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序《枫韵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4 14:0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序《枫韵集》

龚 联 寿
在第二届中国(南昌)楹联文化艺术节期间,许育俊先生与我闲聊中,突然谈到了刘枫先生,说:“他的对联写得不错。”我问:“您老见过他吗?”许先生摇摇头,接着问起刘枫先生的情况,听了介绍,表情颇为惊讶。 我想了一下,在长江中下游几座城市里,我认识的几位文友中,如扬州的高扬,安庆的白启寰,黄梅的李学文,彭泽的刘枫,都是中学高级教师,但他们都在对联文献整理、对联创作方面有过不俗的表现,而高、刘二君则是中青年一代的佼佼者。应当说,这些并非他们的当行,但是,能在紧张繁忙的教学中,为对联事业推波助澜,确是难能可贵的。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枫韵集》,是刘枫先生继《榴斋联韵》、《初中语文每课一联》、《流风联韵》之后的又一带有阶段小结性的创作与研究成果,拜读之余,倍受感动。 首先,作者的勤奋不辍,以及对楹联创作与研究的积极投入。这些作品,时间经历长,地域跨度广(从江西到广东),创作数量大,都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有相当一部分应征联,作者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给予回应,充分显示其创作的热忱以及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诗情。诗有别肠,对联也是如此。刘枫先生的作品做到了这一点。 其次,作者视野广阔,体式多样,使其在这个领域里取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应征联是有限制的,应对有一定的难度,但作者的应征之作,常常出奇制胜,这等于是迎接了一场又一场的挑战,且连连奏捷。在题材方面,如喜贺哀挽、名胜题署,均不乏工稳之作。诗钟方面,作者也有所涉及。进入网络时代后,作者又积极投身到网络对联的活动中,并以版主身份上网点评,激扬文字。作品集的“临屏”之卷,很可看出刘枫先生与时俱进的精神,也显示作者反应的敏捷,文史素养与写作功力的深厚。 第三,显示了作者对楹联文献与楹联理论的重视。应该看到,当前的楹联创作,既有其蓬勃发展的一面,也有对历代前贤楹联作品缺乏研习与继承的一面。因此,楹联创作在尊从格律、用典遣词、创作手法等方面,都还有许多不足。刘枫先生的作品不仅内容健康,彰显时代精神,格律上也严格以从。在从事创作的同时,他还注意到对乡邦及广东东莞楹联文献的发掘与整理,此外,在理论上也做了有益的探讨,这些都是值得称许的。 衷心祝贺刘枫先生《枫韵集》的出版。
2006年8 月4日于南昌大学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4:08:28 | 只看该作者
书海探微,诚开金石  联林著述,情系古今
                         ——记龚联寿老师
                                 李析力/文

    去过几次龚老师的家,印象最深的是堆积如山的书,和书里夹着的一寸来长的各式卡片。书太多了,架上放不下,就垒成一摞,叠放在桌上、地上。房间显得有些拥挤,但干净而不杂乱。与对联研究相关的和时常翻阅的书籍,整齐摆放于书桌上。书架上装帧精美的《中华对联大典》和《联话丛编》显得格外打眼。

    “我是南昌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一名教师”,龚老师总这样介绍自己。其实,龚老师不仅是省内楹联名家,更是首屈一指,蜚声联坛的泰斗。多年来,他一直痴心于楹联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华对联大典》与《联话丛编》,为楹联创作、批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其著作多次被学者征引,并获得了季羡林、周一良、吴小如等大师的高度评价。去年12月,他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首届梁章钜奖,这是中国楹联界的最高奖项。如此殊荣,龚老师当之无愧。

    文献研究枯燥乏味,又不能带来什么经济利益,加之长期以来理论研究的缺失与滞后,不少楹联典籍深藏于书库之中,或是流散各地。楹联文献的整理几乎是从零开始,其间的困难我们难以想象,龚老师却一直默默做着,呕心沥血。我曾问过龚老师为何热衷文献研究,他笑道:“涉足楹联文献,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似乎跟我的名字也有点关系。我打小就爱看对联,后来到了高校,发现市面上与对联相关的书籍很多,但大都鱼龙混杂。自那时起,我就想从学术角度把它好好地归类整理,没想到,一做就没个完。”

