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论名师的基本特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4 10:5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试论名师的基本特征


作者:程大琥  主题类号:G1/教育学【 文献号 】1-61;【原文出处】中国教育学刊;【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003;【原刊页号】59~62;【分 类号】G1;【分 类 名】教育学;【复印期号】200009;【 标 题 】试论名师的基本特征;【 作 者】程大琥;【作者简介】程大琥,湖南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教务处,410081 湖南师范大学;【内容提要】名师有广狭之义,狭义名师特指教育界的名家和大师。热爱教育,献身进步的教育事业;艰苦奋斗,创造丰硕的教育成果;生前身后形成广泛的教育影响,是中外名师共同的基本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并使其在实践中得到凸现,有助于新时期名师的大量涌现。【关键 词】名师/特征/教育影响
【 正 文 】
    什么是名师?广义地说,名师是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杰出人才。狭义地说,名师特指教育人才的精英,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和教育实践的带头人。简言之,狭义名师是包括广大优秀教师在内的教育界的名家和大师。名师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并且通过直接影响受教育者而间接影响到社会各界人士及社会一般成员。为了主动迎接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机遇和挑战,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抱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迅速提高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我们刻不容缓地要在全社会造就大批名师,首先要在教育界造就大批名师。
    在此,我们就狭义名师的范围,提出对于名师基本特征的一些看法。
    一热爱教育,投身进步的教育事业
    名师的力量源泉,首先发自于内心深处对于教育的无比热爱,对于引导社会和个人向前发展的进步教育事业的执着坚定的献身精神。这一份坚定与执着,往往要经受其成才和从教的漫长历程的考验。
   1 名师成长预备期的考验
    名师成长的预备期,大致对应于青少年时期。人的青少年时期对于人的一生影响巨大,对于名师的成长志向和职业选择,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奠基作用。
    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15岁立志求学,20岁开始从教,30岁左右在曲阜设立学舍,大规模授徒讲学。战国时期,孟子以学习孔子为志向,早年就在家乡邹城讲学。西汉时期,董仲舒幼年好学不倦,30岁左右得到博士学官,下帷讲诵。东汉时期,王充6岁开始读书,8岁就能日诵千言,20岁左右被地方保送入京师太学,后归乡里隐居,教授门徒。唐代韩愈,幼年父母双亡,由兄嫂教养成长,25岁中进士以后历任学官。宋代朱熹,19岁中进士,30岁后挂职宫观,主要从事讲学与著述。明代王守仁,自幼立志读书,28岁举进士,政余从事讲学,一生热心教育。清代王夫之,4岁入私塾,14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抗清起义失败后隐居著述授徒,长达40余年。(注:主要参见:a.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b.叶忠海主编:《教育人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c.毛继东:《教育人才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我国古代的上述名师,青少年时期都一无例外的怀抱成才志向,并且不避曲折艰难授徒讲学,把聚集英才而育之当成人生的一大乐事,终身不渝。
    我国近现代教育界的许多名师,如梁启超、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杨贤江、徐特立等人,虽然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各不相同,但是都在青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发奋学习,注重全面发展,参与社会活动,为选择教师职业并成就一代名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世界各国的名师,同样也要经受成才预备期的考验。古希腊的教育大师苏格拉底,少年时期跟随父亲学习雕刻技艺,但是对哲学和教育颇感兴趣,曾求教于智者派哲学大师,并在许多场合同各种人广泛讨论各类社会、道德问题和多方面的知识,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谈话方式的教育活动上。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2岁时成了孤儿,以后就读于捷克兄弟会学校并入大学学习神学,学成以后游历欧洲开始了教育生涯。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20岁时以优等成绩从大学毕业,从此走上了从事教育和研究教育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20岁时毕业于师范学院,30岁时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直到62岁去世为止,一生都献给了他最挚爱的教育事业。
    有人对古今中外有据可查的教育界名师开始从教的年龄及岗位类型进行统计,发现名师开始从教的年龄高峰集中在16~30岁,其中从事小学教育的集中在16~20岁,从事中学教育的集中在21~25岁,从事大学教育的集中在26~30岁。每级教育正好相隔5年,同接受相应学历教育所需年限大致吻合。(注:叶忠海主编:《教育人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6~47页)名师从教年龄较早,便于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比较顺利地过渡到教育创造的最佳年龄阶段。但是伴随未来教育对教师学历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经过一段教育实践再回归到教育理论学习阶段的“回归教育”的实现,名师开始从教的年龄将会略有提高,并且出现较为复杂的各级教育上岗年龄的分布状态。
