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ICT江湖的七个人七种武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9 09:4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CT江湖的七个人七种武器                                            魏宁
       由于长年在网络上担任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的版主、QQ群的群主或管理员,我得以结识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教研员和专家。他们当中既有圈内的名师,也有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我与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相识到相知,从在网络上隔空对话到成为了现实中的好朋友。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令我赞叹的成长武器......
武器一:“无招胜有招” 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的科研员柳栋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能结识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人物,是我的荣幸。要问我从柳栋那里学到的是哪一招,我的回答是,既不是具体的知识,也不是实践中的妙招,而是一种和大多数一线教师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反向思维。比如,面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问题,绝大多数一线教师都会首先从实践出发去考虑问题,从比较微观的“怎么教”着眼,再慢慢上升到宏观、抽象的理论层次,这种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似乎已 成了一种定势。而柳栋思考问题的顺序不是这样的,他是自上而下的,遇到课程中的问题,哪怕是非常具体的教学问题,他首先要问的是“为什么这么教”、“为什么教这个内容”,自上而下,环环相扣,最后才落到微观的教学细节上。
我发现,只有从“为什么教”这样宏观的、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出发,才能碰触到问题的实质,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只有养成了从全局和根本处剖析问题的习惯,我们才能以更高的视野来看待问题。
这第一种武器,“无招胜有招”,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自上而下地思考课程和教学问题的方式。
武器二:“涉猎武功秘籍”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的武健老师称得上是信息技术一线教师中的元老级人物,从教20多年来,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和孜孜以求,在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由于工作关系,我们已 认识十来年了。在我看来,武健的成功绝对是水到渠成,没有一丝一毫的运气成分,完全是靠自身的勤奋、努力。说到他成长的最大法宝,我认为非读书莫属。说起来,我俩可以称得上是“书友”。这些年来,我们常交流一些新书的信息,或者互赠书籍,我也会隔一段时间就登门拜访,有时只为看看武健最近购买了什么新书。
武健的读书和一般信息技术教师的读书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读什么”,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大多是技术专业出身,读书大多限于技术类书籍,而武健所读的书却以教育类居多。仔细想想,我们实际从事的工作并非信息技术本身,而是信息技术教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教学才是看家本领,多读教育类书籍对自身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教育类书籍中,武健尤其看重教学设计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这更是上好课的不二法门,也是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最欠缺的。除了教育类书籍外,武健还 常看哲学和历史类书籍,这在很多教师看来似乎不能理解。但想一想,缺乏了哲学和历史的眼光与思维,我们很难以一个开阔的视野看待教学中的问题。难怪有人说,要想成为名师,必须有哲学和历史功底。另一方面是“怎么读”,武健喜欢边读书边记笔记,而且很多时候是用思维导图来» 出书中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并且还把同类书籍互相比较,取长补短。由此看来,武健读书是把书读“活”了。
这第二种武器,“涉猎武功秘籍”,其实是读书,是要掌握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的 则与方法。

武器三:“苦练内功”山东省青州市第一中学的王爱胜老师是公认的信息技术学科名师,在高中新课改后,无论是推出示范课,到各地讲学,还是主编教材,在杂志主持栏目,发表文章,王爱胜都以他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刻理解启迪和影响了一批教师,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山东省,遍及全国。
第一次见到王爱胜,他给我留下了与其他信息技术教师完全不同的印象,那就是言谈话语之间充满了对技术的人文关怀。王爱胜生长于青州——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城,而他的学校就位于千年学府松林书院。正是这得天独厚的环境造就了王爱胜儒雅的人文品质。初见王爱胜,他和我谈得最多的是他正在读的梁漱溟的《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中关于秩序与自然的观点。不久后,我就在杂志上看到了王爱胜的新作《从秩序与自然定位课堂教学的有效外延》,从秩序与自然的和谐出发,去审视和解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通篇充满了博大的人文情怀。王爱胜的文章常从人文视角出发,表达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独到见解。至于他 常在博客中发布的诗歌和儿童作品,更可见他深厚的人文底蕴。
王爱胜之所以在众多信息技术教师中独树一帜,是与他的人文素养分不开的。这使得他能够超越技术看待具体的技术问题,对技术的理解也就比一般教师深刻。
这第三种武器,“苦练内功”,其实是一种人文素养,多从人文视角看问题,对技术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武器四:“高人指点” 省慈溪中学的陈红老师因为活跃在不少论坛中而被同行称为“网络女侠”,我们曾在北京多次见面。当我问她“对自己的成长帮助最大的是什么”时,陈红给了我这样的答案——朋友。在陈红的成长 历中,她和很多信息技术学科的名师都成为好朋友,她认为,自己的成长正是得益于名师的助力。
曾有研究表明,当我们遇到难题时,人们想到最多的是寻求他人的帮助。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与周边同事的交流固然重要,但能够得到高手的指点更是成长的捷径。有时,一个人能成长到什么水平,取决于他和什么样的高手、专家在一起。遗憾的是,大多数教师都不善于使用这个武器。不久前,北京市一项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问及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惑时的通常做法时,向专家请教的比例只占3.5%。有人问,如果我不认识这些专家,贸然向人家请教问题,会不会遭到拒绝。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曾对大学生说过这样一番话:“人们普遍认为‘名师出高徒’,可见导师在你的成长道路中的作用是多么大。所以,你应该主动去寻找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好的老师。除了你的老师之外,你还应该去求教于周围所有的专家。我还鼓励你直接发电子邮件去咨询一些世界公认的专家和教授。以我的 验,对于这样的邮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很快给你回复。”
陈红最可贵之处恰恰是利用了网络这个沟通交流工具,结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名师,进而与他们成为朋友。陈红给我讲过她结识王爱胜的过程,那是在很多年前,学校订阅了一份中国电脑教育报,她无意中看到报纸里提到开设了论坛,回到办公室,陈红就访问了该论坛,注册后认真发了帖子。当年论坛的版主恰好是王爱胜,他看到后立刻给这篇文章加了“精华”,并且把陈红加为QQ好友。随着交流的逐渐深入,他们就成为了好朋友。这说明,网络使信息技术教师寻访名师的道路变得更加快捷,由于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使得我们在网上就可以遇到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名师。抓住和他们交流学习的机会,成长会变得更加迅速。
这第四种武器,“高人指点”,其实是找寻高手和专家,让他们成为我们成长的助推器。

