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明文阅读精讲精练(黄冈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0 11:5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明文阅读精讲精练(黄冈版)
转载▼



说明文考点梳理与归纳  考点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实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实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的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对象加内容)。  考点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一):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1)看题目;(2)在首段中找;(3)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等。  类型(二):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此外等词语。  考点三:说明方法  类型(一):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二):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考点四:说明顺序  考查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于说明建筑物的结构。(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一一具体、整体--局部、总一一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五:说明语言  类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  ’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类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c2)找有概数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五):指示代词的含义。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考点六:概括信息  考查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考点七:文段作用  考查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八:补写相关语句  类型(一):在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上下文语意相连贯。  对策:空格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是要补写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内容再思考。  类型(二):请你运用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补写一段话。  对策:补写内容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  考点九:中心句  考查类型(一):直接让考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考查类型(二):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凑要的。2.紧扣表次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考点十:拓展题型  考查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读写。
课内现代文阅读(三)【说明文】
一、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技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②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看,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这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中“中国的审美观点”如何正确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6、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2          3         
2.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5.①段主要表达方式是:                   ,这样写好在哪里?
                                                                                          
                                                                                 
6.本文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7、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答:                                                                              
8
、用“||”将第②段文字分为三层。
9
、第②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A.
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
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三、阅读《故宫博物院》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②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2、第②段说明太和殿内景是按照           顺序写的。按这种顺序说明时,需要确立空间方位的观察点。本段确立的观察点是:                                             
3、按空间顺序说明往往借助于方位词。第②段文字中使用的方位词有哪些?
                                                                              
4、①②段文字都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请具体其特征,这样说明目的是什么?
                                                                                   
                                                                              
5、从上述两段文字看,选文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                                
四、阅读《中国石拱桥》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拦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文中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作用分别是                                          
2、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3、本段文字的中心是:                                                         
4、本段开头部分运用了许多数字,有什么作用?
                                                                                
5、“这个创造性的设计”指什么?其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期末复习——课外现代文阅读(四)【说明文】2013、元月
(一)饺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
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
                                                                                                         3、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
                                                                                    
4、第③段中加点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5、根据文意,说说饺子蓄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                                       
                                           
(二)“世界屋脊”多宝藏
    ①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②西藏是一个能源宝库。作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这里年平均日照在15003250小时,各地太阳能辐射在14019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自东向西逐渐递增。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哲古镇光伏电站装机130千瓦,是目前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西藏境内河湖密布,流域面积大于200旧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多条,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水能资源天然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30%,其中可供开发的有5600多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20%。西藏是全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已查明的地热显示点达600多处,地热总热流量每秒55万千卡。在众多的地热田中,位于藏北当雄县的羊八井地热田最为著名,是世界上大型的地热田之一。羊八井电站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地热发电站。
③西藏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铬、铜、硼、白云母等13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的铬铁矿是我国紧缺的矿种,其储量和开采量都居全国第一位。西藏各类盐湖中的矿产资源高达几十种,仅日喀则地区的大扎布盐湖潜在的开发价值就高达数千亿元。
④西藏还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西藏林木树种繁多,其中很多树种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开发价值。西藏的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70%,其中很多都是名贵珍稀种类,如冬虫夏草、贝母、雪灵芝、天麻等。
⑤“世界屋脊”——西藏,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地!
1、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世界屋脊”多宝藏?
                                                                          
2、指出下面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这里年平均日照在15003250小时(         
2)其中很多都是名贵珍稀种类,如冬虫夏草、贝母、雪灵芝、天麻等(        
3、西藏地区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西藏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
                                                                                    
