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作文教学课简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5 12:5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中作文教学课简评
  李  震
     
高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今天,我们集中讨论作文教学,有四位老师献课,有两个讲座。
     高中作文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话题很多。审题问题、立意问题、构思问题、文体问题、选材问题和语言问题。
     以上六个问题,今天四节作文课,几乎都涉及到。我想重点谈谈立意和文体问题。
     我们先看管开兵老师的课《话题作文立意例谈》,也就是以“幸福”话题为例,谈话题作文立意。
这堂课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步:提出“幸福”话题,让学生初步议论;第二步:再摆出网友观点,通过师生对话,加以分析评论;第三步:再谈如何进行立意:避俗求雅和避泛求深;第四步:讨论如何让立意深刻:关注阅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第五步:重新为“幸福”立意;第六步:介绍优秀文章。
     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推进,逐步深入。这是本课第一个特点。
     立意问题。“文以意为先”, 意胜则文胜。“意”就是文章的目的、意图、宗旨、中心。立意,就是确定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旨。作文的立意,正确是前提。但要得高分,就要注意以下三点:理性思考,写出品位,将既定主题向纵深开掘,道出生活中蕴含的哲理,穿透事物的本质提炼闪光的东西,给人以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引领,呼唤情感,表达性灵。思想是文章的含金量,文章要写的有深度,就要把一般人当作思考终点的地方当作思考的起点。古人观月有窗前观月、庭中望月和高台赏月三种境界,我们思考问题应该达到“高台赏月”的境界,视野开阔,才能穷尽目力,极目远眺,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幸福是一个老话题,要研究它的立意,很容易落于窠臼;最容易的,却是最不好写的。管老师在和学生对话中,通过讨论网友的众所纷纭的观点这新材料:网友的观点,其特点是通俗、随意,很容易和学生拉近距离,这样引导学生在宽泛中求得集中,在比较中求得深刻。这是本课第二个特点。
    如何立意,管老师引用了马斯洛夫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观点,形成了引导性的立意层次后,教师再活过头来和学生讨论网友的意见,有利于实现个性化作文,有利于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避俗求雅""避泛求深"。学生归纳:
劳动是一种幸福。
奉献是一种幸福。
奋斗是一种幸福。
    从学生回答来看,引导到如何写出个性?关注阅读。关于"狐狸"和"小王子"驯服的故事,师生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一是问题确实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经验,二是经验和写作结合,生成了新的理解,三是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
    “关注人生”的教学安排和“关注社会”的教学安排,打开了学生“个人”和“社会”两个视域,学生竭力地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视域回忆、搜索有关幸福的话题,理解生活的意义,这非常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雅思贝尔斯指出:“人是一个没有完成而且不可能完成的东西,他永远向未来敞开着大门,现在没有,将来也永不会有完整的人。” 打开了学生“个人”和“社会”两个视域,就是通过写作资源开发,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
    路过成都杜甫草堂的人,大都曾被郭老题写的那幅对联激起了共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到杜甫草堂写了《游杜甫草堂》:“只因诗句出圣心,遂使大唐有遗音。秋风卷茅歌无奈,春阳拥花蹊布新。困苦吟得二百首,大雅换来满园金。再访先生千年后,池塘翠竹也温馨。”
    杨万里在《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中有两句诗:“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引进时代活水,丰富学生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这是本课第三个特点。就像陈广团老师问学生:流淌着现实的血液。五遍。
    从1999年高考作文以考话题形式以来,江苏考生曾经连续7年面对“话题作文”。使话题作文成为热门作文。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是描述或者议论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或由头。话题作文,就是就着这个由头说事论理,抒情写志。它的特点是给考生广阔的写作空间,具有很高的自由度:除了规定内容范围外,立意自选,文体自定,题目自拟。目前,话题作文的话题主要有四种形式:1.命题式话题。2.引语式话题。3.材料式话题。4.图画式话题。不管哪种形式,立意非常重要。像"幸福"这个话题,要写成议论文, 首先是要从话题材料或话题中提炼出一个观点, 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要做到这一步, 首先要明确话题材料所揭示的意义及话题本身的含义, 并能根据话题材料的提示或从话题本身进行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确定一个准确鲜明的中心。
    自2007年《怀想天空》开始,2008年《好奇心》,2009年《品味时尚》,2010年《绿色生活》,2011年《拒绝平庸》都是命题作文。