武器五:“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信息技术教研员郭刚老师是一个在网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在网络和杂志上都曾掀起过“风波”,也曾 和很多人在网上进行过激烈的辩论。抛开具体的争议,我接触过的很多人都不得不承认,郭刚带来了全新的思考,他留给别人最多的是他的质疑。当大家对课程标准“顶礼膜拜”的时候,他发起了对信息素养的批判和反思。其后,他的一个个批评都指向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痛处”,逼迫着大家去思考课程,重建课程。
我和郭刚曾有过三面之缘,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使我感受到网络之外的郭刚。很多人说,为什么郭刚在网上不停地批判,而不去建设呢?我认为,郭刚的可贵之处恰恰就在批判本身。从某个角度来说,批判是为了建设,怀疑正是求真的基础。当我们敢于批判和挑战权威的时候,我们就已¾ 收获了自信和成长。
当然,批判仅仅靠勇气是不够的,还必须能真正触到“权威”的痛处,触到问题的实质,这就必须有长期的观察、感悟、思考以及一定的理论水平。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妨从对教学问题的批判开始锻炼自己。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会对某些观点产生怀疑,这就是批判的起点。从怀疑开始,一步步找寻证据,验证自己的怀疑。当我们不但敢于批判,而且能够触及问题实质的时候,就已 在成长进步了。
这第五种武器,“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其实就是批判,要从对教学实践的批判开始锻炼自己,提升我们的反思能力和理论水平。

武器六:“博采众家之长” 山东省烟台市第五中学的徐冬青老师算得上是近几年网络上的活跃分子。虽然我们在网上和电话中早有过交流,但与他初次见面是在北京NRCCE的版主会上。这两年,对于网络,我是持有不小的怀疑的,我怀疑教师通过网络是否能真正地成长。不管在论坛、QQ群,还是在微博中,网上的研讨似乎在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一言堂”,因为有“专家”在线坐镇或是担任版主、管理员,应该开展的研讨变成了官话、套话、奉承话,你好我好大家好;要么是“野战”,研讨变成了一场混战,每个人都只顾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去倾听别人的言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争吵,甚至谩骂。以至于真理不是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糊涂”了。
徐冬青是这些年通过网络为大家所熟悉的,论坛、QQ群是他的战场,“好战”成了他的本色。当我把对网络的质疑抛给他的时候,他依然说他的成长要感谢网络。在网络上参与讨论,要的是在过程中成长,而不是讨论的结果。我突然明白了网络对于一个想要成长的教师意味着什么。其实网络就是一个“ 湖”,就看你需要什么。只要你想成长,网络绝对可以历练一个人。最重要的,正如徐冬青所说,我们要明白,在网络上讨论,要的不是具体问题的答案。其实很多问题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们只是通过参与问题讨论,学到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培养自己的逻辑 思辨能力。同样重要的,还有一种态度,不管别人是什么身份、用什么口气说话,在网络上,一定要记住“英雄莫问出处”。我只学你有用的东西,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教师。有了这种认识,假以时日,在网络上就能练就一身钢筋铁骨,学到百家法的精华。
这第六种武器,“博采众家之长”,其实是网络,但一定要学会如何在网络研讨、辩论中使自己成长。
武器七:“十年磨一剑” 苏省 阴市要塞实验小学的包士娟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有着一股永不服输的斗志,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罢休。要说小包老师在成长道路上的武器是什么,那一定是写作。小包老师勤于写作,长年坚持用博客记录下自己教学、读书的心得和感悟。其实,在信息技术教师中,坚持用博客做教学反思的并不在少数,但小包老师之所以取得不俗的成绩,缘于她的写作并非到此而止。
小包老师的写作并不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为最终的归宿,而是要达到在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要求。她一直为此而努力,一些看着不起眼的教学故事、案例,在她的笔下都熠熠生辉,给人启迪。我与她在网络和电话中交流最多的就是写作、投稿的经验和体会。这些年来, 过不懈努力,她的不少文字在专业报刊上发表,给不少一线教师带来思考。每一篇文章背后都渗透了小包老师写作的艰辛,也见证了她的成长。
其实,为发表而努力钻研写作的过程能够提升教师的诸多能力,即使投稿失败,在和编辑的切磋中依然可以获得成长的动力。写作,特别是为发表而写作,也是许多名师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历。
这第七种武器,“十年磨一剑”,其实是写作,而且要在为发表而写作的过程中历练自己。

七个人,七种武器。总有一种武器能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利器,助我们更快地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3:39 , Processed in 0.0936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