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趣加读书 下笔如有神 ——记80后少年作家凌君洋
凌鼎年(世界微型小说协会秘书长)
凌君洋的长篇历史小说《天下》,在江苏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一部以魏蜀吴三国争霸争雄为背景,重点塑造蜀国征西将军陈到这历史人物的长篇小说,而这部25万字,并不戏说的历史小说,出自一个高三学生的手,多少是让人吃惊的。我作为太仓市作家协会的主席,又是他的伯父,感到双重的欣喜。
凌君洋是江苏太仓高级中学高三的学生,是太仓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八0后青少年作家。尽管太仓中小学学生发过文学作品的不少,也有人出版过自己的文学集子,但与“作家”这称号多少还有些距离,而以凌君洋目前的创作实绩、创作实力,“青少年作家”这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
也许有人会说你们凌家写作是有遗传基因的,或许多少有一点吧。因为凌君洋是我侄子,我是有资格说看着他长大的,根据我对他的了解,他之所以能写出这部长篇小说,成为一名小作家,我想不外乎是兴趣加读书。
记得1990年初我从微山湖畔煤矿调回了生我养我的太仓,那时凌君洋还小,但这小家伙的兴趣从小与众不同,他发现我集有许多邮票,先是常来翻看,来欣赏,欣赏之余他发现我在整套邮票之外,还有多余的不成套的复票,他就老实不客气地向我索要。我说好啊,你回去写篇文章来换。我想试试他是真喜欢还是说说而已。没想到第二天他就拿了一篇文章来,要求一手交稿,一手取邮票。他的文章写了什么,我已记不得了,文笔的稚嫩也是肯定的,但他这种态度应肯定应鼓励。我当即说:写得不错。好,你可以挑几张。我故意不让他多挑,让他心里痒痒的。他又欢喜,又不太满足地回去了。
过了几天,他又来看邮票,又提出要几张。我还是那句老话:可以呀,回去再写篇文章来换。
过了两天,他又拿来了他写的文章,我照例又让他挑了几张他看中的邮票。
就这样,他知道了:要伯父的邮票,必须写文章来换。而我呢,一拿到他文章,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尽量去发现他文中有灵性的思想火花,以及可以表扬的地方。因为我深信:人是表扬出来的。我每一次表扬或多或少都使他树了几分信心,培养了他几分对写作的爱好。
慢慢,他的兴趣从集邮转到了写作上。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就在《太仓日报》上发表了。这后,我每次见到他就“小作家”、“小作家”地叫他,表扬他在写作上有天赋,有灵性。这样一次次地鼓励他,强化他的角色认定,他对写作由“要写他”转换成了“我要写”。
凌君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读书,书一上手就忘了其他,像个小书迷。
我就因势利导告诉他:要写好文章,必须多读书。
我的话他听进没听进我不知道,反正他读书的习惯养成了,他对读书有了异乎寻常的兴趣,他父亲是苏州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自然藏有不少历史书籍,凌君洋闲来就翻读他感兴趣的书。可能是读出了味道吧,也可能是他不满足于他家中的那上千本藏书了吧,他知道我家的藏书远比他家多,又跑到我这儿来借书。从他借的书可以看出,这孩子的眼光与同龄人不同,似乎比同龄人更早熟。
看得多了,想法也多了,就有了一吐为快的心理,他写了,常常拿来让我做第一读者,让我评判优劣。我总表扬为主,鼓励为主。一读到出彩的稿,就给他推荐出去,请我的编辑朋友帮忙发表。正好我被聘请为几家学生刊物的顾问,近水楼台先得月,他的作品也就频频见报见刊。这一见报一见刊,对一个学生来说,鼓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的另一观点是:成功是成功之母。这在凌君洋身上也充分体现了出来。
可能因为我主要从事微型小说创作,我就引导、鼓励他写点微型小说。记得前几年我在主编《中国武侠微型小说选》时,我约了不少作家朋友写,结果有一半左右打回票,说写不来,还有三分之二交来的稿不属武侠微型小说,而从未写过武侠微型小说的凌君洋很轻松地写了一篇,而且刀光剑影,侠骨柔肠,写得很是到位。第二年我主编《中国当代推理侦探微型小说选》,我再次要他写,从未写过这类作品的他,又不费什么事地交了稿,且稿子水平至少在我整本集子里属中上水准。第三年我主编《中国科幻微型小说选》,从未写过科幻作品的他,又一次出手不凡地写了篇令我吃惊的作品,其匪夷所思的想象力,确实让人不敢小觑他。