关于议论文素材多项运用:
    议论文写作中,是否掌握了素材运用技巧,决定了文章质量的高下。 因为在议论文中,素材就是借以论证论点的论据,充当论据的素材运用恰当了,论证才更有力,论点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撑,文章就更有说服力。
    匡立庆老师选用了《日本99岁诗人柴田丰》这段材料。
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
激情常驻,永远年轻
心存梦想,希望不灭
草根的胜利
这是柴田丰成功的意义。
挫折有时候也是一种机遇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给生活一个支点
上帝对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梦想总会开花
这是柴田丰创作的动机。
平实的风格
积极的人生态度
精益求精的态度/责任心
给别人一点儿掌声(外界的鼓舞)
看似偶然,其实不然
这是柴田丰成功的原因。
    研读材料,概述主要内容是客观材料的归纳,学生通过阅读素材,需要筛选信息,提炼信息,作出判断,这是一种思维训练。学生课堂发言,相互交流,共同分享。这是一个特点。
    在概述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根据相关语句,归纳出自己的观点,由客观到主观,这是引导学生深入一步,用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阅历,用自己的判断,这是出新。这是第二个特点。
    组织学生按照提炼观点???概述素材???分析素材的思路,写一段话。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先提供范例,再给学生三分钟,学生按照要求写话。因为有思路,有范例,也就有了台阶,交流展示。这是第三个特点。
商榷:
    范文提供用意是好的,但第一段结句:感动了日本,也感动了全世界。教师说:这是引述后提出主要观点,有点不确定。因为文题是《只要有梦想》,论点可以是:只要有梦想,生命之树就永远青葱。
    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评析、教学内容的点拨、关键问题的诱导启发,都需要语文教师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评价点拨。


“乐”梦破碎,“乐”极生悲,“乐”败名裂。设计了三个问题:
1.概述这则素材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0字,越短越好。
2.从这则素材中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并划出相关语句。
3.根据这则素材的内容,按照“提出观点→概述素材→突出细节”的思路写一段话。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
    恰当处理素材。需要我们对已有的事例进行灵活变通,恰当处理。这是因为,任何客观材料所包含的意义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只要我们对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灵活变通运用,就会使素材达到不同的论证效果。 我们可以根据事例的大致情节、关键语句等,依据文章的主旨,遵循其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补充、或引申、或添加枝叶等,使其变得既能有力地支撑论点又光彩照人,使万“例”皆为我所用。
    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
    精心筛选素材。少用一些古代的例子,就可避免文章中出现“古气”太重的现象,以使“新气”扑面而来。
    杜绝“古代名人不知要被摧残多少次,司马迁被割来割去,项羽的刀在脖子上就没有拿掉过,韩信在别人的胯下永远站不起来,屈原不知跳了多少次江,简直是一名优秀的跳水运动员”的事例“扎堆” 现象。
    素材引申法,即由你所列举的素材,可能看到了一定的方向,然后就着这个方向作引申或联想。你列举素材,可以设想出某种结果,你就往那个方向联想。
    素材解说法,即用自己的语言、 思想对列举的素材进行解说,说明素材跟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因为别人也可能列举相同的素材,但用了自己的个性语言、 思想作一番解说后,就不必担心别人会跟自己的认识雷同了。因为,你的事例是你的独特感受。
    素材整合法。或排比列举,或参差句式,或名句串联,或妙用设问。


    陈广团老师的《议论文写作入门》,为学生学习议论文搭建了一层层台阶。初阶是研读《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高考三类文,经过自学讨论后,得到一次理性提升;再提供一篇中阶作文《天地良心》,和初阶文章对比,让学生了解可取之处;最后是满分作文赏析。
    从学生作文实际出发,设计作文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是本课的第一个特点。
    从教学方法来看,初阶文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组织学生自学质疑,然后交流展示,师生对话归纳;中阶文学习,以老师点评为主,为学生下面点评满分作文作示范;满分作文则让学生点评,小组互动探究,学用结合。
    指导学法,扶放结合,学用结合。这是本课第二个特点。
商讨问题:
    一是作为议论文入门教学,应以单项训练为好,如一次一个专题,这种升格训练,应该是后期的整合。
    二是对选材的使用上,不能以高考得分为定论,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如"升格示例"范文《天地良心》第三自然段:作恶者最终难逃法网,“乐”梦破碎,“乐”极生悲,“乐”败名裂。从行文看,此段结句应扣住:对不住自己的良心,故身败名裂,也就没有快乐的人生。而考生用三个"乐"字和要论述的"乐"在内涵上完全不同。在课堂上,教师问学生:文强乐不乐?学生回答:不乐!然后,老师又说:“乐”梦破碎,“乐”极生悲,“乐”败名裂。
    这篇文章正反结合,实际上,写"包拯"也是写他刚正不阿。从论点来看,"对得起良心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快乐",最好多用正面例子,如袁隆平、钱学森等科学家不都是这样吗。这样对中学生的影响可能更好一些。
    还有《成熟之后》升格作文,并不优秀。中心论点"关注并尊重他人,懂得谦逊,懂得感恩",后面应从三点: 尊重他人,懂得谦逊,懂得感恩来分写,因为是并列的三个层次;但后文"史铁生"例子说的是感恩,"巴金"例子说的是愧疚;"谢霆锋"例子说的是:成为了一个厚重而又温和的父亲,意思是走向成熟。并没有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小结段"这一切的一切"说的是成熟后的转变。这样看来,第二段观点句应改为:成熟之后,人可以走向人生更高远的境界。


