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骏虎:当下文学批评的几个错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5 20:1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骏虎:当下文学批评的几个错位

李骏虎

  
  我是个小说作家,又因为工作需要,负责省作协创研部的工作,整天和文学批评家打交道,组织作家作品研讨以及培养青年批评家等一系列的活动。但是说心里话,作为一个作家,我对当下的文学批评现状和批评家的姿态是持怀疑态度的,文学批评和批评家都不是作家和读者期待中的样子,从根本上讲,存在着严重的错位。
  首先,是批评家服务对象或者说引导对象的错位。约定俗成的说法是,文学理论与评论具有引导文学创作的职能,仿佛批评家是为了文学健康发展和作家作品质量服务的,究竟这种功能是否有效,且存疑,我要说的是,作家和读者期待中的批评家其实应该是为公众服务的。相对来说,在这个传媒发达的时代,读书的人比从前单一精神产品的时候少了,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各种良莠不齐的出版物和书籍却泥沙俱下铺天盖地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种情形下,就需要有深厚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的文学批评家站出来,评估、阅读、分析并向读者和公众推荐、介绍好的作家与作品,抨击那些趣味低下、思想危险的书籍,引导和修正大众的阅读趣味,经营社会读书环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退化为研讨会的御用文人,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里神乎其神地塑造权威,以至于文学批评只针对作家作品,也只有作家才会去注意到批评家在说些什么。而更可悲的谁,往往因为经济利益或者人际关系,想让批评家说什么,他就会说什么,反正都是说给作家本人听,只要作家本人受得了,别人也不会在意你的话有多么肉麻。
  其次是文学批评和批评家的阵地的错位。文坛的人尤其是批评界的人都在抱怨,说如今能发表理论评论作品的阵地越来越少了,因此大家都去那几份报刊挤公交车,慢慢导致报刊的主编成了某种潜在的权威和主导,而报刊反过来也拉拢一些大牌的批评家,这样就形成了新的学阀和学霸,所谓的“文坛大鳄”是也。而可笑的是,这些“权威”的不得了的报刊,在文学圈外的公众那里其实是根本不知道存在的,这样说来,权威报刊也好,大牌批评家也罢,不过就是文学圈里的夜郎自大,是一种沙龙里的游戏。真正有社会价值的文学批评和批评家,应该占领大众传媒阵地,在发行量最大、受众最广的媒体上批评或者推介作家作品,只有借助强势媒体,才能把批评的价值最大化,使批评的结果直接作用于最广大的读者,并使作家作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文学批评和批评家的终极价值。但占领大众传媒阵地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批评家必须换一副笔墨,要抛弃八股强调,学会用有趣味、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表述和沟通。西方文学批评家多是发行量巨大的新闻报纸和流行刊物的主笔,他们左右和影响着读者审美取向和书籍发行市场,这并不是单纯的商业取向,而是一种健康的、有实际价值和功能的贡献。相反,我们当下的文学批评和批评家,更像是练着伏龙术,自以为很高明,对读者、对社会和时代却没有任何的直接作用力,成为一种相对无意义的个人谋生方式而已。
  再次,就是批评家和作家的关系错位。毋庸讳言,时代发展到今天,价值观念多元化,已经没有一个统一的精神可以引导创作了。因此上,说批评家引导作家的创作就成了一句虚话。现实的状况是,批评家沦为了“写读后感”的,跟在作家屁股后面或者唱赞歌,或者说三道四、吹毛求疵,高明一点的批评家善于从作家创作中总结规律,然后拿出来再作为指导作家创作的金科玉律,但明眼人一看,都可以洞察批评家处境的苍凉。但越是这种状况,越是需要批评家更多地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洞察公众的价值取向和把握时代的脉搏,只有做到了这个层面,使自己的思想和思考高于作家,才能指导和引导作家的创作,催生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而事实上,具备这种能力的批评家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批评家的生活积累和社会接触面都和作家有很大的差距,作家为了创作还要经常有意识的深入生活获取素材,与社会发生关系的机会相对多写,获得信息的渠道更直接一些,产生思考的刺激也更多一些,而批评家多数依赖书本,周旋于各种象牙塔之中,不掌握一手的材料和思考,就文论文,就思想说思想,就学术研究学术,所以所产所出多是没有生命力、没有热度的,是死的东西,僵化的东西。
  作为一名小说作家,我对批评家的期待远不如对一线二流媒体的期待。写一部书,要想为公众所注意,要想为更多的读者所熟知,要想有个好的发行量,请几十位有名的批评家开个研讨会,在圈内某个权威报刊上发一个版,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远不如在几家二线城市的都市报或者晚报的副刊连载一个月效果好。在一线二流都市类报纸连载一个月,几十上百万读者会跟着阅读,发行量可能上了几万册,而请几十位批评家开研讨会,对公众和市场都不会有任何作用,相反要送出不菲的红包,会大亏一笔。所以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考虑,这都很不划账,所以我从来不开什么研讨会,因为无论他们怎么夸我,我的读者根本就看不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20 , Processed in 0.0997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