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秋风:教师节的纠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1 19:2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秋风:教师节的纠结
  媒体大张旗鼓地说,9月10日是教师节。在这天早上,我发了一条微博:“拒绝这个毫无意义的教师节。凡我学生,请不要在今日祝福我,我的教师节在9月28日,孔诞日。”
  对我礼拜孔子,谩骂很多,但这个帖子,大多数网友表示支持。大家都有一个心结:为什么定在这么一个没有什么说法的日子?
  毫无疑问,三十多年前设立教师节,本是一个具有重大政治象征意义的事情:在此之前,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教师节的设立,则是对教师、对知识分子之文化与政治地位的一种肯定。
  这个节日设在开学之初,学生们刚入学校,通过这个节日向老师表示敬意,其于师道尊严之术里,未尝没有意义。
  然而,与其他节日相比,这个节日缺乏文化底蕴。优美而重要的节日一定是有其内涵的,比如,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均与某种崇拜、祭祀活动有关,且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民俗基础。
  政治性节日如劳动节、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等,均与特定历史性事件相关。由此,人们记得这些节日,而且总会安排特定的礼仪性活动。
  而教师节,坦率地说,与神灵、具有意味的事件、人物都没有关系,只是一个空洞的日子。也因此,这个节日没有传奇、没有故事可讲,不能让那些本来与此相关的人感动,也不能引发整个社会的兴趣。
  由于这个先天缺陷,教师节很快变质。
  在设立的最初几年,还比较热闹,以后,味道越来越淡。我孩子这些年上小学、中学,每逢教师节,一般都是早早放学,老师们则去聚餐、联欢。当然,也少不了发一点津贴。也就是说,一个本来应当由学生、由全社会对师道表达敬意的节日,日益物质主义化。
  过去十年,教师节出现更大的扭曲。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独生子女家庭普及化,及整个社会的物质主义化,导致家庭间的教育竞争趋向激化,不少家长不择手段,贿买教师。教师节成了送礼的一个很好借口,网上出现了孩子带着两个LV包上学的图片。
  这几年,教师节在很多民众眼里变成送礼节,教师的社会形象也因此备受拖累。
  教师节的物质化,与物质主义泛滥于整个社会直接相关。不过,教师节本身缺乏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其物质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节日必须有礼仪,礼仪能够感动人,触动参与者的心灵,因而也能够约束人心,让人们体会一种日常所无法体会的精神状态。
  现在的教师节完全没有具有文化内涵的礼仪。仅从这个意义上,我赞成调整教师节的日期,也即,将其调整到9月28日,一般所认为的孔子诞辰纪念日。对于孔子诞辰的具体日期,学界向来有所争议。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节日与孔子相关。
  确定孔诞日为教师节具有充分的理由:孔子是万世师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孔子的第一个评价,大约就是教育家。
  确实,孔子开创了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平等,也建立了孔子之前几千年所积累的中国古典文明向后传承之机制。因为孔子,这个文明依然润泽着2000多年后的我们。因此,所有中国人都当敬孔子,教师尤当如此。
  设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教师节就将有自己独特而意味深长的礼仪。现在的节日是完全世俗的,因而必定是物质的,吃吃喝喝而已。如果设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那政府、各个学校就可以组织教师、学生,或者师生共同,以各种方式祭祀或纪念孔子。围绕着孔子,可以做很多文章。
  这样的礼仪将会赋予教师节以更为丰富、深厚的内涵:通过孔子,教师、学生和全社会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教育的内涵、理解教师的角色内涵、也理解健全的师生关系。
  在这些礼仪中,不仅仅是学生向老师们表达敬意,教师们也向自己的先师,向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表达敬意。
  在这样的节日,老师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职业的骄傲、满足,也可以感受到职业之崇高与责任。老师们向孔子表达敬意,而体会教育之道,通过孔子,体会中国文化之道。这才有师道可言。
  由此,老师们可以提升自己,约束自己在师道之中。循乎师道之老师,才可以在学生、在家长中,进而在全社会重新获得尊重。
  过去十年,中国精神已发生了一次明显的转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中国人对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看法,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具体而言,中国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肯定。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将在外教授汉语的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这个名字表明,政府知道,在外国人眼里,孔子是中国文化、中国教育的象征。
