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比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7 10:2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比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宋燕晖    齐静


一、什么是比较阅读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篇教学论专著《学记》就曾对比较法有过专门论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这一连串类比,深入浅出,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类比法,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之触类旁通。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名著,作者正是通过对许多作家作品的比较,总结出一系列创作理论的。例如在《体性》一章中,刘勰就列举了十二位作家的不同风格:贾谊清新、司马相如夸张、杨雄含蓄、刘向明晰、班固绵密、张衡周详、王粲明快、刘桢激昂、阮籍高雅、嵇康壮烈、潘岳泼辣、陆机庄重。刘勰的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对不同作家作品的分析、比较得出来的。
正如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所说,比较是人最珍贵的智力因素,是人们辨别、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认识、才有创造。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这样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见,比较既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通过比较,可以凸显事物的共性或个性,深化理解,获得新的思维视角,拓展、提高自己的认识。
运用“比较”这种思想与方法进行的阅读活动,我们称之为“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由概念可以看出,比较阅读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研究型阅读。
“比较阅读法”始见于朱熹著作中,《朱子语类》卷十九有“先看一段,次看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等。朱熹在阅读中,曾通过比较唐代两大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后,这样评价他们的散文特点:“韩退之议论正,规模阔大,然不如柳子厚较精密。”这就是从结构和气势上比较的。
清代学者比较了《水浒》中的鲁智深、史进、李逵、武松、阮小七、焦挺后,这样写道:“水浒传只是写人物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性,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阮小七粗鲁是悲忿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且不论这些分析正确与否,但从性格特点相近的人物中找出差异却是事实。这种分析体现了作者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以上两位学者均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抓住了人或物的本质特征,其理解之透彻,凸现出比较阅读的优势。
在日常科学研究、品味鉴赏文学作品时,作为一种研究性阅读,比较阅读同样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认识、区分事物,发现新的事物,它在学术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显示出了独特的功能。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耶夫,就是用了这种方法,在阅读元素中比较排列元素,从而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他总结自己阅读体会时说:“要全部把握住,需要比较方法。如果你读上十本同主题的书并比较,你会理解这个含义。”这清楚说明比较阅读法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曾说过:“教师愈会比较,就会愈有益处。” 他在《准风月谈·喝茶》中就作过比较“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叶圣陶先生把“比较”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他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体会,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
台湾著名学者李敖把“同步通读”视为自己最为得意的读书方法。他说:“同个主题串起来读……在跳读过程中,对重点的有兴趣的内容,会找来其他相关的书同步钻研。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子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这个层次的读书已经不是单纯读书,而是在做研究了。不过这个方法确实可以加强读书的深度与兴趣。”这个对李敖的博览群书、著书立说起了很大作用的“同步通读”,就是比较阅读的一种。
语文教学专家张寿康教授也认为:“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比较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比较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它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的突出特点
1、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局限性的突破
比较阅读的过程,是从一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多篇课文,从文本内部的阅读拓展到文本外部,学生的学习从较被动转化为较主动,认知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较系统、深刻的过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这一篇课文”,通常是以“这一篇”为中心来学习它,反映的是“以文为本” “教课文”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更多地体现“教师怎样教”。
而比较阅读则超越了“这一篇”的局限,打破了“教课文”的现状,不再仅仅学“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由点到线、由浅入深地构建知识、方法体系,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将薄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
2、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
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比较阅读对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灵活性和变通性、新颖性和独创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都极具优势,尤其值得大力提倡。

三、比较阅读的范围、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范围极为广阔,凡教材所涉及内容均在可比之列。从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等,均可进行比较。
进行“比较阅读”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
这是比较阅读的首要原则。设计比较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这样比,目的是什么?能使学生在哪方面有提升?” 实施比较之后,教师一定要反思:“学生理解没有?比得有效吗?”
实现该原则的关键在于:1.精选材料——找出最佳配对;2.去繁取精——筛出最佳比较点。
例如,北京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江畔独步寻花》《前出塞》《春望》,如果希望学生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更多的了解,这些诗中,哪一首是《春望》的最佳配对呢?我们最终从人教版语文教材第12册选择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一个大悲,一个大喜,诗人悲、喜都与国事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操的材料。
再如,《狼牙山五壮士》与《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两篇课文都是写壮烈牺牲的英雄,可比较的点至少有三处:开头、结尾、用一件典型事例写人。实践证明:三个比较点中,通过结尾的比较,了解“豹尾”的好处,是学生真正能有收获的。

