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几个专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5 19:3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题一:明确目标,让阅读更有效

第一讲(上):当前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原因
(形式:座谈、访谈)
主持人:老师们,大家好!很高兴为大家主持小学语文远程研修课程。这次研修我们一共安排了六个专题,分别就阅读、识字写字、作文、学生课外阅读和教师专业素养来做一些研讨。在每个专题的研修中,我会邀请1-2位特邀嘉宾作为主讲专家,也会通过采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就一些话题开阔大家的思路。好,我们今天就先从大家关注的阅读教学开始。
最近,江苏省的几位同志在一起聊起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可喜的变化和存在的一些主要的问题,让我们先来听听他们的讨论。
高林生:大家知道,这次课改已经进行到了第六个年头了,应该说这几年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在课时上占很大比例的阅读课,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这里有来自一线同志创作的两段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几年小学阅读课的变化。第一段我们称之为《八了歌》。它描写的是课改之初阅读课的情景。第二段我们叫它《四个变》。描述的是现在的阅读课所出现的趋势和动向。《八了歌》:“课文换了,要求变了,说法新了,形式活了,解读多了,媒体亮了,师生笑了,掌声响了。”现在的课堂再不是过去老师一脸的阶级斗争,孩子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应该说这八个了,表现了当时课改之初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变化。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的课堂教学又出现了四个变:“教学内容由胖变瘦了,教学环节由碎变整了,读书训练由浮变实了,教学的形式由花变朴了。”我觉得这四个变,从不同角度说了现在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应该说,我们从一开始的激动、冲动、甚至有点盲动,到现在的比较理性、比较清醒,这是个好的趋势。就在我们看到今天阅读课巨大变化的同时,我觉得我们还要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现在阅读课的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也就是说,阅读课的课堂效率问题,仍然制约着阅读课的深入发展。今天我想邀请大家来一起就这个问题聊聊,听听大家对现在的阅读课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展开讨论。
孙景华: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是个问题。我觉得主要是表现在老师们对阅读教学究竟教什么不是很清楚,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导致了教学目标安排的模糊。
袁涛:我也是深有感触。二年级有一篇课文叫《2008北京》,写的是北京申奥成功时热烈庆祝的场面。这篇课文是一篇很好的场面描写的课文,学生可以有很好的素材积累。可是有的老师光是新课导入就用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读书、识字、写字最后也没时间落实了。
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跟学段目标的不分关系很大。第一、二、三学段有它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有区别的。但在我们课堂教学目标安排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看不出学段的区别。比如教学中,有的课目标都是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却忽略了对表达、对写法的感悟。
孙景华:小学学段目标不分的问题还表现在老师往往都是在引导学生在课文内容上兜圈子,在情节分析上做文章。这就使阅读教学教得有点浅了。因为老师把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定位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情节的把握,这势必就是引导学生只对课文表象做一个肤浅的图解,而忽视了对课文语言内涵的领悟,对课文意蕴的探究。
杨献荣:学段不分的问题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朗读展示,轻默读思考。由于忽视了默读,学生很少有潜心会文的机会,这不但制约了中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制约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就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多是注重个体的展示,忽视了人人到位。
二是重共性目标,轻个性目标。所谓共性目标一是朗读感悟内容,二是理解词句训练,三是积累和迁移运用。而三个学段的个性目标在课堂上则没有表现出来。比如说默读训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等。
高林生:各个学段的教学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共性,又要看到它们的个性。比如说读书,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是一以贯之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年级的要求和六年级的要求是一样的。它是不相同的,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比如说到中年级除了要朗读之外,它还有阅读的要求,有学习默读的要求,到了高年级,还有浏览的要求。而且默读要提高速度。一般性的读物一分钟要能够达到300字以上,年级段不同要有所区别。再如对词句的理解,在低年级的要求是了解词句的意思,而到了中年级就要求把握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一,你要认识哪是关键词句,第二还要知道它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什么作用。到了高年级的要求就更加丰富了。比如说它在语境中的意思,它的感情色彩,要推想词语的意思,这些都是高年级和中年级、低年级的区别。所以我们的教学中在这些地方是要有区别的。既要有区别,又要看到联系。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螺旋式的一步步地提升。我们的学生理解的能力才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向前发展。
孙景华:我在听公开课中还发现课时目标不清的问题。所谓课时目标的不清就是有很多公开课,这节课的上半时,安排的内容目标训练像第一课时,而到了下半课时的内容,就像了第二课时。因为我听的都是公开课,我想问问袁老师,你是一线的老师,咱们老师平常课,常规课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
袁涛:由于受到公开课的影响,我们的常规课,这类问题虽然不是很普遍,但是确实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一位老师在教《鼎湖山听泉》一课时,第一个环节就是介绍鼎湖山,第二个环节就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这个老师出示十多个词语让学生去认读、解释。第三个环节就指导学生分析赏读课文重点段。第四个环节是迁移运用练习。那么在一堂课上学生没有完整地朗读一遍课文,对于生字也没有进行正音认读。这样的课,恐怕要用我们传统的课时安排来看可能得两课时,甚至是三课时的内容。你看前两个环节就像第一课时介绍鼎湖山,学习字词检查预习效果。孤零零地把课文第三段抽出来,这就支解了课文,恐怕这个训练、这个赏析、这个品味,它没有基础,也很难收到预想的效果。像这样的课,学生初读的时间太短,匆匆忙忙地进入朗读训练,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往往都得不到很好地落实,也就造成后果,一节课下来夹生的现象太多。
孙景华:课时的问题我插一句,我倒觉得主要的是(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这篇课文如果说能够尽快地进入他的认知,加快点无所谓的。但是如果前面的问题给后面留下了一些灾难,那么这个课时我觉得就安排得没有道理了。杨校长,南京是省城,你们好班的学生,这样大容量的课堂内容安排能不能完成任务?
杨新富:这个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有些人觉得这样可以,然后我们就做了一次实验。我把几个班的比较好的学生都集中在一块,就用这个办法来试,结果效果很不好。其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是要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还有就是说明性文章三种类型的课文。关于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里头都有明确的表述。但是,这些个表述好像没有引起我们老师们的高度关注。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不同文体的个性目标的要求的现象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甚至于在教说明性的课文的时候,他也能教得跟诗歌教学差不多。
孙景华:好了,下面我想谈谈我们目标定位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课堂实施中目标把握不准的问题。
杨献荣:阅读课目标把握不准最最突出的是淡化读书的问题。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定义是阅读、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对阅读教学的定义是: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主要是体现在课前老师钻研教材,然后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适合本年级段的教学内容,然后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而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那就是要让孩子去读书,去涵咏语言文字,去“勤悟道”。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和师生的对话交流。而现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忽略了让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这个过程,也就是忽略了、淡化了读书。
杨新富:阅读课目标把握不准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评析课文,以议代读。有一篇一年级的课文叫《小松鼠找花生》。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非常有意思。课文主要先写花生开花,小松鼠问了以后,它说它要准备过冬。采这个花生果过冬。接着就写小松鼠说:没有看见花生果。小松鼠就怀疑,这个花生果被谁给摘走了呢?最后蚯蚓告诉小松鼠说这个花生果呀,就在那个泥土里面。我们有一位老师在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的时候,让学生读了两遍书,两遍书读过以后,就开始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对小松鼠的做法展开了批判。
高林生:是的。刚才杨校长说的这个问题,以评议来代替读书。还有一种形式不是在那评议,而是以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来代替读书。我这里有一篇课文,题目叫《家》。课文是这样写的:
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一篇短短的课文,老师对待这篇课文的理解不是让学生在那潜心会文,认真地去阅读,而是老师提问,我算了算就那么几十个字的小文章,他居然能提几十个问题。原来很简单,把书上的陈述句变成疑问句,再来上一个反复,于是就有了这些问题。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它已经不是在那读书了,而是把一篇课文在老师的这种缺乏思考价值的提问当中,在一问一答当中悄悄地流失了。这样的课堂,我们觉得目标不准,把握不好,效益必然是低下的。
袁涛:冲击读书训练的另外一种形式还有表演热。两年前的低年级教学当中,几乎是每课必演。有的老师甚至是每段必演。有这么一篇课文叫做《真想做个大大的荷叶》,课文先写夏天姐姐问我想变点什么,接着写我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星月、荷叶等。老师不是让学生通过读书进入课文的情境,体验课文描绘的美丽景象,而是让学生表演,这种表演它是潜层次的,是低级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它达不到阅读课所应该达到的效果。阅读就是应该让学生“我心入书,书入我心”。只有入境才能动情,只有动情,读书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也因此有不少老师把这样的表演课称为绣花枕头。
杨献荣:根据我们对阅读课的听课调查,一节课学生读书不超过10分钟的占70%以上,其中不足5分钟的要占30%以上。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阅读课不读书,孩子的阅读能力,特别是独立阅读能力怎么能提高呢?
高林生:是的。我个人认为阅读课它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会阅读。那么孩子怎么才能学会阅读?他的主要途径应该是通过读书来学会阅读。在读中才能会读。因此我们阅读课上的目标定位主要目标、核心目标应该是读书。应该是紧紧抓住读书训练不放。阅读课只有通过读书训练,才能整合我们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你譬如学生,在读书中他可以学到知识,在读书中可以领悟明白学习的方法,在读书中,可以明晓道理,在读书中可以受到情感的熏陶。抓住读书不放,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就能得到很好的整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我认为这样的阅读课才能算得上是高质量的阅读课。甚至是高品位的阅读课。
高林生:好,今天上午,我们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谈论目前阅读课上教学目标的问题。我们这里说的都是问题,都是各个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反应的现在阅读课上的问题。但我想这些问题是个别老师,在某些课上的表现,我们之所以把它说出来,是让大家更加清醒地反思我们的阅读课。另外我们这里说的都是些个人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解。我觉得大家完全可以自己去反思、去考虑。
主持人:就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还采访了一线的两位老师。
老师,您好!您来自一线,比较了解我们一线老师的实际情况,您觉得我们老师在进入新课程以来小学阅读教学方面,老师们感到主要困惑的是什么呀?
周萍:和同事聊天的时候,还真发现有挺多的困惑和问题的。语文教学它承载的知识点特别多,平常我们在选择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遇到问题。新课程又提倡要面向全体,而我们大部分的学校还是学生人数比较多,在学生人数很多的情况下如何面向全体,就是一个困扰着大家的问题。还有,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等等,我觉得这也是好事,因为老师能够反思,能够学习了,这些困惑和问题是他们的原动力。
主持人:最近我们听到很多反映,好像我们的一些课,特别是在公开课上似乎有点“过”,出现了一些过度的拓展、过度的综合而削弱了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倾向,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呢?
周萍:其实在我听课的过程中,包括我自己上课经常是有意识地要加入一些拓展的内容,因为语文教学是需要拓展的。或者说在语文的教学中拓展是必不可少的。至于拓展的时间、拓展的内容、拓展的时候的合理调控等,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很多的遗憾。但尽管如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觉得还是应该提倡的。在公开课里,可能是大家都觉得我需要去展示这样一个拓展内容,这一展示,可能展示的时间、内容和最后的调控就不太得当了,因此现在就有这样一种说法,说现在语文教学存在拓展过度的一种现象。
(马静《瑞雪图》案例)
我觉得拓展运用得合理,运用得适时、适量,它对语文的教学,对孩子的学习是有特别大的作用的。
支持人:我觉得我们老师关键还是对拓展的这个“度”该怎么把握的问题。也是因为我们老师把握不好这个“度”,出现了一些问题。您觉得老师们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周萍:我觉得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更多的应该是让老师们去尝试,让老师们去做研究,做这个实验。语文教学确实是需要拓展的。这个拓展的“度”把握不好,主要原因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有的时候教学目标如果制订得不太合理,那运用拓展的内容可能就不好去把握了。第二方面是很多时候不像公开课的时候有人去听课,老师们就比较随意,随意性也会影响到拓展的内容到底占用多长的教学时间,在这个课堂中占有多大的比重。
主持人:李主任,您好!
您了解现在当前老师们在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在小学阅读教学方面主要有哪些问题?
李玉平:我感觉还是讲的太多了。就是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基本上还是以讲为主的。以一问一答这种教学模式为主。在这样一种教学空间当中,事实上老师的教学是被一个一个的问题串起来的,学生还是在被老师死死地拽着,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合作的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的都还比较少。所以这样的课堂,我感觉目前确实和我们新课程是有距离的,这是我的一种最基本的感觉。
主持人:那您觉得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李玉平:我感觉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当然与我们学校老师自身的素质有关,还与学校的教学研究制度等诸多方面有关。但是我感觉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就是我们上位的这种教学研究,包括当地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包括我们专业研究机构一些人员,他们对这个方面的一些引领。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公开课、研究课、一些评优课等等,这样的一些课堂事实上在这一方面目前还并没有彻底的从这个弯上扭过来,所以基于这样一些情况,好多时候实际上我们的老师他自己不明白他的方向究竟是什么。
主持人:
李局长您好!在我这一阶段采访了解的过程中,对当前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我好像听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觉得好像前一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过”了,花哨的多了,显得有一些比较浮,也出现了一些过度的综合、过度的拓展的倾向。但同时我好像也听到有一些基层的老师反映,觉得好像还不够,实际上还是老师讲得多。您是国家督学,以前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又非常了解山东省的情况,请您跟我们谈谈怎么看这个现象?
李希贵:你谈的这个情况确实在基层学校客观存在。我们到学校去也发现有些课堂确实存在过分地去拓展、去综合的这种现象。但是在这个问题背后是什么?其实我们经常的情况下,我们一些专家、一些领导看到的课堂,跟学校常态课堂还是有区别的。主要是看到的都是公开课。所以我们判断问题如果仅仅从公开课,从我们专家领导看到的课堂,那么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背后那个东西。说实话我在学校呆的时间比较长一点,在教育局长这个岗位上,我也是更多的在学校,所以我就发现这两种课堂。一种呢,还是讲得太多,学生还是以听来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另一种景象,一些优秀老师,在一些公开教学活动中,综合、拓展搞得比较多,有时候甚至不是非常恰当。这不恰当的背后,正说明这些老师事实上在拓展、综合这些方面他们还没有成熟。为什么没有成熟?原因就是他们平时并不太拓展,并不太综合,所以他才不成熟。如果他一直在常态课上拓展、综合,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课堂就不会是这样一个不成熟的课堂。他只是想表现一下,现拿过来,临时拿过来一用,就会不成熟。我就发现一但我们的老师进行教学改革,或者要搞拓展课,或者要搞综合课,他搞了两个星期就会遇到一些问题,他必须要解决。不解决这些问题,他就没办法深入,他肯定就会无度。于是,他马上就会反思,不断地去改变自己。我曾经在潍坊搞了一个自助、互助、学习性课堂改革,我们这个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用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遇到的课程教材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发现一个老师一旦搞到第二个星期,他必然要提出较多建设问题。就是这个合作,如果没有较多基本的建设,这个合作的方式便没有规矩,那么这个合作就会无效。所以这些老师的课堂,一旦进行了两周时间,就会非常成熟。你不管谁去听课,不管是什么教学活动,拿出来你看,既是合作,既热闹,学生兴趣又高。但是质量、效率,同时也得到了统一。相反有些学校,个别老师他平时并不去搞这种合作课堂、合作学习,但一到有人听课,他就拿出一个合作学习来,拿出这样一个课堂,新的教学模式来,你会发现他肯定就会无效或低效。所以我们看这个“无度”,看这个不成熟的课堂,我们要去分析他背后到底隐藏着一个什么,其实这反映出我们常态课堂在一般的校园里,在一般的学校里,在一般的课堂上还是存在着大量的讲和听。这样一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去拓展和综合,也没有真正去合作。
主持人:其实我也一直在想,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老师都是想上好课的。是不是有一种倾向,就是老师们觉得我拓展的越多,就越代表新课程的课。实际上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可能还是因为老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拓展,不知道该怎么去综合?
李希贵:这个应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老师是从过去那种课程体系走过来的,传统习惯、思维,包括他在上学期间接受的培养
都可能影响他今天新课程的实施,这是客观存在的。再一个就是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可能也有距离。但是我认为课程目标不明的问题是一个老问题,并不是今天课程改革带来的问题。小学高、中、低学段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其实我们过去就不明确,所以把它带到今天来了。课程改革之后,我认为我们的老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密切关注这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为什么我们过去会目标不够明确呢?就是我们过去不太关注学生,我们还是关注教材更多了一点,所以今天我们要关注学生了,那么这个时候,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
学生的不同需求,就会引发我们课堂教学革命以及研究课堂教学改革。所以这个问题我感觉它是一个进步,虽然还有一些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是课程改革带来的,他是过去始终我们不太关注学生的需求而导致我们对这个目标不够特别明确。当然了,这也是我们下一步一定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现在对小学课堂教学确实有好多声音,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大家特别关注课堂了,所以要求也慢慢变得特别高。我们在评课当中,包括一些优秀老师的课,我们也感觉有好多问题。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我们的常态课堂,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课如果真的变得没有问题了,恐怕这个时间还要经过漫长的一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课堂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我反复想,可能就是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因为这个课你无论上得多么结构严谨,效益高、密度大,如果你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他不会有多大的效应。所以我主张把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放在我们备课、授课,包括我们评课当中一个最重要的地位。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可能有些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内容关系不是太大,看上去好像似乎也有点拓展无度的样子,但是有些时候可能对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喜欢这个课堂、喜欢这名老师、喜欢这个学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不要以为在课堂上它是画蛇添足,有时候甚至可能成为锦上添花。
主持人:老师们其实特别关注到底这个“度”是该怎么把握。是不是我可以理解您刚才的话的意思是判断它是不是“过度”,可以看这个活动进来以后是否是调动了孩子们的情感?
李希贵:对,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我感觉一个课堂教学内容能不能被学生所接受,可能首先是学生是不是喜欢这个老师,是不是喜欢这个课堂。你回想一下我们上学的时候对哪一个学科特别有印象?特别要有收获?一般是先从喜欢开始。有时候我研究西方有些国家他们招聘老师的广告,我发现跟我们招聘老师的广告确实是不一样。他们招聘老师第一条老师有激情、有幽默感、爱学生、爱孩子。他招聘校长、招聘老师首先关注的是这个东西。他们认为只要有激情的老师,爱学生的老师,那么课堂教学一般不会有问题。而我们可能更多的关注知识结构、课堂教学效应这些东西是。我们在评课的时候,还没有把积极的学习情感的调动摆在老师课堂教学评价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想我们可能下一步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我们课堂话,对综合、对拓展、对合作学习的一些作法可能我们会重新思考。
主持人:您看现在公开课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那您觉得今后有什么好的解决的建议吗?
李希贵: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两个层面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个方面,在常态课堂我们还是存在传统教学观念控制课堂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不得不警惕现在公开教学、观摩教学当中老师们普遍存在的这种追求热闹、追求课堂讨论,有些时候可能效率不高的这么一种价值取向。我们必须正确引导。我感觉我们现在这种课堂讨论显得比较热闹的课堂讨论,之所以有些时候无效或者效率不高,最重要的是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老师主导多了,他没有深入研究到底哪一些问题才适合课堂讨论。说实话,一堂课真正适合课堂讨论的问题并不多,大部分问题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的。还有一部分问题最好是学生之间两两解决。我特别赞成这个互助组。两个学生的互助,这种方式有时候效率特别高。因为你说我就会听,你提问我就要回答,你做我就要检查。两个人的效率是最高的。
主持人:其实这也是大班额状态下组织小组合作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李希贵:如果我们把这样一些需要互助解决、学生个别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讨论,就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还是减少不了讲和听,还是增加不了说和做。因为课堂真正效率就要减少讲和听。过去我们老师讲学生听,可是在有些课堂上变成了一个学生讲,其他学生听,这同样是一种低效的教学。同样是一个学生占就了讲,其他学生还在听,还是减少不了讲和听的问题,其实是没有本质改变。你统计一下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能够得到说,真正能够做的学生还是太少,大部分学生还是在听。所以我想可能最重要的是选择恰当的问题,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解决。有的需要独立思考,有的需要小组合作,有的需要同伴互助,及其少的问题才需要拿到全班来进行讨论解决。如果我们把这些事情想清楚,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方法。
主持人:刚才我们通过不同形式听了很多老师结合他们身边看到的一些现象谈了他们的个人看法。对于当前阅读教学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各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个别地方,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曾出现过一些极端化和形式化的倾向,在很多地方也仍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新的教学方式还没能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仍是当务之急。
要改革就要大胆尝试,无论怎样,不能因为暂时出现的一些困难或者是问题就停止了探究的脚步。比如说刚才提到的拓展,我们既不能因为刻意地追求这种拓展而放弃了语文课必须有的读书、写字,也不能因为我们现在感到拓展的“度”不好把握,我们就又回到原来的单纯的读写。所以我们说需要理性地看待和分析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最重要的是透过这些问题和现象,来思考、挖掘它背后存在的原因以及问题,理清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的对策,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当然,前面的老师也说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次研修能够解决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但是我想后面请来的两位专家以及我们的研修活动一定会给大家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一些启示。好,我们先休息一下,下节课继续讨论。
第一讲(下):从明确目标做起
(形式:讲座、视频录像)
主持人:上一节课我们说到造成当前阅读教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标不清的问题,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先从明确目标说起。在后面的研修中,我们邀请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为我们解读怎样把握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
高林生: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总目标:
说到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目标把握不准。目标对教学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要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需要首先明确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几个重要目标。
1.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诗词的能力;学会默读、略读、浏览,到了高年级还要求默读的速度,要达到每分钟300字以上等,当然这是指阅读一般性的读物。
再如,要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理解词、句、篇的能力。就小学阶段来说,要达到这个能力,就不能不具有快速准确地辨认汉语拼音音节的能力和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字,这是阅读必需的前提。
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使用字典、辞典的能力是感受和理解能力的辅助。
2.拥有一定的阅读量。光靠几本课本是学不好语文的。我们可以来算个账,我觉得小学六年累计的阅读量应该在180万字以上。这180万是怎么来的?我们十二册课本,每一册按2到3万计算,六年十二册大概有30万字。课程标准要求课外阅读的总量是145万字,低年级5万字,中年级40万字,高年级100万字。145万加上30万共175万。所以我们提出180万字其实只是个保底的指标。语文学习的好坏光靠课堂上老师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由于这个阅读量达不到,因此这也成为造成当前阅读教学种种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一个人的语文学习,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来完成的。用上陆游的一句诗,“工夫在诗外”。我把课堂教学比作像是现在的驾校,驾校是干什么的?把车基本会开,知道基本的交通规则,这就叫驾校毕业了。而真正学会开车,是自己上公路大量地去开。一位老司机跟我说:“开够十万公里,什么都会了。”他说的很简单,后来想想,我们的阅读教学何尝不是如此。作为老师,能让孩子认识一定数量的字,会查字典,又读过一些书,孩子有了读的基本经验后,我认为可以完全放手让孩子去读书了。当他们读到200万字以上的时候,它什么都在里边了。要靠他大量的阅读,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把握和巩固那些基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因此我把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定为这九个字: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好读书就是首先必须让学生喜欢读书,这是根本前提;会读书,就是教会学生有基本的读书能力,会读能理解;多读书就是大量阅读实践。
3.拥有一定的积累背诵量。作为小学这个特殊的阶段,背诵的积累很重要。首先应该是理解熟记一定数量的词语。不是背名词概念,但常用的词语、句式要熟悉,常见的一些表达方式,如抒情、说明、议论以及篇章结构的基本形式要知道,如怎么叫前后呼应等,这些东西都应该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形成的。
其次就是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以上。低年级50篇,中年级50篇,高年级60篇。我的语文学习有三条渠道,第一,我小时候喜欢听人家说评书,《杨家将》、《岳飞传》都喜欢,听了以后回来就模仿;第二是我小时候背诵了一些古文古诗。父亲曾给我一本《古文观止》,要求我一天背一篇。一天一篇两个暑假,一个寒假,我背了160多篇。那个时候的160多篇是我学语文的最基本的积累,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人的记忆力是靠锻炼的,记忆也是有规律的。诵读诗文直至背下并不等于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汉语学习在这一点上是比较特殊的,我们几千年来形成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经验就是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暗示,引起学生对记忆材料的聚焦和放大,加快他的背诵过程。同时还特别要注意利用人的记忆的优势,有感情投入和伴随着事件经历的东西往往很难忘记。也可以利用韵律、图像等这些优势帮助孩子记忆。要把握记忆的量,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不要造成逆反心理。一个人记忆的关键期大概是从4岁到13岁,到了20岁以后,记忆力会缓慢地下降,开始变得理解能力大大加强。而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不太一样。进入成年以后,有一个突然明白的时候,这叫顿悟。
有一次我到徐州一个山上,看到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我一边背一边给儿子讲。回想当初背它时我也不大懂,怎么现在突然明白了呢?我的人生阅历,我后来的阅读使我突然明白了很多。在孩子们记忆的黄金时段,一定该记的时候必须把该记的东西记住。我们的博学大师,他们很大程度上,都是他记忆力超人,其实很大程度上既有天分,也有后天的锻炼。
好,以上就是我们说的,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三个显性目标:独立阅读能力,一定的读书量,一定的积累量,再加上良好的兴趣和习惯。我觉得把这几条落实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是高效的。
二、各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
1.要注重孩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包括诵读感受能力的培养。说具体了,就是确保人人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个班有几个读得好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不是老师教的,是孩子天生的语感就好,或者受到其它影响,而要人人都能做到,那必须要从班级教学,从学校教育抓起。
要强化让孩子学会用普通话来朗读,还要读到正确流利,达到五个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想首先就要看看你是不是能让全班孩子每个人都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低年级阅读课的一个重要目标。
2.识字写字要落实到位。这也是低年级阅读课的特殊任务。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课课都要落实到位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三千个左右常用字,第一年就要达到1600,一半以上是在低年级完成的。所以低年级的阅读课要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这是第二条教学目标。
3.理解应用。低年级的理解和应用是简单的,千万不要拔高。有些低年级老师,往往喜欢把理解的要求提高,其实对低年级的阅读课文来说,就两条要求,一条是了解词句的意思,能读懂童话寓言故事。第二条是对感兴趣的人和事能有自己的感受,乐于与人交流。读完童话寓言故事以后,感兴趣的,能够跟别人说说自己喜欢的情节,有什么想法,什么感受。
低年级要理解的词语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新词新句式,这个词孩子过去没见过,对这样的词老师要引起注意。第二类词就是关乎课文中心的词语,这篇文章,它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去关注这个中心词或叫关键词。第三是拥有引申含义的词语。比如说《家》这篇课文:
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像这样一篇文章,它要了解的词语有哪些?第一,新词“祖国”。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过祖国。但是祖国是啥?恐怕一年级的孩子很难建立这个概念,这个需要老师做个引导。有的老师给孩子画一幅中国地图,告诉他我们的家在哪,我们的祖国是这样的,多大。其实这就叫理解。第二就是关乎课文中心的词,不言而喻,这课中心词是“家”。第三是有引申含义的词如“花朵”。这里的花朵并不是指月季花、牡丹花、菊花,而是说我们少年儿童就像鲜花,它是一种修辞手法。这里我尤其要说的是对第三类有引申含义的词的把握。
比如课文《雨点》:“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我们的老师第一课时教孩子认生字、读课文,都没问题,一到理解就把握不好了。她让孩子逐个理解词语背后的意思,结果造成字面上的浏览。老师问:“雨点落在哪儿了?”小朋友说:“池塘里”。“在池塘里干嘛?”小朋友说:“睡觉”。老师说“什么叫睡觉?”孩子不会解释。老师说:“你们做个动作,我就知道你们懂得睡觉了。”小朋友做了一个动作。老师说:“真棒,真聪明。”然后老师告诉同学们,你们都去睡睡觉,体会一下睡觉的感觉,然后再读“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老师说:“声音要小,睡觉的声音要小”……然后,“散步”、“奔跑”、“跳跃”等老师都是这样教的。我们说一个词语就像一个钉子钉在墙上,它有露在外面的这一段,这叫字面意思;而钉在墙里面的这一段,那叫引申含义,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教的是钉在墙里面那一段。老师要引导的是顺着墙外这段往词语背后的意思去琢磨。因为露在外面这一段一读就懂。睡觉谁不懂?所以说我们觉得这样教学有些浅了。我们教的都是孩子会的。因此我觉得我们的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特别关注词句的引导。
要明确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是要抓课文内容,二是要抓重点词句。刚才说的那些重点词句抓住了,如果再能读读,把课文读熟了,对理解课文写的内容就没有多大问题了。   
4.熟读背诵。要特别注意词语、句式、篇章的背诵,丰富原始积累。刚才我们说了,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50篇加上5万字是低年级应该落实的。有的孩子,低年级光看着考了100分,实际上它已经亏了,50篇没背,5万字没读,100分那是假的,它不是真正的100分。刚才说的那50篇5万字,恐怕还是基础的,是保底指标,
以上说的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一,人人都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二,识字、写字任务落实到位;三,把了解词句,读懂意思落实到位;四,积累背诵落实到位。
观看教学录像:《一株紫丁香》,执教者:安徽马鞍山九村小学张娟     (略)
第二讲(上):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三个加强点
1.感受识记能力。要继续抓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六年一以贯之的。到了中年级还要注意加强默读和略读的指导。中年级的课堂最大的变化是不单要书声琅琅,还要有默默沉思;不但要读,而且要记,要想,刚才前面说的啥?中间说的又是啥?所以这是第一个变化,中年级的阅读不单要朗读、诵读,还有默读、略读,从形式到内容到要求都发生了变化。
2.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到中年级变得复杂起来。低年级我们只要求大致了解词句的意思,对课文的内容及思想感情有所感受。而中年级就有三条。第一,理解词句的意思能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低年级是了解,中年级是理解。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是进入中年级后的一个难点。第二,要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往机械的,从哪儿到哪儿,非得这样分段的做法有伤孩子的创新,不是个性化理解。但是,也不是在教学中就完全不用考虑要点了。读完一篇课文以后,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觉得还是应该把握的,而且这个也是学习这篇文章,乃至高年级阅读的基础。第三,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复述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说出主要内容,要能涵盖所有的要点,同时要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这两条缺一不可。要经过一堂课一堂课的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孩子的概括能力。此外还要注意孩子的表述能力的培养。表述能力是孩子的演绎能力。孩子为什么写作写得不具体,就是那么干巴巴的一句话?其实跟他的复述能力有关。首先要能准确地传达课文的语言风格,不是简单地用自己的口语说;其次要能恰当地引用原文,能突出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其实这是一个用书面语言来丰富、改造学生自身语言的过程;在复述中还要适当地增加一点自己的评论。复述中,他的语言、节奏、情感已经说明他的观点了,再加点评论,这对将来学生的作文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中年级理解的要求从理解词,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到概括主要内容,再到复述。一个概括,一个演绎,一个归纳,一个演绎,这就构成了孩子思维的训练。
3.重视积累拓展。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以上,课外阅读总量在40万字以上。从低年级的5万字一下子成了40万,要求提高了很多。因此老师要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读书机会。中年级随着识字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增强,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和默读能力的提高,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应该放开手,让他们,就像我们驾校基本上毕业了,该让孩子开车上路去跑了一样。
观看课例:江苏淮安杨献荣老师执教的《滴水穿石》(略)
第二讲(下):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三个延伸点
1.继续提高朗读水平,要学会浏览。中年级是略读,高年级要开始锻炼浏览的能力,即阅读的速度要加快了。同时还要提高默读速度,一分钟要求在300字以上,以加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2.理解方面。①对词语的理解。首先要求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理解,也就是在语言环境中,在上下句当中理解它的意思。其次要注意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包括褒贬及其中暗含的情感。再次要引导学生能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它的一些特殊的含义等。最后还要学会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由此可见高年级对词句的理解要求更加理性。②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顺序是表情达意的,而且这里用一个关键词,要“揣摩”,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领悟文章的基本的表达方法,如叙事、议论、抒情、说明等,可以逐步增加篇章的意识和概念。从这一要求我们看到它已从中年级的把握主要内容扩展到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也就是不但要知道主要内容,还要知道它是怎么排列的。③提高对记叙性,说明性、诗歌等文体的理解和把握。对不同题材的文章,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阅读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3.拓展与积累。高年级要求背诵诗文60篇,课外阅读100万字,课程标准通过数量的递增加速着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在理解教材、把握重点上请大家注意这样几条:
①要抓关键词语,体会它们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要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他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把词句的理解落实到位。比如说辛弃疾的词中有这样一句诗:“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很多老师都以为这里的“吴音”是指苏锡常这一代的话,但是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它说的吴音,实际上指的是江西上饶,辛弃疾当时就住在江西上饶的带湖,他说的吴,当时包括着江西的北部。还有“相媚好”,现在这个相媚,指互相取媚有点贬义,在这里是互相慰藉的意思。这样一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它只能在语言环境中体会。
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比如《在大海中永生》这篇文章,这样写着:“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的,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辽阔的大海。”这里“低低的”,“缓缓的”,就是说飞机飞得低吗?飞得慢吗?这里的“低低的”,“缓缓的”,实际上是人的心情。小平同志离不开我们的祖国这块热土,人们也舍不得小平同志走。而这种情感,就像飞机也在那凝固了,是低低的,缓缓的。所以在指导这一段朗读的时候,完全可以用低低的缓缓的声调去读。
抓住关键词也是指导朗读的有利的资源。要善于推想词句的意思。五年级教材中有一首诗叫《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有的老师问我,说怎么把这样一首简单的诗放在这儿啊?我说这首诗简单吗?高年级要求要推想词语的内涵,对这里的“隐者”你推想了吗?这个“隐者”是不是个采药人?松下问童子,老师哪去了?“言师采药去”,肯定老师是个采药人。你联系一下时代背景,什么人才采药?在那个社会,是学问很高,道德很高,得道的人,乐善好施的人才采药。济世穷,给人看病啊,这样的人才去采药。还有在哪采药,什么地方采药?诗中说云彩当中采药。什么人在云彩中走?神仙。你看,隐者是什么?联系上下文一推想,是个得道的高人。因此我们觉得,像这种词语的内涵,是需要老师引导孩子们去推想的。
②要抓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③要抓文体的教学,就是要抓记叙性文章,还有说明性课文,诗歌的不同的教学重点。阅读不同样式的文章,课程标准上说得很清楚。比如说叙事性作品,课标上是这样要求的:了解事件的梗概,能简单的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实际上关于叙事性作品它提出了三条要求:第一了解梗概,要知道故事;第二要把握细节;第三要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再比如关于说明性的文章。说明性的文章阅读要抓两条:一要抓要点,课文写了,说明了哪几个要点;第二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定义法、说辞法、描述法等等。了解文中使用了什么方法。对诗歌作品的阅读教学这样要求: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关于诗歌教学问题,我特别请教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方智范教授,方智范教授这样说:
在小学阶段如何教学古诗文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还是在积累。这个积累在课程标准里做了量的规定。就小学六年,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熟读甚至背诵不少于160篇的古诗文。这个量的要求表明了我们在积累方面的重视。这里古诗词包括文言文的积累,我们不要紧紧把它看成是语言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其实它也是思想、情感、形象多方面的积累,包括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诗篇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的一种营养,我想是终身受用的。为了加强积累,可以采取各种方法,课程标准里面特别重视诵读的方法。诵读非常有利于我们去感受中国汉语言的一种民族的特征。那种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有利于通过学生的发声器官,让他在视觉器官,也就是阅读和思维器官,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直接建立一种联系的通道。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这些语言的模块,对这些优秀的古诗文,它整体的储存。所以这个诵读的方法,我认为可以形成一种积累的快速反应的机制,当然它只是方法之一。
那么除了积累和诵读之外,在小学阶段要不要欣赏?我想可以有欣赏的要求,但是恐怕不能求之过剩。我们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求之过剩,做过多的理性分析,我想应该避免。现在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较短小,思想情感积极向上,意境比较优美单纯,画面比较鲜明。语言上相对来说比较朗朗上口。像这样的一些作品,我想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有些作品,它是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它的非常深厚的内蕴的。比方说杜甫的《绝句》。小学生从小就会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它具有非常优美的画面,也具有非常鲜明的节奏,琅琅上口。小学生一读就会,一读就能记住。但是后面两句呢?“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它表达什么意思?其实诗人杜甫的深意是在那个千秋雪的“千秋”和万里船的“万里”,是一种漂泊之感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但是这个小学生就未必完全能理解。我想让他们慢慢的去消化。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就会对它的深刻的内蕴,会有所理解。所以我想通过古诗词的教学,积累诵读感受体验,就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打下比较好的精神修养的底子,同时也打好语言修养的底子。
最后再说说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声明,课时目标或者是他的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叫做有模式而不模式化。什么叫有模式而不模式化?就是模式是要有的,所谓模式就是操作的基本顺序。而不模式化,就是不能千篇一律,不是说这个就不可以动。我们大体上提出来每堂课应该完成哪些东西,或者说重点应该完成哪些东西,当然随着课文的不同,年级、班级的不同,是必须有所调整的。
1.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原则上安排这样四项任务:第一,要建构本课的阅读话题。就是要明确这一堂课它的阅读话题是什么。让学生明确要研究什么。课文内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课文文体的形式等都要基本明白。第二,要把握本课的生字词,因为小学阶段,生字生词的教学是它的重点。第三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四是把握课文的要点和主要内容。这是一般情况第一课时应该落实的四项任务。需要说明的是年级的不同,第一课时的安排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可暂时不安排第四项要求;进入中高年级以后,第二项、第三项要求主要可在预习中解决,要逐渐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也就是通过预习自行解决生字词并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第二课时。①理解和应用。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或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低年级了解课文意思,感受课文主要内容;中年级以了解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主要内容,复述课文为主;高年级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语三个方面去理解。②熟读课文,生成积累。有些课文是要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熟读的。③可以在第二课时适当安排一些拓展性的阅读,结合所学课文以及开展读写结合的片断练习等。
课例:《我的伯父鲁迅》课堂片段实录(执教者:特级教师于永正)
(前略)于永正:念得不错。谁愿意到前面来和于老师分角色朗读课文?谁愿意来?这个女同学来,你现在是周烨了,我呢,是你的伯父,我是鲁迅先生。我很简单,我只有一句话。大家注意听。开始吧。   
学生: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当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里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看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学 生: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捱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事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于永正:好,停下来。注意啊。我是夸我的记性好,没说你半个不字。你为什么听了我的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学 生:伯父表面是夸自己记性好,其实是在批评我,没有认真读《水浒传》这本书。
于永正:我侄女怎么样?我侄女读懂了!她把我的意思理解了,你看我侄女聪明不聪明。回到座位上去。这个读懂了。你看,“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是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呢,是批评周烨啊,读书不认真。这个话题是懂了吗?
学 生:懂了。
于永正:临走的时候,伯父还送了周烨两本书,《小约翰》和《表》。告诉你们,这两本书,是鲁迅先生亲自翻译的。这两本书都是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鲁迅先生把它翻译成中文,然后送印刷厂印,给全国小朋友看。临走的时候,鲁迅亲自把这两本书送给了周烨。读了这个故事,看黑板。“爱抚”的意思懂了吗?什么意思?爱抚什么意思?说说看?听你说。
学 生:爱抚就是关爱的意思。
于永正:关爱,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请坐。咱们书的第一段,还有一个词,看黑板。为什么伯父得到了那么多人的“爱戴”。“爱抚”的“爱”和“爱戴”的“爱”,意思一样吗?学 生:不一样。
于永正:这个爱是什么爱?     学 生:关爱。    于永正:再换一个更准确的,什么爱?    学生:父爱。
于永正:长辈对晚辈的爱……   学生:慈爱。于永正:站起来说,听你说。  学生:它这个“爱”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
于永正:这个“爱戴”的“爱”是什么爱?    学生:敬爱。
于永正:是晚辈对长辈的敬爱。你看同一个字,由于所在的句子不一样,所在的词不一样,它的意思就有所不同。好的。同学们,这么好的伯父,对周烨这么关心爱护,他不直接批评他侄女,读书不认真,而是很委婉地进行批评。可是,伯父逝世了。从此以后,她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望着伯父的遗体,她怎么能不难过呢?读了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再请你们读这一段话,我想你们的体会和刚才会不一样。读。
学生: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了下来。
于永正:和刚才不一样了。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发生在鲁迅家里。这个故事完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就结束了。先把这个故事自己读一读。认真体会对话,读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第三段讲了一件事,也是发生在鲁迅先生家里,这件事作者全部写的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就结束了。不过,这段对话是很难读的,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要一边读一边思考,去想。我想虽然它很难,只要你读了,你想了,这个句子它的意思是不难理解的。好,大家再练习一遍,好好体会一下。好,接下来。谁来把这个故事读一读?这位同学请你来读,大家注意看书。
学生: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你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于永正:读得不错,你先坐下。读到第二小节,注意啊,读到第二小节,如果你是作文老师,如果这上面是周烨交给你的一篇作文,你打算在第二小节里面,加一个什么样的批语?再读,再读一读。谁的家,哪一点不像呢?请你读。
学 生:人物表情丰富,描写人的器官时,描写得很细腻。
于永正:描写得很细腻。请你读这位老师的评语。       学 生:这一小节动作描写很细致。
于永正:这一小节动作描写很细致,请这位老师说?      学 生:提示语用得好。
于永正:提示语写得好,请你说。   学 生:描写外型比较具体。于永正:外型。   学 生:外貌
于永正:外貌描写很具体。请你说。  学 生:提示语很形象,把动作表情表现得很生动。
于永正:提示语写得很形象,把动作表情写得非常生动。请你说。  学 生:动作很详细。
于永正:动作很具体,描写很具体。好的。请你再说。学 生:作者写的动作,外貌动作写得很细,提示语用得很形象。
于永正:好的,都是好样的。同学们,这一小节读好了,我想今后你准会写提示语。好,一起读一遍,“哪一点不像呢?”读。    学 生: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于永正:鲁迅先生留着胡子嘴里嚼着,嘴唇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多细,描写得多细。请你接着往下读。
学 生: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老半天才说。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那怎么……。
于永正:好,请停下来,“那怎么”后面什么号?一起告诉我。   学 生:破折号。
于永正:破折号,在这里破折号是表示什么?请你回答。   学 生:这个破折号在这里表示疑问。
于永正:首先是表示声音的延长,表示声音的延长。至于他为什么延长呢?因为疑问才延长的。先说延长,再说为什么延长,就是你说的,他有疑问,不懂。好,你再读这句话。把这个疑问的语气表达出来。
学 生: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那怎么……?
于永正:好的,是不是读得好啊?   学 生:好。
于永正:懂了就读得更好。接着往下读。  学 生: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碰壁、我说。
于永正:停下来,碰壁以后什么号?    学 生:顿号。   于永正:这个顿号再强调一下,重读。     学 生:碰壁、
于永正:再来一遍。   学 生: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
于永正:这个句子读破了,再读。“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读。
学 生: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
于永正:停下来。他恍然大悟了吗?    学 生:没有。
于永正:没有恍然大悟,还是没搞懂。但是周烨那时候就觉得懂了。好,往下读。
学 生: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于永正:好的,请坐。读得不错。读懂了。标点符号就能表达出意思来了。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来,我们来表演这段对话,这次要求不看书。我说鲁迅先生的话,请到前面的同学呢,说周烨的话。既然这样的话,你们必须把这一段读得熟熟的,把周烨的话,把鲁迅的话提前记下来,然后到前面来表演,我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谁能够尽快地把这段话记下来。开始。
于永正:念好了?谁能大体上把周烨的话记住?你能?你能,请你过来。不能带书的。现在呢,她就是周烨了。我还是鲁迅先生。请你们把书放下,看我们两个对话。你们呢也不是外人,都是我今天邀请你们到我家来的客人,在座的人,你们有一个任务,听了我们的对话以后,你们的任务是怎么样?    学 生:哈哈大笑。
于永正:哈哈大笑啊,哈哈大笑。周烨,就是头发短一点。头发长了你就跟周烨一样了,周烨你要自然、大胆听见没有?
学 生:大伯你跟……
于永正:等等,别着急,你还没有望望我,你爸爸在这儿,我在这儿,你还没有望你爸爸的鼻子,你就望我的鼻子。
学 生:大伯你跟爸爸哪一点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于永正:哪一点不像啊?   学 生: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而您的鼻子又扁又平。
于永正:你不知道,我小时候,我的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模一样,也是又高又直。   学 生:那怎么——
于永正: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学 生:哦,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怪不得你把鼻子碰扁了。
于永正:周烨出问题了没有?   学 生:出问题了。  于永正:提示一下。   学 生:你怎么会碰壁了呢?
于永正:这句话你没问,重来,从头来。   学 生:大伯,你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于永正:哪一点不像呢?   学 生: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而你的鼻子又平又扁。
于永正:你不知道,我小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模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学 生:那怎么——
于永正: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学 生:碰壁、是不是你走路不小心呢?
于永正: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学 生:哦,墙当然要比鼻子硬得多,怪不得您的鼻子碰扁了。
于永正:刚才呀,我发现一个同学笑得最开心,请你站起来。我问你,我问你为什么笑,你笑什么?
学 生:我笑因为这个周烨,比较天真。    于永正:比较天真?是吗?       学 生:是。
于永正:你们还有别的原因要笑。请你说。学 生:我笑周烨它只懂得表面的意思,而听不懂大伯深一面的意思。
于永正:那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话的意思的呢?
学 生:因为当时是在旧社会,到处都黑洞洞的,意思就是说,到处都非常黑暗,而且各地都有军阀统治的。鲁迅先生是宣传人民自由的。所以说,他到哪个地方,就对人们宣传自由,这是军阀所不允许人民自由的,所以说军阀就把他赶回来了。
于永正:往哪儿赶?他意思知道的,他体会的意思是不错的。请坐。周烨,在旧社会,鲁迅先生和反动派做斗争。那时候反动派迫害得很厉害。我告诉你一件事,鲁迅先生跟敌人做斗争,是用文章,用笔和敌人战斗。他为了防止敌人识破他,他曾经用了一百多个假名字,一百多个笔名大做文章。就从这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旧社会和敌人做斗争容易不容易?
学 生:不容易。
于永正:处处遭到敌人的迫害,很危险的。这就是他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这说他碰壁,遭到敌人的迫害,懂了吧,你看刚才笑你,现在你又说恍然大悟,现在悟了吗?   学 生:悟了。
于永正:现在才叫恍然大悟。把书拿起来。同学们,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都是对话。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要写对话,好多事都是对话。上课就是对话,如果记一堂课,就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所以写记叙文的时候,好多情况下要写对话,对话完了,这个事就结束了。所以我们要练习好,要掌握好写对话的这个本事,要会写对话,什么叫会了?多读就会了。请你把这个故事,再认真地、小声地读,一边读一边记,看人家怎么写提示语的,怎么写对话的,读多了,记住了,你再写对话的时候就不愁了。个人读个人的,读慢一点。
同学们,你们看,鲁迅先生说话,那么幽默,那么有风趣,可是鲁迅先生逝世了。从此以后,周烨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想到这儿,望着伯父的遗体,周烨怎么能不难过呢?读了这个故事,再读这一段话,我想你们的体会比刚才又不同。“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读。
学 生: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于永正:还有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一个寒冷冬天的黄昏。好,请打开书,谁站起来读下面一个故事。请你读。
学 生: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里去……
于永正:停下来。读得不错。有一个字字音,“怒号着”,重读啊,“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
学 生: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匆匆忙忙的赶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人,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于永正:读得不错,请停一下,暂停一下。呻吟什么?懂不懂?  学 生:懂了。
于永正:懂了的举手,还有不懂的,还有没有举手的。如果还有不懂的,再读读这段话,注意“走到离伯父家不远的地方”,自己读自己去体会,就知道了呻吟的意思了。一起读,走到。
学 生:走到离伯父家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于永正:懂了吗?     学 生:懂了。
于永正:“呻吟”什么意思?请你说。 学 生:“呻吟”就是表示很难过的样子。
于永正:因为受伤很疼,嘴里发出那种声音。请坐,好,读一读,读。  学 生:呻吟。
于永正:接着往下读。
学 生:我们走过去,看着它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怎么了?爸爸问他。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发出低微的声音。
于永正:停下来,这句话比较长,很难读的。第一遍没读好不要紧。你在底下练一遍,看准再读,先练一遍。大家都看着书都练这句话,好好读。好,请你接着读,“先生”,读。学 生: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
于永正:好,第二遍读得多好,接着往下读。
学 生: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的厉害,回不了家了。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着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着硼酸水给他洗干净。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拉车的感激的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谢你们。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修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他了。
于永正:“也给他了”,再读。    学 生: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他了。
于永正:请坐,不错!请你们看这一小节,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就看这一小节。这一小节,我想在黑板上板书一下词语。但是我拿不准,究竟应该写哪些词呢?请你们划一划,给我出个主意,这一小节,哪些词应该板书呢?把认为应该板书的词圈起来,再看他认为板书的词语和你划的一样不一样?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板书出来?说说原因。
学 生:原因是这些词反映爸爸和伯父给那个拉黄包车的那个人治伤的过程。
于永正:通过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看出伯父和周烨的父亲怎么样?    学 生:配合上很默契。
于永正:怎么样?继续说。     学 生:有一种助人为乐,帮助人的精神。
于永正:你再补充一下。    学 生:有助人为乐的爱心。
于永正:有帮助别人的一颗爱心、同情心,请坐下。是的,通过这一次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富有同情心。好,一起把这一小节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再去体会。“爸爸跑到伯父家里”,读。
学 生: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一敷上药,扎好绷带。
于永正:读了这一小节,你就知道什么叫具体,怎样写具体。今后写作文,你就不愁不会写具体。来,再读一遍。好好的体会,怎么样把文章写具体,什么叫具体?好,再读一遍,读。
学 生: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于永正:最难读的是下面两小节。“天黑了”,谁来读?你来读。
学 生: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再也没有这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于永正:读得真好,最难读的两节,读得真好。“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的解说,这时候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的记的,他的脸上再也没有这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同学们,还能让他说什么呢?鲁迅先生还能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的深深的叹息之中。我们一起,再把最后一小节读一遍。个人读个人的,“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
于永正:把书放下。同学们,就是这么一位对旧社会非常憎恨,对劳动人民非常同情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我们,他去世的时候才56岁。从此以后,周烨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想到这里,她的心情怎么能不万分悲痛?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这段话,我想大家的心情和周烨一样。“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读。
学 生: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后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9:39:56 | 只看该作者
专题三:识字写字教学的继承与突破(1)



