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店龙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14 20:0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店龙灯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自居。龙是五瑞兽之首,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自古以来,有关龙的传说浩如烟海,龙也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舞龙灯”是中国春节民俗文化的一部分;“除夕夜的火,元宵节的灯”。春节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世代相传,沉淀下古老而厚重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民间娱乐活动高潮迭起的时间。
    正月十五舞龙灯,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舞龙灯的习俗。赋予了龙之形象的龙灯,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表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庆祝和企愿。为的是喜庆新春佳节,祝祷、预祝来年春夏秋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特别是在农村的人们,为了讨个好彩头都会在正月十五期舞狮玩灯。寄予对来年对美好生活的深深期盼。
    “龙灯”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由于地域征、物质条件、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也呈出千姿百态的景象。流传在杨店一带的“龙灯”,不同于常见的“布龙”、“草把龙”、“板凳龙”、“火龙”等龙灯,而是以其独特的形式用几根绳子象征性的将龙头和龙身相连接。称之为“滚龙”。
    杨店“龙灯”的制作过程,在继承祖辈积累的传统工艺上,对扎制工艺进行了改进。由于选料考究、制作精细,“龙灯“的色彩艳丽、姿态灵动、栩栩如生。龙头是由杨店当地的纸扎铺手工扎制而成,龙头的顶部有一只蟾蛛。一对角、一对“翅子”。 “翅子”象征龙的鳃,分为一大一小,大“翅了”上插有5根长翅苗, 4根短翅苗,小“翅子”上插有5根短翅苗。龙头的前胸叫水甲,后背叫旱甲。扎龙头的学问在龙嘴、“翅子”和“旱甲”。以往龙头、龙尾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五、初六将龙头、龙尾的架子送到当地的纸扎铺龙扎制,这叫“扎龙灯”。龙头是用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杨店龙灯一般为十三节。龙衣分为内衣和外衣。内衣是白布做的,内燃蜡烛,以便夜里玩时透光,夜间表演十分壮观。外衣是用红色的缎布机绣而成,前身左右各绣一条龙和龙珠,后身左右各绣一只凤和太阳,太阳中有一个“日”字。现在的龙衣基本上是在黄陂方安集制作的。

