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 16:2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石油高中  周亚莉  张基斌
    2007年秋季,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教学过程看,更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
我有幸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参与者,近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上网查阅、听其他教师的课程、与学生交流等各种教学和研究的活动,让我有很多的感悟。现将我的几点体会与做法简述如下,希能为各位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1、必修化学(1)教材是否降低了知识的系统性。
新旧教材中,对于知识的体系的安排有非常大的差别。在元素化合物处表现的尤其明显,旧教材大致是按照“族”来进行学习的,所以教师头脑中就会自然形成一个以“族”为单位的知识体系。但是新课程的组织从“族”这个角度看就显得非常凌乱。比如对金属这一知识的教授,新教材是先把钠、镁、铝、铁单质性质先学;再学钠、镁、铝分别与酸的反应,后学它们的氧化物的性质,最后学他们的氢氧化物的性质。而在必修2中再学钾、锂等的性质。而旧教材中是先学钠的所有性质然后再由“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结构相似”这一性质来推导出锂、钠、钾、铷、铯等性质,从而把碱金属这一族的所有知识全部讲完。以教师固有的知识的系统性看,相对而言,新教材较凌乱,不易接受。而旧教材比较系统,易掌握、接受。但是何为系统性呢?那不过是教师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来说,他没有固有的原来教材的模式,他对于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安排都是从零开始认知的。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才识更系统的呢?在这里,新课程体现了一种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知识体系,从学生的角度看,新教材更合理一些。我们仔细分析教材会发现:(1)全教材内容组织的顺序体现了系统性。教材从分类法讲起,然后运用分类法对化学反应进行交叉分类,(教材24页思考与交流),接下来的第二章的第二节、第三节就对反应进行分类讲解(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对所有物质进行树状分类(教材25页图2-3)。第三章、第四章对物 质按照分类之后的体系,逐层展开讲解。
    这样,可让学生对反应和物质有一个全面了解。建立起一个非常全面的观点。在了解物质的广度上也比过去有加深,对核心知识和观念方面了解更全面透彻,是一种更符合认知规律的安排方式。
(2)章节中同种元素物质的学习体现了新系统性。比如: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对钠元素的学习,不像以前教材从“钠的单质→钠氧化物→氢氧化物→钠盐”这样的主线来学习,而是钠单质和化合物分别安排在第一、二节来学习,打破了“钠”的知识体系,如果独立把两节书分开看,也许会觉得有点“乱”,但如果把整章书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关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科知识体系,见如下逻辑关系图。


    再比如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仔细分析会发现教材是一自然环境为大背景,从陆地(《无机非金属元素的主角——硅》)到海洋(《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再到天空(《硫和氮的氧化物》最后到生物(《氨硝酸 硫酸》,这样更能给学生一个在全部的自然世界与化学的关系的认知面,而且有化学无处不在的感觉。
    2、教材内容的深广度的把握。
    “这地方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这是在教学实践中我问自己最多的一句话,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这个内容该不该讲,讲还是不讲,二是如果要讲,讲到什么程度。受长期形成的“老经验”的影响,教师在内容处理这一问题上会“手心手背都是肉,割掉哪个都是疼”,我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如果在教学中很多不该重点讲的作为重点去讲,该讲的也“一步到位”地去讲,对各知识点总想试图一直挖到高考要求为止。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第一、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大大减少。所以课时会严重不够。第二、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第三、我们姑且不去评论“为高考而教”的是非功过。退一步说,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会极大的分散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导致主体知识,重点内容学生掌握不牢固,所以就是从高考角度看也是十分不妥的。第四、这样做等于穿新鞋走老路,与新课程的理念当然是背道而驰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正确处理这个矛盾呢?我的做法是:第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状况,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讲究螺旋式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第二、通读化学模块的所有教材,对化学必修课程模块的地位和功能、目标和要求有正确的认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这样在处理内容时就能知道,同样一个知识内容在《化学1》中讲到的,在《化学2》中会不会再次提到?在选修模块中还要不要继续学习?在新课程实施的初级阶段,教师不了解基于模块组织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内容设置,不知道后面的课程中将会学习什么会非常被动的。 这里,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查阅的资料,大致归纳了一下各节内容中按照以往教学很容易私自扩展但是却不适宜扩展的内容。   

章节
不宜扩展内容
选修中将学习的相关内容
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习题上的加深。相关内容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过程中逐步提高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
第二章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渗析、凝聚、布朗运动、电泳现象胶体的吸附作用

