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尝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8 14:5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尝试
210008      南京外国语学校   余一鸣


参观上海世博会,站在英国馆面前,我感慨万千。托马斯把英国馆设计成了蒲公英的造型,从外形看,类似于海胆,数万根透明长管随风起舞。而走进去,抬头看每根管子的底部都镶嵌着不同的植物种籽。如果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看成作文题目,那么托马斯的“作文”运用了逆向思维和扩散思维,其“主旨”就是真正美好的生活是来源于有着万物并存众生平等的城市。同时,托马斯“大题小做”,把落点放在小小的蒲公英上,诗意而又旨远。联想到托马斯另外两个杰作,飘式阶梯和卷式桥梁,你不能不对这个英国青年设计师由衷钦佩。而英国正是“创意写作”教学的发源地。
创意写作在西方以及东南亚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近三十年,对目前服从于高考作文要求的模式作文已经深恶痛极,每次高考阅卷回来,都心情沉重,即使所谓的满分作文,也大多是一些中规中矩缺少创意的庸常之作。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作文,只能像朱光潜先生所言,“说的话和那话说出来的形式都大半彼此相同,看起来只觉得‘天下老鸦一般黑’”(《选择与安排》)。作为一名以语文教育为职业的教育者,我在对自己失望之余,希望能寻找到一条革新之路。于是,接触到了欧美及香港一些创意写作的教材之后,我在作文教学中开始了创意写作教学尝试。
香港作文教学研究专家认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为了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为学生提供过多的现成内容或提纲,因而大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写作乐趣,彻底破坏了学生的写作动机。这样也就使学生误以为,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分数或供教师阅读和评改的材料,而不是自己向他人传递意念和感受,因而使写作变成了毫无意义的活动。因此,创意写作应该让学生们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创作,激发学生的写作信心,让学生多写作、多表达、多运用自己的语言,发展学生完整的语言系统。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和写作个性呢?笔者在试验中发现,创意写作首先应该从创意阅读开始。“一千个读者要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意阅读就是要读出自已与众不同的感悟,要有自己的眼光和追求,要有自己的阅读兴趣。要培养学生的纯正的阅读兴趣,就应该让学生喜欢他所读的作家和作品。笔者曾经在班级开展过一次阅读活动,“寻找一个自己崇拜的作家”。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展示自已的读书摘记卡片,展示所搜集到的作家照片和签名,并评优张贴。活动结束,组织了“我喜欢的一位作家”演讲比赛,并在文学社社刊上推荐选发了部分优秀读书笔记和小论文。学生可以追文艺体育之星,其实也可以引导他们追作家之星。把一个作家的作品读全读透,熟悉他的创作历程,就能有自己的所见所解。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独特的眼光,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养成写眉批和旁注的习惯。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往往有许多小火花闪现,可以是批判,可以是延伸,也可以是感悟,及时记录,其中藏有很多的创新意识。这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学期结束,我在班上举办一个课本展览,尤其是自读课本,写的旁注越多,甚至书页上因为字写得多和乱显得不那么整洁,只要有新见地,我也会大力表彰,引以为傲。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Torrance先生就提出了创造性教学原则:重视不寻常的问题和意念;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意见是有价值的;提供不作评估的练习与学习机会;提供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发掘的空间,鼓励自发学习;给予连续因果的评价。对照这五条原则,笔者认为自己组织的创意阅读活动是契合了这种精神,在实际教学中也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养成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和习惯,为创意写作试验做了很好的铺垫。
从这五条原则出发,从高一开始,我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篇随笔,主要内容就是读书笔记和生活心得。关于“读书笔记”的写作,我建议学生可以换一种方式,把作品读到一半,停下来,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作者,后面你怎么写?结局应该怎样?假设作者是曹雪芹,你是高鹗。写完了设想再继续读完原作品,比较一下,作者比你高明在哪里。也不排除你比作者更高明,再写一篇心得体会。