    《中华对联大典》一书,不仅书的内容,细节也做得一丝不苟,几千的作者生平,上万的注释,精密详细的索引,也不知查阅了多少资料,从哪里挤出的时间。白化文先生曾这样评价:“以一人之力认真细致地编成这样一部大书,在中国和世界联坛上都是破题儿第一遭,我看应该申请吉尼斯记录。”

    《联话丛编》共收录联话39种,它的编著更加艰辛。与诗话、词话相比,联话庋藏很不集中,究竟多少无人知晓。像吴恭亨的《对联话》,李十二丈的《自怡轩楹联剩话》,赵香宋先生的《香宋诗联话》,寻找已是几经周折,花费的时间都在半年以上。有了资料还不行,还得逐一翻阅,认真筛选,有时一本书翻下来,可用的文字也就几个段落。为了方便读者阅览,写出来的索引就近20万字。为了保证书的质量,全书校改四百二十多处,查证量之大可想而知。“忘晨昏以耽典籍;精校点而绝韦编”,余德泉教授的评价并不夸张。

    龚老师主编的第三部楹联专著《楹联纪事》将于年底付梓。该书对有事可征的联语作了全面系统的辑录整理,且大多加入了联语作者的原刻、原绘头像或照片,不少资料系首次披露。为了编好这部书,龚老师身体不知累垮过多少次。一次他在学校整理资料,去洗手间时突发胃疾,倒在洗手间里,好在及时被学生送往医院。

    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基础在于其典籍的整理和发掘,这是学术研究的传统,也是创建学科理论的必由之路。龚老师数十年来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理想,辛勤耕耘在自己的“寒寒斋” 里。他的辛勤工作,弥补了楹联学在文献方面的不足,为世人研究对联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材料,为楹联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4:08:57 | 只看该作者
赣鄱“联”花春意盈——江西省楹联学会成立侧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2日02:01 大江网-江西日报
  中国楹联协会副会长常治国即兴挥毫,祝贺江西省楹联协会的成立。米欧摄

  “江笔弘国粹楹帖协律康衢咏;西山毓人文联坛会朋乐职吟”、“鄱信赣修诗韵争流;东南西北联花争艳”……

  7月2日,南昌大学逸夫馆里文人墨客咸集,集文学艺术于一体的100多幅楹帖悬满四壁,江西省楹联学会在这里成立了。

  楹联是“国粹”。古往今来,江西人杰地灵,才俊辈出,佳作不断。但是,记者了解到,江西却是全国第29个成立省级楹联学会的省份。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在楹联领域享有盛名的赣鄱大地得赶“末班车”?现在我省楹联研究和创作情况如何?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一)

  “目前江西的楹联研究与创作在全国属于中上水平,每年都有大批楹联作品和理论文章发表,粗略估计,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楹联理论作品集就达30余种,这在全国都少有。”7月9日,江西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余子衡这样对记者说。

  近年来,我省的楹联活动比较活跃,楹联创作出现了空前的普及与繁荣,安远县还被誉为全国第五个“楹联之乡”。

  10年来,南昌大学龚联寿教授编辑出版的楹联巨著《中华对联大典》(历代文人对联的总集,37种联话,340万字)、《联话丛编》(九五国家重点书目,300多万字),在海内外很有影响。目前,他的又一部作品《楹联纪事》(400万字)即将付印。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直想开设楹联课程,但苦于没有相关的资料与教材,而《联话丛编》解决了这个问题。

  还有萍乡的李国荣,私人创办了一份《中国联墨》杂志,享誉海内外,目前已出版了50期;中国第一部介绍楹联的电视专题片《联林珍奇》,素材取自江西……

  另外,以楹联为主题的活动在江西开展得有声有色。南昌市每年要举办春联大奖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9年在南昌市八一广场举行的“千副对联迎兔年”活动,影响颇好。全省各地的楹联组织每年要送联下乡。