第一讲(上) 听听大家怎么说
主持人:老师们大家好!小学语文远程研修进入到了第三专题的学习。这两周我们将围绕识字、写字问题进行研讨。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低年级,中、高年级也同样面临、贯穿着指导学生自主识字、多识字和写好字的重要任务。在这一研修开始之前,我先把这次专题研修的主要目标、安排以及一些注意事项跟大家做一个沟通。本次研修主要是从当前教师们普遍感到的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主要问题,通过研讨达到正确地认识当前识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的目的。同时我们将交流识字、写字教学,经验丰富我们的课堂智慧,以利于老师们更好地实施教学。在这一专题中,我们安排了对北京等一些地方的一线教师的采访,还特别邀请了语文课程标准组负责人巢宗祺教授为我们就课程标准中识字、写字这一部分内容当时的编排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同时我们还特别邀请了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李亮老师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老师来作为特邀嘉宾参与我们的研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将结合全国各地的不同的教材版本的课例,通过观看课堂教学片断来加深对识字、写字有效教学的理解和把握。老师们可以一边听,一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回顾一下自己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有过的困惑和问题,我们将利用研修简报让大家来共同分享您的经验。好,下面我们就正式进入研修。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做过一些调研,也到一些学校做了采访,在识字、写字教学上,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反映一个是好像识字任务比较重,有的老师感觉到识字量大,教不完,而上课的时间有限,学生必须占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来进行生字巩固。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感到有一些负担。还有一种反映就是老师们觉得还是学生对生字的复习巩固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也就是学生的错字率和忘字率比较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想来听一听更多的老师和专家怎么看。
主持人:老师您好!您感到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有什么问题吗?
翟文静:我觉得使用新教材后最大的问题是识字量加大了,那么在巩固识字的这个环节上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一节课不能是光识字,还有很多的教学环节需要安排,于是在实际工作中感到教学时间有点紧,让学生复现的机会不多,所以我担心这对学生的识字,尤其是对生字的记忆度是不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持人:您在平时的识字、写字教学中,觉得有什么问题想需要得到大家帮助解决的吗?
张炀:我从事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的时间比较长,我觉得低年级的孩子学习积极性特别高,识字的方法也特别多,他总爱积极举手去回答老师的问题,但课时又是有限的,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孩子们的识字量和记忆量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还有就是孩子的识字方法特别的多,但是相对来说,老师应该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更有效地识字,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到底是强调最优化呢,还是强调识字方法的多样化。最优化因为还有一个嫌疑,就是怕变成老师牵着孩子走,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够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再有就是新教材里提出了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两种类型。会认的字的字量非常大,但往往孩子的记忆是短时的,他当时能记住,但是转过脸来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忘了,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帮助孩子更有效地复现再认,并逐步提高他的这种能力很重要。再有就是我觉得提到识字,不能回避的是要帮助孩子更好地来写字。一年级的孩子,他的握笔的姿势包括他手的机能都不是很健全,需要训练,希望能听到大家的更好的指导方法,来帮助孩子更好地缩短这种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
主持人:吴老师您好,您是教研员,您看从宣武区的情况来看,咱们现在老师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什么?
吴瑞霞:实施新课程以来,教材发生了变化,从新教材的角度来看呢,低年级的识字量是很大的,老师们一下子感觉识字量那么大,而且每节课都要求学生进行识字教学,尤其低年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完成这么大的识字量,老师们感觉很困惑。特别是刚刚接触新教材以来,老师们总觉得完不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老师们进行了一定的培训,主要原因呢我觉得就是老师们对于识字教学的观念上,还是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以往的识字就是我们以前说的那个“四会”,以往的识字课要求上课学4个字就必须得会认会写,而现在教材中是两类字,一类是会认,一类是会写。所以老师们有时候老感觉会认的字他也应该要求学生在这一节课必须得完全掌握,因此产生了负担问题。我认为在这点上教师教学观念应该发生转变。所以我们就给老师们讲了,会认的字,我们说的那个二类字,需要在课堂上只会认识,会读了认识了就可以了,不要在课堂上没完没了地去读去认,这样就耽误了很长时间。那么对于一类字会写的字,就需要孩子们在课堂上牢牢地掌握,需要我们会读、会认、会写还要会运用。我想只要教师对识字要求有了明确的认识以后,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从课堂目前的识字教学效果来看,一旦老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课堂教学当中也知道通过一些识字兴趣的培养,或者是通过孩子们生活中识字能力的培养,那么对于我们孩子们的识字效果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主持人:您好,闫勇。作为教研员常听到老师们反映有什么问题吗?
闫勇:老师们经常反映识字课不好上,识字量比较大,甚至能说到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我也在思考,反思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我们的识字课上,我们的识字教学的方法还没有转变,还是用原来的识字方法来教一类字二类字造成的呢?这样来教,必然完不成这样的一个教学任务。我们正在反思研究到底为什么这个识字量大了?为什么教师们会有这样的困惑或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主持人:我们这里还有几位来自扬州和徐州等一些地方的老师,他们也正在讨论当前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原因,让我们也来先听听他们在说什么。
孙景华:我认为当前写字的问题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就是重说轻写、重量轻习,重对轻好、重说轻写。在一些识字课上不安排学生写字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尤其低年级的老师。个别老师过于注重自己的写字指导,一两个范字的讲解往往要用到七八分钟的时间,有的甚至达到九分多钟的时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动笔写字的时间就很少很少了,有的甚至被全部挤到了课外。
陈萍:有一次我去观摩一节写字课,这是专门的写字课,老师在分析字形、说写字的方法上用了35分钟,然后终于让学生动笔写了。他请两个小朋友上去,捏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我们知道学生捏粉笔写字不是他的专长,写得也不是特别好。直到跟小朋友说我们现在打开写字册开始写字的时候,下课铃响了。老师在游泳池边讲了35分钟游泳的要领,就是没让学生下游泳池去游,有些可惜。
孙景华:识字必须让学生写。写好字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更不是说出来的,应该是学生大量亲自的实践,认认真真地写出来的。还有就是重量轻写。老师们在布置学生的写字作业中,往往重视写字的数量,却忽视了学生们良好写字习惯的形成,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中高年级,学生课外作业的量的增加,不但使学生写字的质量逐年下降,而且使学生在低年级形成的良好的写字习惯也消失殆尽。我听不少老师说,你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握笔姿势坐势都是很好的,而到了中高年级,由于课外作业太多,孩子的握笔姿势由原来的正确,变成了满把抓。
李亮:我现在也有这方面的苦恼,我的孩子现在上六年级,他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握笔姿势坐姿都非常的正确,但是现在由于作业量非常大,所以他忙于应付,根本考虑不到写字的习惯,。
孙景华:我的孙女儿也是这样。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写得入体,很漂亮。到二年级,握笔姿势都非常好,我的儿子常常以此引以自豪。但是到了三年级,我突然发现她握笔姿势不正确了,很遗憾。还有就是重对轻好。重正确,轻质量。我们有些老师只要求学生把字写对就行了,不要求学生把字写好,我认为写好字的过程,不但是在练字,而且还蕴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去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情感的体验等等。重视写字训练的老师曾有一句经验之谈,他们说:人能写字,字也能写人。我认为写好字的意义远远超过写字本身。
陈萍: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还存在轻视范写,过分依傍媒体的现象。现在的写字课,尤其是公开课,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是用多媒体课件来指导学生写字。为了制作课件,有的老师自己不会制作,要请电教老师来帮忙,为了制作一个字的写字方法的课件,可能要花很多的时间。上课的时候,为了点击课件,教师不敢离开讲台,他就没有办法去观察学生实际的写字状况。有的时候停电了,老师就只好等待。我觉得这是人为机器所累。有的时候我常常在想,这个课件它到底是上课的点缀?还是上课的累赘?多媒体课件是很好的,但我们不可滥用。多媒体课件它是一把双刃剑,我觉得使用不当有时候会给学生带来媒体的虚幻的感觉,拉远了和真实生活的距离。其实有的课件好像就充当了一个电子板书的作用,电子挂图的作用,那么学生反而疏于阅读。课件制作也是有成本的,所以我觉得这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其实老师本身就是最好的媒体。
写字课上教师自己的书写,其实就是最最直观,最最经济的、最直接的课堂教学资源。小学生都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老师当堂书写,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对小学生是最好的示范,而且是最真实、最亲切的示范。那么语文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当堂书写,而且写的字形规范,间架匀称,富有神采,给小学生以美感,他们就会非常倾慕,会敬佩老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对写字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倒是建议老师在课堂上,要多多当堂书写,多多给孩子示范,而且最好老师不光是捏着粉笔书写,老师也握着铅笔,坐下来写,这样子不仅仅是示范了写字的方法,本身对写字姿势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示范。
李亮:对,我非常同意陈老师的观点。我想说一位南京的著名特级教师,也是一位儿童教育专家王兰老师的例子。王老师今年85岁高龄,长期从事小学教育,也长期从事低年级的小学教育,王老师有两大绝招,第一是她的范写,她写在黑板上的字真是笔笔到位,堪称范例。我曾经在她的面前上过一节公开课,上完之后我自己还很得意。但有老师跟我说,您的课不错,但是我估计王老师会给您提一条意见,就是板书。我说板书有什么问题?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一直是出黑板报的。后来在评课的时候果不其然,王老师给我很尖锐地提出来,他说我们作为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都应该堪称范例,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是第一。第二她还有一个绝招,就是自制教具。她对他们学校的青年教师提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位低年级的老师,教识字教拼音时都要会自制教具。所以在他们学校,这个识字教学的抽拉片,翻转片、圆盘,教学识字的转盘等做得非常多。我觉得这些东西成本很低,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当中,它起到的作用发挥的效益,并不比电教媒体来得差来得逊色。
孙景华:对,我觉得是内容决定形式,我们不是反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使用这个课堂教学资源,应该从教学的效果出发,应该用在我们传统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地方,用在非用不可的地方。
张敬义:我想谈谈小学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教学写字上过分强调笔画的定位,这也是不可取的。这是写字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过分强调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每个字一笔一画进行过细的定位安排,一个字指导三分钟,学生得不到练笔,这样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怎么能写好字呢?这是典型的出力不讨好的做法。汉字是方块字,虽然每个字各有特点,但也有共同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举一反三,能够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有些老师指导学生写字就非常得法,他们指导学生写字不求多,而求精,对其中关键字的指导又只抓住关键的笔画,这样的指导重实践、抓规律,让学生闻一知十,从而培养学生写字的迁移能力
下面我谈谈字理分析。谈到字理分析,我想起了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霍懋征老师,她当年教学“聪明”的“聪”,非常巧妙。她跟孩子们说“聪明”的“聪”怎么记住它呢?你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首先要用耳朵用心地听,用两个眼睛用心地看,用嘴巴大胆地倾吐,大胆地说,然后用心去思考,这个案例把字理分析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如春风化雨浸润和滋养着每个孩子的心灵,成为识字中的一个经典的案例。
李亮: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我这里也有一个案例,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斯霞老师的一个教学案例。她教“蚯蚓”这两个字,她对孩子们进行“蚯蚓”这两个字的字理分析。她说孩子们,蚯蚓它是虫子,所以这两个字你们看有什么偏旁啊?虫字旁。那么蚯蚓是生活在土里的,所以“蚯”的右边是一个“土丘”,的“丘”字。她还说蚯蚓它是没有脚的,所以“土丘”的“丘”不能写成“兵”,加两点。她又问孩子们,她说蚯蚓它的身体是弯弯曲曲的,它行走起来爬动起来的时候,一会儿身体是弓着的,一会儿身体是直着的,所以你们看“蚯蚓”的“蚓”字,它的右边是一张弓加一条线,非常形象。
张敬义:这样的字理分析是非常合理的、非常经典的。这个字理分析呀要注意把握分寸,许多字一目了然,很容易学会,就不必去讲字理,还有一些简化字,按照六书你很难解释,更不应该深究字理,或者呢曲解字理,那种字字究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高耗低效的,也是有害的。
主持人:好,因为时间关系,那我们就听到这儿。为了让老师们更好地领会和把握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实施好新课程的识字、写字教学,我们还请来了语文课程标准组负责人巢宗祺老师。巢老师您好,您是语文课程标准组负责人,刚才老师们谈到了一些当前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有教师反映小学生识字量比较大,学生负担比较重,还有错字率、忘字率比较高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想听听您怎么看,我们特别希望您能够从当时研制课程标准识字写字这一部分内容时,你们的考虑和出发点来给我们的老师做一个介绍。
巢宗琪:有教师提出现在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提到识字量太大,学生的负担重,还有就是学生的错字率、忘字率比较高等。老师们想知道当时在制定课程标准的时候,在这方面是怎么考虑的。我记得在研制课程标准关于这方面内容的时候,讨论过很长一段时间。之所以能提出目前这样的要求,一是多年来不少学校尝试过也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再就是有些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从事识字写字教学的一些专家,觉得在小学一二年级、三四年级,按照现行标准中的识字量、写字量去要求,是可以达到的;还有也是我们有这样一种心理,希望学生能够早一点儿达到一定的识字量,然后能够早点儿开始进入阅读阶段。所以,要说这样一个识字量、写字量要求、目标,是怎么样提出来的,我想是出于以上这些考虑。
从最近这几年语文新课程的实验当中了解到的情况看,各地差别很大。有的学校觉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负担不重,困难也不大;而有的学校的教师反映学生压力太大,学习负担重,学生学过以后很快又回生了,写错字、念错字的情况常见。从调查结果看,存在问题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回过头来反思审视,我想在这里面可能会有几种原因造成差别的出现。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这方面有他的优势,在学习其他的方面有他的弱点;也有的学生他在别的方面是强项,但是在识字写字方面可能接受得要慢一些,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方面原因。还有就是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上的处理方法不一样造成的差别。再有就是环境条件的影响,城市里的孩子,可能在上小学以前,在幼儿园或者在家里,很可能早早就认识了不少字。他们认识的那些字,也不是谁专门教给他的。我听有一个地方的老师介绍说,有一个孩子认识很多字,有一次开家长会,家长们想看看这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这孩子拿起一张报纸就读起来,家长们也很惊讶。老师问这孩子的家长是不是在家里教了他很多字,家长说没有。后来家长想起他们家经常唱卡拉OK,孩子也跟着唱,一边唱一边看电视屏幕上的字,没人专门去教他,他就这么跟着学到了很多字。还有的孩子可能在家长带他出去的时候,看到路牌、商店的招牌等,孩子问,家长就告诉了,不经意间孩子就记住了,这样掌握了不少字。边远地区农村里的孩子,他平时能够见到字的地方比较少,那么他跟条件较好的孩子的差别就这样形成了。我想这是个人条件和环境造成的差别。
现在还有相当多的学校和教师反映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有困难,我想在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要对目标做适当的调整,适当地把空间放开一些。比如,有的学校觉得孩子识字、写字困难并不大,就允许并鼓励它发展,上不封顶;还有就是把要求要达到的基础再往下移一些,我觉得这点是可以做到的,就是把低年级的,或者是低年级和中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做一个适当的调整,以求学生学得扎实,而且学习的负担不重,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二个要考虑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建议,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当中,已经提到要把学习识字写字这样一个教学目标的两项分开,就是识字和写字目标分开提,这样识字量可以放大一些,写字的要求可以降低一些。将来我们还是坚持这样的提法,我们也建议老师们在这方面多考虑考虑,就是不要坚持每一个字都要“四会”,可以把识的要求和写的要求区分开来。有一些字学生只要认识了,在阅读当中能够辨认出来,其实就可以了。如果说每一个字都要坚持“四会”的话,可能会造成学生压力大,负担重。
第三我们觉得要思考的是针对当前教学当中和社会用字当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加强小学生写字规范的力度,把这项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抓实。要求学生会写之后,还要写得正确,写得规范。如果在小学阶段对这个环节放松的话,将来到了中学,因为学生要学的东西多了,这个环节可能就没有时间抓了,那么学生写错别字的可能性就会更多地出现。现在社会上错别字情况非常严重,报刊、书本、电视上经常出现错别字,这很令人忧虑。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可能就是在识字写字教学当中强调规范的力度还不够。所以现在还有将来对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当中的错别字我们要加强监控,目前在高考中已经开始出现这样的导向,将来还会加强在这方面的力度。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现在电脑普及了,用电脑的时候多了,动笔写字的机会少了,有的时候字的笔画就记不大清楚,记不大准确了,因此动笔写字就会出现写错字的情况。另外电脑里的同音输入也会使别字多起来。因此在用电脑写文章的时候,要提醒自己仔细检查,千万不要有错别字。这也启发我们更加注意在小学阶段一定要把识字写字教学抓扎实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写字的规范意识还有写字的良好习惯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前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能有些教师片面地追求数量,我教了多少了,学生能够认识多少了,能够写多少字了,但是因为不规范、不扎实,就有了以后回生的现象出现。就像有些企业生产上追求GDP,达到多么高的目标,但是总体质量、总体环境却受到影响。因此在教学当中,这几个环节都要注意。我们要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把主动识字的兴趣和识字写字的规范意识,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听有些老师谈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上,老师在低年级段也开始像中学或者像小学高年级一样,把很多的精力放在分析课文上,讨论里面的思想内容,忽视了识字写字,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低年级阶段识字、写字教学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我们一点儿也不能马虎。还有在识字写字教学当中,也有一些老师很有研究,也很有兴趣,注意采用字理结构分析的方法,比如说从字的结构上来看,这个偏旁是什么意义,那个偏旁是什么意义,它组合起来起什么作用,我想这一点是有利于帮助学生认字,也有利于学生记住字的写法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有些字它的字理要分析清楚的话,不是那么简单的,那我们就要考虑有没有必要把每个字的字理都剖析得那么清楚,有些字你花了很多的力气,去跟学生讲字理,可能事倍功半。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处理,感觉有必要也有这个可能,那么我们做一些字理分析,对学生学习有帮助;感觉没有必要,那就不去做。所以在识字写字的教学上,我们今后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我想总的目标是要考虑把识字写字教学抓得扎扎实实,注意识字写字的规范,提高教学效率质量,从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出发,采用适宜的方法。
第一讲(下)识字教学的继承与突破
主持人:我们刚才主要谈了问题和原因,其实老师们更关心怎么做。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老师积极地探索创新,但是,也有一些老师有些困惑:觉得是不是新课程的实施就否定了过去?是不是过去我们有很多很好的,识字写字的经验就不敢用了?我想新课程不是否定过去,它一定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重要的是,到底我们有哪一些经验是值得继承或肯定的。针对这个话题,今天我们请来了江苏省教研室的李亮老师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老师和我们一起的研讨。
李亮:我来先说说。汉字教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在中国的历史上,自从有了汉字便有了识字教育。可以说,识字教育和中华文明史同步,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识字教育。西汉的“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可能是成书最早的识字教材。这之后的教材主要就是“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传统语文识字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集中识字,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识字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2000年在全国召开了一个全国小学识字教学的研讨会。在这个会上,有名称的识字教育的方法就有30多种。其中比较成熟的流派都有相当长的创建的历史,而且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还有实验教材,实验基地等等。我想简单地介绍几种识字的方法和识字的经验。首先,就是集中识字。
集中识字是1958年由辽宁省的,黑山北关实验小学首创的。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加入实验,文革以后,中央教科所也投入了研究。因此,也有人称这个集中识字,是“两山一所”集中识字的教学流派。集中识字的基本原理是依据汉字当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形声字的规律,以字形为中心组织识字。它的基本方法也有老师谈到,就是基本字带识新字。比如,由基本字“青”字,带出了“清水”的“清”,“蜻蜓”的“蜻”,“情况”的“情”,“天晴”的“晴”,“请”还有“眼睛”的“睛”。再比如,由基本字“方”,带出“房子”的“房”,“访问”的“访”,“解放”的“放”等等。我觉得集中识字作为一种流派,它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有两条:第一、集中识字利用了汉字自身的规律,重视一组字当中的形、义、音的联系。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化难为易,也能够增强对汉字的科学认识。第二、它可以培养孩子的那种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独立识字。集中识字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第一,基本字不一定就是容易写的字、容易识的字,所以它的教学程序可能难以设计。第二,集中识字容易脱离语言环境孤立识字。因此,有很多老师反映集中识字的巩固率会有一点点的问题。
第二种识字教学经验是分散识字。分散识字是由著名儿童教育家斯霞老师在1958年创立的,分散识字注重字音、字义的联系。其基本原理主要是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它的一般程序往往是先教学汉语拼音,采取看图识字的基本的方式,先教学一些基本字,即独体字,打好识字的基础。然后再采取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式识字。所以,也有人称分散识字是随课文识字或者随课文分散识字。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它的优势和局限性。它的优点非常地明显:第一、因为分散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之中,所以在识字的同时可以通过阅读,发展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的语言。第二、因为分散识字教学中识字、写字、用字是同步的,所以孩子识字的巩固率比较高。当然,分散识字也有局限性,因为分散识字只能因文定字,所以比较难照顾汉字的繁易以及它的构字规律。第三、就是到了一定的时期,分散所识的生字需要对汉字内在规律进行整理,所以这种方式最终它还是要和,集中识字走到一块去。
第三种识字的方式是韵语识字,这是一种沿袭中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方式。它主要是运用有韵的诗歌,在阅读当中进行识字教学。这种识字的优点和依据如下:第一、有利于培养语感。第二,韵语有利于加强儿童的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儿童识字的兴趣。韵语识字的局限性主要是:一方面由于韵语作品与汉字系统难以有机地切合,因此在编写的韵语教材过程中有时候难以同时照顾汉字的难易顺序。另一方面,就是由于语音系统和形义系统不太一致,所以一旦韵语编写得不好,就会降低汉语教学的品位。
第四种教学经验是注音识字,这个教学经验教学的流派,在中国目前仍然非常流行。注音识字主要是1982年在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一些专家的指导下,由黑龙江首创的一种识字教学的方式。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先把汉语拼音学好,然后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注音文字,一目双行,边读边识,使听说读写同时起步,相互促进,达到识字和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同步的目的。它的优势很明显:首先,它有利于发展语言,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使初入学的儿童不至于因为完成繁重的识字任务而中断语言的发展。第二,它有利于在方言地区推广普通话,方便正音正读。注音识字特别适用于识字的初期积累阶段,在任何时候它都可以作为识字的一种辅助手段。也有很多老师认为,注音识字的局限性也非常的明显:一是这种方法对汉语拼音学习的要求太高,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要在开始阶段,能够纯熟地掌握汉语拼音,达到直呼的程度。二是汉字的形义的关系容易被淡化。三是在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以后,如果不加强字形字理的教学,容易产生别字,所以注音识字的实验地区有一部分地区的孩子的错别字率比较高。
第五种识字教学的经验目前也是比较盛行的,叫“字族文”识字。四川省的井研县鄢文俊老师1960年开始探索,到1980年开始成形。这种识字教学的方式强调在2500个常用字当中先确定一部分母体字,形成一个字族。以一个母体字为主,编出课文,所以称作为“字族文”,然后编出一篇篇的“字族文”来教识字。比如,围绕母体字“青”, “青年”的“青”字,就可以衍生子体字:“请、清、晴、情、睛”。编写了这样的“字族文”的识字课文《小青蛙》,“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非常通俗易懂的一个儿歌,把这几个字连串在一起,既学了生字,同时也学了这一段很生动的韵文。“字族文”有这样一些优点:“字族文”识字它吸收了集中识字重视汉字构字规律的经验,同时也兼顾了这个分散识字重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经验,还有注音识字重视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当中识字的经验,这几种基本的经验在,“字族文”识字当中都得到了,融会贯通。第二,它利用汉字的字符系统可以成批的识字。第三,它还有利于对汉字的形声系统的认识,还有它的声符系统产生了比较强的那种感受!但是“字族文”识字它的局限也很明显,一方面现代汉字的声符它的表音度不是很高,因此“字族文”这个“文”有时候比较难编写。第二呢,汉字的声符系统也比较复杂,因此难以全面把握,所以这种教学方式不易为纲,只能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辅助。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个字理识字。字理识字是90年代初一个湖南省岳阳市的教育科学研究所贾国均老师提出来的,这种教学经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样的一些造字方式、造字方法,对这些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直观的、联想的,这样一些手段进行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图示法、演示法和点拨法。比如,教那个“沙滩”的“沙”,他就启发学生想象,“河水少了会看到什么?”水少而沙现,水少了沙就显现出来了,这个“沙”字自然让孩子记住了。再比如,教“灭火”的“灭”,启发孩子可以在火上加上盖、盖东西……进行灭火的这样一个演示——这是演示法,教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去记这个字,孩子也会印象很深刻。所以这样一种字理识字,孩子往往非常感兴趣!我们前面在谈到识字教学的经验的时候,分析问题的时候老师举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属于字理教学的范畴。字理识字,它的优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它能够巧妙地运用汉字形义统一这样一个原则,加强对字理的讲解,切合汉字表义,文字的这样一个性质,易于产生对汉字的正确观念。第二,字理识字比较容易培养学生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激发孩子对汉字学习的兴趣。第三,字理识字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错别字的产生。最后,字理识字还有一个尤为突出的优势,就是字理识字的教学法适用于任何一种识字教材。除了我们常见的几种识字方法之外,还有一些识字方法,比如:双脑识字、计算机辅助识字等等,都是一些新型的识字教学方法。老师们可以深入地思考一下,这么多的识字的经验,作为老师,我们怎么样去看待它?我认为可以有这样几种共识。首先,每一种识字经验都是有价值的,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实验、去探索!第二,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哪一种教学的经验包括识字教学的经验是万能的、可以包打天下,所以第三——我们应该提倡新的教学思路——就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多元化,走一条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多种经验的识字教学的路子!
主持人:好,李亮,你刚才是给我们梳理了一下从建国以来我们国家识字教学的一些主流的实验,我觉得在听你说的过程中,我真的是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发展。你看像集中识字,它诞生在1958年,那个时候是“大跃进”的时代,那个时候人们的整个思想就是重效率,可以不考虑一切的代价和手段以及方式去追求这个量,所以当时集中识字在那个时代诞生,我觉得也是很正常的一个事情。也因此在初期的时候,当时出现过为了识字而识字,或者说就把识字作为小学低年级,乃至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而忽视了其它的一些。当然后期这一实验在不断地改进、发展。以至后来才出现了随文,分散识字,包括“注提”实验的兴起。 “注提”实验的兴起是一个很有突破性的进展,我觉得它最重要的一个突破,就是不孤立地处理小学阶段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关系,把字的音、形、义能够结合起来,而且关注到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当时他们的阅读量还是非常高的,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可贵。但是到了我们今天呢,比如说我们把孩子兴趣,识字的兴趣,孩子的这种意愿放在第一位来考虑的时候,比如说像“注提”实验,他们初期的刚开始,孩子要花五到六周甚至一个月,两个月时间学汉语拼音,比较枯燥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还有学生的负担问题。如方言区的孩子一下子汉语拼音的学习任务是比较重的,会影响了他对语文学习的整个积极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就对它提出了需要再发展、更新、改进的任务。所以其实我觉得这些发展是一个时代的发展的必然。包括您刚才虽然很简单地提到了计算机识字,可能这也是我们今后不可回避的,必须要研究和关注的一个现象。当然我觉得不是说用了计算机了,就没有办法指导孩子写字了,这是需要我么研究、探索怎么来找好这个结合点,把握好这个度。高老师,您看您有什么看法?
高万同:现在这些识字方法也逐渐走向了融合,从目前国标本的新教材来看,它已经互相吸纳,博采众长,发挥大家共同的优势,这样识字的效果就更好了。
主持人:对,重要的是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其实我们现在的新课标的一些实验教材几乎是各家的教材都综合,吸纳了这些优点,李亮,我看你还带来了很多新版本的实验教材,你给我们说说这些教材在识字,写字的编排上有哪些特色?
李亮:其实课改以来,在我们的教材建设原地,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也是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的成就。目前已经通过教育部,审查通过的小学语文国标本教材,已经有13套,这些教材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为繁荣我们的教材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我们就以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版本的教材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比较普及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另一个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还有一个是苏教版教材,下面我们就进行简单的分析。这几本教材有几个共同的取向。特别是在识字写字教学的编排上的几个共同的取向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第一个,在识字方法上。前面讲到的,现在的识字方法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既有集中识字、有随课文识字,同时也有“字族文”识字、注音识字的这样一些综合。第二,这些教材都吸纳了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观点,识写分开,多认少写,让孩子多识一些,以便于他们尽早地进入阅读状态。少写一点是因为孩子开始学汉字的时候,学生手的发育不是很健全,这样做是为了他们写好一些。第三,所有的教材都非常重视写字教学。在教材的编排当中,写字教学的成分安排得很重。像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和苏教版的教材的后面,都有描红仿影的要求,都有写字习惯的要求,这也就是第三个共同点。第四个共同点是在教材的编排上都不约而同地在拼音和识字这两个部分的编写方式上采取了双线并进的办法,也就是说在学拼音的同时,还要边学习一些汉字,这个方法是科学的、可取的。介绍的这几个版本,它们各自的特点,三个版本在识字写字教材的编写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意。比如人教版教材,我们这样概括它的识字、写字教材,一、是形式多样,二、内涵也非常丰富,三、在编排上、在编写上,特别地精巧。以它的部分教材为例,一年级下册教材有8个识字材料,就是8个单独的识字课文。这8个识字课文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韵语识字,这个韵语识字里面有三言的,有四言的,有七言的。三言的是吸取了《三字经》的一种编排方式;第二个是对对联识字,就是把中国古代的对联,吸纳到我们的教材当中来,作为一种识字材料;第三还有谜语识字;第四量词识字;第五是楹联识字。大家看到在第一课就是用四字的韵语识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  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叮咚、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个短短的四个词语32个字,就勾画了一幅非常美丽的春景图,孩子在读这样一个韵文过程中识了字,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识字材料。还有量词识字,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一畦秧苗、一块造田、一方鱼塘、一座果园,巧妙地把量词放到识字材料中,这也是编得非常好的一个识字材料。还有一种文章,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三字经》识字材料,人教版教材这样的编写,为老师的创造性教学留下了很丰富的空间。下面介绍一个课堂教学课例,这个课例是一个成语识字的课例。
《成语识字》(人教版)课堂实录    执教者:易晓丹(江西南昌市松柏小学教师)
师:图上画了谁呀?你说。(指名说)生:图上有小羊,还有骆驼。
师:骆驼和羊正在争论一个问题,它们究竟在争论什么呢?仔细听:“我(骆驼)说:长得高好!你看,我一抬头,就能吃到高处的树叶!你能吗?我(小羊)说:长得矮好!园子里嫩嫩的青草,我一进园门就能吃到,你能进得去吗?”听了它们的争论,你想说点什么?好,请你!生:我觉得各有各的长处,所以不能嘲笑对方!
师:是呀!想想,如果羊想吃到高处的树叶!骆驼也想尝尝园子里的青草!那它们该怎么办呢?谁来给它们出个主意?你来吧!
生:就是骆驼把它能吃到树叶弄下来给小羊吃,小羊再把园子里的小草弄下来给骆驼吃!
师:你们觉得这个点子怎么样?生齐:很好!
师:我也觉得不错!是呀,这样一来,高和矮的长处都表现出来了!大家说的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这些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愿不愿意来读一读这些成语?生:愿意!
师:来,我们借助着拼音,自由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试试吧!自己读自己的。
学生自由练习读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师:谁愿意来读?好,请你来!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师:字音读得很准,你真是一位小朗诵家呀!我们全班也来读读!尺有所短,读——读。
生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师:读得很好!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看,这儿有三幅图,一幅图就是一个成语!谁能来猜猜?——请你吧!
生:第一幅图是管中窥豹!
师:还有谁来猜?——请你来!生:我知道第二幅图是……第二幅图是坐井观天,是吗?
师:是!猜得真准!还有谁来猜?好,请你吧!生:第三幅图是拔苗助长!
师:再看看,你们也认为是拔苗助长吗?有不同意见?你来猜!  生:徒劳无功!
师:瞧瞧,仔细看看图!一片叶子遮住了眼睛……还有同学想猜?那你来吧!生:一叶障目!
师:猜得很准!看呀,远处还有一座山……咱们连起来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同学们都很能干!我们也借助着拼音把这些成语来读一读,同样把字音读准!自己试试!是自由练读成语。
师:谁愿意来?好,请你!生: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师:字音都读准了吗?生:点头
师:好,我们男同学来读一读!读 —— 生: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些成语呀,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它们都在我们的识字4中。我们把语文书翻到58页,翻到识字4!这儿有三组成语,你们找到刚才的这两组,再来认真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帮帮忙,要把字音读准,把词语读通顺!自由地读吧!
生自由练习读念过的成语。
师:读得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组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读——
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师:很通顺!在这些成语中,出现了红色的字呀,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生字。它们在成语中时,大家都念得很好!现在它们离开成语了,你还认识它们吗?生齐:认识!
师:好的!我们看看拼音,再把这些生字自由地读一读!生自由练习。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好,请你来!生:寸、益、彰、障、豹、泰!
师:字音读得多准呀!看看在字音方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谁想提醒?你来——
生:我要提醒大家“彰”和“障”声调不一样!
师:你注意到了“彰”和“障”!来,你带着大家把这两个生字读读!来吧——生:彰!众生:彰!生:障!  众生:障!
师:音节相同,可是声调不一样,提醒得真好!还有吗?生摇头。
师:那我们就来把这一组生字一起读一遍,开始吧!生齐:寸、益、彰、障、豹、泰!
师:字音都读准了!现在看看,在字形方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你想记住哪个字?来说说看!你说——
生:这次我要说的是“彰”和“障”它们两个都有一个同的字!
师:你真的是有一双火眼金睛!是呀,这两个字长得这么像,读音也很相似,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来给它们区别一下吗?平时我们记生字的时候,可以给它们干什么呀?生:猜猜字谜行,编编儿歌可以吗?
师:从字形上来想想?就想好了!你来说说——生:彰 … 障……
师:你想办法记记它们,彰字有三撇,障字有耳朵……好的,老师还想问问大家,这些生字中有哪些是你以前就认识的?好,请你说——生:是“寸”!
师:你在哪儿认识的呢?生:我在课外书上认识的!
师:一边看书一边认字!好,你说——生:我也是认识“寸”,我也是在课外书上认识的!