关于“生活心得”的写作,我参阅了西方创意写作教材,建议学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下手:(1)把你热爱的东西列出来,必须是所有的东西,比如爱吃的巧克力曲奇、心仪的演员、吸血鬼、爵士小号还有梦想能够飞翔等等;从中选一两个相结合,创作一个故事;(2)选择某样你深信不疑的东西写一篇文章,可以是某种政治、宗教信仰,或者更有趣的事情,比如你相信玻璃是绿色的,精灵也许真的存在,或者你坚信mp3比mp4更好用等;(3)描写一个看法与你截然相反的人的所思所想,但不要描写得太直白;(4)用不同的手法把从前写过的东西重写一遍;(5)改变作文主人公的一段背景,比如如果你是男生,就把主人公的性别设定为女生,反之亦然;(6)写一个你从未写过、很少写起的秘密,一定要坦诚;你可以永远不给任何人看你写的东西,可以不交给老师看,甚至可以写完马上就把它烧掉。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随笔中充满了许多新鲜有趣的故事,出现了许多超乎我想象的观点,读学生的随笔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有了这样的随笔训练的基础,我就开始了大作文创意写作教学的尝试。按上级要求,一学期高中学生必须完成六篇作文,作文题目都是现成的,在教科书的每个模块后等着你。即使你想另外择题,还有一条规定卡着,同年级备课组必须统一作文题。但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我在自己任教的两个班做了尝试。
先是命题采用“放羊式”:你写一篇你最想写的文章,你觉得你一肚子的话憋在肚子里快要爆炸了,不说不写难受了,老师给你一个泄洪的渠道。但你得注意,这是作文,得注意表达方式和方法。题材不限,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是小说剧本诗歌。这一次可以说是身心大解放,什么文体什么主题都到场了,其中不乏佳作,让我充满了信心。
以后的作文,有命题方向,但要求学生开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文体。或者有体裁要求,不作命题限制。我觉得一下子全放开,中学生还不适合,毕竟有写作训练的步骤要求,得循序渐进。这样下来,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文体。比如贾瑞罡同学的作文《时光》是一个剧本,改编的是《水浒》的一个章节,受到全班同学好评,所在班级把它排练出来,在学校“戏剧节”竞演,获一等奖。还有一位女生张一,特喜欢足球,几乎每次作文题材都是球星球赛,写其它题材就干巴巴,后来和她交流几次后,觉得这样写也未尝不可,只要每次都写出新东西,就是好作文。在作文评价上,我也改变了方式,先由学生自我评价,要由我评价,最后综合给等第。
经过两个学年的探索,有了较大的收获: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喜欢动笔了;学生作文有了很多让我耳目一新的内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目前的背景下,要真正做好创意写作教学,还有许多方面值得反思。
其一、面相对高考作文而言,创意写作有很大的冒险性,一种可能是受到追捧,得高分;另一种可能是棒杀,低分甚至零分。我所在的学校学生大多数是出国或保送,压力相对小一点。但是我也捏着一把汗。
其二、创意写作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高考模式下的语文老师习惯了“八股”套路,忙于做题,往往疏于阅读和写作,甚至会视“创意”为异端。笔者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在学校开设了选修课《小说时评》,把当下的优秀小说推荐给学生,在没有教材定论的条件下,凭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解剖作品,引发学生的见解。在课余坚持小说创作,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花城》等刊物发表了六十多万字的小说,创作必然会锻炼自己眼光的敏锐性,能进一步发掘自己的创新意识。这样,相对而言,更易捕捉学生作文中的创新火花,珍惜并引导学生作文的创意。
其三、很多人对“创意写作”有误解,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不会做作家,没必要“折腾”学生。其实,“创意写作”是一切创造性写作的统称,它虽然与培养作家的文学类创造性写作并行不悖,但更多地着力于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基本功,是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核心从业人才奠定基础。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贬低“创意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余一鸣,196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333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出版有中篇小说选《流水无情》、短篇小说选《什么都别说》,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青年文学》等发表中短篇小说四十多部﹙篇﹚。有中篇小说入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月报》《中华文学选刊》等,短篇曾入选《小说选刊》以及漓江版和花城版年选等。
出版有教学论著《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获江苏省笫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随笔《我自守望》,在《人民教育》、《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等发表教学文章九十多篇。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4:53:5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为《中国文学名家推荐年选》写的推荐作者:李敬泽博客
    长篇小说:
    杨争光:少年张冲六章,作家出版社
    迟子建:白雪乌鸦,人民文学出版社
    刘亮程:凿空,作家出版社
    夏  榆:我的神明长眠不醒,江苏文艺出版社
    韩  东:知青变形记,花城出版社
    麦  家:风语,金城出版社
    笛  安:东霓,长江文艺出版社