  (二)

  1998年,第四次全国楹联大会召开,江西有5名楹联爱好者参加。从那以后,“要有自己的楹联组织”这个愿望,在江西楹联爱好者心中种下。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努力,但苦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年才实现。即使如此,摆在这个“新生者”面前的问题还很多,也很严峻。

  全省地市一级的楹联组织只有南昌、九江、赣州3个,县一级的只有安远、彭泽、弋阳、莲花、铜鼓5个,基本上各自为政,还处于一种一盘散沙的局面。

  目前楹联学会只有60余人,他们的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很少,青黄不接的局面严重。现在有许多人喜欢舞文弄墨,其中不乏楹联高手,2002年“中国楹联百佳”中,江西有4名,还有的人在全国性的楹联大奖赛中,一年就拿了12个奖项。但是,大多数人的楹联基础知识不足,对仗不工整,对平仄韵律不甚了解,经常闹出贴反对联的笑话。

  虽然南昌大学新闻系、中文系开过楹联研究课程,南昌高专、江西旅游学校、彭泽杨柳中学也开设过类似的课程,安远一中是全国楹联教育基地,但是要正确引导,把楹联引进校园,使青少年喜欢上它,往楹联队伍中输入新鲜血液,这是摆在省楹联学会面前的一个大的课题与难题。

  (三)

  记者从采访中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刚成立不到一个星期的楹联学会的会员,有着一种奋起直追、后来居上的迫切心情。

  省楹联学会副会长蒋含宇说:“为了扩大自身影响,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我们拟订了一套‘崛起’计划。”在记者面前,省楹联学会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

  ——开始对会员进行相关指导,开设专门的课程和讲座,加强学会的凝聚力;

  ——着手准备首次面向全省的征联活动;

  ——提前做好《中国楹联集成·江西卷》的启动工作;

  ——准备向农村、企业、英模现场送对联,充分发挥楹联的实用性、欣赏性……

  愿江西省楹联学会一路走好。

  本报记者 郁鑫鹏 实习生 傅淳(大江网-江西日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4:09:36 | 只看该作者


