有乐趣。
  记者:为什么会觉得给学校找麻烦有乐趣呢?
  苏岱:我一直觉得学校压迫我们学生,很多地方都在压迫,很扭曲的,很压迫的,然后那时候就觉得报复你们,不管用什么方式报复你们学校就觉得挺开心的。
  解说:遇到这样的孩子,对于已经有了十几年教龄的吴樱花来说还是第一次,她有点困惑,怎么去教育呢?
  正在这时,玉峰实验学校的校长周建华和朱永新教授商量好,把玉峰作为新教育的第一所实验学校。
  周建华:此前朱老师的几本书我也读过,对我有很大的心灵的震撼(我们)确实需要这种理想的教育,需要这种教育方式,我们需要这种教育方式的改变。
  解说:周建华在学校全面开展了新教育实验,而吴樱花也对被形象地比喻成“暮省”的“师生共写随笔”这个实验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师生共写随笔”,就是通过教学笔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干国祥:师生通过书写来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其实教育的过程,就是老师跟孩子在一起生活的过程,老师把对孩子的期待,期望以及不满,以及他对孩子的那种建议,通过笔写下来,而孩子也通过笔把比如说对教育生活,学校生活的那种不满,他内心的愤懑、困惑、犹豫、徘徊,以及喜悦、骄傲写下来。
  解说:吴樱花开始尝试着每天为苏岱的表现做记录,同时也记下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很快,一个学期结束了,吴樱花把一学期来写的随笔装订起来,取名为《孩子,我看着你长大》送给了苏岱,苏岱对此并没有太多的兴趣。
  苏岱:说实话,第一篇随笔给我的时候,我那个时候有一种感觉,这个是在诱骗我。
  记者:骗你什么呢?
  苏岱:会不会是老师的一种计谋,那时候觉得,这是老师的一种教学技巧,感动学生,然后感化学生,然后让这个学生服从于他。
  记者:你为什么会这么排斥呢?从心灵上去排斥呢?
  苏岱:我一直都认为老师都不可相信,老师都不可信任,老师为了学生都是有他们的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说我写这个学生是为了出名。
  解说:虽然苏岱表面上并不领情,但他也开始把自己的一些困惑、一些想法用随笔的方式和吴老师交流。
  记者:为什么不进行面对面?用语言交流不是也挺好,更直接?
  苏岱:不是面对面的交流,我可以更加直接,我可以把我的话讲的更加直白,比如说我对你吴老师有意见,我跟你面对面讲我不好意思讲,但是让我写我就写的出来,因为你看的时候我不知道啊,对不对?
  解说:苏岱在2004年2月20日的随笔中这样写道:“吴老师,我很爱打篮球,你是知道的。而经过一个假期与篮球的相伴,我是越来越爱它,甚至无法自拔,甚至想为它奉献一生。
  吴老师,我希望你支持我,帮我说服我父母;我希望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去为别人而活。”
  吴樱花:然后他在日记里写给我,我求你了,吴老师,你的不争气的学生,那我觉得他真的很可爱,他需要我帮助他。
  解说:虽然,吴樱花在给苏岱的回复中明确表示他的身体条件不适合做职业篮球运动员,应以读书为重,但第二天,苏岱又在随笔中再次请求吴老师支持他去打职业篮球。
  苏岱:我自己看球,我看了三四年NBA了,战术笔记本有这么厚,我自己抄的战术,然后各种书上面,我抄下的那种战术,我自己研究的有这么厚。
  解说:吴樱花在和苏岱的妈妈交流之后,她请来了专业队的教练来考察苏岱的篮球水平。
  吴樱花:弹跳也很好,拼抢很积极,很多的都是表扬,最后一句话说,所有的动作都是不规范的。
  记者:会不会伤害他的自信心?
  吴樱花:没有,这方面他很好的,而且之前我铺垫了那么多,跟他交流文字交流了那么多,当时还给他希望,将来可以打大学生职业篮球赛,好,我要上大学。我说只有大学生,才能够打职业篮球赛嘛,好了,我要努力学习,不努力学习怎么能上大学呢?所以很简单地解决了。
  苏岱:绝对是冲动,现在反思起来绝对是冲动。
  解说:在现实面前,苏岱终于放弃了去专业篮球队的幻想。而吴樱花把所有这些与苏岱的交流、所有为苏岱做的努力以及自己对于苏岱的看法,全都以随笔形式记录下来。
  记者:但是如果说没有新教育实验的这种方式的话,你会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像苏岱这样一个比较出格的学生?
  吴樱花:不知道,我只是把这个过程,我对他的一个教育过程记下来,这个过程可能是
  展现我问题的过程,我不知道对这个孩子怎么办,但是我至少不能够,对他进行以暴制暴,我是否定这种做法的。
  解说:一个学年又过去了,吴樱花写完了《孩子,我看着你长大》的第二部。在初三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吴樱花将这本随笔交给了苏岱。苏岱在2004年9月1日的随笔中写道:昨天,您送了我一本书,是《孩子,我看着你长大》的第二部,我一口气读完了它,真是感慨万千。
  吴樱花:我真的当时就流泪的,我觉得这个孩子,他很能给你一种温暖的感觉,我给他的批语也写到看到你这个日记,吴老师真的是泪流满面的,你就是对我最大的一种回报。
  苏岱:一句话说到底,就是说她的这样一个人格魅力,让我彻底地就是说服了,我服了。
  解说:可是,感动之后的苏岱在行为举止上似乎并没有多少改变,青春期的叛逆让苏岱总是或大或小地惹麻烦,他依然是那个让老师操心的孩子。
  例行的班级卫生检查,吴樱花所带的班级从来都是全年级最后一名,原因当然是苏岱那永远乱糟糟的课桌和一只怎么也拿不走的篮球…。
  在随笔中,吴樱花这样感慨:“这个让我头疼的苏岱,什么时候能让我省心啊!我来玉峰后的80%的烦恼都是源自苏岱…每想到这些,我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苏岱:虽然那一阶段成绩很好,但是老惹事,然后吴老师就是跟我谈话,她问我这么久了,我对你这个教育工作好像没成效,我就跟她说其实成效是有的,我心里面一直想过要改变,但是吴老师你去设想一下,如果说我初二的时候,还是一个整天闹事的小孩,到了初三我突然之间,一下子变好,变乖了。
  记者:这不好吗?
  苏岱:人家会说我作秀的,反正都已经这样了,那就继续这样子下去好了。
  吴樱花:我在文字里告诉他我很受伤害。
  记者:他会有反应吗?听到你的这种倾诉。
  吴樱花:因为这个是过一段时间之后,他才看到,一年之后他才看到的。那么当看到时他会为他过去做的事情他觉得很抱歉,他没有想到,吴老师受到那么多的伤害,他也会觉得挺内疚的。
  苏岱:我觉得说写这么一些东西的话,并不是困难的,我觉得她对我,最让我感激,最让我想回报的是什么,她真心真意地关爱我,她站在一个真的把自己当做,我一生的导师来看的,那个角度上面来关爱我,这是让我最最想回报她的东西,并不是这三本随笔有多少,这只是一种物质体现。
  解说:2005年6月,苏岱的中考成绩揭晓了,他以660分的成绩摘得昆山市中考状元,苏岱深深地向吴樱花老师鞠了一躬。
  吴樱花:(当时)还有同学在教室里,在拿分数单就在教室里,在讲台上,他就给我鞠躬,我真的很感动很感动,这个孩子真的是我想到他就会有一种激动的感觉。
  苏岱:实际上我爸也给吴老师鞠了一躬,而且鞠了很深一躬,鞠下去以后起来,都是眼泪汪汪的有点。
  记者:那种情景会铭记在心里很长时间吗?
  苏岱:平时不会提起,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之下,只要一个触动,这个情景就会跳出来,你刚才跟我说的时候,问我的时候,那个情景马上脑海里就显现出来,这样的一个情景对人来说,它是深深印在心里面的,打得很深的一个烙印,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等你把表面那一层东西拂开,你会看见它在很深的地方,一个烙印清清楚楚。
  解说:三年初中生活,吴樱花和苏岱共同书写了二十多万字的师生随笔,这些文字,见证了苏岱的成长,也见证了教师吴樱花的成长。
  记者:其实三年的时间去记录一个孩子对很多人都觉得是一个太极端的一个个例。
  吴樱花:你写三年日记不是一样写吗,对这个孩子你有问题写下来,没那么可怕的,如果谈新教育实验的时候,真的是很多很多人比我做的,真的是很好很好,只不过我做的这个点,可能是比较适合媒体,包括也适合你们。
  记者:那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汲取了什么?
  吴樱花:生活中的很多有用的东西都沉埋在反复的教学生涯当中,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平时的一些闪光的一些亮的东西,记录下来进行将来的反思,你不停地反思了,就可以不停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所以说教育随笔对每一个老师其实是有用的。
  解说:像吴樱花所坚持的一样,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的老师们也在随笔中写下了他们在教学中的反思,这些随笔集都被学校的图书馆珍藏起来。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这几年中小学原创教育书籍销售排行榜的前十位中,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作者是新教育实验的参与者。
  干国祥:通过这种书写,老师把自己的名字把自己的生命,刻写在孩子年轻的生命里,孩子也把他的名字刻在老师的这一段职业生涯里,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就是这样的吗?
  解说:在这样的阅读、这样的随笔中,学生们可以逐步拥有深厚的哲理素养,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基本的价值判断,但仅仅如此,就可以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了吗?
  卢志文:如果新教育实验是以牺牲孩子的分数做代价换来的,也一样不成功,孩子没有分数当下就过不了关,孩子没有素质未来过不了关,我们希望孩子终生发展,但是我们剥夺了孩子眼前发展的机会。他不能上到好的高一级学校。那他的终生发展是不是也受到影响呢?
  解说:那么,在当下被称为学生“命根子”的分数也能在新教育实验中同步增长吗?
  

第四部分
  同期
  老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是跑了操场的多远的一段路程呢?你说。
  学生:400米。
  老师:400米,围绕着操场跑了一圈,正好围绕操场跑了一圈,这一圈可能就如,那位同学所说的400米或者多少米,今后我们会有测量的方法,咱们现在就到教室里去继续来研究有关这方面的数学问题,好吗?
  学生:好。
  解说:这堂课,庄惠芬老师将给四年级11班的学生讲述小学数学中周长的概念。
  同期
  庄惠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它的边线,比如数学书,你能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吗?拿出你的数学课本去摸一摸,好的,谁愿意来摸给大家看?好,边线是这样子的,这边。她摸的对吗?
  学生:对。
  庄惠芬:其实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它一周的边线,随便选择你身边你自己喜欢的物体去摸一摸,它某一个面一周的边线。其实呀,围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我们就称之为是周长。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吗?
  学生:知道了。
  庄惠芬: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看什么是周长?你来说。
  学生:就是绕物体围一周就是一个图形的边线。
  老师:一条边线吗?
  学生:就是一个图形的一周边线一周边线的长度。
  解说:在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公开课,只要有兴趣,老师们都可以选择任意一堂课去旁听,并且在课后自发地去讨论,这也是新教育实验中针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设置的专业共同体项目。
  老师:我觉得在你这堂课的整个贯穿其中的是你对儿童的那种尊重,理解和关照,也就是现在我们非常流行的从定型化的教学,开始走向情境化的教学尊重了他们的兴趣,那么第二点呢我感觉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去不断地去感受,不断地自己去主体的感悟,比如说就像那个周长的概念黑板上其实有一个正规的概念,但是你并没有让学生照着黑板,来反复地描述,重述这个概念,而是让学生他自己来表达一下你认为的周长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记者:每次你们上完课都会做这样私下的交流吗?
  老师:对,肯定会的。
  老师:就是我们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能不仅仅对她来说是一种提升。
  老师: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提升,我们也在思考大家之间都在思考,然后思维互相碰撞
  大家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可能还会发现更加好的,就是说怎么去处理一个教材,学生那一块怎么去组织等等,都可以有所拓展,对。
  解说:作为课程、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的高低是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关键。新教育实验也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作为行动的起点,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记者:但是我觉得讲一个周长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讲,是不是有点太浪费了?就一个概念而已。
  老师:不是的,我们非常不认同的,就是小学数学很简单,小学数学很初等,在我们的概念当中小学数学它应该给学生可能背后的应该是非常强大的力量。
  老师:比如像今天庄老师在课堂当中,她就是先让学生去猜想,你先去进行猜想然后去进行验证,验证好了以后再来进行运用,我们就是把这样一个过程,贯穿于这个课堂当中,当今后来解决一个问题的时,不管你是数学问题,还是生活当中的问题,还是一些比较高深的科学知识,他也会运用这种方法。
  记者:一节课能影响孩子这么多吗?
  老师:我们希望做到的是一堂课,每一个平凡的一堂课都会影响他的一生。
  解说:构筑理想课堂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它希望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干国祥:在如此繁重的学业负担之下,我们做这个项目怎么让孩子、家长、老师不觉得累,而且不影响分数,而且提高分数,有成效,这一个才是我们小心翼翼的原因。
  庄惠芬:我觉得数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像硬币的两个,一个面也不可缺,那么这个人文精神首先体现在目中有人,那么你目中有人以后,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局限于,就是说我掌握这个知识了,我更注重的是孩子的研究能力,他的合作能力,他的交流能力。
  记者:但是你现在的教育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孩子们成绩的提高吗?
  庄惠芬:这一点都不矛盾,他通过体验对这个整个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都已经得到提升了,肯定会促进他整个学习成绩,或者说这一方面学习效果的提升,肯定是这样的。
  记者:从校长的角度来讲推行新教育实验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过会影响到孩子们将来的
  学习成绩或者是分数?
  周建华:这个分数,我们讲就是学习成绩,它也是一个很主要的素质的一种体现,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老师也避免不了谈这个分数,我们考取好的学校,最好的昆山学校占了70%,第二最关键的(学生)在学习当中很轻松,很快乐,而且到高一级学校又学得很好,这个我觉得是他们评判我们新教育实验最直观的一个数据。
  解说:2003年,这项民间性质的教育实验被纳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四年多来全国有四百多所学校一百多万名学生参与了这项新教育实验。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四百多所学校大多是没有升学压力的小学和少数初中,新教育实验在背负高考重压的高中几乎不见踪影。
  记者:新教育实验在高中推广的比重是很小的?
  朱永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谁都不愿意去冒风险,因为高中阶段任何改革都是风险,所以你看高中阶段,是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实际上按照新教育,这样的一个思想去走。我是相信高中我们同样也能够做得很精彩,我是希望有一天我自己办个高中,做个校长,用我的高中来证明。
  解说:那么,这项依靠点燃教师的激情和理想、有着浓重理想主义色彩的新教育实验到底能走多远呢?
  李杰:谁不希望教学教得更轻松一点,谁不希望我们的学生,成长更快一点,谁不希望我们的学生更富有一点生机和活力,更能得到全面发展,它(新教育实验)实质上是一种,对我们当前教育,需要改革的一种呼唤。所以这个新教育,代表着我们广大教师,对一种教育理想的追求。
  朱永新:我唤醒了一个(老师)就唤醒了几十个孩子,我唤醒十个(老师),就唤醒了几百个孩子,我唤醒了一百个(老师)就唤醒了几千个孩子,用我们的力量,不断地去唤醒他们就可以我觉得不要指望一天,就通过新教育实验来改变整个中国的教育,实际上我们改变了很多孩子,在一定意义上程度上也正在悄悄地改变这个世界,也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教育。
  卢志文:每当孩子读这首诗时候,我们眼睛里是噙着泪花,又仿佛我们也跟他们一样也很浪漫的,虽然我们现在岁数也不小了好像变得很现实了,但是这种现实是因为我们在做事的过程当中知道它不容易成功,但是并不因为知道它不容易成功,我们就不去努力,不去奋斗。
  朱永新:因为现在你整个教育的评价手段,整个教育的高考制度它就是这样,所以我没有办法去改变评价的时候那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
  同期:
  学生:“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7:09:14 | 只看该作者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选自《教育蓝皮书·2006年: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新教育实验,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近几年来,新教育实验因其强调教育者自身的行动反思,以及新教育共同体对社会公益的关注而倍受瞩目,形成国内著名的教育NGO。