    2 名师从教创造期的考验
名师从教的创造期大致对应于人的中壮年时期,指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教育业绩从而被社会公认为名师的时期。这一时期涵盖了教师的工作历程,正常的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对于教师的专业思想、工作热心程度和韧性,都是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
    热爱教育意味着热爱学习,投身教育意味着投身学习。第斯多惠说过,“教师本身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促进真正的文化教育事业,进行终身自我教育,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注: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古今中外的名师无论学历高低,都具备好学不倦、自学终生的特点,学历浅则努力补课,学历高则继续深造。
    热爱教育还意味着热爱学生和关怀学生。任何一位教师,如果缺乏对学生的深厚情感,缺乏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与热爱,就谈不上对培养人的教育事业的正确的理解,也就难以成为名符其实的真正的名师。
    名师在从教期间,往往要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一般说来,教师刚刚从教时,工作、生活条件较差,但是能成长为名师的人能够战胜困难,创造条件,顶住压力,通过个人努力取得外部支持,较快地适应教师职业。从教一段时间后,工作、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自身业务、思想素质有所提高,能够认真总结经验,思考问题,努力突破现有模式,谋求教育、教学上的个人创造。当创造取得初步成果并在一定的范围里有了名气时,还能够选择新的创造目标继续探索,取得更大的创造成果。真正的名师,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会一以贯之地热爱教育,一往无前地投身教育并创造业绩。
    3 名师成果延续期的考验
    名师成果的延续期,是名师年老直到衰亡之际延续毕生创造成果的时期。根据人们对名师寿命所作的一些统计和分析,中外名师的平均寿命比普通人要高得多,甚至比平均寿命较高的科学家还要略高一些,到20世纪大约达到七十二三岁。(注:叶忠海主编:《教育人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6~57页)
    名师到了60岁左右,体力、智力、心力等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减退。但是他们一般不会完全退休,往往退居二线指导工作,总结经验,著述治学,扶植新人。正是热爱教育与献身教育的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成果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延续。
    二艰苦奋斗,创造丰硕的教育成果
    教育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名师劳动是一种艰苦而富有创意的劳动。纵观古今中外的名师,几乎都是在艰苦奋斗的历程中创造出丰硕的教育成果。
    1 苦学勤教乐育人才
    许多中外名师出身贫贱,但是立志苦学,终生从教,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创造了丰富的育人成果。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的名师还要遭遇种种磨难与不幸,但是只要有教书育人的机会,他们都能忍辱负重,尽职尽责。我国古代名师如韩愈、柳宗元等,都曾力排世俗社会对教师的非议,敢为人师,善为人师。我国当代一些名师,有的经受过错划右派长达20余年的屈辱,有的经受过“文化大革命”的残酷批斗,但是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坚持向下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历尽磨难,矢志不改。有的名师在经济困难时期,或者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学校任教,仍然能够吃苦耐劳,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学生,甚至拿出自己的生活费用资助贫困学生,宁愿自己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与困苦,也要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好。
即便是在正常的历史时代和工作环境里,任何名师也都会付出艰辛劳动,刻苦严谨地治学,尽心竭力地育人。育人的工作需要耐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尤其是对待后进的学生。有的小学特级教师教了一辈子书,班里从来没有过留级学生,外班转来的留级生也从此不再留级,这就是依靠名师的爱心催开了后进生迟到的智慧和情感之花。
    2 艰苦办学创建名校
    近现代学校制度确立以来,不少名师为创办大规模和高质量的学校付出了辛勤劳动乃至毕生精力,办成了一批声誉卓著的名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23岁时在法兰克福市一所模范中学任教5年,30岁开始,连续17年先后担任梅尔斯师范学校和柏林师范学校校长,积极改革学校管理制度,改善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使这两所学校都成为当时德国的模范学校。我国教育家蔡元培,30多岁时即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47岁赴法勤工俭学,1916年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努力进行整顿和改革,提出“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扭转北京大学的腐败校政和学风产生了重大作用,使北京大学很快成为蜚声中外的名校。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也有一批名校产生在名师和名校长的共同创建之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22年之久,他带领教师集体,长期坚持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和谐教育”,使帕夫雷什中学成为一所世界驰名的学校。美国著名学校长博伊丹,多次放弃当企业家和大学教授的机会,一直默默地在马萨诸塞州的迪尔菲尔德中学工作了60年,终于使这所中学成为美国的优秀中学之一。我国上海市育才中学,自1950年起段力佩校长长期坚持教育改革以来,先后总结出国内外驰名的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读读、议议、讲讲、练练”为基础的“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使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场所,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教改成绩,使学校在80年代中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面旗帜。