寿




寿

世有长才者,其名号多能彰显自身业绩,道德文章皆涵括其中,予于联寿之名有斯感矣。寿者,生命也;联者,偶句也。先生志于楹联文献之学,穷年累月,孜孜矻矻,佳篇出,是其寿寄于联,而联衬其寿也。冥冥之中,莫非天命有所托焉。今国学大昌,楹联复兴,一扫抱残守缺之成见,再现编书弘联之胜景,执牛耳者,先生其一乎
先生龚姓,籍隶江西进贤瓦溪龚村。字庆盟,名联寿,皆先祖奂初公讳循元所赐;又名强,乃得先祖母上海浦东曹氏之惠。寒寒斋主、百龄堂后人,则自号矣。先生书香世家,伯祖汇初公讳循声,共产党员,八一南昌首义英烈,十月蒙难,仅头颅入葬乡土施家山奂初公殖边学堂、保定军校肄业,同盟会会员,任黄埔军校教官、广东台山沙田总办,当选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执行委员,一九四七年病殁上海。先父大贞讳坚,复旦大学经济、新闻双学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主编《江西直接税务月刊》,供职赣州、鄱阳、上海税务机关,惜英年早逝。先母丰城曾氏,上海启秀女中毕业,任南昌某中学英语教职,以微薄薪资维生,复蒙兄弟扶持,抚育四孤儿相继完成高等学业。长兄庆衍宝寿负笈沪上,自立甚早,非特反哺有声,亦恪尽兄弟之谊。先生于一九四一年辛巳重九诞于江西南丰基督教福音堂外祖曾希巩牧师家。幼时与三弟庆蕃昌寿随先祖母寄寓临川即今进贤白沙乡杨溪李村、温家圳;幼弟庆葳凯寿伴母度日。先叔父弘贞讳尚于成全四兄弟之学业亦有功焉。
先生一九六〇年自抚州一中升入江西大学中文系,以本科毕业生资格任职于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文革事起,遂游走江右铁路部门之间。一九八五年调入母校即今南昌大学,任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尝为中文系、新闻系古代文献专业硕士生、新闻专业硕士生、本科生开设楹联文献、近现代报学等课程。一九八九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复旦大学,师从襄汾贾植芳教授。二〇〇五年出任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先生编著之《中华对联大典》,上起唐宋,下讫当代,以联人为条目,都三百四十万言。贾植芳教授评曰:“此书编纂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建设工程。这部书既是工具性的读物,又有文献史料价值,并且有很高的欣赏把玩意义,是一部严谨的专题学术性著作,填补了对联类书的一项重要缺门。可以这样说,把对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门学术来观察和研究,当以联寿此书为嚆矢。”北京大学白化文教授称该书“网罗放佚,囊括古今”,“惨淡经营,岁时绵历”,“沾溉联家,端是通人杰构;启迪多士,决为名世异书。”此其后,旋主持点校明清与民国联话专书三十七种,集为《联话丛编》,煌煌八册,风行至今。北京大学季羡林、周一良、吴小如、费振刚、褚斌杰、安平秋教授,中华书局熊国桢编审均有佳评见诸报刊,容不一一。目录学家、复旦大学吴格教授则总括云:“此书出版,功在不刊。”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于先生两项目之研究,鼎力支持不怠,连续给于资助。梁章钜奖乃楹联学术之最高奖项,先生首届即应邀赴京,载誉来归。其业绩贡献,学界褒扬在前,予何德何能,孰敢哓舌于其后!
先生乃笃实之君子,治学之楷模,坐冷板凳,咬菜蔬根,蒐罗爬梳,披肝沥胆,始成名山事业。其人恬淡处世,身心康泰,初骑单车电动车,继之驾乘摩托,终日奔波于市区内外而自得其乐,一为补回失去之岁月,二为亲和天地,相悦人文,所臻之境,实乃前圣之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德配梅州钟氏,青梅竹马,恩爱如初,相夫教子,勤勉有加。育一子一女,皆自立于世,事业有成。
九十年代中期,予始闻先生大名,神交已久;近年以人文书画院事结缘,倾谈甚欢。其状也蔼然,其言也淳淳。曩时杜工部子美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七十已为寻常。揆之传统,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先生今荣登七秩,八、九皆在望中。为贤能者申南山之祝,海屋添筹,必神王也。蔗境之年,吐春丝,献馀热,享上寿,追彭祖,是所祈盼也。
胡迎建序于庚寅年黄菊节。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4:12:12 | 只看该作者
乔应甲《半九亭集》初探