  那么,顺理成章地,全社会、尤其是政府,也该让孩子们、让教师们都认识到这一点,用孔子来象征中国的教育,也即,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
  这样的调整有助于教师节摆脱物质主义色彩,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可以感动人的节日。
来源:中国经营网
2#
发表于 2012-10-21 21:35:22 | 只看该作者
当然,9月28日,孔诞日,是不是大家都认同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1:26:26 | 只看该作者
林少华
离开位于青岛的大学,回到乡下老家小镇的中小学。从我的乡下“别墅”步行几分钟,过一条铁道就是我因转校上到小学三年级的母校。毕竟时隔半个世纪了,母校已大为改观。乳黄色的五层教学楼,看上去不亚于青岛市任何一所小学。距教学楼不远是两座崭新的宿舍楼,楼前同样崭新的五辆校车分明在夸耀自己的存在本身和存在的意义。
五十多年前我上课的那排平房还在,房后三棵大柳树和树下的小河也在。我站在平房和河边柳树之间回想每天跨过小河来平房教室上课的自己,回想一齐大声朗读“p h m f d t n l”和“白天太阳晚上月亮”的同学和教室,回想教我的于老师—想他一笑忽然一闪的那颗金牙,想他的细心和亲切。是的,爸爸给我买了一支黑色的小钢笔,同桌一个漂亮女生借用时弄不见了。于老师担心我回家挨骂,放学后拉我的手陪我回家向爸爸妈妈解释和求情。许多许多年后,我翻译的日本电视连续剧《命运》在全国播映,听说他不止一次指着荧屏字幕上我的名字眉飞色舞:“看,那就是我教出的学生!谁说我的教学水平不高,笑话!”甚至在全镇教师大会发言时也这样强调来着。多好的老师啊!不用说,学生就是他的一切。可惜我已经打听不到他了,不知他活在何处,抑或魂归何方……
我又沿着一条长满蒿草的铁路向另一方向行走,不出二十分钟就是我的另一所母校:因“文革”只读到初一的九台十三中。正中间约略隆起三角形的一长排红砖平房仍是老样子,东头几座小平房就是我冬天住校时的宿舍了。校园显然已弃置多年。铁校门锈了,铁锁锈了。操场一侧是一人多高的稀疏的蒿草,另一侧是一大片正开花的向日葵,开得热烈而寂寞。我的目光从蒿草间勉强找到大约是“一年二班”的教室窗口,窗口玻璃打了。是的,于老师特别欣赏我的作文。总是在我抄来的漂亮句子下面画出很多相连的红圆圈,像快速转动的火车轮子。一次还把我的作文当“范文”推荐到三年级班上朗读:“喏,这可是我教的一年级新生写的作文!”作文评语差不多每篇都写满一页,一一指出优点和不足。我每次都急切切看他写的评语,看得我的心也像坐上火车轮子“突突”跳个飞快。想到这里,我深吸一口气,闭起眼睛,眼前旋即印出于老师的字迹。他的字极有特点,“竖”特别长,“横”特别上斜,斜成一行就更上斜了,就像秋天冲高南飞的一行行大雁……。蓦然回神,但见几只麻雀掠过蒿尖。我继续张望了好久。除了是我的母校,这里还是父亲生前最后的任职之地。
沿来时的铁路折回时,在铁道口有人问我的名字,原来是高我一年的校友。聊起母校老师,他也感慨万端:“那批老师真叫老师,一个是一个,顶呱呱,课没水分,人没水分,全来干的……”同时我也得知,镇上还住着一位初中时代的老师:张老师,当年的教导主任。记得他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家庭成分不好,工作极认真,事必躬亲,一丝不苟,我后来形成的对“旧职员”的印象和敬意,他应是“原型”。加之父亲1980年调任这里当书记时他任校长,我决定前去拜访。
路边一座土房,大门外几丛金黄色的万寿菊开得热火朝天,一片密集的小太阳似的,同土房的凄清落寞构成一种反差美。轻推板门,通报姓名,一位老人热情把我拉进屋去。八十六岁,面色红润,声如宏钟。一见面他就对家父赞不绝口,他像当年给学生讲话一样罗列起来:“第一,林书记(家父)从不假装内行,放手让我干。我跟几位书记合作过,和你父亲合作最愉快;第二,你父亲不贪不捞,离职时连学校给买的塑革公文包都留下了;第三,你父亲特喜欢学习,懂的东西其实不少……”老教导主任滔滔不绝。我想起来了,难怪搞一辈子政治工作的父亲遗物中有关于古代史的学习笔记,有关于书法的讲稿。父亲去世四五年了,我有过那样的一位父亲。更重要的,共和国在“文革”前和“文革”后的80年代有过那样的老师、那样的教育管理者。难怪有人怀念80年代,《班主任》、《人到中年》……
然而,我很快从“梦”中醒来。当晚亲友聚会,一位远房亲戚忽然问我能不能取消教师节:“你是当老师的,你看能不能取消教师节?”惊问其故。她告诉我很快就要到教师节了,不知道给老师送什么礼,“如今全来干的—不知道红包里封多少钱好。为什么弄出个教师节呢?唉!”她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她丈夫插话说一个儿子正读高中,老师上课不来“干的”,“干的”留在课外教,办班,不能不送孩子去,这又是一笔钱。“大家都在捞钱,老师也捞。”我告诉他,不是所有老师都这样。大学老师就不这样,不办班,无钱可捞。他又问难道你招研究生不捞钱?我说没捞,我喜欢干净,我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净的。他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像看不明飞行物一样看了我好一阵子。
从乡下回来好几天了。也是因为不出几天就是教师节,“能不能取消教师节”那句话三番五次在我耳畔、不,在我心头响起。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3 16:26 , Processed in 0.1107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