第二节 离子反应
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涉及量的关系的离子反应,如过量、不足量等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电子守恒原理及其运用
在选修模块中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
第三章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CO32-与酸的分步反应; CO32-、HCO3-、Al3+、AlO2-等离子的水解反应
选修模块中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3内容标准第4点
第四章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几种硅酸盐制品的制备方法
《化学与生活》第三单元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及装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相互转化过程中的定量关系。
《化学与生活》第四章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对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一般暂不作结构上的分析;硫酸的工业
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与技术》第一单元课题1

    3、关于实验的处理
    在化学必修1中设置了非常多的实验,而且这些实验没有象老教材一样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实验的乐趣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在我们学校现有的设备基础上,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开学初,我们化学教研组就组织教研活动,讨论这些实验如何开展。必修1共设置了35个实验,这些有的注明是“实验”,有的则写着“科学探究”。经过讨论和与学校协商,我们绝对这35个实验是这样处理的:
    (1)   学生实验:实验的时间不能太长,毒性和危险性不能太大,并且学校
有相关的条件,尽量都采用学生在实验室实验。这类有:
实验1-1、过滤和蒸发:粗盐的提纯;P5
实验1-4、碘饱和水的萃取;P9
实验1-5、配制100毫升1.0摩尔每升的氯化钠溶液;P16
科学探究:胶体、溶液、浊液的性质;P26(课堂上完成)
11实验3-1、金属钠切割和观察;P47
12实验3-2、金属钠放在坩埚中加热;P47
13科学探究:铝箔处理前后的燃烧;P48
14实验3-3、金属钠放到滴有酚酞的水中;P49
28实验4-4、氯水的漂白作用;P84
29实验4-5、干燥氯气能否漂白;P84
30实验4-6、氯离子的检验实验(稀盐酸、氯化钠、碳酸钠、自来水、蒸馏水);P85
浓硫酸的脱水性 ; P101