作者:龚联寿 乔应甲,对于楹联学界、文学界来讲,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所有的联书,无论是总集,还是别集,都没有提到他,所有的联话、诗话也都没有论及到他。今天,只是因为他的《半九亭集》 的发现,才使我们知道,原来,历史上有过这样一位写了大量对联的人,而且,他生活在明万历年间,距今已四百多年。
  乔应甲(一五五九——一六二七),字汝隽,又字儁,号儆我,室名咫园、半九亭 ,世称乔阁老,明山西猗氏(今山西临猗)张嵩村人。万历戊子十六年(一五八八)举人,壬辰二十年(一五九二)进士。雍正《猗氏县志》卷五云:“为襄阳推官,平反从宽简,讼者争就乔司李质成焉。廉明著声,不慑权贵,某道与语不合,即拂袖起曰:推官行李一担负足矣。某道改容,谢之。擢御史,多所建白,十渐疏载令甲中。按两浙盐课,商多贿中使者,公系治其一二人,清豪右侵占荡田数百顷,会以时宰故,家居五年。抚按齐疏荐,起浙江道,巡南城,禁投铺,辇下便之。著《便民实政》、《三实奏章》、《难焚草》、《咫园诗集》若干卷。后历任陕西巡抚、右都御史。天启六年丙寅(一六二六)谢事归。著《半九亭集》,盖取行百里者半九十,以警末路之难也。尝过平定州等处,目击饥荒鬻子女者,络绎于道,捐资赈济付州,申详各上司,活幼子一千四百馀人,州人德之,建生祠。弟应旌赴京,又捐金三十两,以终兄志。” 这段文字比较简括,也不长,特介绍于此。关于乔应甲的生平,于“县志”而外,尚有清乾隆《乔氏家谱》所载传略、《大明万历壬辰进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乔公墓志》 、《中国人名大辞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后两种传文均据《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九七 。此外,《明史》 未有传,但卷二二四、二三二、三四零、二四一、二四三、二五三、二五四、二七四、三零五、三零六、三零九,均有述及 。该书与“集成”一样,对乔都不乏贬损之词,与县志、家谱大相迳庭。说明这一点,是有必要的。
半九亭集的文献价值
  大家知道,在中国的文化史、文学史上,楹联极少有提及者。但楹联是个客观存在,又是谁都不能漠然视之的。文化史、文学史未能有楹联的一席之地,原因颇多,一是治史者不重视,使楹联在研究领域中形成空白,现在要推动起来,又缺乏前期成果,不像诗、词、曲,可资借鉴的甚多。楹联研究从“零”起步,势必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与其这样,不如绕开它算了。二是作家自身的问题,他们看重诗文,其次是称之为诗馀的词,至于楹联,即便有所作,也是随写随弃,留存下来的少而又少。在历代作家的别集中,少有楹联单独成卷的,即或有一点,也是以附见的形式出现,而且,这样的情况不多见。三是文献研究工作者的不重视。这可用明代李开先诗文集的整理为例。国内较早关注李开先诗文杂剧整理的是路工先生,他多年从事俗文学和民间文学的整理与研究,出过不少明清的说唱、民歌、平话小说等资料。一九五九年,他辑校出版了《李开先集》 。辑校过程中,曾发现李开先的对联集《中麓山人巧对》《续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李开先集》只有《中麓巧对序》,却未有《巧对》及《续集》的对联。笔者读到的李联,已是三十年后,是从卜键的《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考》 一书中间接获得的。又过了十五年,我们才从卜键笺校的《李开先全集》 中读到李开先的全部对联作品。从“相知”到“相识”,前后历经四十五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国内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曾在楹联文献整理方面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如白化文、常江、郭华荣、徐玉福、胡毅雄等。十年前,常江先生启动了楹联目录学课题,经过通力合作,其研究成果即为他与邵英民、李兵、冯国良共同完成的《古今对联书目》 。这是国内第一部对联目录专书,共著录联书二千三百三十七种。“书目”分七部分,即:清前、清代、民国、当代、港海岸台及海外、补遗、再补。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历代联书清代为多,宋元明三代均为少见。即以《古今对联书目》而言,“清前”部分,仅著录宋元明联书三十一种(按:“清代”部分的0031号《罔措斋对联》 属明代释担当著,应移入“清前”。著录者以其为康熙刊本而入录该时期)。其中,存目未经眼的联书就有十四种,几近一半。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即这三十一种,属于声韵对语的比例也相当大,这一类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楹联,如元代祝明的《声律发蒙》,明代杨慎的《谢华启秀》等。这样一剔除,联书也就很少了。再次,这些联书(含附见于诗文集的楹联,如朱熹)的作品数量多寡不一,较著者如:
  苏轼     辑存约存十首
  朱熹     辑存约二十首
  李开先   三卷,一千八百七十一首
  徐渭     一卷,九十七首17
  担当     不分卷,四百零二首
