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基础教育不能盲目自信
文/劳五一 本人从教35年,教过中学生也教过大学生,常年讲授基础课、专业课,我想就我观察到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谈一点想法。
一个人一生中的前二十几年主要接受学校教育,思维方式等等基本是在这个时间段形成的。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塑造至关重要,有没有创新能力,是自小学至大学、研究生院乃至工作后多年累积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不断听许多人说我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的好,一直有些不理解:既然美国中小学生基础打得不那么扎实,科技发展水平怎会领先中国如此之多?难道美国人在上大学以后就“飞跃”了?真是神了。也有人说,美国中小学教育有个我们还不具备的优点是鼓励自由思考、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是这一条成就了创新能力。
百闻不如一见。当我到了美国看到他们的基础课教材,意识到:说中国基础教育好而美国教育“活”,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他们的基础教育自有值得我们考察研究的地方,经过比较,我们很可能找到自己的不足。
我发现,美国一些优秀高中的教材又大又厚,讲述详细深入,从最基本的知识起步一直讲到相当于国内大学一二年级基础课的水平,这样学生就有可能根据兴趣和能力自主学习。他们的高中数学已经涵盖了微积分计算和基础统计知识,掌握这些工具能让学生后续学习物理和生物时,理解得更清晰透彻。教材给了高中生充分而宽阔的视野,学习内容丰富,自然容易举一反三。他们一年学物理,一年学化学,一年学生物,学生能够专心致志深入理解,发掘自己的真正兴趣,而不在若干门课程之间疲于奔命。在中学这个学习和记忆的黄金年龄段,该学什么学什么,该学多少学多少,要学就学透,我认为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可节省精力和时间,提供效率和有效性。
美国的教材很厚,内容详细,讲述清晰,知识有深度,这有利于学生学深学透,借此培养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反观我国的中学教材,在“减负”的要求下,越减越薄,就像一本连环画,编排得花里胡哨,内容却少而简,学生看不懂难以自学,于是各种辅导材料“完全解读”等等五花八门应运而生,有这种必要吗?而且科目之间安排脱节,比如物理没有数学工具的支撑讲解起来处处掣肘。另外,我国学生的重复学习太多了:比如物理课初中讲一遍、高中讲一遍,到了大学还要重新来一遍,方法和思路都不一样,为什么不一开始就“透彻地”教和学呢?
有人可能会反对说,现在中学生学这么点内容,负担都这么重了,再加内容岂不是更吃力?其实未必。我始终认为知识学得越多越轻松,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所谓触类旁通。学会更多的工具,能从更深入的角度去看问题,原本困难的问题就会变得容易解答。大学里一年的课程量大概不比中学三年少,只要教法得当,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
上海的高考让考生选物理或选化学,本意是减轻负担,但这个“选考”直接导致了中学生“选学”。理科生放弃学习物理或者化学,我真是不能理解。中学生的基础知识“瘸腿”,到了大学怎么办?中学里选化学和生物的学生,进大学后上理工科的课程相对吃力,这是许多老师的感受。听说上海去年选化学的中学生比例超过选物理的,我认为这真是“悲剧”呀。
当然,美国的高中教材有各种层次,并不统一。以上述优秀高中教材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似乎也不宜强加给所有学生。但从培养骨干创新人才的角度,尝试改革教材和教学方式,为优秀而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类似的学习机会,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知识大爆炸时代,科学发展一日千里,如果不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多一点,学精一点,不打下宽阔而厚实的基础、掌握好学习方法,谈创新岂不是空中楼阁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