  新教育实验始于2000年朱永新教授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书中提出了“理想教育”的基本思想,朱永新对现行教育的批判、反思及对行动的渴望引发了民间教育思想者的热情响应,通过网络,通过对话与碰撞,一种新教育思想逐渐成形。2002年6月,“新教育实验”的专门网站“教育在线”开通;2002年8月,实验于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启动,提出了核心理念、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并规划设计了“六大行动”实验项目。


一.新教育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是充满失败、没有美好梦想的,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脱离人性摧残童心的畸形的教育而言的。

  新教育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二字,首先是指幸福的完整: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级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同时,这个完整还是受教育者“身、心、脑”的完整,当前过于偏重静态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心灵与身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即便在智育中,割裂的学科、分裂的知识本身也已经不再是完整的。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二.新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六大行动

  在目前处境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仍然只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一个必要的乌托邦。而重申教育理想,重建理想教育,恰恰是新教育共同体成员——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在现阶段,这一追求主要体现在新教育人力图实现的“四个改变”上: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而实现这四个改变的方法与途径,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

(一)营造书香校园
  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

  新教育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活动,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于六大行动之首,并已经将它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

  在2002—2006期间,新教育曾经提出“营造书香校园”希望小学六年要读完一百本课外书、聆听六十场精彩报告、写完六百余篇日记、每个学生每月都要作一个10分钟演讲、师生网上都有一个家、六年学一项有用技能。新教育实验认为,如果六年时间里孩子果真能够这样度过,他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精神生命最丰富的人!”新教育还曾希望,有了这样基础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再引导他们阅读100本必要的文学经典包括哲学著作,让他们以书本为友,以真理为友,以大师为友,成为精神明亮的人。在这样的文化积淀和经典熏陶之下,他们就会逐步拥有深厚的哲理素养,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基本的价值判断,他们就会智慧明达,目光敏锐,意气风发,他们就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审视自己的人生,并且能够很快把宝贵的文化财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血脉!

  在2006年,“营造书香校园”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实验出版了《中华经典诵读》;正式启动了“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项目;9月23号,孔子诞辰日,苏州市召开了首届读书节;所有实验学校举行了各自的阅读节,开展了“书香漂流”、“图书跳蚤市场”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二)师生共写随笔

  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实验开展的这几年来,取得最大成果的一是营造书香校园,二是师生共写随笔。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发表与出版,但这几年来实验老师发表与出版的大量的文章和书籍,却不能不说体现了这些实验老师在理论上的成长,不能不认为是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甚至是丰硕的成果。在教育在线论坛与博客,有数千教师在坚持着写教育随笔,开辟个人成长专帖。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涯,已经成为新教育实验的一道独特风景。

  新教育实验倡导行动与反思,用笔反思是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教育实验正研究对典型教育案例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解释,并日渐积累成一个“中国典型教育案例库”。这个教育案例库将从日常教育案例中依据若干主题来编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譬如像早恋问题、作弊问题、亲子交流问题、教育惩罚问题、学生竞争问题等,先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案例,再邀请相关问题的专家来对这些案例作出学理的和操作改进的分析。也就是说,一方面,依据问题的性质,分别邀请法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家庭问题的等专家来剖析案例背后的学理,另一方面,邀请富有教育经验的教育专家来对每个案例和每种问题提出既符合相关学理又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新教育实验相信,这个案例库的建立,将会让青年教师在处理各种教育问题时有案例可是以参考,有学理可以查索,其价值与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


(三)聆听窗外声音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其多元价值观的形成。

(四)培养卓越口才

  通过讲故事、演讲、座谈、讨论、辩论等活动,使教师和学生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培养其自信心,形成终身受益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五)构筑理想课堂

  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六)建设数码社区

  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能力。
  在六大行动的基础上,新教育实验又开发了“新生命教育”、“新公民教育”、“新父母与幼儿教育”等整合性教育项目,并逐渐形成“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针对学生的“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生活方式。


三.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

  新教育认为,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作为课程、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不高往往成为了教育改革难以实现、难以为继的瓶颈,成了整个系统中最难突破、最难改造的部分,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其他地方的改进劳而无功。教师的态度和专业素养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只是拎着一桶数十年不变的死水,是不可能实现任何的教育理想的。

  所以,新教育实验,将它行动的起点放在了“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上。“改变行走方式”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教师本身的教育生活也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新教育实验这几年最大的成果,是涌现了一大批在实验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出版个人专著、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参与学术研讨、到各地交流与讲学,在新教育实验教师中已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通过几年的探索,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和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历的儿童需要阅读不同的童书一样,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一样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新教育认为,存在着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可能存在着一个教师专业知识的合理结构(我们这里的知识,主要是通过经验内化了的默会知识,而不仅仅是可以通过书面试卷测试的显性知识),而可能许多教师在某一方面形成了“短板”,所以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为此,我们要研究一个围绕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专业阅读研究,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

  新教育实验初期,教师们的随笔主要是抒情性质的,随意的,生活感悟式的。随着专业发展思考的深入,新教育实验逐渐将教师的专业写作细化为五种形式:日常教育叙事,教育感悟,师生通过日记批阅、贺卡和书信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共写),教育案例及剖析,教学案例及剖析。这五种形式的教育写作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它们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

  在实验过程中,新教育实验认识到,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假定而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教师的反思往往无法对自己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而要突破自身的“见障”,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对话,利用专业发展共同体。所以,新教育实验提倡建立各种同一教研组、教学组的,或者是本校的、校际的,以及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利用对话来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这几年比较有名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是著名特级教师张万祥的班主任学习小组、温州苍南新教育俱乐部以及毛虫群落。

  在实验开展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新教育应该开辟自己的学科课程系统,提出自己全新的学科教育思想。而新教育实验认为,新课程改革在学科课程及学科教学已经作了非常有效的探索,新教育实验强调教师基于自身学科的发展,则是从另外一个维度促进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学科课程的改进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两个系统,它们是完整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双轨。因此,新教育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拒斥新课程改革的自足系统,实验教师同时应该是新课程的积极探索者,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应该能够有效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四.新教育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

  “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
  在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中,童年却充满了危机: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等童年的杀手,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随时准备着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电视和网络让我们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好奇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可悲面目;应试教育剥夺了儿童的闲暇、游戏、个性,让他们过早地学会争斗、计算、幸灾乐祸。在设法把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从童年生活中清除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

  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晨诵、午读、暮省”。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所以,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这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目前,新教育实验已经正式出版了《中华经典诵读》6册,并正在进一步编制更能体现以上晨诵思想的晨诵本。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

  随着实验推进,一些问题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了实验老师的面前:我们有哪些优秀的读物可以提供给孩子们,我们能确保这些书籍是通过更广泛地筛选,是最优秀与最适宜的吗?对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实际上,永远不存在抽象的儿童,一个小学生,永远有他特定年龄、性格、性别、经验、兴趣与独特的智能),他能够读什么书?一本《爱的教育》,真的能够适合1-6年级所有的学生吗?再进一步讲,许多孩子喜欢读的读物,它们真的适合孩子的成长吗?也可以反过来说,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他应该读什么书?以上这些,还只是一个书目的细化问题,即使我们拥有了一个最科学的书目,要让不同的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开展有效的阅读,我们还是思考,我们该怎么开始阅读活动?

  为了解决以上的种种问题,新教育实验自2006年起,开发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他们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我们要从大量的童书中寻找出每一年龄段儿童能够阅读的书籍。

  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共读,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所以,新教育实验倡导亲子、班级共读,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实验开展以来,通过共读,发生了大量感人的故事,改善了无数亲子、师生、家校关系,让大家真正地感受到了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新教育实验是将共读传统的恢复,视作改良教育的突破口。

  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二年级和四年级,不是相近的两个教室,而是隔了几重天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每一年的阅读,也就应该是符合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的。毛虫与蝴蝶项目依据研究,在低年级(1至3年级)倡导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来让低幼儿童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地发挥。在中年级(3至4年级),开始逐步从绘画中淡出,而加大文字阅读;结合讲故事,加大整本书的主题探讨;并开始进行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记的阅读。在高年级,则主张共读方面以主题探讨为主;加大自由阅读的量;加入自然科学方面的阅读;将阅读与儿童文学创作相结合。在实验中,这种有针对性的阅读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娄葑二小有个一年级学生,幼儿园期间一句话也不说,入学时摸底测试为零分,在开展读写绘活动一个月后,突然有一天给妈妈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开始画出非常漂亮的儿童画(含有故事情节),并且学科成绩也达到了合格的水平。而几乎极大多数童书实验儿童,都自觉地开始远离电视、远离游戏,整个精神面貌,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

  毛虫与蝴蝶项目还认为:教育是唤醒,也是给予。我们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则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同时我们也相信,教育是一种给予,无论是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是普世文明的价值,都需要教师和家长按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慢慢地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在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的特质,以及汉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我们是以二十余个人类文化母题和核心文明价值,来作为挑选共读的童书与故事的“关键词”的。可以说,尤其是共读中的每一本童书,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完美地体现了一个或若干个核心文明价值。儿童阶梯阅读研究,就是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他此时此刻最适合的童书;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时刻,一定有着这一时刻最适宜的一本童书。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将在娓娓动听的故事中,告诉他们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像、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反思……它们将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与勇气。

  毛虫与蝴蝶项目既尊重儿童成长中的序列,譬如将神话放在童话之后,将历史与英雄人物放在神话之后,将自然知识放在想像知识之后,也重视民族文学特质的传授。为实现民族文化本征的授予,我们设置了先中国神话,后希腊与希伯来神话的序列,为同一个目的,我们还将开发中国本土图画书精品(包括神话、民间故事、佛教道教故事、英雄与名人故事等系列)。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

  在实验初期,学生的随笔带有明显的作文倾向,实验教师是以作文的要求来评价学生的随笔,而没有将之视为共同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实验的改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自觉地引导学生把随笔与日记视为“三省吾身”的生活方式,并提笔参与学生的成长,利用师生共写随笔引领儿童走向自主与成熟。而学生随笔,也逐渐地丰富为心灵独白(保密日记)、相互倾诉(共写日记)、观察日记、班级共议日记、童话文学创造等多种形式。而在低段儿童,这种写作则是与父母联合,并与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

  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一种矫正。新教育实验认为,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通过一种整合的生活方式,并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新教育有望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理想。


五.新教育整合课程:公民教育与生命教育

  新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应该培养出既有着民族情怀,又有着全球视野,既有着本真的生命体验,又拥有全面的科学知识,具有创造能力的未来公民。为了实现此一目的,新教育实验启动了公民教育课程与生命教育课程。

1.新生命教育。
  2006年,新教育在苏州召开了首届生命教育研讨会,组成了一个新生命教育的研究团队,并开始将国际著名的麦克劳希尔生命教育教材引进实验学校(这是一套在美国覆盖了将近60%的学校,在英国、新加坡,在全世界使用最多的一部生命教育教材),预计将在2007年9月份开始使用。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新教育实验认为它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珍惜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还珍惜别人的生命,不仅珍惜人的生命,还要珍稀动物植物的生命;第二是热爱生活——生命是在生活中展开,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们能够多才多艺,让我们的孩子能够陶冶情操,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第三是成就人生,也就是达到马斯洛需要层次最高端的自我实现。生命教育,简言之就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新公民教育。
  十五期间,新教育正式出版了《新公民读本》,启动了新公民教育。新公民教育以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审视中国的现实教育,试图突破和超越传统的德育教材和政治教材,充分突出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充分突出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充分突出公民的权利、责任和参与意识,并以强烈的时代感、高度的前瞻性和全新的教育理念,为中国公民教育探索一条新路。


六.新教育实验的另外一翼:公益行动

  从2003到2006,新教育实验逐步超越了传统课题的范畴。一方面,它拓展了最初实验课题中并不规划的但为基础教育所迫切需要的项目与课程,另一方面,它向外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公益活动。新教育实验配合其它的各个基金会(如灵山慈善基金会),在教育公益上,开展了各种人道的、专业的教育公益活动。

  《南风窗》杂志曾这样描述:“新教育实验有望成为继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一项增添书桌的工程,侧重于物质;新希望工程是一项有了书桌后塑造一个什么样人的工程,注重于精神。”从广义方面讲,整个新教育实验就是一个面对所有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新希望工程,从狭义方面讲,新希望工程也是指新教育实验从一开始就开展的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进行的教育援助。从2003年开始,新教育实验每年开展了西部支教活动,对四川、云南、重庆、贵州、陕西、宁夏、湖南、内蒙古等省市进行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