  以上各家,苏轼、朱熹属宋代,李开先、徐渭属明代中期,担当属明代后期。宋元至明,真德秀、李钰、赵孟頫、宋濂、明太祖、杨士奇、潘赐、于谦、汤胤绩、沈周、陈献章、李东阳、林俊、邵宝、唐寅、王守仁、杨慎、周相、任瀚、严讷、杨继盛、张居正、吕坤、邓子龙、顾宪成、汤显祖、董其昌、陈继儒、叶向高、黄道周、倪元璐、陈子壮、张岱、史可法傅山等人,虽有楹联存世,但数量不多,也不成卷帙,有的附见于诗文集,有的散见于诗联文详类的诗话、联话或其他杂著中。可见,宋元以来,特别是明代,发掘整理出来的联书很少。
  当今发现的乔应甲楹联专书《半九亭集》,可谓横空出世,惊动海内。宋元明时期,就楹联作品看,卷帙最多,作品数最多者,当属明代的乔应甲。清代处在楹联发展的鼎盛期,作者众多,创作量大,典型者如已收入余德泉先生主编的《清十大名家对联集》 的李渔梁章钜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寿蓉(篁仙)、王闿运、吴獬、赵藩、范当世以及未能入集、联语数量可观的俞樾、钟祖棻、杨浚、吴熙、何又雄,从卷帙及作品数量上看,都无法与乔应甲比肩而立。可以这样说,在楹联方面,乔应甲是一座前无古人,后傲来者的高峰。乔应甲《半九亭集》表明,楹联在明代中后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它将改写中国的楹联史,还将向无视楹联存在的中国文学史叫板,提出挑战。只不过这一切,均缘于山西临猗《半九亭集》的发现与披露,我们时至二十一世纪初叶才接触到,才认识到。
  拜读乔应甲的楹联作品,还使下面一首联语的产生年代基本有了着落,这指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长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此联最早为清代邓石如所书写,一直以来,都认为是邓撰,拙编《中华对联大典》 也曾这样处理,仅在按语中指出是手迹。后来,读到《明诗话全编》 的《双清诗话》,始知此联已见明天启丛书本《快书》中双清(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的《晋麈》。此联还有明李东阳所撰一说,见梁羽生《名联谈趣》 ,但没有举出书证。不过,此联系明人所撰,已不成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沧海日”联之明人所撰说,也在《半九亭集》的一首长联中得到佐证,全联云:
  清晨端坐坐无营,取架上左传文、马迁史、相如赋、南华经、少陵诗、右军帖,屈子离骚,开卷广胸中识见;
  亭午高眠眠且觉,想世间沧海日、赤城霞、巫峡云、洞庭月、峨嵋雪、广陵涛、庐山瀑布,何地非物外逍遥。
  这首长联见于卷四,列于洗耳园题下。两相比较,可看出语词多有相同,足可佐证“沧海日”长联产生于明代无疑。至于作者之归属,笔者认为,只要弄清版本,详加比勘,参以李东阳的全部著作,这一问题的解决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另外,《半九亭集》还有两卷律诗(见卷七、卷八)。这些诗作的发现,对于明代诗歌的研究,对于正在陆续出版的《全明诗》 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希望有关方面能加强联系与沟通,以使乔诗能及时整理辑入尚未编竣的《全明诗》,不留下遗憾。
半九亭集对联的特点
  前面谈到,在中国楹联发展史上,明代中后期,楹联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标志就是李开先、徐渭、担当的楹联创作。再加上最近发掘出来的乔应甲《半九亭集》的六大卷楹联作品,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楹联创作十分活跃,已形成了一个高峰,而乔应甲则站在高峰之颠。这种局面的形成,当然与明中叶以后的社会形势有很大关系。明代社会,从英宗正统十四年(一四四九)以后,逐渐转入一个新的时期。正直的士大夫和想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忧患意识上升,审美心理发生变化,对“台阁体”迟缓冗沓、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诗文,以及贵族化、八股化的戏曲深感不满,要求变化现状,促使文坛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明后期的文艺变革浪潮中,作家强调表现自我,张扬主体意识,对封建专制主义文网,是有一定的冲击力量。在楹联创作中,李开先、徐渭、乔应甲、担当正是以他们的创作实绩,作出了相应的宣示。这里,最全面的是乔应甲。他的楹联作品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在明代对联中可属仅见。《半九亭集》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时政到民生,从个人感悟到警语格言,从古迹探胜到田园讴歌,乔应甲都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关注和研讨的作品。乔应甲的楹联,融史才、感情、议论于一炉,以联论史,以联叙事,以联绘景。认真研究他的楹联作品,认真了解他在楹联中对历史及当朝人物、事件的评议,直接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就能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能时他本人作出更为客观的评判。关于这些,不是本文所能尽述的,尚需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笔者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从事这面的研究,期待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半九亭集》每卷均有类目,卷一有心学、论学、论文、理气、定理、醒世、征粮、写怀、适意、官箴、时事、谨言、读律、遼事、稽古、叹世、鬼神、书斋、弥盗、春联、寺观、羽衲、道释。卷二有关帝庙、孔庙、偶感、览报、君鉴、兵略、书牍、譬喻、信实、持实、谭交、处事、处世、习静、地理、风鉴、修养等。卷三为看史上。卷四为看史下、园林、洗耳园、隐趣。卷五为杂咏上。卷六为杂咏下。卷七、卷八为律诗。从编排中可看出,乔应甲很看重对联,这与其他作家将对联排在书尾,视为诗词的附庸有很大不同。
