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联系三个面向 以上谈了汉语文的特点及其历史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语文问题和语文改革运动。现在联系三个面向来谈谈当前的语文问题。 三个面向,第一个是面向现代化。什么是现代化?简单点说就是高效率。当然,首先有方向问题:要不要社会主义?要不要民主与法制?等等。在保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现代化,就意味着高效率。怎么取得高效率,一是要有高速度,二是要有高精密度,讲到高速度,汉字怎么样也不能跟拼音字比赛。咱们已经有了汉语拼音方案,现在就是要充分利用汉语拼音方案,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利用汉语拼音文字。说几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打字。汉语拼音打字,跟外文打字一样,只要记住几十个符号,可是中文打字就得记住几千个字的位置。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差不多人人都能打字;在中国,只有职业的打字员。再讲打电报。拼音文字发电报,直接按字母打,收下来就是文字;汉字发电报,先得翻译成四位数的电报号码,收到之后又得把号码翻译成汉字。两相比较,快慢差远了。再讲计算机,也跟电报一个理,汉字输入计算机先得编成号码,拼音字可以直接输入。再讲编各种索引,也就是检字法的应用。地图后边要有地名索引,很多地方的人名要排次序(例如图书馆里的著者目录,医院里病历.公安局的民名册),过去习惯用笔画,查起来先得数笔画,第一个字相同的得数第二个字的笔画,且不说画数会数错,同一笔画的字可以有几十个,其中可没有一个固定的次序。如果改用汉语拼音,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千万不要以为索引是件小事情,它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再还有,外国的学术著作几乎没有不附索引的,中国的学术著作相反,附索引的是例外。这对于提高学术水平,普及文化知识是极其不利的。所以会有这种种差别,归结到一点:汉语拼音只用25个字母,有固定的次序;汉字有好几千个,没有固定的次序,即使编出个次序来也不容易记住。 高速度之外要讲究高精密度。在这一方面,汉语拼音在同音词问题解决以前是不如汉字的。在推广拼音电报上,在计算机的输入输出问题上,汉语拼音遇到的困难不在速度上,速度超过汉字是不成问题的。困难在于区别同音词。 讲高效率,也不得不涉及方言问题。方言对于高效率是有妨害的。无论是开会,听报告。办事,彼此的语言不能畅通,轻则一再询问,浪费时间,重则听错了话,产生不好的后果。所以普及普通话也是实现高效率的一个条件。 第二个面向是面向世界。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语言文字要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在这个问题上,汉字也是远远不如汉语拼音便利。汉语拼音用的是拉丁字母,就因为拉丁字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字母。拿国际电报来说。苏联、日本这些各有自己的字母的国家,向国外发电报,也得转写成拉丁字母。中国的四码电报,在国外是当作密码看待的。密码电报收费比明码电报贵,贵几倍我不知道,只知道贵得多。我们派到国外去的新闻记者发新闻电报回来,都是或者用外文,或者用汉语拼音,都不用四码电报,因为又慢又费钱。 汉字的不利于国际化,突出的表现在两件事情上,一件事情是翻译外国人名地名。用汉字译写外国人名地名有三个缺点。第一是往往不准确,例如Aden[eidn]译做“亚丁”,而“艾登”却用来译Eden[idn],Bombay译做“孟买”,Michigan译做“密执安”。第二是译名往往很累赘.不如原文容易记住,写起来也费事,例如Zagreb,2个音节,6个字母,译成“萨格勒布”,4个音节,37画;Magnitogorsk,4个音节,12个字母,译成“马格尼托哥尔斯克”,8个音节,57画。第三是译名分歧,难于统一,例如《辞海》和地图出版社的《世界地图集》都是权威性的工具书,但是Michigan一个译做“密执安”(辞海),一个译“密歇根”(地图),Cheliabinsk一个译做“车里雅宾斯克”(辞海),一个译做“切利亚宾斯克”(地图)。这些都还是有名的地方,不出名的小地方的译名就更难统一了。曾经有人查考过,列宁在一九一七年从国外回到俄国的时候暂时藏身的一个小村庄,在中文文献中有九个不同的译名。外国人名地名,如果用汉语拼音转写,只要定下几条简单的规则,就可以既统一又好记,而且尽可能的准确。 汉字不利于国际化的另一件事情是科技名词。科技名词以及一般外来事物的名称,现在也还有少数译音词在通用,例如雷达、马达、摩托、咖啡、吗啡等等,但是数目极其有限,绝大多数是译意词。有些事物曾经一度用过译音而后改为译意的,例如:水门汀(士敏土)→水泥,德律风→电话,莱塞→激光,等等。为什么译音输给译意呢?主要原因就是前面说过的,汉字不适宜于译音。只要用汉字翻译,就宁可译意而不译音。译意的科技名词不像译音的人名地名那么累赘,一般也没有不准确的问题,可是不统一的问题还存在的。五十年代曾经有人搜集过microphone(麦克风)这东西的译名,从十四种词典里找到十四个译名:传声器,传音器,播音器,广播器,扩声机。扩音机,扩音器,扬声器,强音器,增音器,微音器,听微机,显微声器,显微音器。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一个科技术语有两三个译名还是常见的,因此才不得不设立“名词统一委员会”之类的机构。 但是,尽管有这个缺点,还是掩盖不了译意名词的优点,那就是,能够让人“望文生义”,容易懂,容易记。译意名词的缺点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学了这一套名词述语之后仍然不得不学另外一套国际通用的名词术语;知道“铀”不够,还得知道 uranium,知道“坐骨神经痛”不够,还得知道sciatca。uranium,sciatica等等是国际通用,尽管不同语言里边在发音上和拼法上可能有些小出入,大体上可以彼此相通。科学名词无国界,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可惜这句话不适用于中国。人家一个科技工作者只要学一套名词术语,唯独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不得不有加倍的负担,既要学汉语的一套,又得学外语的即国际的一套,这个负担是很沉重的,对于培养科技人才是非常不利的。解决的办法是把科技名词分别一般和专门的,前者译意,后者用汉语拼音转写。现在有很多专门学科的出版社出版了好多种中外文名词对照词典,大多数没有注释,只是一种名词对照表。如果专门术语都用汉语拼音转写,这种对照表都不需要了,外国就看不见这种对照表式的词典。日本的科技名词从前也多用意译,后来,尤其二次大战以后,已经大量改用拼音转写。 以上是汉字不利于国际化的两大问题,尤其是第二个问题不能等闲视之。此外,在外国人学汉语方面,汉字是一大障碍,需要更多的利用汉语拼音。另一方面,中国人学外语,如果学过汉语拼音,有拼音的习惯,也会有些帮助。 第三个面向是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意味着什么呢?按照我的理解,面向未来就是要更进一步现代化,更进一步国际化,而决不是相反。那么,它的内容已经包括在上面两个面向里边了。 青年朋友们,未来是属予你们的。你们继承了一份语文遗产,它既有很多优点,也有不少缺点。怎么样发扬它的优点,克服它的缺点,就有赖于你们的努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