凌君洋的优点之一是写什么像什么,能涉足多种文体的创作,不像有些作家一辈子只能写一种体裁。他的随笔也极为老到,且有自己独到的视角与看法,让编辑很难相信这样有思想的有文采的随笔出自中学生之手,他写人物时也恢趣、调侃,生动隽永。如他初一时写的《我的伯伯凌鼎年》,揭了我不少老底,亦庄亦谐,令不少读者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2004年加拿大多伦多seneca学院的黄俊雄教授精选了一批海内外的微型小说,翻译成英语作为大学二三年级的教材。黄教授告诉学生,内中有一篇中学生写的,叫学生猜猜看,但学生猜来猜去没猜对。这说明凌君洋的作品已脱离了学生腔,他的选材、结构、主题、语言等等都较为成熟,这对一个中学生来说,确实不易。
2004年下半年,凌君洋突然告诉我说:要写长篇小说了,还是历史题材。我听了他的构思后,默然许久。我没想到他会选择这个题材。不少读者都熟悉三国时诸葛亮手下的赵云,这是罗贯中倾心塑造的一个历史人物。其实,查《三国志》,赵云并没有如此丰满,他是个镇东将军,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征西将军陈到,其名与赵云并列,伯仲之间。但到了罗贯中笔下,他把征西将军与镇东将军合二为一,糅合起来而写,于是陈到在《三国演义》中消失了,赵云在《三国演义》中丰满了、高大了,以致两千年后的今天,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读者只知道赵云,而不知道陈到。凌君洋大胆地把陈到从沉封的历史典籍中请了出来,以他为中心人物,演绎成了25万字的《天下》,这眼光,这角度,这构思,确乎独到。
我相信他能写成功,一是他有着与众不同的思考,对历史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看法;二是他对这段历史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主要人物已成竹在胸;三是他的语言是过关的;四是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小时候,他就能把《水浒传》中108将的名字与绰号倒背如流;五是他写东西不吃力,不像有些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他三下两下就能进入状态,像开自来水似地故事就流淌出来了。这不是每个作家都能达到的境界。
据我知道,这书稿到江苏文艺出版社后,总编黄小初为郑重起见,还特地请研究历史的大学教授审看把关。专家认为虽为小说,却未采用如今时尚的戏说,这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尤其难得。
我写了600多万字还没写过长篇,凌君洋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长篇小说,而且还是历史小说,说他出手不凡大概不算溢美之词吧。这部长篇也填补了太仓文坛长篇历史小说的空白,从一定意义说也预示着太仓文坛后继有人。
凌君洋的起点较高,潜力很大,我看好他的创作,希望他以书为伴,勤于思考,勤于创作,成长为一名有成绩的作家。
凌君洋,1987年10月23日出生于江南水乡太仓。在著名作家伯父凌鼎年的鼓励、指导下,从小偏爱写作,小学三年级起即有文学作品发表,先后在《文艺报》《文学报》《百花园》《大三峡文学》《金山》《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伯乐》《小小说月刊》《小小说作家》《中学生学习报》《作文指导报》《读写指南》《娄东文艺》《金太仓》,以及菲律宾《联合日报》、新加坡《赤道风》季刊、澳大利亚《汉声》杂志、泰国《中华日报》等报刊发表过作品。其作品曾被收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微型小说鉴赏辞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微型小说新世界》、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感动中学生的100篇小小说》等;还被《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选摘过;海内外多家网站推出过凌君洋的作品。微型小说《求学记》收入“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展”;微型小说《宋博士》被加拿大教授译成英文,收入加拿大多伦多seneca学院外国文学教材。其长篇历史小说《天下》2006年5月在江苏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http://cache.qihoo.com/wenda.php?do=snap&m=6cce1e0dbb09732209c6a2c54dd494c6&surl=http%3A%2F%2Fhwxz.zhjnc.edu.cn%2FShowContent.aspx%3FArticleID%3D18985&act=fetchHtmlsnap&kw=%D0%CB%C8%A4&src=mo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