  “灵山-新教育公益项目”是由灵山慈善基金会和新教育实验课题组联合开发的,由基金会负责资金支持,新教育实验课题组负责学术服务的公益项目。它主要承担相对贫困的新教育实验学校以及西部地区贫困学校的师资培训以及阅读推广等项目。目前已经开展与正在启动的主要项目有:

  灵山-新教育贵州推广计划 由灵山慈善基金会和新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在贵州部分地区进行长期的教师培训、学校扶持,将新教育理念推广到西部地区,让西部师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前进的教育研究成果。

  灵山-新教育种子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散落在民间的富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优秀教师个体持续不断的学术支持和培训,为新教育实验乃至于中国教育不断地发现和培训尖端人才。

  灵山-新教育儿童阅读推广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将新教育实验课题组关于儿童阅读(含诵读以及儿童阶梯性阅读)研究的最新成果向新教育实验学校以及西部贫困地区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并提供必要的培训,从而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最宝贵的种子植入童年。

  2005年,灵山-新教育项目正式启动,首期项目资助15所新教育实验学校,为每一所学校培训一位校长、一名骨干教师,送一套教师用书、一套学生读物,安置一台电脑、一根上网线,辅导一学年新教育实验、一学年跟踪监督。

  2006年7月,灵山慈善基金会负责人吴国平先生在北京会议上郑重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投入5000000元给灵山-新教育项目(含10000个“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书包),标志着灵山慈善基金会与新教育实验全面合作正式开始。

  2006年8-9月,由灵山慈善基金会赵一平先生负责的灵山-新教育项目组组建了14人组成的培训队伍,在贵州湄潭县和凤冈县开展了为期20天的灵山-新教育贵州行公益培训。11月,组成38人参加的贵州新教育赴运城考察团,将考察与培训结成为一体,有力地推动了实验的进一步开展。结合支教,新教育实验开始启动“新希望”西部儿童阅读计划,计划将儿童阶梯性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书包加培训的方式向西部贫困地区儿童推广。

  赠你一双明天的翅膀——温州商会新教育儿童阅读推广计划 2006年冬天,苏州市温州企业协会(温州商会苏州分会)成立,基于共同的心愿与责任感,企业家们捐赠30万元给苏州地区儿童,委托新教育研究中心和公益部,启动了名为《赠你一双明天的翅膀——温州商会新教育儿童阅读推广计划》的活动。活动运行办法是:由商会及会员认捐专门为不同年龄儿童设计的价值400元的书包,该书包可供获赠人使用两年,项目执行者届时将在书包上印上捐赠人姓名,并把获赠对象的资料寄给认捐者。由项目执行部寻找受捐对象,对获赠儿童的阅读指导人进行培训,监督阅读开展情况,并收集相关资料。将推广过程中孩子的成长及其他的动人事情,编制成《毛虫的翅膀》四季故事。将四季故事邮寄给认捐者、各种媒体。目前,首批获赠儿童,苏州市新区新浒小学部分学生已经高兴地接受了这份礼物,学生的任课教师也接受了第一次培训。

  在开展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新教育公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公益制度与特色:

  恪守严谨制度:新教育公益希望通过不断的摸索,形成更为严谨规范的制度体系,使整个公益流程规范化,透明化,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使项目运行更为务实高效。

  凸显专业精神:新教育公益希望通过不断地引进最尖端的研究成果,强化公益活动的学术品质,弘扬专业精神,使公益活动不仅仅成为捐赠财物的过程,更成为造血工程,从而使灵山-新教育成为知名公益品牌,真正造福中国教育。

  塑造公益文化:新教育公益希望通过文化之间不断的对话(基金会文化、新教育文化、受助地区域文化),逐步形成特有的透明、公正、开放、高效的公益文化,使公益活动成为彼此丰富对方生命及文化的过程。


附:新教育实验简历及影响

  1999年,朱永新教授在常州湖塘桥中心小学讲学,提出了“新教育”的基本追求。
  2000年2月,朱永新教授的专著《我的教育理想》出版。该书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广泛欢迎,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教育理想旋风”。
  2002年6月18,朱永新教授创办的“教育在线”(www.eduol.cn)网站开通。首任总版主由教育专家李镇西任。网络平台教育在线(www.eduol.cn)的实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目前,在线论坛注册会员有18万人,主题帖总数达23万之多,帖子总数370多万。大批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论坛上各种问题的对话和讨论,已经形成了一种“批判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良好氛围。
  2002年10月,朱永新教授《新教育之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朱永新教授决定将“理想教育实验”更名为“新教育实验”。10月28日,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成为第一所“新教育实验”挂牌学校。
  2003年7月,新教育实验首届研讨会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召开,近5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参加了盛会。会后,教育在线网站“义务支教西部行”活动拉开帷幕,支教队伍分兵两路,分别在云南安宁与贵州遵义传播新教育理想。
  2004年7月31日至8月1日,第三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在江苏省扬州市翔宇教育集团召开。第二届教育在线西部支教活动在陕西延安、定边,宁夏中宁、石嘴山举行。
  2004年8月初,《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5年7月12至14日,第四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第三届教育在线西部支教活动在四川遂宁、重庆永川开展支教活动。
  2005年12月24至25日,“北国之春——全国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讨会”在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召开。
  2006年7月15日至16日,“新教育实验”第六届全国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这次会议总结了“新教育实验”的经验,并制定了该项实验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新教育实验”总的目标是: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力打造一个根植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实验将在基础理论和实践模式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即加强基础性(包括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等)研究,打造素质教育的经典个案,形成系列的可操作的实验主题、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思想行动化、具体化、系列化、大众化。

  截止2006年年底,“新教育实验”在全国拥有14个实验区,有430所学校(其中包括小学323所,中学86所,幼儿园19所,大学及专科2所),21755个班级,63423名教师和1061886名学参与了实验。
  实验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朱永新教育文集》(一套10本);出版了《新公民读本》、《中华经典诵读》等新教育课程教材;福建教育出版社《新教育文库》“我的教育实验”系列、“我的教育故事”系列、“我的教育随笔”系列、华东师范大学“名师课堂”系列等新教育丛书;数十位实验核心成员发表了上百种个人专著,如魏智渊《冬去春又来》、《语文课》,干国祥《破译教育的密码》,袁卫星《生命课》,窦桂梅《教育与玫瑰》,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苏静《麻辣学生酷老师》……
  几年来,《南风窗》、《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解放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21世纪经济报道》、《教育导报》、《教育时报》、《新民晚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50多家重要媒体相继报道“新教育实验”。《南风窗》2004年4月16日对新教育进行了如下评价:“可以断定的是,作为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理想主义者试图从源头上救赎中国教育危机的努力,起码可以视作以‘人的教育’为旨要的‘新希望工程’的剪彩仪式。”新教育实验为什么如此快速发展并且受到广泛的关注?《江苏教育》杂志社副主编张俊平这样理解:新教育实验是一面旗帜,它用理想的方式向当下的中国教育说“不”;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追求,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中国教育的“桃花源”;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自觉,它用行动告诉人们,中国教育到了该返朴归真的时候了。






一、一大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二、二大实验特征:一是以读书作为切入点,二是以写作为突破口。

三、三大理论假设:一是通过读阅写作等活动,不断增强教育反思能力和哲学批判意识;二是关注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人,最终促成全面发展;三是形成独特的教育学派。

四、四大预期改变:一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二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三是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四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范式。

五、五大基本观点:一是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二是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三是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四是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五是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六、六大目标:一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教育”理论;二是形成区域性开发和推广教育科研新成果的动态机制;三是促成教师在更新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技能基础上的专业化发展;四是促进学生在健全人格、学有所长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五是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成长,让“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共同发展,形成教育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六是开拓一条推动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理想道路。

七、六大行动:一是营造书香校园,二是师生共写随笔,三是聆听窗外声音,四是双语口才训练,五是建设数码社区,六是构建理想课堂。

八、八大原则:一是教师示范原则(每年随笔不少于10万字),二是学生坚持原则(每年小学生不少于3-5万字、中学生不少于6-8万字),三是以读促写原则,四是自逼原则,五是反思促写原则,六是以恒治懒原则,七是活动推进原则,八是发表激励原则。

九、九大定律:一是态度决定一切,二是说你行你就行,三是体罚近乎无能,四是读书改变人生,五是课堂属于学生,六是性格主宰命运,七是特色就是卓越,八是理想创造辉煌,九是爱心产生奇迹。

十、十大领域:一是理想的德育,二是理想的智育,三是理想的体育,四是理想的美育,五是理想的劳技教育,六是理想的学校,七是理想的教师,八是理想的校长,九是理想的学生,十是理想的父母。

四重教育境界:1.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2.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3.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4.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八大家教理念:一是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二是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三是品德重于学问;四是把童年还给孩子;五是无限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六是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七是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八是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7:10:04 | 只看该作者
新教育团队文化建设纲要

新教育研究院
2009年9月

  新教育实验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理念和理论体系。随着新教育实验的进一步推进,新教育共同体成员数量急剧增加,加强新教育团队文化建设迫在眉睫。这份新教育团队文化建设纲要,07年运城年会前提出,经多轮修改,不断充实完善,现予以发布。


导言

  世界上任何一个由组织体系组成的集体,它的生命力都是有限的。要想使集体拥有无限生命力,我们必须在组织体系之上,建立另一个体系——这,就是文化。

  文化是一种精神期待,更是一种精神纽带。它虽是无形的,但也是无限的,它超越时间和地域,超越制度和规范,超越个人和团体。

  新教育团队文化,是新教育共同体全体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共同愿景、价值观和使命。它代表了团队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新教育团队文化反映了一种“提升民族教育的理想追求”,一种“NGO的生存哲学”和一种“不断超越的生命态度”。


一、建设新教育团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引领团队方向;
  规范组织行为;
  指导公益实践;
  定位学派形象。


二、新教育团队价值链




  新教育团队价值链中,包含发起人、资助者、社会、政府、实验学校及其师生、新教育团队成员。
  新教育团队的存在必须对每一方都有价值和意义,如果对其中的任何一方失去价值和意义,那么,新教育团队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团队以行动、服务和创造去实现这些价值,并努力追求价值的最大化。



三、新教育团队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归属

  新教育团队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归属,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新教育团队倡导并践行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坚持:

  以人为本,
  与人为善,
  助人成功,
  对人负责。


四、新教育团队核心追求

  新教育团队的核心追求是“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认为,对于教育中的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师生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享受教育生活的幸福。
  “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计划与行动。
  新教育强调“完整”,既指幸福的完整,还指受教育者“身、心、脑”的完整。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


五、新教育团队宗旨

  致力于民族教育的振兴与发展;
  致力于团队目标达成的最大化;
  致力于资助者意愿的充分实现;
  致力于共同体成员的一道成长。


六、新教育精神

  1、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
  2、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
  3、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
  4、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


七、新教育团队发展观

  新教育以“行动”、“服务”和“创造”实现自身的发展。
  以理想汇聚人才;
  以行动落实理念;
  以服务践履使命;
  以创造提升价值;
  以实绩赢得支持。


八、新教育团队生存方式

  “社会性组织,志愿者行动,参与式发展,跟踪式服务,项目制运作”是新教育团队特定的生存方式:
  社会性组织;(非政府的,民间的,非盈利的)
  志愿者行动;(由志愿者组成,是我要做的,非要我做的)
  参与式发展;(通过参与和行动获得发展)
  跟踪式服务;(新教育所有行动均非一次性资助方式,强调连续跟踪服务)
  项目制运作。(最大程度提高行事效率,并保持开放性)


九、新教育团队组织原则

  新教育团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组织氛围。遵循人权理念和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的人际关系准则;在理性的基础上,按法治的原则确定组织伦理、价值分配原则和用人基本准则;创造内部有效沟通的制度环境;形成团队成员之间融洽配合的良性互动。
  新教育团队内部关系,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协作和服务的关系。在一些有明确上下级关系的地方,为提高效率,新教育团队强调以下原则:
  可以向下越级了解情况,不宜向下越级布置工作;
  可以向上越级反映问题,不宜向上越级请示工作。


十、新教育团队成员的品格特征

  新教育团队倡导对不同性格特征的成员能够兼容并包。但,以下五条应该是新教育团队成员共有的品格特征。如果简洁地表达这些特征,可以用“民主”两个字概括。
  乐于分享;
  善于沟通;
  服膺真理;
  勇于承担;
  敢于创新。


十一、新教育团队的人才观

  新教育团队“永远寻找最优秀的人”,推行“赛马机制”,而非“相马机制”,并坚持:
  选人不拘一格;
  育人不遗余力;
  用人不法常可。


十二、新教育团队文化的积累和建设

  新教育人重视团队文化的积累和继承光大:认真总结、提炼团队的优良文化基因,使之成为团队发展的底蕴;吐故纳新,对团队文化进行滋养、丰润和淘洗,永葆团队文化的青春活力和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防范和消除不良因素对团队发展的制约。
  每位共同体成员都有认同、培育、维护、发展和传递新教育团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新教育以统一的团队文化指导、规范内部子文化;同时,允许并鼓励内部子文化的培育、创造和个性发展。内部子文化的成熟、健康发展是新教育团队文化向纵深发展的坚实基础。


结语

  如果,新教育团队文化藉由您的放大,传递给您周围可能传达的所有人,那么,新教育和您都会因为您的这个行动而变得更加美好和神圣!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7:14:1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20日
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实验”
记者   陶继新

朱永新,苏州市副市长,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等著作,其倡导并付诸实践的“新教育实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日前在青岛嘉裕关学校作报告的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生于毫末”的新教育实验