    杨店又号称龙灯之乡,全镇有126条“龙灯”数量不能加,也不能减少,也不许随意转让。都由各自的头人掌管。这里的人崇“龙灯”、“爱龙灯”。 “龙灯”玩得热闹、玩得和气、玩得传统、玩得规矩。玩灯的规矩保留了先人的传统,龙灯拜年的路线是固定的,时间也是固定的,而且顺序也是固定的。当然,从前因此龙彼龙出场次序之争,龙头、龙身、龙尾舞动不当,宗族地界等也发生过冲突和群体械斗事件。随着当地政府管理力度的加强,禁止玩霸王灯、房族灯、门头灯。提倡玩文明灯、和气灯、平安灯。
    杨店农村的玩龙灯一般分为“闹龙灯”、“扎龙灯”、“请龙灯”、“龙开光”、“练灯”、“会灯”、“迎灯”、“ 拜灯”、“送灯”也称“灿灯”。几个阶段。在初三年过后,有龙灯的湾就开始打锣敲鼓,这叫闹龙灯。在初五、初六将龙头、龙尾的架子送到当地的纸扎铺扎制,这叫“扎龙灯”。由于纸扎铺老手艺人自然的减少,年青人也没有人学。龙头、龙尾的架子很早就送到纸扎铺扎制。正月初十左右将已扎好的龙头运回家,这叫“请灯”。正月十一的晚上摆上供设盘,焚香燃烛,给龙狮点睛,这时的龙狮才有灵性,这叫开光。当地舞狮玩龙前都要有“马角”,先是下“马角”然后才能舞狮玩龙。“马角”是由各村指定传人,人们围在他的身边打锣敲鼓、烧香呐喊。下来后的“马角”就像神灵附体一样,不怕冷,手上燃鞭不怕痛。浑身好像筛糠一样的颤抖,拼命的摇头着头,嘴里发出“卟卟”的声音。正月十二是“练灯”,大清早,人们把龙灯从屋里请出,年轻人开始演练,杨店舞龙者,多为湾子里面的年轻人,也不乏刚刚长大还没有成人的大小孩。锣鼓喧天,全湾出动,先到本湾的祠堂或者寺庙里面去朝拜敬香,这叫上小庙;正月十三,全湾出动,去这个地方的共敬的寺庙或者共认的先祖之地朝拜敬香,这叫上大庙;中午所有龙灯按顺序先去杨店镇上的“天符庙”集合朝拜敬香。天符庙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杨店一带的人们心地恶毒,歪风盛行,玉皇大帝查明此处情况后,认为此地人已无可救药.于是便准备以毒药投入东街古井,除掉以此井水为生的一方百姓.恰在这一夜里,一位私塾的老师突然梦到玉皇大帝要投毒古井一事.天亮以后,这位老师带领着他的四个学生到处劝说周围百姓不要吃古井之水,但没有人听他们讲的话,他们只好守在井旁阻止别人取水.当地百姓认为他的头脑有毛病,无人理会,情急之下,老师纵身跳入古井之中,他的四个学生见老师有此义举,也随老师而去纷纷跃入井中,倾刻即死.人们这才明白他们师生所说的话,井中果然有毒,使当地百姓免于一死。
    话说玉皇大帝过后得知了师生五人跳井舍命救一方百姓之事,认为此地还是有一些令人钦佩的忠义之士,便放弃了除去此地百姓的念头.同时被五位师生的行为所感动,于是便让他们升天成仙。杨店百姓为这五位师生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出殡的时候,天空中突然出现各种奇翼的符号,不停地交替普烁.人们认为那是几位师生在天上显灵,于是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庙宇来纪念他们,取名为“天符庙”。
    朝拜“天符庙”然后去侯家庙相会朝拜敬香,轮番比试。侯家庙为总庙当地的龙灯都要来侯家庙朝拜。也是玩龙灯的最高潮时,上百条龙灯一字排开非常壮观,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门前人山人海,鞭炮的硝烟弥漫在上空,锣鼓声、鞭炮声也如煮粥般的爆响。朝拜敬香后各自回湾子,晚上是“迎灯”,家家户户把香案放在门前,点亮的龙灯逐户拜年。正月十四是“拜灯”,村子、湾子之间相互拜,各村、湾的龙灯和狮子在村、湾前迎候。从正月十二一直玩到十五,每天都玩,白天叫“游灯”,晚上到各家名为“贺彩”。正月十五早上镇附近的龙灯又会集到“天符庙” 朝拜后去夏家寨、张家湾、下午3点左右拜完王家湾后,回各自和地方晚上 “送灯”,也称“灿灯”、“龙升天”。深夜十一以后,各家男女老幼点上香烛,围成圆圈,围聚在一起点上一堆篝火,,也有的地方一字排开。由头人将龙灯的眼睛和舌头取下放人火里,意喻龙升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将龙灯头尾放在熊熊大火中翻滚,这叫“灿灯”;唯有夏家寨是在正月十六的晚上“灿灯”。到了正月十六,上次的大小头人与下次的大小头人举行交接仪式,农村称为“干当”会,这一年的灯会就此才算正式结束了。各村头人轮流做,各村子轮流时间不一样,一般是五年一轮回。
源于千年的杨店舞狮玩灯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带有乡土气息的杨店舞龙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将这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打造得更具观赏性,变成一条展现民族风情、带人脱贫致富的腾飞巨龙摆在我们面前。愈是乡土气息的东西、愈是民族民俗的东西、愈是在城市看不到的东西、也是我们愈想了解的东西。看到那无尽人群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也随着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强烈,我们期待来年的正月十五……

[ 本帖最后由 刘舜 于 2008-4-14 20:1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0-4-1 19:07:16 | 只看该作者
[槐荫风情‘老黄’网友原创] 己丑牛年正月十五元宵孝感、黄陂看龙灯

己丑牛年正月十五元宵看龙灯之一:方安杨店篇

新春舞龙灯,家家祈幸福,这已经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永恒不变的传统。也是热热闹闹过春节的最后的高潮。

  前若干年,我们还可以在武汉市区也能见到有组织的玩龙灯,跳狮子、划莲船,开始还可以单位之间玩,后来就渐渐不允许了,只是画定若干广场、公园内进行。近一些年来,因为每年政府都发表通告:元宵节期间几乎囊括了中心城区84条主干道禁止舞龙灯、耍狮子、划彩船的队伍上路表演或者逗留,表演队伍也不准跨区表演,这样的举措几乎完全断送了这个民俗在城市里面的存在的可能。就是在2009年的元宵节,若大的武汉市只是在汉阳江滩举办了一个龙灯表演,报纸上宣传有三千人观看,在三千人之前还要一个形容词:“多达”。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武汉周边的农村里面,这种深植在民族心中的民俗还是浓烈的、顽强地保存和继承着,虽然当地的官方的态度一向是“不支持、不反对”。但是因为郊区和县区的乡村就不同了,那里天地广阔,自由自在。没有人去动员与组织,“月半大于年”,祖祖辈辈的朴实的人们就是这样简单地认识的。于是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自发地参与其间,为了讨个好彩头大家都会在元宵节开门迎接龙狮队,寄予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深深期盼。

