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舌尖”之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态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9 00:1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舌尖”之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态势张同道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激光的速度走红,像一枚原子弹爆发出强劲的穿透力,让纪录片骤然从小众的情感按摩扩展为公众的激情狂欢,可谓“口水与泪水齐飞,美食和乡愁共鸣”。自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等播出以来,纪录片很久没有如此广阔、如此深厚地亲近公众。而今,在经历新世纪的阵痛之后,纪录片正逐渐恢复体温,释放出本体的能量。《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得如此迅猛,出乎预料,击碎了我们关于纪录片的习惯想象。然而,纪录片一旦跃上“舌尖”,必将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启示。
  受众观:从小众到大众
  《舌尖上的中国》把纪录片从小众带进大众的视野,成功地为社会设置了话题议程,成为中国纪录片传播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成功可能出于偶然,但成功的背后肯定蕴涵着必然。每一个成功的传播案例都是作品与公众心理的准确遇合。《舌尖上的中国》从创意之初就是为大众制作的文化产品,焦点对准美食与美食的制作者、制作过程与环境,谨慎地过滤了其他可能唤起不同感受的元素,具有明显的消费特征。美食提取了不同人群的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地消解了意识形态分歧,而与美食相应的故乡、童年、母亲等元素则唤起每个观众心底最温柔的情感,用美食构建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国。大多观众居住在城市,穿行于钢筋混凝土的丛林,忍受房价、拥堵、加班、快餐甚至食品安全的生活重负,这些潜背景与《舌尖》里的田园生活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因此,观众与作品之间达成了关于美好生活的心理共鸣。
  其实,纪录片确实是一种小众节目类型,虽然它的观众往往被描述为具有话语权的教育、收入与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群体。即使从全球视野看,与故事片、娱乐节目相比,纪录片也并不是大众节目类型。而在中国,纪录片更一度演变为一群精英拍给另一群精英看的圈子艺术,大家通过咖啡馆、高校与艺术沙龙的放映相互取暖。纪录片与大众之间交换的仅仅是漠视。那么,纪录片如何突破小众限定走进大众视野?
  其实,纪录片并非一种类型,它的创作理念、动机、方法、风格与功能等更是千差万别。每个作者都有权利按照个人的意愿和趣味创作自己的作品。但作为媒体或者机构,也有权利要求制作人按照媒体或者机构的意愿制作他们期待的纪录片——从创意、题材到美学风格。由此,纪录片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以导演为中心的审美型,以制片人为中心的消费型和审片人为中心的宣教型。审美型纪录片重在思想与美学表达,消费型重在市场传播,宣教型则聚焦于宣传目的是否实现。毋庸质疑,同时兼具三种类型特征的作品时有出现,但普遍的情况却是每种类型都会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因此,如果希望作品唤起公众的共鸣,那么就得放下自我,关注公众话题,提炼出跨越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和美学趣味。
  制作观:从作者到工业
  《舌尖上的中国》呈现了一种工业制作的模式:密集的故事、密集的镜头、大跨度的结构方式与快速剪辑构成的叙事速度感,也饱满地展示了视听语言的力度。这在美国Discovery、英国BBC的纪录片制作中早已成为模式,而在中国纪录片发展中,依然是正在进行中的转变。
  作者电影与工业电影是两种全然不同的电影模式。作者电影凸显了作者的独特思考与美学个性,正像法国新浪潮的戈达尔、特吕弗那些充满个人气息的作品《筋疲力尽》《四百下》一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纪录片展现了作者才华与个性,孕育出一批杰出的导演,甚至不少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然而,作为大众传播的纪录片却退缩于传媒边缘,成为一种装饰性存在。
  对于当下中国纪录片,面向大众的工业制作模式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传媒品牌尚在建构之中,而国际品牌几乎付诸阙如。如何在国际传媒格局里建立中国品牌,工业制作模式是一种必经之路。工业制作模式的基本元素为多数公众可接受的主流价值观、国际化视听表达与专业品质等,而稳定的品质则是品牌的保障。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片工业制作模式的一种成功尝试,也是纪录片中国品牌的成功开拓,虽然还不能过于乐观地说中国纪录片品牌已经建立。或许,以作品建立品牌、以品牌构建类型,正是中国纪录片产业链的构建之路。
  传播观:从专业到公众
  《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是作品的成功,也是纪录片传播生态的成功。
  自从2011年元旦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以来,进口大片和国产精品得以集中展示,纪录片传播生态逐步变暖,收视率稳步上升,收视群比较稳定,也重新塑造了纪录片的公众形象。其间《南海一号》《春晚》《活力中国》《走向海洋》等原创精品不断释放纪录片的文化能量。
  2012年4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10:30开辟了50分钟日播栏目《魅力纪录》,取代原时段的电视剧,将纪录片传播势能从央视九套纪录片专业频道拓展到央视一套这一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公众频道,《舌尖上的中国》正是在这一平台上一炮走红。
  在央视纪录片带动下,省级卫视的纪录片精品相继亮相,如浙江卫视的《西湖》、吉林卫视的《长白山》、北京卫视的《辛亥》等。卫视纪录片栏目也迅速扩展,北京卫视在《档案》之外开辟了《博览》,广西卫视设立了《走南闯北广西人》,与原有云南卫视的《经典人文地理》、吉林卫视的《回家》、天津卫视的《泊客中国》等栏目一道,汇成了纪录片传播的活跃生态。同时,也应看到,地面纪录片频道发展态势也比较良好。上海纪实频道2011年收入提升到1.4亿,中国教育电视台3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重庆科教频道都以超过20%的速度发展,2011年7月1日开播的北京高清纪实频道也在短短时间成长迅速,成为北京电视台的一张文化名片。
  从地面纪录频道到央视纪录频道,从卫视纪录片栏目的硕果仅存到迅速扩展,纪录片传播已然成为媒介文化生态中一股新势力。同时,网络纪录片传播也开始发力,中国网络电视台、搜狐、奇艺等实力网络品牌都开辟了纪录片频道,并大举收购纪录片,网络成为纪录片发展的新途径。
  势之所至,金石为开。传播创造观众。《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纪录片与公众正在建立一种全新的良性关系,中国纪录片传播生态正在建立。当然,《舌尖上的中国》只是纪录片的一种类型,工业模式也只是一种制作模式,中国纪录片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种类型与风格的纪录片都是纪录片家族成员,具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价值,文化的繁荣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多元共生才是春。(张同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29 , Processed in 0.0824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