采访朱永新自然要从新教育实验谈起。朱永新说,新教育实验并非他的独创。100年前,在英、法等国就有了新教育运动,一些有识之士不满当时的教育,要培养富有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人,并办起了一批体现这一价值取向的学校。于是,新教育运动在欧洲迅速发展,并有了它的国际组织。此后,美国的杜威又对新教育实验进行了理论阐释。新教育不胫而走,后来也有了“中国版”,陶行知是最早的实验者。蔡元培先生对新教育也有着自己的理论研究与亲身实践。
2002年9月,新教育首家实验基地在江苏省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挂牌。新教育实验很快波及全国,山东、广东、浙江、福建、黑龙江、吉林、上海等省市的一大批教师主动加入实验大军,千千万万的师生开始将新教育理想具体化、系列化。
此后不到1年,新教育实验正式得到认证的加盟学校已近20所,主动参与实验子课题的近百所。1年半时间就有了100多所实验学校,许多个人还开设了新教育实验班。与此同时,“教育在线”网站创办,点击率在很短时间内就超过150万人次,成为全国一个极富特色的大的教育网站。
“生于毫末”的新教育实验虽然尚未成就为“合抱之木”,却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枝奇葩。用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的话说,它已与国家新课程改革、华东师大教授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交相辉映,显示出独特魅力与昂然生机。

富有思辨性的核心理念

朱永新说,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已经形成。这些理论不但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而且呈现出思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核心理念之一: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朱永新认为,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核心理念之二: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朱永新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永新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他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教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核心理念之三: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朱永新对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视,甚至有点儿夸大。他认为,死人与活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他说,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与死人没有什么两样。这正应了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虽然另有寓意,但朱永新却借此说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视精神,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核心理念之四: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朱永新说,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了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城市。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化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
核心理念之五: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朱永新认为,如果说当今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关注的话,那么,真正对于人类的问题,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文明的进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在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手里走向衰落。我们经常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教师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真正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他认为,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之一。

在潜能开发中体验“高峰”

朱永新说,长久的社会暗示,自然形成一种评价定势。你想激励一个学生,就不断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这样,再差的学生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行;你想毁灭一个学生,就不断地说他“不行不行你真笨”,这样,再行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笨。可见,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取“高峰体验”。所以,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一个停止撞击成功的学生,就意味着对自己失去了自信。
教师一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朱永新的入门弟子苏静教学不足一年,她的一群十几岁的学生就能背诵100至300首诗词,并能在两分钟内任你命题,写出佳作来。但苏静却说这本是自然之举,孩子们背诗、赏诗、作诗,正像花丛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舞、树林间的小鸟婉转地歌唱一样,是一种生命的快乐。潜能在有效开发并结出硕果之时,孩子们所感受到的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
朱永新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认为这是学生生命价值的体认。但有的并不是都如苏静老师一样是在师生共同发展,而是以牺牲教师的生命价值为代价。所以,他反对所谓的“蜡烛精神”,不是将教师的精神与身体透支殆尽,而是应当与学生一样得到呵护。甚至,教师的发展比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教师的快乐,哪来学生的快乐?没有教师潜力的开发,哪来学生潜力的开发?所以,要对老师说:“说你行你就行”,而且不是一次两次地说,而是千万遍地说;不是一天两天地说,而是天天讲。让这一信息根植于教师的心里。而教师一旦拥有了这份自信,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朱永新说,新教育实验的目的不单单是让人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他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让师生拥有智慧是智者之言,也是新教育实验走向真正成功的内在归依。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7:16:34 | 只看该作者
新教育怎样成为常青树?
——“绛县经验”及其启发
朱永新
(作者按语:200年11月末,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暨绛县现场会,在山西那个古老的县城,幕启幕落。回想2009年11月29日,我在现场会结束之际的发言,彼时的感动不断在胸中涌起。我感动,是因为我被感动。现在,我根据当时的发言记录整理出下面这篇文章,送给未能莅临现场的新教育人,期待与大家共同思考实验区的管理以及新教育的未来。)
感恩
    在实验区会议和绛县现场会即将结束之际,我还是想表达我的感恩之心。
    感谢为这次现场会作出辛勤劳动的绛县人、绛县新教育人,感谢不辞辛劳赶到这里的焦作新教育人,感谢自始至终观摩现场会的《小学生拼音报》的总编,感谢常年奔波在外的新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的同仁们,感谢山西省和运城市有关方面的领导,感谢所有为新教育这锅“石头汤”的熬制作出辛勤工作的人。
    感谢你们用热情,汗水真诚和智慧,浇灌出将新教育实验这朵绽放在民间社会的野百合,让这朵理想主义的小花,在现实主义的大地上,破土,成长,吐露芬芳,一天天地由不成熟走向成熟。
绛县经验给我们的启发
    迄今,新教育实验仍然没有成熟,距离人们美好的期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倍感欣慰的是,因为所有热衷于中国教育进步的人们的共同参与,我们像一个蒙学的孩童,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在绛县,在村小,在这几天,所见所闻,不仅让我欣喜,让我感动,也促使我思考新教育实验未来发展的若干问题。新教育实验是一个开放的实验。她的内涵和外延,她的内容和方法,不是我们在书斋中模拟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由绛县实验区这样的集体,由   这样的个人,在参与中,用一个个地方经验不断创造出来的。
    这几天,我和大家一样,在绛县受到了一次次的感动。我们将绛县新教育实验的成果说成“绛县模式”,或者说“绛县经验”。还是说“绛县经验”吧。
    “绛县经验”怎样理解呢?我个人所理解的绛县经验,就是用新教育的理念、思想和行动来改造和建构实验区的日常教育教学。自2005年开始,绛县进入新教育领域,开始启动新教育实验,进而变成实验区。四年过去了,在绛县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新教育的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所谓只有靠近才会尊敬,我们在绛县的八个学校现场发现,新教育的理念、思想和行动,已经成为他们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绛县教育生命的一部分,区域生命的一部分,学校生命的一部分,教师生命的一部分。
    绛县的现场,绛县的经验,给我们很大的惊喜,我提议为绛县的精神、为绛县新教育人、为我们新教育这锅“石头汤”所作出的独特贡献而鼓掌!
    从实验区的角度来看,绛县经验是一个局部经验,地方经验,但是,它对我们面向全局,是有启发意义的。
    启发之一,新教育实验这样的民间力量如何与行政力量形成良好的互动。实验区会议我们开过两届了,现在是第三届,这是最成功的一次,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地方教育行政公务人员到场最多参与最深的一次。特别是焦作实验区张丙辰局长他们一行人,昨天上午刚刚开完一个会,又驱车九个小时赶过来。他们这样一份执着,对新教育的支持的确让我们很感动。
    新教育是一个草根行动,是一项民间的教育实验,相对于官方教育而言,新教育的自我定位是补充而非替代。所以,我们从不要求行政力量的介入,但是,我们也从不排斥行政力量的介入,我们期待的是,在某些领域能够形成民间力量与行政力量的良好互动。绛县是对我们这一愿望的最好的注解。
    有人或许会问,我们怎样与行政力量互动?我们新教育人既然搞的是民间实验,就没有官方的权威,我们不能强迫,也不能祈求官方的支持,我们只能仰仗我们的精神感召力。焦作的张局长为什么有缘坐到我们今天的现场,就是因为张硕果老师,一个普普通通的教研员,他和其他几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像几条毛虫默默在做,终于招来一只只蝴蝶,煽动了他们美丽的翅膀,渐而感动了张局长。张局长在听了很多家长的报告、领导的报告后很感动,他们从新教育这里体会到了她的魅力,所以,他参与了。
    请相信,教育行政部门对我们是没有偏见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感动他们。
    在绛县,我发现,我们的新教育人,不仅感动了教育局长,还让教育局长在感动中,运用他们的智慧,接力棒式地,用新教育精神,感召了人大。我们的陈局长不仅让政府参与了新教育,还让绛县人大参与到我们的新教育实验。陈局长是怎么调动绛县人大的?他在人大内部成立教育促进委员会,每年县四套班子一起开感动绛县的十大教育人物专题会议。他的智慧,他的精神,为绛县新教育营造了一个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这件事告诉新教育人,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当你的精神能感动别人,一定能得到别人的支持。行政力量也不例外。
    启发之二,新教育实验怎样才能不因为人事的变更而衰荣莫定?新教育实验怎么才能成为一棵常青树?这是我们经常考虑的问题。在绛县这个现场,有人跟我说,如果教育局长换了,不再支持新教育,这个实验区会怎么样?我们很多实验区,常有领导重视不重视完全不一样的感慨。我不否认这一点。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新教育实验怎么样才能真正的不因为人事的变更,能够永远的做下去。
    绛县经验启发我,试验区能否不因人事更迭而或衰或荣,取决于有没有成为你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组成部分,有没有成为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绛县坚持再做几年新教育,假如教育系统发生人事改变了也没关系,绛县人也一定会把新教育做下去的。因为新教育已经成为绛县教育不可分割的血肉部分,也就是陈局长讲的,它已经扎根在心中、物化在生活中、落实在课程中、体现在行动中。
    这反过来启发我们,新教育实验区的工作应该往什么方向做。方向可能很多,我且说两个:
    方向之一是,把教科研和新教育的研发推广一体化。新教育的六大行动,新教育的课程起初都是理念先行,包括晨诵,一开始,没有提供每一天的内容,没有这样丰富的东西;还有培养卓越口才,早前也就是个理念,但是绛县教研室分别成立若干个开发组,制定了各项行动的操作手册,凝结成了几百万字的文字。理想课堂的框架都是教研室提供出来的,教研室成员和骨干教师共同备课。可见,绛县新教育做得如此深入人心、深入课堂的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在研究推进新教育。
    大家看到,有的实验区,一把手局长挂帅,推进新教育,但是效果不理想。为什么?因为管理没有具体抓手,没有具体人在做。
    方向之二,就是把新教育行动思想和理念课程化。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新教育不进入课程是没有生命力的。现在晨诵已经成为绛县的一个课程,每天保证20分钟的与黎明共舞,每天中午40分钟午读也是进入课程的,下午还有一节阅读课,逐步逐步就固化了。
    着眼于未来,新教育人肯定要开发自己的课程,比如说读写绘。绘本怎么真正进入课程,若干年以后,我们可能有自己的小学语文课本,这个语文课本不是一个拼凑,而是独立开发的一个学科,成熟了一个学科我们会开发一个学科,当然这可能需要5年、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我们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新教育应该走向课程,在对现在的课程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前进。从长远来看,新教育应该有自己的课程体系。
    启发之三,绛县经验能否帮助我们探索新教育实验的农村发展道路?绛县实验区与我们其它新教育实验区相比有它特别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70%,中国真正的崛起,就要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如果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那是不可能的。农村教育到底怎么做?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思索,我们在很多城市,新教育做的如火如荼,扎扎实实,但是新教育能不能在农村发展?
    应该说,我们在绛县看到了希望。昨天的八所学校,每一所学校都让人感动,最让我感动的倒不是县城里的学校,而是村小,像东吴小学、雎村小学、陈村小学。如果中国所有的村小都能达到这样的教学品质,依据木桶原理——木桶最短的这块板是木桶能装多少水的决定性因素,我相信中国的教育会有另外一份精彩。新教育的耕耘,在村小的探索,对中国农村教育未来发展之路是有贡献的。
    这次活动没有邀请媒体,是一个新教育实验区内部的交流,绛县陈局长一再要求十年之内,不宣传、不报道,默默耕耘,但是我有点急不可耐,我急于把这朵吐露芬芳的鲜花让大家嗅到,沿着她所走过的足迹去开拓新的农村教育发展模式。
我对实验区管理的几点意见
    实验区是我们实验推广的重要载体。七百多所实验学校实验区就占了六百多,实验区就是新教育的主战场,服务好实验区、开拓好实验区的管理工作,是我们新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
    这次新海的团队,对我们过去的新教育实验管理的规程做了些调整,我觉得非常好,很细致。有人说民间的东西还是模糊的管理为好,要不要这么精致,我想,真正能走得更远的团队,是需要精致的管理的,只有精致,才能有战斗力。
    就实验区的管理,我有以下几点意见和大家交流:
    第一,遵守实验规程。这一次修订的管理规程出台了,当然这不仅仅是规范实验区,也是规范我们自己。这个规程还不能作为一个定论,大家回去再讨论、再研究,你觉得这条根本没法做、做不到,操作性比较差,请反馈给课题管理中心。大家一起认真研读、讨论、思考,帮助我们来完善规程。规程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约定,用制度来规范是最重要的。
    第二,规范新教育用语。新教育有些重要的提法是新教育价值和新教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些地方就讲“过一种幸福的生活”,完整是对幸福的补充,像这样一些新教育最核心的东西不要去变。
    再比如“构筑理想课堂”,我们提出“有效教学框架”,有些地方提出“有效课堂”,有些地方还提出“高效课堂”,我们为什么提出“理想课堂”,实际上学术界内部对高效是有看法的,因为“高效”并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的目标,没有体现我们新教育的有效课堂的“三重境界”: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共鸣。
    既然我们做新教育实验就统一用新教育的有效教学框架,理想课堂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什么叫“理想课堂”?我们有我们自己的言说。在构筑理想课堂方面,我们提的是“六个度”,这六个度是有我们的想法的,就不能提“七个度”。不要随便的增改,增改以后就乱了。
    如果大家觉得有些提法不妥,我们当然可以修改。但是,我希望统一修改、权威发布。这样我们统一新教育的用语,发出一致的声音。对新教育用语先吸收消化,再创造,在没有正式的定论之前,我们可以去讨论。我想这也是规范新教育实验的用语的重要方面。
    第三,积累实验资料。积累资料非常重要,为什么?最近在美国做福布莱特奖学金的一位中国的萧博士,他写了一篇研究新教育的文章,被美国教育学会采纳要做一次讲演,跟我要资料,我就很困难,新教育实验这么都年来有资料、有数据,但是不系统。
    你说我们新教育实验有多大的变化?但是你不能光说他变了,凭什么?需要数据和材料。数据没有,要把材料拿出来,材料没有要把口碑拿出来,学生、家长、校长怎么说的。这几年我们更多呈现的是结果,变化没有呈现。我希望看到对比的材料,例如:过去教师是什么样子,现在教师是什么样子;过去的学生学习是什么样的状况,现在的是什么状况。新教育是行动,但是做研究的人需要资料。
    无论是从叙事研究、从教育科学研究来说,资料的积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种资料一种是固化的,昨天山东临淄于春祥主任给了我一本书,可能不一定很完备很成熟,但是他就是一种资料的积累——《区域推进新教育实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里面记录了临淄区很多的经验。每个实验区要善于积累资料,过几年把这些资料用书籍凝固一下,一些实验经验可能不成熟,但是没关系,我们这样不断的积累,会渐渐的成长起来,学校也是如此。
    出书时统一用新教育的标识,实验区、实验校、实验老师都可以用,但是用的时候要经过新教育研究院的认可,出版的图书也要及时的寄给我们。我们也可以送给一些做新教育研究的人,把新教育作为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的人现在越来越多,我们要给人家提供一些研究资料。
    我们的资料积累、交流、分享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实验区之间交流本身也非常重要,我们实验资料做出来了相互交流,比如焦作的简报出来了,给其他实验区寄几份。另外要形成一个实验区内部交流的机制,像实验区联盟这样的组织,每个实验区轮流坐庄任主席,便于内部交流,现在我们实验区内部交流已经开始了,这个实验区到那个实验区去参观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实验区都有自己的办法,我们要及时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
    第四,关注新教育实验动态。新教育实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研究中心他们的足迹,新开发的课程,包括网师每天发布的一些东西,至少每个实验区、实验校都应该关注,但是现在我们每天发布的很多东西大家关注度不高。我们还要及时关注办公室、研究中心发出的通知。另外各种媒体对新教育的报道,要及时的发给新教育研究院办公室,让我们掌握,最好也能给我、志文、新海、研究中心等各发一份。有很多媒体报道很感人的。河南的《教育时报》报道焦作团队至少四五次了,《被一群毛虫改变的焦作教育》写的非常好,对鼓励我们从事实验、对实验区之间彼此学习借鉴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五,遵循“底线加榜样”模式。没有底线,就没有基本品质的保证,凡是做新教育,就是意味着你已经认同我们的底线。这个底线,不是填一个申请表的问题,加盟新教育以后我们就要给你提出底线,你加盟新教育说明你已经认同我们的底线。新教育研究院可以提出我们认为的底线,这个底线是针对全国新教育实验提出的。各实验区还会制定不同的新教育管理底线,尤其优秀的实验区更是这样。
    “底线加榜样”这个探索,是从实验区自发产生出来的一个非常好的管理方式,这次绛县现场会提供的成果为此做了完美的诠释。我们每个实验区的管理者,包括教育局领导和学校的校长要制定底线、关注底线、检查底线、评估底线。
    今后新教育实验区管理规程完善的时候,可以把底线写上去。实验区和实验校要及时发现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老师身边的榜样。昨天我们看的雎村小学,这么多年来为绛县教育输送了很多新教育人才,为什么?是榜样的力量在起作用。榜样在不断的产生,榜样在不断的言说,促使老师扪心自问:他(她)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
    很多人说:不要用研究中心的标准来衡量我,他们是魔鬼团队。但是你用身边的故事来说服他就效果很好,昨天看到的绛县十佳教师里面有个将近50岁的老教师,她都能够做到。所以我觉得发现榜样是很重要的,每个实验区都应该有自己的榜样、寻找这样的榜样、发现这样的榜样、培植这样的榜样,让榜样去影响、带动身边的老师。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7:17:40 | 只看该作者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