     谢敏老师的《屋檐下的爱——亲情类记叙文写作指导》课: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学生作文千差万别,风格各异,但其内在的支撑是学生的内在综合素质相统一的道德、思想、精神和情感。今年福建让考生就袁隆平关于对水稻希望的一段话作文,重庆的《情有独钟》,陈广团老师《成熟之后》举湖南作文卷例子,都说明"文"终究摆脱不了"道",文章需要灵魂,文章就是人,就是生命。谢敏老师的《屋檐下的爱——亲情类记叙文写作指导》,正是关注到这一点。
     这是一堂追求美的课。
     谢老师先用了四段视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浓的亲情学习情境,四段视屏组元,再让学生谈感受。学生谈观感,畅所欲言。在学生谈观感的基础上,谢老师展示出自己的理解。她的美的教学语言:亲情是我饥肠辘辘时母亲端上的一碗蛋炒饭;亲情是我犯错时父亲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的手掌,亲情是父母疲惫时我双手捧上的一盏清心的茶;亲情是满怀爱意的一个眼神,是求全责备的一声抱怨;亲情是离别后的牵挂,重逢时相对无语的瞬间。
     把自己的亲情说出来: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场面。那位女生在特定情景下,引起了她深情的忆念。教师动情地评述,深化了亲情的理解。
    情动于衷才能发而为文。
    作文教学,不是班会课,也不是思想教育课,情动于衷,谢老师及时引导到第二个教学环节。这就是语文教师应该担当的责任。
    分享我的亲情故事,史铁生、归有光,一今一古。
    在阅读史铁生文章时,师生重点研究"细节"对表现情感的作用。
    在阅读归有光文章时,也是重点体会"细节"对表现情感的作用。
    教师归纳:
    细节,动人传神;
    情感,真挚饱满;
    选材,个性新颖。
     这段归纳,是建立在两段文段研读的基础上,作了理性概括。
"佳作欣赏":亲情,割不断的血脉:选用了三段"佳作欣赏",也是集中在"细节"描写上。
        营造情境,激发情感;
        精选文段,认识细节;
        佳作欣赏,深化细节;
        亲情表现,善抓细节。
     这四点,就是这堂课的特点。
     商讨:作为一堂写作课,视屏有四,文段有二,学生认识深刻,但只是停留在说的阶段,如果在“写”上再安排一些时间就好了,重点可能更突出一些。




    三节议论文写作指导课,一节记叙文写作指导课,四位教师都重视文体的指导。
    从1998年之前的限定文体到1998年之后的文体自选或文体不限是高考作文的一大变革,体现了高考命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目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写出有特色的文章。不少一线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会学生一种文体就能适应考试,至于这“一种”之外的文体教与不教、学生会与不会关系不大。以致在日常的语文读写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淡化文体,使学生丧失应有的正常的基本读写能力。
    事实上,高中语文课标中有关文体的表述有这样一些话: “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了解诗歌、散 文 、小说、戏剧等 文 学 样 式 ”;在 写 作 教学目标中, 有这样的话: “ 写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写简单的议论文, 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 可以看出, 课标没有否定“ 文体” 的存在。
    从高考看,2005年北京卷明确规定写议论文,湖南卷明确规定写记叙文或议论文,重庆卷的小作文则要求写说明文,这是1998年以来高考作文第一次限定体裁。
    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考场作文文体更要做到符合要求,鲜明得体,要先分清各文体的鲜明特征,记叙文贵在情景描摹感染,议论文重在说理,析理深刻;说明文侧于明物,把物说透。写作时提倡多种表达方式共存,但应以某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其余仅为衬托,互补短长,这样文章既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又实现了表达上的呼应,彰显了作文的魅力。


                                          在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报告厅评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1 06:12 , Processed in 0.06756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