    中篇小说:
    东  紫:白猫《人民文学》第11
    滕肖澜:美丽的日子《人民文学》第5
    阿  乙:那晚十点的事《人民文学》第10
   余一鸣:不二《人民文学》第4
    张  翎:阿喜上学《江南》第1

    短篇小说:
    鲁  敏:铁血信鸽《人民文学》第1
    黄惊涛:花与舌头《人民文学》第8-10
    徐则臣:这些年一直在路上《收获》第4
    于  坚:赤裸着晚餐《人民文学》第5
    张玉清:地下室里的猫《人民文学》第6
    张惠雯:我希望我是美丽的《中国作家》第4
    蒋  峰:遗腹子《人民文学》第11

这是不合格的推荐:长中短都不够十篇,凑不成“十景”或者“什锦”。凑不成不必硬凑,就这样吧。
还有一层不合格:这里推荐的大多是《人民文学》发过的,包括长篇,杨争光、迟子建、刘亮程、麦家,《人民文学》都全部或部分地发过。发过,说明我仔细看过,也认为好,所以在此推荐。又不是选干部,内举不避亲。也特意把各家年选的目录找来看了,想必是有好的,但大多没看过,打算一一找来看,现在还没看,只好置之不论。
谁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有限观点的推荐,不全面,有偏见。没偏见才奇怪。
我的一个偏见是,不喜欢那么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一个长篇或中篇,看个开头就看得到结尾,不是我眼睛毒,而是他太老实。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能温良恭俭让,写小说当然不是闹革命,但也不是比老实——我看现在有比老实的趋势。
另外一个偏见,是喜欢年轻人或者陌生人,不是说年轻或者陌生就一定好,但一个人年轻或者陌生,总是负担少一些,杀气腾腾地冲出来,或者跃跃欲试地去恋爱,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世界,总要比老江湖更澎湃、更放浪,可能也更有创造力。
2010年,要我看,写小说的有几个年轻人是值得注意的:鲁敏、东紫、滕肖澜、阿乙、黄惊涛,后边两位文学界不熟悉,所以批评家们写总结时就当他没有。
还有一人,名叫小白,我知道他是男士,不知他年轻还是年老,看了他的长篇《租界》,极喜欢,本来要在《人民文学》发,但别家已在增刊上发了,此恨难消,写了一篇序才算作罢。书大概是过几天出,帐应该算在11年,那么,前边的都是马后炮,这一炮响在了新年。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4:57:1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文学的内核是温情(2011第12期“评论者说”)作者:当代小说下半月刊
    文学对某些人来说,是具有永远魅力的情人。他们总是从她那里感受心底深处的那份渴盼,总想在她那里得到心底最神往的那种感觉。说到底,文学在解说着人,解说着人心底的一种似有似无而又清晰无比的渴望。
    这样的小说,是独具魅力的。
    读余一鸣的小说《栖霞秋枫》,感受到心底的震动,是一种很柔软又有些辛酸的东西,砸中了我们的几近荒芜的心田。于是,一些情愫开始清晰地滋长。
    想起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很短的评论《归来,纯正的文学之魂》,那是重读铁凝的《哦,香雪》而后感。现在阅读《栖霞秋枫》与以往阅读《哦,香雪》的感受相碰撞,有一个声音在心底现出:文学的内核是温情。
真正伟大的作品,应该就是以它温情的内核打动读者,影响心灵,影响人生的。
    《栖霞秋枫》中的木水,一个餐馆打工的少年,他的心灵是简单的,但是那份人性中特有的细腻、向善、向美,使他不简单起来,我们从他的心路中,感受到久违的感动。
    那块叫“栖霞秋枫”的石头,就这样沉甸甸地压在我们心上。对照此,我们可以感受现代人生活的麻木、冷漠、粗糙,我们很多人的心灵在这样一块石头面前失去了重量,失去了鲜活,包括木水心目中的陈茗。
    在这个芜杂的世界上,还有哪一颗心灵配得到这块“栖霞秋枫”。我们从最普通的人,最简单的心灵那里照出了现代人灵魂的暗淡,进而深叹:这个世界上,是有这样真切而深挚的心灵在的,这样的心灵应该得到珍视。
文学打动了我们,它的使命完成了。打动我们的是它的内核:温情,生命深处的温情。我们不能不佩服作家深邃的眼光独特的发现。
     餐馆打工少年木水因为爱看影碟,暗恋上影碟出租店老板的女儿陈茗。陈茗是大学生,喜欢雨花石。木水便常常回农村老家,在家乡的湖滩边为她寻找雨花石。展览馆里的一块叫“栖霞秋枫”的石头让陈茗心神向往。木水打算要为她找到。可是连着几趟回乡下,木水找不到那种“栖霞秋枫”,他为此忧郁着。后来一连几个月见不到陈茗,木水失魂落魄。得知陈茗大学毕业,去省城工作了,木水的心被刺伤——自己视作朋友的人,远离了,却不打一声招呼。伤痛之后,木水回到了自己的世界,他辛勤打工,并有了一个瘦弱的同样打工的女朋友。一个偶然的时间,他在看电视“疾病与健康”节目时,看到了一块石头——和他梦中的“栖霞秋枫”一模一样,而那块石头竟然是人体内长的胆结石。
     陈茗回家,和同学朋友在木水打工的餐馆喝酒吃饭。这次相见后,木水开始常常腹中疼痛。当他最终得知自己腹中长了结石时,一种喜悦充溢心中。他迟迟不去作手术,目的是想让自己身体里的结石长得大些,再大些。最后在家人的胁迫下,木水做了手术。当他手捧着自己体内长成的那块红忽忽的“栖霞秋枫”站在陈茗面前时,陈茗惊讶又漠然的神情和话语,使木水长久地僵住了。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从中又感受到什么?作品一经发表,它就不止属于作者本人了,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从中观照出自己的那一份感觉。可是,温情,生命中的温情,正在被漠视和疏忽的温情,这可能是很多读者共同感受到的一点。
     正如作家迟子建所说,“温情就是人类生活的亮色”,温情照亮了我们的心灵。“温情也是一种批判力量”,温情在与某种冷酷生硬现实的对照中,引人向善,使人温暖。温情写作,并不意味着温情主义者的浅薄与局限,相反,它恰恰显现了作家的责任感和写作良知。
     为余一鸣发表《栖霞秋枫》的那位编辑说:“编完这篇小说,让人处于一种久违的感动中。”作家范小青说:“看到了《栖霞秋枫》,知道余一鸣的写作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境界,而这种变化的背后迷失中未变的,是余一鸣始终坚守着的文学应该是纯真、文学应该打动人心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是永恒的初衷。”
作家一语中的,诚哉斯言!文学的纯真,文学打动人心的力量,我认为应该是温情,生命的温情。读余一鸣的小说,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有多久没有用心感受到这一点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4:58:5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一个人的年末阅读盘点之旅(三)作者:烟散迹绝
一个人的年末阅读盘点之旅(三)

《小说月报》2011年第10期采用了“4+6”模式,即:4篇中篇小说和6篇短篇小说。应该说这一期10篇小说是笔者在选择难忘小说中比较困难的几次之一。中篇小说除了龙一《恭贺新禧》属于战争年代暗杀题材外,其余三篇无论从题材选择、作品内涵上来说均有独到之处,一时难分伯仲。

肖复兴《丽人行》写得是父女两代的恩怨纠缠。女儿可秋在“文革”时给父亲的一武装带在父亲的心灵上打上了一层永不消失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前进,在“文革”过去许多年后的日子里,父亲把这个旧时的恩怨无限地扩大,并且将“文革”中自己所受的一武装带变本加厉地还给了可秋。无法痊愈的伤口在父亲对可秋的刁难中继续恶化,可夏、可男的明枪暗箭、貌合神离都在加速着这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小说以可男最后遇上车祸结尾,既是时代造成了家庭的破碎,也是人们拘囿于时代的碎片给自己造成的伤痛造成了更深一层的家庭破碎。

