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峡两岸佛教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9 22:4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峡两岸佛教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作者:董群 文章来源:凤凰佛教

    近十年来,海峡两岸佛教教学两界对佛教伦理不断加以关注,发表了一定数量的学术论著,这对于佛学研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深化和拓展。就目前的研究成就看,已经有条件对此项研究做一个述评,本文的主旨就是初步进行这一工作,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加以个人性的简要评论,并对佛教伦理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作一粗略的预测。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依据的是部分研究成果,所作出的概括分析难免有不当之处。
  一、大陆方面的佛教伦理研究
  近几年来,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部门和学术界对于宗教伦理或佛教伦理的研究都很重视,就国家课题规划而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曾设立重点课题「宗教与伦理」,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李书有教授主持。教育部也设立「宗教伦理研究」课题,由笔者主持,第一期从佛教伦理方面展开研究。学术界的研究也形成一定规模,这种研究大致体现出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佛教伦理的宏观和整体性研究,二是对中国佛教伦理的研究,三是对佛教应用伦理的研究。
  就第一个方面的内容而言,有如下三大类,一是通论,二是佛教伦理与社会,三是佛教伦理的个性特色。通论方面,以湖南师范大学张怀承教授所著的《无我与涅盘——佛家伦理道德精粹》[1]为代表,此书对于佛教伦理的基本思想作了有益的探讨。其核心的观点,以生死双遣的人生态度、物我两泯的道德理性、众生平等的价值观念、超凡入圣的理想人格作为佛教伦理思想的主要观点。还对佛教伦理的其它问题作了一些研究。佛教伦理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研究者都强调佛教伦理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比如,杨曾文研究员撰有《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2]一文。姚卫群教授撰有《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3],总结了佛教伦理的平等、克己、慈悲利他观念,认为佛教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抑制现代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鼓励人们扶危济困,造福社会、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维持社会安宁等作用,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也有积极意义。济群法师撰有《建立合理的世界性道德规范——佛教道德与当今社会》[4]一文,提出佛教伦理以人本思想为基础,以因缘因果为依据,五戒十善为准则。也有论文响应全球伦理观,讨论佛教伦理对于全球伦理的意义[5]。这一方面还有一个应该提及的内容,就是讨论佛教伦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相适应,这是讨论佛教伦理的积极意义的核心内容。笔者曾撰有《略谈佛教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相适应》[6]、《简论中国佛教伦理对国民伦理精神的积极影响》[7],具体讨论这一问题。佛教伦理的个性特色,有学者注意到了佛教伦理的层次性的问题,魏德东博士的《论佛教道德的层次性特征》[8]一文,从规范伦理学的功利论、义务论和德性论角度分别佛教道德相应的三大层次。笔者也撰有《论佛教伦理的基本特点》一文[9],概括为世俗性和超越性的统一、自利和利他的统一、自力和他力的统一、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修行与智慧的统一、理论教化和典型示范的统一、层次性和超越层次的统一、三业规范的统一以及禁止、鼓励和承诺的统一等等。
  第二方面的内容,从专文来看,以方立天教授的研究为代表,主要体现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10]和《佛教伦理中国化的方式与特色》[11]、《中国佛教伦理及其哲学基础》、《中国佛教和伦理建设》[12]等文。著作方面,至少有二种重要作品出版:一是南京大学王月清的《中国佛教伦理研究》[13],此为其博士论文,二是业露华的《中国佛教伦理思想》[14],这是其长期研究佛教伦理的一个成果。笔者的《禅宗伦理》[15],则是具体宗派伦理的初步研究。三种作品基本上都分析了中国佛教伦理中的善恶观、心性论、道德境界论、孝论等问题,在有些具体问题上,则有些各自的独特阐述。
  第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对于佛教的生态伦理等问题的讨论。佛教的生态伦理观,以魏德东的《佛教的生态观》[16]为代表,该文从整体论、无我论两方面讨论佛教生态伦理的特征,从自然观、生命观、理想观等方面谈佛教生态伦理的具体内容,并谈到了佛教的生态实践。同时也有一些文章集中讨论了佛教的生命伦理观。
在对佛教伦理研究的关注中,宏观的宗教学研究也非常重视研究宗教伦理,这构成近几年来大陆佛教伦理研究的大背景。这方面的成果,略举如下:

  对于宗教和道德关系的研究,在陈麟书和陈霞主编的《宗教学原理》[17]中,从「神与人的神本性伦理」、「人与人的人本性伦理」、「人与自然的生态性伦理」及「宗教道德的基本特征」诸方面展开,其中对于宗教道德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神圣性、抽象性等。
  何光沪所译的《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18],在大陆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许多话语成为流行的学术话语,全球伦理也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仍是如此。
  张志刚和斯图尔德主编的《东西方宗教伦理及其它》[19]是第三届中美哲学与宗教研讨会论文集,20篇论文论题广泛,体现了中美学者的不同视野和学术观点。