  这几年来,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这个时候,我就和一些喜欢民俗的朋友乘车或者自驾,跑了武汉周边的一些县区的地方去看龙灯,今年是己丑牛年,在我们的印象中,牛是勤勉友善的动物与有着勤劳实干的精神。因此我早就开始盘算着今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看龙灯的计划了。

  正月十三是武汉郊区的黄陂与孝感交界地区一带玩灯上庙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高潮迭起的第一个巅峰。正好这一天是周六,当我在盘龙城大桥集合点等的时候,听到雪山在车台里面跟我说,第一集合地点已经集合了20余台车。

  我在头车,难民的车压后,我不经意地向后瞅了一眼,看到开着双闪的车一个接一个,看不到尾。但是车队的速度永远是与车队的大小成反比的,原来计划在第二集合地点必须在8:45出发,结果到9:05才起步。

第一个目的地是:黄陂方安集

方安集有黄陂西部一带很大的灯庙,那是最热闹的地方了,这里的特点是只玩狮子与踩莲船,不玩龙灯;正月十五上午,周边几十个村子都要上一个庙——邓家庙。当天一拨一拨的朝拜队伍按照祖训依次上庙朝拜,锣鼓声与鞭炮声几里远都可以听见。



  我们是沿盘龙城大桥—横店—天河—祁家湾—达义—方安集的路线走的,原来预计10:30以前一定可以到达邓家庙,可是没有预见到这一天的上午,沿路上都有龙灯队伍正在上庙或者在出游。在离达义不远的土庙镇的街上,我们坐的头车刚刚通过,后面的车队就被龙灯队截住了。



  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两只纹彩斑斓、威风凛凛、怒目相视的狮子”,跟着铿锵的鼓点或间或补、或腾或跃;时而像扬蹄嘶鸣,时而好似呲牙瞪眼,犹如猛虎下山;时而引颈长啸、威风八面……



  狮子为百兽之尊,它的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常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舞狮子的习俗,也就是寓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说起舞狮子我们知道,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大约起源于佛教兴起的南北朝时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 。到了唐朝,狮子舞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白居易的《西凉伎》诗中描述说:“假面胡人假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可见当时西凉艺人舞狮的情况,与我们现代所见的舞狮情景很相似。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南派狮舞则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北武汉周边地区,是一个不南不北的中间地带,狮舞也是不南不北的形式,狮头原来多用木头雕琢而成,外面涂以彩绘,嘴是用一根竹条弯曲成一个半园弧以后固定在头的前下方,竹上周边固定一圈长麻丝,这样就可以遮挡舞狮人的身体,且狮子的嘴开合自如,用手掌握十分方便。



  鞭炮不停则舞龙舞狮子是不能停的。虽然看着热闹,但是由于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们堵塞了公里,还是耽误了我们半个小时的时间。

  车队到达方安集的时候已经是快11点了,我们拐进通往邓家庙小路的时候,已经有不少看热闹的人从里面出来,开始以为已经散场了,再一问才知道还有几个村子过一会就要上庙,于是我们把车依次停进一条小路里边的空地上。这是一部分人的合影。



  邓家庙在黄陂方安集南边不到2公里的一个相对孤立的土丘上面,有一条油路从镇边的公路上直通里面。跟前年比起来,外墙被用彩色涂料粉刷了一番;想必平时可能是门可罗雀,可是今天这里成为顶礼膜拜、祈福平安的中心。一些小贩也来赶庙会,琳琅满目的小吃、小玩意惹得一大堆孩子们一阵阵嬉笑声。



  远远传来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铿锵的锣鼓声,一支上庙的队伍过来了。



鲜艳的旌旗如林如树,还有两个伞,叫不出来名字。



  两头狮子在队伍里面总是处在中心的位置,后边一帮敲锣打鼓的乐手,各自杠着大鼓和大锣,边走边富有节奏地敲打。



这是一支以一个湾子为单位的上庙队伍,一年中间就有这么一天,大家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走在一条田间小路上。