2)演示实验:当实验过于简单,比如只是滴加溶液,还有现象非常普通的,一般采用在课堂上边讲边完成。这类有:
实验1-2、粗盐配制溶液后,加稀盐酸,再加氯化钡溶液;P6
科学探究: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P13
实验2-1、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氯化钠和氯化钡溶液;P31
实验2-2、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P32
实验2-3、向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等三个离子反应;P33
实验3-4、金属铝两性的实验;P51
17实验3-5、过氧化钠与水反应;P55
18科学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P56
19实验3-6、碳酸钠和碳酸钾的烟色反应;P57
20实验3-7、硫酸铝溶液加氨水生成胶体,再加氨水至不再产生沉淀;P58
21实验3-8、氢氧化铝的两性实验;P58
22实验3-9、氯化铁和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P560
23实验3-10、氯化亚铁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硫氰酸(化)钾;P61
24科学探究:氯化铁溶液中加铁屑、滴加硫氰酸(化)钾、加氯水;P61
25实验4-1、硅酸钠溶液中加酚酞后,逐滴加稀盐酸;P76
26实验4-2、滤纸条浸水和硅酸钠饱和溶液后放酒精灯上燃烧;P77
27实验4-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P83
实验4-8、氨气的喷泉实验;P97
实验4-7、二氧化硫气体的性质实验(溶水性、与水反应、漂白性);P90
3)录象演示:有些实验耗费时间过长,一节课内难于完成,还有在高中实验室现有条件下现象非常不明显,或者毒性非常大,演示和学生做都危险的,再就是初中曾经做过的,一般就选择放实验录象。有时候录象也完成可以给与学生相应的信息。主要有:
实验1-3、蒸馏水的制取及检验;P8
实验4-9、浓硫酸与不活泼金属铜的反应及生成物性质实验;P101
氨气的制取和浓硫酸的脱水性 ;P99、
4)学生设计(临时准备):主要是研究性课题,需要学生设计,在按照他们的思路或者选取几个演示,或者集体实验。主要有:
科学探究:还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P50
科学探究:设计实验使一试管二氧化氮气体尽可能多被水吸收;P92
4如何对待教材中设置的大量探究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材内容上实际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课题,要求教师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碰到许多尴尬的问题,一是学校实验室硬件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要求。二是教材中有些“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栏目设计的实验不够科学,教师无法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三是教师对教材的设置,对新课标理解不到位,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流与讨论,所以没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这样结果还是课堂依然缺乏活力。
    我们对此的对策应该是针对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标准知识给出了三个主题,这给教材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给教师如何用教材,如何补充素材,如何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性。教师要根据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探究活动。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必须心中有底,只有那些具备探究价值并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才可以设计成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哪些内容具有探究价值:一是具有明确的探究目标;二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四是能够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五是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等。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研发科学探究的形式,探究活动可以有以实验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以查资料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也可以是以调查访问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还可以是以交流讨论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等。只有多种探究方式的融合,才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人有几个探究课的案例,可以和大家一起评析一下:
      第一、实验探究案例
以“氯气与水的反应”教学方法为例:
    1.提问质疑,创设情景
        氯气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吗?
        见过妈妈洗衣服或床单被罩时加漂白粉吗?
        你知道我们用的雪白的纸张是用发黄的麦草制出来的吗?
        “非典“时期,”广泛使用的“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
        城市自来水厂用什么给自来水消毒?
    告诉学生这都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氯气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之一次氯酸的功劳。通过以上问题引入新课:“氯气与水的反应”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质疑,首先就让学生感到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氯气和次氯酸)是有魅力的、有价值的,不是枯燥而骇人听闻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毫无用处的“玄学”。我们以前和以后所学的知识和今天所研究的知识一样,是绿色的、鲜活,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同学们怀着对知识的深厚感情和浓厚的情绪投入下一步的教学环节。
2.分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氯气能与水反应吗?
       实验设计:(挂出下表)  分组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结论
            第一组           氯气与干的红纸条  
            第二组            氯气与湿的红纸条
            第三组            氯水与石蕊溶液
            第四组            氯水与硝酸银溶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同学讨论的非常热烈,集思广益,设计了实验方案和操作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优化组合。这样的活动即复习了初中的有关知识和实验,又总结了今天所学的新知识,还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
    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锻炼自己,寻找自信。这无疑为刚上高中进入陌生班级才几天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展示自己学习才能的机会。
    3.推举代表  登台表演
    同学们在经过了群策群力的精心设计后,都在跃跃欲试。各组代表上台对他们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说明——演示——解释——评价。使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达到了高潮。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说——做——说中主动参与了学习,促进了他们化学语言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勇气。这时,教师再趁热打铁、恰到好处地给予点评和小结。