随着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学校想要加入新教育实验,为了让大家清楚怎样进入新教育实验,特此做一个简要说明。

一、实验前期了解
我们在与这些慕名而来的学校领导以及一些要求参与实验的个体教师在电话接触中,往往了解到他们并不十分了解我们的实验情况。因此,我们希望这些学校能够先上网,了解我们的实验是什么?
1、实验基本情况:
对于新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基本情况,请参阅如下文章——
实验文献参考资料一:
01:《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选自《教育蓝皮书·2006年: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http://bbs.eduol.cn/disPost.asp?boardid=72&FileName=10381317272.html

02:《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素描》
http://bbs.eduol.cn/disPost.asp?boardid=72&FileName=10453205972.html
03:《新教育精神》
http://bbs.eduol.cn/post_72_315506_1.html
04:《共读 共写 共同生活》
http://bbs.eduol.cn/disPost.asp?boardid=72&FileName=11045035672.html
05:《新教育团队架构》
http://bbs.eduol.cn/disPost.asp?boardid=72&FileName=11133058272.html

2、实验媒体报道:
此外,还有一些媒体对新教育实验的报道,请关注实验媒体报道专门博客,上面有历年来对新教育的新闻报道200多篇,博客地址是:http://blog.eduol.cn/user1/education/
3、新教育实验网站
请多关注新教育实验的网站:
教育在线网站首页:http://www.eduol.cn/
教育在线博客:http://blog.eduol.cn/
教育在线论坛:(论坛上专门有关于新教育实验的一大板块,分为实验发布及项目等若干论坛)http://bbs.eduol.cn
新教育实验最近所做的和正在做的情况,请参考下面的论坛帖子导航:
《想了解新教育的朋友请进(新教育介绍及重要资料链接-不断更新版)》:
http://bbs.eduol.cn/2007-11/25/17562595172.html

二、实验接触考察期
1、实验基地学校观摩
对新教育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如有条件请学校领导或派骨干教师(包括实验个体教师参与实验的情况)到新教育实验的基地学校、挂牌校、实验优秀学校考察学习。
可以与我们的联系人联络:杜涛 18952771555

2、实验区培训观摩
此外,新教育研究团队,每年都会到全国一些实验区进行培训或到西部地区进行公益培训活动,请注意关注,培训活动所在地区附近的学校可以派人前去参与观摩。具体培训的时间可以看教育在线论坛公告(bbs.eduol.cn)。
届时,请与我们的联系人联络:杜涛 18952771555

三、参与加盟期
用上一段时间,加深了对新教育实验的了解后,请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愿意和能够参与进行实验(包括实验个体教师参与实验的情况)。
实验学校的申请审批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实验加盟校阶段和实验挂牌校阶段;有意向加入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填写《新教育实验加盟校实验申请表》提交新教育研究院办公室备案后,经过研究院确认,即被视为参与实验。然后,每年要向新教育研究院课题管理中心及研究中心提交一式两份的一年实验计划,一年实验后,再提交一式两份的实验总结报告。
对于加盟学校,新教育研究院将定期寄发实验简报和其它实验材料,并欢迎参加实验的各种培训和研讨会等。
新教育研究院根据实验加盟校的实验效果和实验积极性,择优审批确定为实验挂牌学校,由新教育研究院免费颁牌,并予以公布。
详细情况及表格下载,请见实验论坛的《实验申请/实验区培训申请/访问教师申请的相关规定和表格》一论坛帖子中关于“新教育实验个体、实验共同体及实验区域共同体管理办法”的跟帖,帖子地址:
http://bbs.eduol.cn/dispost.asp?boardid=88&postid=306869

我们重视实验的记录和实验材料的积累,所有参与实验的学校和教师实验个体,从参与实验时起,要立即在“教育在线”网站“新教育实验区、校、个体”论坛(http://bbs.eduol.cn/list_88_1.html)建立实验专题帖,以便接受新教育研究院实验研究与管理团队实验观察评定,并参与实验研讨和交流;

四、实验课题申报管理
每年,新教育实验都要进行一到两次实验课题的子课题申报,具体情况请见实验论坛的《实验申请/实验区培训申请/访问教师申请的相关规定和表格》(http://bbs.eduol.cn/dispost.asp?boardid=88&postid=306869)的论坛帖子中关于《新教育实验课题管理办法》的跟帖。
新教育研究院课题管理中心联系方式:江苏省海门市少年宫,海门市海门镇解放中路136号。
电话:0513-82588381     E-mail:ktglzx@163.com,联系人:赵丽芳
五、扎实进行实验
新教育实验一项重视行动、重视田野研究的实验,希望学校、教师能够踏踏实实地在自己的学校和班级进行深入日常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
相信岁月,相信种子,我们会一起在新教育的行动中共同成长,改变我们身边的教育现实,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我们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将会在历史留下我们的痕迹。

新教育实验执行机构——新教育研究院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相关信息:
新教育研究院(宝应分部)地址:
江苏省宝应新教育小学(翔宇宝应实验小学)邮编225800
办公电话:0514-88262823  电子邮箱:xjyyjy@163.com
联系人:杜涛
新教育研究院(苏州分部)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东振路29号新教育办公室  邮编215006
办公电话:0512—69170057-601/602  69170059(传真)电子邮箱:xjyyjy@163.com
联系人:袁春霞
新教育研究院办公室负责人:陈连林 13952710011
新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负责人:干国祥
新教育研究院培训部负责人、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项目主持人:马玲

新教育研究院
2011年2月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7:19:00 | 只看该作者
朱永新:过一种完美幸福的教育生活

