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振濂教授书法教育思想和学术研究方法对做好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借鉴意义[元月11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8 15:5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宽广的理论视野     执着的研究精神   非凡的创新意识     卓越的学术研究能力

——陈振濂教授书法教育思想和学术研究方法对做好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借鉴意义

(2013年元月11日上午在‘孝南区书法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一、陈振濂教授对当代书法史作出的四大贡献:

        
        第一大贡献:书法学学科理论研究:
        由陈振濂教授主编的120万字上下册《书法学》一书的出版,其个人独著45万字《书法学概论》的问世,标志着“书法”这门艺术从此有了现代意义的学科品格,成为今后书法研究的一个基础,结束了只有零星古典书论和非学科体系研究的书法研究史。
     我今天将这本书(上下册精装本)带来了,大家可以看一下书的目录页。真是体大思精,开创性的工作啊!

        第二大贡献: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
    1998年2月8日,“98学院派书法创作展”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开幕,我和我市书法家柳长忠、左剑桥专程去看展。我们花了整整半天的时间仔细观看了展出的50余幅作品,并与田绍登等作者作了交流。其后,我一直追踪“学院派”书法的相关研究资料和发展动态。
    在1998年之前,我也曾关注过“现代派”书法的相关信息,买过一本“现代派”书法北京首展的集子,后来又订了几年的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书法》杂志,买过一些相关书籍。初看时觉得新鲜,看多了以后对这种模仿日本“少字数”派的东西、将字画成画的东西就厌倦了,《现代书法》杂志所发的一些粗劣的作品也倒了我的味口。
    “学院派书法”作品带给我不一样的感觉。首先是艺术观念表述上的清晰与坚定。“七届中青展”开幕式后,我在北京工体文苑会议大厅亲聆陈振濂先生阐释“学院派书法”的理论体系,第一次领略到先生的学术风采。
    那一次观展期间,我和黄石市书协主席、现湖北省书协副主席夏奇星先生住在东四十条解放军总参招待所,每天吃饭聊天时,都会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表达各自的看法,也获得一些启发。(后来奇星先生应邀来我市双峰山风景区题字时,专门为我写了一件作品,托朋友带给我。这是后话。)
    那一次的北京之行,我见到了启功、沈鹏、谢云、刘正成、沃兴华、刘云泉、崔志强等二三十位书法名家,与辽宁王丹、北京徐海、李强等“少壮派”书家也有过交谈,注意到顾工等更年轻一些的书家。
    话题扯远了,收回来再说“学院派”书法。
    上个月我看李立中先生编的《思想的轨迹——陈振濂教授学术演讲录》,留意到陈先生1999年5月在“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创作经验交流会”上发言中的一段话。
    陈先生说:“以“创新”为名,行破坏书法艺术根本之实,这不是时代所需要的。但以捍卫书法为由,反对一切创新的尝试,以为这些是离经判道,数典忘祖,这更是要不得的保守迂腐与僵化,是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学院派”所传导的主题性书法创作模式,首先是强调“必须是书法”,其次强调“又必须是前所未见的书法。”前者是针对书坛西方化思潮而发,而后者则是针对保守僵化的传统势力而言。我想,前无古人,唯今才有,这是拥有“时代性”的标志。但对书法的既有形态与要素进行构建,而不是破坏,这又是“书法本位”的立场。这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之时,就是书法“创新”成功之时。学院派书法有较严密的理论准备,又已有横贯十几年的作品群,它作为书法的当代代表形态之一,应该是有希望的。”
    陈先生接下来说:““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它还不是一个已大功告成的流派,自身也还有许多课题有待思考与继续探索。但毫无疑问,它在确定自身的同时,向已有的书法模式提出了许多质疑。诸如“创作的含义模式”的规则性格,学院派中“主题”、“形式”、“技巧”三要素的确立,“主题先行”在书法中的意义,“形式至上”的现实针对性,“技术品位”相对于古典的“笔法技巧”、“技法”概念的新含义。”
    陈先生在他的理论思考中,体现了作为书法界的“思想家”、流派书风的倡导者和“战略家”的深邃思考。
    我今天在这里与大家谈论“书法”问题,主要目的并不是为谈书法而谈书法,而是希望我们能从陈振濂教授的学术思想轨迹中,悟出一些从事学术性工作的“道”来。所以我这里要提到我与两位语文教育界专家的交往感受。
    1988年,我在原县级孝感市东门中学任校园团委书记、语文教研组长。那年暑期,我自费到华师中文系《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参加“全国语文教育板书学研究中心”的成立会,听了浙江王松泉教授和上海于漪老师的学术报告。
    王松泉教授是语文教育研究界具有超前的战略思想的语文教育家。松泉老师在那次的学术报告中提出来一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的战略构想,后来近三十年的语文教育研究发展,证明松泉老师的这个构想,既是超前的,又是符合学科发展内在规律的。
    另一位,是现任深圳市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的程少堂先生。少堂先生是我们湖北老乡,早年在066基地高中任过教。少堂先生是著名的中语特级教师,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首倡者。我与少堂先生断续有些联系。去年我在与少堂先生通电话时,顺嘴提及了陈振濂先生所倡导的“学院派”书法。我想少堂先生并不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但他有极强的学术敏感性,他对我提及的“学院派”书法(又名“主题性书法”)有了兴趣,因为程先生早就在他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探寻“让课有主题”这样的做法。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吻合程先生的原意,但我觉得,不同行当、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在思想的一个“点”上交汇了!这挺有意思的。
    过了一段时间,我明显发现少堂先生的网站上关于书法的理论文章多了起来。我想应该与我们的那次通话有关。