    3 强化管理产生效益
    教育也是一种广义的管理,是对人进行引导式的培育与管理,是最高形态的管理。同时,教育本身也含有大量狭义的管理因素,如班级管理、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管理等。
    教育行政管理名家往往是在名教师、名校长中成长起来,进入教育行政机关仍然具有较高的创造素质,在工作中卓有成效地推动教育行政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人员。其中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人员、视导人员、专业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
    教育行政管理名家的职业注意力指向集中,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较强。根据有关调查,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般都不再大量兼课或从事非教育管理专业的学术研究,而是高度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对待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同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感、归属感、成就感,强度大于学校管理人员。(注:叶忠海主编:《教育人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85~186页)由此可见,教育行政管理名家必然具有更加集中的职业注意力、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这样才有可能促进自身成才和事业成功,在教育界产生名师效应。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出生于工人家庭,从6年制学校附设的师资训练班毕业后任小学教师;26岁时入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就读,3年后任小学校长;32岁开始从事再教育工作,先后创办并领导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47岁时调任乌克兰内务人民委员部工学团管理局副局长。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成功地改造了3000余名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童,使他们成长为有文化、有道德的苏联公民。
    我国现当代一批优秀的教育行政管理人才也大多来自学校教师和校长。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徐特立担任教育行政领导前一直在办学和任教;杨秀峰担任高教部、教育部领导工作前,曾任职河北抗战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他们的教育行政管理业绩都是相当突出的。
    教育行政管理名家的创造性劳动,往往能够导致新的教育体制的建立,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改进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与发展教育事业。
    4 注重科研刷新理论
    真正的名师是非常重视科学研究的,他们一方面及时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同时还挤出时间直接参与或领导相关的科学研究,尤其是教育科学的研究,刷新教育科学理论,成为教育科学名家乃至教育科学巨匠。
    名师的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有专著、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其基本特点是教育主题鲜明、教育论据充实、论证过程严密、充满辩证观点、语言表达简明规范,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启发性和感染力。成果内容涉及面广,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侧重理论研究的成果通常会提出一些新的概念、观念或理念,发现新的原理;或者补充修正原有的概念、观念或理念,创立新的理论原则。侧重应用研究的成果通常会联系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途径、办法与措施等。名师的教育研究成果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超前性、综合性较强,决策指导作用较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指导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客观价值明显。当然,名师的教育研究成果也会具有社会评价的差异性、实践检验的长期性、推广应用的艰难性等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特征。
    善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名师,在选择研究目标时坚持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结合、理论与实际统一、近期与远期兼顾、创造性与科学性一致、主客观条件融合等原则,采取筛选信息、追踪发现、实践检验、发展志趣、拜师指点、工研同步等方式,逐步形成明晰的研究目标。然后采用事例说明、描述比较、逻辑推理等多种方法总结教育工作,归纳教育经验,并借助历史文献、观察、调查、实验、统计、行为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完成研究任务,刷新教育理论。
