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态论视野下的书法文化价值问题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7 11:5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东师范大学讲师 吕文明
生态论视野下的书法文化价值问题思考
吕文明
  【内容摘要】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转型中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书法的生存环境出现了危机。本文讨论了书法在当代存在、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未来,并在生态论的视野下系统阐述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关键词】创变 语境 生态 文化景观 文化担当 心理结构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东方艺术特征。数千年来,中国书法沿着历史的足迹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急剧转型,书法的发展开始偏离轨道,书法本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迷茫中。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开始反思书法在当代的生存环境和书法对于社会的文化价值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是认清当前书法发展形势拓宽书法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认清第一个问题能使我们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认清第二个问题能使我们把书法的发展放诸时代进步的滚滚洪流中,按照“笔墨当随时代”的要求促进书法的时代转型,并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体现书法艺术的时代价值。而对第二个问题的探讨又离不开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和关照,所以,我们要进行的是生态论视野下的书法文化价值问题思考。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1:55:53 | 只看该作者
一、社会转型中的书法创变与文化缺失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社会体制、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转型,这些转型同时带来了文化形态、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等的变化。在这样的氛围里,书法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巨大影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因为追求短期效应而忽略了文化的作用,致使书法的发展陷入了文化缺失的迷途中。
  第一、社会转型带来了书法生存发展文化语境的全新变化。文化语境的变化集中表现为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创作主体价值观变化、西方文化哲学思想影响下的创作观紊乱和三大文化发现所带来的审美和创作视野拓宽三个方面。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当代书法患上了浮躁纷乱和不知所措的急症,书法家在这样的氛围中迷失了自我,艺术价值观开始动摇和变化,书法本体就在主体的迷失中逐渐沉沦。西方文化哲学思想的冲击带来的是传统文化艺术理念的彻底解构,当代书法家妄图借用西方理论建立起一种不以汉字为载体的现代前卫艺术思想,“主张书法‘现代化’者,往往无视于中国书法的特殊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割断了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在企图同步时代、亲近现代生活的想法中,使自己的艺术又远离了时代——游离了书法这一文化之物赖以生存的人文背景。”[1]二十世纪三大文化发现让我们的视野无比开阔起来,原来许多在猜想和假设中的文化追问现在找到了可以印证的资料,书法在这样的现实中具备了创变的条件。这种全新的文化语境呼唤着当代书法突破原有的艺术样式和思维观念,进行一次书法本体内部的突变。
  第二、继承中的创新与创新中的突变。书法突变是在总结传统发扬优点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切不尊重传统的胡涂乱抹都将在社会与历史的大浪淘沙中被消除干净。卢辅圣说,“假如一种主体情感未能通过相应的客体形式加以约束和规范,那么它只是一种原始的或极为简单的宣泄活动,而不成就艺术品。”[2]于是,从书法内部开始的风格变化便以创新为口号而开始了现实意义的反叛和反叛之后的创造。历史上曾有过数次书法变革活动,然而,大概只有这一次才具有思想和观念意义上的变化,它要求对书法进行一次彻头彻尾的改变。所以,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场变革不成功便成仁。事实恰恰迎合了这样的预言和猜想,书法在当代的创新与演变中出现了进化意义上的风格突变。风格是美学意义上的称谓,在这个范畴里进行变革的空间比较大,但对其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这种评价的不稳定性确实能够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我们对于书法发展现状的认知茫然和本体变化的不伦不类。在这样的意义上,当代书法进入了一个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两难境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1:56:37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对于当代书法何去何从的文化反思。书法在亮丽的发展前进程中所遭遇的迷茫让我们不得不对当代书法何去何从进行总结归纳与追问反思。“书法必须通过层出不穷的个人行为求得自身发展,而任何个人又都只能在历史条件局限下的极小范围内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一个个个人连结成的历史长途,向着未来世界逶迤铺展,书法就踩着它不断前行,每一步都是确切无误的,在总体上却是盲目无知的。”[3]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个体的张扬与历史的羁绊是在互相牵制中共同向前的,当代书法的发展应该遵循这样的理念并紧紧围绕时代合力向前。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不要寄希望于书法突变的短期效应,也不要想在艺术追问中尽享快乐,只能稳住心神勤学苦练扎实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而当代书法的文化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让书法失去发展后劲的重大问题,当代书法因此而陷入到没有文化品格和历史责任的空前浅薄与浮躁中。只有在提升文化品格(包括主体的和本体的)的前提下所进行的书法创变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建立起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和审美价值体系,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融合,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公允。  反观书法在当代的存在状态,我们便从自觉意义上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进行反问,追问的过程使我们把视角引向了对于书法生态问题的思考。