老人扛着八角灯



人们来到庙前面的空地上,燃放了成捆的鞭炮,两头狮子在寺庙里面的大殿前虔诚的跳着狮子舞,头人站在寺庙的大门边上,手拿着一盏花灯,口里面念着祈福的话。

他们把一个家族的希冀和祈愿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第二个目的地是:孝感杨店

  今日杨店镇,古名斗山铺,始建于唐朝,后呼杨家店,明代遂呼杨店。因镇上古代设有驿站,又有大诗人苏东坡神游至此,留有“花发颜如玉,风吹面不寒”之句,故又称斗山铺为桃花驿。此地民风淳朴,性情温和,每年正月,方圆数十里之遥皆有耍龙灯舞狮子划龙船踩高跷的习俗。

  杨店又号称龙灯之乡,杨店的龙灯玩得热闹、传统、规矩。镇126条龙灯数量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龙灯拜年的路线、时间也是固定的。据了解到:正月十二是 “练灯”,早饭后,人们把龙灯从屋里请出,年轻人开始演练,上自己湾的“庙”,也就是“上小庙”。正月十三是“会灯”,所有龙灯先去镇上的“天福庙”,然后 在侯家庙相会,轮番比试,称“上大庙”。晚上是“迎灯”,家家户户把香案放在门前,点亮的龙灯逐户拜年。正月十四是“拜灯”,村子、湾子之间相互拜。正月十五晚上是“送灯”,也称“龙升天”。看来在杨店,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是最热闹的了。

  我们是在中午12:30到达杨店的附近,看到很多车都停在镇外面的公路上,就知道因为玩龙灯而暂时封锁的公路还没有解除。好在没有等一会,道路就可以通行了。这是因为杨店附近所以的龙灯今天是上庙的日子,它们首先是上杨店镇东头的“天符庙”,然后再沿着庙后面的小路,一队接一队地前往3公里远的地处镇北的候家大庙,这样,我们的车队就有了可能沿公路直接前往候家大庙了。

  还在镇里面的时候,恰遇到楚江院的高跷队刚刚叩首参拜完天符庙以后,正在通过杨店镇的大街。



“冯刘畈的彩灯,楚江院的高跷”,说起楚江院的高跷还有一段来历。楚江院现有的四百多个村民都为杨姓,他们自称是杨家将的后人。在楚江院,新年玩高跷的习俗已经有好几百年历史了,对于楚江院的孩子们来说,让他们津津乐道和引以为荣的,除了杨家将后人的身份以外,还有每年新春的高跷出游表演。




3#
发表于 2010-4-1 19:09:20 | 只看该作者
[槐荫风情‘老黄’网友原创] 己丑牛年正月十五元宵看龙灯之二——绿林村篇    黄陂绿林村闹元宵,高擎龙灯上龙王尖
                                                                                ——题记——

  下午3:30车队离开了还沉浸在欢乐气氛中间的杨店镇,折向黄陂方向,车台里面传来“大头”的呼叫,原来他的一台车正在从黄陂的长堰镇方向赶来,想加入我们的车队,问我们现在的位置在那里?最后在孝感与黄陂交界的界桥处我看到了他们坐的车。

  在路上,不时会被正在耍的龙灯队栏住了我们的去路。



  路过罗汉寺镇张杨湾的时候,看到路边正在唱大戏,不知道是汉剧还是楚剧,其实我也不太懂,在下面看戏的是清一色的是中老年人。



第三个目的地是:黄陂长轩岭镇绿林村

  长岭镇绿林村地处黄陂中部南麓的大别山余脉中,坐落于李集镇东北和长轩岭镇西的交界处的龙王尖山下,龙王尖是这一带山脉的最高峰,海拔385.6米,主峰顶巅有一座古庙,名曰龙王庙。龙王庙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秋,龙王尖北坡突发山火,龙王庙几成灰烬。今已不存,只是遗留断垣残壁还在向我们诉说过去的辉煌。

  绿林村实属相对闭塞的小山村——远离乡镇的中心、村里面与外界相通的唯一的一条土路也是坑坑洼洼,晴天满天灰、下雨满身泥;一天只有一台中巴从更远的竹园村路过离村2公里的路口。

  知道绿林村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特色是“高擎龙灯上龙王尖”纯属偶然:经常在黄陂中部转悠的时候知道了绿林村,去年在绿林村一带探路的时候知道了绿林村闹元宵的龙灯。可是就是不清楚具体的时间等细节。虽然现在是信息社会,想查找一个那里的电话,网络搜索不到,114没有,电话当地镇政府办公室,人家倒给了一个村支书的手机号码,拨过去是空号……好在头两天“神仙”来我处,提起我的烦恼,他立马让我和他一起去了一趟绿林村,才知道绿林村龙灯上山的出发时间是正月十三下午五时。

