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书论类编》自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3 15:5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满目精华  高效检索
——《中国古代书论类编》自序

毛万宝  黄君

     就目前所知,自东汉崔瑗起,就有了较完整的书法理论著述问世。其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书法理论层出不穷,即便其体裁亦多种多样—赋体、诗体、笔记体(或随笔体、语录体、题跋体)、论文体、散文体、书信体……等等,几乎应有尽有。这些历代书法理论著述,再加上唐代以后的各种汇编类著述(如《法书要录》、《墨薮》、《墨池编》、《书苑菁华》、《书经补遗》、《书学会编》、《古今法书苑》、《王氏书苑》等),在今天看来,虽够不上汗牛充栋,但也足令我们为之望洋兴叹。有时,我们为了查对一条古代书论的出处,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倾注多少精力、翻阅多少典籍才能如愿。每当此时,我们就渴望拥有一部便于检索的工具书,那样,将会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多少倍啊!鉴于此,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毅然放下手头的研究课题,穷数年之功,多方搜集资料,反复推敲纲目,逐条归类编写,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古代书论类编》。中国古代书论既丰富亦繁杂,如果一古脑儿收拢一起,可能会是数百万言的惊人数字。而《中国古代书论类编》将篇幅控制在50万言以内,目的在于体现 “精华”之宗旨。既为“精华”,则必定包蕴两重含义:其一,能体现所辑书论的学术性与原创性;其二,能体现所辑书论对今人的重要参考价值。但“精华”不会自动显示,它要靠编者去精心挑选,挑选得准不准,就看编者的学术水平如何了。不仅要挑选,挑选过后,还得将之归入相关类别,这里也存在一个准不准的问题,同样是对编者学术能力的考验。面对“挑选”关与“归类”关,我们自知学力粗浅,唯有勉力去做。至于能否经受考验,则只好留待读者加以评判。
     学术研究重点当然要放在读原著,仅仅靠选本是不行的。但如果以选本为检索工具,由此进入原著阅读,还是完全可取的。对此,今人于友先先生曾发表过非常精彩的看法,他说:

         在人的知识体系中,检索一直有着特殊的位置。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信息的创造和积累与今天相比,毕竟有限,因而,检索只是作为人的知识体系中的支持系统。因此,在中国古代,选家之于著作家、注释家,居于等而下之的地位就不难理解了。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正在逐步成为人类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人类创造、积累、消费信息的速率是非常惊人的,今天人类在一年中所创造、积累和消费的信息量超过了农业文明时代上千年、工业文明时代上百年的总和。
           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和信息的检索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的重要尺度。今天,一个具有很高知识水平的人,也许并不是那些能够死记硬背很多东西的人,而是那些能够掌握一套先进的检索方法、使用先进的检索工具,能够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繁杂的信息板块间找到相互关联的人们。
          (《新华文摘》1999年第1期所刊纪念《新华文摘》创刊20周年特约稿)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书论类编》除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外,还具有更为重要的实用价值,帮助我们“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如果是书法爱好者,则能从第三编“书法技法论”中,看到古代书家关于笔法、点画、结体、章法、墨法以及书写工具等方面的详细论述,那可是指导辨门以进、登堂入奥的无言之师啊!
     —如果是书法创作家,第四编“书法创作论”便能为他们提供“地位论”、“条件论”、“个性论”、“方法论”、“功力论”、“灵感论”、“师承论”、“创变论”、“境界论”、“误区论”等诸多方面的原则性意见,使他们创作出更多更精的传世书法作品来。
    —如果是书法鉴赏者,第五编“书法鉴赏论”即成首选对象。该编共九节,前五节(即“概论”、“条件论”、“方法论”、“标准论”和“经验论”)是我们进行书法鉴赏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而后四节(即“真伪鉴赏”、“技法鉴赏”、“风格鉴赏”和“名作鉴赏”)则是我们今天具体开展书法鉴赏活动的重要参考。
    —如果是书法史论家,则必定会对第六编“书法源流论”中的“概论”、“笔法论”、“书体论”、“碑帖论”和“南北论”极感兴趣,因为,它们既是难得的史料,更是前人史学观念的集中体现,今人从事书史研究,谁也不能把它们  轻易“绕”过去。
    —如果是书法批评家,第七编“书法主体论”无疑最具参考价值。该编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指向抽象学理的“天资论”、“学养论”和“人品论”,而且有指向具体书家的“名家论”(除“概论”外,还分列了“帝王论”、“女性论”、“二王论”、“颜柳论”、“旭素论”、“宋四家论”和“赵孟頫论”等)。
—如果是书法美学家,则会在兼顾他编内容的前提下,对第一编和第二编内容给予特别关注。原因在于,第一编为“书法本质论”,下列“概论”、“自然论”、“心性论”、“功用论”、“地位论”、“比较论”,而这些正是现代书法美学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第二编内容为“书法形态论”,主要辑录古人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书法审美感受之言论,这些也是现代书法美学所感兴趣的部分(它主要涉及书法审美心理与审美个性的探讨)。
     《中国古代书论类编》即将同读者见面,我们衷心希望它在当代书坛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其持久而高效的检索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1:10 , Processed in 0.0821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