  二、书法生态论——关于书法在当代存在、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未来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是从研究生物个体开始的,现在“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已经越来越广,“生态”现在常被用来定义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由此可以知道,书法生态就是指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与周围自然、社会、人文和历史等的关系,所以,也可以称它为书法环境。赖非先生对书法环境的定义是,“指书法以外和以内的,存在于一定时间和空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书法的产生与发展,由自然和社会物质的精神的因素整合而成的动态的功能作用场。”[4]而生态被用来定义美好的、和谐的和健康的事物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把书法放到生态这个语境中去定位和思考符合书法艺术发展规律,能够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发展,因而应该大力提倡。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1:57:08 | 只看该作者
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在当代文化语境下是有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的,那种认为当代书法已经陷入了发展变化的泥潭而难以自拔的消极观念已经在阻碍和破坏着书法的发展进程,这是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坚决抵制和克服的错误思想。我们应在推动书法本体的发展进步和书法与社会变迁、时代价值等的紧密结合上猛下功夫,使书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能够生长出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独立品格,不受社会潮流的影响和冲击。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我们为书法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解决书法本体内部的矛盾与纠结,克服书法创作主体的文化缺失,在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中锻造当代书法的文化品格,促使其生存和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由此而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代书法生态——关于书法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具体思考。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自然、社会、历史、人文和审美等各个角度进行系统考虑。自然环境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对于历史和人文环境的思考则是我们对于前代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归纳总结,这里不涉及创造的问题,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它们挖掘出来整理使用。我们关注的焦点在社会和审美的问题上,这是两个一直在而且将永远发生变化的环境概念,且与主体对它们的理解和本体对它们的适应紧密相连。李刚田说,“当代书法创作的社会环境与审美方式对创作理念乃至形式与技法发生着影响,对古典传统的书法价值评判标准更具摧毁性。”[5]这是毋庸置疑的,社会的影响力能够作用到一切存在着的物体上,艺术当然也不例外,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等都对书法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不断改变着书法前进的方向。唐代以书法作为取仕标准和李世民对王羲之的推崇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唐代及后世书法,明清八股取士直接促成了馆阁体的产生。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书法史上数不胜数,在当代也是屡见不鲜,展览效应和带有行政色彩的全国性书法组织对于当代书法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展览使得书法按照评委的眼光不断变化而哗众取宠,书法组织则使书法家必须在体制内活动,不能有过分的创新动作和全新的思维模式。审美对于书法的影响则突出表现在时代风尚和主体的价值取向上。时代风尚还是和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是社会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它同时还决定着审美主体和创作主体的价值取向,所以,这是一个具有连接和纽带作用的艺术概念,是决定书法前进方向的关键所在。而审美主体和创作主体的价值取向则是审美问题的焦点,说到底,就是一个品味问题,在这里,我们必须重申文化的概念和价值。只有在文化笼罩下的审美理念才具有厚重感,离开了文化,书法就是一座被架构在审美理想之上的空中楼阁。书法家和书法批评家的素养和视野是审美理念的催生者和源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只有从本质上解决了社会和审美对于书法的影响,我们才能在自觉意义上确立起具有现代意义的书法生存与发展的合理建构,才能有力地促进书法在社会转型中的自觉发展和突变。其基本状态应该是:紧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完成艺术转型,始终坚持文化概念对于书法的影响作用,把对于经典的关注、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历史现场的回归和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紧密融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和谐、自然、本真的书法艺术生存状态。
