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诗论诗 ——读林茶居“诗歌学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05:5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诗论诗 ——读林茶居“诗歌学校”
陈仲义


精瘦的林茶居,在充任“新死亡诗派”发言人时,常常双目放电,让人刮目相看。理论的爱好,使他不少诗作,都带有诗论化倾向。他有意无意把理念,价值观、美学趣味溶入诗行, 乃至涂上某种“福音”色彩。《意志》组诗,几乎囊括他的诗学志向:“集中了十二个月的黎明/我将在一个夜晚歌唱火苗和幼兽”(《想象之诗》),“让光辉从掌中穿过/直到用心之灯得到句的点燃”(《矮神的春天》),“她奔驰、练习、口含黎明搬运森林”《纸上空间》“一粒盐在死亡的上游/静静整理大海”(《建筑》)。读者可以从他哲思煨出的浓羹中,打捞出感性的思想颗粒。

    这是一头精明、聪慧的“蝾螈”,甩动思辨的尾巴,试图冲破凝固思维,引动清朗气流。灵魂、高度、赞赏、预言,一束束说诗道诗的短札,汇成总体上不乏“形而上”的“布道”。诗歌发生学上的困扰、写作灵感、阅读领悟、生活经历,在一轮轮“大词”磨盘中,榨出略带苦涩的“西柚汁”。


《诗歌学校》由多首12行短诗组成,涉及许多诗歌问题,是典型的以诗论诗。他一面批判教育教学模式:春天和课本一模一样/对春天的想像也就在柳枝与燕子之间。/用几个形容词练习飞翔/用一些口号练习生活”(《练习题》),另一方面也看到《语文课本》中,有绝望的仰望,那是“诗的种子即将揭竿而起”。那是“我此生能保持沉默的作业—— 让每一个词都有她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且,他要叫“每一个词的操场,都向未来敞开。”比如,就“用调皮造句……”吧 ,可能会“写出一点狼狈为奸的味道来“(《调皮主义》),冲击一下僵化的思维。

再比如写下《徐》这个字,“往事也慢慢醒过来/并影响到我的劳动方法。”肯定哪怕只是一个字的书写,也暗示着字、词与生活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塑造的关系,“徐”字同时也暗示诗写中的“慢”。而重要的是,“要贴着土壤的思维、活动在自己的潮湿里”——诗,是一种紧贴土地、又天马行空、独立特行的思维历险,舍此就会走向平庸。而伴随那些多写多练、“堆砌”起来的《草稿》,也才会走向“一步步长高、硬朗,变得充实”的成熟。林茶居凭着多年经验,说出了自己的诗歌学校的“一得之见”。

下面,选择这组诗中的一首《马,马、、、、、、》。开头四句话,是一种温馨的回忆,是对“诗生活”的缅怀,是对那种“好日子”的欣赏,虽然那种“好日子”遍布坏习惯(比如酗酒、彻夜游荡、打闹);虽然诗人的名号,还带着某种偷偷摸摸的地下色彩(像小偷一样),但毕竟是一段值得“多愁善感”的好时日啊。

这样的好时日的关键是为马而活,或者转换为:是“马成就我暗中的生活”。在诗歌写作中,不就是一次次在暗中“以梦为马”的精神活动吗?她“从早到晚/只有奔跑,没有草原。”但已成为了不可顶替的精神支柱。在这样的“梦想诗学”(巴什拉)中,同时充满着低调与希望:压低手指、吁请“耳垂”(作者有《耳垂》长诗);向往着与马相约,以及阳台和早操。

海子有诗曰:“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 林茶居和海子有着同代的精神感应,所以“我希望今夜的文字/都为了一声吼叫:“马,马、、、、、、”,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心灵的共同追求是一致的。长期的的压抑,可能释放为某一夜晚的仰天长啸,但内质里,依然是常年的、默默的,从事摩挲“耳垂”的工作。

与永恒的宇宙、存在相比,我们何其短暂,渺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但,我们为何不能借马做梦,“无中生有”地把“马”作为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诚然,我们被物质世界所羁绊、劳役,但我们的心灵大可做超越性飞翔。这是诗人伟大的梦,有生命力的梦,这样的想落天外,既是乌托邦的,又何妨不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栖息?



《马,马……..》

            林茶居





能够记下来的,是一个人的体温

是她的坏习惯和小偷一样的绰号。

好日子过去了。好日子好在让人常常想起

好在使人多愁善感。

一匹马从早到晚

只有奔跑,没有草原。

一匹马成就我暗中的生活

成就着一只善于压低声调的手指——

“吁——,我要平安。我要耳垂。

我要和你相约为马、、、、、”

我希望有一个假设

可以虚拟爱情的阳台;

我希望有一套早操

可以锻炼爱情之腰;

我希望今夜的文字

都为了一声吼叫:“马,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51 , Processed in 0.0614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