  长长的车队在经过达义、罗汉、横山、碾子岗以后,在长岭附近向左转入7公里长的土路,到达绿林村的时候已经是接近下午5时了,由于我们提前两天来到过这里,而且与村子里面玩龙灯的“头人”取得了联系,对于第一批来自武汉的大批的朋友,村民都表示欢迎,我们亦买了一些礼花、鞭炮助兴。

  

  绿林村玩龙灯并不是每一年都玩,而是断断续续地玩,如果大家决定玩就就是连玩三年,今年是这个三年的最后一年了,明年玩不玩还不知道。

  村子中间有块空地,龙的祭拜大礼的地方就在这里举行。场子中间有一张八仙桌,上面除了香烛之外还供奉着一条鱼,一块肉、一只鸡和一杯米。

  

  下午5时时分,时辰已到,这时,一捆捆的鞭炮像炸雷般地响起,巨大的声响掩盖了人们的欢声笑语,炸鞭炮的同时,村民们也燃放起烟花,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傍晚的天空一朵朵地绽放。空气里面到处是浓浓的硝烟味。鞭炮爆炸所发出的烟雾弥漫开来,很快就分不清周围的人或者房子,龙头也在烟雾中间掠影掠现,大家用手机、相机和摄影机不停地着摄着,把那精彩的瞬间留下,也为这里的民俗文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头人开始说“彩”:

锣鼓打得闹腾腾,
元宵佳节请龙神。
真心焚香燃彩烛,
香蜡接驾来凡尘。
祥光映照龙出现,
保佑百姓得太平。
……

  在锣鼓点的伴奏下,头人每说一句“彩”,周围的人都齐声喊“荷““哦”“越发显得热闹。

  

  礼毕,在众人的簇拥下龙灯在前,两个狮子在中间,锣鼓队在后,许多村民手持一只灯笼随后,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沿着村后面的一条小路,向着看起来高高的龙王尖走去。



  问过村民得知:上山、下山大约需要3个小时,这样我们的参观人群就马上分成为两派:上山派和不上四派。我原来还想在龙灯上山的沿途拍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照片,可是一上路就发现我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一是道路狭窄,只能一个人接一个人地走,想超过到前面去几乎不可能;二是没有走多远我就开始气喘吁吁了,一路上坡,走了半个小时左右,浑身直冒汗,渐渐地只听到龙灯队的锣鼓声越来越遥远,别说照像,打道回府的念头都有了,真是自愧不如。

  自己还是努力向上攀登,总是觉得“只要努力了,过程就比结果重要”。爬上一个山口,就听到对面的山顶上面传来了一阵阵欢呼声,原来龙灯队伍已经到达了龙王尖。



  到了上山寨的石碑附近的山脊上,山口的风比较大,刚刚还是热得不行脱掉抓绒衣的我,赶忙又穿上。我没有再上山颠,而是在下面的山嵴处看着周围的风景:通往山巅有一条小径,荒草丛生,似乎很长没有人来过,沿山嵴向东是耸立在山巅和悬崖峭壁之上的保存较好的寨墙及石板屋,寨墙中下部基本完好,石板屋多数存留半墙以上,几乎全部成为残垣破壁了,这就是著名的龙王尖古山寨遗址——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幕渐渐黑了下来,龙王尖山顶放起璀璨的礼花,“嗵嗵!”焰火接连升空,朵朵绚丽的烟花照亮了天空,五彩的焰火如牡丹、似菊花、千树万花般地在高山之巅绽放、看着山下远远的村庄的灯火,只有礼花在空寂在夜幕中清脆的回响,此时此景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奇异的世界,我想,这样的感觉一辈子可能仅此一次。

  山上的村民点燃了龙灯和手中灯笼里面的火烛,特别是龙头的两个眼睛是用两个灯泡,从山上慢慢游动着向我们走来。

  

  我站在路边的草丛里,静静地看着龙灯在我面前游过。舞龙的心在于那份狂,观龙的心在于那份纵,他们尽地展示着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区的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不是演员,也没有编排,他们每一年高擎龙灯上龙王尖,是对世代民族民俗的自然传承,演绎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回到村子以后,就要开始举行全村家家户户的“喝彩”的活动。“喝彩”就是龙灯队挨家挨户拜年,送去祝福和平安;祈福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家家户户都在堂屋里面摆上了香桌,鱼表示“年年有鱼”,红鸡蛋表示“金元宝”,其他供品是什么含义我也没有弄明白。