  我们是在假想着这样的书法生态建构,同时也在假想着书法的未来,然而,迄今为止,书坛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合力,因而当代书法的发展还处在犹豫和徘徊中,呈现出多元和复杂的生存发展状态。这样的状态使当代书法经常偏离发展轨道而走弯路,然后又突然折回,继续向前,这样的过程不断地被重复和演绎,重复的过程便在无形中加深了书法生态的确定性和稳固性。当然,因为我们这个特殊的变革时代对于艺术的强大冲击力,书法艺术也经常处于风雨飘摇和支离破碎中,“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使得书法发展的社会学因素远远超过了本体论因素,成为我们这一代乃至此后数代人不得不付出更大超越代价的重要原因。”[6]如果付出了代价就能解决问题的话,那我们就要庆幸书法留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进步空间,然而,问题是有时候付出了代价也未必能行,因为艺术本体的不确定性和外围环境的不稳定性一直在影响着书法。我们必须在书法的发展进程中挺立起一种品格,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坚持而绝不动摇的高贵品格——文化关注与社会包容,只有如此,当代书法才能找到一个强有力的着力点而定格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中国书法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中国社会的进程所决定的,所以,书法生态与书法本体的发展变化必须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代大义紧密融合,不断推陈出新,总结升华,唯有如此才能把书风与时代审美风尚融为一体,最终推动书法生态建设和书法艺术的良性发展。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1:57:50 | 只看该作者
三、文化担当:书法艺术的当代社会价值思考  对于书法生态的分析解剖是我们认识书法和建设书法的第一步,当代书法走向繁荣昌盛的落脚点应该是对于其社会价值的定位,这个定位的准确程度决定了书法在未来到底能走多远。而书法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存在,所以,如果离开了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书法在当代的发展将会严重受挫甚至走向消亡。熊秉明先生称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是对书法归宿的准确判断。书法在受到文化熏陶和滋养的同时又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而反作用于社会,对国家、民族和个人产生重要影响,由此而构建起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论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书法艺术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保持中国文化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推动新时期文化复兴运动。“书法,由于与文字相关,与文学相关,与典籍相关,与公共艺术相关,一直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因此,从书法中,最能明显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7]书法艺术中所表现出的这种精神气质使中国文化在当代出现了一个亮点,在遭到纵向和横向两种压力冲击的时候,因为书法的存在,中国文化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得以保持和维护。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伟大时代,一切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我们的文化首先要做到守成,守住原有的阵地,然后再去考虑复兴的问题,这些都离不开书法在其中发挥灵魂式的作用。周俊杰说,“我们当代书法,无论从学术或是从创作的角度看,都已经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且是一个立于世界之林的独特的东方文化系统,它已涵容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并为西方逐渐理解、接受。”[8]把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神来看待,这是标立中国文化灵魂的应有之义,也只有如此,中国文化在当代的伟大复兴运动才能有一种不偏离轨道的主体精神存在。有了这种精神,中国文化才能以独立的姿态自强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第二、书法作为一种民族意志是对历史精神的总结和提炼,具有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用。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在上升时期所发挥的推动作用,自古至今,这种作用不断表现出非凡的感召力,推动着我们的民族从幼稚走向成熟,而这个过程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书法的重要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书法与社会的发展变迁紧密结合,历史人物的高贵品格也在这一历程中被提炼出来,与书法艺术颉颃相随甚至以书法作为载体而流传至今。由此我们说,书法是承载着历史和民族进步的社会存在,它承载着高贵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价值而被当代书法家引进我们民族发展进步的时空,作为一种品格和气质存在。我们经常把颜真卿和他的《祭侄文稿》作为一个统一体来审视观照,书法本体因为颜鲁公的忠烈士大夫形象而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而人物的形象和精神也因为书法的承载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书法史上屡见不鲜,这样的形式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而不断调整和改变着我们民族前进的步伐。在当代,书法又以自身的发展精神显示出高贵的品格,继续扮演着推动民族进步的角色。“要想成为大众化或曰处于时代文化中心的时兴艺术,就得以牺牲书法的根本属性为代价,要想坚持自己的独特性而崛起于艺术之林,又得自我孤绝于时代文化的喧嚣,甘于寂寞并且忍受落伍之讥。”[9]书法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始终坚持独立精神,坚守自己的阵地,这种不离不弃、勇敢果毅的发展精神在民族的进步历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和诠释,是一种非自觉意义的文化表征和时代证言。
  第三、书法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景观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书法文化景观是通过书法家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由各种书法文化构成要素组合而成的文化综合体。”[10]这样的文化景观主要以两种状态出现,一种是显性的,一种是隐性的。显性的书法文化景观以社会为依托,充分表现为现实存在的方方面面,比如家庭装饰、公园建设等。这样的文化景观是以社会的审美风尚、道德水准和经济水平作为基础而展开的,因而其所受到的局限和约束比较多,具有程式化和固定性的特点,但其存在却是显而易见并且能直观表现和影响社会的。比如随着现代建筑风格的变化,原有的书法作品形式已经不适合在现代房屋悬挂,在这样的形势下,就必须追随建筑风格的变化来变革书法装饰,于茂阳教授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开办书法装饰专业的初衷也正在于此。