    三生前身后,形成广泛的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一种涉及到人的身心发展的文化影响,一经发生它便悄无声息地影响到人的身体和心灵,影响到身心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基础,并且通过受到影响的人进一步影响到其他的人,影响到同时代乃至后世无数代相关的人。可以说,教育影响是一种最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任何教师都会造成一定的教育影响,而名师形成的教育影响更加广泛,更加深远,更加积极与富有活力,同时往往又会从名师生前延续到名师身后。
    1 时间维度上的教育影响
    名师的教育影响,往往能够形成较长的时间跨度。《文献通考(上)·学校》指出,“有人斯可教,有教斯可学,自开辟则既然矣”。可见,普遍的教育影响,拥有与人类社会等长的时间跨度。有了人就有教育,有教育就有教师,有教师就有教育影响。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文字记载史实,名师的事迹及其教育影响逐步变得真实、详尽而又明晰起来。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以及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名家大师,近代社会的思想巨擘及教育名师,现当代社会的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都已经形成了或长远或短暂的教育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未来信息社会里,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将使名师的教育影响通过录音、录像、计算机储存等方式,有效地延长时间跨度。名师的音容形貌,将穿越时间的屏障,代复一代地传向后世。
    2 空间维度上的教育影响
    名师教育影响的空间跨度或大或小。一所学校,一片村落、一座城镇、一个地区、整个国家、国际社会——无论影响涉及多大范围,只要该范围内的当世之人或后世之人受到影响,得到深刻的教益,并且被普遍公认,名师的教育影响就在空间维度上大体形成。
    有的名师,教育影响主要是在一所或多所私塾、学园、书院、学校里形成起来的,名师的称誉传扬在他(她)所执教的教坛周围及教学对象之中,身后也没有留下影响更大的文字著述、音像制品、电脑资料等个人自述或由他人转述的文化成果。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偶或出现在后人记载的校史、传记等回忆性的作品里,受到人们的景仰和传颂。名师的教育影响超出校园,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拥有知名度和美誉度,名誉、事迹等在地域性的文物、史实中得以记载和传扬,或者有名师本人的教育著述在该地域得以流传,这样的名师堪称地域名师。运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教育活动或产生教育影响,并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教育工作者,堪称国家名师。各国名师的教育影响,有不少超出国门之外。在东学西传的过程中,我国名师如孔丘、朱熹等人的教育思想,在亚、欧、美洲等一些国家都产生过广泛影响。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古希腊的一大批哲人名师,如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现代欧美社会的教育家,如捷克的夸美纽斯,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斯宾塞,德国的赫尔巴特,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美国的杜威、爱因斯坦、布鲁纳和布卢姆,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我国近现代以来的教育都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此类教育影响可以看作是国际性的教育影响,带来这些教育影响的名师堪称国际名师。
    3 质量维度上的教育影响
    名师教育影响的质量,既从质的方面指教育影响的优劣程度,又从量的方面指教育影响的若干整体方面及其下位层次的若干局部方面。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重视教育、国家办学等教育思想,又独辟蹊径以人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主张统治阶级内部的教育民主,他对欧洲教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其教育哲学上的唯物观点特别受到国际教育界关注,其和谐教育的整体观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石,其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教育观对欧美教育和国际教育产生了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但他反对女子受教育、劳动者子女受教育等教育观点,在历史上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注:徐汝玲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38~41页)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生前与身后的教育影响,从质的方面看是比较优秀的,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从量的方面看是丰富的,具有多方面的整体影响和局部影响。
    我国现代社会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受业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孟禄、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和通俗晓畅的学术语言,表达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教育、民主教育、科学教育、创造教育及教育救国的思想与理念。他的高质量的教育实践与理论,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新中国教育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对于21世纪中华民族的科教兴国大业及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进程,还将继续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20:16 , Processed in 0.21163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