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序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4 22:4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序言




《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资料来源:http://www.51doc.com/sheji/jiaoyu/tizhi/200610/sheji_31490.html
       当苏格拉底说出,“未经审问明辨的生活是不值得一过的”,他是在告诉人们,哲学,其实就是一种对个人自我生活进行审慎明辨的活动,它所关切的核心问题,就是一种审慎的生活如何可能。在苏格拉底的世界里,哲学并不是离个人很远的事情,不是离个人生活很远的事情,哲学恰恰就是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态度。因而,哲学其实是离个人生活最切近的学问。哲学作为爱智慧之学,正是在个人生活中,通过个人对智慧的追求,而使个人过上一种审慎明辨的富于德性的生活,求得人生的幸福与完满。
    如果说哲学就是对个人生活的询问,那么教育哲学无疑就是对个人周遭的教育生活本身的询问,是对什么样的教育是值得追求的教育的不断询问。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就是:一种审慎的教育如何可能。教育哲学其实就是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如何审慎地对待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的态度。教育哲学的目标,就是不断地引导我们对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的追求,从而在对好教育的追求中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提升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的品质。教育哲学并无意于把我们的视角引向玄远的概念,引向冰冷世界的抽象王国,恰恰是让我们更切近地看待我们身边的教育生活,并在对我们周遭的教育生活境遇的审慎明辨中改善我们的教育生活品质。在此意义上,教育哲学才是真正的实践哲学。
长期以来,教育哲学被等同于抽象的概念体系,以至在许多人看来,教育哲学可能离日常教育生活很遥远,忽视了教育哲学其实恰恰是离日常教育生活最近的,是对日常教育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问题的深切关注。教育哲学不是让我们远离日常教育生活,而是让我们更切近地理解日常教育生活,探询日常教育生活背后的奥秘,让我们不仅生活在日常教育生活境遇之中,而且生活在日常教育生活的意义探询之中。
    本书正是基于我对教育哲学的理解而展开的对日常教育生活的幽微关注,本书试图从我们习以为常却思之不多的教育问题出发,避开体系化、规范化的教育哲学言说方式,抓住当前日常教育生活的关键词素,从探讨教育与生活的一般关系问题入手,再从生活的价值、意义、知识、语言、交往、德性、生命情感等视角出发展开对日常教育生活的探询。后面三章,“说”的教育,旨在以“说”来提升个体对教育活动的真实参与,彰显教育的主体性;对话一章,旨在显明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之中理想的生存姿态;人性问题,进一步显明我们对待教育中的个体、实际上也是我们对待教育实践活动本身的理性的态度。最后一章“教育走向哲学”,乃是对教育与生活问题的整体思考,即教育如何在立足生活的同时,引导教育自身、也引导生活走向更高的形态,同时显明本书的主题:探询一种审慎的教育如何可能。
本书名之曰“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乃是为了表达这样一种心向:从日常教育生活出发,从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断纠缠于我们身心的基础性教育问题与要义出发,去对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做一种审慎的追思,并且让我们在日常教育生活状态之中,求得一种审慎明辨的教育生活方式。
我从96年前后关注教育与生活问题,本书基本可以看出我对此问题的整体思考轨迹。其间,我的教育回归生活的主张曾遭遇当时正在南京师范大学做博士后的谭斌女士在部分肯定的同时毫不留情的批评。当时见到她的文章,我心里首先是某种感动,想不到还有人如此关心我的写作。文章直接引了我的三篇文章,还有一篇引自《济宁师专学报》的文章,引了足够200字,仔细一看,正好一字不差地出自我写的“德育向生活回归”一文。谭文在后面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我的缺失,包括模仿叶秀山先生的文风,这是实事求是,我对叶先生的文章曾一度痴迷,从《美的哲学》读起,所能找到的他的文章基本上都读了,我的文章受到他的影响一点也不奇怪。谭文还论及我有照搬海德格尔话语的痕迹,指出:
“海德格尔的话语自有其深刻的含义,但将其直接搬来“说”教育,却显得生硬,而且将海氏原本凄凉的、情绪的、日常性的哲学话语转变成为乐观的、抽象的、精神性的人本主义的话语。”(《论教育学中关于“生活世界”的话语》,《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其实,我那时的写作大都是凭借自己的文学敏悟和对教育的直觉,我对海德格尔等人的理解连皮毛也不及,谈不上照搬移植。我曾经一度是个痴迷的“文学青年”,大约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喜欢写作,1986年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学习,开始了对诗歌的迷恋,一直到大学毕业,十多年的时间几乎一直对诗歌的阅读与写作十分沉醉。所以,我转向教育研究后的思想资源和话语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我对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迷恋,尽管我的文学才华平平,写诗的灵气更是欠缺。本书主要是根据我教育研究十年来对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大都以文章的形式发表过。由于文章历时近十年,文章的风格稍微有些差异。此次成书,稍做修饰,但整体格局并没有大的转变,本意在于保留我十年思考的痕迹。
本书与其说是提供教育哲学的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思的陪伴,一种共同询问日常教育生活的期待。我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十分困难的。身虽不从,心向往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21:29 , Processed in 0.07468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