余一鸣《放下》通过描述谢无名这样一个一开始利用小龙虾发财致富的人在发现环境污染后食用小龙虾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症而走向抵制“剌蛄文化节”并为阻止人们食用小龙虾而斗争的道路。小说最让人难忘的情节是谢无名的学生刘清水为了让“剌蛄文化节”顺利进行而利用她与谢无名的关系阻止他的老师谢无名破坏“剌蛄文化节”的举行,值此同时,她的父亲却因食用小龙虾而身患横纹肌溶解症但刘清水对此却毫不知情,只是谢无名丝毫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念,直到他为此付出左腿骨折的代价,才在给刘清水交出U盘后黯然离去。刘清水在看到谢无名给自己的U盘后不仅对人们食用受到污染的小龙虾后产生的恶果有了明晰的了解,而且还为谢无名不顾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所感动,从而从自己老师手里把这个沉甸甸的任务重新拾起,去完成谢无名未竟的事业。谢无名在给刘清水的信中曾说自己拯救不了人心不古,表现出的深度绝望,在刘清水最后的行为中,我们又仿似看到了一丝微弱的曙光。

徐虹《逃亡者2》以小唐来到武老板家挣钱拉开帷幕,在剧情的发展中,小唐、小月、武老板、成喜、司机老左等人物依次亮相,而且呈现出他们复杂的性格特点。以“逃亡者”为中轴,这些人被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一种是物质缺乏,需要靠赚钱为生的下层人物,如小唐、小月等人,他们为了充实自己的物质生活不得不整日奔走在摆脱物质匮乏的道路上,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逃亡者”,另外一层是武先生一类的上层人物,他们在物质上的优越感抵消不了真正意义上“逃亡者”的身份。小说对人物心理把握和形象塑造也有令人称道之处,成喜的优越感、小月的自卑、小唐的艰难都在成喜与小月见面后引发小月与小唐发生关系的情节中被逐渐展开。

在短篇小说中,徐岩的《短篇二题》、邵丽的《挂职笔记》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在笔者的感觉中,王贵金的形象不如木祥一样令人难忘,而木祥的形象又不如邵丽《挂职笔记》中所刻划的人物形象令人铭记于心。刘庆邦《皂之白》专注于细节中发现美,虽然文本质量很高,但与笔者在阅读本期期刊的口味略有差别。盛琼短篇小说《像植物一样活》可贵的是彰显的那一层理念,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题材选择、内涵厚度反倒降到了次位。郑小驴《少儿不宜》本是一篇意图不错的作品,可惜的是本期既有范小青《我们的会场》上承《接头地点》,下启《天气预报》这样内涵丰富的精制,又有邵丽《挂职笔记》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佳作,这篇反倒被压得失去了光彩。

综上所述,本期期刊暂时不选定任何一篇中篇小说或短篇小说直接入难忘小说。在中篇小说的选择上,肖复兴《丽人行》、余一鸣《放下》、徐虹《逃亡者2》待定本期难忘中篇小说;在短篇小说的选择上,范小青《我们的会场》、邵丽《挂职笔记》待定本期难忘短篇小说。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5:00:44 | 只看该作者
高考作文题不必规定跑道
                         210008   南京外国语学校余-鸣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出来后往往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抨击,高考作文命题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我想倘若把它放在纵横比较的框架中,我们的认识会全面和清晰一些。
整理相关文章,很多人把视线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考作文题,有感叹今不如昔的,也有觉得不过如此的。我把民囯高考作文题目搜罗了一些,可以分成几类,一是日常生活类型,如:衣服的功用--女衣和男衣的比较;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帽类;我最喜欢穿的鞋子;我最喜欢吃的食品等。二是学生学校生活,如:值日生的责任;我校运动会情形;什么叫“笔耕”;我的书包等。三是方法类,如:家事的类别和学习的方法;我理想中的屋子造法;打电话的方法怎样;我的观察人品方法;我的读书方法等。四是探索类,如:广告的地位研究;鹊究竟可以知道认得喜事么;庙宇中的神像果有灵性么;工人为什么要罢工等。我觉得这些作文题目有几个特点,首先是让学生有话可说,贴近生活,接地气,这避免了目前中学生作文教学中鼓励假话空话满天飞的缺陷。其次是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套路化﹑八股化,忽视了个性化,而这些题目中很多是强调“我”,这有利于学生写出有个性有特色的作文。三是作文题目具体清晰,没有故意设置的陷阱,避免了题目哲理先行,哲理可以有,但应该让学生在文章中自由发挥,水到渠成。我们现在讲作文,有所谓的“小题大做” 和“大题小做” ,但是不能主题限制,定向思维。
我最喜欢的是方法类的题目,它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结合紧密,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处在身心生长阶段的中学生,对社会对人性的认知是他们不可避免的事实,大有文章可做。苏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里,有“走进语言现场” 这样的栏目,但由于历年高考题从来不屑一顾,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翻过去那几页。如果高考作文指挥棒在那个角落搅-搅,说不定能搅出-片新天地。
    有人说,欧美的高考作文题往往就是强调是非,结论立题。这话没错,但是,你细心一点会发现,他们其实是鼓励考生推究和质疑的,比如2010年法国中学生会考作文题:1.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2.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是否应该忘记过去?3.解释托马斯·阿奎那作品的意义。再比如2011年美国高考作文题。1.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2.接受群体的价值观可以让人们免于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吗?3.鼓励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不难看出,这些题目大多是直接疑问句,可以是,也可以非,就是说学生有选择权利,我相信这类作文题是重过程不重结论。如果学生作文能摆事实讲道理到达结论,都能得高分。尤其可贵的是,它没有暗示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
举个例子,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是“忧与爱” ,据说是历年来最好的高考作文题之一。但这个题目只适合写记叙文,写家长的忧与爱,写对自然环境的忧与爱,都可以在人物形象上统一。倘是写议论文,对考生而言,有点麻烦,因为“忧”对应“乐”,“ 爱”对应“恨”,现在杂糅在一起,逻辑思维上有了障碍。作文题应给学生形象思维的空间和抽象思维的理性,看那些民国高考作文题,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因为它没规定思维必须到达的地点。说到底,命题者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平台,不能规定学生的情感跑道。
每年都有高考作文培训班,有一些名师也确实有快速提高高考作文分数的秘诀。但有-点可以肯定,这类有效培训有利于作文分数提高,却有害作文水平提高。许多搞文学创作的老师,下笔之前,首先要告诫自己,先将脑中作文教学的套路归零,要反作文,才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否则,写出的东西編辑不用,读者不读。这种障碍是语文教师的职业障碍,与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陋习分不开,与高考作文的指挥棒分不开。作为选拔性考试命名的作文题,如果首先是考虑评分标准,规定了跑道,那么就让应试大师们轻易总结出套路,这法那法就出笼了。不是说作文没有技法,但是用技法写出来的作文往住没有生机,作文题要鼓励学生超越技法,有利于学生产生思想,产生想象,产生情感。作文题让学生选择的道路,可以是山崖陡峭猿鸣虎啸的山路,可以是波澜壮阔惊涛骇浪的海径,可以是路旁鲜花盛开鸟鸣蝶飞的林间小道,唯一不可以是操场上的塑胶跑道。
从实际情况而言,命题者也有其苦衷。每年高考阅卷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尽管阅卷队伍也是大军,但具体分配到作文阅卷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作文题限制性强,就像体育考试中的考规定动作,评分的速度就加快了,评分的难度就降低了。但这不能成为作文命题的潜规则,因为它违反了考试选拔优秀者的基本原则。
高考作文命题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关键是把握好自由与限制度。我建议扩大自由度,减少限制,民国的题目貌似琐碎平庸,但给了学生发挥空间。欧美的题目看上去深奧,但鼓励学生思想和探索。如果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可以说出自己的话,应该就是好题。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5:06:3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
余一鸣:书写生命的痛感(专访)作者:梁雪波
余一鸣:书写生命的痛感