  通过对以上不完全数据的综合可以看出,大陆方面对于佛教伦理的研究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宏观把握能力较强,二是对一些具体问题阐述比较深入,其中对于中国佛教伦理的研究成果较为明显。三是重视「佛教和社会的相适应」研究,实际上也是寻求佛教的合理性基础。四是在实践方面体现佛教对于社会人生的伦理道德关怀。但问题也存在,一是缺乏「佛教伦理学」学科意识,没有形成关于佛教伦理学的代表性成果,佛教伦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更少。关于学科意识,倒是伦理学界的部分学者比宗教学界的学者更关注。但无论是全国伦理学会还是宗教学会,好像都还未成立宗教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二是研究者中,对于伦理学原理、伦理思想史,特别是西方伦理思想史加以自觉关注的极少,绝大多数研究者是佛学领域的学者,许多学者对于伦理、道德、伦理学、法律等重要概念的了解还是非常感性,而极少的伦理学者研究佛教伦理,对于佛学又没有较系统的学习研究。三是缺乏比较宗教伦理学的研究,不同具体宗教伦理研究者之间的对话较少,这就不大容易寻求佛教伦理本身的独特性。四是佛教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范围相当狭窄,已有的研究也很难说非常深入。五是缺乏科际整合视野,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六是教界的关注度总体上稍弱于学界。七是以佛教伦理学乃至宗教伦理学为学术发展方向并准备长期研究的学者极少,有些在此领域较有心得和成就的学者也难以做专一的继续研究。许多学者是在研究其它问题时附带研究这一重要课题,作一些宏观性的讨论,有一些是因为个人的兴趣而稍有涉及,有些是偶尔写一两篇相关的文章。
  二、台湾方面的佛教伦理研究
  近几年来台湾方面对于佛教伦理的研究,就笔者掌握的不完整资料看,基本上有三大热点,一是重视建构佛教伦理学的体系,二是重视佛教的应用伦理学的研究,三是关注对佛教伦理的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
  就佛教伦理学体系的建构而言,以昭慧法师的研究成果为有代表性,其《佛教伦理学》[20]提出了佛教伦理学的体系结构,主体是佛教伦理的基本原理与精神、佛教伦理的行为主体——人、佛教伦理要求的三种层次。其特色在于提出了对于佛教伦理学体系的理解,基本的方法是从佛学角度的研究,而不是伦理学角度的研究。突出佛教的缘起论具有的元伦理(即港台译后设伦理)的意义。稍后出版的《律学今诠》[21]讨论的是佛教戒律学,从此角度探究佛教的伦理规范。在此两着的基础上,又撰写了《佛教规范伦理学》一书[22],此着实际上是《佛教伦理学》延续,其中对因果律和中道等佛教元伦理学的问题有具体的讨论,在进一步分析佛教伦理规范的制定原理的同时,还以相当的篇幅讨论了一些热点性的佛教应用伦理论题,包括器官移植、干细胞研究等。建议今后将此三着整合为一本《佛教伦理学》的修订本。对佛教伦理学体系的建构,可以说比大陆先行了一步。

  佛教的应用伦理研究方面,一些论文重点讨论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等问题,同时重视建构佛教应用伦理学本身的思想体系。圣严法师提出的「心灵环保」(四环之一)理念被广为接受,是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对西方的深层生态思想,释恒清的《草木有性与深层生态》[23]作出响应和佛学立场的阐发,指出草木有性论可以为建立现代生态哲学提供启发,希望西方的生态哲学能够含摄佛教的思想,并对中国人环保和尊重生命的观念未必优于西方而提出反省的建议。杨惠南教授撰有《信仰与土地——建立缘起性空的佛教深层生态学》[24],从缘起性空的理论出发,试图提出佛教生态伦理学的元伦理学基础。又撰《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25],反对重心轻境的生态实践倾向,强调外在世界的清净是内心解脱的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杨惠南、释恒清和释昭慧等人具有建立佛教生态学体系的自觉意识。对于「心净则国土净」这一命题对于佛教生态伦理观的意义,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观点,释惠敏的《心净则佛土净之考察》[26]对于正确理解这一意义很有启发性,林朝成教授的《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27]一文,则对「心净则国土净」这一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基础作出反省。释传法的《台湾佛教社会运动中的环保与动保问题》[28],对台湾的佛教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运动做出回顾和反省。对佛教生命伦理的讨论,涉及的问题也非常广泛,包括复制人、器官捐赠、器官移植、堕胎等等。对于这引起前沿性的生命伦理问题,提出依于佛学原理的意见。
  对于佛教伦理的具体问题的研究,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佛教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伦理道德思想的分别研究。比如李明芳的《大乘佛教伦理研究》[29]就属此类。二是对于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研究,这一类成果集中体现在《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一书中,其中讨论的议题比较广泛和具体。研究方法、视角各有特色。
  从此简要的回顾,可以看出台湾方面对佛教伦理的研究,至少有如下特点,一是注重学科体系的完善,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佛教伦理学,并探索更为具体的佛教生态伦理学体系。二是对于伦理学原理的一定程度的自觉关注,部分佛教伦理研究者自觉研究伦理学理论,使其研究成果更体现学科整合的特色。三是注重原创性,比如释圣严的「心灵环保」等。四是教界的关注较多,研究比较活跃。中华佛学研究所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佛学会议,就是「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就发表或出版的研究成果看,出家僧众的研究占有相当的比重,其学术观点可以说起到具有主流的地位。五是十分关注并注重响应西方的相关理论并提出佛教的观点。六是具体问题研究比较深入,并形成学术争论,促进研究的深入。七是注重佛教伦理关怀的具体实践。当然也存在着有待进一步发展之处,比如,从事佛教伦理学研究的人员似乎嫌少,其中有建立佛教伦理学体系意识的研究者更少,使得对于佛教伦理学体系的讨论就较难展开;在研究者中,具有较完整的伦理学知识背景者相对较少;宗教伦理之间的比较研究和对话刚刚有所起步。