2011年04月16日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家朱永新
  2011年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于2011年4月15日在京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我们的使命——为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家朱永新在论坛上做主题报告,以下为报告全文:
  我利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和分享,主要是我们这些年来我们的团队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实践一个主题“过一种完美幸福的教育生活”。“过一种完美幸福的教育生活”是教育核心理念,首先大家要问什么是新教育,很多人见到我我就这个问题。简单点来说新教育是民间教育改革运动,不是教育部发起,是我们民间草根的教育改革实践探索。它是以教师发展为起点,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完美幸福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践。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驾驶发展,我们新教育和其他教育不一样,新课程逻辑起点就是课程,课程变革推动教育改革。新基础教育起点是课堂,提出来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新教育说明没有教师发展没有课堂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幸福没有孩子的快乐,教师是我们始终关注最关键的环节。
  具体的来说用几个新字来阐释新教育。第一个“新”就是新旧的“新”,大家说新教育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水之萍,实际上它是有着非常深厚教育思想的背景。我们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英国教育家雷迪,当时建了第一所新教育学校,后来影响整个欧洲新教育的起点,甚至成为影响整个世界教育非常重要的起点。我们知道后来美国进步主义的思潮,中国20、30年代教育改革都是来源于此。后来许多著名学校、著名的人物都和新教育有关,我们现在提到很多伟大的学校英国夏山学校、巴学园都可以追溯到雷迪,那些伟大教育人从罗素到蒙台梭利最后到皮亚杰都是新教育家。新教育是世界语境中中国回想,我们是传承世界上新教育共同特点,比如说批判精神,当时英国的新教育诞生就是对当时教育批判和反省,这里面重视实验,多在课程变革上、课程改革上作出变动。第二个民间特色,都是民间草根自发的探索,我们新教育是与历史上新教育一段新的连接。当然新教育不仅仅是传承,如果仅仅是传承和历史上新教育没有什么区别,它同时又是创新,一些理念从模糊走向清晰,从贫乏走向清晰就是新。一些理念从过去理念援用到现在背景上继承和发扬就是新。我讲人类几千年教育文明该说的话前人大部分都说过了,该做的探索人家也都探索过了,在今天教室里发生的事情过去教室都发生过,未来教室还将会发生。最好的教育应该回归本身的教育,应该回归到原点的教育,应该尊重教育本身的教育,新教育本质也是回到原点的教育。在这个基础上新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构建,我们提出了我们核心价值、四大改变、五大理念、六大行动、儿童课程、教师发展课程、理想课程、每月一事、儿童协作、学校文化等等项目,这些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应该丰富和完善新教育运动的内涵,所以它是真正一场新的教育。
  新教育同时还是“心灵的教育”,有些人曾经问我你能不能用几个字来描述什么是新教育,我说新教育要是几个字描述很容易,要是简单说“心灵的教育”是可以概括新教育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做了一个专题节目,题目就是“心灵的教育”。相对于封锁导致应试教育,让儿童有一个博爱和敏感的心理,重塑他们精神世界的蓝图。唯分数的教育刚才柳斌部长也讲了,它是单向度的教育、畸形的教育、片面的教育。新教育是完整的教育或者传承教育,我们把传承教育作为新教育长期课程开发计划在做,所以我们希望人应该是完整的,应该包括身心灵统一的整体。所以有人认为新教育又是中国新希望工程,过去希望工程是增添书桌过程,注重物质,新希望工程是人的工程,注重精神。
  第三,新教育也是“行”教育。为什么是行教育呢?新教育旗帜上清晰写着“行动就是收获”,新教育LOGO一句话就是“行动就是收获”,坚持就有奇迹。我们新教育人一定把田野精神作为我们重要追求,所以新教育一直强调把根深深扎在我们教学,把我们根深深扎在孩子心理,用行动去改变。所以新教育自身自己是擦星族,因为星星太脏了,没有人敢擦星星,我们这群人把星星擦干净,尽管有点不自量力,我们知道只要我们去做一定会有改变,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所以行动就有收获,是我们新教育人一个重要的旗帜,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推进着课程的变革、教育的变革、学校的变革。前面提到六大行动、三大课程。比如说我们晨颂、午读、暮省为核心的儿童课程,这是努力行动的一种表现。我们提出四大改变更加注重行动,我们对我们优秀老师也是这样的要求,不希望新教育老师满足于写文章、做演讲,而是把自己根扎在教室里,让自己生命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这是对新教育的期许。杨东平教师评价我们新教育,他说新教育不复杂,就改变教师现实解决这些问题而言,新教育大为可观、魅力无限。教育真理是古今中外相通,大致是质朴无华,这是好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品质。
  新教育还是“幸”教育,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认为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我曾经用矩阵来描写幸福、不幸和现在、未来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教育一直是主张让孩子现在多受点苦,让孩子现在不幸福,去换得将来的幸福,这是我们很多家长、我们老师、长辈教孩子都是这么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不幸福,将来一定能幸福吗?现在不幸福将来有两种可能,幸福和不幸福。现在幸福将来有可能不幸福,为什么用现在不幸福去赌将来的幸福呢?现在的幸福也有两种可能,现在幸福将来不幸福,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为什么我们不用现在的幸福去赌将来的幸福呢?这四个矩阵让我来选择,没有人会选择将来不幸福,无论现在幸福还是不幸福,将来不幸福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有这两个选择,一个是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一个是现在不幸福将来也不幸福,毫无疑问我们选择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为什么简单的判断我们经常做错,我们一定把幸福强加给我们孩子,这就是我们所谓新教育人一定要让孩子当下幸福。刚刚实际上许先生讲一个孩子当下幸福,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每天的生活,书包重一点他也乐在其中,真正充满挑战教育并不轻,但是他很快乐。把学习作为师生乐意做的事情,这是我们新教育努力去做的,所以我们努力去探索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的幸福教育,这种幸福不是简单的感官上的享受,没有智力挑战的幸福,我们希望它是一种完整。我们说新教育努力每个人做幸福完整教育生活,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教育中期的思考,还有对当下担忧和不满,现在很多孩子失去凝望世界的明媚,失去常识成功的勇气和感恩。我们反对牺牲孩子当下幸福为代价,如果孩子在童年没有幸福快乐的体验,他的人生就蒙受永远的阴影,而一个教师不能够体验教育职业带给他们尊严和幸福,他永远不会有真正教育成就。一位教师真正只有体验这个职业带给他的满足、尊严和幸福,他才会有职业上的成就。新教育带给教师的确是幸福,河南焦作是新教育优秀实验区,教育局内部成立新教育中心,全市推广新教育。我在河南焦作参加老师的沙龙叫“幸福在哪里”,现场老师改编了一首歌,他说“幸福在哪里,朋友告诉你,不在教鞭下也不在分数里,它在诗意晨颂里,幸福不在等下也不在题海里,在温馨的共读中里,它在快乐的共写里。幸福在哪里,不在霓虹下,不在酒杯里,在理想愿景中,幸福就在芬芳果实里。”这是我们新教育四大精神两个精神,幸福在全新教育里,老师现场唱这首歌,我跟他们一起分享幸福和快乐体验。很多老师接受新教育以后,也写了很多感恩的话语,我举几个其中很少一部分。大杨树老师,接触新教育、走进新教育,我们就过上了一种全新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从晨颂、午读再到暮省,没有埋怨,没有了今日的唠叨,静静做一份让自己沉醉教育事业是一辈子的幸福。我们很多老师做了一辈子没有找到这种感觉。四川刚刚初为人师大学毕业生,虽然刚刚做教师,但是已经对教育绝望。听了新教育报告以后,发现做了一个小学老师还可以做的如此精采,所以他决定重新来进行自己职业规划。新教育当然也是欣教育和馨教育,教育带给孩子和老师只是痛苦,这种教育不要也罢。
  新教育还是“星”教育。新教育人像一群仰望星空的孩子,总不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只是拿着抹布和水桶擦星星,新教育把自己的清楚和智慧奉献给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执着、他们尖锐,无论碰到什么因的困难和挫折,碰到什么样的打击他们都且坚定往前走,他们不在乎个人力量有多么渺小,他们相信再渺小的付出都会悄悄改变和影响这个世界。我跟很多老师讲不要小看自己,关起教室门你就是国王。事实上是如此,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看成主人,都能发自己一份光,这个世界一定会充满精采,只不过大部分人都会学会了埋怨、抱怨,都学会了消极的声音,从来不知道事实上这个世界的好和坏,和你和我,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直接的关系。你说教育不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仅仅是教育部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应试教育也好、各种教育问题每个人都是推波助澜者。你反思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我们老师我们都是推波助澜者,从你做起把人类最美好东西给你的孩子,真正按照理想中教育去行动,我们教育不就变了,至少在你的课堂里就变了,在我的课堂里就变了,你我都变了,更多你我参与了教育,还会是今天这样吗?我对中国教育充满信心就是基于此,我觉得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如果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教师都真正理解教育,都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我相信我们教育一定会做的更好。所以新教育这些年来我们也不张扬,刚刚有很多人说你还做新教育,我说生命已经交给新教育。新教育已经悄悄的发展,在全国02年正式领航,举行在全国28个实验区、862所学校,今年又有很大的增长。今年年初中国教育报评选中国十大推动读书的教师,我看了很欣慰。20个候选人有6个是新教育人,十个获奖者三个新教育人,我看了很感动,这些是完全自发产生推荐候选人,说明十年耕耘新教育成为引领中国教育和教师的一支重要力量,我相信这个评价不过分。你想想我们几千万教师,我们选10个教师3个是新教育人,这不是偶然。我们自己创办了新教育网,1000个学员,国家没有投一分钱,我们建立“教育在线”网站,所有讲师都是志愿者不拿一分钱,所有学员没有文凭的诱惑。今后这些课程学下来坚持下来的人,会给他一个新教育大学硕士文凭,我们自己成立新教育大学,我们给他发一个硕士文凭,没什么不可以了。拿到这个文凭比很多师范大学硕士文凭含金量要高。我们每周几个晚上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我们一本书一本书啃读。我们讲师每周跟学生对话,每周做教学反思非常非常精采,在这里没有阅读你是进不了门的,所以很多人受不了退学坚持不下去。尽管如此新教育这十年还是发展非常之快,如火如荼,不断有地方和我们联系加入新教育,不断有学校跟我们联系参加新教育。所以杨东平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讲过教育变革的力量在哪里?古往今来所有教育家和教育创新不是来自政府规划和批准,而是来自星火相传教育者的理想,我们相信学在民间的伟大力量,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新教育也是星教育。
  新教育也是“信”教育。新教育重要心理学的理念就是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我主编过一本书叫《教育的奇迹》,这里面就讲述18个让人刻骨铭心的故事,书中主人公被我们教育、被我们父母、校长判为死刑的孩子,这些孩子没有发展进和可能。但是他们不仅仅发展了,而且用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来证明他们可以创造奇迹。我们经常讲信念、信念、信心是新教育非常重要的关健词,满怀信任和信念你才能够坚持,所以我说面对教育各种问题,批评和指责是很容易的,在经过种种困难成为一个愤世嫉俗者也很容易,成为一个仍然心怀梦想、怀着根本信念的人很艰难。一个真正教师应该让学生也让自己在跨过种种困难以及怀疑以后,仍然建立起对世界、对人类、对自我存在根本性乃至于信念,是成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基石。我们看透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仍然热爱它,这是新教育根本概念。新教育还有两句流行的话,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这是新教育的密码,这是新教育碰到一起经常说的,我们新教育网站上很多人的签名就是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种子意味着希望和愿景,岁月就意味着坚持,新教育表达对我们世界、对我们生命、对我们教育根本的信任,对我们职业最终的认同,我们要相信自己从事这个事业最终会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应对。这是我简单说一下什么是新教育。
第二个简单介绍一下新教育发展历程。新教育每个月出一张报纸,无偿给需要的人赠送,希望的人到网上申请我们可以派送,介绍全国各地新教育进展,各个实验区的情况。新教育可以追溯到1999年,我说是新教育萌动期或者萌芽期。萌芽期的标志是当时我得到一本书叫《管理大师德鲁克》,德鲁克在管理学界非常著名,很多校长看过他的书,的确是管理界大师,很多重要管理理念都来自于他。书里讲他当时和孩子看孩子老师生病中的老师,他的老师说靠理论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你能改变生活。一本书很普通一句话,对我的心灵是很大的震撼。过去我是满足于写书,因为在大学里教书,我们有一句话“要么出版、要么死亡”,所以我写了很多书,出版了很多文章。但是这些书、这些文章究竟能不能走进教师的心灵,究竟能不能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活呢?我反思了一下,恐怕还没有做到。所以我就决定换一种活法,真正去走进我们教育,走进我们的教师,所以当时我就来到了江苏常州的一索农村学校,湖塘桥中心小学,是常州镇上一所小学。这个学校现在已经很漂亮了,当时我去的时候是两排小小的平房很破旧,在这里我开始和老师们交流,和老师们开始带学生,我带着徒弟当时是20来岁的萧姑娘,现在成为数学特级教师,十年时间不到是江苏省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数学教师。我去的时候这所学校名不见经传,现在是全国名校,它的校长专门写过《一所好学校是怎么炼成》,今年7月份我们要在这里召开一个论坛。从1999年开始,我跟老师们交流,2000年我出版一本书叫《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追寻是理想的教育,我书里写了理想学校、教师等等,很多老师都看过这本书,这本书在中国教育界曾经刮起一阵理想风。很多老师说不看你的书也罢,看了更痛苦,说我们明明知道有这么好的东西,但是不能做,我们戴着镣铐怎么跳舞。我说戴着镣铐也可以跳出很好的舞蹈,你既然知道有这个东西为什么不去努力,为什么看成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呢。这本书出版以后面对很多老师的困惑,我决定写书还不够还得做,带学生带老师不够,把自己理想的东西走进学校。
  2002年有一件事件发生就是教育在线网站,这个网站创办完全非常非常偶然,我被几个学生忽悠建立一个网站,没想到第一个月来了5000个人,我觉得很有意思,它可以让我走进老师的心灵。每天早上我打开网站,上教育在线网上拿起鼠标可以听到老师呼吸的声音。所以新教育做的这些事情,往往老师们觉得一看就懂,一看就有效果,因为我知道老师在想什么。新教育网站已经成为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示范区,有会员37万人,有教育主题35万多个,关于教育帖子有600多万个,有3万多名老师在上面建了自己教育博客,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中国教师精神家园。
  2002年新教育正式启动,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在昆山玉峰正式启动,那是好的学校都乐意参加,我们不找。我们找差学校,差学校短期建校很不容易,往往它们缺少一个有激情的校长,我找一个新学校从零开始,和新教育一起成长,多少证明新教育自身的力量。我到这个学校开教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学校座谈会。当时玉峰新教育学校说五件事,五件事就是听说读写,很多人说我们都会,我们都参加一起做。就是自发在民间很多学校开始一起做,我们也没有统计,一开始没有一个正式的发起。到了2003年的时候很多学校呼吁朱老师说你应该召集一个会,我们这些人做了一年交流,我说好,所以有了第一届新教育大会,在昆山玉峰。没想到这个会来了500人,很多来自教育在线的网站,但是来了一大批校长,南风窗登了一篇文章说这是中国教育的丐帮会议,都是那些迫切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学校,校长聚集在一起讨论怎么样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次会议上我们确定第一批新教育实验学校,从这一年开始我们每年召开一次新教育大会,其中有一年开了两次,到现在开了第十次。04年召开全国第二届新教育大会,新教育作为十五项目立项,陶会长参加我们立项大会,当时他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已经被他言中了,他说“我相信新教育是一条鲶鱼,它会搅动中国教育这趟水”。现在应该说陶会长对我们期望我们多少已经做到了。04年开了两次,同时在暑假开了交流会。05年我们也开了两次,第四、第五届在05年。我的博士生为我们推广推进新教育德育做了很多初步探索。05年11月份我们又在吉林市召开了北国之春全国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讨会,这是第五届。04和05年都开了两次,这样到06年开始我们就规范化了,06年我们只在清华大学召开全国第六届新教育大会,我们自己把它看成是新教育进京赶考,这一年我们正式提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核心价值经过几年探索凝聚成一句话“过一种完美幸福的教育生活”。07年在山西运城召开第七届新教育大会,这一届我们提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这是我们新教育人很重要的理念,我们说生活不同的词语里就是生活在不同世界上,没有共同阅读我们很多人就是微笑陌生人。我们刚才讨论为什么要有共同,自由不是很好吗?国际田在国家图书馆颁布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叫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经过多少年研究发布的书目,每一年修订一次重新公布。为什么要有?这是我们爸爸妈妈我们祖先们一直读的东西,成为我们文化基因。西方靠宗教的力量,一本圣经形成国家基本架构。我们没有宗教,我们也不可能靠一部这样的经典,但是我们有一些最基本的读物,所有人读过这个东西我们才有对话基础。08年在浙江省温州长南县召开第八届新教育大会,这次大会探讨理想课堂。09年在江苏海门召开新教育第九届大会,我们提出教师发展理论。我们认为教师它的职业生涯就是一个生命的故事,故事主人是他自己,故事的作者也是他,你有什么样的故事取决于一个老师怎么样书写自己的人生,你把故事书写的传奇,取决于你有用什么样语言来写。所以我们提出要努力向孔子一样做老师,我们提出一个老的老师有吉祥三宝,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自己的理念,我自己认为这是关于教师发展最全面、最系统、也最卓有成效的。去年在石家庄桥西区召开了全国第十届新教育大会,我们这次会议提出叫“文化,为学校立魂”,一个学校灵魂就是它的文化,我们对学校使命、价值观等等进行全面的梳理,我们提出要让一个学校真正拥有灵魂,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一个期待。今年6月11号、12号我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召开全国第十一届新教育大会,这次主题是“中国文化与新教育”,每年我们都会有一个主題开掘新教育有所作为的地方。目前为止新教育在全国版图上大家可以看到越来越多,24个省份已经覆盖。我们成立了新教育各种机构,我们成立新教育研究院,这个研究院、研究中心除了专家以外还有大量志愿者,我们成立新教育基金会,一批文化教育界名家,上海年轻企业家叫王海波,他在报纸上无意中发现新教育,他捐了200万作为基金会,发起种子基金,发起新教育事业,他认为非常值得支持,我们新教育请了一些专家作为我们顾问,我们新教育也办了自己的刊物,这个《教育研究与评论》这是我们研究院办的刊物,大家有时间可以看,是目前理论研究水准比较高的一个刊物。同时我们还办月刊,刚刚是双月刊,刚才是理论,这个是比较普及的。还有一个新教育报纸,我们还出版了新教育文库,有一批新教育图书。