文/梁雪波

近日揭晓的江苏省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中,小说家余一鸣的《不二》荣获紫金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在媒体的报道中,似乎一个文学新人的形象正出现于大众视野中,而已笔耕20多年的余一鸣却调侃地说,“我也许连个文学新人都算不上”。
与余一鸣的自谦相反,他的小说《不二》《入流》《放下》等作品甫一发表,便获得了评论界众多名家的好评。他以细致而多变的笔触书写了现实社会中不同层面的人物故事,通过一幕幕变幻的“内心风景”,揭示出变革时代底层人群的奋斗、挣扎、妥协以及人性的扭曲,表达了作家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深深的道德忧虑。他的作品是一种有痛感的文学。
在写作之外,余一鸣是一位勤奋而富有良知的中学语文教师,对现行教育体制中的弊端深恶痛绝。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他以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维护着孩子们温润的梦想。在三尺讲台上,他坚守着汉语的尊严。


“我的故乡是一个叫茅儿墩的村庄,它坐落在固城湖畔的圩区……”1963年,余一鸣出生于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高淳。他的出生地茅儿墩属于圩区,水产丰富,村民们聪慧勤奋,乡风淳朴,“吃饭时端着碗可以穿越隔壁人家的堂屋,顺便挟上一筷子菜”。余一鸣的父母都是中学语文老师,父亲原是常州人,母亲是本地人,而外公则是大队支书,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很被村里人敬重,它也使余一鸣有点与众不同,小朋友们对他都很客气。小时候的他头脑聪明,惹事捣乱的鬼点子特多,在小伙伴中有一种别人无法替代的威信。比如,一伙孩子和另一伙孩子打架,余一鸣通常是充当军师的角色,给他们出谋划策,但绝不参与任何一方的打斗。
因为父母是老师,家里少不了有一些文史哲之类的图书,但在那个文化受控的禁锢年代,很多书是不能公开拿出来的。余一鸣记得,当时家里有一个小阁楼,那些“反动书籍”都藏在阁楼里。趁家人不注意时,他就翻出来偷偷地读。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情节曲折生动,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他看了好几遍,《林海雪原》、《日日夜夜》等也是那个时候读的。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连着三个晚上,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硬是把《红楼梦》读完了,虽然当年的他“其实根本读不懂”。那个时候,身为语文老师的父亲并没有刻意将他往文学方面去培养,但是却一直在训练一个习惯:一本书看到一半就合上,让他讲出下面的故事。这无形中培养了余一鸣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述的能力。余一鸣记得,村里召开“批林批孔”故事会,人家都是照本宣科,轮到他上台,就全凭自己“瞎编”,编的故事好像真的一样。
在茅儿墩,余一鸣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后来在一篇散文中,他以充满温情的文字追忆了当年的乡村生活——“生产队里的牛屋,那里有过我最温暖的冬天,金色的籼稻草,乌色的牛粪干,我和牛们在屋前沐浴冬日的阳光;……村前的石桥,那里有过我最疯癫的夏天,我们赤裸的身子从桥上跳水,船夫在桥头匆匆避让的惊慌,少女在河埠捣衣低头时的羞赧,至今难忘”。
令余一鸣难忘的还有妹妹高林。高林是著名美学家、画家高尔泰的女儿。在散文《想念一个叫高林的妹妹》中,余一鸣讲述了那个凄美的故事。那是1980年春节过后,余一鸣在高淳县中插班复读,经常到同学陶钧家蹭饭,认识了他的妹妹高林。那时的高林只有十二、三岁,她文静、内向,喜欢托着下巴沉思,说话都是轻轻的。因为得知她的母亲早逝,使余一鸣对这个妹妹充满了怜爱,他发现在她沉静的外表下,其实有着一颗丰富多彩、充满幻想的心,有着连他这个哥哥都不太懂的爱和恨。高林喜欢看书,那些文学名著让余一鸣大开眼界,她给他讲《鲁宾逊漂流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只有在这个时候,“她圆圆的小脸上才神采飞扬,乌黑的瞳仁闪闪发亮”。然而没想到在后来的岁月里,高林命运多舛,在25岁的年龄就悲剧性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成了余一鸣记忆深处的隐痛。许多年之后,当余一鸣读到流亡异国的高尔泰回忆女儿的文章《没有地址的信》,忍不住失声痛哭。当年高林借给他的书还安静地立在余一鸣的书架上,封面用牛皮纸包着,书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书名下面是高林娟秀的钢笔字: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是一本永远无法归还给高林的书了……”
1980年,余一鸣考取了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来到了秀美的古城苏州。80年代是中国文学最热的时期,余一鸣回忆说,中文系整个年级101个学生,没有哪个不写小说的。相对而言,他自己倒没有那么狂热。他在班里年龄最小,喜欢玩,热衷于打拳击、打网球、踢足球,“那个时候胸肌能把一张纸夹住,手臂像毛竹一样粗”。直到大三了他才开始用心读书,主要的方式是逃课,躲在宿舍里看书。那一阶段他集中阅读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如托尔斯泰、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并从那个时候起就喜欢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江苏师范学院是苏州大学的前身,现任江苏省作协主席的著名作家范小青当年也在这所学校,担任文艺理论教学工作,她还曾经给余一鸣推荐过一些图书。范小青在大学期间即发表作品,早早地显示出文学创作的才华,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也给了余一鸣他们很大的激励。
