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入骨头的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06:0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入骨头的写作
——读周伦佑“石头“
陈仲义

生活本身,很难产生镜子与石头的直接冲突,更不用说两者间的复杂纠葛。诗人以虚构之手,为它们强行举行一场“决斗”,以便述说自己的写作立场和写作观念。

镜子是光滑透明、同时也是易碎的,它能映现物体表面的虚象。而石头是冰冷、坚硬的、带着武器色彩和暴力倾向。正是基于镜子的属性特征,诗中开始就直接说出镜子“代表精神的古典形式”,这一特指,为之延伸成某种高贵、精致、有价值的写作范型。

石头,作为被“同谋者”——手所作用过的“显著的物象”,则成为对立角色。在这里,要特别指出,此间出现第三者“手”——镜子被手“持着”,石头也被手写出——手具备与石头同种性质的蛮横、及主宰力量。无疑,手与石头,这一强制性力量,是会“迫使镜子退回到最初的非美学状态”。迫使与退回——这对词组自然提示,它能改变镜子长期固有的“照亮”价值,同时让丑陋的、非正面的价值出场。

手和石头的共谋,合成破坏性暴力,一旦进入镜子内部,很难不让人“质疑“:手可以创造世界也可以毁灭世界。当手以破坏性、毁灭性面目出现颠覆倾向,石头也在一边打乱秩序,一边建立秩序,她破坏镜子的内部结构,迫使镜子内部的水银退出镜子,(暗示阻碍诗人的写作精神形式)。虽然不断的生根壮大,但始终在镜面以下做“有限的圆内指涉和放大”,(石头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形成伤害)。不过,最终最可怕的还是石头,它会以几何级数增长,逐渐占居上风,“把镜子胀满或使其变形”——阴谋得逞了。

有趣的是,被手“指挥”的石头,有时反而脱离手,成为镜子的“后天部分”,暗示石头加入镜子——处于对立战争的石头与镜子,在某种程度上反倒“融合”了,以致于变成是:镜子在石头里,与另一只手相遇,这就造成 “光的受困与被剥夺”。与此相同,石头继续深入玻璃,直接成为镜子的“歧义”。镜子,被异化了;镜子,被消解了。镜子改变不了石头的进程,石头打破镜子的结构,打破镜子的崇高形式。石头从入侵者角色变成内部主人,即“指导者”角色、“主体性”角色,而这,根本不是写作者的写作初衷。镜子屈服着妥协着石头的侵入。不管镜子以何种形式反抗,“激动或平静”,都“不能改变石头的意图”。所有的高蹈内容与形式沦为一场乌托邦!

    既然镜子的反抗阻止不了石头的入侵、膨胀、占领,那就让“石头打破镜子,为我放弃写作提供一个绝好的理由”吧。这,或许可以看做作者的一句反话——既然古典精神形式、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遭到外来势力横加干预摧毁,心灵世界受到严重伤害,那就退场吧。多么悲凉,镜子“只剩一滴水银”,何其稀少,“在阳光下静静煮沸”。“煮沸”两字,或许还在提示,写作者仍在做最后一搏——那已经准备好了的“精神残骸”。

镜子与石头的“决斗”,在理性策划下的虚拟战争,表达了一种“深入骨头”的红色写作意图。虽然结尾似乎有所“退却”( 石头打破镜子,为我放弃写作/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理由),但正如作者在《反价值时代》中(313页)所说;“只要我们坚持着艺术,只要我们手中握有信物(哪怕只是一块破镜的碎片)不丢失,人类就不会失去最后的希望。”



镜中的石头

               周伦佑

一面镜子在任何一间屋里

被虚拟的手持着,代表精神的

古典形式。光滑的镜面

经过一些高贵的事物,又移开

石头的主题被手写出来

成为最显著的物象,迫使镜子

退回到最初的非美学状态

石头溺于水,或水落石出

一滴水银被内部的物质颠覆

手作为同谋,首先被质疑

石头被反复书写,随后生根

越过二维界限,接近固体

让端庄体面的脸孔退出镜子

背景按照要求减到最少

石头打乱秩序,又建立秩序

高出想法许多,但始终在镜面以下

有限的圆被指涉和放大

更多的石头以几何级数增长

把镜子胀满,或使其变形

被手写出来的石头脱离了手

成为镜子的后天部分,不可否认

更不能拿走。水银深处

所有的高蹈沦为一次虚构

镜子在石头里与另一只手相遇

对外代表光的受困与被剥夺

石头深入玻璃,直接成为

镜子的歧义。一滴水银

在阳光下静静煮沸。镜子激动

或平静,都不能改变石头的意图

石头打破镜子,为我放弃写作

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理由


——读周伦佑“石头“陈仲义

生活本身,很难产生镜子与石头的直接冲突,更不用说两者间的复杂纠葛。诗人以虚构之手,为它们强行举行一场“决斗”,以便述说自己的写作立场和写作观念。

镜子是光滑透明、同时也是易碎的,它能映现物体表面的虚象。而石头是冰冷、坚硬的、带着武器色彩和暴力倾向。正是基于镜子的属性特征,诗中开始就直接说出镜子“代表精神的古典形式”,这一特指,为之延伸成某种高贵、精致、有价值的写作范型。