  

4#
发表于 2010-4-1 19:10:01 | 只看该作者
龙灯队到达村民家的大门之前,主人要燃放礼花和鞭炮,通常鞭炮是要在“喝彩”全过程不停的放。龙灯停在门外面,先是头人先进屋,主人欢迎,互致问候,锣鼓队再进屋,一对狮子随即进来。

  

  说起绿林村的舞狮,村民们赞不绝口,常常说他们村子的狮子玩起来不同寻常,可以“捉虱子”。的确,绿林村的舞狮玩法完全不同于黄陂西边的“僵狮”,它的玩法更像南派狮舞,即以表演“文狮”为主。

  这是主人在抚着狮子的头,表示有劳舞狮者了并致谢之意。

  

  夜越来越深了,村子里面的“喝彩”还要一直进行下去,可能要玩到转钟时分。我们大队人马也要准备返回武汉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给我们留下的记忆则是永恒的。

  

  再见了绿林村,相信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再来看满山的映山红。
5#
发表于 2010-4-1 19:10:47 | 只看该作者
候家大庙在杨店北2公里的通往周巷的公路边上,我也实在闹不明白,为什么作为侯家的祠堂,竟然成为孝感杨店一带十里八乡各个不同姓氏人们的共同祖祠,谓之为“大庙”。也许这个里面有历史的由来,也许从老、老几辈子前就一直这样做的,反正总是有道理的。老、老几辈子前就一直这样做的,反正总是有道理的。据我观察,候家大庙的建筑和规模远不及天符庙,左右两间厢房里面除了正面墙上供着毛主席像以外,还有几尊佛像。



    杨店的龙灯不同于中国北方的龙灯,北方的龙灯因为龙灯前面有一个绣球在前面逗引;所以龙头是可以上下左右灵活翻飞的;而杨店的龙头是一个“高龙”,体积巨大不便于运动。所以龙头与龙身只是用一条布带相联,龙身舞动时龙头只是配合龙身而仅作左右的摆动。  杨店的龙灯的龙头扎制精细而夸张,龙头是由杨店当地的纸扎铺手工扎制而成,只是头尾的骨架是长期反复固定使用的,这是因为头尾的骨架里面有可以插火烛的地方,而不能危及纸质的龙头和龙尾。龙头的顶部有一只蟾蛛。一对角、一对“翅子”。 “翅子”象征龙的鳃,分为一大一小,大翅子上插有5根长翅苗, 4根短翅苗,小翅子上插有5根短翅苗。,整个龙灯看起来色彩艳丽、姿态灵动、栩栩如生。



“ 鳖山鹤焰背蛟绡,万朵红云灿九霄,最是乡村风韵好,笙歌金鼓度春宵。”每年的这个时候,候家大庙前面是人的海洋;是龙的海洋;是民俗表演的海洋;亦是欢乐的海洋。几十条龙灯聚集在一起,统统面对大庙一字排列。



  如潮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有的早就占据了有利地形,周围的房子上面、院墙上面也站满了人。



  如同在天符庙前面一样,没有任何人指挥或者调度,所有的龙自觉地上到庙前面行祭拜之礼,以龙腾狮跃的形式,完成朝觐的大礼。



  锣鼓喧天,鞭炮震耳,在密密麻麻的人群的簇拥下,在硝烟中间几支龙灯排成一排,舞龙的小伙子一个个攥足了劲,一声大吼,把一条条龙灯直舞得上下翻飞,眼前只有一片光影在跳跃,不见龙身只见人。



  留下了一地的鞭炮的炸渣,也留下挥之不去的瞬间的热闹,在这源远流长的古镇的一偶的这座古老的庙宇,万众欢腾、龙腾虎跃的记忆是永存的,深置于我们中国人的内心的对龙的图腾的情节,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却长驻于人们心中。

6#
发表于 2010-4-1 19:11: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己丑牛年正月十五元宵看龙灯之三——黄陂蔡榨篇      正月十三与正月十五两天分别是元宵节的两个高潮。 正月十五杨店的游灯与灿灯我去年已经看过了,虽然还是再想看看,但是好奇的动力已经明显不足了;正月十四日下午小非打电话询问我去蔡榨凤凰山与孝感杨店的路书,一问才知道就他一车一人,深夜一个人去蔡榨凤凰山实有不妥,于是就有了正月十五再赴蔡榨与杨店看龙灯之行。