        第三大贡献:陈振濂书法教学法(下面会谈到,此处从略)

       第四大贡献:将“西冷印社”建成“国际印学中心”的努力及初见成效
    前面谈及的陈振濂教授在书法史上的三大学术贡献,陈先生本人在他的著作和演讲中也提到过。而这一条,是我加上的。
    陈先生现在是海内外知名的印学团体“西冷印社”的副社长兼秘书长。据我的观察,陈先生在介入“西冷印社”社务管理工作以后,对“西冷印社”的社务运作、学术研究活动贡献甚巨。
    在《思想的轨迹》一书中,收有陈先生的三篇文章:《西冷印社新百年的发展定位》、《西冷印社社务运作甲申周年记》、《学术主导——以建立“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为目标的当代西冷印社》。我常进入“西冷印社”的官方网站了解该社新的动态。我的印象是:饶宗顾先生以当代海内外著名学术泰斗的身份担任该社社长,其实际作用只是体现西冷印社“天下之社”的学术地位,我想饶先生并不会过问具体的社务,陈振濂教授才是西冷印社学术活动的总设计师,推动社务的中坚人物。
    陈先生每一次转移学术“阵地”,都会提出若干具有前瞻性的学术发展战略。我相信陈先生在西冷印社的发展史上的作用将来会看得更清楚。

       二、陈振濂教授书法教育思想对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借鉴意义
    今天到会的同志有一半是在中小学一线站讲台的同行,请大家来开这个会,我安排自己讲这个题目,不敢不做任何准备,随口闲聊浪费大家的时间。所以我是“背了课”的——或许应该叫“背会”才对啊,“会议”的“会”。
    我已经好多年不写毛笔字了。用电脑多了,钢笔字也写得特别难看。但我看了几千册书法书刊,看了近十次全国性的书法展览。陈振濂先生几本主要的书法论著我全都买了。
    最近几天,我把1992年暑期买的陈先生所著《书法教育学》找出来翻看了一下。又重点地将李立中编的《思想的轨迹——陈振濂教授学术演讲录》一书中陈先生1989年的一篇书面报告《为书法的新时代奠基:书法教育学的现代构建》一文仔细看了两遍,大受启发!第二天一上班就兴奋地向同事徐文泉主任推荐。
    陈先生在《书法教育学》一书中,就“书法教育学的确立”、“书法教育观念学的形成”、“书法教学的原则”、“书法教学的内容体系”、“书法教学计划的准备与实施”、“书法教学过程与方法研究”、“书法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等七大方面的问题作了阐述,构建起自己的学术体系。另有附录一章,“日本书法教育研究”。
    直率地说,陈先生这二十余万字的一本专著带给我的启发,没有《为书法的新时代奠基:书法教育学的现代构建》这一篇万余字的报告给我的思想冲击大!因为陈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讲到了自己在浙江美院(现名“中国美院”)带一个本科班四年的教学经历,关于书法教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这个我下一个标题中将重点谈到,此处从略)