(二)发展性原则
教师在运用比较阅读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也逐步树立“比较”的意识,逐步学会比较的方法、技巧,能自己进行比较阅读,独立分析、得出结论,形成“比较”的能力。这样,不仅课堂上师生间可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更重要的,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性原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情景来描述:
《一个这样的老师》(即《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中,具备了新怀疑主义精神的学生“正视着”老师和邻居的眼睛说“你错了”。如果某一天、某一节课,你的学生也看着你的眼睛说:“老师,通过比较我发现……”,那么,我们的比较阅读就真正成功了。

四、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略)
(一)异中求同
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同中求异
指通过分析、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的个性特征。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五、比较阅读的内容
比较阅读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由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教学的基础,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将比较阅读的研究重点也放在了教材解读、课堂教学上。以下主要谈如何将比较阅读运用于教师理解教材(“课堂教学”方面参见《言义兼得》等文)。
笔者认为: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而且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精彩的“例子”。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另一方面,教师只有对教材理解得准确、深刻、全面,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可能超越“这一篇”的局限,把课内、课外相关的内容(或字词或句段或篇章)组织起来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备课时,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比较阅读。
(一)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比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作。教师不一定读过名家大部头的代表作,但通过比较阅读教材中该作家的不同作品,教师可以异中求同、管中窥豹,了解一些该作家的创作风格、思想特点,感受他们的高尚情操、审美情趣,从而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材。
例如,在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教师本来安排了对石钟乳的想象及描写环节,因为文中写石钟乳很笼统:“大都是根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或宫室、器用。”比较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瀑布》《爬山虎的脚》《小小的船》及本文创作背景后,教师认识到:导游虽然对石钟乳介绍得很详细,但叶老记不住且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孔隙,对空隙的具体描写正体现了他“朴素凝练、一语传神”的语言风格。于是,我们放弃了想象环节,设计了如下一处语言的比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压过来。(原文)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两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压过来。        (改后)
课堂上,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叶老仅用简单的六个字——左右、上方、挤压,就把身处孔隙的狭窄、低矮的特点准确传神地勾勒了出来。有学生说:“原来我挺羡慕别人作文写得特别具体,现在我觉得,‘简单’也挺好的。”这种“简单”,语多则拉杂,话少则失神,其实是根据文章的表达需要,抓住事物主要特点的凝练的艺术表现。
又如,在《蝉》的备课中我们有一些疑惑:本课中的“观察、推想、实验”是说明方法吗?常见的说明方法中似乎没提到过。在阅读了法布尔的《蝉的卵》《蝉的地穴》《夏日歌唱家》等章节后,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蝉》与一般科普作品的不同:法布尔把昆虫当成了自己的朋友、伙伴、邻居、亲人,他在为虫子书写历史、“树碑立传”!看来,人格化的写法才应该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啊。
于是,备课时我们做了这样一个设计:比较阅读下面这两段话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①    “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
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它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原文)
②    “蝉翼后面的空腔里长有一种像钹一样的发声器官。它的胸部还长有一对响板,以增
加声音的强度。与蝉的身体相比,这些发声器官显得很大,大约占了身体的七分之一。”
(改后)
课堂上,这个环节一下子就让学生对“拟人”有了具体感知,更有学生对作者有了兴趣。
我们发现:一旦教师不再局限于一个角度、一篇文章、一本书,就会对文本产生独特的感悟,就能发现解读文本的新途径,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会更加深刻、准确,教学设计也能独辟蹊径。

(二)不同版本的同一作品之比
好作品常常会被编者争相编入教材,同时编者也会对文本进行“增、删、调、换”,所以,同一作品在不同版本里往往会呈现出一些差别。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我们可以把它的不同版本(包括原文),都找来读一读,这对我们了解编者意图、领悟作者匠心非常有益。
例如,《唯一的听众》一文被选入京版、人教版,二者较明显的一处差别是:
京版第4—6自然段——
③    “聋子?多么荒唐!……而你竟说他是聋子!”
④     我明白了,但是我一直珍藏着这位老人美好的心愿。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这位耳“聋”的老人,我唯一的听众,轻轻地调好弦,然后静静地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⑥ 后来,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天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人教版中第4、6自然段与京版相同,唯独第5自然段变成了省略号。
这两种写法,各有优势:京版语言优美,很有韵味,描绘了一幅理解真相后最美好的画面;而人教版则对此不着一笔,任凭读者驰骋想象,很是耐人寻味。两个版本的差别,让备课者灵感突现:何不让学生都来读一读,既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又比比更喜欢哪一种写法?
实际教学中,这个比较激发了学生异常热烈的讨论,看着他们各抒己见,我们深信:他们的认识或许稚嫩,但只要坚持不懈,他们的分析判断、欣赏评价能力必将逐步形成、提高。
又如,托尔斯泰的《穷人》同时入选了人教版、京版的六年级教材,从课后写的要求看,人教版侧重续写结尾,京版侧重学写心理活动。揣摩两版编者的意图,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穷人》至少有两个写法值得学生学习、模仿——1结尾戛然而止,既留给读者广泛的想象空间,又符合作者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风格(悲惨的结局不忍写,美好的结局不能写)。2桑娜既真实又复杂的心理活动描写凸显了她的心地善良、仁慈。如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来确定是续写结尾,还是学写心理活动。学生哪方面比较弱,就把哪方面作为教学要求,重点练习。
实践证明:当教师借比较阅读与编者、作者深入对话后,不仅可以释疑解惑,更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课文这个 “例子”的作用。

