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克东难题”辨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 04:5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克东难题”辨析
2009-2-15


  
王竹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275

【摘要】本文就什么是“李克东难题”、如何看待教师博客的互动、为什么教师博客缺乏深度互动以及博客能解决哪些教学问题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教师博客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关键词】李克东难题,教师博客,深度交流,网络教研

    一、什么是“李克东难题”?
    “李克东难题”是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命名的。黎教授在《“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团队的成长》一文中是这样描述这个命题产生的背景的:
    “2008年12月20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8年年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在会上,我十分高兴地见到了我的研究生导师李克东教授。李克东教授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中最有影响的资深专家之一,近年来,他一直关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正带领博士研究生在广西研究教师博客发展问题。李克东教授见到我,亲切地向我询问有关教师博客发展的问题,我向李克东教授介绍了国内基础教育领域中四个著名的教育博客网站,并告诉李克东教授,海盐教师博客的陆李松主任也到南宁参加协会的颁奖活动。很快,李克东教授要我将陆李松主任约在一起,大家热情洋溢地讨论海盐教师博客发展现状。在我们交流海盐教师博客时,李克东教授向海盐陆李松主任提出了2个问题:
    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
    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
    陆李松主任是海盐教师博客的发起人和引领者,对教师博客的成长过程十分熟悉并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面对李克东教授的两个问题,陆李松主任一下子卡住了,无言以答。  
    我当时在场,尽管我一直关注全国各地教师博客的发展,比较了解各地教师博客的发展情况,但对李克东教授的问题也一时语塞。我立刻意识到,我的导师已经敏锐地注意到当前各地教师博客的发展的瓶颈:缺乏深度交互!李克东教授高瞻远瞩,用二个问题概括了当前教师网络团队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关键。”“后来,在4月份举行的海盐教师培训班上,借鉴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难题’的说法,我将李克东教授对陆李松主任的提问称为当前中国教师博客发展的‘李克东难题’。”[1]

    二、如何看待教师博客的互动?
    据黎加厚教授来中山大学时向笔者介绍,李克东教授认为海盐教师博客缺乏深度互动的理由是发现博文后的回复很少。李克东教授提出,深度交流的的标准是博客文章与访客之间的回复要达到三次以上,即“回复的回复的回复”才算得上有效交流。黎教授曾组织研究生对海盐教师博客互动现状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发现,“浅度互动”是指仅用为数不多的字句认同和赞赏博文和作者的表述,以及摘录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并表态,占31.2%;“中度互动”是指简单的分析,粗略地表达观点,或简要描述个人行为的交互程序,还包括回复者与作者分享心得体会,约占53%,是整个回复内容中最多的部分,其中属于粗略描述的部分就有209条,是全部回复的34.4%;“深度互动”是指能深入反思博文主题,提出个人独立见解和观点,能够质疑的,约占15.8%。[1]
    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不仅教师博客缺少深度互动,整个教育技术界都缺乏深度互动。例如我们每年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互动交流情况怎么样?我没有进行过研究和统计,但凭我的观察,最多的也是简单的引用与摘录,能够反思文章主题,提出个人独立见解和观点,能够质疑的,其实也并不多;我们的学术会议,大多数情况下还不是发言人讲完了,大家鼓鼓掌完事?提问和互动环节不一样也常常冷场?所以,我以为,缺乏深度互动并不是教师博客所特有的现象,而是我国学术交流中的普遍现象。
    从另一角度看,单单根据博文后面的留言和回复较少,就断定缺乏深度的互动,我以为是不够全面的。比如我看到一篇博文觉得很好,虽然未必会在博文后作很长的留言,但我可能会收藏或转贴该篇博文以便自己反复阅读并推荐给他人,还有就是我会就别人博文中的话题在自己的博客里撰文讨论。例如我在黎教授的东行记里看到了“李克东难题”这个话题,就自己写博文,结果黎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看到了,都转载了我的博文,焦建利教授更写了一篇博文参与讨论,我看到后也再写了一篇博文继续讨论,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深度的互动?这类互动有没有被统计在内?