(三)电子护照
①为了确保国土安全,将恐怖分子拒之国门之外,科学家们将先进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用来制作护照等身份证件。这种新型电子护照的问世,让恐怖分子无法伪造、涂改护照或冒名顶替非法入境,为国门加了一把电子密码锁
②所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就是指采用每个人独一无二、生来俱有的生物特征来鉴别身份的一种特殊技术。指纹识别是最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的指纹终生不变,它的随身携带不仅可确保其采集的便捷性,而且这种认人不认物的特征更能确保其鉴别的可靠性;目前无论是计算机联机还是嵌入式指纹处理系统,其速度、精度、识别度都已达到理想水平。与
指纹识别相比,虹膜识别则有其独到的一面,它是通过红外线摄像机等非物理接触方式采集数据信息的,不存在指纹易磨损不易提取数据等缺陷,因此虹膜识别的便捷性、可靠性、安全性更好。脸面识别也是一种不错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表明,只要在人脸大约80个主要特征部位中用摄像机拍摄其中1420个显眼部位,就能得到独一无二的数据信息,它比指纹、虹膜更容易采集,甚至无须征得本人同意便可以远距离获取。
③专家指出,电子护照是一种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为核心的电子证件,它在现有的纸质护照中内置特制电子芯片,在芯片里不但存储有姓名、生日等基本信息,还存储有诸如指纹、虹膜、脸部图像等个人生物特征数据信息,它可以借助专门设备对护照持有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身份鉴别。电子护照不仅可以将伪造护照的可能降到最低,防止恐怖分子蒙混过关,而且还可以加快通关速度。
    ④自从20031211日世界上第一本电子护照亮相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宣布将使用电子护照,以实现护照跨国互联互通验证。我国也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推行电子护照技术。
1、为什么说电子护照是为国门加了一把“电子密码锁”?
                                                                                      
2、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有哪几种?
                                                                                      
3、电子护照与纸质护照的特点有何异同?
                                                                                    
                                                                                    
4、你认为电子护照的前景如何?为什么?
                                                                                   
                                                                              
                                                                                 
