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理性的人文底线
作者:杨照
文章来源:共识网
浏览:109 次
9月21日为国际和平日,2012年主题“可持续和平才有可持续发展”
法国小说家加缪(Albert Camus)对自己的父亲没有任何印象。他出生之后几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父亲是第一批被派到战场上的人,又是第一批在战争中丧生的人。战争中,他父亲的遗体没有办法送回远在阿尔及利亚的家乡,只能就近埋葬在法国布列塔尼地区。
所以加缪不只不记得见过父亲,他甚至也没有见过父亲的坟墓。一直到他40岁那年,要去拜访一位旧日老师的途中,加缪才顺道去了父亲埋葬的墓园。在墓园管理者的协助下,他总算找到了父亲的坟墓。站在坟前,加缪看到墓碑上刻着的数字“1885-1914”,然后下意识地算了一下,“29岁”,他父亲只活到29岁。
然后一个奇怪的感觉袭击了加缪。40岁的他竟然比埋在地下的父亲还要年长了。“顿时涌上心头的,不是一般孩子对逝去父亲追忆时的灵魂颤动,而是起伏的温情与怜悯,毋宁比较接近一个成年男人对于年纪比他小的孩子竟然受到如此不公平残害,所产生的同情。”
那一瞬间,他领略了战争最大的悖理。战争竟然造成了让儿子比父亲年纪更大,由儿子来怜惜父亲的古怪结果!加缪看着墓园中的其他墓碑,从墓碑上的生卒年数字,很清楚明白了那一整片土地,埋葬的都是类似的早夭青年们,他们都是当下头发已经开始变白了的人的父亲。何其荒谬!这样强烈的感觉,加缪后来将之写在自传体小说《第一人》里,是小说开场的第一个重点高潮。
与加缪半个多世纪前的感受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几年前美国小说家菲利浦·罗斯(Philip Ross)所说的一段话:“如果你运气不错,祖父母会在你念大学左右去世。我祖父母在我念中小学时去世。如果你运气不错,你父母会活到你50岁左右,如果你真的够幸运,他们会活到你60岁时。你的孩子不会比你更早去世。这就是我们应得的生活。不过在这样不言而喻的图像中,没有提到你的朋友。所以当他们开始离你而去,你会感受到巨大的震撼。”
对罗斯而言亦师亦友的前辈小说家索尔·贝娄(Saul Bellow)去世,给罗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参加贝娄丧礼时,罗斯决定写一本小说来处理这样的感觉,那就是2005年出版的《Everyman》。
祖父母、父母去世,不会给罗斯带来震撼;只有朋友死去,他才真正感受到死亡的阴影。而贝娄还是以90岁的高龄逝世的。如此鲜明对比的背景是:罗斯──以及我们──活在一个基本上没有战争,不会突然之间有大批年轻人去世的时代。我们的时代,人能够按照其世代的先来后到,顺序离去,虽然有例外,不过这基本规则的存在,已经给了我们极大的安全感。
不曾经历战争的世代,至少有责任去了解战争曾经制造的巨大荒谬痛苦,至少有责任珍惜和平。战争不是个可以随意讲出口的词语,因为战争的代价如此沉重。我们不该随便动用军事冲突的语汇和概念去处理现实问题。坚持理性谈判,拒绝动用非理性民族主义情绪,是我们没有权利弃守的人文底线。
(作者为台湾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