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图时代的新诗嬗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05:5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图时代的新诗嬗变

    近些年,在大众文化领域,影视动漫的消费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读图时代”,人们对文学、尤其是“新诗”式微的焦虑似乎也越来越多。其实,在这种泛泛的表象背后,新诗却以更加多样的形式和更加复杂的途径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比如,近年来的新诗实验可谓五花八门,在台湾香港图像诗极为流行,在大陆,除了传统的诗配画之外,还出现了带有表演造型的行为诗歌以及音诗画组合等新的艺术形式。这些诗歌现象体现了新诗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诗歌运作和传播的图像化。这种趋势表明当代审美文化在文化媒介转型的基础上已进入从文字主导向图像主导、从语言艺术向图像艺术转向的转型时代。

  诗是精粹的语言艺术,新诗作为一种现代审美形态,无论从创作环节还是从传播环节来看,同样面临着视觉文化的涉入问题。诗歌与图像在当代视觉文化的引领下则出现了新的融合可能,诗画的审美协同可以带来新的诗意体验,而这种可能为新诗的传播提供一条新的路径,使得诗与画之间的联系早已溢出了所谓图像诗的话题。视觉文化中最常提到的“图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一直存在,因而“诗”与“画”的关系成了中外理论史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中国古代即有对王维诗风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象的讨论,还有苏轼“诗画本一律”论,杨维祯“诗画同体”、胡助“诗画同源”之说。古罗马著名诗人及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在著作《诗艺》中提到“画如此,诗亦然。”认为诗画两种艺术形式是同质的,是可以互通的两个领域。莱辛在其《拉奥孔》中所提出的诗画异质说则注重于艺术媒介的性质差异所造成的作品构成的独特方式,这与中国传统的诗画同源论并不相悖,反而为图像时代诗歌的传播形态研究提供了一种学术张力,揭示了不同艺术形式共生与整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相通之处,为诗歌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提供了可能。当然,它们存在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这也成为诗画审美结合过程中的阻碍。这里所论述的“画”已经跳出了传统意义上画的概念,它除了绘画作品之外,更多的是图像,包括“静止图像”和“活动图像”。人类从来就没有滞留于通过诗歌想象在内视的时间性中生存的诗意,而是执着于将自己的时间性生存转化为空间性拥有。新诗图像化的审美增殖多是通过传播环节实现的。新诗传播的图像化要求理性与感性的有机融合,这是诗与画连接的协同关系作用,它将美的感受推向新的高度。这样的认知势必通向对一个传统命题的颠覆,在那个传统命题中,诗歌的图像化被理解为诗歌的浅化和异化。实际上,图像传播是新诗发展的一个必然路径,图像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平面形式,在多数情况下,它能表现某种外在世界事物的意义,可将空间与时间组成的思维空间简化为平面二维空间,将我们想象力无法企及的东西“翻译”出来。诗是人类对世界作艺术把握的基本形态,而人对世界的艺术和审美把握区别于数字和理性把握,主要表现在具体可感的体认方式,图像化的当代认知在这点上契合了艺术和审美地把握世界的基本诗性,故而体现着新诗当代发展的某种必然性。

  诗歌的审美增殖已经离不开图像化的运思,当代诗性的理解已被图像化所严密缠绕。“诗性”不单存在于纯粹的诗语文字之中,其外延已扩展到图像艺术以及相关的文化领域,成为各种视觉艺术的一种诗意的审美诉求。新诗图像化运思和传播中的诗性一方面存在于与之融合的语言文字之中,另一方面也存在于图像本身。图像艺术通常是直观的,它们要把内在的本该属于文字表达的内涵用图像阐释出来,必定要借鉴诗歌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来丰富和提升自己,它们彰显的审美体验并不亚于诗歌作品通过文字所能激发的审美冲动。现代诗学研究需要适应图像时代的诗歌发展,更多地关注那些在与图像的相遇中生发的新的诗歌审美经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诗歌观念的转变而进行自身的学科重构与提升,赋予“诗性”以新的审美内涵。

  在视觉文化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图像广泛地介入新诗的存在形式,今天的新诗传播艺术借助的媒介不仅仅是语言文字,逐渐成为包含图像、声音、文字等在内的综合艺术,强调诗歌与图像的互补与互渗,既不妨碍各自独立的艺术价值,又拓展了意义的空间,在语言和图像的互动共生中求得诗歌文本的审美增殖。图像时代新诗传播形态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意蕴,具体可列举出平面图像诗型、立体图像诗型以及多媒体图像诗型等。平面图像诗型包括配画诗、题画诗、摄影诗等,这种诗型讲求诗画交融,诗画合璧,诗画合境,诗画之间不是一般的图解关系,甚至不仅是互相发现和互相阐释的关系,而且是在互相攀援中作美学提升,诗的超越性通过图像的视觉性、直观性获得了新的阐释,而图像的逼真性和在场性,又使诗歌文字的多义性得以落实。立体的图像诗型则有诗碑、诗舞、诗朗诵、音诗舞、诗剧等。多媒体图像诗型包括电视诗、网络多媒体诗、诗歌DVD以及诗电影等。各种诗歌传播形态有自身的审美特性和艺术价值,是超文本或复合文本,是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多元组合,它几乎调动所有艺术手法有机地完成这种组合,体现为画面语言、有声语言、造型语言,甚至光效语言、色彩语言、影调语言。

  从以上的多种新型传播途径中,我们看到新诗发展的多元化姿态,看到媒介时代的新诗具有文字、声音、图像的同构性,而且具有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性。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的影像,它们在传递信息的方面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不是代表简单的现实真实,而是以一种隐喻形式存在的。当我们利用图像来表现诗语时,要注意它所特有的“具象”和“抽象”二重性。事实上,图像在新诗传播中,不只可以充当简单的认知对象,同样可以作为记忆的载体和工具。“诗意”、“诗情”、“诗美”等等词语在各个领域出现,可以看到诗不是边缘化,而是被扩大化,诗开始以它不一样的方式和形态浸染我们的生活。图像时代的新诗传播形态不仅可以让诗歌与视觉传播的传统得到接续与发扬,而且还能让诗歌品质在图像的承载中得到有效增殖。

  当代诗歌的多元化传播和图像化生存对于新诗的当代发展和艺术走向有着实质性的影响,新诗传播形态的图像化是新诗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显示了新诗开放性和可塑性的一面。新诗的图像化传播形态内含了诗性,但本身却并非诗,两者永远是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彼此混淆或取代。不可回避的是,新诗传播图像化的过程又确实对新诗的艺术理念、阅读理念构成了威胁和损害。那种关注精神、价值、真理、终极关怀之类形而上的“深度阅读”正日益被倾向于关注消费、时尚、流行、感官愉悦之类形而下的“平面阅读”所挤轧,当“图像”变成一种膨胀消费,人们陷入到视觉盛宴之中,图像谎言对受众心“眼”造成蒙蔽之时,感觉和认知就会出现不平衡,失去了对图像语言的深刻探求和思索,思维方式被改变,甚至出现视觉反应日益钝化,阅读能力渐趋弱化的危机。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建立新的诗学批评范式和话语体系,始终坚持语图互动的视觉文化精神,实现图像文本的审美增殖,在图画世界中感悟诗美,在影像空间中聆听诗语,通过诗画空间美的体验,回到一种新的阅读上来,这是对当代新诗的艺术走向及基本运行规律所进行的学术把握与理论尝试,有利于认识并导引新诗在图像时代的现代传媒条件下创造诗歌新的视觉诗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9 12:26 , Processed in 0.1158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