第二、科普知识研究案例
这类的课题深层次的东西少,只是科普了解,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研究。比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节:      
首先创设情景:64页“合金的广泛应用”材料中的制品(钢铁大桥、飞机、兵器、交通工具等)、64页 “学与问” 、 65页“实践活动”、66页“思考与交流、67页“科学视野”
分组活动:给一周的时间,给小组活动
总结评比:给一节可展示研究成果,大家给予评价。
第三、学生自主研究案例
    例如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铁与水蒸气的反应的科学探究(50页),活动中要求学生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装置,完成实验和交流结果。对于学生来讲,该探究难度较大,首先学生初中所接触的实验装置都较简单,未接触过大型的实验装置,而该实验所需的仪器较多,装置较为复杂,要求高。而课本又对仪器给出了限制,更加增大了难度。所以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搭起思维的台阶引导学生探究,并且把主要的探究放在对于实验装置的设计和分析上,实验则由教师演示。
首先我将课本P50“科学探究”第1个问题分解为从易到难的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该反应装置应有几部分构成?
(2)每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你在学过的哪些实验中用过类似的装置?请画出每一部分的实验装置图。
(4)将三部分组合起来,画出整个实验装置图。
    这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三部分分别进行攻克,降低了实验设计的难度;另外,这几个问题尚未涉及到课本上那样限定仪器,而是给学生自己选择需要的仪器,也适当降低了难度;把几个问题布置成课后作业,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教师可以批改作业后再讲课,可使教师充分把握学生情况,使下节课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下节上课后,教师可先对学生作业进行讲评,对三部分实验装置的设计形成共识,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课本第1个问题:如果提供给你3支试管、水槽、蒸发皿、胶塞、导管、酒精喷灯等其他必要的仪器和药品,画出你设计的装置简图。最后引导学生考虑装置能否进行简化,画出实验装置图。
最后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现象。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按照课本提供实验装置图做实验时成功率很低,湿棉花产生的水蒸气太多,且用酒精灯加热还原铁粉温度不够,反应难以进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把湿棉花换成湿沙子,就能得到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
总之, 我们应当努力研究学习新课程的理念。以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师生复合互动为途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能力;创设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师生互动,体验和感受化学思想与方法,认识化学知识与经验,赋予新课程下的新课堂以新的灵魂和生命。
    5、教辅资料的选择
教辅资料是学生消化教材内容,巩固知识点,将所学运用于实践的有力帮手。教辅资料编排的适合于教材,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则能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喜欢化学。但是由于新教材刚刚实施,与之配套的习题并未跟上改革的步伐。刚开学之初,我校就有许多定题的书商,我想大多数学校也是从这些人手中订教辅资料,的我认真研读了他们手中的资料,感到主要问题有:
(1)、内容超纲或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由于编者没有很好地钻研一下教材不了解新课程对三维目标的要求,就凭教材目录的内容想当然地按旧教材的知识体系选编了一些陈题和旧题。这样往往导致学生“上课课好听,下课题难做”。也会使学生提出许多让教师讲也不是,不讲也不是,哭笑不得的问题,久而久之觉得化学摸不着头绪,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2)、内容难、繁、旧、偏。新课程必修在内容上避免了难、偏、繁的问题。但在习题中仍应大量出现此类问题,在这些题目中,要求,运算非常复杂。如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NO、NO2、O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法等,这样的题目不是越做越好,而是盲目做题,舍本求末,会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倒了学生学化学的胃口。而且从近几年的高考中可见此类繁、难、偏计算已经少有涉及了。
(3)、质量低劣,错误百出。许多教辅资料,特别是学生自行购买的练习册,题目答案没有进行很好地校对、试做,书中出现了较多的错误。这些题本身有不科学的,也有参考答案错误的。学生使用这些教辅资料后,对化学概念的原理理解会产生许多误会,对学生学化学产生负面的影响。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盲目地做题,指导学生搞题海战术,那其实是教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但是理科教学中,解题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不可能只做教材的课后题。我在培训新教材时,我们高一备课组是打算学习每一章、节后结合课后题,到网络上搜寻切实可行、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要求的题目让学生演练。但是我们学校对印题这一卡得非常严,高一、高二不许胶印题目。迫不得已要印,需要各课组长、大组长、教务处主任三人签字方可,所以这一计划就不得不放弃。而题商的书籍又很不称心。后来我们到比较大的图书店去寻找最新版的教辅资料,经过一番对比和试做,才确认了《世纪金榜》这本书。是2007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世纪金榜》被评为新课程优秀丛书。即使这样,我对《世纪金榜上》的许多内容还是删减和补充,改革了之后才让学生去做的。我觉得我们对于教辅资料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这样的做法才能让学生在做题中感受到化学的乐趣,全面体现教辅资料的价值,体现出对学生的提升和帮助。
    6、对新教材设置的主要栏目与功能分析
新课程设置了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力求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那么教师就要认真研读这些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用好这些课程资源,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素质以及情感教育。
我对新教材中设置的栏目是这样认识的。
[思考与交流]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和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或者进行归纳总结,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辨论等活动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时思考与交流出现在某一个知识段落之后,一般就要启发学生:第一、自和归纳总结刚学习的知识。第二、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考试应用。第三、将此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要懂得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第四、要对此知识有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意见,体现新课课改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比如P5学习过实验安全后的思考交流:根据你做化学实验活动的经验,想一想在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将注意事项写在不同卡片上,与小组同学讨论,归纳总结,在班上交流。选择使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故作为例子,分析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你认为主要的教训是什么。有的则安排在要讲的知识点前面,大多数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都是将思考与交流放在前面,这里相当于一个设问,教师要利用好这一设问,把握正确的切入点,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这对一节课的好坏至关重要,有的则是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点已讲完了,这些结尾浪费时间。有时候你只要提个头,学生是非常乐意讨论的,讨论时开始会胡说,说什么的都有,这就要体现教师的素质,要从杂乱无章的学生的发言中去粗取精,引导学生发言要质量,久而久之学生发言的内容和质量对学习内容真的可以起到巩固甚至点睛的作用。