1984年,还在读大四的余一鸣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说起来有点偶然,学校有一次请当时的《雨花》主编叶至诚先生来做了一个讲座,讲完之后叶至诚鼓励大家投稿。余一鸣之前并没有多少当作家的迫切念头,但是从中学到大学,自己的作文一直都被老师当做范文,这一点奠定了他在写作方面的自信。于是他趴在宿舍的书桌上鼓捣了几个晚上,写了一篇七千多字的小说《茅儿墩的后生和妹子们》,查了《雨花》杂志的地址便寄走了。“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写小说,写过了就忘了,我当时的主要精力是放在调皮捣蛋上,动不动就出拳,常常打架打到别的系别的年级,总觉得写小说这样庄严的事应该是文学社那帮酸男女干的,写一篇是为了证明我也能玩两下而已”。没想到《雨花》居然录用了,他因此成了那一届中文系唯一一个发表过小说的学生。在同学们的祝贺下,余一鸣也十分爽气,“稿费没到手,先请班上的男生们出去吃了一顿”。
第一篇小说就发表了,这让余一鸣更加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是可以走作家这条路的。1984年夏天大学毕业,他被分回高淳县教育局,父母本来想找人将他留在县城,余一鸣满不在乎地说,“不必了,在哪里教书都一样,你儿子不至于一辈子守着这点地盘”。后来他被分到一个乡下中学,开学都一个礼拜了,余一鸣还没有报到,急得校长团团转,而他还趿拉着一双拖鞋在黄山上攀爬莲花峰呢。
正式上班之后,余一鸣才发现,那个乡村中学十分偏僻,条件很差,最让他头痛的是一周有四五天停电,他常常要点着煤油灯看书。当年的他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在三年之内把哲学系和历史系的课程自学完。“那是我比较勤奋的年代,尤其喜欢上了西方哲学,捧着一本本大部头专著硬啃,睡觉前不洗脸,洗鼻孔,鼻孔里全是煤油烟”。花了几年的时间,余一鸣把哲学和历史专业的课程都自学了一遍,做了好几本笔记,实际上等于把文学写作的背景知识梳理了一下。但是那几年,发表小说变得很难了,5年也就发表了两三篇小说,写了一个电影剧本寄给人家也没被采用,还写了一部16万字的长篇小说《黑鱼湖》都是手写,寄出去了,却泥牛入海。那时的余一鸣心情非常灰暗,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当作家的料?
但是因为他担任着高淳县文学协会的副理事长职务,编辑《高淳文学》,不管怎么样还是和文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成家后,余一鸣调进县城一所中学任教。县城有一帮青年诗人,领头的是叶辉和海波,他们成立了诗社,办一本油印刊物《路轨》,当时曾以“日常主义”诗派参加过影响巨大的“86’诗歌大展”。和他们交流时,令余一鸣痛苦的是,“他们读的都是西方现代文学,海聊时满口洋名字,我无法对话。于是买来书,硬着头皮啃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那真叫痛苦,读不懂,反复读,刚读了这个人,又来了那个人,书店里这类书籍滚滚如潮,你刚学到一点皮毛,用到小说里,人家说这玩艺儿不玩了,现在流行另一流派了,城头变幻大王旗,把我折腾得没了耐心,这风老子不跟了,这类小说咱干脆不玩了”。
从乡下中学的教师到县二中的教导主任,那些年里,余一鸣一边为了文学苦斗,一边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也正是在这个期间,昔日在一起玩耍打闹的小兄弟们在渐渐活跃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大显身手,他们或从事建筑业或从事造船业或者搞水产养殖,个个都赚了个盆满钵满,迅速成为有钱人阶层。余一鸣目睹了这一变化,也亲身参与了这个变化的过程,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小说写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2002年,余一鸣调入南京外国语学校。此时,儿时的兄弟们几乎都在省城开了公司,他们说,凭你的头脑,怎么可能在这里混不出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完成了物质生活的积累。在教学工作上,他也没有懈怠,被评为江苏省333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曾经有人说余一鸣只有写小说的才能,不会写教育论文,他偏偏要赌这口气,在三年的时间里,发表了9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把所有的语文教学核心刊物都发了一遍。余一鸣就是这个性格,像当年做生意一样,他要以此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
但是真正让他魂牵梦萦的还是文学。年轻时他曾经梦想着将来自己造一艘大船,闯荡江湖。现在,人到中年,现实感逐渐增强,随着那个梦想的远逝,文学之船却向他缓缓驶来。敏感的天性使他不甘平庸,丰富的生活经历在他的内心情感上留下了印痕,阅读的体悟让他有表达的冲动,而中文之美在时时诱惑着他,他知道,自己该上船了。“那一条船已按响汽笛,召唤我。于是我全身心投入文学,说到底,只有文学能抚慰我的灵魂”。
来南京后,余一鸣白天兢兢业业地教书,业余生活中交往更多的仍是自己的同乡兄弟。余一鸣“冷眼看他们显摆,热眼看他们痛苦,他们把藏在背后的一面让我看个透彻,把心里的苦水倒给我,我是一个他们信赖的发小,大事小事,买地卖楼,夫妻劝和,都赖着我”。接触的多了,余一鸣发现,在他们富豪生活的背后,也有酸甜苦辣,有矛盾纠结,有幻想和失落。作为小说家,余一鸣觉得自己有责任,“写出他们内心的忧伤和浪漫,触摸他们精神上的创伤”。以建筑包工头为主人公,于是就有了《钟山》上的中篇《淹没》和《人民文学》上的中篇《不二》,有了《钟山》、《作家》、《花城》等刊物上《我不吃活物的脸》《剪不断,理还乱》《城里的田鸡》等短篇小说。