  二,乔应甲把对联的触角伸向了国事、时世与历史,冲破了对联只吟咏身边小事的藩篱,让对联也担负了容载重大题材的任务,让对联只是雕虫小技,只是“小玩意儿”的论调相形见拙。乔应甲这方面的对联在整个集子中不在少数。
如卷一的《遼事》: 
  三战无功,荒径客归惟见草;
  东方多难,故邻人去不闻鸡。
又如:
  春气凝天,争羡辕门暖日;
  北风卷地,难怜都护铁衣。
又如:
  万队千寻,时时征调兵戈满;
  民穷财尽,处处转输岁月长。
又如:
  遼左吞声,不辨爷娘妻子;
  胡尘蹇路,尽是楯剑刀枪。
  这些对联,描绘了一幅幅历史画面,给人以一种强烈的震撼,实在是不可多见,难能可贵。
  三,体察民情、关心民瘼。这是乔应甲对联的又一亮点,这也是有别于同时代作家如李开先、徐渭、担当以及稍后的李渔等人的作品之处。作为一位高官,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更何况乔应甲是用对联这种新的样式给予表达。
卷一《醒世》如:
  小人话只好听他大略;
  雇工钱务要算个分明。
卷二《征粮》如:
  到处民穷财力,不徒南国竭;
  好官人做循良,难道汉廷稀。
又如:
  堂上若非贤父母;
  仓中那得免号呼。
又如:
  号呼号呼膏药贵;
  父母父母小民穷。
卷五《杂咏》如:
  寂寞寒门,千里空悬明月梦;
  咄嗟世网,八行寄语故乡人。
又如:
  国家之经制,千疮百孔,费实难支;
  百姓之困穷,十室九空,情更可悯。
又如:
  民以宁一不扰为福;
  官以清静省事为最。
又如:
  欲行平易近民之政;
  当有慈祥爱物之心。
又如:
  千里退兵一路笑;
  各军追饷万家愁。
  四、从写作上看,乔应甲在创作对联中,充满激情,下笔神速,给人以一题多首,发而难收的突出印象。诚如序文所云:“信手拈来”、“痛快解頣”、“在在写会心之机”。而用词遣句,均直抒胸臆,平易朴实,无矫揉造作之嫌。
半九亭集整理刍议
  《半九亭集》是乔应甲晚年的一部以对联为主要样式的著作。从李嵩序作年代“天启丙寅六年”(一六二六)来看,当完成于作者辞世(一六二七)的前一年。这是一份重要的文学遗产,非常有必要整理出版,以供世人学习研读,这对于研究明代的历史、文化、楹联、诗文,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从楹联的角度来看,它的出现,改写了楹联史,确立了乔应甲在楹联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这是以其惊人的创作量和丰富的内容所决定的。笔者想在这里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首先,乔应甲本人对于楹联的态度是认真严肃的。他虽没有将《半九亭集》称之为对联集,正文前的两篇序文,也没有从这一角度去评述和发挥。但是,《半九亭集》却辑录了数量可观的对联,除明确标作“春联”、“家联”等题外,在前六卷都有对联,有的是系列组合,有的散见其中。他在卷一《心学》开头就写道:“余仿赵清献焚香告天意,每白日看书得料,夜间想为对联,次早书于格三阅月矣。”接着谈及他“吟对几联”的经过。可以看出,他的对联创作时期也与李开先一样,是在退隐后之所为,但是,他的视野比李更为开阔,更为深邃。在《半九亭集》中,时能见到他关于对联写作的一些主张和追求。
如卷一《论学》有云:
  平仄随声调;
  推敲任尔裁。
又如:
  见识惟诗书可长;
  句联非平仄不工。
卷一《论文》有云:
  文趋对偶文不古;
  诗句声律诗不奇。
按:句,此处作搜取、捕捉解。
卷五《杂咏上》有云:
  读书医俗俗难医,莫若得人醒世;
  作对遣怀怀可遣,也须奇句惊心。
卷六《杂咏下》有云:
  出对要上呼下应;
  肖题在即境生情。
  其次,认真做好乔应甲著作的整理出版工作。乔应甲是明末一位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半九亭集》的发现,又使他在楹联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乔著的整理,笔者以为可分三步进行。一是尽快点校出版《半九亭集》,对于残损的部分,应尽早补足。以便给学术研究提供完备翔实的文献资料。出版形式既可出点校本,也可出影印本。其中对联部分的标点,应有别于《李开先全集》,以求全帙的一致。二是按照乔应甲本人的上述主张与追求,参照卷一的“春联”,卷六的“家联”,将各卷的对联全部按序辑录,出版一本乔应甲的对联专书。这也是一件关乎提升楹联学术水平的大事。三是出版乔应甲的全部著作(包括辑佚。笔者在查阅雍正《猗氏县志》时,曾辑得乔应甲的两篇文章),裨便推动乔应甲研究、明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今岁为乔阁老戊子诞辰四百二十周年,两个戊子相逢,当有不少感慨,谨缀数言,以表达一位后学对于楹联大家的衷心景仰:
  两千首俪辞,雅句深言,允哉联圣;
  三十年游宦,奇行高义,宜可人师。
                           