师:不错!生:我在课外书上看见了“豹”!师:你来吧——生:我从课外书上认识了“益”!
师:你认识“益”的时候,它是和什么字连在一起的呢?生:它是和“益虫”连起来的!
师:同学们真能干!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呀!你们在生活中就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真不错!现在生字把拼音帽子脱去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生齐:认识!
师:这样吧,每个小组都有一套生字卡片,我们由小组长拿起生字卡片,带着大家在小组里读读,认认这些生字,开始吧!
生拿生字卡片准备练习
师:就这样拿出来!谁是小组长?是你!来,带着大家读吧!对,看看哪个小组合作最好!生练习:请大家跟我读——
生练习:请小朋友跟我读——
师:都合作好了?生:好了 !  师:我们比赛一起来读一读怎么样?生:好!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众生举手
师:就请你们吧!请这4组!哪个小组愿意和他们比一比呢!好,请你们来!站起来吧!你们先读吧,想怎么读?我们这些小评委们认真听哦!
生:我来抽着读,让另外三个小朋友跟着我一起读!
师:行!这个方法好,来吧!一生:寸!另三个学生:寸!一生:障!另三个学生:障!一生:豹!另三个学生:豹!一生:益!另三个学生:益!一生:泰!另三个学生:泰!一生:彰!另三个学生:彰!
师:好,我们这个小组想怎么来读呢?一生:我想抽着来读!
师:来吧!其他同学注意听!一生:寸!另三个学生:寸!
师:这是什么?小组的同学可以一起来读!看看,你抽的是哪张?好  来吧!
一生:彰!众生:彰!一生:益!众生:益!一生:泰!众生:泰!一生:障!众生:障!一生:豹!众生:豹!
师:来,你们觉得哪读得更好一些呢?小评委们,你说——生:我觉得第一个小组好!
生:我觉得第二个小组好一些!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就觉得这两个小组他们都是不相,上下,打了一个平手。来,把我们的掌声送给这两组!众生鼓掌
师:大家都会读了吗?生:会!师:那我们就来打开生字魔盒,一起来喊喊这些生字的名字!准备好了吗?
生看课件读:泰!豹!寸!益!彰!障!
师:注意了,最后两个生字我们再来喊喊它们的名字,不要喊错了!这个有三撇的是“彰”,这个有耳字旁的是“障”!
学生跟读
师:生字宝宝们多高兴啊!把自己的朋友也带来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生:认识!
师:这样吧,我们开火车读读,怎么样?生:好!
师:我请火车第二排过来看!来,从那个女同学那开始吧!就是你!生:豹子!生:益虫!生:路障!生:泰山!
师:好的,你接!生:尺寸!生:表彰!师:好,请你来!生:豹子!生:益虫!
师:哎哟,生字娃娃都很高兴!现在我们把他们都送回成语中去吧!谁来送?好,请你来——
师:先看看,别急,别送错了!生:寸有所长!
师:对的!还有谁来送?请你来——
生:就是那个“相得”和“益彰”连起来,连起来的句子就是相得益彰!生:就是那个“管中窥”和“豹”连起来――
师:你来!生:一叶障目!师:一叶障目?你再来送送!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师:生字都回到成语中去了,我们来读读这些成语吧!来——
生:坐井观天!生:管中窥豹!生:取长补短!生:相得益彰!生:尺有所短!生:寸有所长!生:一叶障目!生:不见泰山!
师:词语读得好,相信大家写字也能写好!写什么呢?看,这就是在这两成语中,出现的“我会写”的4个字,来!读一遍——
生齐:寸、取、补、所!
师:动笔之前,我们先仔细观察它们的字形结构。看看它们是什么结构的字?好,你说——生:有的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哪些是左右结构的?取、补、所!好,还看清楚了什么?你来——生:有一个是独体字“寸”!
师:观察得很仔细!这两类字怎么把它们写好呢?我有一个建议,这样吧,我们在书上 “我会写”的栏目中,找到这4个字,自己动笔,先照样子描一描!等等!生拿笔要写。
师:等等!一边描一边感受,这些字哪些部分最难写!开始吧——生动练习写字。
师:注意,我们只描,不写!描的时候注意笔顺准则!
教师巡视:哎哟!你的写字姿势好!“三个一”要注意了!
学生描写后放下笔。
师:都描好了?在描的过程中你感受到哪个字最难写呢?好,请你说——生:我觉得“所”字最难写!
师:哦!觉得难写在哪个地方呢?生:就是“所”(右边的撇)那一撇不能连起来!
师:哦!你提醒大家注意这一撇是吗?生:是的!
师:你观察得很细致,描得很用心!把老师想提醒大家的都说出来了!大家也觉得这个字难写吗?学生点头
师:好,那易老师来写写这个字!大家用心看,
师板书:“所”字中,撇的笔画出现了最多!我们要注意短撇不能太长!长撇不能太短!特别要注意这个——横折要写好,横放在横中线上,旁边这个“斤”字的竖撇在竖轴线上,稍微短一些,横对准横折,竖由重到轻!好,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还觉得哪个字难写?你说——生:我觉得“补”最难写!  师:难在哪呢?生:难在那个撇点那里!不能接起来!
师:提醒得很不错!我们也看着老师来写写这个字!
教师板书:“补”字先写衣字旁,千万注意撇点别丢掉!右边部分在竖中线旁边,有一点距离,不要离得太远!好,还觉得哪个字难写?你说——生:我觉得“取”最难写?
师:难在哪?生:因为耳朵的耳字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师:哎哟,你看得可真细心呀!是呀,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取”字的耳字旁在这,要把横改成提,这样这个字才能写得紧凑漂亮,还有吗?  好,你说——
生:我觉得“寸”那一点不能忘掉!
师:谢谢你的提醒!看来我们写字呀,不但要把它们写正确,还得注意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才能把他们写漂亮!我们也动笔在刚才描的旁边把这4个字各写上1个!注意把它们写正确、写漂亮!学生动笔练习
师:注意你们的写字姿势!学生整理自己的坐姿
师:哎!很好,这样写一个就行了!教师巡视:对,好!写一个就行了!
师:哎,不错!——写完了的同学把的作品给你的同桌伙伴看看!觉得他写的又正确又漂亮的,就送给他一个大拇指夸夸他!
学生交换评价
师:好,不错!哦,都写好了!来,带着你的书跟我来吧!是邀请一学生展示
师:自己拿好,可以!我们来看看这个同学是怎么写的?看看他写得怎么样?来,谁来评评看?你说——生:写得很好!
师:好在哪呢?说说看!哪些字让你觉得好?看仔细了!你说——生:我觉得“寸”他写得非常好!
师:哦,是的!写得很匀称很漂亮!你来!
师拍拍被展示学生的肩:大家夸你呢!另一生:我觉得刚才他写的那个“取”,非常好看!
师:哦,可是老师呀对他这个“取”,有点儿小意见!你看他这个“耳”字——这一提咱们得怎么样呀——生:要出头!
师:哎,要出头!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了!好,还想说?生:我觉得他“所”那里写错了!
师:哪个地方?生:他那个横写在横中线上了!
师:是呀!这个字的右部分把它放过来一些,就会更漂亮了,是吗?大家都给你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相信你回去会写得更好的!
该生回自己的座位
师:下面的同学们,你们得到了伙伴的大拇指的,举举手看?许多学生举手
师:这么多呀,祝贺你们!没得到的也别着急!我们回去再练练,把字写正确、写漂亮,也能得到大家的夸奖!好,生字都回到田字格的家中了。我们把这两组成语连起来读一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来试试!
师放音乐。
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师:真是琴声悠悠,书声朗朗!同学们,第三组成语,我们下节课来学习。好,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朋友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课例点评:
张敬义:刚才我们听的是易艳丹执教的《成语识字4》一课,这一课是《人教版二上》中的一篇识字教材。新课伊始,易老师出示一幅骆驼和羊的争论图,是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再让学生听故事,谈想法,在此基础上,由表及里地自然引出第一组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让学生先把成语读正确,读流利,寓识于读。这种导入既形象,又生动;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接下来她又出示了三幅图,运用观察图、猜成语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顺利地猜出了“管中窥豹”、“坐井观天”,可是教学到第三幅图时候,出现了问题——学生有的猜是拔苗助长;有的猜是徒劳无功!这时易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一片树叶和图上远处的山,聪明的孩子从一幅图一下子,猜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易老师创造性地把读图义与猜成语有机结合起来,成于象,改于目,会于心!真是:课已始,趣已生!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她不忘记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9:40:4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讲(上)异曲同工——跳出教材看教学
李亮:刚才我们看的是人教社教材当中的一个《成语识字》的课例。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北师大版教材。北师大版教材在识字、写字编写方面,我觉得有两大创新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第一,这套教材第一次在教科书当中倡导了听读识字,就是让孩子在听、读的过程中来认识汉字。这种方式其实我们年轻的父母亲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我最近还听到一位妈妈谈自己女儿识字的体会,她说她的女儿非常喜欢听故事,她就经常地跟自己的女儿在一起读图书当中的故事。小孩往往她喜欢的故事,她不是一遍能够满足的,她希望经常地听,经常缠着母亲讲同样的故事,那么母亲就每一次满足她的要求,在这样反复的过程当中,这个孩子在无意当中就认识了很多的字,所以这位妈妈后来告诉我,她说孩子现在还在幼儿园的小班阶段,但是她一年级的教材中大部分的课文能读得出来,里面的字都认识。我觉得听读识字这样一种识字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可以和我们刚才介绍的这些识字教学的经验相比也毫不逊色。北师大版教材把这样的一个理念提出来,我觉得值得我们老师关注。这是第一。第二我觉得这套教材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编写特点,就是颠覆了过去那种惯有的先拼音、后识字的教材模式。很多老师可能对这样一种编写方式并不是很习惯,但是我仔细地阅读了、研究了他们编写的理念,我觉得有很多想法还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比如他们在一篇材料当中作了这样的阐述:先学汉字的必要性可以有这几个方面。汉字它是母语文字,随处可见,所以应当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和条件。而拼音它不是母语。第二,汉字它是方块字,像一幅图画,儿童认识汉字比认识拼音字母要容易得多,所以小孩子他往往学习拼音比较困难,如果用大量的时间让孩子在入学的时候就把拼音教学,拼音的要求提得那么高,容易给孩子产生一种挫折感,我觉得这个也非常有道理。第三,他说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工具,学习拼音的6到8个星期里面,往往使数学等一些科目不得不替语文来承担写认字的任务。他还有一个资料,就是先学汉字的可行性,我觉得也非常有道理。在1956年前的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人们是怎么学汉字的?有人说是注音字母,那么在注音字母之前几千年当中,中国人又是怎么学汉字的呢?那时实际上并没有拼音这回事。第二,他提出来日本人和韩国人,还有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操着自己的语音在学习汉字,所以可见作为书面的文字,汉字的字形对字义的影响远远地大于字音对字义的影响。第三,也有很多的专家在研究,目前都证明不学拼音,直接学汉字并不是不可行的。甚至还有研究结果表明会比先学拼音效果更好。所以作为这样一种新的方式的提出,我觉得我们都不能轻易地去否定它,而应该去认真地研究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它的理论的依据,这对丰富我们的识字教学的方式,丰富我们现行的识字教材,语文教材都是大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教师们要在实践中探索,通过实践来验证它。大家可以看一看北师大版的教材,他们在识字编写上的一些特点。我也带来几张图来给大家看一看。他其实也不完全是注音识字,在他的教学当中也融合了多种识字方式,比如像这个是“看图识字”;这个呢就是在学习拼音的过程当中,也把识字融入进来;像这个就是一些集中识字的例子,很可惜呢我手上没有老师在教拼音之前教汉字的这样一些课例,但是我今天带来一位老师随课文识字的例子,我觉得从这样的一个例子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北师大版教材它的这样一种编写的方式。我觉得并没有影响孩子识字的效率。这篇课文是《我家住在大海边》,它是一年级上册的第11课,也就是孩子们刚刚拼音学识字两个多月的时间,我感觉到孩子们学得还是非常生动活泼的,我们大家来看一看。
《我家住在大海边》
执教者:陈凯 (四川成都市龙江路锦官新城小学教师)
师:同学们,我们都见过大海。有的同学是亲自到海边去欣赏了大海的风光,有的同学在电影电视中看过,瞧,这就是大海。(多媒体播放大海图)
看,蓝蓝的海面上成群的海鸟,在快乐地飞翔,渔船随着波浪轻轻摇晃,静静的海底清澈极了,远处的天和海连成了一片,美丽的沙滩,汹涌波涛,还有成片的绿树,吹着海边清凉的风,仿佛我们都来到了大海。
师:好,孩子们,看我写字,来,读一读。生齐:大海。
师:对,大海可真美呀,看 蓝蓝的海面,还有金色的沙滩,多美呀,我们再读读,生:大海。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海里有什么?生:有章鱼、螃蟹。  师:好,知道得不少,你再说。生:有小鱼、鲨鱼,各种鱼。
师:还想说吗?咱们的海洋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们。瞧!今天它们都来了,让我们来欢迎它们。(师贴图)生鼓掌。
师:好,孩子们真有礼貌。除了这些朋友,咱们还有一位朋友丁丁,对,他就在我们的大海边,谁会读?  生:biān。
师:三拼音,拼得很准。我们一起来读一次,   生齐:biān。
师:好,连起来三拼音快一点,再来一次,biān。好,“边”字怎么写,看老师写,先写里面的“力”字,再写外面的“走之底”,好,连起来读读这个词。    生:大海边。
师:丁丁给我们送来了一首描绘大海,边美丽景色的儿歌,儿歌的名字是,《我家住在大海边》。看老师写字,认识的孩子读一读,看看每个字怎么写,看得真仔细,“我”、“家”,真能干,这个该怎么读?   生:住。
师:好,请个孩子来读,请你读,zhù,翘舌音拼得真好,咱们一起读,zhù。   生齐:zhù。
师:看一看“住”字怎么写,好,现在 和老师一起来写,小手拿起来,先写左边的单人旁,再写右边的什么,“主”字,对,“主人”的“主”。我家住在大海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我家住在大海边。
师:住在大海边,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读儿歌,现在请孩子看到放在桌上的儿歌,把它放到桌子中间来,做好准备,我们要读儿歌了。读之前,先听听一我们的朋友丁丁,会告诉我们什么?
媒体演示:请大家轻声自读儿歌,圈出不认识的字。用儿歌下面的拼音朋友拼一拼,还有不认识的字,问问同学或老师。
师:听明白了吧?好,现在就自己读自己的,读吧。  生自由读。
师:读完了吗,读完了,哟,我们一(二)班的孩子真能干,那这样同桌的同学互相读读儿歌,看你的同桌是不是读会了。
生:同桌读。
师:我们来轻声地试试,读读这首儿歌。领读:我家住在大海边,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渔船。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  生:用手指着读。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等一下,咱们就听听他的字音读准没有。  生: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
师:怎么样?好,好,我们就像他这么读,一起来。  生齐: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
师:真能干!那谁来读第二句?这么多勇敢的孩子!请你来读,咱们还是听生字,红色的生字读准没有。
生: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渔船。
师:陈老师听到他有一个字音没读准,这个字该怎么读?谁会读?大家可以拼一拼。谁会读?  生:wān
师:在读“湾”这个音的时候,小嘴巴张圆一点。来,看一下:湾.生:湾。
师:嘴巴再圆一点。生:湾。  师:有进步!再来一次。生:湾。
师:哟,你的小嘴形真好!一起读一次。生:湾。   师:好!刚才这位孩子是谁?来,你再读一次。生:湾。
师:你看你的进步多大!生:再请一个孩子读读这个字。   师:你来。生:亮。
师:拼一拼看。生:liàng。
师:这次四声就读准了。孩子们,“亮”字会读了,你观察它在词语中该怎么读?仔细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在词语当中念“月亮”。
师:对,你发现了什么呢?你读的是四声吗?生:不是,它是轻声。  师:非常好!你再读一次。生:月亮。
师:哎哟,好漂亮的一轮月亮!我们女孩子一起读一次。  生:月亮。
师:读得真好!一起读。生:月亮。、  师:好,我们连起来把这个词读准确。生:月亮湾。
师:好美的月亮湾呀!同学们,湾里有什么?生:湾里有条打渔船。  师:对,湾里有一条打渔船。咱们读一读。生:打渔船。
师:对了。我们说打渔船的时候是说一条两条,所以我们得读准这个字。生:条。
师:二声,扬起来再读一次。生:条。  师:很好。一起读。生:条。
师:这个二声读得真漂亮!湾里有一条打渔船,老师把它放进咱们的月亮湾。好,孩子们,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把生字都读准。  生: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渔船。
师:真能干!一二句都会读了。现在第三句,能干的孩子在哪儿?我们请这位女孩子,你来读,这一句的生字有点儿多,我们看她能不能读准.  生: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
师:船上有位谁?生:老爷爷。   师:来,叫爷爷。生:爷爷。
师:刚才我们说打渔船是一条一条的,那爷爷咱们是说,谁会读呀?生:位。
师:好,一位老爷爷,爷爷回到他的渔船上了,他要去打渔了,爷爷第一网撒下去,就打到了两条鱼,看一看你认识吗?(媒体演示湾   完)自己拼一拼。生:wān。   好,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谁来读第一个。生:wān。
师:一声读得真准。月亮湾,弯弯的月亮湾,多美呀,咱们再读一次这个词。生:月亮湾。
师:好,真能干!注意看下面这个谁来读?注意它的声调。生:wán。   师:能干的孩子看着再读读这个词。生:说不完。
师:好,爷爷的什么说不完?生:故事说不完。   师:我请一个最能干的孩子来读这个词。生:gù shi。
师:好,拼得不错。谁的故事说不完?生:他的故事说不完。
师:对了,爷爷的故事比他的胡子还多。咱们再读一次。孩子们真能干,三句话都能读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读儿歌,把每个生字都读准确,用手指着你的儿歌。好,孩子们,听着你们的朗读,老爷爷和海里的这些伙伴都想和你们做朋友了。不过,他们要考考大家,认识他们背后秘密的孩子,就能和他们做朋友,我看谁最想和他们做朋友。(翻开海洋动物背后的生字,学生读对了就把这个背面有生字的卡片送给他。)
师:爷爷还有一个故事要送给所有,认真的孩子,他请丁丁给我们讲这个故事。
媒体播放:有一天,老爷爷看见沙滩上有两个小朋友在捉小海龟玩。老爷爷告诉他们,小朋友和小海龟玩一会儿后,请把它们送回大海。离开了自己的家,小海龟很孤单,也无法生活。孩子们你们说,两位小朋友应该怎么做?生:应该把小乌龟放回家,放回它的家。
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动画演示)小朋友把小海龟送回了自己的家,小海龟快活地游进了大海里。同学们,瞧,我们的身边也有这么多海洋里的,小伙伴呢,还有我们离开了家的爷爷,你说说我们怎么做呀,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不应该打渔,如果打渔的话,海里的动物都会死的。
师:对,现在这些海里的小伙伴和大家做朋友了,它们离开家这么久了,我们怎么做?生:我们应该要善于帮助别人。
师:我们怎么帮助它们呢?生:现在,我们应该把它放回家。
师:看一看我们的小动物应该住在哪儿,爷爷应该住在哪?孩子们,快把你的伙伴送回家吧。
生把背面印着生字卡片的海洋动物贴回黑板。
师:瞧,我们都是多么有爱心的小朋友呀,看着自己的伙伴回到了家,你看多高兴呀!那我们就高兴地把我们这首儿歌通顺地读一遍,好不好?
师:同学们,咱们认准了字,还把儿歌读得这么通顺,都感受到海洋边美妙的生活了,那么我们要怎样读得更好,让别人也能感受到呢?丁丁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
媒体演示:小朋友们一边朗读,一边想像看到的画面,就能把儿歌读得非常优美。
师:哦,原来一边朗读,一边想像你看到的画面,就能读得更优美。我们就按照丁丁这个方法来做,自己练习读,一边读一边想像,你能读好的。自己练习吧,这一次读的儿歌你好像都看到什么了。会想像的孩子你说。
生:我想像出月亮湾的美,很美。
师:真会朗读!我们看到这首儿歌的画面多美呀!天蓝蓝的,海也是蓝蓝的,漂亮的月亮湾里有一条打渔船,每到夜晚的时候爷爷就在船上,给我们的丁丁讲故事了。同学们,这么美的画面,你们能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好,咱们请这个女孩子来试试。你来读,我们都闭上眼睛去想像。通过她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等一下,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小眼睛闭上了,我们听这位同学来朗读。生读。
师:怎么样,看到美景了吗?生:看到了!
师:那咱们感谢这位同学带给我们这么美的朗读。真能干!同学们,你看我们不仅把字认识了,还把儿歌读得这么美。瞧,几个调皮的生字都忍不住要见见咱们这么能干的孩子了。是谁呢?叫叫它们。生:他,住,位,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是单人旁。
师:眼睛看得真好!都是单人旁,左边都是一个单人旁。还有发现吗?同学们再看看它的结构呢,有发现吗?
生:它们都有勾出来的地方。
师:看得好!同学们,看一看这三个字,左边都是一个单人旁,右边分别还有一个字,这种结构叫做左右结构。你再仔细看左边和右边比较,哪边宽,哪边窄?生:右边宽,左边窄。
师:你真会观察!孩子们一起来看,它们都是左窄右宽,都是单人旁。那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字里面,第一个“他”字就有一笔,不好写,咱们先来写写“他”字吧。同学们,把小手拿起来,我们一起来书空。
生:一划撇,二划竖,三划横折勾,四划竖,五划竖弯勾。
师:同学们这一笔叫做横折勾,仔细看这个横折勾里的这个横,和你们平时见到的横有什么不同?
生:它是斜的,而且是左边低一些,右边高一些,这样斜着写的。
师:一会儿咱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笔,好吗?现在请孩子们来看,陈老师来写一个“他”字,咱们一样坐着写。写之前首先我们要头肩端正,腰挺直,手离笔尖一寸远。我们首先写左边的单人旁,起笔很重要,左上方格中间起笔写撇,撇的中间起笔往下写竖,再写右边的“也”字,紧靠单人旁的竖,横中线下来一点起笔写横折勾,第四笔写竖,竖的起笔比单人旁的撇高一点,最后紧靠竖中线写竖弯勾。看清楚了吗?生:看清楚了!
师:像这样记住它的笔画结构,把笔顺位置记清楚,我们也能把它写好,现在请孩子们听清老师的要求:首先在我们课文里的生字表里描一个“他”字,描一次,然后在你的写字本上写一个“他”字。开始!生:写字。
师:我觉得我们一(二)班的孩子真的是名不虚传,非常能干!今天你看我们认会了字,把儿歌还读得这么通顺,这么美,而且刚才我看了好多小朋友的生字写得特别漂亮。我要奖励你们!奖品在哪儿?翻开桌上的课文,奖品就在第二页,那里有一首非常好听的新的儿歌叫《大海》。同学们,你们用拼音朋友自己现在读一读吧,好了孩子们,有了拼音朋友帮忙,我们可以读很多很多的儿歌。陈老师班上的学生在学完这首儿歌之后自己收集和创造了很多海洋的儿歌,他们请我送给同学们。瞧,多好看呀!这一首首儿歌我交给你们的班主任老师,老师会发给每个孩子。
点评:陈萍:我评的是陈凯老师的识字写字课《我家住在大海边》。看课评课,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刚才老师们也观摩了陈凯老师的这节课,您一定有了您自己的评价。其实怎么看课,怎么评课本身也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去研究和思考。我期待自己在评课的时候能够保持“仁者的心态,练就智者的目光。”看课的时候,我注意教师的教,更注意学生的学。我的注意力更多地是在观察学生的反映。观摩别人的课我是既“观”且“摩”。我在观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把握教学的得与失:如果是我来教这个课,我会怎么教呢?看课的时候我也在揣摩,设身处地地进行现场设计:假如我是这么小的学生,我会怎么学?我学得怎么样?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知道课改必须改课,改变我们授课的方式,也应该改变我们评课的方式。看课评课,以学论教。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反观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我家住在大海边》这节识字写字课,从学生学习的状态来看,这节课的学生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是很高的。
一、学生学习兴趣浓。
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有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老师的职责就是衔接、引导,寻找结合点,让学生借助教学资源,主动获得发展。陈老师善于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节课我们看到小朋友由十分拘谨,到积极参与,到笑容绽放,再到手舞足蹈,他们越学越有兴趣。一二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陈老师围绕这个教学重点,用真实的大海的画面,活泼的海洋动物,漂亮的简笔画,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月亮湾,通过创设直观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随情境识字。赞可夫曾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透过孩子们好奇的眼睛,我们感觉到陈老师的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的。
二、学生参与程度高。
这节课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听、说、读、写的活动中来,参与有广度;学生在活动中是动心的、动情的,是快乐的,参与有深度。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只是颈部以上的学习,学生的情感没有参与,这节课学生真正达到了罗杰思所说的:“全身心地沉浸”。他们越来越忘我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取决于三个方面:1、是否在参与中体会到快乐,2、教师是否经常鼓励学生,3、同学是否支持。
这节课陈老师评价的语言值得我们关注:1、评价语言发挥了判断功能。是读得不到位还是读错了,教师明确告知学生;2、评价语言起到指导作用。如对“月亮、故事、爷爷”轻声的读法,提醒学生,引起注意;对书写的注意点指导到位。如“他”字的写法,陈老师着重说“横折勾”这个笔画,这确实是“他”字书写的难点。“多则罔,少则得”,我们要让学生记住很多,一定要告诉他很少,要言不烦,击中要点,反而容易记住。面面俱到地把一个字说出十个八个注意点,学生反而糊涂了。3、教师评价的语言具有激励性。课堂里,陈老师不断鼓励孩子们:“读得真准!”“口型真好!”“真能干!”“你的进步多大呀!”不仅如此,陈老师的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我们看到一开始有学生读“湾”读得不到位,老师没有呵斥,而是一遍遍示范纠错;更可贵的是几乎每次学生读错时,老师请别的同学读过后,都给出错的同学改正的机会,并且对他们的进步大加表扬。学生敢读了,学生想读了,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参与的情绪越来越高。正是因为陈老师了解学生需要,引发动力机制,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三、学生学习方法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方法的指导要从低年级开始。刚刚一年级的学生,这节课学生学得很得法。学生学得得法,那是因为教师教得得法。初读课文的时候,陈老师请丁丁提醒:圈出不认识的字,用儿歌下面的拼音朋友拼一拼;不认识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朗读儿歌的时候,老师指出: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你看到的画面,就能把儿歌读得更优美。我们看到学生确实是越读越美了。
四、学生学习习惯良。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是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良好的习惯要在每一节课中耳濡目染,要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慢慢养成。就像我们骑自行车,要在骑车中学会骑车,我们学习游泳,就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
1、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养成听的习惯。比如学生读儿歌了,老师说:“等一等,等一等,大家听听他读准没有?”指导学生认真倾听。
2、教师有效示范引导。这节课的亮点很多,最值得我们效仿的是教师当堂示范书写。我们看到陈老师是端端正正坐下,手握铅笔在田字格里书写,这样的范写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对小学生是最好的示范。“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点,语文教师如能在教学时当堂示范,且写得自行规范,间架匀称,富有神采,能给小学生以美感,他们就会由衷倾慕、敬佩老师,进而心揣手摩。由此产生的内趋力对小学生练好字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李亮:接下来我想谈一谈苏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在识字、写字编写方面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和创意。比如说就拿苏教版“一下”的识字教材为例,“一下”的识字教材主要有这样几种识字形式。一种叫做词串识字,一种叫做看图会意识字,还有一种叫转转盘识字。那么我们来看看图。这就是一篇词串识字,“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椰树骄阳海岛,牦牛冰雪高原”,这个看起来它是一个一个孤立的词语,但是连起来读,它又是一首音韵和谐的小诗,再配上优美的插图,我觉得像这样的一种识字材料,它也是对多种识字经验的融合。你说它是集中识字吗?它是,但是也不全是。你说它是韵语识字吗?它是但是也不全是。你说它的是注音识字吗?它是也不全是。我觉得它的优势就在于把这几种识字方式融合在一起了。再看这样一个识字材料,这是一个看图会意识字,“人”、“从”、“众”,由这些字组成的词也放在一边,然后编了一首小儿歌,“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我觉得这种识字材料非常地有文化,非常地适合儿童识字,这个可以说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再看这个,这实际上是一个转转盘识字,苏教版教材的编写者说它是转转盘识字,其实它也不仅仅是转转盘识字这么简单。我想它也有集中识字的成分,也有字理识字的成分,同时还有谜语识字这样一种方式。我觉得这个谜语编得也特别地巧妙,“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失你我,有水能养鱼虾”,非常有意思。我这里也带来了一个教学的案例,是一位老师教“骏马秋风塞北”这个词串识字的例子,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识字》执教者:史春妍   南京市天妃宫小学教师
师:跟着老师一起读课题。生:识字六。
师: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双手捧书,注意读书的姿势。听清老师的要求,读准字音,把词语读连贯,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它,认识它,听清楚了吗?生:听清楚了。
师:自己读一读。生读: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椰树骄阳海岛 牦牛冰雪高原。
师:老师刚才说自己读,同学们都齐读了。自己再轻轻地念念看,字音读准,词儿读连贯。
(生再读)
师:字音读准了吗?老师想来检查一下。请你们看老师点红的字,都是我们这节课上我们要认识、要学习的生字。咱们遇到它们的时候,要特别地留心。我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行。生:骏马 秋风 塞北 
师:你字音读准了,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你们看这三个词语中间是有空白的,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可是它们又是在一行,咱们读的时候还要把它们读连贯了,就好像中间有一条细细的线,把这三个词语给连起来了。你们听老师是这样读的,骏马 秋风 塞北。会了吗?生:会了。师: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看。生:骏马 秋风 塞北。
师:真聪明,一学就会。而且生字的音读得很准,你们瞧“塞”是平舌音。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够读得既正确,又连贯?手举高一点。好,请这位女生。生:骏马 秋风 塞北
师:非常好!第二行也这样读,会吗?谁来试试看?生:杏花 春雨 江南
师:很好,“南”字的鼻音读得很准。再请一个小朋友来读。生:杏花 春雨 江南
师:非常好,也很正确连贯。我们再来看第三行,这里有两个生字,同学们你们看,它们的韵母都是ao。读的时候小朋友要看清楚它们的声母区别开。请一个同学来读,要读得既正确又连贯。生:椰树 骄阳 海岛
师:好,再请一个。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得正确连贯了?我请这位同学。生:椰树 骄阳 海岛
师:稍慢一点好吗?注意中间仿佛有一根细细的线连着。生:椰树 骄阳 海岛
师:好的请坐,最后一行了。 你来读。生:牦牛 冰雪 高原
师:我们山东小朋友的普通话真好!我来请一个没有举手的,请你好吗?生:牦牛 冰雪 高原
师:读准了,声音再响亮一点。生:牦牛 冰雪 高原
师:好的。你看,你不也会读吗?下次会就勇敢地举起手来好不好?这四行词语我们一行一行地,都读准了读连贯了,四行连起来读,还能读得既正确又连贯吗?生:能!
师:要不要自己再试试看?好 ,那自己再试试看。生: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椰树骄阳海岛 牦牛冰雪高原
师:看来二(三)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齐读。现在我要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读,请那个女生。生: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椰树骄阳海岛 牦牛冰雪高原 
师:字音读准确了,可是后面读得太快,老师没有听出连贯的感觉。再请一个同学放慢速度读一读。
生: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椰树骄阳海岛 牦牛冰雪高原 
师:课文咱们读正确读连贯了。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看图,看看图上画的景物你都认识吗?老师这儿还有很多的词语卡片,上面的词语你也认识会读吗?看看图识识词,然后把卡片贴到相应的地方。
(将词语发给下面的孩子)
师:自己读读上面的词语,认识了就把它贴到图上。其他的同学看看他们贴得对不对?
(学生贴词语)
师:这儿还有四个词语,拿到这四张卡片的同学先别急着上来,看看他们贴得对不对,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到底该贴在哪?想好了再上来。师:贴得对吗?生:对。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刚才还有4个同学也拿到卡片的,现在你们看一看想好了吗?会贴了吗?赶快上来,把它贴到图的上面。想想看,不知道的你可以看看课文,再看看图想一想该放在哪里?“塞北”他找不到了,谁来帮帮他?咱们一起来看,这是“骏马”,这里有“秋风”,这是谁贴的?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把“秋风”贴在这里?生:因为我看那马肚子都有一点一点白的。
师:你看出这边有风的痕迹,那只能看出来有风呀,现在是“秋风”,从哪里看出来呢?动动脑筋。生:草稍微有点儿黄点。
师:草黄了,说明是秋天。你真善于观察。再仔细地看一看草还怎么样啊?生:草还给风吹着刮着。
师:所以看出来这里有秋风。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骏马”有“秋风”,到底是高原还是塞北呢?看看课文,再想一想。
生:塞北,这里是塞北。
师:对了 ,这里是塞北。那高原在哪里呀?生:在羊那边。
师:是羊吗?我们看看这是什么呀?生:是牦牛。
师:读读这个词“牦牛”,它和我们平时见到的牛有什么不同?生:它身上有长长的毛。
师:同学们你们看一看牦牛生活的环境,再想一想它身上的长毛有什么好处?生:它身上的长毛可以取暖。
师:不是取暖,是可以保暖。那你们看这里有牦牛,还有冰雪,这是什么地方呀?生:青藏高原。
师:对,这里就是高原。高原很寒冷,可是牦牛不怕冷,它在高原上为人们运送货物,所以人们把牦牛称为“高原之舟”。这边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里有杏花有春雨,这是什么地方呀?生:江南。
师:这里呢?有椰树有骄阳。生:这是海岛。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楞在这里了,不知道什么是骄阳?
生:骄阳就是不像一般的太阳,一般的太阳只是看上去很耀眼,但是骄阳不一样,看上去一点儿都不耀眼。
师:不是的。什么是骄阳呢?同学们你们看图,你们觉得这样的阳光怎么样啊?生:很亮,很亮。
师:阳光非常地强烈。我们来想像一下,这样的太阳照在身上有什么感觉?生:觉得皮都稀辣稀辣的,有点儿疼。
师:照在身上有点儿疼,火辣辣的,像这样的太阳咱们就称为“骄阳”。海岛上太阳光非常地强烈,一年四季都有是,骄阳照在身上火辣辣的,所以人们说骄阳似火。不过也正因为阳光非常地充足,所以同学你们看(出图),海岛上的椰树长得多美呀,树上还结满了椰子呢,这就是椰树。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塞北,认识了江南,认识了海岛,还认识了高原,那你们想在地图上把这些地方找到吗?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就是咱们祖国的地形图,你们看咱们祖国的地形像什么呀?生:像一只大公鸡。
师:这就是长城,我们把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就称为塞北;你们再看,这条长长的河流是我们祖国的第一大河,知道叫什么名字吗?生:黄河。
师:那是第二大河,这就是长江。我们把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就,称为江南;我们再往下看,地图上有大片大片蓝色的,那是什么呀?生:是海。
师:对了,你还很会看地图呢!就是海。四面都是海水,被海水包围的陆地,我们就称为海岛;我们往西边看,这里的颜色最深了,说明这里的海拔最高,知道这里是哪吗?生:这就是高原。
师:同学们,咱们知道了这4个地区的大概位置,下面老师想请你们再把课文捧起来,自己对照着图画再来读一读四行词语,一边读一边试着想像这四个地区不同的风光。看看你能不能想像到你最想去哪个地方游览参观?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开始。
生: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椰树骄阳海岛,牦牛冰雪高原。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词一边认字,现在老师把它们单独找出来,还认识吗?生:认识。
师:这个字是……生:塞 南 骄 岛。
师:一共4个生字,现在请你们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用你的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你也可以借助老师发给你的笔顺表来记,弄不清的笔顺,你就对照清笔顺表自己学一学。会记了你就把小手举起来,来教教同学。
师:我们来看这4个字中你会记哪一个字?胆子大一点儿,二年级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很多的办法自己学生字。
生:我会记“岛”。鸟下面有个山字,我就把它记住了。
师:把鸟下的一横变成山,你的这个方法真好。同学们你们瞧,岛就是水中突起的陆地,远看真像是一座小山呀!有了这样的小山,鸟儿飞累了就怎么样啊?生:就可以休息了。
师:对了,就可以停下来休息了,所以“岛”这个字外面是一只鸟,中间是一座山。写的时候老师还要提醒小朋友,你看“山”这么小好看吗?(课件演示)生:不好看。
师:那这么大呢?(课件演示)生:也不好看。
师:只有不大不小才美观(课件演示)。下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老师是怎样一笔一划来写 “岛”字的,先写外面的“鸟”,注意竖折折勾就像鸟的背一样,要向后伸展。我们写中间的“山”,不能大也不能小,竖折稍稍出来一点,最后一个短竖对着鸟头的横折勾,这个就是“岛”。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你自己也来描一个、写一个“岛”。注意你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 肩平、足安,注意握笔姿势,老大老二对对齐,你看你握笔姿势不对,像这样老大老二对对齐,你的大拇指和食指就像小鸟的嘴巴一样,夹住你的铅笔杆。
(展示学生作业)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同学写的“岛”,写得怎么样?生:好。
师:你看下面的那座“山”不大也不小,写得真漂亮,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生:我叫王瑞志。
师:下面的同学,我们写字也要像王瑞志那样,把字写美观。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相互交流交流,看看谁的字写得好看,你就在他的字上画一个红圈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课后反思与研讨:史春妍:这是一节公开课,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儿紧张。词串识字的每一行词语单独看它们都是孤立的,但其实是相互联系着的。如果把一行词语连起来看,每一行就像是一句话,描写了一个景物或者一个场景。把四行连起来看,就像是一首音韵和谐的写景诗了。他们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意境。此外,词串识字的每一篇课文,教材中都配有相关的情境图,这正好方便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词串所描绘的风光和意境。
孙景华:怪不得我发现在这节课上你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图画的使用。让学生在学词的时候,把图与词巧妙地联系起来,通过识字、识词、看图,词图挂钩,再让学生到黑板上,手里拿着一个卡片,跟挂图去对号入座,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孩子学得有兴趣,而且大大地减少了对于词语理解的难点,也促进了孩子形象化的积累。但我还发现你在教学识字的时候还很重视读书。在这个阶段,你大概安排了多少遍的读书?
史春妍:这个我没有算过,可能是不是六七次吧。
孙景华:我给你算了一下,有八次。学生一共读了八遍,这样的寓识于读,寓识字于读书训练之中,把识字与读书同步推进,我觉得它的效应是整合的。不但可以让学生正确地、连贯地读书,而且读得有感情、有韵味,使识字尽早地进入阅读,促进识字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但在词串识字教学中重视读书与我们平时指导学生读儿歌有什么不同吗?
史春妍:词串刚才前面讲了,一篇词串就像是一首小诗。所以在引导孩子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像词串所描绘的意境,这个可能和读儿歌、童谣不太一样。
孙景华:对,要像读诗一样,像读诗一样地去读。因为诗歌它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我还想问你一个,史老师,你在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的时候,对 “岛”字为什么那样处理?
史春妍:“岛”字是这课要写的一个生字,孩子特别容易和“鸟”字相混淆,所以我就将“岛”字的字理和现代化的手段结合起来,挖掘“岛”字这个字本身的文化底蕴,让汉字开口说话,感觉到“岛”下面一座“山”,就是鸟飞累了,到小山上停下来休息。我希望这样会让学生感到识字更生动有趣,孩子也会记得更牢一点。
孙景华:这个字当时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这正是由于你依据汉字构字的基本规律来进行指导的结果。我认为这一点也是你这节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史春妍:谢谢孙老师。
第二讲(下)提高识字写字教学效率
主持人:高老师,您有长期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识字写字教学对于小学阶段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小学生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小孩子,相比于读写和语文综合学习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识字写字对他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因此需要进行一些练习,这也是我们教师常常感到困惑的一点,您能不能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给我们谈谈怎样更好地处理好学习的兴趣和孩子做练习的必要之间的矛盾?
高万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每一个教育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目前识字写字教学中实际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想就如何提高识字写字教学效率提出几点意见:一是增强目标意识,防止随意性。语文课的标准是根据“三维”的要求来提出课程目标的,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执行目标的时候,尤其容易忽略学生兴趣的培养,所以我建议要在全面落实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时,首先要把兴趣、态度、习惯提上重要日程,把识字写字由苦事变为乐事。实际上我们的汉字是很有趣的,标准提出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激发他们主动识字的愿望,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不识字叫睁眼瞎,识字就意味着人生的第二次开眼,汉字有趣味、有用处,也能启发人的智慧,所以我们应该把识字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一点。其次要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课程标准提出要能够记住拼音,会认读,要联系上下文和社会实践,要使用字典、词典,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汉字的形体特征和结构规律,寻找联想的线索,帮助学生进行主动识字,达到无师自通。