余一鸣还惦记着在长江里做船运的朋友们,他曾经在一个暑假,在朋友的船上跟着跑了二十天。这是一种陌生而独特的体验,他要把这些体验写下来,于是,就有了《中国作家》上发表的中篇《风生水起》和《人民文学》上的中篇《入流》。在余一鸣的家乡还盛产著名的“固城湖”牌螃蟹,这也是高淳的三大产业之一,但是近年来,家乡的生态环境变化让余一鸣十分担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让他感到陌生,于是他写下了中篇小说《放下》。
《不二》、《入流》、《放下》构成了他的“高淳三部曲”。余一鸣通过小说描写了在转型社会中,被人们忽略了的一个事实,即在人人追逐物质和金钱的同时,以亲情为内核的“内心风景”已经逐渐远去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利益关系,是物质的享受和贪欲,真实和美好已经十分稀有,虽然一些人还试图抓住,但每个人都深陷于“规则”的泥潭中,挣扎、撕裂、妥协。小说《不二》即描写了一个女人和几个建筑包工头之间的爱情故事,刻画了孙霞、东牛等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小说既深入地写出了几个师兄弟暴发户行尸走肉式的奢华生活,同时又刻画了他们内心深处残存的某种美好理想。小说没有停留于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以细致的笔触和“理解的同情”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格。大师兄东牛具有一定的自省意识,整日周旋于男人之间的孙霞其实内心有着一片纯净的“桃花源”,他们都是物质利益的追求者,同时也是这个社会的道德“伤残者”,两人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的方式宣告破碎——孙霞成为东牛献给银行行长的“祭品”,这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余一鸣以近乎残酷的冷叙事笔调,剖析了东牛、孙霞、以及银行行长三个人物内心的疼痛与挣扎。小说通过这样一个悲剧,撕碎了资本寻租过程中的神秘面纱,揭示出其背后无所不在的资本的力量。
《不二》发表后,引起了评论界的极大关注,洪治纲、肖涛、孟繁华、李云雷等著名评论家都撰文予以高度评价。《小说选刊》在选载《不二》的同时,特意组织了几位学者就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展开对话。评论家认为,小说引发的是“资本人格化”的思考,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仅仅以时下流行的文学语言来解释是不够的,它对当下的文学批评构成了一种考验,作品中道德人伦与资本逻辑的冲突应当引起人们的警觉。《不二》的价值意义还在于,它“突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启蒙主义思想主潮之限”,把“权力批判”进一步引向“资本批判”,把新的思想和情节注入到了当下小说创作。“作品叙事沉实,随着情节的渐次展开,愈益显出力量。它把人物命运一步步推向绝境,逼迫人物在物质欲望与精神操守之间做出不二选择,《不二》是一篇有痛感的小说”。
正如我们这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一样,余一鸣的小说写作也经历过一个由先锋到现实的转型。现在他越来越坚信,一种直面当下的写作是有价值的,同时对于作家来说,如何通过小说的形式处理好当下的题材,也是一种挑战难度的写作,能在现实题材当中体现出小说的技巧性来,那更了不起。除了技巧,小说语言也非常重要,《玉米人》的作者阿斯图里亚斯说过:“一部小说就是一桩语言的壮举。”语言是小说的尊严,优秀的小说作品都有一种语言之美。在语言的打磨方面,余一鸣有过多种尝试,有的成功,有的自己并不满意。在当代作家中,刘震云、苏童、毕飞宇、刘庆邦等人在小说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他认可和钦佩的。
近几年,余一鸣喜欢的国外作家有雷蒙德·卡佛托比亚斯·沃尔夫等。雷蒙德·卡佛被公认为“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是小说界“简约主义”的大师,近年来在国内影响较大。他出身于社会底层,小说中以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的生活故事为主,描写他们的愿望、困窘、不如意等等。在艺术风格上,卡佛采用“极简”的遣词、冷静疏离的叙事,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边缘性以及现代人脆弱的自我意识,主要作品有《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大教堂》等。托比亚斯·沃尔夫也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目前他的作品只是零星见于《世界文学》等刊物,还没有中译本出版。
不知不觉,余一鸣在南京已经工作生活了近10年。他所任教的南京外国语学校是省城的一所名校,学校具有开放的办学理念,文学气氛尤为浓厚,同学们不但组织了文学社,编印社刊,还经常邀请作家来校举办讲座,苏童、毕飞宇、梁晓声等都曾到该校与同学交流。2011年8月,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还曾到该校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身为作家和中学教师,余一鸣很希望把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热爱传输给孩子们,他认为,小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对人的情感,对真善美,对品质的养成十分关键,可是现在的中学只是把语文当做一个学科,忽视了人文修养的力量。而应试教育主导下的教学方式更是肢解了汉语的美,作为语文老师,余一鸣时常感到痛苦和无奈,“面对那些神奇的小精灵,面对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灵密码,却偏要用选择题去设置语言的陷阱,用刻板的问答题逼迫学生写出甲乙丙丁。我在下班之前有时会下意识地用手心拂一拂办公桌,办公桌上如果洒落了许多文字的尸体,是我掠去了它们的生命”。