(三)同一单元课文之比
一般来说,同一单元内的几篇课文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相对的“个性”,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异同,对于整体把握教材、确定教学及训练的梯度、优化教学设计等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尤其对于京版教材,单元训练重点没有明示,比较阅读就更有实用价值了。
例如,京版第11册第4单元是一组写景的文章,《林海》《鼎湖山听泉》《松坊溪的冬天》《迷人的张家界》这4篇课文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的方法,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这是相同点,也是学生应重点品味、积累并能够模仿借鉴的;这4篇课文表达的情感又各有独特之处,不仅仅是简单的赞美、热爱,而这恰恰是学生写景时的通病——爱说大话、套话,不会或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不就是本单元课文读写结合的点吗?
仅在11册,类似的例子就有很多:第3单元的《顶碗少年》《“钢琴之王”的微笑》《金色花》《百合花开》,看似体裁不同、手法迥异,却都是在抒写人生的感悟、哲理,这个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点就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第5单元的《珍珠鸟》《小狗儿与大画家》两篇精读课文,虽然题材相同,但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的不同决定着训练重点各有不同;……
单元内课文的比较阅读,可使教师深入把握课文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相同或相似的题材之比
细细研读教材,题材相似的课文还真不少,以比较的视角来解读它们是件很有趣味的事,你不仅可以发现某些规律,更可具体感悟其个性魅力,算得上“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例如,京版第九册《井》,课后要求仿照3—5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写一段话。显然,这个写法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那么,高年级的提升点在哪里呢?比较阅读了中年级《海滨小城》《神奇的鸟岛》《珍珠泉》等同题材的课文,我们发现,中年级的课文一般是从几个方面把某个特点写具体,而《井》则是通过生活片段来写具体;更重要的是,《井》是借生活片段表现的一个主题——童年的甜美与欢乐,这在中年级是不要求的,也正是高年级要提升的。
因为效果显著,我们许多实验教师对相同、相似题材的比较阅读兴趣盎然,她们完成了如下专题:擦肩而过的感动专题——《艾尔比的水彩笔》《“钢琴之王”的微笑》《一双美丽的蓝凉鞋》——体会如何写一件小事;人与动物专题——《小狗与大画家》《我和狮子爱尔莎》《老人与海鸥》—— 体会心灵相通的瞬间;化石专题——《奇异的琥珀》《黄河象》——了解科学小品的基本读法、写法;……
(五)相似的人物形象之比
写人文章是高年级学生接触比较多的,但学生容易对人物形成一些概念化、程式化的认识,评价人物爱用一些套话、大话,这就要求教师对人物特点的把握要具体、准确、到位。
例如,《将相和》《晏子使楚》中的晏子与蔺相如,在与强国的交往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是否都能用“机智”一词来概括两人的特点呢?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同是“机智”,二者的表现方式却不同:与强秦相比,赵国又小又弱,蔺相如要维护赵国的尊严、利益,危急中只能以命相拼,他的机智是与勇敢无畏结合在一起的;齐楚两国是大国,晏子为了不辱使命,虽也以退为进、语带双关地回击楚王,但始终有礼、有力、有节,他的机智表现在敏锐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语言技巧上。
同样,当我们觉得用“真诚无私”来评价《唯一的听众》中的老教授不够给力时,《薛谭学讴》中“秦青”这位教师形象,让我们对老教授的“深谙学生心理”有了新的认识。