现代城市化进程出现的书法主题公园等,也是书法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实体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而那些借助于书法和书法文化所创造出的高雅氛围则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存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景观存在对于社会的价值往往更为重大,它能有力地彰显时代和地域的良好精神风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1:58:42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稳定心理结构,寄托生命精神,体现自由意志,提升当代人的文化品格和人生境界。这是我们对于主体的生命观照。宗白华说:“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11]多么形象和恰切的描述啊,社会的个体生命是最有活力和最具研究价值的现实存在,而艺术的一切本源又都脱离不开个体生命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我们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思考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问题才离不开对于个体的理解与观照。在这种关照中,对于心理、生命和自由的思考是最重要的三个问题。心理结构的稳定性来源于我们对书法文化中所蕴含的先贤思想精神的理解和接受,“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12]这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在维系着民族发展进步的稳定性。个体的生命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存在,而生命中最有分量的又是精神层面的意象,当代人在快餐式的生活节奏中越来越没有自我,对于个体生命的体验早已抛诸脑后,精神生活变得极为贫乏。书法在这样的氛围里自觉接受寄托,复活了许多人的精神生命,让他们变得充实和快乐起来。自由是灵魂层面的东西,对于自由的关注必须倾注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而书法则是这种人文关怀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无论多么繁忙和疲惫,当把灵魂放诸毛笔的挥洒中时,我们会在某一刻忘记了自我的存在和身心的羁绊而“荡思八荒神游万古”,到达一种空灵通透的境界。只有在这样的关照和理解中,我们才能不断提升文化品格和精神境界,把思考的角度向纵深推进。书法在这样的意义上便完成了对于个体生命的关照和文化担当。  对书法生态问题的认识和对书法社会价值问题的思考早已引起学界的关注,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们认为,问题主要出在观念的转变上。陈振濂先生说,“书法的‘现代转型’是大势所趋。书法‘生态’变了,各种平衡关系变了,于是书法也不得不变。但我以为:‘现代转型’的最大关键,还是在于观念的转变。”[13]而观念的改变又必须建立在对于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反思顿悟之后,这就需要我们把关注的视线从书法本体扩大到整个社会和历史的长河中,从纵横两个层面去解决认识的局限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刻也不能离开文化对于书法的笼罩。这样建立起来的思想观念才具有厚重的根基,才能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巍然耸立,而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书法生存环境才会具有时代归宿感,才能在实质意义上推动书法在社会转型中稳健地向前发展。然后,书法的价值才会在社会中得到体现,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才能为繁荣社会提升民族素质发挥重要作用,最终完成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伟大复兴。
  注释:
  [1]《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文化精神篇》第24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3][6][9]卢辅圣《书法生态论》第27、66、171、13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4]赖非《书法环境类型学——书法史的理论与方法》第3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版;
  [5]李一、乙庄《书法当代标准》第37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7]邱振中主编《书法与中国社会》第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8]中国书法家协会编《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集》第55页,黄河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10][12]吴慧平《书法文化地理研究》第89、61页,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1]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8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版;
  [13]陈振濂《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生态学研究》,《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陈振濂《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版;
  3、李一、乙庄《书法当代标准》,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4、赖非《书法环境类型学——书法史的理论与方法》,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版;
  5、中国书法家协会编《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黄河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6、吴慧平《书法文化地理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7、卢辅圣《书法生态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8、《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文化精神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9、邱振中主编《书法与中国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10、周俊杰《书法美学论稿》,大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8 17:32 , Processed in 0.1057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