  第三个问题简单说一下新教育的学理基础。新教育的学理基础和我这些年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教育性、心理学等等思考有关系。我认为新教育哲学基础大概分成发展论和行动论,发展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行动论只要坚持就有收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心理学的基础,一个是潜力论,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我们说教师和学生给他多大的舞台,他能给你多大的芥菜,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给你创造多大的辉煌,事实上真的是无限,所以我相信他们。状态论,新教育救市重视精神状态,创造成功体验。一个人发展过程中怎么样启发一个人良好精神状态是非常重要,所以新教育需要是一种把自己激情和梦想灌注在自己生命中、日常行为中这样一群人。很多人问我我能不能参加新教育,他说你有没有门槛,我们唯一的门槛就是理想和激情。我跟很多人你没有理想和激情,仅仅装点你的门槛不要做新教育,没有意义,装点不了,因为他需要一种坚守。参加新教育学校必须在我们网站上建一个专栏,每天要把学校做的事情发到网上,没有这样精神准备,不想真正做新教育,一看你没有做我不会给你挂牌,原则上一年才会挂牌。实验区必须拿出规划和工作方案,一方面我们发展学校,一方面也在淘汰学校,很多学校我们慢慢会淘汰下去。实际上死人和活人就差一口气,活人和活人就差一种状态,一看很多人为什么那么有成就,因为有一种不断向上的力量,不停的努力,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老师不断的坚持,一定会很优秀。我们很多老师非常普通,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老师,在新教育磨炼下成长起来。个性论,强调个性的发展,注重特色的教育。新教育一直认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就是最个性的,所以成为你自己是教育最高的境界,也是新教育最高的追求。那么伦理学提出崇高论和和谐论。教育最高的境界或者教育最高追求就是应该帮助人类不断的走向崇高,要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首先要让每个人和社会更加和谐,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是我们和谐的基础。
说一下新教育四大改变。新教育我们提出了六大行动和四大改变,四大改变就是改变教师的行为方式,改变身份状态,改变学校发展方式和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教师的改变是关键,教师了学生自然会变,学校自然会变,教育科研范式也会变,我最重要说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这是湖南桃源山区的老师桃花仙子,她有网名叫桃花仙子,全名傲霜英,这个老师从来没有被人发现,她看到新教育实验,自己一个人悄悄在班级里做起来,现在作为新教育种子计划在培养,我们专门成立一个基金会来资助她,帮助她购买图书、购买教学设施和班里孩子一起成长。2007年9月她在自己班级里面开始新教育实验,毛虫和蝴蝶儿童阅读等等。从此她把教室变成了图书馆,从此她把家乡变成了教室,从此她把母亲变成了助手,从此他把卧室研究了办公室,每天晚上从来没有低于12点睡觉,每天坚持把学生作品发到网上,她在周末开了五个兴趣班。并不富裕的她月工资1300块钱,教室里有1000多册儿童读物,她把个人积蓄都花在孩子身上。在新教育里面像她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去年中国教育十大推动人物新教育有三位,改变学生生存状态我都不多说了,我们新教育科研和一般科研不一样,我们就需要日常的教育行为的改变,所以每天实实在在东西发生在课堂中。新教育六大行动时间的关系,详细新教育可以看我这本书,这本书比较详细介绍新教育实验行动、内容的一本书。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营造书香校园是最大的行动,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分为,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生产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推动。这是我们新教育非常喜欢一首诗,很多学校吟诵经常读这首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这条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类的灵魂”。现在图书很多,好书并不多,新教育选的是最进孩子生命的图书。新教育阅读观,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它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它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成长,孩子在妈妈身体里每天吸收营养,然后每天吃东西,饮食是一个人最重要资源,吃什么你就是什么,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你的精神是不是也同样需要食物?的确如此,学校教育相当于母乳,把人类最重要的知识把高度精华的方式,课堂教学模式,最短时间给你,也是最安全的,也是最容易吸收和消化的,也是最系统的,所以学校很重要。如果看看教科书就像仅仅吃妈妈的奶一样,两三岁以后就会身体发育不了。如果没有阅读就没有人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的物象但是会改变人的气象和品质。阅读对一个民族来说更加重要,很多人跟我说你经常小题大作,把阅读看的那么重要。我说阅读非常重要,阅读能力高低会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朗读手册说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所以要在它们消灭之前去歼灭他们,通过阅读真正的做到。我举一个犹太人的故事,有钱的人、有思想的人都有犹太的背景,公元70年失去祖国,为什么产生这么多方面世界文化名人,我经常说近百年来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都是犹太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彻底改变我们对社会文化的看法。西方有一个学科叫幽灵学就是研究马克思,有了困惑就会想到马克思。爱因斯坦相对论,改变人类对物理世界的看法,时间、空间。人类精神世界、物质世界都是犹太人,近百年来我们没有向世界贡献这样的大家,这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相比是不相衬的,犹太人占美国人口在2%到3%,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犹太人占了一半。有人说犹太人控制美国,事实上就是这样,不仅控制美国,实际上控制世界经济命脉。所以阅读对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非常的关键,诺贝尔奖获得者1901年到2001年战胜6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犹太人占128位,占总获奖人数的19.84%,尤其经济学获奖者中犹太人占36.84%。中国人均阅读量每人每年5.2本,犹太人每年65本。所以思想、精神程度一定不一样。人再多一平均该是5.2%,人再多没有用。一个民族竞争力不是靠人口的数量,而是靠人口的品质和阅读的力量。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增长了无数倍,但是人均阅读从近20年从89年09年,从5.2增长到5.65,只增加0.4%,什么都增加,唯一没有增加就是阅读。犹太人的孩子生下来就让他们做一个快乐阅读儿童,中国人孩子生下来是抓阄,犹太人在圣经上抹上蜂蜜,孩子生下就让他知道书是甜的。人阅读能力关键就在于中小学基础教育。苏火姆林斯基讲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他对于阅读的重视,很多教育家是最关注的。那么早期的阅读惠特曼讲过一句话,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格林也说或许都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我想这正是书令人这样兴奋的原因,从书获得的激励和启示如今从书中获得怎么能相比。我曾经用简单的话说,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第二句话童书的价值远远没有被认识。为什么这么说文艺复兴时代才开始真正的看到儿童,在文艺复兴以前根本没有看到孩子,没有把他作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在考虑。但是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懂得孩子,童年对一个人意味着很多,童年很多关键东西我们并不清楚,我觉得就是一个黑匣子。西方学者在精神分析学家,在一个人心理出了文化总会追溯到他的童年。一个人在童年所接触到的东西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国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究竟产生影响还有待与研究。童书价值没有被认识,如果小时候读了更多的东西,你可能今天更不一样,因为人的发展是无法假设。当一个孩子在童年读了最伟大的书,读了最有智慧的书,他今后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新教育做了一个儿童阶梯教育,我们专门开通新教育儿童文学书包。教师做了“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座谈、专业共同体。我们专门做了教师的书目叫新教育专业阅读地图,我们用书目告诉不同老师阅读什么书。我们特别强调教师要读根本书籍,什么叫根本书籍就是能够奠定一个老师教师精神和学习根基的书籍,那些童年和成年时期影响人的生命和精神气质的书籍。有没有根本书籍对一个人来说不一样的。参加新教育实验我们做了第一个作业就是我的阅读史,我们要求你回顾一下你开始认字开始你读的书对你的影响,我们有的老师一写就是洋洋万言。也有很少老师写不出来,写不出来影响他生命的伟大书籍。对根本书籍的阅读,就意味着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对于根本书籍的阅读我们强调知性,用心读几本观念书籍最有用。对于根本书籍我们要咀嚼,反复聆听书里批判选择,通过这个内化自己的结构。我们很多新教育实验区往往一个学期给教师一本书两本书,全体教师共读在上面做批注,把书上每一个思想都充分的理解,尤其是给教师建议这样的书,包括教育人类学,我们新教育推荐一些我们认为教师成长最关键几部书。
  师生共写随笔,是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教育、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我们看到一个老师不要十年,你真正用心去做三年就很了不起,很多老师用心书写自己人生一年都不到,就开始觉得自己换了一个人,开始觉得自己过去几年都白活了,都开始出版自己的专著。差不多每一天都会接到来信,新教育校长老师来书希望我写序言,我说全国那么多老师校长我怎么写得过来。如果全身心投入做的优秀,我该会尽我所能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新教育提出一个教师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经常很多老师是拿着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做过的故事。他每天都是用一样的方式在课堂里教课,没有超越自己,他教了一天重复了30年。。教师不在于教多久,而在于用心教了多久。我曾经说过写作很重要,为了写的精采你必须做的精采、活的精采,只有做的精采、活的精采才能也的精采。
  聆听窗外声音,是通过开展学校报告会、参加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引导教师与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促进教师与学生形式多元的价值观。今天上午讲开放,以开放带动改革是大的宏观教育背景。对一个学校同样如此,我们通过聆听窗外声音及帮助我们学校获得更加精采。我经常讲人总是有惰性,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环境里面,你很少与外在力量推动,有的时候一个报告,有的时候一堂教育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培养卓越口才,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使师生愿说、敢说、会说、从面形式终生收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新教育不如我期望的好,美国说三大法宝金钱、有钱、原子弹。因为你是一个活的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要影响别人靠什么?靠口才。口才你要表达思想,你要说的精采,你必须研究的精采,必须思考的精采,你这个人研究的精采、思考精采才能说的精采。说跟写背后是有东西支撑。你要写的精采你要做的精采,你做说的精采要思考的精采。课堂变革让老师少说一点,让孩子多说一点,很多课堂孩子没有表达的机会,没有表达的机会就意味着没有思考的机会。
  构筑理想课堂,我们把理想课堂分三个层次,有效、多元和个性,实际上这是一个逐步上升一个问题,目前很多人关注还是在课堂上。然后一个境界,第一个有效的落实,第二挖掘知识所在学科内在的魅力。第三是社会生活、师生生命的共鸣。
  建设数码社区。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网络是现代社会一个重大的平台和工具,一个现代教师如果不懂得利用网络来学习和交流,我觉得很难说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因为大量的知识、海量的信息在网络上。
  另外新教育实验做每月一事,这是最近几年开发出来。这个月5月3号在江苏苏州昆山有每月一事的讨论。一件事情配合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成果展示和主题评价,所以我们12个月每个月一件事情做的非常有意思。所以我们专门总结了一本书叫《一生有用的12个好习惯》,5月我们扫地,6月让我们唱一首歌等等,每个月事情的背后它是主题,配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不同年龄阶段主题设计来进行的,非常有意思。下个月5月3号在江苏昆山对全国免费搞一次改革周,让大家看新教育推动每月一事。
  新教育给自己两个很大的期待,或者说我们愿望,我们经常说未来是一个有待于我们创造的地方,新教育做什么呢?
第一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一面旗帜,大家都讲素质教育,从80年代提出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走好。素质教育怎么做?各位校长知道吗?怎么去启动?怎么去有效的实践,我说最好的路径在新教育上,每月一事、阅读工程,就是素质教育最好的抓手,实实在在的,切实可行。
  第二全力打造植根于本地新教育品牌。我前几年这个目标,很多国内学者批评我,说我张狂,说我不可能,还讲什么学派。但是我说许多这样的理想,中国教育理论怎么能走远,因此成为一个学派这是中国教育的自尊的表现、自强的表现,没有这样的目标你根本谈不上这样的理论。成为学派并非没有可能,无非要有代表作、代表思想等等。我相信新教育走的很远。新教育坚持公益性,新教育不对学校收一分钱实验费,所有活动都是免费开放的。
  最后讲一个榜样故事,常丽华的故事。每天早上新教育学校信他一样用一首歌开始新的一天黎明,06年他的孩子过生日,常老师给他写了一首诗“向着明亮的那方”。每一天早上新教育都是用一首诗开始新的一天,有孩子过生日都是用一首诗送给他,而且他把的名字嵌在里面。每天中午孩子们都会共读,《老鼠阿贝漂流记》他们一起读,在常老师和他父母亲读这本书的时候你看怎么做,常老师每一天给父母都写这样的日记,06年9月21号他写了第一张便签,默默数言把爸爸妈妈钩入读书的世界。第二天爸爸妈妈读完了,读完了要交流,每天爸爸妈妈体会和老师交流。第二天再写便签,家长也同样会有回复,然后常老师又写的几句美丽的话。这样一天又一天常老师和五年时间班级共读524本书,人家说你们新教育开100本书太多了,但是对我们常老师这个班级又是太少太少了。新教育能不能提高学生成绩,新教育不能提高成绩早就被抛弃了,读了那么多书知识背景会不一样,那么多学校成绩都是大幅度上升,还有创造奇迹的学校,常老师五年时间所有课都是全校第一,他被评为我们新教育十佳教师,在09年评选全国新教育十佳教室,评教室比老师课程更有意义,因为是一个团队,因为教室和学生成长的,一起生活的地方。
  最后用常老师说的话结束我们今天的演讲,如果没有新教育,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会像今天这样守护自己的教室吗?没有答案。但是我知道因为新教育教室对于我来说,才会成为一个充满魔力的词语,教室是什么?教室是愿景,是我们决定到达的地方,是决定每个人生命故事是平庸还是精采的舞台,是我们共同创造所有课程的创新,因为新教育我有一个朴素的理想,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教室里开花,让每一个孩子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对即将开始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个孩子结束回家对教室充满了留恋和不舍。的确他的孩子是留恋和不舍,孩子五年毕业以后每个星期都会回到常老师教室里面,常老师还给他们继续上课。初中生还留恋常老师的教室。这些孩子走向那里我不知道,我会尽我力量带向他们想走的路。心平气和不抱怨,我像一个农夫,静静的抵挡风雨,侍弄自己的农田,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的讲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7:20:17 | 只看该作者
朱小蔓教授在第十一届新教育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非常高兴来参加这次盛会,我自己算是新教育实验早期的支持者,但又是一个老年的新学生,因为前面十届年会都错过时间了,现在才开始系统地学习。非常高兴这次能够来到鄂尔多斯参加新教育第十一届年会,并感受“中国思想  中国文化”这个主题。我对鄂尔多斯缺乏了解,非常惭愧;来了以后才知道,才亲身感受到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之迅速,社会进步之快速,教育受到经济和社会强有力地支持之大;才感受到东胜成为新教育实验区后,在鄂尔多斯东胜区政府、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教育发生了那么大的改变。今天早上,我们兴致勃勃地看了四、五所开展新教育实验的学校,更加感受到把“中国思想  中国文化” 为主题的十一届新教育年会放在草原明珠鄂尔多斯东胜区举办的恰切性,因此我们十分由衷地感谢鄂尔多斯和东胜区给我们提供观摩的现场和讨论的条件。
    下面我想就自己对新教育的一点理解,以及对教育的一点感受说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大家批评。