[学与问]主要是对学习主题进行深化,达到学习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之目的。比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与问:尝试画出化合、分解、置换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图,并列举具体的化学中以说明。学习物质的质量之后的学与问:24.5g的O4的物质是多少?1.50质量是多少?教师可将学生问的知识深入讲解下去。往往是重点的突破口。
[外语词系]这一点我想为以后大学期间的继续学习做准备,因为现在做专题研究的论文查阅资料主要是查阅外文资料,而外语好却也不一定能读懂学术文章。这里我想编者是有意让学生积累一些词汇,为升入大学做准备。有时我就想,将来的化学考试,会不会将某些外文词条融入到试题中。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会将外语词系给予讲解的,将音标、读法、词性讲给学生,我还准备一本书学过后,将外语词条集中考核一次。
[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资料卡片]这些栏目是为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丰富的素材,属于辅助教学内容的一些阅读资料,多为一些联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内容,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但又不增加学生负担。这些教师可根据的自身需要,适时在课堂中穿插和提供,辅助教学。
[科学探究]多数为实验探究,这时不区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和不同条件,可由教师演示,也可边讲边实验或学生探究,这里可边讲边实验,即实验探究。也可以为学生自己提供必要的引导或建议,让学生自己探究,是一种不错课型的基础。
以探究为目的,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学生实验活动,提供学科专题性的探究课题,创设学习情境,呈现探究过程,体现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在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涉及多种不同的科学探究过程,蕴涵了多种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教师应放手大胆的设计,利用好此环节。
[实践活动]这是一些与社会课题相关的调查活动,研究和课外小实验等。例如,通过设计一些研究方案,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查找资料和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情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判断及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组织能力。
我觉得如果教师能充分领悟到这些栏目设置的用心,精心安排,仔细研究,会为课程添色不少的。
    7、几点教材中需要商榷的地方。
    我们在使用教科书《化学》(必修1)时,遇到如下几个问题:有些是教材的错误、有些是教材的衔接、有些是我们的疑惑,现列举出来与同行商榷,以期引起思考,共同提高。
    一、错误之处
  (一)在教材第四页图1—1 (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其中,2易燃气体和3易燃液体很难区别,好多老师在讲课时认为是易燃气体上带有小黄点。实际上两个图片的底色张冠李戴了。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询问,我找到了正确的图片是:易燃气体底色为正红色,图形为黑色火焰,文字为黑色;易燃液体底色为红色;图形为黑色火焰文字为黑色。                 
   (二)教材77页在介绍土壤胶体时,指出:“土壤胶体因其表面积巨大且一般带负电,能吸收NH4+、K+等数十种生物所需的营养离子,所以土壤具有保肥能力。”该说法欠妥。我们不妨回头看看胶体的知识,教材在第28页“科学视野”中指出:“胶体之所以具有介稳性,主要是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阻碍了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集。”
    我们再看一下2004年上海高考第5题:“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C )  A、胶粒直径小于1nm   B、胶粒作布朗运动   
C、胶粒带正电荷       D、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  
    不难看出:带电荷的是某些胶体微粒,而不能说成是胶体。和溶液一样,胶体不带电,呈电中性。这也是老师们在讲课时重点强调的知识点。所以上述说法欠妥,应将 “土壤胶体”改为 “土壤胶粒”。
  (三)教材第76页关于SiO2的化学性质的几段说法和编排顺序欠妥。
教材先指出:“SiO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氢氟酸(HF)是惟一可以与之发生反应的酸:
                  SiO2+4HF=SiF4↑+2H2O……”
接着又说:“SiO2是酸性氧化物,它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不符合逻辑顺序。且SiO2与氢氟酸反应是一特例,其它活泼的酸性氧化物也不与酸反应。与上一段话之间不能用逗号,应用句号。
建议这几段改为:“SiO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作为酸性氧化物,它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SiO2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例如: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与强碱反应生成盐,例如:
                  SiO2+2NaOH==Na2SiO4+H2O
     氢氟酸(HF)是惟一可以与之发生反应的酸:
                  SiO2+4HF=SiF4↑+2H2O
     玻璃中含有SiO2,所以可以用HF来刻蚀玻璃。”
    (四)教材第77页实验4—2的表格:


放入蒸馏水
放入Na2SiO4饱和溶液
   现象  


   结论  



易产生歧义,建议改为:                        


放入蒸馏水的小木条或滤纸条
放入Na2SiO4饱和溶液的小木条或滤纸条
现象


结论







     二、教材的衔接问题
    在教材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多次提到诸如:“由于Al与Si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邻、离子大小相近……(P77)”;“硅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过度位置(P79)”;“在周期表中,与氯元素处于同一纵行——第ⅦA族(P86)” ……
显然,这些字样是以学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作为背景来编写的。而实际情况是:在《化学》(必修2)才开始学《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作为同一套教材,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已知,做到不超前。
    三、对教材一些问题的把握
    对“科学视野”的把握
教材中“科学视野”用的是小字来编排的,我们的理解是简单地介绍给学生或让学生自学。但是在教材86页“科学视野”中简单提到了卤素,课后习题第12题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应用。而这一块的知识和实验却是在必修2中讲述的。如何来进行这一块的教学,也是我们在使用新教材遇到的疑惑。
以上是我们在使用化学新教材的一些问题,不全面和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0:17 , Processed in 0.1150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