参考书目:
  1、半九亭集 明 乔应甲著  天启六年李嵩序本  复印件
  2、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  杨廷福 杨同甫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零零二年十二月版
  3、猗氏县志  清 潘钺 宋之树纂辑  雍正七年刊本。按,又见《桑泉》总第四十五期转引的清康熙刊本《猗氏县志》。
  4、桑泉  季刊  二零零七年第四期(总第四十五期) 乔应甲半九亭集特刊  山西临猗县文联主办
  5、中国人名大辞典  民国 臧励和等编  上海书店一九八零年影印本
  6、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张撝之等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
  7、古今图书集成  中华书局 巴蜀书社影印本
  8、明史  清 张廷玉等撰  中华书局一九九七年版
  9、二十四史人名索引  中华书局一九九八年版
  10、李开先集  明 李开先著 路工辑校  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版
  11、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考  卜键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
  12、李开先全集  明 李开先著  卜键笺校  文化艺术出版社二零零四年版
  13、古今对联书目  常江主编  一九九九年印本
  14、罔措斋对联  即罔措斋联语  见担当诗文全集  明 担当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云南美术出版社二零零三年版
  15、楹联纪事  龚联寿主编  稿本  
  16、楹联纪事  龚联寿主编  稿本
  17、徐渭集  明 徐渭著  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
  18、清十大名家对联集  余德泉主编  岳麓书社二零零八年版
  19、中华对联大典  龚联寿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20、明诗话全编  吴文治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版
  21、名联谈趣  梁羽生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版
  22、全明诗  全明诗编纂委员会编  章培恒等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作者为江西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南昌大学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1:17 , Processed in 0.08294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