(六)异乎寻常的表达之比
好文章往往有异乎寻常的表达,而这种表达,往往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敏锐感受,或承载着他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如果我们常常用“比较”的眼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或许就能从文章一个简简单单的字、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句、一个小小的改动中,捕捉到文本潜在的信息,从而发掘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例如,《唯一的听众》中3次出现的“平静”一词,《林海》中3次出现的“亲切与舒服”,
《顶碗少年》中4次出现的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是那样简单而平凡,然而,当你用心去体味,就会发现简单中蕴含精彩,平凡中别有洞天。
又如,《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用密密层层的春花来表现“花多”——“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而《游园不值》的作者却让读者用想象来补白“花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当我们把这两首表达形式完全相反的诗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时,就产生了很奇妙的感觉:繁与简,多与少,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各尽其妙,虽异曲而同工。
再如,对于主人公的确定,普遍的认识是;文章着墨最多的就是。然而《跳水》一课却颠覆了这个规律,通过与一般文章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深刻体会托尔斯泰独特的表现手法。

六、比较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不能为比较而比较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学生的、对学生有效的,才是最好的。比较阅读只是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一种,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他的教学方法。有一些课文并不适合比较阅读,或者与其他方法相比不占优势,这时我们一般都建议不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二)重在深化思维、培养能力
比较,自然可以辨美丑、明是非、知好恶、识优劣,然而,小学阶段的比较阅读,最重要的不在比出高下、品出优劣,而在于:通过比同,使事物共同点得以强化,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通过比异,使事物个性得以凸显,使视野得到开阔。总之,通过比较,实现锻炼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教师水平决定教学效果
运用比较阅读,要求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对教材有深入地钻研,对课文的表达方法有较为到位的认识,指导要清楚明白,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该点拨的要及时点拨,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去思考。一句话,教师的语文素养与比较阅读的效果成正比。
(四)要因人而异
因为生活环境、性格特点、认知经验、语文素养等方面的差别,同一个比较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对它的理解、接受程度大不一样,效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所以,选择怎样的比较材料、内容、角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而言,“字、词、句”的比较各年级都可以做,但按照由易到难的规律,低年级“字、词”的比较会多一些,中年级“句、段”的比较多一些,而高年级则侧重“段、篇”的比较;阅读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的班级,比较阅读可做得深入一些,反之,则应浅显一些。
比较阅读,让我们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比较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比较这一方法本身的价值,它的价值还在于: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拓展课堂容量,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从一篇文章引向一本书,加大阅读量。恰当地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长期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发展学生的阅读、评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比较、思考能力,这也将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期盼各位同仁的指正。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0:29:32 | 只看该作者
比较阅读:让学生经历“言意兼得”的过程


北京市丰台区角门小学  张烨
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第二小学  李芳



“言意兼得”,就是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把握言语形式的运用规律、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阅读课,还是“感悟内容情感”多,“领悟言语表达”少。一些教师虽然能关注“言意兼得”,并力求实现在阅读教学中学语言,学表达,但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解表达方法,或者在感悟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总结出几条写法。这样的阅读课虽然关注了“言”,但显然是教师在一味地灌输,贴标签式地植入,而学生缺少真实的经历和体验,这种缺乏过程的阅读,难免造成“言”“意”两张皮,不是真正的言意“兼”得。
大量课例实践证明,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发现的过程,实现“言意兼得”。


一、字词的比较
一字一词总关情,课文中看似平常的字与词,却往往是作者独运匠心之处。从字、词入手进行比较,一般要让学生经过增、删、改、换、调的比较过程,使其体会到不同字词表达的不同意思、不同情感、不同效果。
如:京版实验教材第7册《五彩池》一文,这样介绍五彩池大小:“……大的面积将近70平方米,水深3米……”而旧教材却这样写:“……大的面积不足70平方米,水深不到3米……”于是,我们将编者的这一改动呈现出来,在比较中,有的学生这样说:“‘将近’70平方米,‘近’3米 ,读起来更使人感受到水池是那么‘大’ ,而‘不足’70平方米, ‘不到’3米,读起来感觉不到水池面积特别大。”还有的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词语,传达出的意思就不一样。看来,要想表达得准确,词语的运用就必须要准确。”
人教版第9册《珍珠鸟》一课,我们巧妙地将第 9自然段雏儿的动作描写“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开那些绿叶钻进去”,与第7自然段雏儿的外形描写“它好,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上下文联系比较、揣摩用词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用“扭动”写出了雏儿的“肥”,用“挤”呼应“肥”的样子,寥寥数语让雏儿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同时自然领悟了其前后呼应的遣词造句技巧。
再如:《聪明的华佗》一课中抓住“这样,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中的“引”字,以“换词比较”来感悟华佗的办法之妙,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抓住“满树全是花般的红叶,全是火焰般在燃烧的红叶,忽地全都飘落了”中的“ 飘”字,运用删除比较体会红叶飘落之美。
像这样,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在教学生成中,敏锐地抓住富有意蕴的字与词,从而使学生在比较推敲的过程中言意兼得。