再一点就是要重视识字的教学,要识写结合。我们往往存在着重识和轻写的问题,针对突出写字教学,快速强化识字教学的问题,我想强调几点,首先要提高认识,写字既是一种实用的技术,又是一种人文素养,字如其人,所以写字的功能是远远大于写字本身的。其次,对写字要严格要求,往往我们只重视识字量,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字写对就可以了,实际上我们既要写对,还要写好,要把字写得正确,还要规范,还要注意行宽,还要讲究一定的速度,到高年级还要注意篇章布局,写得有章法。再有一点就是练字必须先练姿,比如执笔、坐姿都要严格要求,这在前面座谈的时候,老师们也谈到了。但是好像前面谈到的是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一二年级孩子坐姿执笔练得是非常好的,但是到了中高年级,好像握笔姿势又回去了,又错了。我觉得可能有这样一个原因,就是低年段的老师和中高年段的老师的要求不太一样,低年段非常重视写字的姿势,不断加以训练。到了中高年级,因为学习任务加重,课业量增加,所以老师就忽略这方面的要求。在这里也要提醒老师们注意,习惯是需要长期地养成的,对于习惯问题要经常抓,要天天抓,直到养成为止,而且也不光是一二年级老师的事情。对于坐姿的要求也一定要严格,你看我这儿有个图,要求“三个一”,“三个一”就是手指抓笔的地方离笔尖一寸,身子坐离桌面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一寸、一拳、一尺,在江苏有老师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就是这“三个一”当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可能是一寸,对,一寸如果把握得不好,学生的坐姿、学生的眼睛离书本的距离就会受到影响,拿着笔如果没一寸长的话,他必然要把头歪下来去看,所以有一句话叫做,牵牛要牵牛鼻子,这个牛鼻子抓住了,这个“三个一”的问题就能很好地解决。其实这也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健全发展,你看如果这样写字的话,那么对学生的健康发育,对他的体形健康成长也是有好处的,而且经常这样端坐着以严谨的态度来写字,也是一种性情的修养。所以新程标准就特别强调写字习惯的培养,我觉得是非常有道理的。再一点就是强调描仿入体,要特别重视描红和仿影。因为孩子一开始写字,身体肌肉不发达,他握笔写笔画都是有困难的,有了一个描影,有了一个范字作底,就可以帮助他来学习写笔画,了解笔顺,感受字的间架结构,知道怎样把字写得美观。
三要保证时间,加强指导。刚才李老师讲了,到了高年级学生的作业很多,老师们上课的时候往往就把写字的时间挤掉了,把写字挤到课外,这样写字训练就放任自流了,所以应该堂堂练、天天写,争取留出课内写字的时间,向学生提出要求,提笔即是练字时。第二个建议就是要突出汉字的形体特征,顺应大脑运行机制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汉字是依象形会意为本源的,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供感知认识,所以应当把识字纳入认知活动,强化感知,促进联想,避免机械识字。比如汉字用音、形、义三个信息源可以充分捕捉联想的线索。音、形、义结合认知,我举个例子。大家看这个“冻”,两点水旁搁个“东”,一看这个字就可以猜想它一定与水有关,它读音可能与“东”有关;再看“氧”,气字头,一看这个字就会知道它是一种气体,它的读音一定是与“羊”相近;“蜜蜂”的“蜜”,它下面是虫字底,它是蜜蜂酿的蜜;“秘密”的“密”它与森山老林有关系。所以汉字的音义形本身就有文化蕴含,它触发我们去联想。
再一个是汉字有功能奇特的部件,金木水火各有类数,可以通过联想进行类推批量地识字,比如“银”“钱”,都是金字旁;像“树木”“村庄”“树枝”,都是木字旁;“江”“河”是水字部;“烧”“烤”有火字部;“霜”“雪”有雨字头,与天气有关。这样分类就可以大批量地识字。汉字还有有趣的构字规律,可以激活我们丰富的想象,使学习充满智慧与活力,比如“臭”这个字,什么叫“臭”,自大一点就发臭了,多有趣呀。再看“力”这个独体字,它与其他偏旁组合发展成合体字,都与力有关,用劲、运动。再发展,表现在人有力量以后,能够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干好事,如勇敢;还有运动的结果,如“功勋”;给人努力的一些精神力量,如“勉励”,也与“力”有关。这些构字规律是非常启发人思考的。识字就是在人的大脑神经中建立生字形、音、义的联系,人脑对生字自动达成相互联系并整合加工,这也是我们人脑处理信息的主要特征,所以生字学习是手脑并用,多感官参与,让符号、声音、表象、意义、情感等等协同反映,这样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我们进行识字教学的时候,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首先是音、形、义结合,利用文本信息建立快速的连接,让孩子潜心读书。眼睛看清拼音,看清汉字,再看看书本上的插图,再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这样就可以立体地进行识字了;再一个就是口、耳、目、心并用,多感官参与,利用通感进行认知。比如刚才大家谈到的霍懋征老师教“聪”这个字,“聪明”的“聪是耳字旁,除认真听,还要用眼看、用口说、用心想,这样就使人聪明起来了;有些字需要摸一摸、看一看的,如“船舷”的“舷”,讲不清楚,可以拿个实物挂个图,让学生看一看;有的要利用情境,比如说左右,让学生摸一摸左边的小朋友,再摸一摸右边的小朋友,这就是左右啊;再如“甜”“尖”“鲜艳”,这些字的学习都要展开想象,利用情境让学生能尝到味道、看到色彩,体会情感,这样识字学生才能记得牢,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像“鲜”这个字就非常有趣,鱼和羊加在一块就很鲜了;“尖”上面小下面大,形象地反映了字义。
此外还要加强拼音与识字的联系,让拼音更好地为识字服务,像北师大的教材,它就是先识字后学拼音,我认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苏教版在拼音教材当中穿插了“让你认”,先让学生认识80个基本字,这也加强了拼音和识字的联系。
还有就是加强识字与阅读的联系,使识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学课文分散识字的时候,有的教师觉得又有识字,又有阅读,不知如何处理这两对矛盾?以前我们的教学往往先搞一块孤立的识字教学环节,把几个生字音、义、形都解决了,然后再来阅读。这样做识字的时间拉得很长、很孤立,阅读的时间被侵占了,结果使识字和阅读互相干扰,两败俱伤。我们提出要以读为本,寓识于读,识字与阅读同时进行,音、义、形可以分散难点,分布到位,这样既加强了识字又联系了阅读,使识与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样效果就好了。最后一点就是要识写结合,学用结合。必须强化写字,鼓励应用,在大量的读写当中进行积极的巩固,不要采取一次写几十遍的那种消极的巩固办法。
第三点建议就是要顺应儿童身心及语言发展的过程,让年级段把握重点、分散难点。例如低年段,应该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为重点,这个时候要强化习字练习,刚才讲了要重视握笔坐姿,要重视描仿入体,在字义了解方面可以变通,可以放宽。课程标准提出只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义就可以了,比如“拧”,做一个动作就可以了,这就是“拧”;比如“勇敢”,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什么叫勇敢,有孩子说勇敢就是打针不哭,这就可以了,何必要他进行定义性的解释,解释了他也还是不懂。中年级应该逐渐向字义转移,要关注字义,侧重在语境当中识字;要注重掌握方法,运用工具去主动识字。如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千姿百态这个词语,什么叫千姿百态,比如庐山的云雾当中,庐山的云是千姿百态,它下面写了山顶的云像帽子,山腰的云像玉带,这一读就知道这就是千姿百态了,联系它的原文就理解了。有的可以利用工具书,但要学会选择意项,比如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瞬息万变,需要查字典,但是查字典并不一定都查,“万变”学生知道,那么“瞬息”是什么意思,“息”过去是休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就让学生查一个“瞬”、查一个“息”就可以了,学生查完一看就知道了,原来是说明时间真短,变化很大。再一点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采取后文转入进行立体的识字。这一个字在这篇文章里面是这个意思,换一篇文章还是这个字,可它的意思却变了,比如狐假虎威里“假”就不是假了,是借的意思;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坐”也不是原来的动词了。读书多了,字义也就丰富起来了,所以高年段要突出字义,要寻找规律,学会归类辨析,防止错别字产生,防止生字回生。比如说字音可以类聚,音同的、音近的,轻声的、变调的,发音易错的,给它归归类,比如feng,在我们淮阴地区、宿迁地区,它读成heng;南京地区,wang、yang跟wan、yan不分,an、ang容易混淆;再如像“纳凉”,“n”“l”也容易混淆,像这样归类,让孩子通过一个例子,记住一大片。还可以进行字形类练,比如神示旁跟衣立旁往往搞错,要把这两个偏旁辨别清楚了,一系列的字就不会错了。比如“富裕”的“裕”,有个“衣”有个“食”,是衣立旁加个“谷”,学生就知道它与食、与衣有关,就不会再写成神示旁了,就不会丢了一点了。比如“锻”和“暇”这两个字也容易弄错,那么让学生观察“锻炼”的“锻”,“绸缎”的“缎”和“云霞”的“霞”,“白玉无暇”的“暇”,这样类比,学生就不会再出错。还有“自己”的“己”、“已经”的“已”、“冬天”的“冬”、“柬埔寨的”的“柬”和“汽车”的“车”等,如果这些字体错了,会带来一系列合体字的错误。所以有些字可以利用它的基本字,通过变换偏旁的方法来进行归类,比较辨析。比如做操的话,提手旁就是做操了,加水就洗澡了,脾气暴躁就要跳脚,口渴了就干燥了。脾气暴躁就是发火,有火字旁了,那么进行归类辨析以后,学生就可以依此类推,防止大量的错别字的出现。还可以进行字义类推,比如说“和”,本来是音量的和谐、音乐的和谐,用在味道上就是五味调和;用在色彩上,光纤很柔和;用在表现人的心态上,我们性情要平和,我们势态祥和。这样不断进行拓展,由本义不断地形成很多的引申意义。
第四个建议就是既要“学得”,又要“习得”,尤其对孩子来讲,很多是“习得”的,他的音形学习占很大的比重,要联系生活实际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要校内外结合,学与用结合,要融入生活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识字。还可以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创造机会开展活动,进行观摩技艺,如搞书法比赛、作业展览;也可以门类统筹跨学科进行年段之间的沟通,大家齐心合力,一以贯之,一起把识字写字的基本工程搞好。今天我带来一个课例,大家可以看一看。
课例《生活识字》执教者: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李苏
师:起立,小朋友们好。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又到了咱们的识字活动课了,今天呀,李老师首先请大家来看一则谜语。(出示谜语)仔细看一看,这则谜语里面,有没有你不认识的字?(学生举手)XXX生1:第一行第二个字我不认识。
师:你们谁认识?(生举手)XXX生2:这个字是“厚”。师:你怎么认识它的?生2愣了一下,像在回想。
师:不知道,就是认识了,是吗?那其他小朋友呢,你们是怎么认识它的?生3:以前看书的时候,妈妈告诉我的。(生举手)
生4:我有一个字不认识,第一行的最后一个字?(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读出了字)
师:有人已经小声说了,XXX,这是什么字?生5:这个字是“薄”,厚薄的“薄”。
师:嗯,这个字与前一个字是一组反义词,这个字念厚,这个字念薄。你们还有不认识的字吗?生6:第四行的最后一个字我不认识。
师:这个字有谁认识?生7:这个字念“藏”。
师:哦,这个字这么复杂,你在哪见过?生7:我上过识字课,上识字课的时候认识的。生8:捉迷藏的“藏”也是这个字。
师:对,是一个游戏,藏,这个字还念zàng,你在哪里见过它念藏?
生9:它是西藏的“藏”,还有藏族,我们的地图上也有这个字。
师:对,它是一个多音字,在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读音。这则谜语里还有不认识的字了吗?(生摇头,表示没有了)那自己先小声读读看。(生自由读)有厚又有薄,有长又有方,打开看一看,知识里面藏。(生纷纷举手)哎呀,已经知道谜底了。(指名)
生:是书。
师:有不同答案吗?都认为是书,没错,这则谜语的谜底就是书。(板书:书)小朋友们喜欢看书吗?(生齐答喜欢)今天大家都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你们带来了什么书呀?生:我带来的是《环游地球80天》。
师:哦,环游地球只需要80天就够了吗?挺有意思的书名。XXX你带来了什么书?生:我带来的是《那吒传奇》。
师:这是一本咱们小朋友都很喜爱的书。XXX你带来什么呀?
生:我带了《蚯蚓的日记》,哎呀,这个书名很有意思,拿上来我们看看。(出示书的封面)好,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请你念一念。生:《蚯蚓的日记》,请大家跟我读。(生齐读《蚯蚓的日记》)。
师:有两个字你们看一看,(指屏幕)这个字念?(生读:蚯)这个字呢?(生读:蚓)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吗?你请个同学来说。生:因为它们都是虫字旁。
师:哦,你发现了,再说一遍。生:因为它们都是虫字旁。
师:不是因为他们都是虫子旁,而是这两个字都带有虫字旁。把虫字旁去掉,这个字是?(生答“引”)这两个字都有虫字旁,你们还知道哪些字有虫字旁吗?生:蚂蚁、青蛙的蛙……生:“蜻蜓”的“蜻”,蛇 骆驼。(师板书)
师:骆驼这两个字可不是虫字旁。你看,(师板书)这么多的字,为什么这些字都会带有虫字旁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跟昆虫有关的。
师:哦,不是都跟昆虫有关,而是它们都表示是和小虫子有关,所以以后看到虫子旁的字,你要想到可能这个字跟小虫子有关系。蚯蚓还会写日记呢,这本书的名字挺有意思,等会儿要有机会,我们要来仔细读读,看看这幅图,蚯蚓呀拿着一支大铅笔,可认真地在写呢,它坐在酒瓶盖上呢,多有意思的一本书啊!刚才XXX特别准确地说出了带有虫字旁的字是跟小虫子有关,那我们给他一个小小的奖励,告诉我们你带来什么书.生:我带来的是《水浒传》。
师:拿上来我们看一看。(有生在下面小声说)
师:XXX站起来再说一次。生:那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的一本。
师:哎哟,真了不起,这就是咱们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我们一起念一念,《水浒传》,还有三本古典名著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七嘴八舌):《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
师:《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我们小朋友已经开始看名著了,真了不起,这样的书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好书!
看一下这个字,XXX,请你念(请生念“浒”)我们一起念。(生齐读浒)这个字特别容易念错,好多大人都不认识,为什么呢,你们看,这个字是念什么(师板书浒)(生齐答:浒)去掉三点水?(生答许)什么许?生:许的许,许多的许,许多的许,许可的许。
师:再看那去掉言字旁又是什么字?(生答午)生:中午的午,上午的午,午餐的午。
师:咱们中国的汉字多有趣啊!去掉一点点,多出一点点就变成另外一个字了,所以咱们的小朋友要特别留意,再读读这个字是什么,(生齐读浒)这本书的名字是?(生齐读《水浒传》)这本书也是值得大家好好去读的。还有小朋友想来介绍自己的书,那咱们老办法,四人一小组,请你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书名,其他小朋友跟着一起读读书名。
(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书名)
师:大家刚才都很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觉得你们小组里谁的书名最有意思?(指名说)
生:我喜欢《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是XXX的书。
师:哦,你看来会读他的书了,贾哲众已经迫不急待地上来了,我们来看一看,请你带着大家把这个书名念一念,(出示)
生:《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请大家跟我读。(生齐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师:还有几个小字呢,一起来,(生读中国孩子最爱看的)(师指字)这个字?(生七嘴八舌爱 童 科)这些汉字你们看来都认识,别急,还有4个(师指字)(生读科学探险)探险你们喜不喜欢?看来今天我们可以去探险一番了。书里面的彩图很漂亮呀,他给我们介绍的是?(几个人小声说病毒)这个字也有人认识,来 贾折众开始吧。(生介绍读书中片断)师:原来我们生病都跟这个病毒有关系,因为病毒先到细菌的身体里,然后它就会让细菌带它到人类身体里,然后它就慢慢出来,再把我们人类的身体给破坏。看来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不少科学知识。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看来可以借贾折众的这本书来好好读一读。(生回座位)
师:还有这么多小朋友迫不急待地想告诉我们谁的书很有趣。可是老师犯难了 请谁呀?(生说抽签吧)
师:哦,你们都想到了我们老的办法,没问题,李老师今天还特意准备了一个小盒子,里面有我们班小朋友的名字,我来抽签,咱们来看看抽到的是谁。
(师抽签)师:看看这是谁呀?(出示学生姓名)(生一起喊了起来:贾折众)
师:看看他的名字,你们有没有发现贾折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看这个“众”,三个人。这个字是三个人组成的,咱们中国的汉字里还有什么字,跟这个字的结构很像的呢?三个部分也相同?生:鑫和品。
师:什么鑫?生:金星的金,三个在一起,这个字念鑫。
师:对,还有一个品,三个口去品尝。(生答师板书汉字)……
师:贾折众刚才他已经介绍过自己的书了,今天像中彩了一样,又被抽到一次,那李老师给你一个机会吧,既然你已经介绍过了,你想听谁介绍呢?(生指名另一学生)XX
师:我们来看看XX带来什么书?这本书我们不用看名字了,我来给你们看一看图画(出示)生(喊了起来):《西游记》。
师(指图):这是谁呀?(生答:孙悟空,猪八戒)这本书我们小朋友不仅看过,还看过电视,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呀?我们先问问XX,你最喜欢谁?生:二郎神?
师:哦,为什么? 生:因为二郎神的本领比孙悟空大,二郎神有73变,孙悟空是72变。
师:哦,原来这样啊!其他小朋友呢,你喜欢谁?(指名)生:如来佛,因为它的本领更大。(生纷纷说起了自己的想法)
师:,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西游记》,那咱们下一次就一起都来读这本书,然后我们来好好讨论一下,这本书里你最喜欢的人物好不好?(生齐答好)那下一次识字课上记得大家都把,你有的不管是《西游记》的片断,或者是整整一本书,都带来。
师:听完刚才的介绍,接下去又是紧张的时刻了。我们会抽到谁呢(师抽签)(出示)
这是?(生齐答:朱纯懿)好好看一看朱纯懿的懿这个字,笔画很多,我们一起念念他的名字。(生齐读朱纯懿)
生:我带来的书是《脑筋急转弯》,请大家跟我读。(生齐读《脑筋急转弯》)
师:这次咱们看看谁脑袋转得快。
生(读)为什么世上只有女子好?(生指名)生1:是好。因为“好”字的左边就是“女”,所以说世上只有女子好。(师板书)
师:你说的真清楚!再猜一个吧!生:什么东西越旧越好?(指名答)生2:古董。
师:对吗?(生恍然大悟)刚才胡安宁第一个回答出来。我们给他一个奖励!请胡安宁上台介绍她的书。
这本书,我们大家都认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生齐读《课外美文》)书里有很多优美的散文,看来今天我们要来听听看你的朗诵了,对不对?
生(朗诵):《春天》,风……向大家报告好消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花朵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花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
师(微笑):哦,原来花开了,花自己就是春天!你念得真棒,希望小朋友用课余的时间,都去读一读这本书里的很多美丽的儿歌。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字(师指:春)“春天”的“春”下面是个什么字?  生齐答:日。
师:为什么“春天”的“春”下面,会是一个“日”?生:因为“日”代表太阳,春天的太阳很好,所以下面是个“日”。
师:今天又要请各位来动动脑筋了,这个“日”字我们早就认识了,今天要比比看谁的脑袋最灵,无论你加一笔,减一笔,还能变成什么字?  生1:在这个“日”的上面加一撇就,变成“白”了。
生2:那个“日”字横去掉就是口了,去掉一笔是口。   生3:还有“旦”,“由”,“申”   生4:……
师:你们认识的汉字真多!不知不觉很快这堂课要结束了,还有很多有趣的书今天咱们没有时间介绍了,不过没关系,我相信这一段时间的课余生活你们一定会更加丰富,所有的小朋友都可以去了解别的小朋友手中有什么有趣的书。最后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出示),会念吗?有的字不认识,哪个字?生:第一行第二个?
师:谁认识?生1:书籍。
师:对,这个字你怎么认识的?生1:以前问过妈妈的。
师:对,我们以后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学,可以问爸爸爸妈,这也是学习汉字的好方法。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师:阶梯这个词你也认识了,了不起!高尔基,这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告诉我们,多读书你一定会天天进步!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课后反思与研讨:
潘文彬:李老师,你课前是怎么想的?能给大家说说吗?
李苏:这堂课呢,与我们平常的语文课不太相同,我选择了汉字蕴藏量非常大的,孩子的课外书作为媒介。因为孩子们身边都有自己喜爱的课外书,这样的课堂一开始就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兴趣。
潘文彬:我觉得你的这堂课是自主开发的识字课,巧妙地将识字与读书结合起来,你的这堂课如果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你的这堂课是植根于学生的现实,源于生活,是将学生熟识的书籍和同学的姓,名作为主要的识字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汉字对话,让学生在认读谜语,认读书名,认读姓名等过程当中,接触汉字,认识汉字,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美好情感。第二点,你的这堂课是让学生在轻松识字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阅读,你是利用班级学生手上的书籍,来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的,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你始终是把识字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在谜语中识字,在书籍中识字。在抽签的时候识字,这些教学看似信手捏来,其实是你的匠心独运,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识字过程当中诱导,学生去阅读别人介绍的书籍,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当中接触和认识更多的汉字。
李苏:是的,因为我觉得猜谜语,讲故事这样的形式是孩子们所喜爱的,所以就特意选择了这样的形式,穿插在其中,在教学谜语的时候,我还是把识字放为重点内容,并没有首先把谜面读出来,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看,谜语当中有哪些不认识的字,然后再由认识的孩子互相交流,这样孩子们就认识了谜语当中原来不认识的字,再问问他们平常是在哪里认识,这样的一些汉字,这样就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然后再由全班同学一起去读一读谜面,再猜猜谜语,这个时候在游戏的整个过程当中,孩子边玩边学,就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了。
潘文彬:对,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也是扎实有效的,学生不仅会觉得学习汉字,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而且可以感受到生活,也是认识汉字的最好的课堂。对,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教学的内容是随机生成的,这样的识字课,学生在课堂上也许不一定,能认识定量的汉字,但是学生的识字兴趣被你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开发,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他们感受到识字的乐趣,知道了怎么去识字,这远比认识几个单纯的汉字,要有价值得多,我觉得你的这堂课,始终在追寻着这样的一个目标,让学生乐于读书,自主识字,把学生引入到更为广阔的识字,天地当中,李老师,你觉得你的这堂课有什么缺憾的,地方吗?
李苏:我觉得在这个整堂课当中,如果可以渗透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的这样的一个教学方式,可能会更好,让孩子们不仅认识了汉字,还能够了解汉字的含义,这样为他们以后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包括写作文时,能够尽量减少错别字,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不知道潘老师同意不同意?
潘文彬:是的,就是我们在识字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汉字的特点出发,把汉字的音、形、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仅让学生认识这些汉字,还应该尤其注意汉字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样可能就可以更好地提高,我们识字的效率。
李苏:潘老师说得很有道理,谢谢。
高万同:刚才这个课就是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环境,在生活环境当中很自然地就识字了。最后一点建议就是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要提升我们传统的经验,还要引进现代的教学手段,比如说利用教具,动手演示来揭示规律。我们传统的有抽拉片、有活动卡片,现在我们有转转盘,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搞“三维”动画。过去我们很多老师编儿歌、编顺口溜,进行字理的分析,现在可以用字理归类进行编码促进教学。比如有些顺口溜很生动,像“打赢”了的“赢”,这个字很难写,用一句顺口溜学生就终身都不忘,说“写赢并不难,亡口月贝凡”,一下就记住了。我的老师就这样教我的,所以这个字我一辈子都没写错。另外要学会四角号码查字,学会五笔字形的输入,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生字。总而言之,我们要大胆地创新,快速地识字,创造新的、科学高效的识字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就根据个人的体会提了这些建议,我期盼着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早日创造出一条便捷、高效,符合汉字特征和儿童认知规律的识字教学之路,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高老师,讲得真的非常好。刚才高老师从识字写字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很有效的建议,我想都是凝聚了高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那么我们的老师们你们在实际教学中有哪些小智慧、小窍门,或者是小经验,也可以拿出来,让大家一起共享。我们第三专题的视频内容就到此结束了,请大家关注这一专题的作业。谢谢大家。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9:44:4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讲(上):搞好作前指导
我们的习作课究竟应该怎么上呢,现在的习作课一般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大体上安排三项内容:
第一,创设一个让学生能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情境,点燃孩子们的表达欲望,激活他们关于这个话题相关的习作素材储备。
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达欲望,更准确应该叫“表达动机”。什么是表达动机?通俗的说,就是一个人想说话、写文章时内在的动力。动机一般是在需要的驱动下,在一定的外部环境的拉动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动机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内心的需要,第二个是环境的拉动。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大体在以下情况下会引发说话、写文章的欲望。第一种情况:陈述思想的需要。比如叙述自己的想法,诉说一件事情,表示一种观点或看法。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境下,孩子就愿意说话,愿意用笔去表达,第二种情况,如果需要他表示意愿,提出希望和要求,请求对方做点什么事情。第三是如果需要表示加强接触,为了和对方建立联系,保持关系、联络感情;第四是当孩子内心有了感受,有了一种心情或者对周围的事和人有了一定的看法,也就是说需要评价的时候,他也会产生言语表达的愿望。如表示感谢,表示歉意,表示埋怨,表示不满,或者是表示欢迎、欢送等;第五是承诺义务、答应请求。比如表示承担一件什么事情,承担什么责任,或者是保证完成一项任务,或者愿意给别人提供什么帮助,什么方便等等。第六是宣告一项结论,比如传达通知,发布命令,宣布答辩的结论。以上说的这六种,都是拉动一个人表达动机的外部原因。之所以介绍这些,主要是帮助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这几个方面去创设能够拉动孩子们表达动机的情境。
第二,通过适当的暗示,把以上已经激活的关于这一话题的写作储备,通过聚焦、放大、梳理,以形成思路,拟定腹稿。
我们说,在作前打好心里的草稿(腹稿),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地说,一个人从话题开始到腹稿形成,大体要经历这样一个激活、扩展的过程。比如有话题(即激活点)是红、那么,这个激活点在记忆的支持下,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联想,它可能会想到红色的救火车,通红的大火,红苹果、红太阳以及红花,红颜色等等。我们说,他所能想到的都是由“红”而引起的。我们之所以说这些,目的是让老师们知道,一个孩子他在作文时,他所能够想起来的,实际是靠话题去激活、去点燃的相似的联想。所以,必须认真思考,我们给出的话题是不是能够点燃孩子们写作储备。大量的心理试验证明:话题必定得到储备的支持。这也就是说,你出的题目一定要与孩子以往的生活经验相似。只有把题目出在孩子的心坎上,他们才可能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如果你出的题目跟他的生活不搭界,再精彩也不会引发孩子的写作欲望,也不会激活孩子们头脑中的写作储备;第二是要通过暗示,让学生及时地将已经激活的储备变成写作思路。比如我们要学生写一篇《记一次有趣的参观活动》。题目出现后,孩子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他们许许多多的参观活动:参观博物馆、参观展览馆,参观风景点等等,在这些参观活动中,凡是他们经历的形成记忆的东西,都可能在他们的脑海中再现。这个时候,老师要注意引导他们选取他们自认为最有趣的一次参观活动作为关注点,把这此次活动是怎样开头的、怎样的过程、怎样结尾的……逐一想清楚,让头脑中的文章的模型从模糊到清晰从无序到有序。到了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觉得有话可说了,而且是不吐不快了。
第三,营造安静的外部环境,让学生迅速地将“心里话”变成草稿;老师要在学生中巡回,发现优秀典型以及共性的问题,并且对个别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
以上的话是两层意思,一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外部环境,让他们迅速地动笔。我们许多同志都有这样的经验,围绕着必谈的话题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写作的人常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到了这个时候一定要迅速地把心里所想到记录下来。如果没有记录,原本想得清清楚楚的东西往往会很快遗忘。因此,一旦学生进入了这种状态,我们必须要求他们不要发出其他响声,迅速地动笔起草,哪怕有不会写的字,先空下来,待会儿再来解决。我们要告诉给孩子:下笔起草时,先不管句子是不是通顺,是不是连贯,完全可以想到那儿写到那儿。因为创作的灵感往往会转瞬即逝。为什么要这样呢?这与学生构思所用的“心里话”的特性有关。我们知道,孩子们在构思的时候,他所使用的是“心里话”,这在语言学上叫内部言语,心里话他是在人的头脑中的针对自我的一种语言。通常包括情感、图象、事件、关系等等。这种语言常常是不连贯的,它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发生转移。正是因为内部言语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孩子把心里已经激活的写作素材,迅速地凝固起来。在过去的教学当中,有很多老师因为不明白这种言语的特征常会做干扰孩子思考和表达的傻事。一次,一位老师让孩子去写一篇题为《一张照片》的作文。让每一个孩子自带一张照片,并且要求孩子们看着照片,说说它的来历、一个孩子在这节课上说得真好。她不但说了这张照片的来龙去脉,而且还清楚地表达了当时的照片上每一个人的表现与心情。可就在这个时候,老师作出了一个规定:“待一会儿,大家动笔的时候一定要交代清楚,拍摄这张照片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此言一出,刚才那位说的非常好的孩子顿时把笔杆放在嘴里,自言自语地说:“哎——这是哪一年来?”她想了好大一阵子,把刚才说得非常精彩的东西全都忘了。所以,我们老师在孩子进入表达的愤绯状态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时机。这有点像厨师炒菜,炒不熟不行,这样不能吃,炒老了也不行,因为这样不好吃。
二是对老师的要求。此时,我们老师要在学生中间巡视,并做好两件事:一是发现在此次习作中,比较优秀的典型,为了后面利用典型指导全班同学修改草稿做好准备。二是要发现共性问题,使后面的修改有的放矢。同时还可以对确实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个别的指导。应该说,这是老师的二次备课。正是因为习作的指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设定的方案执行,因此,对教师和学生更具挑战性。
以上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要做的几件事,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更加形象地了解,下边请大家看河南省三门峡市实验小学 乔蔚老师的一节习作课。这个课我们选取了一个片段,他的习作题目叫《设计新节日》。我们这个片段是乔老师第一课时的前20分钟。在这20分钟当中,乔老师安排了这样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他引导着学生,回忆往年的春节是怎么度过的;第二个环节他引导着学生,回忆其他的节日你是怎么活动的;第三个环节他启发大家,自己想设计一个,最想设计的节日,给自己设计的节日起个名字;第四要说一说,为什么要设立这个新的节日,也就是说你自己之所以,设立这个节日的理由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第五要谈一谈你打算,怎么去度过这个新的节日。好,下边请大家看乔蔚老师这节课(第一课时)的课堂实录。
课例:
师: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同学们再过20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热闹最盛大最喜庆的一个节日,什么节啊?生:春节。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生:喜欢。
师:谁说说看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生:过节互相串门团聚,晚上有时候还要一起吃饭。
师:吃年夜饭是吗?生:长辈会给我们一些零用钱。生:到晚上可以看春节联欢晚会。生:家人都团聚到一起。
生:放很漂亮的烟花。生:许多人都写了红色对联,在窗上贴窗花,在窗户上贴窗花。生:看好节目、放爆竹、团圆。
师:好,那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人们为什么要设立这些节日?它怎么过呢?
生:我还知道“六一”儿童节,因为它是为我们少年儿童,这些小朋友来设计的节日,让小朋友有一天高高兴兴地过。然后我们过的方法是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
生:我知道“三八”妇女节,它是专门给母亲,还有那些女性同志的节日。那天大家都会给女性送花,送一些东西。
生:我还知道重阳节,重阳节那天我们都要去观灯,然后经常还要饮菊花酒看菊花。
师:重阳节,现在又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什么节?老师告诉你们好吗,重阳节呢,在1989年以后被定为,我们中国的老人节。好,同学们还知道什么节日?
生:我知道端午节,端午节那一天,人们都会赛龙舟、吃粽子。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国世人屈原的一个节日。
师:你说的真好,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节日,每一个节日它的设立,都是有意义和由来的,每一个节日呢,它都有特定的习俗和庆祝的方式,每一个节日啊,它都表达着人们的一个愿望,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肯定,也蕴藏着许多美好的情感与愿望,愿不愿意说出来,与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呢?今天呢,我们就以“设立新节日”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愿望。同学们请看,老师为什么要在新下面,加上一个着重号。要设立一个新的,就是以前没有的节日。是我们大家根据自己的心愿,新设立出来的。好,同学们想一想假如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来设立节日,你最想设立一个什么节日呢?生活中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现象触动着你,使你啊,特别想设立这个节日。比如说你看到有一个小男孩啊,在那大哭大闹,你有一个什么心愿,你想设立一个什么节日?你看到了墙上被乱涂乱画,许多公共设施被人为的破坏,你会想到什么?你想设立一个什么节日?你看到由于战争,由于各种自然灾害,许多人失去了家园,你又想到了什么,你想设立一个什么节日?这样你可以就近的思考,也可以跟周围的伙伴们,共同的商议商议,好不好?好,开始吧!(略)好,想好了吗,想好了,那谁来告诉大家,你想设立一个什么节?你说。
生:我想设立一个扶贫救助节;我想设立一个动物节;我想设立一个环境节;我想设立一个旺旺节;我想设立一个放松节;我想设立一个爱护动物节;我想设立一个,爱护花草树木的节日;我想一个设立珍爱生命节,让世界上没有战争;我想设立一个爱护公务的节日;我想设立一个交换节,就是让妈妈看看我们,然后我们做做妈妈,互相交换;我想设立一个休息节;我想设立一个健身节;我想设立一个图书节;我想设立一个爱心节;我想设立一个文明节;我想设立一个动画节;我想设立一个宣布节;我想设立一个真实的节日,真实的真实的节日。就是不要让别人迷信。我想设置一个心里话节,说心里话。我想设立一个保护残疾人的节日;我想设立一个庆冬节欢迎冬天的到来。冬天很美丽,想设立一个庆冬节;我想设立一个守信节;我想设立一个小制作节;我想设立一个文明节;我想设立一个环保节;我想设立一个尊老爱幼节;
师:好啦,你看我们班的同学从刚才至今设立了这么多节日,刚才呀我听到有个同学,说要设立一个减负节,是你是吧,对,好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个心愿?生:有
师:那一个节日呀,它如果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就拿我们说减负节来说,你为什么想设立这个节日,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的?还是你来说吧。
生:因为我妈妈平时给我布置的家庭,给我布置的作业特别多,学校里还有作业,我妈妈还礼拜六 礼拜天,天天给我报一些剑桥、奥数的班,我想每天都非常的累,所以我想跟妈妈说,所以我想设置一个减负节,可以可以非常的快乐没有事情。
师:那其他同学的想法呢?生:因为好多老师就布置很多作业,然后星期六,星期天又有好多加强班,我想就是设置一个减负节,让这个礼拜都能快快乐乐的。
生:因为现在学校有一些那个同学,那个借了小书队的书,又不及时归还,所以我想设置一个节日,你说的是什么节,那个我说的是,那个就是爱护公物节,你说的是爱护公物节是吧。
师:那刚才老师说,咱们要把这个节日说具体,我们就拿减负节做例子好吗,好,那你们觉得,你为什么想设立这个节,再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我们老师,每次布置那么多作业,每天下午六点到八点,还要上课外的课,所以说经常减减负,也不要光做作业,做作业对你们自己本身,也没有好处也没有负担任务,也没法学习。所以让老师少布置一点就可以了,哎呦 这是一个小愿望,想作业稍微怎么样?少一点,师:好。就是那个年级慢慢的高了,像三四年级 四五六年级,那些作业都非常的多,就是想作业布置少一点放松一下。我知道了啊,同学们都觉得自己的负担很重是吗?学习负担很重,在学校里有作业,回到家呀,爸爸妈妈还给额外的很多负担,有时候节假日啊,星期天呀都不能休息是吗,是,那干嘛负担重就重了呗,重了怕什么,这么重的负担,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呢,好,你说。
生:负担很重的话会让我们非常的累,感觉每天都非常疲倦,第二天也不会有精神,去上好第二天的课程,负担重的话影响第二天上课了;生:有时候作业太多了,晚上做到十一二点,然后影响睡眠,还有的时候做作业的时候,不注意就离本子太近,把眼睛弄坏了;生:因为我想看电视,跟妈妈一样有自己的节日,我想妈妈都可累了,所以我想设减负节,我觉得妈妈太累了,每天就是越来越疲惫,最后好像身体就病了。
师:你说的是给爸爸妈妈,也来个减负节是吧,好的,请坐。
生:因为有时候星期六,星期五老师作业特别多,每天晚上做到很晚,本来星期六 星期天休息一下,然后都是从星期天早上8点开始,一直到下午4点才能回家,中午也不能睡觉,也就是精神一点都不好,精神不愉快。
生:有的学校作业特别特别多,有的同学都不喜欢学习了,厌学了不喜欢学习了。
师:是吗?那如果我们有减负节以后,能起到什么作用啊?你说。生:让我们快快乐乐的度过每一天。
师:快快乐乐的度过每一天是吗?好生:这样的话我们每天按时做完作业,会按时睡觉,第二天上课的精神会非常好;
生:这样我们就可以劳逸结合了。
师:说的真好,这样的话可以让我们喜欢学习,不会让我们讨厌学习,而且呢,会让我们觉得学习非常有意思,你再说。生:就这样子会让我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很快乐很轻松的事。
师:是吗?好,那听同学们这样说啊,老师也觉得呀,觉得减负节的设立呀,是太有必要了,那每一个节日呀,它都要有一个时间,假如我们减负节,你想让它放在什么时间,你先说。生:3月。
师:为什么?生:3月刚开学。
师:刚开学时候就告诉大家是吧,要给孩子们减负是吧,好,你的想法呢?生:我想把它放到7月。
师:为什么?生:因为7月是放暑假的时候,家长给孩子报的班太多了,可以告诉他们,让他们给孩子减减负。师:好,你的想法。
生:我想把它放到12月,因为12月面临考试,正是我们能专心一点,能多预习一点明天心情就很好。
师:好的,你说。把它放到4月,4月是一个学期的中间,每个学期的中间都很累,所以要把它放到4月。
生:我想把它放在每个月的,开头的第一天,因为如果只弄一天的话,那样子的话时间长了,同学们还是会睡眠不足的。
师:你说每个月都有一个减负节是吗?大家的心愿我听出来了啊,大家喜欢呀天天都有减负节,好的。老师呀支持大家。那么一个节日它怎么过呢?同学们你们设立的节日这么多,那你的节日怎么过呢?想一想。你是什么节?
生:我是一个,就是保护公共设施的一个节日。
师:你觉得怎么样过这个节啊?
生:我准备就是到了那一天,因为咱们那些公共设施,是为人提醒的,就是好像不太关心它,就是不爱护它,可能会在上面乱刻乱画,有时候还会拿刀子会把它弄断,然后到了那一天,人们要保护然后把它擦干净,这样它会我们更加的服务。
师:你希望那一天是谁做啊?人们,人们把破坏的公物修理一下,用实际行动来过这个节,那大家可以帮他想想呀,让他这个节过的更好一些,形式更多些,除了能用实际行动,来保护公物还能怎么过节,你说。
生:可以看到有些人在墙上乱涂乱画,你去提醒他,让他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宣传力度要大,爱护公物,宣传爱护公物。
师:那你们联系一下咱们现实中,应该怎么宣传?一个节日来的时候,你说。
生:把这个节日告诉我们的父母,父母然后再告诉我们的爷爷奶奶,那就让他们也会,然后让他们告诉他们的同事,让同事告诉小孩,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宣传会越来越大,以后我们都会来爱护这个公物。
师:让更多的人啊,知道爱护公物的重要是吗,好,你说。生:还可以用实际行动提醒个别人。
师:那你说怎么提醒。生:就是比如看到有人,在墙上什么乱画呀 乱涂呀,然后等他走开了以后,你就拿个粉刷,在那个墙上面刷一下,然后让他看到,然后就知道自己错了。
师:用你的行动告诉他,他的行动是不好的,是吗? 好。 你说。生:还可以做成宣传单发下去。
师:哎呀 做宣传单发下去。在一些重点的单位的上面,挂上一些标语,让大家都能认识和关心这个项目,关心这个节日是吧,好啦,你说。生:可以把这个活动,编成歌曲然后唱给大家听。
师:把它能放到新闻里面,让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你这个办法更好了,范围更广泛是吧,通过咱们的电视,还可以通过咱们的什么,报纸来做什么呀 宣传,让人们来重视重视这个节日,人们就会培养,自觉爱护公物的意识,好这样一过呀,这个节就过的特别有意义了,也起到设立这个节日的目的了。那刚才同学们呀,设立了那么多节日,那如果呀我们每个同学,都把自己设立的节日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带了解它那该多好啊,愿不愿意试一试呀?生:愿意。
师:你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你可以写呀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的,也可以写想象中自己和别人,是怎么样渡过这种节日的。
高林生:刚才大家看了乔蔚老师这节课的录像,我觉得乔老师这节课,她是从激活学生对以往春节以及其他节日,那些生活片断的回忆入手的。她通过师生之间的交谈,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现在最想设立的新的节日是什么,并且以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出之所以设立这样一个节日的原由和想法,最后还以假想的形式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怎么度过这样一个节日。我觉得乔老师这节课有这样几点特别值得我们老师借鉴。第一乔老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她注意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从这儿入手,创设一个要表述的情境。比如说她问学生你们春节是怎么过的?孩子过春节的时候,每人都有一些很有趣的事,最值得记住的事情,乔老师这样做目的是要激活学生已有的储备,让孩子觉得这个话题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就是我们开头所讲的重点解决好孩子写什么的问题。然后她又通过设计新节日的原因的讨论,明确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实际她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这个新节日设立了,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节日,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写这篇文章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就像我刚才说的,我表达一个意愿、一个看法,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当学生进入一种愤绯的状态的时候,明白了老师的要求想设立节日,想让我们写怎么过节的时候,她给学生留下了尽可能多的时间,尽可能大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地写作。据现场统计一下当时两节课的时间,乔老师给学生起草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我下来统计一下学生的草稿,最少的孩子也写到了378个字,最多的草稿能写到五六百字。也就是说乔老师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把他们能够想起来的素材,能够想到的问题,迅速地凝固变成文字,我们觉得有了这个草稿,有了这块璞玉,再经过第二节课的雕琢、修改,孩子写文章就不再难。从当时现场的情况看,孩子写起来积极性非常高。如能进入这么一个状态,作文再不再是苦事。