  这次蔡榨与杨店看龙灯之行原来以为只是copy以前的过程,也就无意再码字写游记了,可是实际我的所见所闻与我所写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去那里看龙灯?(武汉2009年版)”http://www.5zls.com/bbs/viewthread.php?tid=1640&extra=page%3D1里面介绍的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这样就有了必要写下下面的一段文字。

  我们是半夜2点钟就从汉口出发了,大约3点半的时候我们的车就停在蔡榨镇空空荡荡的街道上了。四周静寂无声,原来以为有N多龙灯队转钟以后上凤凰山抢头香的情景根本没有迹象。

  4时余,夜色笼罩四野,一轮十五的明月高高挂在天上,抬头看天空,是那么的皎洁那么的明亮,却又那么遥远,田野里面好像是下了一层厚厚的霜一样。想起苏轼当年把酒问青天的脍炙人口的中秋词,表现了一个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可惜我不能像他那样超尘出世。

  我和小非在街道上面遇到了一位早起的中年人,知道现在的蔡榨镇已经没有原来为了抢所谓“头香”而半夜上凤凰寨朝觐的事了,看来我们没有“与时共进”,才“起了个早床、赶了个晚集”。由于我还记得去凤凰寨的路,于是我们就先开车去了那里。

  在凤凰寨村口的公共侯车的棚子里面,三个半大的小孩围在一起烤着火,原来他们是为了看龙灯而激动得睡不着,便激动得早早地从家里面溜出来。小非看着他们冷飕飕的样子,拿出一袋饼干送给他们。小孩告诉我们今年只有戴家湾一个湾子玩龙灯了。

  从凤凰寨村到戴家湾大约不到2公里,快进村头的地方有一座水泥桥。

  村子里面有一间仓库,在晃眼的灯泡照射下,几条龙灯和一只采莲船放在里面。这里扎的龙头与黄陂西头与孝感东头一带农村扎的龙头是有明显的差异的它的龙头两边的装饰是一大片一大片层压着的,龙头的正中央有若干绘制的小人,疑是八仙的图案。



  天还是一片漆黑,我们竟然发现几乎所有的人家都亮起来灯,厨房里面好像已经在烧火做饭,已经有人在村子里面来来往往了。好奇地问了一位早起去村外挑水的老人,才知道当地有一个风俗,就是正月十五天不亮吃年饭。

  我们站在黑黢黢的村外桥畔,看到一轮圆圆的月亮还高高地挂在树稍上。突然一阵阵鞭炮炸起来,鞭炮炸起的火花在房子前面的空地上面跳动,马上就被浓浓的硝烟笼罩起来。



  我们来到一家还没有开席的农家,与主人聊天,看到他们家堂屋中间的八方桌上面供奉的物品,一条肉、一条鱼、染红的鸡蛋代表的是金元宝,柏树叶代表了长久。



家家要吃年饭了,我们当然不便打扰就离开了戴家湾。

早上8点多钟的时候,戴家湾的全村子的人都出来准备上大庙了。



有几位长者负责放铳。



  凤凰寨是一个不大的山岗,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是一个山寨,最高的岗上有一座庙。很多年以来,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要在正月十五到这里来朝觐进香。,过去为了抢头香甚至一转钟就上山了,当然不和谐的事情也会发生。

  如今的农村已经没有以前的权力中心了,各人顾各人,只有利用宗祠的力量才能召唤起一个同宗的全部人员,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支持才行。这就是今年上凤凰山只有戴家湾一个湾子的原因了。



上庙的队伍正在上山。



彩莲船是湖北地方独特的一种民间的民俗形式,听当地的人说,船中间的女子必须是今年刚刚过门的小媳妇。



山岗的最高处安放了一个八仙桌,朝拜的人们围在桌前,头人在说彩,听旁边的村民说,今天的说彩要一口气连说360句。

锣鼓打得闹腾腾,
元宵佳节请龙神。
真心焚香燃彩烛,
手开神光点墨金。
神在东海久修炼,
香蜡接驾来凡尘。
祥光映照龙出现,
凤凰寨上显威灵。
龙神龙神听分明,
保佑百姓得太平。
给我风调和雨顺,
让我五谷齐丰登。
今年保得全村好,
来年老幼齐敬神。
吉祥树染五彩光。
凤凰能护老人健,
白发转黑直脊梁,
牙齿掉了又重生,
耕田种地年年强。
凤凰能佑婴儿长,
虎背熊腰身体壮,
祥光照耀早成材,
扶扬正气除斜狂。
小伙子看了凤凰寨的灯,
能文能武样样精。
姑娘看了凤凰寨的灯,
刺绣挑花不求人。
读书人看了凤凰寨的灯,
喜气助你跳龙门。
商人看了凤凰寨的灯,
财源茂盛赢万本。
做官的看了凤凰寨的灯,
仕途通达步步升……