二、句段的比较
句、段的比较材料在中高年级教材里有很多,善加利用,就会使学生在比较中对景物特点、人物特点等把握更为准确,同时对文章的描写手段、组材方式、表达效果等获得更深刻的认识,达到言意双赢。
京版实验教材第11册课文《鼎湖山听泉》第4自然段中,作者这样描写泉声: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我们先运用删除比较,引导学生读中体会比喻的妙处:用大家熟悉的乐器声音形容泉声,突出了泉声的好听、丰富。接着引导纵向比较朗读,体会到这样就写出了泉声的层次和由弱到强的音乐美感,从而体会到排比的表达效果。
再如:《金色的鱼钩》一课,我们将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四处语句整合到一起进行比较,使老班长“一心只想战友,不想自己”的精神一目了然,同时对“人物外貌描写要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深刻的体会。
又如《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有两段对溪石的描写,写雪中的一段只比写平时的一段多了“白色”一词,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得出:简简单单的“白色”一词,就写出了作者此时眼中的溪石(洁白、毛茸茸)与平时的溪石(青黑、威风)的不同特点,多么经济而有效的写法!
诸如此类的课例,我们将比较点设计在教学的重点句段之处,帮助学生在文本内容与形式中走个来回,在经历、体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结论,这远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有效。

三、篇章的比较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就可根据教材特点和要求,引导学生以比较的思想,在篇章之间以“选材” “布局谋篇” “人物描写”等为内容,在比同或比异中,逐步建立起篇章的视野。
    《神秘的死海》是京版实验教材第7册的一篇科普类说明文。在对死海的神奇现象充分了解之后,我们提示学生关注文章开头的传说,并出示原文,引导学生发现这一传说在原文的中间,并不在开头,由此引发比较:编者为什么这样调整?在比较中,学生对以“传说、故事”为开头的好处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加深印象,我们继续引导学生阅读前一课《小岛失踪之谜》的开头,强化这种写法,同时引发思考:这对你今后的习作有什么启发?如此比较,学生便自主发现了科普类说明文中此类开头的特点,体会到其好处,进而在本单元的习作《介绍奇妙的盐》中得以迁移运用,使阅读与习作相得益彰。
    《理想的风筝》一文同时被北京版及人教版教材选用。京版结尾深刻隽永、耐人寻味:“……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究竟是什么陪伴着我的心?为什么是“理想的”风筝?学生在理解,尤其是表达方面有难度。于是,我们针对学生的问题,呈现人教版教材通俗易懂的结尾:“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学生读后马上悟到了: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在陪伴着“我”的心,在影响、感染着他的每个学生,使他的学生在困难面前也能如此乐观、积极向上,是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提升了理解。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不同版本结尾进行赏析、评价:“你更喜欢哪个结尾,为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他们的见解虽不见得多么高明,但两处文字孰优孰劣本来就不是比较的目的,就在这你一言、我一语的涵泳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我们还曾将《唯一的听众》与《薛谭学讴》比较,在不同形式的文体中体会师者的智慧;将《军神》与《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比较,在感悟英雄人物的精神中,体会侧面与正面描写的作用;将《林海》与《鼎湖山听泉》进行比较,领悟作者寄情于景的表达……
四、标点的比较
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看似简单的符号,却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以“比较”的眼光关注标点符号,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标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反复揣摩、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和畅达感,并逐步加深情感体验。
《深山风雪路》一文中,我们抓住了老吕前后的语言——“脖子?噢,炮弹皮碰的”及“那……怎么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到:老吕对自己淡泊名利,而对工作热忱奉献的精神,就蕴涵在这小小的问号与叹号中。
再如:《珍珠鸟》中的“更小呦,雏儿!正是这个的小家伙!”让学生将叹号换做句号,在比较中,立刻就体会到这小小的叹号之中尽显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
可见标点虽小,却别具情趣、韵味,这种比较,使学生得“言”之时,语感也得以培养。
大量课例实践研究证明,比较阅读无论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学生对阅读材料必须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认识过程,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把字、词、句、段、篇,或是题材、写法、立意等内容,与它们的同类进行比较阅读的过程,就是研究作者如何利用它们表情达意、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过程,也就是“言意兼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向多层次、多侧面纵深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深刻性。凭借比较阅读,相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会呈现出如此佳境——“言”和“意”相映成趣,“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共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5:16 , Processed in 0.0706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