第二讲(下):重视作文修改
刚才通过乔老师的录像片断,我们了解到第一节课的大致要点,现在我们接下来讲第二节课。第二节课大体上也安排这样三项内容。第一项叫做中指导。第一节课孩子们起草,第二节课依然还可以拿出一段时间让孩子起草,一定要求大多数的孩子能把草稿基础形成,或者有个基本的雏形。老师可以利用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对全班进行引导。有句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同班同学的优秀作文。在这个时候,对写作的同学是个莫大的鼓励,另外也给其他的同学做了一个典型引路。当然,老师也可以就刚才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共性的问题加以指导,我们通常把这个工作,叫做作中指导。也就是说老师不但作前要指导,作中也要给孩子指导,随时帮助孩子纠正他们出现的问题,利用典型引导他们应该怎么写,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必要的。但不要安排得过长,不要延误了孩子的思考时间。
第二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步骤,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草稿进行反复的加工、修改。其实一篇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要经过反反复复地推敲、琢磨。而我们有的老师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个环节。放开手让孩子写,写了以后怎么改不太关注。其实写作的知识也罢,写作的技巧也罢,对草稿的处理编排,结构的变动也罢,都是在修改的过程中完成的。
第三个步骤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或展示,这也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确作文究竟是干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是写给谁看的,或者是我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个环节也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对作文进行评价的过程。我们老师们可能都有这个体会,当您把您的稿子寄到出版社,寄到编辑部,变成铅字的时候那是一种喜悦,那是一种自信,其实我也有这样的体会。我记得非常清楚,1980年的12月份,我的一篇稿子在杂志上发表了,当拿着那个稿费通知单的时候,我整整在怀里揣了一个礼拜,逢人便拿出来看一看,当我的文字变成了铅字,那是对我劳动成果的肯定,它会给我增加自信心,我会越来越喜欢写作。这个环节其实对孩子是个巨大的鼓舞。那么关于修改的问题,我想强调这样几点。那么修改是个什么原则?按照个什么标准去修改呢?我们课标上对低年级学生的修改,中年级学生的修改,以及高年级学生作文的修改都有具体的要求。我觉得年级越低,他的要求应该更加宽松。比如说低年级的写话我就提出来,孩子能写一句也行,几句也行,连贯也行不连贯也行,能写就写,一句话写的好也好嘛,口号就是一句话嘛;几句话也行,几句话就是一篇文章;连贯的也行,它是散文;不连贯的怎么也行啊?诗歌就不连贯。总之孩子愿意下笔,愿意写就好。另外在低年级要特别鼓励孩子们,把课文上学到的他认为新鲜的词,他认为有意思的词,写入他们的话语当中。因为我觉得低年级的作文,不要要求那么高,要让孩子喜欢动笔,愿意动笔这便是巨大的胜利。说中年级的文章可以是不分段,也可以是一个片断,甚至孩子习作中有点问题,或者有点不通的句子也没有问题。那么修改最终要达到个什么原则啊?就是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调用自己的表达经验、储备,以及相关写作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反复地推敲、琢磨,逐渐地让自己的草稿靠近达到以下的要求。第一、要比较的具体明确,要文从字顺,要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养成孩子们说真话、说实话,从小就培养这个好作风,我觉得,这是修改的一个基本的要求。那么修改包括哪些内容呢?修改大体上有这样几项。第一,要增删内容,要让孩子们看看自己的草稿,与所要写的话题是不是吻合,也就是说孩子写完草稿以后,一定要跟话题对照一下,看是不是离题太远。有很多人写文章,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当然在起草的时候,可以不要过分地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到了修改的时候,一定要看看是不是与话题吻合。可以通过增加或删掉一些部分,跟话题更加地匹配。第二,要斟酌样式。斟酌一下表达的方式,看看表达的方式是否是合乎规范。比如说写信开头怎么写,正文怎么写,祝语怎么写,最后怎么签名,写日期。第三要调整结构,其实文章的顺序是表情达意的重要的工具,或者说是重要的手段。老师要引导孩子们进行文章结构的调整。在我们计算机上,这可能整个块移动,就是把这一块移到前面去,把这一块移到后面去,之所以移动就是为了更明确,更清晰、更流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我觉得这个工夫是需要老师引导的。第四要疏通语言。就是让孩子要看看自己的文章,词啊、句啊,是不是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愿,别人能不能读懂,是不是挑选一下有更加合适的方式,能够表达得更清楚,表达得更好。我觉得这就用了写作技巧和平时我们在阅读中学会的表达方法。第五要推敲词句,我们写诗讲究有诗眼,写文章有文眼,要把一个字用得准确要生动,要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其实这都是推敲琢磨的结果。比如说历史上有名的典故,贾岛推敲的来历就是说要斟酌。修改的内容大体上有这五个方面,增删内容、斟酌样式、调整结构、疏通语言、推敲词句等等,当然这是就整个修改而言的。一堂课孩子的一篇作文,孩子的年纪不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要求也应该是有变化的。总体的原则,低年级应该是简单的,宽容的,而且要让孩子自改自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自己能够改正,不要要求过高。往往老师做过多的苛求就会限制孩子的表达,会损伤他们的自信心。有这样一个例子,我们有一所大学,组织了一批县乡级的秘书到这来上写作培训班。第一个星期给人讲逻辑,第二个星期讲语法,本来这些秘书都会写文章,这两个星期一上课全都不会写了。我觉得修改要讲究科学,要讲究规范,但更多的要让孩子能够体会变成实际的,让别人能够看懂的东西。
再说说修改的方式。第一,最重要的方式,是通过自读进行修改。有经验的同志说,修改文章怎么改,叫耳治。把文章写好以后读啊,反反复复地读,自己先听着顺不顺这叫耳致。实际上这是调用人的语感来改文章。其实人改文章,首先是直觉地感悟到的,然后再做理性的分析,我觉得这是孩子们把阅读教学、阅读的能力迁移到写作上面来很重要的一个方式。我的一位同志有一个修改的习惯,写好草稿以后,拿着草稿在房子里跺来跺去,一边高声吟一边跺步,发现了问题及时改。第二种方式,则比照例文进行修改。孩子们有了草稿以后,这个时候就可以拿出结构,或者内容相似的文章,用好的例文让孩子读一读,看看别人怎么表达的,从别人身上吸取经验。这也是学习的过程。第三,通过小组交流进行修改。草稿写好以后可以请自己的朋友,请自己的同位同学共同来改,看别人读一读能不能读的通。第四,还可以通过老师的面批。我是很主张老师们当面给孩子批阅作文的。我给大家介绍这四种方式,当然还要根据班级同学的情况,根据这一次出现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式。总之要引导孩子们反反复复地修改。为了更形象地让大家看作文课究竟怎么操作,我们还带来了南京市奥体小学过静老师的一节课。在看这节课录像的时候,我有两点提醒大家,请大家注意看一看,过静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对已经写好的草稿进行修改的。另外还要看一看过静老师是如何来评价小学生的写作的。好,请看录像。
课例:(南京市奥体小学过静老师《编童话》)
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看看你们坐的那么端正,说明你们的习惯很好。一个人的习惯好啊,不仅老师喜欢,他的家人,爸爸妈妈、亲戚朋友都喜欢,好习惯能够给我们带来优异的成绩,能够给大人们带来成功的事业,好习惯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你们说习惯重要不重要?生:重要。
师:可是有一个小动物它不这么想,看一看小猴子有什么习惯?请你说。生:它的那个身子它弯下来的,不是那个坐直写字的,
师:是的,这个习惯好不好啊?生:不好
师:有什么坏处?你来说。生:有可能眼睛会近视。
师:眼睛近视了。你说。生:如果经常这样弯着背写字,就会驼背。
师:好的好的,你看看对视力不好,对身体也不好。你们很会观察,再请看一看,谁有什么不良的习惯呢?你说。
生:小熊有挑食的不良习惯。
师:小熊,你说的是哪一幅啊,第四幅,这幅图,你说,它是小狗,小狗有挑食的不良习惯,妈妈喂它饭它怎么样?
生:不吃。
师:有什么坏处啊?你说。生:长不高也长不壮。
师:是啊,营养不良,你说。生:小猪有吃很多的糖的习惯,这样的话它会的蛀牙的。
师:对,对牙齿不好,也不利于它的生长发育呀。再看小兔子有什么不好的习惯?你说。生:小兔也挑食。
师:也偏食,看这么鲜艳的大红萝卜,它都不爱吃,怎么能长个好身体呢?对不对?是的,同学们你们很会观察,可是你们发现了没有,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周围,有一些同学他们的身上,也会有着一些不良习惯。想想看,有哪些不良的习惯呢?注意啊,不要说出那个同学的名字啊。
生:有的同学拿书的时候,他就会离眼睛非常近,这样也会近视,对眼睛很不好。
师:你很会观察,你说。生:有的同学老师在讲话,他突然一下子插嘴,然后呢,老师再讲的东西他就听不到了。
师:而且也干扰了别的同学是不是?很好,你也很会观察。你来说。
有些同学做作业的时候,这题老是想不出来,就很容易啃那个铅笔的头,啃铅笔头然后对身体也不好。
师:对身体不好,而且还耽误了自己做下面的题目,对不对?不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好,你说。
生:就是有些同学吃完东西,纸盒都习惯于往地下扔,不扔到垃圾桶里。
师:多不讲卫生啊,有什么坏处啊?生:就是污染了环境,让打扫卫生的阿姨负担更重了。
师: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你非常的懂事,你很有功德心。你说。
生:就是有些同学,老师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就是要描红,好多同学就以为老师不检查,然后就不做这项作业,到时候害的是自己。
师:害的是自己,是的。你说。
生:有些同学抓笔姿势不正确,到长大以后,他永远都这样抓笔,会被人家嘲笑的。
师:不仅被人家嘲笑,字也不容易写好,对不对?姿势不正确的话,很可能还会影响到视力。那你想想看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走到大街上去你能看到有一些什么样的不好的习惯呢?你发现了吗?生:有的大人会随地吐痰。
师:会怎么样啊?破坏环境,而且危害他人健康,你说。
生:有一次我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有的人看电影觉得非常害怕,就在那边大喊大叫的,影响了别的人看电影。
师:是的,太没功德心了,还有吗?那位男同学。
生:有些人停车,经常把车子停在盲道上面,这样盲人走路的时候,就会撞到车子了。
师:对,我们现在要关心别人,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好。你说。
生:我在街上买一种票,然后很多人都想买,本身我先到的,结果其他人都挤上去,特别是一些大人,就冲到前面。
师:你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生:其他人就买不到票了,人家就看不了了。
师:是的,不讲功德心,不讲秩序,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对不对?同学们很会观察,你们的眼里很有生活,非常好。那么同学们你看到了同学身上,有这样不良的习惯,看到了你周围的人的身上,有这样不良的习惯,你心里面是怎么想的?
生:我心里面很难受,因为那些人都破坏环境,我觉得如果环境是有感觉的话,那么它自己会很伤心的。
师:你看你真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小姑娘,很会为别人着想,你呢?
生:我看到我心里会想,哇,这么多的不良习惯,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呀?
师:是呀!你们急不急呀?那我们可不可以,去帮助帮助这些人,改掉这些不良的习惯呢?想不想帮助他们?
生:想。
师:有什么办法?想想看。生:写篇作文再让复印机复印,再用胶水把它贴满大街,做好宣传。
师:好办法,还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办法?你说。
生:就自己做好那个带头的作用,要不然别人看你自己都这样做,还讲我们呢,先从自己做起。
师:做好表率,这也是一个好的办法,你说。生:就是比如随地吐痰这些,可以规定一条关于随地吐痰的法律,比如说你如果随地吐痰,被发现了就要罚款,香港就是这样做的。
师:有的时候严格法纪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好,你说。
生:我赞同高仁的观点,但是我还有补充,你可以写一篇文章来提醒他们,就是特别感人的那种作文,然后呢,登到一些报纸上去,报纸上人们都会看到这篇感人的作文。
师:你这个办法非常非常好。同学们告诉你们吧,有一个叫耿新华的同学,他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自己身边的同学啊,周围的人身上有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很着急,他呀,就想了一个非常非常巧妙的办法,他编了一个童话故事给他们看,用这种方法来委婉地劝告那个同学改掉不良习惯,而且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篇童话?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不清楚的话可以翻开你们的书,翻到147页看一看,一边读书一边想,故事讲了谁,他有一个什么不良习惯,可以放声朗读,开始吧!(略)
师:读懂了吗?生:读懂了。
师:童话故事里讲了谁,他有一个什么不良习惯,好,请你来说。
生:童话故事里面讲了小猫,它每次吃东西前都不洗手,所以说它肚子里长了蛔虫,然后,这就是它的习惯。
师:这就是它的不好的习惯对不对?好的,这个童话故事是写给那只小花猫看的吗?生:不是。
师:给谁看的?你说。生:是给我们大家看的,让我们不要向小花猫学习,也是给那个有着不良习惯的同学看的。
师:耿新华同学非常聪明,他通过编童话的这种方式巧妙地劝告那个有不良习惯的同学,让他改掉那个不良习惯,你们可不可以也用一用这种方法呀?生:可以。
师:我们也来编个童话,而且过老师相信你们编的童话一定能超过耿新华同学的这篇童话,有没有信心?生:有。
师:信心很足,好。现在请你们想一想,你要劝的是谁?他有什么不良习惯?想好了用眼睛告诉我,如果实在想不起来,可以选择图上的来编。(略)
师:想好了吗,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变成文字立即写下来,快,马上动笔。(略)
师:好,同学们请你们放下手中的笔,已经有很多同学都写完了是不是。好,知道一篇好文章,是怎么出来的吗?
生:修改。
师:对,修改出来的。请我们小朋友啊,把你们的习作拿出来大声的朗读,一边读一边改,把文章改通顺,做到文从字顺。(略)
师:我有请两位同学上来为我们大家朗读一下他们编的童话故事,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童话故事编得巧妙不巧妙。
生:《爱吃糖的小猪》,从前有一只憨厚的小猪它很可爱,但是它有一个不良的习惯爱吃糖,有一天小猪刚从糖果屋里回来,心里开心的想我买的糖那么多,肯定够我吃个够,想着想着就笑了,回到了家小猪连忙把买的糖果,倒在一个盘子里,坐在椅子上开心的吃起水果糖、牛奶糖、软糖、花生糖,都是小猪的最爱,当猪正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忽然牙疼得很厉害,小猪疼的哇哇大叫,这么一着急出了一身汗,小猪没有办法只好去医院检查,猪医生严肃地说以后要少吃点糖,这样才不会蛀牙,才会有健康的身体,从此以后小猪少吃糖多吃蔬菜了,它的牙也不疼了,长得更加可爱聪明了。
师:同学们,首先,你们想送点掌声是吗?好的好的,谢谢大家,老师刚才让小朋友进行修改,是要小朋友把文章修改得文从字顺,她有没有达到这个要求?生:达到了。
师:达到这个要求就给她得一个优。在这个过程当中她还进行了修改,你看“小猪刚从糖果屋里回来,心里开心地想”,你看“开心地想”,我买的糖那么多肯定够我吃的啦,“想着想着”就笑了,你看她添上了这句以后啊,让我们就感觉那个小猪,那个有了糖果吃了之后,那一边想一边开心的样子,非常的可爱,这就是好词佳句。这里面还有呢,你看加了个“连忙”,把买的糖果倒在一个盘子里,让我们好像看到了,那个小猪迫不急待的那个样子,你看在这里她本来说,小猪是“专心致志”地吃起水果糖,她觉得“专心致志”用得不太好,就把它改成了“开心”地吃起了水果糖,改得非常恰当。再看后面,小猪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糖的时候,用了个津津有味,忽然牙疼的厉害,小猪疼的哇哇大叫,她原来写的是疼的大叫,你看加上了“哇哇”,让你有什么感觉呀?很疼,是不是?多好呀。你看在这里还有,猪医生,本来她是这样写“猪医生说”,结果她就把它加上了“猪医生严肃地说”,你看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医生,非常严肃认真地跟他说话的样子,所以因为有了这些好词佳句,老师再给她加两颗星,回去再改一定能更精彩,我建议掌声欢送她。好这一次你们听的要更仔细,听听看他的这篇习作有没有达到老师刚才说的那个要求,文通字顺再用上一些好词佳句。
生:《不认真预习的小狗》,小狗什么都好可它有个坏习惯,不认真预习。有一天小狗做了一个梦,它梦见自己上了初中,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上课,它们在上语文课,老师问了很多问题,其他同学都对答如流,可只有小狗连一个都答不上来,老师问它为什么会答不上来,它低着头红着脸小声的说,我昨天没有认真预习,我只把课文读了一遍,其他什么事得没有做,老师很生气的说,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你不认真预习学习是不会好的,这一句话把小狗给吓醒了,它突然想起自己的预习作业,还没有做,连忙穿好衣服下了床,坐在自己的椅子上预习起来。今天上课时小狗和以前判若两人,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小狗终于明白的认真预习的好处。
师:怎么样?又是一次热烈的掌声,能说说看掌声为什么而响吗?你说。生:他语句通顺。
师:语句通顺也就是达到了老师的那个文从字顺的要求,得什么?生:优。
师:优,好。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见?说他好在哪?生:成语众多。
师:成语众多也就是说用上了一些精彩的好词佳句,说说看哪些地方用得好呢?生:对答如流。
师:对,对答如流用词非常准确,你说。生:判若两人。
师:判若两人这个词用的好,你也发现了,还有吗?你说。生:低着头,红着脸。
师:太好了,抓住了这只小狗的表情,它的动作来写。所以啊,就让我们看到了好像这只小狗就真的在我们眼前一样,它低着头,红着脸的样子,太逼真了,还有吗?你说。生:连忙。
师:你看到了用了一个连忙,在哪呢?在那呢?“连忙穿好衣服”,好,你们很会评价别人的习作,那你们看这篇作文,我们还可以给它加上什么?几颗星?生:三颗星。
师:同意你们的意见,回去再改一定能更好,掌声再次送给他。同学们,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是我们今天写了这篇童话以后,是写给谁看的?你说。生:没有好习惯的同学。
师:对,是写给那个有不良习惯同学看的,就这样送给他行吗?生:不行。
师:不行,对,请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对照耿新华同学的童话,修改自己的童话,然后把它装进漂亮的信封,悄悄地塞在那个有不良习惯的同学的抽屉里,相信他看到了你。为他编的这个童话故事以后,一定深受感动。因为有你在想着他,想要帮助他。感动之余,要是能改掉他那个不良的习惯,那你可就了不起啦。好吗?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起立。
师:小朋友再见!
高林生:刚才我们看了过静老师的这节作文课,为了对这节课进行更深入的研讨,我今天特别邀请了南京市建邺区的几位老师,我们一起来聊聊这节课。看看这节课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大家继承或者借鉴,有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目的是想使我们的作文课更加高效,使孩子们更加宽松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好,我们是不是现在就开始谈啊。
吴胜平:我先说一下。听了过静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印象,是这堂课有别于我们以前看过的、听过的一些作文指导课,突出的特点我觉得就是课的块面非常清晰,教学的过程非常简洁。从整堂课看,这堂课呈现出四个块面。首先第一块是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看图、交流、读例文,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写、怎么写,大致明白写作的目的。第二块就是迅速地动笔起草,让学生静下心来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三块就是修改自己的草稿。这一块老师时间用的比较充分,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改自己的作文。第四个块面是交流评改。整堂课的时间在这四个块面显得非常流畅,各有侧重,但是相互之间也是相连接的,简洁明了。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当前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的操作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要把握这个基本的过程,我们作文课就好上了。同时说它简洁明快,是相对一些传统的作文指导过于烦琐或者过于简单来说的。也就是说操作要有个基本的套路,每个块上有一个重点,把这四个重点连起来,就变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了。
潘文彬:我觉得过老师的这堂课确实是简约而不简单。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一个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把学生的写作兴趣诱发出来之后,很迅速地让学生去起草,让学生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所以我觉得过老师这堂课启示我们作文指导,要让学生得心应手就应该写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推敲,琢磨把它改得更好,这个给我的体会非常深。
高林生:刚才老师们说的这四个板块,我非常赞成。我觉得是不是咱们下边就把这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到底这里边有哪些蕴含,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汲取的,来说得更深入一点好吗?特别请注意修改和评价这两个部分。
潘文彬:我先来说一说。过老师的第一个板块,就是学生动笔前的指导,我们一定不能搞得太烦琐,要简单,我们看到今天过老师的动笔前的指导,她从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入手,问生活当中有哪些不好的习惯,然后让学生去说,那么有这种习惯我们怎么去改呢?然后再引到文章当中来。耿新华同学是用什么方式来帮助同学修改习惯,我想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上来。我觉得这个指导一种无痕的指导,很好地把学生的写作欲望给调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有用的,写作是为了我们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我觉得这一点她指导得非常好。
张蓉:我觉得就是老师把作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给打通了。作文它不是高高地在神坛上,它应该是落在人间脚踩大地,所以今天我就专门注意了,孩子的发言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些孩子说不好的习惯,第一个孩子说吐痰,第二个孩子说看电影时有人在大喊大叫,第三个孩子说,有的人把车停在盲道上,第四个孩子说是排队不讲秩序,非常丰富。每个人的发言都充满了一种个性,就让我们感觉到,孩子觉得作文并不难。那我们平时为什么常是让孩子感觉到望而却步,是不是想想我们老师自己呢?
高林生:对,就是说作文是孩子身边的事,是他看到的、听到的、感到的、想到的,我们要把神坛上的作文请下来,请到孩子身边来,让孩子有话可写、有话可说,写自己的生活。我觉得这就是作文,或者说作文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的。我觉得这第一块还是蛮好的,另外我还要说一点,我看了看表,这一块过静老师一共用了十三四分钟,应该说这个效率是蛮高的。就是孩子从原始状态,进入愤悱的这么一个状态,十几分钟的时间,我觉得这就叫点拨。什么叫点什么叫拨?就是抓住最短的时间,让孩子迅速地进入这种情境,进入这种不吐不快的情境,他就有了表达的势能,他就有了表达的愿望和表达的素材,这时候写文章就不再是件难事了。也就是我常说的叫激活。激活孩子的生活体验。
好,再往下看第二个板块,看教师在学生写的过程中是怎么指导的?教师做了哪些事情。可能在这一板块中老师们一下看不大出来,我以为教室里边静悄悄,其实是孩子内心活动最剧烈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是学生内心活动最好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看到风平浪静的后面是积极的思维,也是教师的智慧所在。佛家有句话叫定能生慧,把整个的环境安静下来,孩子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智慧。
潘文彬:在学生安静写作的时候,过老师她还注意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而且对一些写得比较好的,能够随机地进行捕捉,为后面的讲评做准备。所以这个块面,看起来老师好像非常轻松自在,其实老师也是不轻松的。她要注意去发现学生在写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学生好的写作。
吴胜平:这一块时间我也计算了一下,过老师大概用了十六七分钟的时间,我觉得这一块让学生迅速提笔起草作文,并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写作是非常好的,也很重要。说它重要是针对我们一般的或者以往的作文课上光动嘴不动手,老师说的多学生写的少,甚至于不写的这样一种现状。在这十几分钟时间,学生是真的静下心来,把他激活了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整理,再补充转化为自己的一种书面的语言,表达出来。这15分钟学生是静下来写,从课堂上我们也看出来学生是真的在写,是写真作文是真的在写作文。
张蓉:让我想到一句诗:好雨知时节。因为好的老师也要像好雨一样,她善解人意,在孩子行进的过程中,给他指引方向,孩子困难的时候拉他一把。比如今天我看到孩子在写字的时候,当他写的好的时候,老师有的时候竖起大拇指;有困惑的时候老师三言两语,跟他交换一下意见;老师带着红笔随处勾画,还有的时候,是跟孩子在商量着什么。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我们老师的作用,激励、引导、组织的作用。
高林生:其实这时老师看似悠闲,实际上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要敏锐的语感,要发现孩子的问题,而且是课堂上即时地组织,这不是事先背好的这是生成的,实际上这是老师的第二次课堂备课啊。
这个指导应该是及时的迅速的敏锐的。说语感也包括老师的语感,敏锐性,敏锐的感觉。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一条。我觉得像这些问题大家这样一谈,就深入多了。下边咱们就来重点说说修改好不好。
潘文彬:好。我觉得过老师今天这堂课,修改的环节非常精彩。我们看到过老师两次让孩子进行修改作文。第一次是用读的方法,让孩子放声地读自己的作文,其实读就是最好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读就是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语感经验来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在读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的语句不够通顺,或者条理不够清楚,他就自己知道怎么去修改了。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学生读着读着他的声音就低下来,干什么了?在情不自禁地修改自己的写作,所以这是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她是运用例文,而这次的例文的使用,也正是老师的匠心所在。她把例文当中的一些精彩的语句圈画出来,这就暗示学生,我们怎么来把作文改精彩。要像例文那样,用上一些精彩的或者有用的词句。文章怎么把它写得具体明白呢?例文给我们做出样子了,所以在例文的引领下,学生知道怎么去修改自己的作文。所以第二次孩子又修改了自己的作文。你看过老师经过两个回合,让孩子来修改作文,确实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通过修改我发现孩子的作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吴胜平:所以谈到修改,我们常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句话一点也不错。今天我们的课就证明了这一点。凡是修改的地方,就是这篇作文的精彩之处,改出来的。从这点也可以说这次作文指导是成功的。它达到了一种基本的要求,文从字顺,同时写得清楚明白,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又加上了一些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语言积累,改得更加的妙、更加的具体了。
高林生:吴主任这话引起我一点思考,过去我们老说什么叫好词好句,以为这个词用上一大堆就叫好,其实是叠加无物,其实是空洞无物,而今天过老师在改的时候,你看她就改得非常的好,你比如说像这个地方,原来这个她写这个小猪,买糖回来以后吃得多“开心”呐,她在底下添了这句,“想着想着就回到家,小猪连忙把买来的糖,倒在桌子上的盘子里”,加上一个“连忙”,她就已经把小猪迫不急待的那个心情写出来了,这个词其实很简单,她用在这它就恰当,所以我觉得好词好句,更多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用的好,它就会好。你比如说像很有名的鲁迅先生的小说里面,孔已己给钱叫“排出几文钱”来,而阿Q给钱是“扔下几文钱”,一“扔”一“排”感情色彩用词的准确,我觉得过老师已经得其神,在指导孩子怎么样改好文章上注意了这一点。
潘文彬:我觉得好词好句像高老师说的,第一个就是要准确,要把它放到一定的语境当中去,第二个就是我觉得,就是好词好句它应该具有形象感,就是让人读了你的这段文字之后,在脑海里有这样的一个画面,刚才高老师举的像小猪“连忙”啊,什么“笑了笑”,“猪医生严肃地说”,她不会写“严肃”还用拼音,是加上去的,他这是加的词,学习例文以后加上去的,这个“严肃”就把猪医生那个态度写出来了。
张蓉:我觉得过老师指导孩子写作,就是修改的时候,特别是淡化对孩子们技巧的修改,她是针对孩子的具体的语句,形象的指导。比如说加上一个“开心”,老师说你看好像让我看到小猪开心的样子。一下子感觉到加上这个词,立刻让文章生色。我想到其实老师很不经意的一些点拨,其实是在关键处让孩子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一种顿悟,那么看似起来好像很简单很平易,其实背后是要求老师有深厚的一种文化底蕴来支撑。这就是老师的一种敏锐的语感。
潘文彬:对对,老师有了敏锐的语感,她就会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才能够比较好地指导孩子来评价他的写作。语文老师首先对语言要有一种敏感,要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写作讲评是给老师提出一个挑战。她事先很难去准备的,她是随机生成的一种智慧。对,课堂的精彩,实际上是来自学生的精彩。
张蓉:所以老师的眼睛应该一只盯着孩子的情感,一只盯着孩子的语言,在语言和情感之间游走,让孩子得到语言和精神的共生共长。
吴胜平:我觉得在评奖环节中有一点还是应该提出来,供我们老师在今后的作文指导课中借鉴。也就是刚才潘老师提到的,她的例文用的非常的精当,非常的巧妙,所以说合理的利用例文很重要。那么在这堂作文指导课里,过静老师两次用了这个例文,第一次用,是让学生读读这个例文,让学生通过读把蕴含在例文中间的一些写作的信息自然地传递到学生的手中,也就是说学生读了这个例文以后,知道我们今天这堂作文课,是要通过编童话帮助你身边的一个人改正一个不良的习惯,这个我觉得很自然很巧妙。第二次用例文,就是刚才潘老师提到的,在修改作文的时候,让学生对照例文,特别是对照例文中间老师有意识圈点勾画的那些东西,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通过读通过悟这个例文中间蕴含着的那些写作的风格,语言的风格,就非常好的到了学生的手中,事实证明,学生就是在对照例文进行修改,我觉得妙就妙在这样的两次运用例文有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但是,例文的使用切忌不要把它当作一种习作的样板生硬地去模仿、去套。不要把例文当作阅读的材料,进行过细地分析和讲解,而要让它为我们的作文服务,为我们的学生服务。
高林生:想说三条,第一条,我觉得过老师很重要的一条是她心中有这个标准,也就是说中年级的孩子,要把作文写到什么样子,过老师心中是有数的,反复地强调了两条,一条文从字顺,第二条具体明确,用词要具体明确。我觉得这两条标准在过老师心中是非常明白的。其实这个是作文的底线,就是说改文章一定要有标准,不是说像文学作品一样往那靠,而是达到最起码的要求,它是一种交际的需要,是让人家能够读明白,我觉得这一条是过老师非常棒的,而且这两个要求是分步出现,各个击破的。第二条就是在修改的过程中,她实际上已经采取了一种无形的方式,渗透了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比如说刚才“严肃”,实际上她就是给人画了一个像。你看他用上一个“严肃”,用上一个“连忙”,就形象化了。我觉得过老师这个点还是把握得很好的。
但是在这个修改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值得大家商量的问题,当时过老师在指导中没发现,我看到课后收来的学生的作文,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看看,我读给大家听听,他的文章叫《他》。
他有许多坏习惯,如随地吐痰、抽香烟不开窗、烟头乱扔,他就是王先生。一天他开着宝塔般闪亮的豪华轿车在路上行驶,忽然他想吐痰便摇开窗子吐,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他的痰居然吐到了旁边面包车上,结果赔了50元钱的费用。可他是一幅倔脾气,于是开着车飞驰而过。王先生一肚子气刚到家就发作了。一会扔个玻璃杯,一会碰一下电源,等到他气消了才明白,只有改掉这些坏习惯,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可是他就是改不掉,最后在同事的帮助下,改掉了这些坏毛病。从此他的朋友多了,官也升了不少。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只有这些坏毛病远离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像这样一篇文章啊,其实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我觉得真情实感,文从词顺,真是很可能就是他的亲身经历。但不是童话。我们这篇文章,不要忘了题目它叫童话,而且这个我们过去写过童话,我觉得老师在指导孩子改文章的时候还应该关注文体。这是要总体把握的。这个也应该是作为修改的一个主要内容。首先要看文章跟题目的要求是不是吻合,然后才到词句由总到分。恐怕这个地方还是值得我们再进一步注意的。另外我也想说一点题外的话,就是我们这一次作文还有一个问题,其实是我们这个教材,说的都是坏的习惯。这个多吃糖,那个乱吐痰,那个写字姿势不正确,满眼看的都是坏的。我们还应该看到有好有坏的。比如说有人习惯就很好。走了以后,把地上的东西收拾好啊,把水龙头关掉啊,把灯熄灭啊,将来教材改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好习惯也能编童话,好习惯应该得到赞扬,我觉得这不是老师的事,是说我们这个教材,还有待于完善。好,下面大家谈谈评价吧。其实在修改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评价的内容了。
吴胜平:我觉得老师今天的评价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她是牢牢把握住这次作文的标准,这个作文的标准也就是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具体明白、文从字顺,这是老师自始至终把握住的一个标准。第二个我觉得评价中,老师是采取了激励的原则,老师的话语在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作文的成功,我觉得这个很重要。你看我们从课堂上,看到两个孩子上来,都是在老师的激励的话语中,在同学伙伴们热情的掌声中,应该说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满怀欢喜地坐回自己的座位。我相信孩子拿到自己这样的作文,他会继续地改,改得更加精彩。所以说激励在评价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过老师她这样做其实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成功的一种快乐,孩子体会到这个快乐,我想他对作文的情感就会深厚了。
潘文彬: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过老师刚才始终在激励孩子。小学生的这种写作兴趣的培养,写作动机的诱发,实际上是在老师不断的激励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你看过老师对第一篇孩子的写字,文从字顺给你一个优,然后有好词佳句给你加上两颗星,孩子得到优和两颗星非常高兴。
高林生:非常高兴,我接着潘老师这话说一个,你看这个孩子他得了三颗星,这个孩子得了两颗星,我当时就想,她为什么给他得三颗星啊,他也是文从字顺啊,为什么我觉得后一篇文章叫《不认真预习的小狗》,他写得很有趣,我觉得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作文就在有意义上失去了童真,失去了有意思。其实过老师心中有个很明确的标准,要更加有意思。不但要有意义而且要有意思,也不一定搞成说教式的,非要搞个什么政治尾巴不行,我觉得这也是过老师在评价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
对,小学生写作文,就应该让他感觉到写作文有意思,写作文好玩。他感觉到作文有意思了,可能对他来说就是有意义的东西。有时候有意思的东西,不一定当时觉得有意义,实际上后来是很有意义的。我小时候认字,认了一些字以后我母亲回去说,你真好,你脑子真好,能记住字。实际上这是我一辈子学习语文的最大动力。我母亲小时候就说我记性好,你看当时也只是觉得有意思,也不见得觉得有什么意义,但后来真的很好.我还要说一点,我觉得过老师最后一个情节的安排非常好,就是她让学生要继续改,而且要把它放在一个信封里,交给那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同学。其实写作是干什么用的,已经很明白地在教学中蕴含了。这个环节好就好在,她叫学生潜移默化地知道作文有用。过去我们作文是老师叫交的,小孩把作文好不容易写好了,交给老师得了个分发下来一看,75分,往这儿一放再不问了。这是很重要的一条。
吴胜平:我觉得关于评价还有一点要提出来和我们广大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共勉。那就是如何评价作文。除了激励以外,激励他也是有一个标准的,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课程标准对我们作文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年龄段,它都有不同的作文评价的标准,我们老师要很好地去研读课标,把握住这个标准。不同年段的作文标准应该了然于心,这样评价起学生的作文来,你才能把握住尺度,否则不是高了就是低了,学生就会受累,作文教学质量肯定受到影响。另外还要防止另一种,就是社会评价的误导。报刊杂志上刊登的一些学生作文,这些所谓的好作文,其实都打上了老师和家长的烙印,是精雕细琢出来的,很多它不是真正学生的作品。今天这节课,没有假冒伪劣都是现场作品,这是最大的成功,是真东西。我觉得这也是在诚信社会中很重要的一条,培养孩子说真话当场做。所以说我觉得今天的课,它是一堂有效的作文指导课。我们统计了一下,全班学生平均300字左右,完全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且这是在十六七分钟的初稿、草稿,然后通过一些修改。其实再花个十来分钟,学生这个作文就成功了。80分钟一篇作文完全能够完成,学生是轻松地完成的。当然轻松的后面,是我们老师的精心的备课构思。
潘文彬:只要我们启发得当,孩子他会文如泉涌的,是能够写好作文的。
高林生:我用小品的一句话,“给你点阳光就灿烂”,我想我们只要给孩子一点阳光,孩子们会灿烂的。好,我觉得我们今天的讨论非常轻松,说的也是心里话。从过老师这节课我认为,首先老师的启发是有效的,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孩子的写作积极性,让他们明白写什么,有话可写、有话要说,这是第一。第二她的草稿起草的过程是宽松的,是有空间的,是没有这么多限制的。带着镣铐舞蹈是跳不美的,今天把镣铐去掉了,孩子可能跳的就是天鹅湖,就很漂亮,这是第二。第三修改的过程是有针对性的,是有这个要求的,是渗透了很多内容的,而且是在激励为主的情况下,不断地给孩子以指点,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指导。第四评价是积极的,就是说是蹲下来,看待孩子的作品的,但也不是送给孩子廉价的掌声,不是一概都说好,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应该改,我觉得我们的评价,还应该走这样的一条路,既要鼓励孩子,又不要送给孩子那种廉价的掌声,其实廉价的掌声,是不可能真正动人的。好,关于这节课的研讨就到这儿。
接下来我们讲第五个问题。刚才大家看了两个教学片断。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大家都看到了,这就是课堂教学大体上的一个过程。我们觉得经过这样两堂课,孩子的一篇作文基本上就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了。我在这要特别提醒,现在很多老师都把孩子的作文放在家里去做,我们是不大赞成这样做的。课堂习作就是让孩子在课堂上要完成。课标上有一句话,要让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字数的作文,是很有道理的。这是训练孩子迅速地构思、表达、加工修改的能力。那么习作课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觉得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以下的六个问题。
第一,习作的这两个课时一定要突出教学重点,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觉得一堂课,它的重点应该是简单的、突出的,应该是有比较大的比重来安排它的。就两节课来说,它的教学重点应该有这样三条:第一是要创设一个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似的教学情境,激活孩子的表达欲望和储备,这就叫点燃,要点燃孩子的表达欲望,要点燃孩子表达的储备,要使他头脑中原来冬眠的那些写作素材经过老师的引导,使它复活起来,变成活生生的,可以写入文章的素材;第二是让孩子们有动笔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这一条很重要。就是课堂上要让孩子有动笔的时间,很多老师怕冷场,其实当教室里悄然无声,只有孩子沙沙沙地起草的时候,这是孩子内部心里活动,最积极的时候,有句话叫于无声处听惊雷,孩子在这个时候,其实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我觉得这是第二个重点;第三个重点,是在草稿的修订修改上下工夫。写作课这三个重点,要适当地安排在课堂里,第二条要注意教学的节奏,要动静结合,要快慢合度。我们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他不是一个节奏前进的,课堂上应该有时候是急风暴雨,有时候是潺潺流水,要注意节奏的调整,我们这里提出要积极构思,要迅速起稿,要反复修改。就是构思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要积极,要动起脑子来,要迅速地搜罗自己所有,能跟这个话题相关的素材的储备,要让孩子尽量地想,一旦进入愤悱状态,进入那个小脸通红、小眼发亮,不吐不快的时候,老师要迅速地让孩子们起草,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迅速地把它写成草稿,这就叫快速起草。当草稿落成以后,速度就可以放慢下来,反复地推敲,反复地改。好文不怕千遍改,在打磨锤炼孩子的文章中,就会逐渐地好起来。第三条注意到教师的指导点评。精要的写作知识技巧适时地融入教师的习作指导语点评中。我们的习作课是在老师的指导和组织下进行的,动员孩子积极主动地写作,不等于老师不指导,我们的老师指导和点评,应该是精要的,是有用的。写作知识和技巧不是不教,不是背诵那些条文,而是结合具体的写作实践去指点去融入,我们说要润物细无声,要采取这样一种方式,让孩子在实践中领会知识,掌握技巧,这是我们说的第三条。第四条要用好例文,我们通常学过了很多课文,课外也读过不少的好文章,可以成为孩子们效仿的样板,但这样的例文要用的好,我们主要是学习例文的表达方式,和人家的表达安排,表达方法不是照抄,一定注意模仿和抄写是两个概念,抄写是不费丝毫劳动的剽窃,而模仿是经过自己的改造,其实任何东西,都是继承前人的经验加以改造,请大家注意千万不要把例文当成阅读教材进行过度的分析。有的老师拿着一篇文章,给孩子进行过度的分析,结果孩子写出来的是千篇一律。同时也不要变化样板让学生克隆。要充分利用每一个书面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也就是说创造环境、创造条件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文章。比如说手抄小报,班级办壁报、出黑板报,凡是能够让孩子动笔的地方,都让孩子动笔。最后我觉得老师们,要坚持以鼓励为主的原则,蹲下来看孩子的习作,强化孩子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们乐写、会写。还是那句话,以童心看儿童的作品,这样你就会发现闪光点。我的一位同事在初一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老师是这样给他批的,说“此文有老舍之风,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他真的按老师的话把这篇文章抄下来,贴上邮票寄到《中国青年报》社了,46年过去了至今没发表。但是恰恰老师的这一句话,让他从此更加喜欢读老舍的作品了,他真的现在的文章,写得有点像老舍先生的风格。老师的鼓励,往往成为孩子终生努力的动力,老师们爱我们的孩子吧,蹲下来看孩子的作文吧。
(习作课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突出教学重点:一是创设相似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与储备;二是让学生动笔实践;三是搞好草稿的修订。
2.注意教学节奏:动静结合,快慢合度——积极构思,快速起草,反复修改;
3.注意把教师的指导、点评,精要的写作知识、技巧,适时融入习作的过程;
4.充分用好阅读的课文和优秀的反问,搞好读写结合。
5.充分利用每一个进行书面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6.对习作的评价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要 “蹲下来” 看待学生的习作,强化习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乐写、会写。)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9:45:27 | 只看该作者