石头,作为被“同谋者”——手所作用过的“显著的物象”,则成为对立角色。在这里,要特别指出,此间出现第三者“手”——镜子被手“持着”,石头也被手写出——手具备与石头同种性质的蛮横、及主宰力量。无疑,手与石头,这一强制性力量,是会“迫使镜子退回到最初的非美学状态”。迫使与退回——这对词组自然提示,它能改变镜子长期固有的“照亮”价值,同时让丑陋的、非正面的价值出场。

手和石头的共谋,合成破坏性暴力,一旦进入镜子内部,很难不让人“质疑“:手可以创造世界也可以毁灭世界。当手以破坏性、毁灭性面目出现颠覆倾向,石头也在一边打乱秩序,一边建立秩序,她破坏镜子的内部结构,迫使镜子内部的水银退出镜子,(暗示阻碍诗人的写作精神形式)。虽然不断的生根壮大,但始终在镜面以下做“有限的圆内指涉和放大”,(石头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形成伤害)。不过,最终最可怕的还是石头,它会以几何级数增长,逐渐占居上风,“把镜子胀满或使其变形”——阴谋得逞了。

有趣的是,被手“指挥”的石头,有时反而脱离手,成为镜子的“后天部分”,暗示石头加入镜子——处于对立战争的石头与镜子,在某种程度上反倒“融合”了,以致于变成是:镜子在石头里,与另一只手相遇,这就造成 “光的受困与被剥夺”。与此相同,石头继续深入玻璃,直接成为镜子的“歧义”。镜子,被异化了;镜子,被消解了。镜子改变不了石头的进程,石头打破镜子的结构,打破镜子的崇高形式。石头从入侵者角色变成内部主人,即“指导者”角色、“主体性”角色,而这,根本不是写作者的写作初衷。镜子屈服着妥协着石头的侵入。不管镜子以何种形式反抗,“激动或平静”,都“不能改变石头的意图”。所有的高蹈内容与形式沦为一场乌托邦!

    既然镜子的反抗阻止不了石头的入侵、膨胀、占领,那就让“石头打破镜子,为我放弃写作提供一个绝好的理由”吧。这,或许可以看做作者的一句反话——既然古典精神形式、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遭到外来势力横加干预摧毁,心灵世界受到严重伤害,那就退场吧。多么悲凉,镜子“只剩一滴水银”,何其稀少,“在阳光下静静煮沸”。“煮沸”两字,或许还在提示,写作者仍在做最后一搏——那已经准备好了的“精神残骸”。

镜子与石头的“决斗”,在理性策划下的虚拟战争,表达了一种“深入骨头”的红色写作意图。虽然结尾似乎有所“退却”( 石头打破镜子,为我放弃写作/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理由),但正如作者在《反价值时代》中(313页)所说;“只要我们坚持着艺术,只要我们手中握有信物(哪怕只是一块破镜的碎片)不丢失,人类就不会失去最后的希望。”



镜中的石头

               周伦佑

一面镜子在任何一间屋里

被虚拟的手持着,代表精神的

古典形式。光滑的镜面

经过一些高贵的事物,又移开

石头的主题被手写出来

成为最显著的物象,迫使镜子

退回到最初的非美学状态

石头溺于水,或水落石出

一滴水银被内部的物质颠覆

手作为同谋,首先被质疑

石头被反复书写,随后生根

越过二维界限,接近固体

让端庄体面的脸孔退出镜子

背景按照要求减到最少

石头打乱秩序,又建立秩序

高出想法许多,但始终在镜面以下

有限的圆被指涉和放大

更多的石头以几何级数增长

把镜子胀满,或使其变形

被手写出来的石头脱离了手

成为镜子的后天部分,不可否认

更不能拿走。水银深处

所有的高蹈沦为一次虚构

镜子在石头里与另一只手相遇

对外代表光的受困与被剥夺

石头深入玻璃,直接成为

镜子的歧义。一滴水银

在阳光下静静煮沸。镜子激动

或平静,都不能改变石头的意图

石头打破镜子,为我放弃写作

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理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1:17 , Processed in 0.1557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