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教育:家校能否商量着来 2013年01月14日 作者:张以瑾
《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曾引爆网络,凸显家校之间的教育理念冲突。深圳市把家长请进学校,发起探讨“理想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家校能否商量着来 ■本报记者 张以瑾
《孩子小学刚上一个月,就有点害怕上学》、《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等有关家长对学校教育不解的文章,曾在去年底引起网友热议。针对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不久前,深圳市教育局联合深圳新闻网,在全市范围组织了以“理想学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邀请家长进校园“再当一次小学生”,开展“家长心中理想的小学”主题征文,发起家长、教师、校长和教育专家进行“我们心中理想的教育”在线对话等。在“深圳论坛”上,这一系列活动的话题被点击3万多次。参加活动的家长陆续把活动经历和感悟发到论坛上,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长期以来,在家长心目中学校是什么样子?深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放低姿态、邀请家长进学校的做法为何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关注?学校教育究竟能否做到由“学校和家长商量着来”?
家长与孩子一起做游戏。 一次特殊的“体检”
家长“眼睛往哪里看,心往哪里想”,就是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地方。家长的不满意,多数是因为对学校不了解。
深圳育才四小是“再当一次小学生”活动的选点学校。深圳新闻网通过网络报名的方式,最终选取11名家长代表进校园。当育才四小校长崔学鸿接到通知时,第二天家长代表就要进校园,这意味着他根本没有时间准备——在第二天的活动中,学校的每个程序、每个角落,教师的每个举动都将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家长以及摄像机镜头面前。
在崔学鸿20多年的校长生涯中,接受这样的家长监督还是头一回,他告诉全校教师:“不用刻意表现,做好本分就行;监督有益提升,发现不足就改进。”
“平时虽然也经常到学校,但都是接完孩子就走。要说对学校的了解,也只是知道孩子的班级和老师。”杨女士的女儿是育才四小的学生,得知市教育局和深圳新闻网征集家长到育才四小“再当一次小学生”,她立即在网上报名,没想到被选中了。
重新以学生的身份回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走路上学,一起上课,一起参加课间活动,一起吃学校食堂饭菜……从早到晚,家长们发现自己从没有如此全面地了解和体验当前的学校教育,因而有许多发现,许多感悟。
有很多细节引起了家长们的注意和好评,比如,校门口的电子屏上,滚动显示着名人名言和当天过生日的学生的名字;教学楼的每一级台阶上,都写有一种“好习惯”;课间做学校自编的手语操“感恩的心”,师生一起做……
家长对这些细节的好评,让崔学鸿有点意外,也很欣慰。“家长的不满意,多数是因为对学校不了解,或者是了解但不理解。从育人的本质来说,家校关系天然密切,如果学校教育不让家长‘进来’,就会人为地造成许多误解!”
杨女士上了四年级(3)班的一节英语课,课堂是以小组合作方式学习的,她被老师安排在一个小组里。以前她听孩子回家说“小组合作学习”,总担心孩子在课堂上学不到东西。但这次她发现,她的担心有些多余。
“40分钟里,每个小组都要到台上展示小组合作设计的物品,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单词和句子都熟练掌握并运用了,而且还有拓展的单词和句子。老师不时纠正孩子们的发音和错误的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有串词,有合作展示,孩子们都很放得开,大胆地表现自己。”
彭女士的儿子患有多动症,她进校园重点看的是学校如何对待少数“问题孩子”,如何引导他们成长?在她听课的班上,她发现后排有个孩子上课时不停扭动,经常想起来走动,但小组伙伴每次都耐心地“稳住”他。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这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
彭女士本以为老师会因为他没举手就站起来,不让他回答问题,但老师马上把机会给了这个孩子,并且对他并不圆满的回答进行了表扬。当彭女士了解到这是一个自闭症患儿时,她非常感动于老师对这个孩子看似随意却用心的关注。
“老师能这样用心地对待这个孩子,说明学校教育不是简单地把‘问题孩子’推开,让他们越走越远。这一点是我们家长最想看到的!”彭女士说。
育才四小是深圳第一批向家长公开承诺“减负增效”的学校之一。但作业少了,孩子轻松了,不少家长心里反而不踏实。在此次活动中,家长们了解到,育才四小为确保教学成效,采取了“40保4”策略,即提高每一个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4个“1小时”:每天书面家庭作业不多于1小时,有组织的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每周参加社团活动不少于1小时,平均每周参加“红领巾小区”活动不少于1小时。
感到有收获的不仅仅是家长。崔学鸿说,学校在这次活动中也有收获,家长“眼睛往哪里看,心往哪里想”,就是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地方。他把这次活动称为一次特殊的“体检”,学校主动回应家长和社会关注,消除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疑虑,对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水平非常有帮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