专题五:让小学生课外爱读书、会读
第一讲(上):文化名人话读书
第一学时:文化名人话读书
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小学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已经进入第五专题的学习。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围绕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专门的学习。我们在这个专题中安排了几位文化名人进行座谈,还安排了几位优秀青年教师的精彩课例,另外,还将专门介绍南京市振兴阅读行动的有关内容,最后我们还有专题讲座。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参与、积极地研讨。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一讲的学习。
主持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我觉得它有这样一个特点,任何人都可以去评说,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我们语文界1997年曾经开展过一个大讨论。这个讨论就是由一位家长发起的。而且后来的参与者也相当一部分都是社会人士。他们对语文教育提出了很多的真知灼见,对语文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所以今天我们也请来了几位文化人,他们有作家,有杂志的编辑,还有大学的教授。我们和他们一起来聊一聊儿童的读书问题。
欢迎大家。各位虽然不是直接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但是你们的工作多多少少和语文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就语文教育一些问题,请各位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学习体会,和我们谈一谈儿童的读书,儿童的阅读和语文教育的关系,祁总您是一位作家,您先谈谈吧。
祁智:我记得我小时候,给我影响最大的书,有一本是《水浒》。当时是很难看到这个书的,还是供批判用的,我是从我父亲的公文包里偷到这本书看,看完之后觉得是天高地宽,甚至当时觉得做个强盗很快活,当然那是小时候的想法。但是这本书对我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教我做人,教我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同时让我知道写东西要写有情节的,要好看的,人物要栩栩如生的,这是一本对我有影响的书。另外还有一本,其实当时我只是看了一个片断,后来我上大学才知道,这个片断是《静静的顿河》,那个片断是从一张包盐的纸上看到的,在我们老家盐是用纸袋包的。当时我看到有文字就打开一看,那是一段风光写河流的,但是我不知道是哪儿的,就一张纸。上大学我知道了,那是《静静的顿河》里的一页。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呢?那时整天在乡村生活的我,居然通过文字看到外面有那么好的一个地方,它在哪儿呢?我曾经跑到树顶上去看,看不到;我曾经问过从外面回来的人,他说他也不知道。因此我就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将来要出去看看。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文字的优美,实际上那段文字展现了一幅优美的风土人情的画卷,而且还饱含了一个人对这片土地、房屋、树木,对一只飞鸟,对这条静静的流淌的河水的深厚的感情。所以我觉得阅读不仅仅是一个语文教学的问题,阅读它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阅读可以影响到一个社会。
主持人:阅读对儿童成长的价值的确是不可低估的。我曾经在您的文章中看到您写的一句话,关于阅读的价值的。您说,阅读的价值就是种树的价值?
祁智:对,我是这样说的。因为现在家长教孩子阅读,很多就是为了把成绩搞好,老师教孩子阅读也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考试考好,一直考到大学,考好了,就行了。有的人问我,到底为什么阅读呢?我就打了一个比方,我说我今天没有凳子,那么我种棵树,我种这棵树,我当然可以打一张凳子,但是如果说,一棵树就是为了打一张凳子,那就把这个树的作用机械化、庸俗化、简单化了。一棵树可以做一张凳子,但是一棵树也可以使水土不流失,它可以是一道绿色的风景,它可以让果实累累,让繁花锦簇,它可以让老人在下面乘凉、讲故事,可以让孩子拴一根长长的线放风筝,一棵树它还可以屹立千年,成为风雨沧桑的见证,一棵树的价值有这么大,那么我说一棵树的价值就是我们阅读的价值,我们不能把阅读的价值看得过于庸俗,过于简单,过于实用,过于功利。
主持人:太好了。阅读的价值就是一棵树的价值。我想对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把阅读的价值发挥大,那么它就不是一棵树了,它就是一片森林了。
    现在我们老师都有个困惑,究竟给孩子读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怎么去读?你们几位都是专家,张磊先生,您是有名的文化人,也写过很多的东西,您谈一谈好吗?
张磊:从我们自己童年的阅读来反思,孩子应该读什么呢?我觉得我自己有这样的体会。因为我在文章中也回忆过我自己的那段经历,我自己的童年,正好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在那样一个非常时期,但是我处在一个幸福的阅读当中,为什么呢?我是偶尔的时候,一个偶尔的机会,爬到一个小洋楼里面,那个小洋楼里面整个都是书,是当地的图书馆,当时全部被封起来了。封起来之后,也没有人看守,里面全是书。我就每天爬进去挑自己喜欢的东西看,那时候看了很多。后来还偷回家,偷回家以后给我母亲看。母亲看了以后,就告诉我,不要被人知道。因为那个时候被人发现了是不行的。那个年代,我有幸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把书带回家给我母亲看,我不懂的地方母亲陪我看,给我讲,那种阅读给我带来了很多的营养,影响了我的一生,这种价值应当说是相当大的。反思我们现在孩子的阅读,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很大成分是一种功利性的。如果孩子觉得阅读是功利性的,就没有兴趣了。在我过去的那些日子里,我阅读了那么多的书,无论是我能看懂的,不能看懂的,还是我母亲教我的,我觉得我都是凭着很好的兴趣在看。我是挑选里面我最喜欢看的看,比如说莎士比亚的戏剧集,我印象相当深。
所以我的体会就两个,第一是兴趣。我们现在阅读就是要指导孩子有兴趣地去阅读,而不是我们去指点一本书给他读。这本书是为了升学,或者为了什么以家长的意愿去强加于他,我认为这就是功利性的了,而不是培养他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书。第二点体会,我感觉到现在我们有钱给孩子买书了,但是没有时间陪孩子读书,也就是说亲子阅读问题。我觉得在台湾这块做得比较好。那时候我母亲陪我读的时候,给我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主持人: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读书,显得非常的功利,希望孩子通过阅读达到什么样的一个标准,这样的意识非常明显,非常迫切,这个就是您讲的功利性的阅读。现在老师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前的快餐文化。就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对我们这个社会影响非常大。我们很多的成年人也好,儿童也好,读卡通、看漫画,看电视,都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这种文化对儿童阅读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个快餐文化的问题,对读图时代这样的问题,我也想听听大家在这方面的认识。朱博士您虽然很年轻,但是也在从事着杂志的编辑工作,您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朱念:对于现在的读图时代的这种快餐文化,我个人是比较理解也比较能接受的。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节奏非常快,信息量很大的社会,很多人都有它个性化的需求,同时这里边也蕴含了很多时代鲜活的元素。我个人最近一直在看凤凰卫视的一个节目,是由香港著名的财经主持梁文道先生主持的,叫做《开卷八分钟》,也就是每天介绍一部书,或者说是一本杂志。其中不乏很多大部头的经典书籍。比如说前几天介绍了伊斯兰教的文化,古兰经等等。那么我为什么喜欢看这样的栏目,就是因为他的信息量很大,而且关于很多信息,我们只需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或者说知道,而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另外对于现在非常流行的百家讲坛里面走出来的易中天、于丹、刘心武,他们对经典的解读,我也认为是快餐文化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可以说是一个现象。为什么百姓们都喜欢看这样的节目,就是因为在没有阅读名著的情况下,经过他们的解读,可能对于名著会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性的,同时也不是那么深奥的一个认识。这可能是他们的一个阅读心理。当然了我们也应该看到,经典其实是温暖而亲切,他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也不应该仅仅为学术研究所用。应该说它对我们的人生和对我们的处世都有很多的指导作用。它不应该只是一个板起面孔吓唬人的样子。让人们谈到经典都觉得那是一个很高的、是我无法触及和接触到的领域就不好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如果真正要求阅读经典,去真正领略经典的魅力,还是应该去读一手的资料,也就是去读经典的原文,所有经过别人解读的文本,都是存在个人的喜好,或者是他自己爱好的解读方式在里边。真正要想让一本书能发挥指导我们生活,或者说,对我们的生命产生影响,成为真正融入到我们血液里面的一个元素,我觉得还是应该去尽量地去读一手的原本的经典的原文,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主持人:一方面,我们不要拒绝快餐文化,不要拒绝读图时代,但是另一方面呢?我们还要引导我们的孩子,加强对经典,对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江教授您对这个问题,有些什么看法?
江庆柏:刚才听了朱博士关于快餐文化的论述觉得很受启发,可能因为年龄的问题,朱博士对快餐文化优点谈的比较多,当然看法也不错,作为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可能对于快餐文化不像她那么敏感。我当然也能接受,快餐文化它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既然被大家所喜爱,肯定有它的深刻的原因在里面。但是我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问题。刚才讲到的快餐文化,主要可能讲的还是电视里的一些东西。其实快餐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表现在网络上。关于网络这个东西,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好多包括小学生都在上网,他也在网络上接受一些新的知识,包括在网络上进行阅读。那么我觉得网络阅读是不能代替基本的图书阅读的。就是我觉得网络上的东西,它起码缺少几个前提,第一个它没有经过社会的抉择,第二个它没有经过实践的考验。刚刚讲到经典问题,之所以成为经典,我想除了它自身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实际的进行淘汰,在所有的流行中间,一些好的东西保留下来了,那么被大家承认了,这就成为经典了。而网络上的东西,之所以难以取得像经典那样震撼人心的力量,可能就是因为它还没有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第二我讲要经过社会的抉择。一个东西从文字变成铅字,它经过许多人的劳动,特别是编辑在把关。编辑在里面把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淘汰、选择的过程,一个加工的过程,从而也就是提高的过程。而网络,一般来说什么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什么话都可以说,因此在这里面,难免就有许多不一定适合孩子读的东西在里面。所以我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对快餐文化要持慎重的态度。
祁智:我也说说我的观点。阅读有一个功能就是娱乐。孩子读一读快餐的东西不是不可以。但是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有限的时间如果都花在这一块的话,那至少有几个问题。第一,他没有时间读其他的。第二,他可能认为阅读就只有这么多就够了。第三,它的阅读的层次上不去。我们不能够想象一个人总是在吃快餐,那会营养不良,营养缺乏。快餐时代是读图时代,图它很直观,它没有语言,它没有细节,它没有需要我们刚才朱博士讲的,需要我们第一手资料,自己去体味的东西。我们人类的文明史最前面就是个图,那是最简单的东西,通过图来记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的需要,随着我们文明的发展,于是有了文字,有了语言,千奇百态,越来越多。那么只有文字才能承载我们那么多的思想,那么多的活动,那么多的内容,那么多的经历,如果仅仅是读图,恰恰是简单化了。所以孩子有限的时间,孩子最初的阅读,我们应该给他一个高起点的阅读,高品位的阅读,一个能够使他有一个好的习惯,好的收益的这样一个阅读。
朱念:我补充一下刚才两位的讲话。我有一个启发,第一就是刚才祁老师讲的读图的问题。读图问题在国内我觉得是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说现在孩子的所有的绘画本,还不能谈得上很好,基本都是对一个简单的文字的解读。这里其实是一个绘画者对文字的一种理解和感觉。同时,我们也缺很好的文字的创作者。现在孩子所阅读的文字创作,大部分以文学类的为主。除了童话,其他更好玩的,引起他兴趣的一些文字的创作可以说没有。我看到国外很多很好的绘本,很简单,但是蕴藏着画家本身很多的故事以及他的很多的思想。在一个很简单的画面上,那种画面我们成人都能读,我读着很有趣,能想出很多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坐下来谈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我觉得是国内缺少这种很好的绘本。现在带着孩子去买书,最多还是一个我们所谓的经典,经典就是那个四大名著,说来说去就是孙悟空,没有更多的好的。如果有了很好的绘图,我们孩子的阅读就不是这样。因为很有智慧的绘本是不一样的。
我看了一下,我们的孩子当前很流行的漫画系列中,我觉得缺少一种大境界,大人格,缺少一种教育。都是些小人小惠,或者是通过一些小聪明,小欺骗,去怎么蒙混过关,怎么对付老师,怎么耍弄同学,是这样的一些东西。所以我觉得图它也是一个可以承载人类感情的一个载体,那么如何给他们一个非常好的绘本,给他们读。有一段时候我读了一本叫《一棵树》,说了一棵树的故事,它的文字其实非常少,但是作者应该说在其中描绘了他很多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奉献,对于生命的很多的思考。但是这样的东西,我们国内现在应该说,这方面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所以我们的孩子很难接触到这样的一些东西,只有他们可能认为非常轻松的、简单的、搞笑的一些,非常浅层次的,去充斥了他们的视野。所以我也非常同意刚才张总说的,如何创作一些非常好的绘本,或者提高我们内容生产的质量,去给我们的孩子打造更多好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对于培养他们的文字感悟力,或者说是对图画的领悟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对于他们的人生,可能也会有非常好的作用。
主持人:刚才几位谈得非常深刻,给我也有很大的启发。快餐文化、读图、绘本它也是一种阅读的形态,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孩子们去读,关键有一个选择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选择好的绘本,选择好的内容,让孩子去接受它,去阅读它。各位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自己也有孩子,你们能不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我们今天的小学语文教育,提一点自己的看法?或者说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一点自己的希望?
祁智:语文是一个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它更是基础当中的基础。我觉得当前的小学语文,可能有这样几个问题要注意,或者说在这几个方面要有所改变。一个就是我们把语文的这个文本,没有把它当成是一个语文的文本,而是把它当成了一个瓷瓶,当成了一个破案,或者当成了一个其它,具体表现在让这个语文承载的东西太多。让这个课,所谓的层层推进,结果搞得支离破碎。这样下来,虽然可能是孩子在40分钟之内,他的积极性被调动了,但是实际上把这一课的整体感觉给破坏掉了。久而久之,孩子对语文的兴趣就没有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如果丧失了,那对其他的学科的兴趣,它也会丧失,这是一。第二,我们今天来谈语文的时候,很多很多的人,谈的都不是语文,而是关于语文,这个很可怕。而且很要不得。语文它就是语文,但是回过头来说,什么叫语文?我们有的人说,它是语言和文字。也有的人说,它是语言和文学,语是语言,文是文字,文是文学。那么我说呢?语文它可能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但是语文它还是语言和文明,语言和文化。一方面我们不要让语文承载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坚守住,这个语文就是我们中国的,是我们汉语言的,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对于它的魅力,当今的魅力,历史的魅力,积淀的魅力,包括向久远发展的魅力,我们要注重这些东西。而不要给它附加很多很多关于语文的东西。另外呢,我就觉得,我们整个教育的环境是一个很大的环境,要去变化可能很难,但是因为我们孩子是从小学开始的,如果我们小学的语文教育,小学的老师,小学校,能先做起一点改变我们整个现状的基础性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渐渐自然会衍生到高年级,衍生到初中、高中。而不是坐等,等将来某一天,将来我们的体制,我们的机制改变了,然后我们再去变。要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老师可以做,我们小学老师可以做起我们小学老师能做的事情。我就说这些。
江庆柏:还是回到阅读这块来谈吧。我觉得现在阅读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功利化。所谓功利化就是阅读一定要有用,所谓有用,也就是能够考试做卷,能够考一个好分。如果它不能直接起这点作用的话,它就觉得阅读是没有用。那么刚才好几位先生都谈到了,他们小时候读书是没有目的的,像我自己小时候读书也是这样,我没有说一定要达到什么目的去读什么书,而是能找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那么为什么那个时候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一种像现在这样对分数的一种迫切的期待。除了这一个原因以外,我觉得跟那个时代的评估机制也有关系。具体来讲,就像考大学,那个时候考大学就是一篇作文,没有任何的所谓的语文基础知识。因此阅读对学生起的作用,这个影响就非常大了。而现在就拿高考来说,百分之四十它必须有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知识掌握对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包括老师来看,认为是通过做卷子做出来的,而不是通过阅读能够做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强调要读名著,国家也推荐了好多名著,但实际上好多名著,现在都被束之高阁。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名著那叫纸家具,什么叫纸家具呢?就是放在那儿摆着给人家看的,而不是自己读的。那么为什么会走到这个地步?我觉得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问题,这个跟我们的社会,跟我们的评估机制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觉得不需要通过阅读就能够取得好的分数,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会放弃阅读,而去寻找能够取得好的分数的其它途径,比如说做大量地做练习。所以也就造成教辅在市场上非常盛行,而一些真正好的适合儿童读的书,反而受到冷落,不仅学生他很难真正去读,就是家长也甚至包括一些老师觉得让学生看这些是白费时间。这是我们目前小学阅读难以坚持,或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这个问题不是小学老师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孩子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来想办法来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确实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其实很多老师也知道阅读对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很难有这样的空间,有这样的时间拿出来让孩子去读,让孩子去自主地读,所以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是需要全社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的。
张磊:我再说两句。其实我看现在的孩子阅读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我平时也喜欢逛书店,因为每逢节假日,在新华书店少儿阅览室,遍地全部是孩子。现在新华书店都实行开架售书,所以孩子在那里是免费阅读,孩子那种专注,那种认真,看了真让人感动。这就说明孩子的阅读欲望是非常强烈的,问题是愿望能不能实现。如果他只能在新华书店才能实现他的愿望,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反思的。孩子的阅读应该是在哪儿?应该是在图书馆,而不应该是在新华书店。问题是,现在我们的图书馆,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馆在哪儿?图书馆有没有呢?有。据我所知就像我们南京吧,有一些大的图书馆,也有儿童阅览室,但是里面几乎看不到孩子,这个是非常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来探讨的问题。我觉得孩子的阅读更应该是在家庭,在图书馆。
主持人:确实是这样。实际上现在很多学校里边都有图书馆,都有图书阅览室。但是真正向孩子开放,把大块时间拿出来向孩子开放的这样的意识,我们学校的校长也好,老师也好,并不是都具备的。有很多学校有很漂亮的图书馆,但是仅仅是作为摆设,作为进行检验、验收、评估的一个条件而已,舍不得拿出来让孩子自由去阅读。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好了,非常感谢各位参加今天的座谈,其实我们今天谈了很多非常深刻的话题,谢谢大家!
南京市振兴阅读行动计划(访谈)
主持人:你好,汪主任。
从2005年开始,南京市教研室推出了一项振兴阅读计划,这个计划在南京乃至在江苏和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我注意到南京的小学,南京的小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计划,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潮。我想这个计划是造福孩子们的。今天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汪主任谈一谈。第一个问题,我想请问汪主任,当时你们在制订这么一个计划的时候,是出于什么样的一个考虑?也就是说,这个计划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能不能请您谈谈?
汪笑梅:谢谢!我们的振兴阅读行动计划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为新课改它强调了终生教育的理念,也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视野。我们觉得小学生,它是一个读书的黄金的年代,也是为他的一生的成长打底色的这样一个阶段。如果在这一个阶段,能够培养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更多的读书,为他打开一个感受经典的大门。那么学生将来他感受生活的境界就会不一样了。而且由此形成的,他对生活的情感、生活价值观,也会不一样。那么,今天让学生多读书,就是为他铺垫着明天的幸福生活之路,在课外阅读这一点上,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但是现实我们的语文教学对于课外阅读指导还比较薄弱,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暂时为了改进这样一些薄弱环节,我们出台了振兴小学生课外阅读行动计划。
主持人:那么我想再问您一个问题,在这个活动开展之后,你们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感觉到主要问题是什么?或者说你们在推行这项计划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汪笑梅:推进这个课外阅读行动计划中,感觉到的矛盾和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但我想最集中的可能有四个方面的问题,比方第一个,学生他没有时间读书,繁重的课业负担,使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做练习题上,我们觉得课外阅读首先要有时间、精力和心情作为前提。但是我们在我们的一些调查中,感觉问题还是很突出的,有些调查表明,我们现在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还没有三年级的学生多。年级越高,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反而越降低,五年级的孩子,他的识字量使他进入自主的阅读,应该说相对条件已经比较成熟,恰恰在这一个最利于阅读的时间,学生远离了课外书籍,我们觉得这是让人很痛心的,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阅读的急功近利。追求一种短平快式的阅读,教师他内心的目标还是一个考试,他让学生在课外做的课外阅读,大多是一些短篇,或者一些经典的一些片断,主要是用这些短篇来进行阅读考试题的一些训练,比方说分段,写段意,句子理解,修辞手法等等。就是所谓的阅读训练。对他还是在进行一些机械的训练。另外教师也向学生推荐一些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集粹这样的一些书籍,这些书籍让学生更多的是去读一读同龄人中的优秀范例,他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作文考试中,能够比较多的可以去套用,或者说可以去迁移。其实不是真正的书。这样他就可以达到比较快的能够写出一个得分比较高的文章。那么这样一种功利性的阅读,他也很难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和真正阅读的受益的。
第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他放弃这个职责,不作为。那么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这种状态,今天的图书市场,李老师你也知道,是一种非常多元化的这种形态,那么学生在如何选择图书,这点上对他的指导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能有目的,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学生他有的时候就沉湎于一些新奇刺激的一些动漫,或者甚至是内容不良的一些图书。这样学生虽然开卷了,但并没有获益,这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课外阅读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有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他的初衷是好的,他很想让学生多读书,但是他采用的方式还是传统的教育中的一些比较僵化的方式,比方说逼着学生什么时间内读什么书?然后要写多少字的读书笔记,要写出多少字的体会来。然后组织一种全班统一化的交流或者说为了展示做一些这样一种展示,逼着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做展板,去做一些资料。那么这样的阅读,虽然学生去阅读了,但是他很多的还是在一种完成任务,是在你的强压下的去完成任务,这也会消减学生阅读中的这种主动性,自觉性,和真正能够走进文本的这样一种自由度就不够了。
主持人:汪主任您分析的非常深刻。其实儿童的阅读过程当中,这些问题确实客观存在。那么你们在推进这项计划的过程当中,是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的?也就是说,这些阅读计划,你们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能不能谈一谈?
汪笑梅:好的。在振兴阅读行动计划中,我们实际上还是着眼于措施策略,就是针对前面的这些问题,我们怎么样去有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的措施,去改变这一些问题,比方说,在课堂教学的内部,我们尝试做了三件事,第一个就是鼓励教师要教“厚”一本语文书,这么多的语文课,我们面对着这一篇篇的文章,能不能教一篇,能够带出一本书,林冲棒打洪教头,你能不能从这一个篇目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水浒》的阅读有兴趣,能够带出一本书。也有的,你能不能从一篇文章带出一个主题的阅读,比方说《向命运挑战》这篇文章,你能不能由此引导学生去阅读高士其、史铁生、海伦凯勒,《钢铁是怎样炼成》这样一个相通主题的主题式阅读。还有你可不可以从一篇文章,能够带出一个系列活动,让学生就这一篇文章,去表达,去表演,去做一些社会的更广泛的实践活动,来配合语文的学习,这样就使得语文书籍变的更丰厚了。
第二个呢,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尝试了一篇课文两课时的这样的教学改革。李老师你非常熟悉,我们小学的语文老师,长期以来比较习惯于用三课时来完成一篇语文教学。他不管是哪一个年段,老师都习惯的把一篇课文分析的很细,在三课时中细细的和学生一起学习。但是这样的教学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有些课堂比较的拖沓和缓慢。学生在课堂上有着学习的形式,但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积极的学习的思维活动,思维还是比较消极的。那么这样的课堂,我们觉得他们没有真正的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他的目标,他的追求。课堂应该是一个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高峰体验的这样一种愉快和兴奋。但是我感觉到,我们的很多的语文课,他的效益还达不到学生自主阅读的效益,所以有一些老师,戏称说,我们的学生一个学期不上语文课,会在家自己阅读,回来的考试成绩,说不定还比上了一个学期的语文课的学生好。对这个问题,我们就在引导教师去反思,就是我们常常用三课时来完成的课,能不能用两课时来完成。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有没有拖沓、重复和滞后于学生的阅读的这样的一些现象。那么同时,我们也推出了一组简洁明了,真实常态的这样的教学示范课。这样促进教师去关注和剔除课堂上的这种重复浪费的现象。这也是为课外阅读创造了时空条件。
主持人:其实一篇课文教三课时这是非常刻板的,模式化的。我就听过杭州大学的朱作仁教授谈过一个观点,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他的时间划分,应该是很自由的。应该是根据事件的需要来安排。有的课可以是半课时,有的课是一课时,有的课可以两课时。应该是一个弹性的。
汪笑梅:应该是弹性的,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没有必要那么刻板地把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都用三课时来教,那样太浪费了。所以我们虽然没有一步走到很理想的状态,但是首先我们想,珍惜一点时间,就为课外阅读带来一片时空。
第三个措施就是在课堂阅读中,我们是在低年级尝试的改革。就是与实际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早期认读。比如在语文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我们提倡学生在实践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把这个识字和他的生活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更充分地扩大学生的识字量,让学生能够早期识字,大量识字,同时也是自然快乐的识字,这也为他的课外阅读能够做一定的保障。
第一讲(下):读书,教师的示范与引领
第二学时:读书,教师的示范与引领
访谈1:(对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刘颖老师的访谈)
主持人:各位老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二讲的学习。作为语文老师,怎样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具体地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怎么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将就这些问题,对两位一线的老师进行采访,在采访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将穿插播放他们的精彩课例,下面我们开始。
主持人:你好,刘老师,您是江苏省的优秀青年教师,您的课我听过,上得非常精彩。在课外阅读方面也做得非常有成效,我想请问您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从班级教学的角度,应该怎么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您能就这个问题先谈一谈吗?
刘颖:好的,谢谢李老师对我的鼓励。其实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我觉得我更多的不是方法,而是热情,因为我个人对于阅读的喜爱,我觉得我应该把好的文学作品带给孩子,应该让他们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快乐的和富有天真浪漫情调的童年。在平时的教学生活当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如果想让班级里的孩子爱上阅读的话,他自己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所有的孩子一般情况下都是非常羡慕和向往老师的一种学习和生活的状态,所以当他看到老师手里捧着书的时候,他就会很新奇地凑过来看一看老师在看什么,如果他看到自己的老师经常会在课间,在休息的时候,或者坐在办公室里,总是静静地捧着一本书,那么他也会非常的喜欢向往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有的时候呢,我不是非常的赞赏那种在技术层面的一种交流,我觉得老师自己的一种热情,自己的一种对阅读的热爱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对于孩子的阅读指导不能够是毫无章法,仅仅凭热情两个字就能决定的,所以,为了在孩子比较有限的童年里面,给他们读更好的书,我会在班级里面做一些推荐。这种推荐呢,我把它戏称为是为阅读做的一种广告,一种宣传。有一种最简单的,最廉价的宣传的方式那就是,大声给孩子读。比如说我们的芳草园小学,每天的中午的20分钟阅读的时间,你也可以在这20分钟里面,给他随便的自由的阅读,但是你也可以把你的书推荐给他们。那么这个推荐的方式呢,有很多种,比如说如果你觉得,你不是一个口才非常好的老师,你也不用自卑,因为其中的一种方式就是,你可以拿着书读给他听,只是照本宣科的读,我相信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是有这样的基本的能力的,每天读、每天读,孩子对于这样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每天午间的20分钟,成为他一天当中,最憧憬的最快乐的时光,然后他记住了这个故事,记住了你这位老师,也就深深的爱上了阅读。如果一位比较有思想,比较有见地的老师,他也可以不是这样照本宣科的来读,他可以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之上,把自己的阅读的理解讲给孩子听,我们有的时候称这种方式叫做讲述,讲述它跟讲故事还是有一点不一样的,讲述里面应该更多的掺杂着个人的一些思想理念和对这个故事的一种理解,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因为我们有着比较丰富的人生的经验和知识的经验,所以它会让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很多跟孩子不一样的感受,当我把这个感受跟孩子进行分享的时候,他们从老师的语言里面听到了老师的想法,听到了老师的感受,他会对这本书有更深的感情,他会有更加愿意接受的一种感觉,你不是在传达别人的东西,你在借别人的故事来传播自己的一种想法,其实孩子在读书的时候,也是比较渴望在这个书本里面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在读,阅读别人的过去。我平时在班里面,比较多用这种方式。因为我知道有的地方的老师非常、非常的辛苦,他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做很多非常漂亮的课件,老师要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来展示来推荐阅读,有的地方的老师可能还暂时不能够有这样的条件,或者说,说得更加切合实际一点,有的地方因为比较落后和贫穷一点,也不大可能人手一本好书,所以老师把书都给孩子们听,某种意义上,我不能讲他代替了孩子的阅读,而是在我们很多的现实的基础之上,他能够让孩子在没有拥有这本书的前提下,却不丧失掉一个阅读的机会,仍然有一份阅读的收获,所以我个人呢,非常欣赏这样的方式,而且在我结交的一些老师的朋友当中,他们更多的也非常喜欢,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的传播。
主持人:各位老师,刘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一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爷爷一定有办法》,我们先看一看。
《爷爷一定有办法》课堂实录(执教者:刘颖,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教师)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今天刘老师今天来干什么,谁来说说看。生:来上课。
师:你说呢?生:是来上课的。
师:刘老师要告诉大家,刘老师今天才不是来上课的呢,刘老师今天是来给大家讲故事的,讲故事喜不喜欢?
生:喜欢。
师:那你猜猜看,台下的那么多大人他们来干什么?谁来说?你猜?生:听刘老师讲故事。
师:哎呀,你真聪明,对了,他们和你们一样,都是来听刘老师讲故事的,下面我们的故事就要开始了。今天啊,刘老师要给大家讲的故事,题目叫做“爷爷一定有办法”。你猜一猜这个故事会写些什么呢?你说呢?
生:也许是那个,小朋友那个什么,风筝掉在树上面抓不到,让他的爷爷帮他。
师:爷爷有长长的手臂,高高的个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到底给大家讲了爷爷的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文字作者和图画作者,都是“菲比·吉尔曼”,他是一个加拿大的人,他把这个美丽的故事带给了我们,宋佩把这个故事呢,译成了中文,让我们中国的孩子都能看得懂,封面上一位长着花白胡子的老爷爷,非常慈祥地笑着,他手里搀着的这个孩子呢,就是他的,最可爱的小孙孙,小孙孙叫小约瑟。这一页呢,叫扉页,要注意看哦,扉页是什么图案,等一会儿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页叫版权页,告诉我们一些图画书出版的细节。下面故事正式开始!“当约瑟还是娃娃的时候,爷爷为他缝了一条奇妙的毯子”,你有什么发现啊?生:毯子上面的图案,就是…
师:扉页。生:扉页上的图案。
师:对啦,你真厉害,扉页上就是一块神奇的蓝色的毯子,爷爷是个很高明的裁缝师傅哦。“毯子又舒服,又保暖,还可以把恶梦统统赶跑。”你看,约瑟躺在温暖的蓝色的毯子里,一定每晚都能做一个香甜的梦,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喜爱小约瑟,你看,笑眯眯地盯着他看呢,怎么看都看不厌。不过“约瑟渐渐长大了,奇妙的毯子变得老旧了。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毯子,又破又旧,好难看,真该把它丢了。”大家来看一看,约瑟他愿意丢掉这个毯子吗?
生:不愿意。
师:不愿意他在说什么呢?你说?生:我不要丢掉这个毯子。
师:“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你看约瑟拿着毯子跑到了爷爷家,爷爷好惊讶哦,一块毯子变得这么破旧啦,怎么办呢?你看,约瑟的家分成两层,上面一层爸爸妈妈住,下面一层爷爷奶奶住,“爷爷拿起了毯子,翻过来又翻过去,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咔吱、咔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还够做什么呢?猜猜看?生:还够做衣服。
师:做衣服?真是聪明的孩子,我们来看看爷爷是怎么做的。看到了吗?一件奇妙的外套,你看秋天来了,这外套改的正是时候呢,“约瑟穿上这件奇妙的外套,开心的跑出去玩了”对面走过来的呀,是约瑟的小朋友,他们在打招呼,你说这个小女孩会对他说些什么呢?会对他说什么?你说?生:她会说约瑟你的衣服真漂亮。
师:好羡慕哦。“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你的钮扣呢?约瑟一看,他的钮扣不见了”,小姑娘、妈妈、约瑟大惊失色,他们都吓坏了,他找遍了所有的地方,就是找不到钮扣,约瑟又跑到了爷爷家,这一次呀,爷爷也吓坏了,约瑟跑得太快了,跑得太急了,惊动了住在楼上的爸爸,惊动了门口的邻居,还惊动了路上的马匹,“约瑟嚷着,我的钮扣,我的奇妙的钮扣不见了,他的妈妈跟着跑来,说,约瑟听我说,那颗钮扣没有了,不在了,消失了,即使是爷爷也没有办法无中生有啊!爷爷难过地摇摇头,约瑟啊,你妈妈说的没错。”看看小妹妹在说什么?小妹妹在说什么?看到了吗?请一个孩子说说看。你说。生:哥哥你别伤心,我把我这玩具让给你玩儿。
师:嗯,小妹妹很懂事哦!你说。
生:哥哥你别哭,哥哥你别哭,我会帮你找回来,我把我的玩具给你玩,你千万别哭,这样我也会伤心。
师:哦,多懂事的小妹妹,有没有发现小妹妹的身后藏着什么,背在身体后面的她的手里托着个什么东西呀,看到没有,看不太清楚是不是呀?她的手里呀,有一条蓝色的毯子,这个毯子上面呢,有白云的图案,这个毯子是不是也是爷爷为她缝制的呀?那你为什么不把这条毯子送给你的哥哥呢,看来小妹妹也很喜欢她自己的毯子,舍不得,约瑟是不是就这样一直的沮丧下去呢?生:没有。
师:来看看,“第二天,约瑟去上学,约瑟拿起笔来,在纸上唰唰唰的写着,他说这些材料还够”,还够怎么样呢?谁来说说看?还够怎么样呀,钮扣已经没有啦,什么都没有了,这些材料还够,还真有孩子能想出来呀,真不简单,你说说看?
生:可以传遍大家,大家一起帮你来找。
师:哦,告诉大伙儿,你想的什么?
生:这些材料一定还会做别的事,我们不要抛弃一个材料还会做别的东西。
师:这个材料还够做什么呢?生:做一个,一张纸做那个纸浆。
师:什么?钮扣已经没有了,什么纸浆啊?生:纸做。
师:你是说约瑟在纸上唰唰地写着,这张纸还能做什么是不是呀?不是这个意思,不过大家想不出来呀,这是很正常的,刘老师也想不出来,我相信台下的那么多的老师,也没有很多的人能够想出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因为他这样的出人意料,所以他才成了这么著名的故事。来看一看这些材料还够什么呢?“还够写成一个奇妙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爷爷一定有办法’”。你看这个故事的开头就是它的结尾,结尾就是它的开头,这个故事就像一个完美的圆。喜不喜欢这个故事?生:喜欢。
师:我来问问大家,为什么破旧了的毯子、外套、背心什么的,约瑟都舍不得扔掉呢?为什么?你说说看?
生:因为这个毯子很漂亮。
师:很漂亮,舍不得扔掉,已经破了,烂了,斑斑点点变了形了还很漂亮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它是爷爷为他缝制的。
师:爷爷为他缝制的,这里面有什么?生:爱心。
师:有爷爷的一颗爱心,所以他舍不得丢掉对不对?说得真好,你是怎么想的?生:因为是他的长辈为他缝的。
师:你说?
生:爷爷那么老了,还能做出那么漂亮的毯子,而且能想出那么多的办法,他不愿意,还没用完呢,就把它扔掉。
师:嗯,因为这是爷爷的智慧对不对?生:嗯。
师:你说?生:因为那个是一个神奇的毯子。
师:神奇的毯子可以把恶梦赶跑,对不对?生:对。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因为它以前给他了快乐,他相信以后它还能给他快乐。
师:哦,原来这块毯子和毯子做成的各种东西,给约瑟带来了很多的快乐,而且记录了他童年的时光,更重要的是他秘密的缝进了爷爷的爱,所以约瑟当然舍不得丢掉了。我再问问你们,还记不记得刚才钮扣丢掉的时候,妈妈脸上的样子啊,我们再来看一看。还记不记得,来看看,妈妈一次又一次地说,哎呀老旧了,丢掉吧,不要了,都变形了,还留着干什么呢?可是当这粒小小的钮扣不见了的时候,你看妈妈那么紧张,那么惊慌失措,为什么呀?
生:因为约瑟喜欢,妈妈看着约瑟很喜欢心里很高兴,所以妈妈也慢慢喜欢那颗钮扣了。
师:你看这不光是个漂亮的小姑娘,更是个聪明的小姑娘,她看出来了,因为妈妈看到约瑟那样喜欢,妈妈也慢慢地喜欢了,妈妈看到约瑟那样珍惜,妈妈也慢慢地珍惜了,妈妈被约瑟感动了。所以不要小瞧了我们自己哦,你的力量其实是很强大的,可以感动大人,甚至可以改变大人呢!有没有想过那粒钮扣到底到什么地方去了?想不想知道?生:想。
师:好,那我们在这个图里找找看,钮扣究竟掉到什么地方去了。看图画的这个角落里,有什么?看到了吗,有什么?小老鼠的一家,这个故事啊,不光给我们描画了约瑟的一家,还有一群小老鼠,你有没有发现,小老鼠戴的帽子,小老鼠穿的背心,小老鼠的围裙是什么做的?是什么做的?明明就是蓝色的布料嘛,他们怎么会有这些蓝色的布料的呢?我们来找找看。找一找,这个图画在哪里?看,你看原来啊,是约瑟家的布料,掉到了老鼠的家里,哇,这两只小老鼠第一次看到这种东西哎,你说它们的反应是什么样子的?
生:可能老鼠以为上面有星星、有月亮,难道天空是一块布料,天空碎了,掉下来了!
师:啊呀,真有想象力哎,为她鼓鼓掌,“天空掉到家里来了”,多么浪漫的想象啊,真不简单,刘老师都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哦!我们来看一看小老鼠一家用这个布料干什么了?看哦,仔细地看,这半个核桃壳是干什么用的呢,接着看,哦,原来老鼠妈妈生了小宝宝,你看老鼠宝宝用的是什么毯子啊?什么毯子?蓝色的毯子,也是这块神奇布料做成的哦,再来看,老鼠一家去散步,爸爸的背心,妈妈的头巾,宝宝的背心,宝宝的背带裤,全是蓝色布料做的。再来看,你看,哇,还在缝缝剪剪,打算用这些布料来做什么呢?老鼠宝宝去上学,你看其他的老鼠宝宝穿的全是灰色的吊带裤,只有这两个老鼠宝宝多神气呀,它们的吊带裤是什么颜色的?生:蓝色的。
师:蓝色的,是星星、月亮和天空啊。再来看老鼠一家去野餐。快来看,你看老鼠的家里,不管是它们的床单还是它们的窗帘,布帘,全是用蓝色布料做的,你说这是老鼠家里谁想出来的呀?生:应该是那个老鼠孩子。
师:老鼠宝宝。生:他们写完作业以后出去,准备才出门就看见。
师:老鼠宝宝也要写作业的,跟你一样。生:写完作业以后,就出去玩儿,才出门就看见这些布料,就拿起来告诉它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就给它们,它说孩子们你真努力,你要去给它们做围裙这些。
师:我知道了,你觉得老鼠宝宝是最有创造力的对不对,对呀,在人的世界里,在老鼠的世界里,我都觉得宝宝是最有创造力的。这个故事里的老鼠和爷爷都是一样的智慧,能够把普普通通的东西变得奇妙无比,你看一块普通的蓝色的毯子,能够变成外套,变成背心,变成领带,变成手帕,甚至一粒小小的钮扣,这些奇迹呀,全是爷爷创造的,因为爷爷有慈祥的爱心,还有灵巧的双手,不过,这些奇迹又是所有的爷爷、外公、长辈都能创造的出来的,只不过他们并不一定是把一块布料做成毯子,再改成外套、背心之类,那么你的爷爷、外公爱你吗?生:爱。
师:他们的爱藏在哪里呢?你有没有看到?生:表现出来的。
师:什么事情让你觉得他们很爱你?生:就是有一次我在老家玩着,突然下雨了,我赶紧跑回家摔了一跤,然后呢,再过去,我全身都湿了,我外婆帮我换了衣服,然后给我做那个粉糊吃的,还帮我洗衣服。
师:你看到了,那就是外婆对你的爱对不对?生:嗯。
师:看到长辈的爱了,有没有对他们表达过你们的爱呀?是不是有的时候觉得不太好意思啊,那刘老师今天就要帮你们想一个办法哦,刘老师一定有办法,我要一个人送一个小小的礼物给你们们,是什么东西呢?是一张美丽的卡片,你呀,就把你对爷爷的爱,对外公的爱,对长辈的爱写在上面,画在上面,好不好?生:好。
师:想想看,怎么送?生:藏在他的枕头里。
师:枕头里面?生:不对,枕头的下面。
师:哦,然后?生:然后,他每天早晨都起来放枕头,他就看到了。
师:一定会很开心的对不对,能不能想象出来他开心的样子啊?生:就是抱着我。
师:一定很开心、很激动。你们知不知道啊,刘老师非常喜欢“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个故事,而且呢,刘老师读了不只一遍,读了好多遍,每一次读的时候啊,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都会有一些新的惊喜。所以一本好书不是读一遍就可以读完的,要读好多、好多遍。现在我们听了,等你读到中学的时候,你还可以再来读读这本书,等你读到大学的时候,你还能再来读读这本书,等你自己都做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时候,还能再读读这本书,一定会跟刘老师说的一样,有很多新的想法,新的感受。今年过生日就让爸爸送你这个礼物好不好?生:好的。
师:要是他问你为什么送你这本书给你呀,你就告诉他,我读了这本书就会更加珍惜你们对我的爱。今天的故事时间开心不开心?生:开心。
师:那就到这里结束了,如果刘老师下一次有机会,还非常、非常希望跟大家一起听故事,讲故事好不好?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
主持人:刘老师!你好!刚才我们观看了您的这节公开课,上得非常精彩,非常有诗意,那么我想请刘老师谈一谈,这节课您的设计的初衷,以及上完这节课以后您自己的感受好吗?
刘颖:好的,《爷爷一定有办法》呢,是一个世界知名的故事,一位作家把它写出来,它其实还是根据一个民间故事改编的,并且为它配了丰富的插图。最近几年(在进行)比较轰轰烈烈的阅读的推荐,但是在这种轰轰烈烈当中,也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声音,有的人觉得图画书很好,它符合孩子的年龄,它带给孩子,孩子很多阅读的趣味。也有的人认为,图画书的阅读,那么多的图,那么大的图,那么少的文字,它好像太过于肤浅了,它好像带给孩子很多那种不深刻阅读的方式,对于这一点呢,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有我认可的角度,但是我并不觉得其中的任何一种说法完全正确的。就拿《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个故事来讲,它的这本书的图画,它分成两个部分,不知道大家刚才看这个录像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它上面的一部分呢,是故事的主体部分,讲的是小男孩一家的故事,下面的这个部分是老鼠的一家,其实这个老鼠的一家呢,在我看来,也差不多就是人类的一家的一种模式,它把它分成上下两个层面,让这个故事更加的丰富,你在阅读的时候增添了很多的很多的趣味,而且在这个故事里面,很多老师读出了一种理念。我之前上这课的时候,有老师对我提出过这样的质疑,刘老师你在这个课里面没有谈到关于节约的话题,我认为在这个故事里面,你看一条毯子,把它剪剪缝缝补补,然后越做越小,做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这本身传递了一种节约的精神。我觉得在我教学这本故事书的时候我看中的不是这个精神,它用这个故事所想带给大家的也不仅仅是这个精神,我更看重爷爷对孩子的一种爱,而这种爱呢,全部都体现在这一块毯子里,体现在他绞尽脑汁的缝补啊,剪剪修修和做成别的东西那个里面,我比较看中这个。因为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面,我看到很多的孩子,对于长辈,特别是对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那种无所谓的态度,我是不太欣赏这样的孩子的,可是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又很多,所以如果说它除了带给孩子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外,我想它带给他情感上的熏陶,就是让他看到祖辈的爱,并且学会珍惜。故事里的那个男孩,为什么不愿意丢掉破旧的那些东西呢,其实孩子们说的很对,是他对爷爷的爱的一种珍惜。在这个课的末尾,我也跟孩子们讲,你们喜欢自己的爷爷吗,或者外公啊,外婆啊,奶奶,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喜欢的,我说那么这样的爱你们有没有表达过呢,爱是需要表达的,叫他们学会如何来表达,你可以去讲啊,你可以去说,你可以把它写在小小的纸片上,你可以去把它藏在一个爷爷奶奶不经意会发现的一个角落里面,让他们突然间有一个惊喜。其实图画书带给人们美丽的有趣的故事,非常美好的情感,还有非常浪漫的诗意的生活的方式,这都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因为节奏愈加的快,功利的色彩愈加的强,人的内心可能就会更加的坚硬,我希望这些美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很多柔软的东西。至于图画书的肤浅,我想可能是我们对于图画书的那种推荐,有的时候是有失偏颇的,所以让有的人对它有一点误解,我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我们大陆的图画书的阅读,只是前几年刚刚起步,在国外,或者说在台湾在香港,它已经轰轰烈烈好一阵子了,人们对于图画书的那种理解也是非常的恰当的。现在呢,如果我们过于火热地去追捧图画书,或者说过于的瞧不起它,我认为这都不是非常好的科学的态度。如果你想知道图画书的妙处,我希望大家能够去看一看,能够去看一看,能够自己去体会一下,看看图画书的妙处究竟在哪里,它跟文字的书籍呢,的确有很多的不一样,它带给孩子的乐趣,跟文字的书籍也的确有很多的不一样。我相信一个成年人,如果你希望孩子爱上阅读,爱上图画书,爱上文字书,那么就从你的阅读和你的喜爱开始。
主持人:听了您的课,又听了您的谈话,我有一个强烈的冲动,就是回去要买两本这样的绘本,给我的孩子看一看,谢谢您,刘老师。刘颖:谢谢,谢谢!
访谈2:(对南京市下关二实小郭学萍老师的访谈)
课堂实录:《安徒生》(执教者:南京市下关二实小郭学萍
一、谈话引出安徒生
师:同学们,你们一天一天在长大。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文学经典就是照耀童年的那一缕温暖的阳光。今天这节课外阅读课,我们就一起来——“重温经典,感受安徒生”。
(出示安徒生图片)你们看,他就是安徒生,世界著名的童话大王。他的灵魂飞翔了两百年,他的文字温暖着数代人的心。台湾著名作家张晓凤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谁愿意读一读?来这个孩子你试试看。
生: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
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
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33:50)
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
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
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二、全面了解安徒生
师:今年的4月2日,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全世界无数的儿童和无数的成人,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他。这是在丹麦,人们在向他的塑像献花;这是人们在他的塑像前诵读他的作品;这是人们在舞台上表演他的童话。
最近我们全班同学也在读安徒生,谁来说说看,你已经读了他的哪些作品?来,你说说看。
生:我读了安徒生的《冰雪女王》
我读了安徒生的《红舞鞋》……
师:同学们读的还真不少啊!和你们一样,我也在读安徒生,想知道我读了他的哪些作品吗?生:想!
师:除了你们读的这些童话,我还读了他的这样一本书,书名叫《即兴诗人》,这是一部小说。安徒生不仅是一位童话大师,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一位激情诗人,一位十九世纪享有盛誉的旅行家。此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剪纸艺术家。你们看:《圣诞树饰物》、《小丑》、《太阳和花》。没想到吧?安徒生原来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不过在我们记忆中扎下根的,恐怕还是那些童话了。安徒生一生共写过168部童话,面对这么多的作品,我们可以有意识的选择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篇目来读,比如《丑小鸭》、《小人鱼》、《皇帝的新装》、《坚定的锡兵》、《卖火柴的小女孩》、《豌豆上的公主》、《拇指姑娘》、《夜鹰》等等。今天我们纪念安徒生!不管是…初次欣赏。还是…再次重温。那一个个…亲切的故事。一幅幅…熟悉的图画。都会在心中…产生温暖的感动。
三、重温《拇指姑娘》
师:请同学们打开《七彩语文》,翻到第六页,这里有三个童话故事,请你们自由的读一读,读完之后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故事?好,开始!谁喜欢《拇指姑娘》?哦,这么多人喜欢!那么谁愿意把这一段文字读给大家听呢?来这个孩子读读看。
生:荷叶载着拇指姑娘,顺着河流向下漂去。小鸟们看见了,一起唱道:“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拇指姑娘被冲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白色的蝴蝶飞来在她身边翩翩起舞,然后落到睡莲上。拇指姑娘高兴起来,解下腰上的缎带,一头拴住蝴蝶,一头拴在睡莲叶上,这下睡莲叶比刚才前进的更快了。
师:有没有听出问题来?生:有。
师:你说,把话筒递给她。生:顺着河流向下游漂去,她把“游”漏掉了。
师:另外,这里有个多音字,读第四声“载”,再跟我读一遍,载。生:载
师:好,那么谁来说说看,你为什么喜欢拇指姑娘呢?
生:我还觉得拇指姑娘很聪明,从这里可以看出,睡莲叶载着拇指姑娘,顺着河流向下漂去,拇指姑娘体积很小,顺着河流向下漂去,睡在莲叶上就可以快速地前进了。
师:嗯,这真是一个可爱又聪明的小姑娘。知道吗?在安徒生的笔下,拇指姑娘只有这么大,她睡在胡桃壳做的床里,盖着玫瑰花瓣做的被子,在盛满水的盘子里,划着用树叶做的小船,多可爱呀!如果我们去读一读他的原文,你会感到更多的乐趣。
四、再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卖火柴的小女孩》,谁愿意读?来,这个孩子你来读读。
这个故事哪些同学已经看过?这么多同学都看过。好,手放下。那谁来告诉大家,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后来怎么了?
生:我知道她临死之前,她把火柴拴开了,看见了她的……
师:不是叫火柴拴开了,是把火柴划着了。生:划着了,看见了她已经死去的那个婆婆。
师:奶奶生:奶奶。她和她奶奶度过了她最后的一夜,最后她是在火光中,觉得是跟奶奶一起飞上了天。
师:好,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情景吧!
第二天清晨,寒气袭人的时刻,小女孩坐在那两幢房子的角落里,双颊红彤彤的,嘴角上却挂着微笑,她死了,是在旧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冻死的。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照到的只是一具小小的尸体,小女孩坐在那里,身子已经冻得僵硬了,手里依然拿着火柴,一束快要烧尽的火柴埂。她是想暖和暖和身子,有人说道。可是没有人会想到,她曾经看见了那么美丽的东西,也没有人会想到她跟着她的老祖母,是在怎样的光辉照耀之下,走进新年的快乐中去。
这一段是故事的原文,请同学们你们来读一读,读完了之后说一说你的感受是什么?好,开始!来这个同学请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她非常的可怜,并且在新年她还不能吃饱,还要去忍受寒冷和饥饿,我觉得她很可怜。但是,最后她跟奶奶幸福的走进了天堂,我也觉得这个结局是比较完美的。
师:对美好和幸福生活的憧憬,这是安徒生所有童话的一个共同的主题。我第一次读安徒生这部童话的时候,我的感受和大家很相似。今天再来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有意识地上网查找了一些安徒生的资料,请同学们拿出来,快速地浏览一下,看好的孩子,你就来说说看,读了这段资料之后,你有没有一些新的感受?
生:我有一些新的感受。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在我们享受幸福的同时,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关心一下,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而遭受困难和饥饿还有寒冷的人,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
师:嗯,我想安徒生也是这样。其实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中,有一些安徒生童年生活的影子,这个影子在《丑小鸭》中有,在《看门人的儿子》中也有,所以说安徒生的童话虽然想象非常的奇特,但是他总是和生活联系得是那么紧密。好,下面带着这种新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谁愿意读一读。
师:读书啊,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多读一遍,就多了一层理解,多了一份感受,有一个和你们差不多的孩子,他也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完之后,他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想不想读一读?生: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七彩语文》,翻到第10页,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刘倩倩同学的那一首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开始。都读过了吗?生:读过了。
师: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别的同学听?来找个孩子读读看。来,那个。下面哪个孩子没读过?你来,你试试看。
生: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最美丽的一幅,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晚上我和它们睡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师:听完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她这个写得很好,写出了他自己的感受,而且她还发挥了想象,说要把自己的每一个东西都留下来,送给那位受苦受难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好。这首歌感动着我,你们的发言也温暖着我,让我想起了冰心老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47:41)……带着这一份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文字。这里啊,只有两个字,双颊的颊,还有这,没有了。读得真的非常之动情!在安徒生的童话中,那水晶般灿烂透明的心灵,那像大海一样蔚蓝色的忧郁,那流淌的无忧无虑的淡淡的快乐,那一份真挚的同情,那一份美好的向往,构成了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要学会用心去感受童话世界的美,用我们的灵魂和安徒生交流。
五、交流安徒生的其它作品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安徒生童话》,把你们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说给同座位听。读书是幸福的,交流更是一种快乐,你们的这一份快乐也传递给了我,我也想把我的快乐告诉你们,想听吗?生:想
师:在我看来,安徒生童话之所以深受所有人的喜欢,不仅是因为他独特的风格,更因为他的语言非常的平易近人,活泼轻松。你们看,《海的女儿》谁来试试看。来,来。
生:她知道这是她看到他的最后一晚,为了他,她离开了她的族人和家庭,她交出了她美丽的声音,她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痛苦,然后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这是她能和他在一起呼吸同样空气的最后一晚,这是她能看到深沉的海,和布满了星星的天空的最后一晚。
师:好,这里的她是指谁?生:海的女儿。
师:单人旁的他是指谁?生:王子。
师:这是我最喜欢的那个段落,记得小的时候在读《海的女儿》的时候,我体会到的是那一份优美和感伤,长大后再来读《海的女儿》,我体会到的是爱的代价和无言的牺牲。好,谁愿意把这段话再来读一遍。找个同学,来,这个孩子你来读读看。
生:她知道这是她看到他的最后一晚,为了他,她离开了她的族人和家庭,她交出了她美丽的声音,她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苦痛,然后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这是她能和他在一起,呼吸同样空气的最后一晚,这是她能看到深沉的海,和布满了星星的天空的最后一晚。
师:这些经典的语句,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天空中闪耀,就让它永恒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吧!
六、总结延伸
师:安徒生曾经写过一本自传,书名叫《真爱让我如此幸福》,这里的真爱是指对书的真爱,对生活的真爱,更是对童话的真爱。在这一本自传里,他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就是一个童话,我的人生也是一个童话,这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着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52:24),童话是我一生的阿拉丁神灯。”今天我们重温经典,感受安徒生。以后我们还将感受更多的经典,读更多的书,让书成为照耀我们一生的阿拉丁神灯。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采访郭学萍老师】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你的教学的录像非常的精彩。
郭学萍:我想不是我的精彩,是孩子们阅读之后,他们呈现的那一份精彩。因为是在孩子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我在此基础上,上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实际上我的目的有三个,第一个就是重温经典,感知童话;第二个呢,就是说我想让孩子们对安徒生的了解,不拘泥于童话,因为安徒生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人,让孩子对安徒生有个很全面的认识;第三呢,实际上在这样的阅读指导课上,我也力求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这种方法当然不是很机械地,作为知识呈现,而是润物无声的那一种,就是潜移默化,这是阅读的第二个境界。阅读的第三个境界就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应该是追寻民族根的文化的阅读。这个很多学校做得都很好,我们一般是读《唐诗宋词》必背70首,大家都这样去做。此外呢,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有所领略。像我们这一次学了《孔子游春》,孩子们就开始读《论语》。我觉得这些都是根的文化,这些中华传统的东西,应该属于精萃的东西、精华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引导孩子去有所接纳。
还有,其实课后的拓展也非常的关键,我们要思考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怎么有机结合在一起,我想课外的拓展非常必要,老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比如学了《莫泊桑拜师》之后呢,我就向孩子介绍莫泊桑的《项链》,再向他们介绍一下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此外呢,我们还鼓励孩子再去找一找世界另外两大短篇小说家契科夫和欧亨利的作品。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了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绿叶》、《警察与赞美诗》。我又和孩子一起读了契科夫的《套中人》、《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应该说这三位:莫泊桑、契科夫、欧亨利这三位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他们的作品应该说各具特色。孩子们也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了各自的精彩。另外像读了《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文章之后,我就带着孩子们读了冰心的一系列的文章,比如她的《笑》,比如《往事》、《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我至今还非常清晰地记得,我跟孩子们一起读她的《纸船》:“我从不肯忘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后面写道:“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孩子在阅读这些诗歌,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也许他们并不能达到成人的理解的深度,他们也许并不懂得成人的一种内心世界,但是我总觉得,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触摸到久远以后的感情和哲学,这对他们生命的理会或者诗意的形成,也是一个久远的点拨,永远的养育。这是我就想讲的第一点,也就是阅读的第一种境界,就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探究作者思绪的阅读。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江上层楼翠蔼间,满帘春水满江山”,这是打开视野入佳境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引领孩子读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要广泛,除了读文学作品,还带着他们读科技的、历史的,比如说有的孩子在寒假期间,他就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照着阅读,读出了其中的另一种滋味。除此之外,我们不仅带孩子读当代的一些著名儿童文学家的作品,还带着他们读现代的、古代的作品,不仅读中国的,还读外国的一些作品。指导的过程中啊,我们就是说注意抓住契机。比如说2005年4月2日,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我呢,就是抓住这样一个契机,我们全班孩子一起读安徒生的童话。
主持人:非常好,听说您的亲子阅读做得也非常出色,您能不能专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郭学萍:好的。亲子阅读我想首先要和家长进行很好的沟通,所以在一开学的时候,我们就发了一份《告家长书》,在这份告家长书里面,向家长陈述了课外阅读的意义、亲子阅读的目标,以及我们推荐的亲子阅读的一些书目……就是让家长知道,我该怎么做,然后努力配合我们。这是第一。第二,在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我想很多家长有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怎么带着孩子去读,所以我们就有亲子阅读开放日。我上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时候,我们邀请家长,邀请学校的其他的老师来一起来听,让家长更加了解我们老师是怎么指导孩子读书的,能找寻到孩子阅读的足迹和规律。第三呢,组建亲子阅读沙龙。这个沙龙实际上是我把班级的家长会给它换了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创新,把一般意义上的家长会,变成一种特色家长会,也就是亲子阅读沙龙,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有主题的,也可以很闲散地,邀请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家庭来进行介绍。就是让这个,可以说是优势资源达到一种共享。对,是相互启发。第四,我们鼓励每个家庭建设家庭书橱。就是让他们把书按照有益或者有趣分类,教辅书一类,或者说我的经典名著一类,或者说科技的、历史的,或者是报刊杂志,有意识地引导家长把孩子的图书进行归类。每一家都建立家庭书橱,这些书目,班级有一份总的,这样便于有的时候可以带来进行相互交流,这就讲到做的第五点,图书的流动。我们的课外图书就像跳蚤市场一样,就是每个孩子把自己看过的书,拿到班上来,和别的孩子可以进行交换。也可以进行互相买卖,让图书流动起来。第六呢,开展了一系列的亲子阅读的活动:比如说快乐一刻钟。这个一刻钟呢,可以是孩子睡前,父母亲讲给他们听,也可以是早晨。而且呢,我们还改变了一直就是父母亲讲故事、读书给孩子听,我觉得像我们都是高年级的孩子了,我也鼓励孩子们把故事,或者书读给家长听。然后呢,还有比如说亲子共演、亲子共画,还有其他的一些形式……最后呢,为了展示,我们也有一个终极的评价体系,根据自我申报和班级测评,评出书香家庭,算是给亲子阅读做得比较好的家庭一种鼓励吧!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9:47:41 | 只看该作者