  三、两岸佛教伦理研究前瞻
  两岸佛教伦理的研究,就现有的成果看,虽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与国外的研究,特别是西方的研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至少成果的数量上是如此[30]。在本世纪,佛教伦理的研究仍将得到两岸的极大关注,并在学科上进一步系统,实践上更加深入。将体现出至少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其一,两岸教学两界的互动更加深入,更强调两岸交流研究方法和成果。
  其二,从以响应西方观点为重要方面的研究转向重视原创性思想的研究。
  其三,对于佛教伦理学的体系结构探讨更加深入,并提出来自伦理学角度的结构和佛学角度的结构,以及超越佛学和伦理学方法框架的结构。因此,佛教的元伦理学(后设伦理学)、美德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等依伦理学方法展开的研究将进一步完善,同时,从佛学自身角度提出的体系也将会有多种提法。方法论上的科际整合将逐步成为自觉。
  其四,更加重视佛教应用伦理学的研究,除了近几年比较热点的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动物权利、生命伦理等领域,佛学所体现的对管理伦理、国际关系伦理、经济伦理或商业伦理等领域的启发也将受到关注。
  其五,研究者的数量将会稍有增加,但兼有伦理学、佛学知识双重背景的学者仍然较少,很多人仍然是单一佛学背景者,对伦理学没有更深入的了解,伦理学学者研究佛教伦理者仍将较少。
  其六,和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其七,形成以佛教伦理学为主体的宗教伦理学体系,从而与西方世界以基督教伦理学为核心的宗教伦理学体系并存。
  其八,宗教对话的内容将更多地包括宗教伦理的对话,同时,比较宗教伦理的研究更受重视。
  其九,更注重佛教伦理的社会关怀和佛教道德的实际示范作用。
  其十,有识之士或团体将设立佛教伦理学的专项研究基金,以资助这一课题的长期、持续的研究。
  *  本文原为2003年10月法鼓山「两岸佛教学术研究现况与教育发展研讨会」交流论文。
  [1]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2]  载现代禅网站等。
  [3]  《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3期。
  [4]  《禅学研究》第5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5]  李书有:《全球伦理与佛教伦理的趋同性》,《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4期。
  [6]  《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7]  「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2002,苏州)论文,载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8]  《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6期。
  [9]  「吴越佛教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2003,杭州)。
  [10]  《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11]  《哲学研究》1996年第6期。
  [12]  《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
  [13]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14]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5]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  《中国社会科学》,1999第5期。
  [17]  新版教材,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8]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9]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20]  法界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21]  法界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2]  法界出版社2003年3月版。
  [23]  见《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6年1月版。
  [24]  载现代禅网站等。
  [25]  见《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6年1月版。
  [26]  见《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版。
  [27]  见《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6年1月版。
  [28]  载现代禅网站等。
  [29]  佛光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30]  在amazon图书网站,佛教伦理类的书籍搜索显示有55项,其中包括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Ethics : Foundations, Values and Issues ( Peter Harvey ), Contemporary Buddhist Ethics ( Damien Keown), The Nature of Buddhist Ethics (Damien Keown), The Heart of Being: Moral and Ethical Teachings of Zen Buddhism (John Daido Loori), Ethics in Early Buddhism (David J. Kalupahana), Fundamentals of Buddhist Ethics (by Gunapala Dharmasiri)等。北京图书馆收有21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2:22 , Processed in 0.07618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