出于“对服从于高考作文要求的模式作文的深恶痛绝”,余一鸣试图作出某种改变,他在教学中采取创意阅读和创意写作的方式,“创意阅读就是要读出自已与众不同的感悟,要有自己的眼光和追求,要有自己的阅读兴趣”。他发起“寻找一个自己崇拜的作家”活动,组织学生演讲,教学生做读书摘记卡片,指导他们学会阅读批注,让学生写读书心得,通过一系列活泼多样的教学实践,培养了学生们的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余一鸣的作文课通常是最热的。学生经常是催着他评讲作文。他的作文课与众不同,他会从文学刊物上选取一些优秀作品与学生一同谈论、讲评,有时候也会把韩寒、金庸、古龙等作家的作品拿来讲解。余一鸣会帮助同学分析,同样一个文学作品,他认为哪些应该这样写,哪些不能这样写,描写一个人物出场,大家的写法来源于哪些风格流派,再往上走应该怎么写。这些指导很有针对性,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对于不少中学生热衷于网络文学的现象,余一鸣认为这也很正常,网络文学的故事性、通俗性、刺激性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确具有吸引力,但他不主张学生多看网络小说和武打小说,因为它容易让你追进去。而真正的文学营养还是在经典里。余一鸣经常告诫学生,我们一生中阅读的时间很宝贵,要用这宝贵的时间阅读经典。他独创了“小说时评”的教学,向学生介绍分析当代作家的作品,通过一堂一堂讲下来,学生们都挺有兴趣,发现这里面的天地原来很大。余一鸣认为,为什么现在我们说文学边缘化了、快餐化了,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语文变成了一种工具,变成了大学的敲门砖。“培养一个人的情商,一定要阅读文学经典。情商高的学生相对来说都比较优秀,就是走向社会,他们的成功指数也要比别人高”。
余一鸣的家位于红山脚下,书房不大,书架里满满地排列着藏书。现在他的生活挺有规律,上午上课,下午读书,晚上写作,出门时包里也总是揣上一本书,随时都可以翻开看。有一年余一鸣在国外带学生修学,他发现,在地铁上,很多人都捧着厚厚的大书。有位朋友对余一鸣说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前他在德国上班,随身总是带一份报纸,同事就对他说,你是个教授,在地铁上看报纸、文摘之类的读物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不能这样。“说明在国外,像教授这样有身份的人就应该读经典,不能把自己放在消遣娱乐类的阅读层次。在我们国内,作为作家,有责任有必要创作考虑人类良心、社会责任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现在很发达,但是我相信,随着读者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严肃文学仍有网络文学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
如今的余一鸣生活安定,内心平静,他唯一考虑的是怎么把下一篇小说写好,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来。曾经有很多机会,他可以离开学校到更好的平台发展,但他都放弃了。他自言,做教师也快三十年了,对这份职业已经有了感情。他喜欢这份工作,如今社会,成人之间的交往往往与利益相关,而孩子们是纯净的,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让他觉得内心明净,是一种心灵的休息。
余一鸣为人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喜欢玩。这些年运动少了,偶尔会出去唱歌,也做过麦霸。有一回,他和毕飞宇、诸荣会,跑到一个乡下的度假村,天热,三个男人打着赤膊,把所有会唱的流行歌曲在旷野里都唱了一遍,歌唱得到的是又-种快乐。
和外表的粗犷相反,余一鸣的内心其实沉静而敏感。文学对他来说,就像一棵自然生长的大树,他日日夜夜用心血浇灌着。在多年的写作实践中,他在文坛中的形象已愈发清晰。他时常怀着恻隐之心站在人群之外,去体味他们独特的伤痛,并愈加确认了自己的价值。他以一贯的随和与谦卑说:“人到中年已没有了雄心壮志,只剩了写小说这唯一的喜好,那就认真写吧”。

        
            余一鸣近照


【作家简介】
余一鸣:作家。1963年出生于江苏高淳。198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现为南京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中篇小说选《流水无情》、短篇小说选《什么都别说》等,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花城》、《莽原》、《青年文学》《作家》等发表中短篇小说四十多部﹙篇﹚,小说曾入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刊,并曾入选多种年选。小说《不二》获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本文刊于《市场周刊·文化产业杂志2012年第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3 05:30 , Processed in 0.1064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