    三、为什么教师博客缺乏深度互动?
    不可否认,教师博客的确存在缺乏深度互动的现象,只是我不认为这是教师博客所独有的现象。我甚至认为,博客和BBS这种形式对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还有那么一点点促进作用,至少大家不用面对面,可以免去一些客套和尴尬;还可以匿名发表评论和意见,减少了不少顾忌。
    但博客的性质和功能对互动交流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博客本来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后面的留言与回复只是附加的功能,对字数和格式等有诸多限制,不利于深度的交流与讨论。试想想,我在你的博文后留言,写长了会被系统自动删掉后面多出的文字,而且很多回复不支持图片等其他文件格式,连管理和修改的权限也没有,万一写得不合博主的意还可能被删掉,写得再好也不能独立成篇,好象也很难被检索到,谁愿意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博客的这一缺点,正是BBS的优点,在BBS上主帖和跟帖的地位基本平等,而且除了系统管理员外,谁也没有权力管理别人的发帖,因此BBS上往往容易形成热烈乃至激烈的讨论;但BBS却也因此缺乏个人性,不利于个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展示。BBS的缺点恰恰又正是博客的优点,也正是博客受欢迎的原因。打个比方,BBS好比群言堂,众生喧哗,莫衷一是,混乱得如同农贸市场;博客好比一言堂,只有博主是主讲者,别人只能在一旁小声议论几句或鼓鼓掌,规矩得就像百家讲坛。最好能将博客与BBS的优点整合起来,现在有些社区论坛兼有博客功能,但仍是两张皮,谈不上真正的融合;而一些有共同兴趣的人组成的博客圈,将两者结合了起来,但那是以整个博客来结合的,而不是根据某个主题或话题结合的,加入圈子还有一些限制,因而仍然不够理想。
    除了上面说的技术方面的原因外,我同意焦建利教授的观点,“归根结底在于人”。[2]
    更深层次的根源,要到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找。从民族文化心理来看,中国人一贯比较内敛,讲究含蓄,不太愿意把内心真实的想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大习惯进行深度的思想交流;尤其对一些敏感的话题,更是如此。从社会环境来看,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但长期遗留的体制、文化和习惯方面的障碍仍然存在。深度交流要求一个平等、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但现实中我们的交流是平等的吗?每个人的话语权是平等的吗?相信这个问题读者自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此外,博客的非功利性也是导致深度互动较少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写博和评论,除了一些虚名之外,基本没有任何现实利益。博文不被认为是正式的论文,目前还不能在教师晋级、评奖和计算工作量等方面,为教师带来任何实际好处。这也是许多“务实”的人不愿或不屑于为之的原因。

    四、博客能解决哪些教学问题?
    这是“李克东难题”中的第二个问题,也是更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这也是陆主任无言以对、黎教授一时语塞的真正原因。想象一下,如果我反过来问:我们每年发表了上万篇教学研究论文,到底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恐怕谁也不能马上回答,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非要用几句概括性的话来回答,在我看来,教师博客至少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①一线教师的话语权问题;②培养了一大批反思型教师;③为质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我们经常听到的是各种专家学者的声音,看到的是从国外引进并经我们的专家学者们引申与发挥的各种理论。每当国外的一个新定义、新理论、新名词一出现,就必然会在国内掀起一股学习与讨论的热潮。而真正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教师博客的出现,虽然也是专家学者们倡导的结果,但毕竟给了一线教师们一个发声的管道。他们可以不再为刊物杂志的种种限制而苦恼,不再需要使用他们所不熟悉的抽象理论与生僻名词,而是直接用教师听得懂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交流各自在如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分享各自的实践智慧。而这些经验、体会与实践智慧,是往往在刊物杂志上看不到的,是我们的某些专家学者不能也不屑于传播与介绍的,也是对一线教师最有帮助、可以直接学习与借鉴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乐于实践勤于思考的教师,在教师博客这个大家庭中,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广大教师开展实践研究的领头羊。同时,教师博客留下的大量真实的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以及一线教师的情感、态度、经验、教训等,都可以作为质的研究的宝贵素材,为有心的研究者所利用,从而提升一线教师研究与反思的价值。同时还可以将我们研究者的目光从向上、向外吸引到向下、向内方向上来,让他们看到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并与一线教师一道,为解决这些真实问题而共同努力。

    五、教师博客的发展方向
    教师博客目前还处于方兴未艾、群雄逐鹿的阶段,将来会怎样演变还难以预测。目前基本还以个人博客为主,同时也有不少基于一个部门、一个学校或一个区域的博客圈(群)。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博客的跨学校跨地域的合并趋势,例如一些志同道合的博主共同开设同一主题或同一宗旨的博客或建立一个类似于博客联盟性质的大型网络社区(群),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不同的学术团体和学术流派?各博客群体或流派之间互相切磋、竞争,最后出现三足或多足鼎立的局面?以博客或博客联盟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有没有可能取代纸质刊物成为学术成果发布的主要阵地?到那时,深度的交流互动局面必将出现,“李克东难题”将成为过时的名词。
 
【参考文献 】
    [1] 黎加厚:“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团队的成长。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第7期。http://sites.google.com/site/jeast9/2009nian5yue/-li-ke-dong-nan-ti-yu-wang-luo-huan-jing-xia-de-jiao-yan-tuan-dui-de-cheng-zhang
    [2] 焦建利:博客与李克东难题。《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4期(待发表)http://jiao.blogbus.com/logs/4066558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6:26 , Processed in 0.07679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