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5 16:0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唱响课改旋律 编织创新摇篮

──关于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福建省安溪县特教学校 林水琴

摘 要: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从营造融洽的氛围,构建创新的环境;保护特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鼓励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开放活动时空,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延续学习兴趣,升华学生创新的活力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关键词:创新 课改 数学教学
满园春色关不住,山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春光照耀着特教奇葩,园地里飘荡着悠扬的旋律,花骨朵儿争先斗艳,茁壮成长。
一、营造融洽的氛围,构建创新的环境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能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善于接纳各种思想;反之,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要营造一个宽松的交流空间,呵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学中通过师生交往互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创精神,尊重学生的意见;要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善于与学生交朋友,教学时语言要亲切和谐,生动而风趣。如在教“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时,先让一个学生自我介绍岁数,接着老师也自我介绍,然后引导全班学生用刚才师生的岁数“11岁”,“33岁”这两个数量,编一道简单倍数关系应用题。待学生编好后教师以鼓励的态度进行肯定,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认同,也为其他同学继续发言营造了一个轻松亲切的氛围。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活跃了教学气氛,学生减轻心灵的重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迅速转向新课学习中。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二、保护特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
《爱因斯坦》一书中对少年的爱因斯坦的好奇心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有一天,爱因斯坦病了,父亲就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玩。孩子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中间一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向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可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向北边。他惊讶了,张大眼睛盯着玻璃下面那根红色的小针,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向北边的呢?小小的罗盘……唤起这位未来的科学家的好奇心。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会因为好奇而质疑,提出—些奇怪的问题。创新恰恰来自质疑,只有勤于动脑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少,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启发性的提问、娴熟的演示、美观的板书、新颖的教具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鼓励、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创新。
例如,学生学习乘法初步认识后,在做3+3+3+3+8时,有的学生一步—步连加得出结果;有的学生先用乘法算出4个3的和,再加上8;但有的学生对此题感到好奇,对这两种模仿书上例题的解法感到没有独创性,提出了质疑,别出心裁地想:算式前面是4个3,如果在8中拿一个4,看成4个1,再分配给每个3,这样算式就变成4+4+4+4+4,于是用乘法算5个4是20。这说明了学生不迷信课本敢于质疑,有了创新意识,教师应加以肯定,给予鼓励保护。
三、鼓励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弗氏曾经强调:“学习数学唯—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自己去探究创造。
例如,在教完长方形的周长后,我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一根铁丝长16分米,能围成几种长、宽都是整分米数的长方形,每种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这是一道由周长通过逆向思维,推出长和宽有几种可能。教学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来进行操作活动。假设一根学具的长0.1米,用16根学具就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通过操作,这道题的解法便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教师顺势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每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都是0.8米。所以周长是1.6米。从而启发学生概括出:—个长方形不管它的长与宽的长度怎样变化,只要它的长与宽的和不变,周长就不变。从而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和创新意识。
又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设计这样的题目,除书本推导梯形面积外,看谁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什么方法,能否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同学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共同探究推导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学生思维创新的结果,他们不拘于现成结论,善于变化,敢于创新的表现。学生实实在在地当了“发明家”,从实践中品味到创新的乐趣。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四、开放活动时空,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新数学课程中,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还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的条件开发各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同时,本次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在活动的时空上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不受书本束缚,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采用多元学习方式和途径,增加直接体验。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文环境上拥有一种宽松、合作,为学生所喜爱的开放的师生氛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它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学生通过调查实践,对新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不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列含有未知数Ⅹ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应用题时,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秋游”、“当小导游介绍学校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丰富了教材资源,使教学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这种多维的、开放的呈现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鲜明的信息,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从而组成自己喜欢的应用题。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
实践证明,开放数学教学活动的时空,不但能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学习者的需要,而且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从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并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五、延续学习兴趣,升华学生创新的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努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因此,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始终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创新泉水永润学习乐园。
一是课前激趣。上课伊始,通过教师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如同行已探索出的情景式、实验式、悬念式等行之有效的课前激趣方法,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同时加以改造。
二是课中持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例如,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对好的学生给一些较难的问题,对后进生要提出—些较简单的问题,使他们能答得上来,这样使他们有一种成功感。在学习数学中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产生更强的进取精神。其次,教师要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问题的积极性。如,教学“小数性质”中的例1“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时,教师先板书:1、10,100这三个数,问“这三个数相等吗?”显然不等,怎样才能使他们相等呢?让学生积极思考,说出不同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时有的说可在1,10,100后面添上分米、厘米、毫米使它们相等。有的说可以在1,10,100后面分别写上元、角、分使他们相等。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让学生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用“米”作单位的数,从而得出0.1米 = 0.10米 = 0.100米。这样的教学,教师只起启发、引导作用,而知识的内在联系由学生来发现,去创新,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条件。
三是课尾延趣。如果说一节课的开讲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的话,结尾的艺术则在于“课已尽,趣不尽”。所以,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巧妙的结尾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如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内作业的继续,它的作用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好的课外作业,不仅能促进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延续,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外作业的设计既要同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又要有利于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同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作业,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之中完成学习任务,调动学习兴趣,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劳动闪烁出创造的光辉,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魅力。
参考书目:
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2001
胡子安.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
刘显国.开讲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张武升.教育创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06-03-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5:42 , Processed in 0.0783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