《苏州园林》答案:1.第一段说明的内容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第二段说明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画面切忌呆板单调。
3.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4.主要说明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
5有墙壁隔着,墙上有线空图案,有廊子界著,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6.着眼在画意,层次丰富、景致幽深。
《大自然的语言》答案:1B A C 2A  3.时间顺序;举例子
4.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5.描写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6.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7、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8、……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9C.
《故宫博物院》答案:1、列数字 突出太和殿规模宏大
2、空间顺序一是朱漆方台,一是殿顶中央的雕金蟠龙
3、正中、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4、①太和殿的宏大壮丽 ②太和殿内景龙的图案 目的是突出皇权
5、生动说明
《中国石拱桥》答案 1、为了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和形式优美
2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符合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的特点。
3、赞美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4 使用科学测量得来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给人以具体明晰的印象。
5、“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体现在:一、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二、河水暴涨时,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三、拱上加拱,桥身更美观。
《饺子》答案:1、饺子 时间顺序 2、馄饨 粉角 扁食 煮饽饽(饼饵、角子)
3、列数字 饺子流传时间长,地域广,且在唐代就有饺子和馄饨两个品种
4、不可以,“至少”一词说明饺子最晚在唐代就有了,去掉显得太绝对,表达不准确(不严密) 5、意寓团圆;意寓新旧交替(辞旧迎新)
《“世界屋脊”多宝藏 》答案:1、从能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天然植物资源丰富三方面说明了“世界屋脊”多宝藏  2、(1)列数字 2)举例子  3、平均海拔高    日照时间长    日照强烈     4、因为西藏林木树种繁多。
《电子护照》答案:   1、(2分)因为存储在护照电子芯片中的这些生物特征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生来俱有的(1分),让恐怖分子无法伪造、涂改护照或冒名顶替非法入境(1分)。
2、(3分)(1)指纹识别技术(2)虹膜识别技术(3)脸面识别技术(每点1分)
3、(4分)相同:都有姓名、生日等个人基本信息(1分)。
不同:电子护照存储脸部图像、指纹、虹膜等个人生物特征数据信息(1分);可以借助专门设备快速而准确地进行身份鉴别(1分);而纸质护照没有个人生物特征数据信息,身份鉴别难度大且较慢,易被伪造、涂改或冒名顶替(1分,若答“电子护照不易被伪造、涂改、冒名顶替”也可)。
4、(3分)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进步,电子护照的前景看好,将被普遍使用(观点1分)。因为它可以防伪,并能准确、迅速识别人的身份,加快通关速度(1分),便于实现护照跨国互联互通验证,有利于旅游、商务、反恐(1分)。(若理由超出文本内容,但有科学道理,可酌情给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11:53:3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中考说明文阅读解题指导作者:青天木子
中考说明文阅读解题指导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说明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值所占比例很大。透视近年来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所选取的材料绝大多数是课外的,而且内容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科技性说明文,涉及到环保、病毒、生态保护、科技发明,网络、前沿科学、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在设题上基本上也都是注意了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因此,把握好中考说明文的发展方向,对解答中考说明文阅读题至关重要。
点击考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有着鲜明的文体特点、和记叙文、议论文阅读相比,难度较小,对文章提供的隐性信息的筛选较少,体现的知识性、科学性较强。常见的考点有: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5.对说明语言的把握,及对关键词、句的辨析;6.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7.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特点的体会;8.对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建议。
考点导航
一、考查对说明对象及特征的把握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要求阅读的说明文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人手:1.从标题着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了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是“人民大会堂”,也指出了其特征“雄伟”。2.从分析材料人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二、考查对说明结构及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括)——分(具体)”式、“总(概括)——分(具体)——总(概括)”式、“分(具体)——总(概括)”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就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首先,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就主要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结构。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表现为在介绍事物、事理时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例如《死海不死》的两部分之间就有一个由结果到原因的内在的逻辑顺序。其次,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转移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三、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
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说不清的事物变得更加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四、考查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体会
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另外要重视具有修辞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得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解题思路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我们无论阅读何类文章,都需要先通读全文,能从全面把握文章的大意,这样才不会有偏差。阅读说明文时,也依然需要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后,我们就可以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文章结构等基本内容,为接下来的答题作好铺垫。
因为试卷所选的文段,大多都是最新的科普文,知识性较强,同学们未必了解,文中的一些术语也会令大家感到头昏脑胀。这样,在阅读时就很吃力,通读一遍后仍感觉“一无所获”,不知所云,同学们就会从头再读,既浪费了时间,也降低了阅读效率。为此,在阅读时,我们就要掌握一些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譬如,给文章标上段号、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标出段落的重点信息等。再如,可以先把题目浏览一遍,然后再回头读文章,这样阅读的目的性就增强了,答题效率也会提高。这些虽是细微的工作,但却可以为答题提供更多更快捷的信息源,为同学们省下不少时间。
二、认真审题,把握题干的重点信息
认真审题,把握题干的重点信息,同学们就可以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如2006年济南市中考卷《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的第4题:“文中列举了三处‘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请选择其中的一处简要说明它的表达作用。”从题干里我们可以捕捉到如下信息:①范围是分散在全文的三处;②只能选一处,不能多答;③回答的内容是“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的表达作用。如果不审清题干信息,就会徒劳无功;再如2006年深圳市中考卷《运动的新发现》的第1题:“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此题干告诉考生,答题范围是全文,角度是科学的说明,另外,语言还需简练精要。
三、前后对应,在文中寻找答案
无数次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说明文也不例外。如2005年安徽省中考卷《南极无雪地区》的第3题:“第⑦段画线句否定了上文中的什么看法?”题干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上文中的什么看法”,同学们只要溯文而上,和原文仔细对应一番,就会发现,这道题的答案就直接可以在第⑥段中找到。再如2006年甘肃省中考卷《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第2题:“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此题已经标明“用原文回答”,那同学们只要利用自己在通读全文时所捕捉到的信息,即可作出答案。
一些题目虽不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但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重点信息。为此,同学们就应该具有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要尽可能把原文材料和自己的加工处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概括性答案。对此类题目,同学们要先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然后从文中截取关键性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或再按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即可。
四、思维灵活,巧妙应对开放性试题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开放性试题难以回答,面太广,不够具体,无处落笔。其实,开放性试题也是最容易回答的题型。说它容易回答,也就是因为它的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形式大多也是自由的,只要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均可。但关键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思维要灵活,要大胆想象,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如2006年陕西省课改区中考卷《生命与气候》的第4题:“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此题答案是多元的;具有不唯一性。此时,就是体现同学们创新精神的时候了,你可以充分调动日常积累的知识,拓展思维,大胆设想,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作答。但要有自己独到的创见,亦不可漫无边际、随心所欲地发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7:18 , Processed in 0.1002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