  彩词在锣鼓点的伴奏和人们的“哦!”“啊!”和声中越说越热闹。舞狮子的两个小伙子一个舞狮子头,一个扮狮子尾,配合着鼓点的节奏尽情地欢快地舞动着,将狮子的特色充分地展现出来,将人们心中的豪迈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两支龙灯队伍也舞动起来,旁边的人群不断地喝彩,舞龙的小伙子愈发起劲,把两条龙上下翻飞舞得见人不见龙。



  龙灯队伍从凤凰山下来以后,就开始到附近的村湾里面玩灯去了,我和小非也就要离开这里,准备前往孝感的杨店。

  走在316国道上快到黄陂县城的地方,看到一支浩浩荡荡的龙灯队伍正在沿着公路前进。



队伍前方不远有一个大湾,这个湾子的村民也正在准备迎接这支龙灯队伍。

成箱的鞭炮正在打开,拆开大包装,扯开小包装,把一包包的鞭炮堆在一起。



几位壮汉已经手持一条条长长的鞭炮,旁边是一个火堆,他们都朝着龙灯队伍来的方向凝视着,好像正在准备打一场壮丽的“鞭炮阻击战”。



  队伍来到湾前,按照祖例,玩龙灯前要先向地主方的神案行礼。



7#
发表于 2010-4-1 19:12:53 | 只看该作者
在震耳的鞭炮声中,两条龙左右各一条占据了公路的中间,两头的所以大大小小的汽车都停了下来,看龙灯在这里上下翻飞。



  地主方的壮汉一个接一个地上阵,把一条条燃着的鞭炮在身体周围划圈盘旋舞动,龙灯队伍是鞭炮不停就得一直舞个不停,为了能够歇一口气,他们有几套可以替换的队伍,轮流上场比划。



  这是一场“持久战”,地主方成箱的“弹药”总有消耗殆尽的时候,而龙灯队伍还是可以在对方的“枪林弹雨”中间不慌不忙地换人,或者舞一阵以后就围着场子走两圈。

  以前农村里面玩龙灯是经常发生一些冲突的,现在强多了。不过由于鞭炮的硝烟味太重,个人有时候也难免冒出来一点硝烟味,好在大家都是主张和谐,所以一会儿就风平浪静了。



  到达杨店的时间已经是接近中午了。今天是杨店龙灯的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第二个高潮。

  杨店每年的正月十五这天,是全镇附近的三十几条龙灯“游龙”的日子,这一天中午之前,所有的龙灯又一次齐聚“天符庙”;然后分批一条龙接一条龙,从“天符庙”公路的南边开始,逐村逐寨地游走,把喜庆带到每一个村庄。这也是历年来的规矩。



龙灯队伍所到之处,当地村湾的龙灯、狮子与马角都要在村口的路边迎接。



他们按照祖先的脚印,从一个村到另外一个村,从一个湾到另外一个湾,给大家带来了祈福与欢乐。



每一个湾子的祠堂前面是龙灯必须朝拜的地方。



在场地上,一次只能上场4条龙,在鞭炮和震耳的锣鼓声中,一个个后生们憋足了劲,把龙灯舞得呼呼生风。





走了一天、闹了一天,在太阳西斜的时候,滚子河村的龙灯队伍就要回来了。



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闹元宵舞龙灯的活动就要结束了,他们又全部集中在祠堂前面的场地,最后一次宣泄对龙的图腾。





马角在跪拜龙灯



  马角下马的情景



  退去龙衣的龙,似乎已经显得有点疲惫,在准备晚上龙升天的“灿灯”仪式之前,再次接受了村民的顶礼膜拜。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龙是吉祥瑞兽。是中国古代先祖崇拜的一种神物,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神奇而威严,能呼风唤雨保证五谷丰登。每逢求雨祭祈就要起舞模拟龙。日久天长,这一仪式演变成一种广泛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舞龙的风俗,它把我们中国人的感情与龙的雄伟、龙的翻江倒海的气势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象征中华民族英勇豪迈的性格和气魄,表现出中华民族欢乐炽热的感情;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真正的希望我们中华民族的后来人,也能够传承我们民族的传统,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全部完、谢谢观看!

转载请说明出处和作者
8#
发表于 2010-4-1 19:13:3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5:29 , Processed in 0.0706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