专题六:
做有魅力的语文教师

第一讲(上):大家眼中的魅力教师
第一学时:大家眼中的魅力教师
付宜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一、影视媒体中的教师形象
成为一名有魅力的语文教师可以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梦想。什么是有魅力的语文教师?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这是我们这一专题研修要探讨的话题。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她是谁?
这是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的主人公瓦尔娃拉。影片讲述了一位平凡的乡村女教师的故事。刚从学校毕业的女教师孤身一人到遥远的西伯利亚的乡村当教师。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对教师也充满戒备和排斥。但最终在女教师的努力下,家长们慢慢接受了她,孩子们也走进了学校。女教师大半生奉献给了乡村的小学教育,后来,她当上了校长,她过去的学生也回到学校当起了教师。苏联卫国战争结束时,女教师因为自己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的奖赏——国家教育最高勋章。在这部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画面:
乡村小教室里面空空荡荡,一个学生也没有,女教师失望地但仍用憧憬的声音对心目中的孩子们说:孩子们,现在开始上课,我叫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
第二个画面是当教室门口出现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时,女教师激动地走过去,拉住自己小学生的手说:“孩子们,你们要学会念书,写字、算算术。你们将要成为有智慧,有力量的人,我要使你们有理想。
还有一个是她教给孩子们诵读课文的情景——
挺起来胸膛 向前走
天空 树木和沙洲
社会 就是一所大学校
这部拍摄于1947年的以乡村女教师为题材的影片曾经感动和影响过全世界许多地方的人们。特别是在我国,在那个建设祖国的火红年代里,无数学生在这部影片的感召和激励下,走进师范院校,无数毕业生走向祖国的乡村,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投入到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1952年初中毕业时,看了这部苏联影片,片中主人公为小学教育呕心沥血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了她。于是立志当一名教师,成了她的一个梦想。 后来终于梦想成真,成为了一名乡村女教师。我的父母也正是那一年代的师范毕业生。
还有一张照片。她是谁?  
这是我们很熟悉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主人公。同样是个非常有魅力的女教师形象。
这也是一部以小学教师为题材的感人的电影,是日本电影《二十四只眼睛》。讲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担任了乡下一个偏远小岛上的12个孩子的老师,并带领他们渡过了残酷战争年代的感人故事。影片中动人的师生情谊使这部电影一度成为日本电影史上“叫电影观众哭得最多,落泪最深”的艺术影片。
我国的影片中也有不少教师形象,像早年的《早春二月》,当今的《一个也不能少》等。
无论哪个国家的影视媒体塑造出的有魅力的教师形象,让我们看到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爱和情,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与学生的深厚的情。此外这些形象还有一些共同的品格,比如正直、刚毅、真诚和热情等等。
二、我们身边的魅力教师
每个人的成长要接触到很多很多的老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不少类似的魅力老师成为你一生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我今天,我喜欢语文教育,热爱文学,很大因素取决于我遇到过的几位语 文老师。小学的时候,我们老师的板书非常漂亮,毕业时,曾一度全班同学的字写得都极像我们当时的那位语文老师。初中语文老师是北京四中的齐大群老师,如今他早已因年迈退休,但他当年语文课上的音容笑貌和他充满朝气,富有激情与个性的身材、神态仍历历在目。初中三年,他让我们课外背下了200多首古诗文,我们有感于当时每一首他都能脱口而出,他都能信手捏起粉笔,用漂亮的板书萧萧洒洒写满半个黑板,然后三言两语把诗词特点、点睛之处告诉我们。高中有位语文老师。有一件事情老师可能早已忘记或从来没有意识到会让我记忆终生。那时由于我比较偏爱文科,理科成绩很不理想,班里每次考试总分排名都是对我极大的打击。突然有一次,作为班主任的语文老师公布了几个名次,语文第一、历史第一、数学第一……在同学中一直不起眼的我,突然得了好几个第一!这件事后,我的学习状态完全改变。我的孩子现在在念初三,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他第一敬佩的人是他的父亲,第二是他现在的语文老师。他称他们是“伟大”的人。我很高兴。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他自己崇拜的偶像,这个偶像不是别人,是他父亲和老师,还有什么能更让人欣喜的事情?他说,崇拜语文张老师的不止他一人,每天语文课一下课,班里女生们会涌上黑板临摹张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笔迹。世界风云,国内外大事、小事更是一切以张老师的观点为圣旨。有一次孩子说:妈妈,你有办法吗?张老师说他英语不行,不去参加职称考试,可他是那么棒的老师!我说:“没办法!”孩子当时一脸认真、一脸失落。一个老师的悲欢命运能如此牵动他的学生,可能老师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事至今也没跟老师交流过,但我庆幸孩子碰上了一位好老师。
刚才说的都是好老师。那么好老师具体什么样?淄博临淄路晓宁老师说:
要做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老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记得自己在小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喜欢的老师天天在教室,然后会把他教的功课读得非常的出色。爱是双方的,喜欢是彼此的,要想学生喜欢老师,老师必须喜欢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的可爱和可气,你也会尽心尽力地教育好他们,学生也能读懂老师的爱和真诚,哪怕我们的教育有些过头了,学生也一样喜欢你,因为他们知道老师是真心在喜欢学生。我喜欢这一群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孩子们。不敢言说自己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但多年的教学告诉自己是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因为有了这份喜欢,所以我快乐着。要做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具备教学上的智慧,教育中的智慧,同家长交流的智慧,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未来,以博爱的胸怀面对全体学生。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还将继续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学生更喜爱的老师。”
青海油田尹海英老师说:
与朋友闲聊时,我总说教师是一个与学生“斗智斗勇”的职业,且在斗智斗勇中永生。老师这一职业是一个良心活儿,你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你要对他负责,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零件,你生产坏了可以报废,甚至是回炉重炼,但是面对人就不一样了。有很多无奈,也有很多辛苦,让我们在斗智斗勇中继续前进吧。”
福建南安刘月平老师说:
语文教师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往往是一身多职,既是班主任,又可能是音乐教师,甚至还可能是中队辅导员。简单地说,语文教师就像是一个班级的领导,又是一个班级的保姆,一学期下来,语文教师就像是上级又像是勤务员还像个仆人,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往往造成语文教师身心俱疲,穷于应付各种班级事务!工作量比其它科任教师的工作量大得多,可收入却不相上下,甚至更低,原因很简单,语文教师往往只任教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这点在农村小学尤其突出,而学校在评价一个教师时,往往是以“主科”(长期以来小学都把语文、数学两科作为主科)期末考试的成绩定高下,这就造成语文教师所做的其它班级工作的价值无从体现。这也就大大打击了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语文教师大多容易得罪人,特是领导。语文教师大都对文学都有一定的兴趣,甚至有不少语文教师非常有文学才华,这就往往造成语文教师要么有点心高骄气傲,说话不拘小节,无意中就得罪某些人,要么是,有时有些语文教师往往爱发点对现实、对人生的一些感慨,或是一些牢骚、不满。这也就会让某些人心里不高兴,以为这些语文教师是冲他们来着,是在指桑骂槐!为了不得罪人,有的语文教师也就学会了“老实”,而这最直接表现就是他们的教学很难再充满激情。”
这里道出了语文教师的艰辛与许多无奈。
这里还有一些采访的片段,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们心目中魅力的语文教师什么样的?
翟文静:有魅力的语文老师他肯定是睿智而幽默的。
郭志洁:作为语文老师他应该有丰富的语言,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口才,另一方面我想象中他应该是诗情画意的。无论这个生活的条件怎样,无论他的面前有多少的困难,无论现实究竟是怎样的,那么他心中总应该是充满梦想的。他能够引领着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去感受文章背后的美好,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去领悟大自然的美好。他还应该有丰厚的学识,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李昕芳:我觉得他应该有书卷气,在语文课上的表现是有语文味的。在学生面前,她应该是一本让学生读千遍万遍也不厌倦的书。他的美的语言会像蜜一样黏住一切的东西,来吸引学生。这一切来源于老师的博览群书。如果老师在课下读的书越多,范围越广,那么他的知识文化底蕴就越深厚,这样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游刃有余。他会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语文的天地里,在学生的生活空间中去读懂它文字背后的那种深厚的人间情感,或者说去领略大自然的优美风景。这样的话,我觉得自然学生就会亲其诗而信其道。
乔亚孟:首先第一点就是要有爱心,爱自然、爱社会、爱生活,特别是爱自己的学生。孩子会从你的举止言谈当中感受到这种爱。另外还应该有一颗童心,特别是语文教师。当你和孩子分享一篇课文,或者在分享孩子习作的时候,你能用一颗童心,能从孩子们的视角去欣赏、去观察,他们会觉得你和他们的心很近,他们就会亲近你。同时是更加的喜爱你。再有,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还应该有一颗慧心。就是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老师是很聪慧的,他有那么渊博的知识,跟着你他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的阅读的视野,不断地全面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我会不断地很快进步。老师渊博的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都是孩子们所喜爱的,这样的老师,孩子们不仅喜爱他,不仅亲近他,而且会崇拜他。
韩万征:我觉得一个语文老师有魅力,首先他应该是一个和学生心贴着心,善于鼓励、赏识学生的语文老师。他应该还是善于循循善诱的,在交谈的过程中不断地启发学生,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的语文老师。而且一个有魅力的语文老师还应该是有比较高的语文的基本素养。如语言非常的生动,很幽默等,也会使自己更加的有魅力而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闫勇:我觉得魅力这个词既可以从外,也可以从内,从这两方面来谈。外在的魅力可能我们能够看得出来,一个人的风度举止,甚至一个教师的言谈,他的语言素养以及他的一笔好字等等,我们都可以说。内在的呢?比如说一个教师对孩子有没有爱心,对事业有没有一种奉献的热心,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内在的魅力还是靠自己的学养做支撑的。古人说:腹有诗书气字华。真正的魅力恐怕来自于他的内心深处,来自于他不断丰富自己的这种过程。所以我想如果一个教师要想有魅力,恐怕他得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修养不断地提高,这样魅力才能长存。
张?:我觉得师范师范,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在平时特别注意自己的内在文化底蕴,同时又注重修身养性,给人以特别好的,特别清新的,特别闲雅的这种外在表现的老师都挺值得我欣赏的。
吴瑞霞:低年级孩子开始一般都很喜欢上学,可是慢慢地有时候就不太喜欢了,其实跟我们一年级班主任老师或者说语文老师有很大的关系。我觉得作为低年级的老师,他要充分了解孩子们的特点,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应该是从多种角度去培养孩子们。
刘天华:既然是魅力,它一定会吸引人。要说吸引人呢,我想说这个吸引是短暂的,一种眼球的愉悦,暂时的,还是说一种长时间的,像磁场一般牢牢地把人吸引在他的周围。说到老师,那他一定是有办法把孩子吸引在他的周围。这种长时间的吸引,我觉得一定是一种心与心沟通。我想象的一个非常美好的情景,一个语文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画面就是:一位老师,也许是男老师,也许是女老师,他很自然地坐在一片绿绿的草地上,手里拿着一本儿童文学的作品,在翻阅着。这时候,有几个小朋友走过来,是他的学生,他们很自然地坐在老师的身边,把自己的小脑袋凑进那本书,随着老师的翻阅,孩子们也在阅读。随着故事的情节,孩子们和老师他们是同喜同悲的,他们的情感也在跌宕起伏。这可能有点过于浪漫了,但是他始终在我心目里就是我追求的一个语文老师的目标。我想,在这幅画面里边坐着的那位语文老师,他一定是很有魅力的语文老师。
刚才我们用各种方式描绘的一幅幅有魅力的语文教师的画面,我相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不同的解读。
三、如何成为魅力教师
一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小老师的心声: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陈雪媛(江苏淮阴师范学院)
    常听老师们说,我们这批新教师是幸运的,能够沐浴在新课改的阳光下,呼吸着新鲜的氧气。我这样一位青年教师虽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也没有丰富的知识财富,惟有一点点的纸上谈兵,但在我的心中,总是对新课改充满了热诚的希望和无限的追求。
    我参加了多次的听课。每一次听课归来,我都能感觉到台上的教师们真是个个精神抖擞,滔滔不绝,娓娓而谈,而且教学方法也非常先进。我想,如果我是台下的学生,也一定会被他们的教学所深深吸引住的。于是,我开始将他们的优秀方法记录在案,而且尝试渗透。我原以为,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凭着自己那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凭着老教师对自己的提挈,就一定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并且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成为一朵浪花,激荡出自己生命的精彩。在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后,我渐渐发现原来从外学来的一些先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如果长期使用,便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我曾经想方设法地采用各种新花样让学生们参与其中。那些曾让学生乐滋滋的赞美语言也仿佛失去了功效,孩子们麻木了,我也想不出其他赞扬的语言了。然而,日子慢慢逝去,我也一天天的成长,可自己的教学成果却不见起色.于是,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的迷惘,更踌躇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学习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那些先进的方法是否真的行之有效了,那句“好孩子是被表扬出来”的话是否正确了。我开始思考,到底新课改下,我怎么样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呢!
    当我的思考陷入僵局,无法解决时。一次十分宝贵的机会使我能够在听到全国特级教师王老师上的<<一夜的工作>>。整堂课下来,发现王老师上课十分有特色,他说话的语速不快,犹如涓涓细流,让人仿佛身处一个平静的湖面,并无惊涛骇浪,却令我始终感觉到内心有一种东西在蠢蠢欲动。是什么?作为新教师的我也许是资历太浅,当时一直渗透不了。我一直认为老师要上好课,必须要有精神和激情。但直到现在我才隐约地感觉到,对于“精神,激情”这四个字的理解,也许我有点太过肤浅了。我常常在课堂上情绪高涨,想用自己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进入那种意境中,但总是事倍功半。以前总以为:老师说话声音洪亮,语速急促,那才叫有精神有激情?而王老师的上课精神面貌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精、气、神的统一,作为老师,上课最主要的是靠内在的那种气质。王老师的课我记录了十几页纸,虽然记的内容不全,但我也如获珍宝般经常拿来翻阅。而每次回味一次,当时课堂上的种气氛,那种情景,包括自己的感受都会浮涌到眼前。记得当时整堂课下来之后,我的眼眶有一些湿润,而且内心充满了一种激情,虽说对于周总理,我本身是比较崇敬的。曾在他的故居上过四年的大学,对他的生平事迹也是十分了解的,但像那天听课时的感受还是头一遭。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种感情冲激,所以也让我深深地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在吸引着我呢?让我从那一些朴素无华,简明扼要的句子中被牢牢地吸住而且慢慢地随之陷下去!沉下去!在课后的会上,王老师又给我们这些刚刚踏上老师岗位的年青老师上了宝贵的一课,也正是这一课,让我对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不简单的答案。
    在会上,王老师讲到:现在对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在当今这样一个可以少一点知识,但不能缺少文化的课改大潮下,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支撑着。一、丰厚的文化底蕴。二、开阔的课程视野。三、高超的教育智慧。四、远大的职业境界。这四点内容可以说是做好一名语文教师所必需的条件。然而,面对这四大支柱,我发现自身所存在的许多不足.在我的眼中,这些支柱不仅仅是答案,更是一个目标,一个衡量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标尺。结合王老师所讲到的几点内容与我的教学实践总结,我在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方面有了一些感悟。
    一、教法要灵活。在课堂上,优秀的教师能灵活地运用教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这样便于学生接受;语言幽默,适时地激活课堂气氛;能尊重学生的创新,迅速、恰当地处理突发性的教育情景;能循循善诱,而不是生硬灌输;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不要居高临下,而是要平易近人;用心去教学,用心去对待每个学生,此中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
二、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化底蕴,离不开原有的积累,更离不开长期的不断学习。经过不断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自己在大学里学的东西根本满足不了现在的新课程,所以新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理论,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要极大的丰富教学的精神内涵,内在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要把自己培养成智慧型教师。当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自己的脑子慢慢地被掏空的时候,我们不仅会面临不能“与时俱进”,更加严峻的“淘汰”也将放在我们眼前。也许这样的淘汰暂时不来自于社会,但我的内心却十分明白,这样的“淘汰”恰恰来自于自己。
儿时就听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不想当课改优秀教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但是,当我们用满腔的热情投入课改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当老师,特别是一名优秀的老师可真是太难了。付出的可能是自己夜晚那所剩无几的空余时间,可能是朋友之间相聚的欢乐时光,可能是给家人共享天伦的珍贵时刻。而这样的付出,需要毅力,需要勤奋,需要家人的支持乃至需要废寝忘食去拼搏,去连续递增自身的文化底蕴。
记得有一句广告语挺适合现在用于教师的身上:“给身体加油,给头脑充电!”。在小时候就曾学过一首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面对知识面越来越宽,科技容量也越来越来大的新课改,这诗句中包含的道理应该是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的。教师不但要博学广闻,还得天天充“电”。以前常听人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然而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我越来越觉得,那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课改教材警示我们:学无止境。我们不要满足于有一桶水,而是要有常流常新的活水。我对于语文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理解是:
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要“渊博”。我们仅仅只注重“渊”是不够的,更应强调“博”,孔子曰:"博学与文"我们应该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了解,熟知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博览群书,不断地充实自己。中国的唐诗、宋词,是古代诗词文化的精髓,更是我们教师值得好好阅读及体味的,我想只有不断的充电,自己在学习和充实的过程中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刚开始教学中,我发现有一些学生不太喜欢语文课,他们感觉语文太枯燥了,自己都可以自学,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认为,这同教师的底蕴程度是有关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作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精通历史,熟知文史不分家嘛,如果连教师自身都因为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个“能源”而无法准确地把握课文的话,又如何指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打起十二万分的兴趣去将语文这门学科学会,学好,学透呢?
    终于,我慢慢明白了,新课程下,我们并不需要多少华丽的语言,也不需要去过多地赞扬学生。学生需要的是一位学习的指引者,而语文课应该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课程,是学生在故事中学习的课程,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新的理念,是新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不断翻新的表扬方式和眼花缭乱的教学手段。原来,新课程下,老书也可以新上。原来,新课程下,我的宗旨却没有变,学会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比如说爱心,比如说起码的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先进的教育思想等。而作为语文老师还应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读书习惯、写作习惯这两点非常重要。从学科上看,语文老师还应该拥有激情,要么在课堂上开怀大笑,要么被作品感动得流泪,所以语文老师应该是个感情特别丰富的人,既能激发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够带领学生走进作品,这要老师本身就被作品打动,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才来讲这篇课文的,这很重要。   
人们说教师是一个古老而且文明的职业,它承担着将文明延续下去的重任。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年轻的职业,因为它是和童年,青春和希望联系在一起的。我还想说语文教师是一个饱含情感和充满活力的职业,因为它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感动,用激情去唤醒,它会让我们永远青春并富有魅力。
第一讲(下):如何成为魅力教师
第二学时:如何成为魅力教师
    主持人:刚才我们用各种形式,从不同角度更多地谈了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什么样?下面的时间,我们着重探讨怎么成为有魅力的小学语文教师。为此,我们特别请来了知名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四位核心成员,他们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巢宗琪教授,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组负责人,还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方智范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雷实教授,以及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任北京市教研中心主任王云峰老师,我们听听他们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巢宗祺:华东师大中文系原来一位老先生叫岳百生,他说语文老师的基本功概括起来叫“一一三”。就是一口普通话,一手漂亮字,三百篇诗文。要背诵三百篇诗文,这个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他这个话是上世纪60年代说的,到了今天,我们看看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是怎么样的?我觉得他这个一一三的概括,老师们很容易掌握,很容易接受。那么今天的语文老师可能觉得,这么一个概括,可能还有一些不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有一些新的要求。所以我们各位可以围绕这么一个题目,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来讨论讨论。
    王云峰:其实巢老师刚才说的这个很有意思。一笔好字,一口流利清晰的普通话,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素养。但是更多的是技能性的素养。那么要有300篇的文章,这是一个文化底蕴,一个老师特别是一个好的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扎实的文化基础。因为在小孩子的语言的启蒙阶段,有一个扎实的文化基础,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在这个阶段受老师的影响非常大,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老爱说这是我爸爸说的,我妈妈说的,一进小学以后就说这是我老师说的。显然这个阶段,小学老师他自身的语文素养,他对言语的品味、感受和把握,通过他的教学是直接传达给孩子,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可能这个扎实的功底不只是三百篇文章。
    巢宗祺:到了今天,他需要运用电脑,因此多媒体技术就需要了。另外,过去是300篇文章,但关于语文方面,另外一些可能提取的新的知识,过去不讲究,今天他作为了一个老师,他还是需要的。在这里,不仅仅是小学了,还可能是中学语文老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在语言的文字的、文学的等等这些方面的一些知识专业素养都需要。所以这个范围可能要比这个数要更大一些。
    雷实:三百篇文章,它是三百篇诗,三百篇诗文,这个提法,在上海有过在武汉原来有个教育局局长也这样提过,这三百篇文章我们把它理解成一个最基本的文化积累。你像《唐诗三百首》,它为什么说三百呢?就是基本上把唐诗最基本的东西弄清楚了。《古文观止》,也是有将近200多篇。就是说,在这个方面,好比是现在的一个语文老师,他应该有很多这个方面的三百。文学方面,它应该有个基本的两三百,好比说《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庄子选》,包括经典的、历史的、史记的部分选读,《左传》的部分选读等。也得有个两三百。还有童话,现在的这个童话,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研究儿童文学。儿童文学除了读够两三百之外,除了两三百是个基本的积累,还有科技的文章,语文老师要懂得很多科技、艺术,了解这些东西。它也有一个基本的两三百吧。还有教育学的、心理学的这些东西也要有一些积累。如果从教育学、心理学的积累,我建议语文老师,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要把教育学的、心理学的一些历史上有过的一些教育实验,有过的教育改革了解一下。他比我们现在背几个教育的基本原则可能要好一些。
    巢宗祺:其实就是通过案例,通过教育教学的案例,用更加带有体验性的一些东西来学习。
    雷实:你像我们中国过去的集中识字的一些方法,二三十年代在我们中国开展过的,这个自学辅导法、情景教学法等,甚至于我们现在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些教学方法,在二三十年代,都曾经实验过。但是现在比他们发展了。有一本书,我可以介绍给小学语文老师,包括中学语文老师都可以看一看。就是斯霞老师写的《我的教学生涯》。书中回忆她当初,在1919年杜威来华演讲之后,在南京附小现在的南京师大附小,领着学生做了一次南京市的情况调查报告,让学生去调查了以后写。这是二三十年代,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回来写得很好。书里做了回忆。我们现在老师说,让我们学生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好像很困难,其实我们的前辈,他们就敢。学这样的一些案例课的历史,它有一些什么好处呢?第一个好处,我们不是一切从零开始。第二个好处,这些历史发展中都有经验和教训,无论是来自正面还是反面的,我们都可以学到很多。《我的教学生涯》不光是小学老师,中学语文老师,在我们华中师大教育系我们所有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我都要求他们看一看。因为真正的教育家,建国以后,真正能够说得上是教育家的在我心目当中,斯霞是算一个。我们这些搞教育学的,我们在她面前,相比的话,确实是要差多了。
    巢宗祺:她是由自己的体验,由自己的工作的经验,从自己的一种甜酸苦辣里做出来的。
    雷实:她的研究中体现出一种独立的人格和一种爱心。在我的心目当中,她是这样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王云峰:这个过程中,其实可以得到很多具体的经验。比如说,斯霞老师教孩子学字理的方法,还有一些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自己怎么发现问题,怎么感受问题,也会有很多具体的经验。
    雷实:还有,她怎么负担着一个家庭的沉重的负担,而且还要把学校的工作都干得很好,他怎么样做人。
    方智范:对,刚才几位老师讲到小学语文老师的素养问题。可能我们第一线的老师觉得,要看很多书,因为这个巢老师、王老师、雷老师都说,要看古诗文300篇,要背下来,然后要看儿童文学的著作,然后要看心理学的、看教育学的,看各种书。那么现在第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工作负担本来就很重,家庭还有拖累,还要做班主任。因此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看书呢?肯定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想应该说什么书都很重要。理论的书也重要,实践的书也重要,各种书都很重要,那么我觉得,就我们课程改革的这个实践的进程来说,最好的读书办法,是在工作中,带着问题读书。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因为我们这个小学语文老师,一般来说,他不会专门去搞一个理论研究,或者专门在我们这个中文专业的哪一个专业方向上,他要进行很深的探索。但是语文教学我觉得是一种非常丰富的事情,实际上对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知识、能力、理论包括思想方法,他的底蕴素养,是一种全面的要求。面对这种挑战的时候,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改革中,遇到一些需要思考、需要探索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去选读一些书,选读一些书,就这些书如果选定了,比如说刚才雷老师推荐的,斯霞老师的书,那就可以精读,可以仔细的研究,但有时候平时也可以随便翻翻,有一个泛读,有一个读书量。所以我想,一个办法就是带着问题读书。另外一个就是说,要有一个读书的面,就是有比较开阔的视野。因为我们课程标准里边规定了,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老师你这个从事这个语文教学,结果自己的读书的面,自己的知识视野,都还赶不上学生,那个就不行了。那要非常从容的,从容有余地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觉得从根治上恐怕就有问题。所以我觉得,既要提倡多读书,同时提倡带着问题读书,还要提倡小学老师养成一种随便翻翻的这样一种习惯,我觉得可能会使无意之中有所得。在你不经验之前,碰到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你忽然会联系到自己曾经看过的哪本书。哪件事,哪个观点。所以我想,对刚才各位讲的读书问题,我想对我们第一线的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一些这样的引导,希望老师们能够采取多种方法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王云峰:这其实对老师来说很重要,结合实际的工作去读书。在教学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前两年开始,我们这两年多了,首都师范大学初级教育学院一个老师和顺义天竺中心小学的老师,一起围绕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做了一个教学改革的研究。刚开始老师们就觉得要读那些文字的书很没意思。后来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地在教字的过程中发现,其实真的有一点文字功底,对教字非常有好处。举个例子,老师们教孩子认识春天的春,说文解字里讲,春是草木萌生之态。看那个篆字,就是一个地平线,有出头的小草,有刚刚冒丫的草,就在春阳抚育下那个草刚刚发芽的那个状态、那个季节就叫春,如果老师对这个字有一个领悟,大概读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瞧去,田野里、园子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他就很容易感受到所谓草色遥看近却无,他就能看到了。我们给老师们建议,去看,开始老师们觉得,看那个书很没有意思。汉字很枯燥。慢慢地他发现其实理解我们汉字,从象形字转化过来,这样一个表意文字特征,就非常有意思。后来他们上课中就选用了一些这种甲骨文,一些篆字,并把这些字的图片给孩子展示,通过多媒体。
有一天我去听课,讲那个争夺的争,他用了一个甲骨文,就是一个棍两只手。孩子们前面已经知道那个就是手的样子,一看那个字,两个手在抢一个棍,他就把争夺的争的意思马上就联系起来了。于是这种争抢的意思就把握的很好。在那个过程中,有的老师就跟我说,开始是对汉字没感觉,他们那个一个语文室的主任小李老师说,我现在有点成了汉字迷了,我特别想去读这个书。我觉得方老师的建议,从工作入手去读书很好。当然这个过程中,积累文化是一个过程,我倒觉得读书应该是一个习惯。刚才方老师讲,随便翻翻,每天看一看,多积累一些东西。像现在我们的孩子,手头有很多科普的著作,他们的科学知识,大量是通过课外阅读获得的。可这样的一些科学素养,我们的老师可能都没有注意到。就是你对学生的这种学习和发展的了解,可以也是通过你和孩子们,去读相应的书去了解的,其实老师不一定非要读高深的著作,关注孩子们在读什么。跟孩子一起读书,这对这老师来说,去提升他的对新知识的理解,扩展他的视野,也是有帮助的。
    雷实:这里边我感觉有一个凡是读书的人,这个老师肯定读书里面会有差别的。有的人就很喜欢读书,有的人看着书读读读就睡着了。这个读书,这个语文老师恐怕还要把读书当做一种享受。他当做这个享受,他读《论语》,他不痛苦。有一位小学的语文老师,他曾经跟我说,我说我今年暑假下决心,把《论语》读完。我说那很苦的。他说我下决心读一次。读了一个暑假,写了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这个老师我相信这个暑假,在他一辈子回忆当中,会感觉到非常的有意义。这个语文老师读书他成为一种享受之后,他读的多了以后,他就不感觉到是外在的你要我读书,变成自己要读书。还有一个,这个恐怕领导,包括各级的领导,像王教授,还要给老师一种读书的时间,不要把一些什么检查、备课,备课的教案,那些东西搞得太过了,过了以后老师没有时间,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愉快的读书,没有闲暇,就没有创造。在这点上,恐怕在制度上还可以放放。因为语文老师读书,终究语文是你的职业,是你的吃饭的根本,所谓第一点。所以你读书恐怕还跟别的人读书有一点不同。恐怕还是要动点笔墨,还是要写点杂记,因为这是你赖以谋生的一个职业,是要利用你的语文素养去教育培养后一代的人的语文素养。
    巢宗祺:现在对孩子要求他有阅读的兴趣,有阅读的习惯,阅读的品位,你语文老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你自己没有读书的兴趣,你自己没有读书的习惯,你去跟学生灌输,你的言行实际上可能是你要去读什么?就在自己的谈吐教学中间表现出来,就是不读书就无法,一个老师是一个楷模,所以现在大家都知道,成为终身学习的习惯,雷老师刚才讲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给他创造条件,有那么一些时间去学习。
    王云峰:现在有的校长在提倡,老师们一学期读几本好书。
    方智范:导向很好。这是一个好校长,有眼光的。
    巢宗祺:前两天在线研讨,有一个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来,现在有的老师,他自己不爱读书,不爱写文章。你说怎么办?我说我没有办法,我作为一个学校的老师我有什么办法?我说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说你自己是不读书,不写东西的,那是说不过去的。语文老师就要有这么一个兴趣,这样一个习惯。刚才我们说到的是,一个是语文老师的底气,一个基本功。那么这基本功教给孩子比较好的习惯,是这么一种品位。另外就是又谈到了,在原来的底子上头,你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社会在变化,你的教学对象在变化,还有你自己如果对这个教学有更高的追求的话,那就是要不断地研究。另外我还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说,语文老师还应该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你自己像个书呆子,去培养一批新的书呆子。
所以除了语文老师在读书当中,你在生活当中,应该要培养一些生活的情趣。
    方智范:这个我想到,对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这个专业素养的要求,这里边在课程改革进程中间,很多老师他都注意到了。但是也有一些老师呢,他工夫没有花在像读书,扩大视野,注重积累这些方面。反而有时候会什么呢?就是有一种误解,就是说,怎么样把课堂搞得热闹,这个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间,我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这种现象还是蛮普遍的。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活跃。那么特别我们现在小学语文老师,都比较年轻,女老师多,而且呢跟学生之间也非常有一种亲和力,形象也很好,普通话很标准,具备了非常好的一些自身条件。但是呢,对这次课程改革,某些方面的倡导,她有误解。认为比方运用多媒体,或者是唱唱、跳跳、做做游戏。所以有一些小学语文老师,她自我形象设计,去像节目主持人靠拢,所以巢老师刚才讲到,要有情趣有品位。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我觉得是应该有书卷气,所以我觉得,当然我不否定,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能够唱歌,能够跳舞,能够与同学做游戏,自我形象很好,这些都是很好的条件。但是光有这些不行,特别如果把课堂教学这个引导到展现自我风采,而不是用自己的比较高的语文素养去带领学生,带领我们的下一代去培养这种比较好的语文素养,那就成问题了。这个我举一个例子,那个未必是小学的,但是小学老师也都知道,比方课文里边有一篇课文民歌《莫上桑》,《莫上桑》它里边就写道,秦罗敷很美。然后里边的一些人物,这个少年、老者、包括太守,大家都在观罗敷,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说诗歌里面各种人物都在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有一个男孩子,在下面就回答:好色。就回答了这两个字。如果是缺乏素养的老师,很有可能一种是训斥他,如果这是一堂观摩课或者公开课,那显然那个学生就是在调皮捣蛋,捣乱了。但是如果他有素养,他知道《莫上桑》这首诗歌的来龙去脉,或者甚至了解一点现在研究诗歌的人,对它有一些怎样的解释,就可以很好地引导。那位老师做到了。他平时看书比较多,结果他马上就讲,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好色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后他就对这首诗的解读,就引导到一个比较正确的方向上。过去我小时候念这首诗,老师跟我们就讲,秦罗敷是劳动人民的优秀代表,又机智又勇敢,这个统治阶级的代表太守跟他斗争,最后她斗争胜利了,这首诗就这个主题。这样的一种观念现在看来就比较狭隘了。但是这个老师知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而且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内涵进行理解,我认为就比过去有所突破。这个东西,经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雷实:这是他随意阅读,阅读积累的成果。他积累经常可能就是平常随便翻翻,掌握了一些最新的评论,掌握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他在解读大学生问题的时候,他很自然地高一层次。
    方智范:这个我就从里面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课改不是经常提倡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是你自己原来的主观的,而且认为是比较好的一种教学设计,但是如果说按照我们新的理念,阅读它是一种对话,那么它的各种可能性都可能发生。它不会完全按照你的教学的预设来进行。那么这种这个各种不同的情况,有很多来自于学生,或者他提出疑问,或者他的别解,你如何去判断他哪些理解是有道理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引导去点播纠正的?哪些是可以适当提升的?这里边就是在于你老师的素养。如果说,你心中有底气,你的视野宽,你的方法多,我想你就基本上能够把那种看似消极的教学因素,转化成有用的教学资源,最后实现课堂上的资源共享。所以我觉得,说来说去,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小语老师自身的素养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王云峰:教师本身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自身的文化素养,对教师处理教学问题,引导孩子去理解很重要。过去我们的小学老师,可能往往把这些东西归结为教学机智,这个老师的教学机智,其实真的好的教学机智,取决于第一对学生的准确理解,对学生自身特点的理解。第二取决于他足够的文化素养。只有这两个东西融合起来,他才能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师生互动中会有很多变化,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好的文化积累,特别是没有对学生的准确理解,那我觉得,这个教学的机智,也不可能是成功的。所以我们在讲老师的素养里面,我是觉得除了作为语文老师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之外,当然要积累要整合,我们有一些人读了很多书,但是我看了要是两角的书橱子,一说起来,他好像知道很多,但是他融会贯通差了一点。需要融合,需要整合,除了这个之外,就是对儿童,特别是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解,这个对语文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就小孩子在这个阶段,他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引导才能发展,这个是很值得关注的。最近我们在做学业质量监测工作过程中发现,就在小学三年级到四年级阶段,孩子写想象作文,往往比写实来的更容易,更丰富、更生动。这就是儿童语言发展阶段的一个特点。他在这样一种经验的发展过程中,他的想象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但是让孩子写实,他可能就不能准确地抓到这个事物。针对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三年级,在我们课程中要求重点要培养学生想象,但是要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理解这个社会,逐渐地去抓住这个。如果老师在这些地方把握不住,他可能就会忽略了对学生的发展,对后面高年级,我们说四年级,五年级,乃至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这个发展就会有影响。所以类似这样的问题,其实很多。我们老师在实验中也能感受到。通过日常与儿童的接触,理解儿童,特别是理解儿童言语的发展,哪些地方他容易学,哪些地方他不太容易学,会有什么问题。那么容易学的老师其实就大可不必过分地去教,你就让孩子自主地去学习,通过彼此交流分享经验;而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把握不准的地方是需要发展的关键点,我们老师要专门引导。所以我觉得素养里,还应该有一个关注儿童的语言发展,理解儿童语文素养发展的基本阶段特征。这对小学语文老师大概也是很重要的。
    巢宗祺:老师的素养确实包含的是多方面的。一个他自己的底子要好,底气,但是他不是作为一个研究工作,比如说文字啊,语言啊,文学这方面研究的专家,他是要教学生。刚才雷老师讲的,它要懂一些心理学、教育学。要懂这方面的知识,他的学问跟做某一个学科的研究,他的学问不一样。这里边实际上是在学问上讲的,没有高低之分,可能在某一个学科上,他不如某一个专家,但是他有这个本领,把这样一种方面的研究转为教学形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所以在这上头,教师的素养,应该是有这样一种教学的技能把握。这是作为一个教师跟研究者不一样的地方。
    雷实:刚才方老师说的这个老师现在受电视主持人的影响很大。节目主持人,在公开课上特别明显,这个事情我们不能说他完全不好,这个电视主持人注意应对,注意对话的继续,但是它有些地方,当他移植来教学的时候,他有一些地方要改造,不能够完全像电视主持人那样。因为电视主持人他有他的目的,我们教学是一个读书的思考的过程,所以有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可以经常发现,一个老师上来,有一段精彩的读,是背诵出来的,这段话很好,排比句啊,形容啊,古人写文章这是凤头,先安一个凤头在那儿。然后再开始上课,等到后来跟学生对话,他自己讲解的时候,就没有好多精彩的东西了。教学语言跟不上,他的提问呢?就是很简单的提问,这段什么意思?第二段什么意思?第三段什么意思?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些话都没有思考的深度。那一个人只要会问什么意思就可以讲课了。这段话该他讲一点什么东西的时候,他没有知识给学生,没有新的东西给学生,这个时候到后面就显得不行了。这就是我们,可能我们公开课、竞赛课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有问题。评价一个老师,这个老师有没有华彩,这个老师长得也不漂亮,这个老师形象一般,身体还可能哪些地方还怎么样,但他能够有学问,他讲出的这些东西很好,他跟学生对话,显出他在思考,他的话不多,这样的老师现在少了。
    巢宗祺:老师自己的可能已经熔化在他自己举手投足之间的言情,他就引导在教学上。我以前有一个语文老师,说老实话,我现在回过头来看,他的教学底气,他根本也不怎么讲。他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评论家。但是他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呢?说他在那个讨论作品,课内也好,课外也好,他的眼光是可以从上面往下看,以前我们看到那些东西都是从下面往上看的,对那个东西非常崇拜,只要能签字拿出来,我们都崇拜的不得了了。他那么一看,是用这样一种眼光来看,我们一下子就提升了。眼光就不一样了。这里边就自然而然被他一下子就提升起来了。这一点,老师本人的底气对学生,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影响,那是内涵的影响。
    雷实:我举个例子,小学生上《晏子》,《晏子使楚》,给小学生造成的印象是晏子就是一个很滑稽的、很聪明的,很会巧对的人。说这个人到楚国去,我们是给他一个狗洞,让他进去。这个然后他就说,如果我是到狗国来,我就进狗洞,这种机智,这只是一种传输。这个学生上完了晏子课以后,难道晏子给的就是这个印象吗?而且有人现在考证说,一个城墙那么厚不是很快开一个小狗洞出来的,这个当然也不要去考证他真实,它有意义。有的老师上了《晏子使楚》以后,他说,你们知道晏子是什么人吗?我只给你们说一个大人物,这个大人物叫司马迁,司马迁是怎么样评价晏子的?说如果晏子活着回来,我愿意给他去赶车。就是说,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愿意给他去当司机。司马迁这么伟大的人物,愿意给晏子去赶车。那晏子绝对不只是这点小技巧。如果要了解,看看晏子从他的事情,在处理事情,晏子的那种原则,那种机智,晏子治理国家的那种本领。司马迁对晏子的评价非常高。孔子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这个老师他说这一句话,了很多这不是简单的。你们还有什么方法比他更聪明的?所以我们说老师的底蕴,他是随时领悟出来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评价中,恐怕也要考虑一下,尤其是比赛课、公开课的评价,他往往是值得老师学习的一种典范。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可要独立思考。恐怕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就像刚才像巢老师说的,站在更高一点来看看这个公开课,看看这个竞赛课的评价。
    巢宗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讲他这方面的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不言而喻了。我们议论这些还有很多例子可讲。那么,我们还想到一个人物,应该是大家都想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好的老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据其他的领域。当然其它领域的工作人员都需要,但是作为一个老师特别重要,要对孩子有爱心。有爱心,你的爱心体现在了可能是每一个细小的细节上了。有的时候,你的一个不经意的举措,对孩子的回答等等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一辈子。因为很多人都会谈到,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某一个很可能不是说,老师给过我,教了我很多很多东西,很可能是某一个,一个环节。老师的一个什么动作,一个什么举措,就影响了他。这种情况,想起了很多就像刚才,老师的成长过程中,他可能也是某一个细节影响了他。
我小时候,大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以前我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看《三国演义》,怎么会开始看呢?那时候调皮,跟老师捣蛋,捣蛋以后老师去找你谈话,后来又跟家长说了,家长说你这个孩子不好,这样的不听老师的话,家长逼着写了个悔过书。家长跟老师谈了,他喜欢看看书,家里的那些书,对他已经不合适了。只有等将来有条件的时候,给他多看一点书。后来,老师到学校里边图书馆去借,再发动孩子自己带一些书,成立一个图书角,每星期借一次。这对我来讲,印象最深,可能是影响一辈子的一件事是什么?在那个时候,开始借书的那第一次,老师就是让我站在第一个,第一个借书,随便你挑。我就挑了一本书,第一本书是什么?挑了翻了翻,就是借了一本《失街亭》,就开始认识了。对我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第一看了这本书觉得不过瘾了,还想知道他的来龙去脉,以前怎么样?这个故事的前面怎么样?后面怎么样?那就后来就去借了三国来看,尽管小学三年级看不懂三国,生动活泼看到多少算多少,看了以后,好像知道一点。跟周围的小伙伴就讲故事了,讲故事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另外还有一个,周围的同学看到老师这么对你好,让你第一个挑,大家都围着你,大家都围着你,你怎么样?平时在学校里边,人家都看不上你,你调皮。这个时候自己找到了很好的感觉了。从此,跟那位老师非常的配合,上那个老师的课一点不调皮,非常配合。所以这个老师他自己可能根本是不会把这个当成一回事。他一个很小的举动,他根本没有想到,会怎么样。
    雷实:他怎么会把你放在第一呢?
巢宗祺:我家长跟他说了,以后引导他多看书。这样家长提出这个要求,因此他得到了满足。
王云峰:这是一个很细心的老师。
方智范:给学生一个无声的奖励,比现在我们经常课堂上流行的“你真棒”,“你真优秀”,要有用得多。
雷实:还有一个,这个老师对他没有成见。不因为什么调皮、捣蛋而歧视他。
巢宗祺:那个时候我调皮到什么程度?因为那次是坐在我座位旁边的那一个同学,拿了我的垫板,写字的垫板,去玩了,去玩了被那个老师收去了。收去了以后,一到下课的时候,我的那个同学,夹在同学堆里猫着腰溜走了,那是上第四节课。那么我这个东西拿走了,那次凭什么到了上课,他也做小动作,但是那次没做,自己得理不让人,我没做小动作,这个东西是我的,你要该给我。老师说,找那个同学去要。那个同学走了,你要还给我。你不能拿我的东西。那个老师回办公室,我就到办公室里跟着,但是不让他吃饭。老师上厕所,我在厕所门口等着。
    维权意识是很强的。小孩子好玩。但是这回我觉得我是认真的。我就盯着老师,老师气坏了。因为刚才你,本来刚才我不说,前面那一段,这位老师没有成见,没有对你有什么,他气坏了,气得脸都铁青了,也不让他回家吃饭,我盯着他,你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那个情况下,他后来干脆到我家去了。这样一折腾,后来家长惩罚我,又跟老师道歉,同时又叫我写现在叫检查,以前叫悔过书,又给老师看,说将来给他提供一些书,让他看看。
    方智范:这位老师绝对想不到,他这样的举措,造就了一个大学中文系教授。
    雷实:这个老师这个事例说明,虽然他有时候也是有不理智的,但家长提出以后,他能够心胸宽,哪个人都不能每次都好,这也是正常的。但是这个职业特征,要求他更多地关注孩子,理解孩子。
家长提出了,有一些人放在心上。你就那么一回两回借书的时候,让他站在第一个,这就影响了我读书的习惯。而且不光是读得懂也勉强去读。就喜欢看大部书,大部书从小时候就开始看。所有的优秀的老师,他们都有一点,就是没有耐性的教育确实不行,有的说方法什么东西,在这点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雷实:再一个我还想,语文老师提到素养,从阅读到享受,还把生活当成一种享受。有的老师要会唱唱歌,要会画画,要有一两种爱好,这个东西应该有的。这个可能对小学语文老师特别重要。我们华中师范大学附小招老师,结果有些本科生,这次要报名去考小学老师。学校希望他们能够早点考成,为大学毕业生尽一点很小的力量。结果有十个本科生去报名,一个都没有留下。为什么?他很简单的考试,起个题目写一篇文章,要他口头回答一些问题,就是考试、面试,看他的应变能力。要他展一点才艺。小学老师一定要有一点才艺。结果很多学生是读到高中,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也不会打球,就只会做试卷,结果十个一个都没有进去。这是给我们大学的教育震撼了,给高中教育震撼了。所以老师他要会这些东西。为什么,他跟学生一起,他自己生活得有乐趣。他音乐、美术什么的自己都要会一些。还有以后的发展,包班教学,小学低年级的老师,在很多国家小学中年级老师、高年级老师什么都教,他什么都教以后,他组织一次综合活动,他不像我们现在,语文老师组织一个综合活动,调查旁边的一个污染的河,数学老师也去组织一个活动,统计数字。思想品德也去统计,老师组织这些活动,各种方面都受益。所以对老师的综合能力,也不要有很多负担,会跳个舞、会唱歌、会弹个钢琴、会画点画,是人生的一种享受。这个像我们现在到了要快退休的人,退休了以后,就特别想学这个本领。这是一生有用的。小学语文老师在提高自己素养当中,也当做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不要看成是很痛苦的门外的一种,对他的一种压迫一样。
    巢宗祺:所以在谈前两年我们学校培养目标,中学语文教师,这个培养目标的规格的设计。那时候我就提出,每一个学生至少要有一种业余爱好。就要把它纳入我们,这个专业素养方面来考虑。一个人如果说,他没有这么一种爱好,这个人会变得很乏味。书法、绘画,比如说是弹弹琴,唱唱歌,哪怕你是养养花。
    方智范:巢老师刚才讲到,接着你的话,我们老师有多种的兴趣爱好,要有诗意化的人生,这个也涉及到我们师范院校,就是教学变化,我觉得这个问题将来肯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这次课程改革,进行了六年,其实我觉得从课改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是非常紧迫的问题,如果要从源头上,能够创造一些条件,我觉得呢就是师范院校要承担这个责任。这个话巢老师不能多说,他刚才提到,那几年就是他在做我们华东师大中文系系主任的时候,我们那里有基地班,那是将来准备培养研究者的,还有我们有示范班,示范班当时就做了这样一些教学上的设计,就是关于练好粉笔字,写好毛笔字,还经常进行比赛。系里边进行比赛,普通话不要说,另外就是两百篇,两百篇古诗文背诵,而且要定期检查。
    巢宗祺:那个时候我们提出了,已经提了很长时间了,推的时候有困难。我们系里有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老师,他说你这样做不行的,我们自己能背多少啊?我说我们是过去教育中的受害者,我小时候当然书看得不少,但是背的诗少,但是回过头来看,吃亏了。现在我就不能让我们这个亏,让我们的孩子再吃下去。所以要改变这个局面。而且我们在系里边,这样的老师,或者当系主任,不能武大郎开店。我招来的雇员要比我水平低,我希望他比我们强。所以那时候,有一段时间,学生虽然苦了一点,但是觉得还是有成效的。这样搞呢?我觉得它还是保底。
    方智范:就是作为一个师范生,一手好字,一口好的普通话,这个有几百篇的古诗文的积累,这是一个保底的工作,这个工作我觉得很重要,很重要。我自己觉得,小学阶段,特别是立规矩,积兴趣,特别是厚积累,这是最佳的年龄段。刚才巢老师讲到,过去我们喜欢看书,但不太愿意背书。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古诗文没有很好地去背诵,或者到大学一年,中文系。当时我记得教我们文学的马先生,他就在上课的时候就这么连着背《离骚》,不用拿书。然后要求我们背,我花了两个星期我也背下来了。但是大学的时候,最佳记诵的年龄段已经过了,后来到了中年全都忘掉了。所以现在隐隐约约的,这句是《离骚》的,你说了上句,我可能想得起下句。
    雷实:我对你这点有点不同看法,童年时代的背诵,他是最佳时期,这个承认。但是到了中年,老了以后,人还可以背,还是可以背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20:19:35 | 只看该作者
国家督学成尚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研