首先,我想说的是把这次会议的主题定格在“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与第十届年会的文化主题形成呼应,第十届年会谈的是学校的教育改革为什么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校文化来作为保障,这也是学校改革的重要的方向,这次的会议继续将它放大延伸为“中国思想中国文化”,我想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经济基础来支持,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给予教育很大的支持,而教育与文化又有着最基础、最内源的关系,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文化形态,教育本来就是人文文化最重要的形式。教育的根基深藏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域、各个不同的种族和人们的文化中,因此今天需要把教育的文化主题进一步突现出来,我以为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谈文化的时候,我们立刻会想到文化的继承性、传承性,教育是首先要传承的。在教育几千年的传承中,最重要的两种模式,一种是默读,一种是对话。我想在今天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形态中,是非常典型地体现了默读与对话,默读与对话并不是在今天才产生的,它产生在教育最早的文化形态中。当然今天我们已经发展到民主社会人和人之间的、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共同体和共同体之间的对话、利益主体之间的对话。当我谈到文化的时候,我们更多地会想到教育的内在性质、教育的内涵、教育的精神素质、教育相对独立的性质、教育自己本有的规律性,因为这些都跟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育不仅需要传承,教育还有它内在的本原性的一些东西,这就是新教育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最早就开始呼吁,一直到现在还在呼吁的要回到教育的本原、要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教育本原性的功能。
    教育也是相对独立的,它有自己的规律性,它固然需要经济作为强大的基础,它固然需要外在的政治环境和条件,但是它更需要教育的精神性质、思想内涵、关心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系统。当我们谈到文化的时候,我们也一定会和以下这些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尊重、包容、合作、和谐、信念、坚忍不拔,这些价值观念自人类创造文化以来不断地经过磨砺、演变、演化和发展,是历久不衰的价值观,因此朱永新教授才会在他十年来最倾心、最用心或者说做得最有新教育特色的阅读活动中提出要通过阅读来推崇一些核心价值观,因为那些经典阅读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传递着这些核心价值观。我们只有通过阅读这些经久不衰的经典才可能知道千百年来人类最推崇的那些核心价值观、历久而弥新的价值观,那些维系着我们人类社会凝聚力、稳定、和谐、进一步发愤图强地把社会推向更好的人类秩序的那些价值观。所以,我觉得我们谈文化这个主题的时候,它与教育的联系是内源性的,这是一个分观点。当我们强调教育文化性的时候,我们一定就会想到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总是多样的,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没个地域都有不同的文化,因此我们需要尊重文化,需要包容文化,从纯粹意义上说我们就希望教育是多样化、多元模式的。
    教育是必须要尊重人的,必须有包容性。鄂尔多斯这座新型的、快速发展的城市,它也是在传承着蒙元文化,它包容着70%左右外来人员的子女,有些学校有来自多达30个省、市、自治区外来人口的子女。所以,我们的教育是既走向越来越追求共同性、同一性,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多样性、独立性的时代。为什么要追求同一性和共同性?那是因为今天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民族、国家在全球性经济、文化各方面既竞争又要合作的态势下的一个有力的武器。大家都希望教育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有了共同的基准,才使得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说的教育公平、入园公平、入学机会、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才有一个基本的标准来衡量,所以我们需要同一性和共同性。而且今天全球成为地球村、世界成为地球村,我们没有一定的统一标准,中国人也不可能走向世界成为一个很好的世界公民。但是,今天特别需要推崇多样性,需要文化的多样性来丰富我们的教育,教育精神财富的丰富是需要多样的民族文化的特点的;多样的差异的求同存异,才可能使人类的教育宝库更加地丰富起来,人们的精神更加地丰富起来;思维不再单一、心胸不再狭小,我们的精神永远越来越广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也非常赞成多样性、民族性、多元化的模式的发展。因此,在今天追求教育质量的时候,提出这个文化的话题、尊重差异的话题,我以为也是跟永新教授从一开始提倡的教育理想是一致的,本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改变。那么人是什么?人不是抽象的,人从来都非常具体,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中,人有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当下的生活状态。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是关心每一个人,如果我们真的是所谓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考虑他的文化背景。这个文化背景是很广义的文化背景,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到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学术文化。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关注每个孩子的文化条件、背景,这样才可能使今天的教育走向一个既有统一基准的但又是面向每一个不同人的未来。其实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笼统的质量,我以为质量是有一个基准的。质量是因人而异的,对每个孩子来说,可以把教育质量在每个孩子自身的基础上体现为不同的呈现,或者不同的方向,所以从追求高质量、什么是真正的高质量的意义上谈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以为有一种趋向是值得注意的,那种过分追求标准化,过分要求齐一化,过分要求评价的量化,它其实在伤害着我们的教育,它其实不是给我们带来教育质量,它是在扼杀我们教育内质性的那些东西。所以,在今天我以为需要警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那种消解民族性、消解文化性的那些不大健康的那些风尚。这是第一个观点,不对的请大家讨论和批评。
    第二个观点,我非常认同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从一开始就把突破口、就把关注点放在学校改革、学校内部改革、学校中的教师改变。从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来说,我们说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其实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他们构筑的那种关系,他们日复一日产生的那种教和学、教和育的一种活动;这种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主要发生在师生之间,当然也发生在源于学校又辐射社会、辐射家庭的那些时候。因此,学校内部的改革是最寄托着我们一个教育家的理想的,要想改变教育我个人以为最重要的是要从学校内部改变起。从国际上的经验教训来看,很多国家的教育改革为什么是不成功的,那就是因为教育改革不能只自上而下去改革。教育的文化性极强,它的多样性极广,它是不能够齐步走的,它是很难齐步走的,因此不能够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新教育实验走的是既有自上而下的路线,又有自下而上的路线,例如今天满台的这么多的领导,我想他们是从政府层面自上而下地支持咱们;同时台下的好多老师们是在基层,是草根力量,我们是自下而上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学校的革命,静悄悄地发生着教室的革命,这种革命非常可贵。这种革命可能就是一个案例,但一个案例里面就蕴含着教育的机智,蕴含着教育的要素,蕴含着哪些经验是可以从中间挖掘、提炼的,蕴含着昭示人们的一些东西。一个案例其实也就告诉我们从现实走向未来、走向理想的一种可能性。所以,在今天的中国教育中我们可能有很多不满意,我们觉得中国的素质教育推进还很艰难,我们觉得中国的素质教育还远远没有到整体性转型的时候,那怎么办?我想很难说哪一天我们素质教育全面转型了,我们全面的从应试形态的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了,但是我们可以期望一间一间的教室,可以期望一所一所的学校在走向素质教育,在比较好地呈现素质教育的形态。一个案例、一个学校、一间教室就是一个可能性。当然我觉得学校相对也有这种条件,因为它有相对独立的空间来做这件事情。
    第三,我想说的是我对新教育实验的认识,我认为它在教育研究类型上应该归类为本质上是实验研究,是一个行动研究,是一个行动性的实验研究,又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行动性的实验研究。它从一开始提出的就是改变,从一开始提出的就是行走,它从一开始说的就是旅程。它一开始说的这些从十年前到今天,他就一直在行动,一直在行走,一直在旅途中来体现它的行动品质、行动品格、行动哲学,我以为这个是很了不起的。在我们的现代史上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行动哲学家,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把过去的“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颠倒了过来,所以他得名字才改成了“陶行知”,而不是“陶知行”。我以为永新教授带领的团队做的也恰恰是这样一个行走的教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这项行动研究不太像学者做的那种分门别类的专项的实验研究,它很综合,正因为这样,十年来,很多学校、很多地区、很多老师只要你愿意做,你都可以随时跟上队伍,革命不分先后,都可以进来,这十年来裹挟了很多很多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这给一些学者一个启示:实验是可以这样做的。
    我们需要多种形式的实验,虽然新教育不是唯一一种形式的实验,但是它可以说是目前中国当代教育史上最大规模、最大能量、最有号召力的教育实验。而新教育实验的核心我以为它又是思想性的实验,它的思想性特别强,无论是它希望改变教师也好,希望改变儿童也好,还是希望通过阅读来铸造每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塑造国民的精神性,这些事情都表明了它的精神性和思想性。我在昨天晚上来的飞机上看了一段书,书中有一位先生写冯友兰先生对蔡元培先生的崇敬,有一段话我觉得写得很好,他说:为什么冯友兰认定蔡元培是一个最大的教育家?因为他是蔼然仁者,他是诚于中形于外。他说一个教育者如果你没有这种内在的素质,你就没有办法发生影响作用,反过来说如果你有了这种内在的东西,你也就不可能不发挥这种作用,而蔡元培就是这样的大教育家、君子大教育家。那么我们今天新教育实验想要倡导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在千百所学校培养出这样的教育家,有了这样的教育家一定会有活泼可爱、发展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我以为新教育的行动特征在于它不仅制定出目标,标示出它的理想,而且它有很多的具体的目标,仅就阅读来说有基础阅读书目的研制,有标准的研制,有小学、有中学、也有大学,有教师、也有公务员,仅就这一项做的事情来说,我个人认为它是一个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理想转化现实的一个非常切实的行动实验,这样的实验是搭起了理想和现实的桥梁,搭起了理论和实践的中介。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工作者,作为一个学者,常常非常困惑的就是:我们可能说一些理论,但我们在学校里做不出来,我们做不了像台下老师做得那么好的实践,反过来我们老师可能会做但上不了思想的层次,我们提炼不出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涵养自己的东西。那么我们需要这样一支研究团队,需要这样一些带领人和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所以,我想新教育的无限前途在哪里?新教育的无限希望在哪里?我个人认为就在于锲而不舍地坚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向实践走、实践向理论走,相互融入。这个相互融入的过程我觉得非常好,理论和实践有三种关系。一种是老师们可以把一些理论应用在实践中,那很好,不错,但是如果过于追求技术化的应用理论,那么他可能没有办法应对千变万化的课堂和学生,所以现象学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说:“有的老师会很多的理论和技术,但是他仍然是个蹩脚的教师。”为什么?就因为他只会技术和工具。还有很多老师很善于写叙事,书写我们自己的教育生活,这也很好,但是不够,我们仅仅靠概括、提炼典型那也容易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容易把典型模式化,容易忽略还有更多的事情、更多的差异、更多的教育类型和样式,因此有一个主张我这些年也在慢慢琢磨着,就是我们都应当共同地在实践和理论的相互结合中变成我们自己。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也不是仅仅靠外部的理论推动我们,我们也更不能仅仅靠那一点经验来维持我们,我们是要把它融化、熔解,内化为我们个人化的知识,内化为像蔡元培那样从内部来控制我们自己,也就是你内心有了,你不怕你做不出来,不怕你不会做,那就是我们真正的所谓实践的教育学。
    永新教授不久前送给我2011版的《新教育》修订本,我仔细地拜读了一遍,我以为他的这个新版的《新教育》应该是一个完备的、有相当成熟基础的实践教育学形态。现在我们非常需要这种实践教育学形态,尽管很多人标榜他们要做实践教育学,但是以我的孤陋寡闻我目前看到的像苏霍姆林斯基就形成了他的实践教育形态,朱永新教授也初步形成了他的实践教育学形态。那么我们希望新教育实验在我们中国现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教育正在艰难地起飞的过程中、在素质教育艰难的推进中、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是一种草根的力量,这是一种民间的力量,这是一种群体性很强的力量。这样一个从思想层面到实践层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在当代教育史上留下印记。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是鲁迅先生诞生130周年,是陶行知先生诞生120周年,想到这些伟人先驱,他们为了推翻帝制,为了追求共和,他们为了推行新的教育而锲而不舍,他们甚至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我想这些精神都鼓舞着我们把新教育实验坚持到底。
    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   
                                                          2011年9月17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7:21:16 | 只看该作者
为我们的梦想结网
——在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亲爱的网师学员朋友:
  晚上好!
  今天,9月28日,是我们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一年一度开学典礼的日子。
  今天,也是我们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校园阅读节,那晨诵午读暮省的仪式,那丰富多彩的活动,无不演绎着书香校园的精彩。
  我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今天,是因为9月28日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我们最伟大的榜样教师孔子的诞辰日。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清晰地意识到,作为教师,注定了一生都要进行漫长的学习修炼,这种学习,是“吾日三省吾身”的学习,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学习,是朝向真理,朝向生活的永恒探索。
  同时,孔子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孔子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让长者、尊者安心,让朋友、同事信任,让年轻人怀念的人。长者愿意把事务交托;朋友愿意与我们共事、共同创造与承担;年轻的生命在离开我们之后,会对我们共同经历的岁月念念不忘,并从中受益终身……这看似朴素的人生志向,不正是一个教师最伟大的梦想吗?
  而我知道,各位网师学员,正是心中深藏着这个梦想的一群人。
  我非常敬重各位网师学员,因为你们是中国最纯粹、最敬业的学生。你们不是为了一纸文凭,也不是为了职称晋升,而是为了心中的梦想,从而在繁重的工作负担和家庭重任中,挤出时间参加网师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享受着学习的乐趣。我知道,网师的要求是苛刻的,甚至是严酷的,网师作业的合格率可能是中国的大学里最低的、网师课程的淘汰率可能是中国的大学里最高的。许多人为此伤心落泪,也有不少人一去不回。但几乎所有参加过网师学习的人,都无怨无悔。因为,对新知的好奇,对真理的渴求,对孩子的热爱,是你们参加网师的唯一理由。
  我非常佩服各位网师学员,因为你们是中国最坚韧、最努力的教师。网师的课程是特别的,不是一般大学里的“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而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地图精心选择根本书籍,是根据构造合宜的大脑啃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核心知识,是基于共同阅读的心灵对话。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并不是被你们熟记于脑中的文字,而是被你们充分运用于教学生活之中。当这些知识成为你们生活中解决难题的工具,你们的努力也就在点点滴滴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网师经过两年完善,目前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各方面也并不完美,但我们所有人都对网师寄予着深深期待。我们希望网师能够持续不断地为新教育实验培养人才,能够在网师学员中涌现出一批新教育的榜样教师和完美教室。我们希望网师能够为中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师范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中国教师的自我研修和成长创造出一种新模式。我甚至希望,有一天网师学业证明的含金量能超过许多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文凭,能够成为一名卓越教师的身份证明。
  现在,这些期待还不是现实。然而,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我,他,许许多多人都在为了这份沉甸甸的期待而默默努力着。
  为此,我非常感谢魏智渊老师,为了网师,他全身心地付出和投入,他的坚毅,使网师屡屡度过难关,生生不息。
  我非常感谢干国祥老师,作为执行院长,他对课程价值的洞察,他的乐于奉献,使网师活力无限。
  我更要感谢网师的各位讲师和管理人员,是集体的智慧之火、是大家的全力以赴,使网师拥有了独特的自组织能力和管理风格,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美丽。
  从网师前身的“海拔五千读书会”诞生之日开始,我就一直关注着网师的发展、关注着学员的成长。今后,我仍会一如既往地关注你们,支持你们。我也会以大家为榜样,努力参与学习,与大家共同成长。
  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朱永新
                       2011年9月2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1:53 , Processed in 0.1557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