        三、陈振濂教授的学术研究方法对做好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借鉴意义
    我的专业背景是中文,1993年10月调区教委办公室工作之前,一直在初中任教语文。目前承担“小语教研员”工作之外,还兼着“音乐教研员”“美术教研员”“幼教教研员”这三项“份外”的工作。
    兼顾的学科过多,肯定就手忙脚乱,每一个方面就难有精力深下去,细下去,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一个小小的好处:那就是视野比较能打开,阅读和思考的领域可能会比只专做一个学科研究的同行要宽一些。
    我对语文、音乐、美术、幼教研究这几个方面的代表性学者及其著作,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都有一些了解,我的公益服务个人学术网站《教师之友网》也专门开设有对应这四个方面工作的版块。
    为了筹备今天这个有关“书法教育”的会议,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研读《思想的轨迹——陈振濂教授学术演讲录》(上下册)。
    我今天的讲题定为《宽广的理论视野/执着的研究精神/非凡的创新意识/卓越的学术研究能力——陈振濂教授书法教育思想和学术研究方法对做好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借鉴意义》,主要是《思想的轨迹》中陈先生1989年11月谈“书法教育学的现代构建”问题的书面报告启发了我。
    ——陈先生宽广的理论视野从前面我已提到的他在书法研究上的四大贡献即可印证。早年,陈先生在日本书法史的研究介绍上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春,陈先生从中国美院调任浙江大学组建艺术学院,同时兼任中国美院、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先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又开始了对“当代中国画专业教学改革”“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办学特色与规范”等问题开始了新的学术研究。
    如此宽广的理论视野,在我所知的当代人文艺术各学科研究学者中是极罕见的!
    ——陈先生执着的研究精神,我这里有一个比较私人化一点的小例证。
    河南漯河的书法家于建华先生,长我一二岁,他是已故的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洪丕谟先生的大弟子。我和建华兄从1988年起一直保持着函电的交流,建华兄送给我几十本书法著作,六七年前他给我复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陈振濂先生写给洪丕谟先生的一封信,是以一个青年学人向已成名的书法研究者求教的口吻写的。洪先生八十年代“书法热”时成名,是最早的一批“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的委员,而陈振濂先生从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以来,直至现在,几十年来一直倾心于书法理论、书法创作各领域的学术研究,著述四十余册,真正称得上是“著作等身”了!
    ——陈振濂先生非凡的创新意识,从他构想、策划和阐释推介“学院派书法”这一例中最能得以体现。
    ——陈振濂先生卓越的学术研究能力,他的研究方法,可以对我们中小学教师、教研室教研员做好教学研究工作以深刻的启示:
   
    ①陈先生的研究课题,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他在谈到关于“书法教育学的现代构建”的研究动因时说:“1981年留校任教以来,我每天的工作,即是在教室里面对学生的“教”。书法专业之有大学生,即意味着在本科四年里教师必须以系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来行使自己的职责。但学生入学时对自己的四年学习是心中无“数”的,而教师却要有相当的掌握与控制的责任——四年之间让学生每天临帖教师画画红圈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自己、消蚀掉可能会萌生的新鲜感,就这样打发既没有创意也不需要思考的四年?这与师傅带徒弟的私塾教育有什么区别?”这说明,陈先生是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的。
等到1985年(当时陈先生不到30岁),陈先生独立带班了,他就希望重新构建当代书法教育体系,使它由古典型转向现代型的思路上来。

    ②陈先生在研究工作中搜集文献,整理分析文献,构建学术架构的方法,可以直接运用于我们的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中。
    在《思想的轨迹》一书的上册,专有一个“第三部分访学录”。陈先生曾数次应邀访问日本、访问香港、访问台湾、访问韩国、访问宝岛台湾,每到一地,他都会广泛地与当地书法界同道进行交流,交换资料、搜购书刊,或应邀作学术演讲、与听众互动对话。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段时间,我同时订有《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和《书法》杂志,就会在这些报刊的同一月的那一期,看到陈先生的连载专栏文章。有一段时间,书法理论界热议“陈振濂旋风”“陈振濂现象”。我并不是书法家,也无意于投入精力于专业的书法理论研究,我是将陈振濂先生视为心目中的“文化英雄”,从他的书法论著中领悟中小学教学研究的路径。
    陈振濂先生以他的四十余本书法理论学术著作,构筑起一座当代学术史上的峰峦,我简短的介绍难以道其万一。
    限于时间,也只能讲这么多。
    谢谢大家!
    下面留十分钟,请大家就我今天讲的这个主题提问,我来回答。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7:30:52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56756&extra=&page=1

管季超注
元月11日上午开会,讲稿提前至8日下午发出,与会者省笔记之劳。讲稿之外,另有发挥,欢迎提问!!
3#
发表于 2013-1-9 01:15:11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9:49 , Processed in 0.0917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