一、我们追求的教科研价值取向。
如何定位教科研,渲染教科研的价值?有的视作“敲门砖”,有的视作解不了“近渴”的“远水”。实际上,教科研的定位在于,改变自己、改变别人的同时,也在提升自己和提升别人,改变学校的同时,也在改变学校——创造着学校的特色。
1.改变自己,也在改变别人。提升自己,也在提升别人。《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科研之道,亦然。就是说,科研之道,在于心灵,以其成果影响自己,也在影响别人,影响着学生。这里需要我们换个角度审视教育。当今许多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都很能说明问题。所以,教师即课程,即研究者。
2.营造文化,也在影响人自己。构建一种科研文化。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使我们向自由迈进一步。自由,联系于人的进步。获得自由,也需要获得文化上的进步。就广义上来说,生产、生活也可以视作文化的过程:以文明化天下才是文化的本意,真正文明绝对不强迫别人接受,绝无丑恶的付作用,只有仁善大光辉。中华文明即是以仁善中和之意行于天下,以君子之道和而不同容天下,并且她是上善若水的文化,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行“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文化的最初本意,可以理解为对土地的开发、植物的栽培和农作物的收获。文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生产的方式、生活的方式,生产的过程、生活的过程当作文化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当然可以视作文化过程。
如今,教师在学校里同样生产、生活着,这就是教与学。教育领域之中深层次文化的意义,是现在的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文化过程。你怎么教着,学生怎么学着。
文化的问题要改变教师的生存状态。回顾教师怎么生存?教师应规范生存。因此,教师的各方面必须规范,站在讲台上教师是一门课程,是打开的一本书,对这本书让学生读到什么、读懂什么。这本书应该是“健康”的、“高尚”的、“规范”的。但是,教师仅仅做到规范又是不够的:教师的生存非常狭隘,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远离浮躁,留得清净,安心教书、潜心研究。现代社会太浮躁,这种狭隘的生存又是不够的。因为远离了浮躁的同时也远离了火热的生活。我们教师往往缺少更加深刻的人生思考。教师的生存方式是重复的,面对的是新课程、新教材和不断变化的学生,但是教育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重复生存。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生活方式,重复生存让我们更加熟悉、更加熟练,在成熟中不断发展自己。但重复生存又是不够的,野兔冬天出来寻找食物非常小心,一定要找到自己走路留下的脚印,沿着脚印行走,一见脚印消失,马上退回。但猎人更有智慧,在野兔脚印下面安下陷阱,再复原,野兔出来沿着脚印前进,不知道前面自己脚印下已经有了陷阱,会被拖住。野兔的失败,就在于它过于相信自己,走原始脚印。教师需要经验,需要更多的经验,但有些经验却是危险的。面对经验有时需要反思。

3.教育教学,应该是在变化之中存在。由于从事终身职业的教师易于陷入“重复的生存”,而这种状态是远远不够应付当代教学需要的。好比,野兔满足于沿着自己走过的脚印前行往返,却难免跌入猎人的陷阱。
4.当今社会在不断追求时尚,时尚生活方式影响教师。时尚意味什么,意味未来生活的开端,时尚生活方式意味生活的创新。曾几何时,议论问题的场所改到了酒吧、茶社,在酒吧、茶社里自由,轻松氛围易使你产生灵感。这种时尚生活方式你不能一味拒绝,你必须去理解。但不是所有时尚生活方式都是高尚的,有些时尚是庸俗的、低俗的,甚至是粗俗的、流俗的。以往讨论什么颜色最高级---红色。现在生活中的颜色不断,“高级灰族”漂浮在都市的半空中,男的穿灰色西装,女的穿灰色套装,手提笔记本电脑,口头禅是:我刚从某地下飞机,马上要去美国……高级灰族原是生活在商所里、会所里、写字楼里的,是经济阶层的划分,现在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作秀,酸酸的、怪怪的。面对时尚生活方式,你既要迎接又要选择,不是随便能够进入校园、进入课堂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教师在生活压力很大的生存状态下,许多教师亚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教师要寻求最好的生活方式。它是规范的,但不仅是规范;它是狭隘的,但更加宏观、开阔;是重复的,但要在重复中找到每天太阳升起的新鲜感觉,追求时尚,要追求高尚、崇高,引导孩子伟大,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而创造来自我们的教科研。教科研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学习、工作习惯;教科研和你的学习工作联系起来,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世纪70年代美国流行两句话,如今在中国成为现实,教师即课程,教师即研究者。教育科研的价值定位在文化。
5.教科研是为改变学校,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力。为了能够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在南京中央门外安怀路有一所普通学校,有人称这所学校是一所神奇的学校,校长是一个神奇的校长,学校在短短五年发生了巨变。变化的原因是该学校进行一个总课题研究——“练武立志”,“练武立志”成为该学校的必修课,但练武背后是立志,立志背后是文化,文化背后是一种精神。因此带来学校文化变化。成功的教科研具有凝聚力和开发力,可以开发沉睡的潜力。教育科研并在提升学校品位方面提供新的平台,推动实现新的飞跃。许多教科研专家,如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情智教育研究”,就是意欲改变“愚蠢的教育”。
二、我们追求的教科研品质。
教科研本身应有的品质,其实就是以研究者的品质为前提。人们就是在锻造教科研品位的过程之中,锻造着自己的品质。
1.“真实”。”真实”是教科研十分重要的品质,是针对教科研不应虚假、虚空,只有其名而无其实。真正的教育科研是虚拟的,虚拟就是想象的,但是必须反对虚假、虚空。真实的研究来自真问题,问题应是真实的,譬如现代课程改革中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生成”而忽略“预设”,注意情境、温度而忽视深度,注意小组合作学习,注意“探究”而忽视“接受式”,课堂无纪律、无序……这些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否都是由课程改革带来的。这些问题反映在公开课上,还是“常态课”上,平时上课都这样上吗?课堂无纪律、无序,只有自由、表扬,没有批评,鼓励廉价了……对于所有这些,需要分析研究,去伪存真,都要分析,筛选,绝对不能从假问题出发。课题设计不可以凭空想象出来。
无锡堰桥小学就是从多媒体的滥用趋向中的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发现了研究方向和教学策略,指出了有关设施使用的时间长短和时序安排应该得当,呈现方式应该能够引导感知,呈现时机应该在于链接,在于重点,以及学生容易发生困惑之处。
真实的研究,可贵在于过程的真实,没有过程性研究,就没有真实的教科研。教育科研的生命在于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教育科研存在,没有过程中生成就没有教育科研的存在。教科研课题研究的“中期研讨交流”,价值就在于对前期进行梳理和明确下一阶段方向、思路。
真实的研究,其成果也应该真实,需要以真实的事实数据说话。所以课题研究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论文也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你不做,就没有数据、没有结果,没有事实。为什么对教育科研不信任是不真实。教育科研要真正解决一些问题,教育科研不是远水,是近水;不是塑料花,是开放芬芳、鲜活的花,开放在心灵深处的花。到那时教育科研不是一个饭碗,不是一个奢侈品,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2.“规范”。教育科研有规范要求。规范的教科研需要引领,教科研的规范,需要有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包括过程、资料、方法等,都要纳入正常工作布置和要求;校本教研的实施,则需要分解和细化。
3.“创新”。教育科研在原有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甚至提出新的理论。如果提出的新的理论要求过高,他要提出自己一些新的看法、观点。我们不谈原创性,但是在原有基础上要有提升、发展。邗江中学有个课题研究,原来叫做“让学生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后来改为“道德课堂”,“让学生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完全是德育问题吗,道德课堂就是德育课堂吗?就是针对社会上道德滑坡现象和“不道德的教育”问题的创新。其价值就在于指出了“教育应即德育”,而这不应截然分开。其他诸如“间接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进行,而不以说教为载体,指向人的尊严、生活、自由),“数学哲学”“数学文化”等都属于有创意的课题,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要提出新的观点。
4.“有效”。即:让学生、学校、自己切实有效地发生“积极变化”。如果课题研究证实一个问题不存在,是虚假的,它不仅证实了而且“证伪”了,它否定一个问题,推翻了一个结论,这种研究也都是有效的。有效与否都需要经过论证,要经过转化。当然,“证实”与“证伪”,都可能是有效课题。
三、我们应该关注教育智慧问题。

1.什么是教育智慧。
教育教学中有知识,但形成了为知识主义;教育教学有技术,但形成了为技术主义、为科学主义。教育教学中有没有一种东西超越知识,超越技术的?我认为有,这就是在文化土壤生长出来的智慧、教育智慧。这应该是我们的教育科研高度关注的问题。

教育智慧形成了教育品格。智慧问题很难,但智慧又是实在存在的。

智慧很难界定。古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很有智慧,但不知智慧为何物。他苦苦思索着智慧的本质,不得其解。听说雅典有很多有智慧的人,他访问了雅典城所有有智慧的,结果非常失望:那些人号称有智慧其实根本没有智慧。苏格拉底悟出一个千古名言:“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暗含智慧很难界定。也许,智慧就是问题的发现和发现的问题?面对新课程教材体系,我们要学习、钻研、反思。

孔子有智慧,孔子喜欢用比喻,最喜欢用水作比喻。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又是最有力量的东西。所以用水作比喻,是一个根源性的比喻。智者乐水,仁者乐善;智者动,仁者静……有智慧的人喜欢水,喜欢水的流动、灵动,智慧的人是非常快乐、喜欢动的、不安分的。说智者乐水,实际也是说智慧像水,智慧像水流淌,像水奔腾,像水跳跃,在水的流动之中、跳跃欢畅中智慧生长起来,智慧是灵动的、凌空的。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是虚无缥缈的。智慧不可界定,但可以解释。教育教学中有时不要给概念下定义,但可以给概念作解释。

海门实验小学一位老师进行乘法-乘号的教学,以8个“2”相加的现象为载体,设置教学情境,在黑板上板书连加,有意写出9个“2”,计算结果自然不对。于是,学生之中有细心的发现老师“错误地”多写了1个“+2”。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原因:是“+”号太多了,容易发生错误。怎么办?在七嘴八舌之后,便有学生想到,以一个什么符号,来代表不止一个“2”连加,竟然就有学生想到,那个“+”号,变换一个角度,成为“×”号,就可以代表这个意思。这就完成了引导学生自己由“+”悟出“×”的过程。上面这个故事表明,智慧与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

知识是智慧吗?智慧等同知识吗?其实,这也是千古难题。中国古代说到“知”,既有智慧也有知识,两者有着同一性:“知”的过程,即赖于“智”;有“知”为基础,才会产生“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恰似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舍一不可,否则就会失去特有稳定性。

智与知也有不同。

陶行知先生讲到,二者的获取方法不同。知识:外在,可以获取、传授、转让,甚至贩卖;智慧:是个体内心深层的,是每个人在内心心智大门被打开以后生成了智慧。智慧是生长、生成,不可转让、贩卖。注意:小孩的好奇心可能稍纵即逝,需要发现、抓住、留住。

二者的存在状态也不同。知:是智慧发展过程中的产品。智慧:是一条道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甚至没有起点,只有终点,永远行走在路上。智慧教育让学生在智慧路上健康、自由的行走。人的行走方式,表明人的水平。知仅仅是过程之中的众多产品之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盯住知识,更应注意其他更为重要的东西。

知识追求更多,会产生堆积。智慧只能追求“1”、永恒、绝对、普遍。智慧型的教师不断问自己“1”是什么,善于体恤、反思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学科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的向自己、向教材提问。智者,善于举一反三,反问自己,不断问人、自问。但是,智与知更有联系,密不可分的多方面联系。

——智的载体是能力。有能力的人往往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往往表现出有能力。

亚里斯多德:智慧是内心对人类对有益、有害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理性的能力状态。智是一种能力、状态;叶楠:智慧型教师特征有二,魄力、魅力。

亚里士多德讲的智慧是能力状态。我的理解是,智慧不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能力,能力是综合的。一种能力总是伴随着其他能力,所以它往往是一种能力结构,形成能力的状态、能力的素质,这可能是真正的智慧。重复的训练,是培养能力,但是不道德。智慧附着能力,但智慧的内涵远远超越能力。

——智慧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生活中、班级管理中,数学课堂教学管理中,总会发生一些事情,有时侯要当作什么也没有发生,可能很智慧的。这是一种创意。处事不惊、从容对待,是一种魅力,更是一种人格力量。

——智慧是有道德感、方向感的。2004年奥运会回家去、回到雅典去、回到奥运精神本身去,通过奥运追求和平、热爱和平(雅典,城市名称源于智慧女神名号,因为,人们喜欢象征和平的橄榄枝,不喜欢象征战争的战马)。以雅典城的名字、智慧女神的名字,首先告诉我们智慧离不开道德。根据亚里士多德所讲智慧判定,对人类有益、有害的事情才能行动。保证智慧的方向感,为人类作好事。所以苏格拉底讲:我们每个人把希望寄托在灵魂上,灵魂要寄托在道德上。智慧离不开道德。现在很多人是很有智商,但好多人没有智慧。那些高科技犯罪分子,多聪明,但没有智慧。聪明的人,智商高的人,但不一定有智慧。现代社会有的人有知识没文化,有的人有智商没智慧,有的有理想没行动,有的人有欲望没理想,当代社会有很多扭曲。

让自己有智慧首先要有美德。让学生们生长智慧,让学生们的智慧伴随着道德一起生长,所以道德课堂应是智慧课堂。

——智慧与机智联系在一起。机智是一种外在表现,而智慧是内心存在的。加拿大教育现象学家马克思范美南研究了机智的真实与虚假,对我们理解智慧的真假与虚假很有帮助。他说机智有真实的有虚假饿。真正的机智是为了别人,不张扬、不宣扬,越有智慧的人越沉得住气,不随便夸夸其谈。有智慧的人注重细节,为别人着想。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让自己有一个真实的心灵。教师不能作秀,作秀的教师不可爱,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一位男教师,学识渊博,举止潇洒,为不少学生所倾倒。一位女生,非常爱慕之余,情不自禁写出一篇“情书”,表达对这位老师的爱意。但是,在将书信丢进信筒的一刹那,后悔了,担心老师会拒绝,会报告,会家访,会渲染,会炫耀,会遭致大家的嘲笑,会……以致茶饭不思,生活和学习都是受到极大影响。老师觉察到这位学生的心理,没有直接找这位学生谈话,也没有对其他任何人说到这个方面的情况,只是在一次课堂上,“不经意”地说到,现在的邮局,处理信件很不负责任,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收不到别人给自己的信件了。于是,这位女生就确信,自己的信件,老师并没有收到,于是,这位学生也就重新安下心来,生活重新归于平静。其实,老师是及时收到这位学生来信了。但是,他凭借智慧,巧妙处置女生来信,消弭于“没有发生一样”,消除了写信者的担心,这个就不仅仅是表现处他的能力,更是表现出他的机智,他的道德人性!

——智慧在情境之中诞生。智慧是对情境的认识、辨别、顿悟。生长学生的智慧,要让学生生长在情境之中发。高明的情境创设是在自然状态、非常真实、不知不觉之中让学生进入的。智慧需要在情境之中认知、辨别和顿悟。文明的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自然生成的。

教育智慧之实例:在美国一所中学。一位白人历史老师的教学实践。在一次上课开始的时候,老师宣布:课程学习快结束了,给你们的成绩记载,可以适当变通。学生兴奋。问,如何变通?答:只要你们送一点点礼品。什么礼品?答曰,价值十美元即可,直接送现金也可以。学生欢呼。老师追加一句:黑人例外,不适用这个变通规定。他们送的礼品、礼金无效。于是,现场大乱。在场的黑人学生,以及部分白人学生纷纷站起来,纸团、水果、鸡蛋,以及各类杂物飞向讲台,砸向老师。老师遮挡一阵之后,突然正色宣布:现在正式上课。老师说:同学们,刚才的这样一幕,正是一位黑人领袖所遭遇过的。他为改变黑人的命运,曾经做过极其艰辛的努力和伟大的贡献。现在,本节课,就是讲授关于他的那一段历史——板书:“马丁?路德?金”。

智慧有大有小。大智慧是钱学森教授讲的量智与性智的结合。量智只是自然科学、科学技术范畴。性智是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化、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而没有人文知识,素质结构是不完整的,它不可能在这个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智慧,即使有也是小智慧,小聪明而已。庄子:大智闲闲,小智渐渐;大智炎炎,小智谵谵。大智,大智慧,研究世界、宇宙、人类的;大智闲闲:宏大、博大、从容、挥洒自如。大智慧不拘谨,挥洒自如;小智慧注重细节。大智慧的人说话气魄,气势旺盛,像火在燃烧。小智慧的人重复罗嗦

总之,智慧是真实、奇妙存在于教育过程中,生长自己的智慧生长自己的智慧。

2.带着教育智慧研究儿童。

知人者智。智慧是研究什么的?庄子:自知之明,知人者智。教育智慧在于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和研究儿童。课程改革、教材、教学的改革说到底为了儿童。你首先要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儿童你是谁呀?这是个哲学问题。

所以,要有智慧,要建构课程教材体系,关键是儿童。

——儿童意味着自由者。自由是儿童的天性。没有自由不可能有人的存在,谈不上人的意义、价值、创造。自由是创造之母。让儿童成为真正的儿童,让儿童成为自由者。

有老师引导学生以人的五官为例进行自由想象:说到人的五官,眼睛、鼻孔、耳朵和手足,都是双数,而嘴巴却只有1个,表明需要管住他!如果可以重新安排五官位置,你将如何处置?学生答曰,眉毛可以装在手上,当作牙刷;耳朵可以装在腰上,当作手机;……

创造就是标新立异,标新立异的前提是胡思乱想,胡思乱想的前提是给他一个自由的状态。创新有时就是超前走几步,往后退几步;朝左走几步,往右挪几步。给学生自由首先是给思维自由。霍金的身体大部分瘫痪,只有思维自由,可以继续他的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真正的思维自由。

当然,自有也自有度。黑格尔:当所有人没有自由,你也就没有自由了。他的意思是:自由是在整体之中,不能只有个人的自由,而妨碍别人的自由。杜威:自由实际上有自律。以人为本不是以我为主,不是为所欲为,不是什么事都可以瞎来。

——儿童意味着探索者。探索、探究又是儿童重要的天性。因此,儿童是哲学家。哲学起源于对周围事物、世界的好奇。在学科教学中倡导探究,就顺应促进儿童的“探究”天性。

——儿童又是游戏者。把科学游戏当作现代思维方式。在科学的游戏当中发现科学。只有当人充分游戏时,他才是真正的人,当人不游戏时,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何况儿童。在成人心目中,游戏不真实、不严肃;但在儿童心目中,游戏是真实性和超越性,不严肃性和严肃性相结合的。保护儿童游戏性,就是在教育儿童。不经意之间的游戏,引导从中发现科学,这是最成功的教学实践。

——儿童还是成人之父。明代学者李贽讲:“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非常真实,儿童乃成人之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不能回到儿童时代去,像儿童那样幼稚,能不能在一个更高层次上体现儿童的特点呢?实际上,为了实施引导儿童的成长教育,教师应善于回到过去,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自己的影子。犹如特级教师李吉林所说:我是一个长大了的儿童

——儿童又是“可能性”。人的伟大之处是:人是有可能性的。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存在物,就是人有可能性。儿童的可能性是,儿童是最伟大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未完成的、不成熟。教育儿童就是发现儿童的可能性。最好的教育是在儿童的各种可能性之中,帮助儿童找到最好的可能性,教育需要等待、宽容。儿童的可能性是有差异的,教育需要区分、慢慢来。为了教育孩子,都知道“好妈妈慢慢来”的道理。其实,好教师亦然。


“可能性”在生命之中存在,教育要尊重生命价值。


“可能性”在时间中存在,是流动中的一个”流”,只有在时间中才有可能性。所以,教育是一个过程(在时间中轻轻走过)。教育要在时间的过程中促进他。


“可能性”又在自由之中存在。没有自由,就没有可能性;没有自由就会抹杀可能性。《窗外的小豆豆》的故事,就揭示了教育民主的意义。虽然故事中巴学园的校园生活是不能在中国重复的,当时日本正在一个过渡时期,在一个没人管的时期,能够非常自主地选择教材,选择教学过程,选择教学计划,我们则不敢。但是小林校长的那种尊重、民主、平等、富于人性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闪烁着光芒,仍然值得我们钦佩,

当然,儿童的可能性是伟大的,但也存在危险性。可能性完全有一种变坏的可能,向消极、不健康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同样存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会导致一切“无所谓”的认识,网络世界、电子海洛因会消磨儿童的纯真、纯洁。有一个典型实例很能够说明问题:据说,竟然有学生在听到老师提及异***往问题的时候,不待老师引出教育话题,就声称可以“帮助”老师解决异***往之中的问题。当今生活方式的“娱乐性”,会导致毫无目的的“娱乐化”,课堂教学绝对不可以如此——人的消亡,可能就是你最为喜欢的东西在作用。

总之,认识儿童既要看到他的伟大和天使般的可爱,还要看到儿童的脆弱、粗糙。杜威:从粗糙的东西出来的东西都是粗糙的。不能放弃对儿童的教育,对儿童要求的严格,面对儿童的鼓励、宽容、严格都是道德。所以,要以道德方式关心、关爱儿童的“粗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14:13 , Processed in 0.2948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