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信春风和种子的力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 14:3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家》新年刊卷首



  相信春风和种子的力量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然而,站在2013年的开端,告别离去的2012年,忐忑中多了一份淡定,伤感里仍有一些盼望。
  京城的滂沱大雨,让我们见证了底层市民的良知,也让人们敬畏于壬辰龙年的天命警示。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最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面对失控客车,奋力推开学生,自己却失去了双腿;“最美司机”吴斌在高速上被飞来金属片刺入肝腹,强忍疼痛停稳客车而离世;“最美富二代”周江疆义无反顾冲进火场,10人获救,自己却没能走出来。这一年,我们也看见了最风光的中国人——斯德歌尔摩“讲故事”的莫言,虽然,他所讲的故事内容在文学界颇有争议。当然,我们也痛斥“最恶”——某地幼儿园被虐儿童的伤痕历历在目,贵州五少年的生命之花在寒风中凋零……
  在各大媒体和网站的年度盘点里,以上内容大多是重点。而在新年前夕,一场关于教育改革的年度盘点却鲜为人知。
  12月15日下午,北京西直门外,瑞雪初霁,银装素裹,西苑饭店会议大厅举办了两年一届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颁奖典礼”。典礼上,我们看见了中国教育改革先驱们创造的奇迹,他们是走在路上的教育家们;我们欣慰于上海市教委和成都市教育局同获最后大奖:“综合改革奖”,也遗憾于教育改革元年的第二年,大多数地区的教育改革依然只是零敲碎打,尤其是在幼教和家庭教育领域。
  诚如今年9月经济学家汪丁丁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在我们的大学教育失败之前很久,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已经失败,而在这之前,我们的家庭教育早已失败。”
  对此,我们认为,这极可能是对钱学森“大师之问”的最佳解答。这是因为,传统中国有两千多年宝贵的蒙学经验,圣贤豪杰代有人出。如今,却依然紧紧抱着苏联带给我们的这60多年的新传统,让已经发蒙的孩子学什么“主谓宾,定状补”。背什么“小猫叫,小狗叫……”(南怀瑾先生语)。
  哦对了,媒体的盘点里,2012年还有一些大师离开了我们,诸如新华社的盘点里有陈强、张瑞芳等三位表演艺术大师,却鲜有媒体把南怀瑾先生的辞世列入盘点。其实,仅先生关于教育的只言片语,就值得中国好几代人去慢慢消化。先生晚年对教育问题发言尤多,他常说,挽回世风当从教育入手。他还说,这一百年来,没有像样的文学作品。
  当然,这些话的确可能会得罪人(连“像样”的也没有)。正如本刊年底12月号将“儒者秋风”搬上封面一样,微博上至今仍有漫骂之声,虽然,本刊此前更多地在关注“穿西装的人”。
  不过,当记者们从福州的三坊七街回来以后(参见本刊封面主题《文泽福一中》),我们更坚信了一点,那就是,至少在教育领域,应该相信中国古代圣贤,就像要相信春风和种子的力量(此标题出自杨东平先生关于教育改革的演讲题目)。
  
   《教育家》编辑部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4:36:35 | 只看该作者
  像小人一样的君子
  《教育家》编辑部
  
   至少在10年前,“儒学”、“儒家”在中国知识界依然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孔子和儒学仅存于乡野,也只有在乡村,靠着老一辈人的生活习惯,他们相信天下有道,人间有德。
   道德的基础首先在公平。关于公平,乡村任何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小孩也明白,假如两个小朋友分一块蛋糕,切蛋糕的小朋友就不能自己先选,如果切蛋糕的先选,他就有可能切得不均匀,自己拿大头。小说家奈保尔、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小说《河湾》里,描述了一个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经验:“欧州人像所有人一样,想要黄金和奴隶。可同时,他们又想给自己树立雕像,像是对奴隶们做了好事,由于他们聪明机灵、精神饱满而又处于权力的鼎盛时代,就可以把自己文明的两个方面同时都表达出来,他们既得奴隶,又得到了雕像。”
   百年来,西方文化就是那个既切蛋糕、又先选的小朋友。并非我本人的观点,而是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萨义德《东方主义》一书中的反思。
   在西方文化的倾覆之下,东方儒学彻底丧失了文化自信。因此,尽管“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参见《教育家》本期封面报道)和《联合国人权宣言》均借用儒家的经典话语来表达自己的宗旨和主张。但儒家是封建专制的、反现代化的,与民主自由背道而驰的……等等,已成为知识界的共识,或用佛家的说法——“共业”。
   共业让我们广受摭蔽和愚弄。在这个世界上,也仅仅在中国,一个大学文科教授可以堂而皇之不读薄薄的《四书五经》而享有高名厚禄。试问?哪一位西文教授敢不熟悉《圣经》,哪一位阿拉伯教授不通《古兰经》。
   因此,当本刊记者在“全国学校公民教育经验交流暨国际论坛”上,听到教育部专家在讲座里提出,要把“重孝”、“亲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纳入公民教育内容的时候,感到了一丝欣慰。
   当然,说到科学技术教育,确是西方文明的强项。而提到公民教育,这正是中华传统倡言的大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只有中国的古圣先贤,几千年前便说出“天下为公”,天下为公之民,即公民。
   前几年,台湾师范大学林安梧教授提出“公民儒学”这一概念,他强调,在全球化竞争的现代社会,必须先成为“公民”,然后再成为“君子”。这让我想到了民间的口头禅:“先说断,后不乱”,相当于“先小人,后君子”,也可理解为“像小人一样的君子。”
  什么是公民素养呢,其实是个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如大街上的交通宣传语:“有红灯的约束,才有绿灯的自由。”
  在“公民教育论坛”后,我们观看了各地学校展示的公民教育课:学生们对周边的社区问题有调查研究,有建言,也做了听证会……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同时,我还想起了民国初年,孙中山参照此规则和本土现实所写的《民权初步》,这书的主旨是针对人民政治知识薄弱、一盘散沙,知识界的清议传统,来培养人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以塑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新国民。
  这样的领袖不愧为我们的国父!其书和《论语》一样,既是公民教育的绝好素材,也是文史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20:13 , Processed in 0.21661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