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宋燕晖 齐静
一、什么是比较阅读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篇教学论专著《学记》就曾对比较法有过专门论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这一连串类比,深入浅出,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类比法,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之触类旁通。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名著,作者正是通过对许多作家作品的比较,总结出一系列创作理论的。例如在《体性》一章中,刘勰就列举了十二位作家的不同风格:贾谊清新、司马相如夸张、杨雄含蓄、刘向明晰、班固绵密、张衡周详、王粲明快、刘桢激昂、阮籍高雅、嵇康壮烈、潘岳泼辣、陆机庄重。刘勰的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对不同作家作品的分析、比较得出来的。
正如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所说,比较是人最珍贵的智力因素,是人们辨别、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认识、才有创造。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这样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见,比较既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通过比较,可以凸显事物的共性或个性,深化理解,获得新的思维视角,拓展、提高自己的认识。
运用“比较”这种思想与方法进行的阅读活动,我们称之为“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由概念可以看出,比较阅读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研究型阅读。
“比较阅读法”始见于朱熹著作中,《朱子语类》卷十九有“先看一段,次看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等。朱熹在阅读中,曾通过比较唐代两大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后,这样评价他们的散文特点:“韩退之议论正,规模阔大,然不如柳子厚较精密。”这就是从结构和气势上比较的。
清代学者比较了《水浒》中的鲁智深、史进、李逵、武松、阮小七、焦挺后,这样写道:“水浒传只是写人物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性,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阮小七粗鲁是悲忿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且不论这些分析正确与否,但从性格特点相近的人物中找出差异却是事实。这种分析体现了作者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以上两位学者均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抓住了人或物的本质特征,其理解之透彻,凸现出比较阅读的优势。 在日常科学研究、品味鉴赏文学作品时,作为一种研究性阅读,比较阅读同样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认识、区分事物,发现新的事物,它在学术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显示出了独特的功能。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耶夫,就是用了这种方法,在阅读元素中比较排列元素,从而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他总结自己阅读体会时说:“要全部把握住,需要比较方法。如果你读上十本同主题的书并比较,你会理解这个含义。”这清楚说明比较阅读法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曾说过:“教师愈会比较,就会愈有益处。” 他在《准风月谈·喝茶》中就作过比较“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叶圣陶先生把“比较”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他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体会,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
台湾著名学者李敖把“同步通读”视为自己最为得意的读书方法。他说:“同个主题串起来读……在跳读过程中,对重点的有兴趣的内容,会找来其他相关的书同步钻研。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子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这个层次的读书已经不是单纯读书,而是在做研究了。不过这个方法确实可以加强读书的深度与兴趣。”这个对李敖的博览群书、著书立说起了很大作用的“同步通读”,就是比较阅读的一种。
语文教学专家张寿康教授也认为:“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比较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比较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它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的突出特点
1、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局限性的突破
比较阅读的过程,是从一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多篇课文,从文本内部的阅读拓展到文本外部,学生的学习从较被动转化为较主动,认知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较系统、深刻的过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这一篇课文”,通常是以“这一篇”为中心来学习它,反映的是“以文为本” “教课文”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更多地体现“教师怎样教”。
而比较阅读则超越了“这一篇”的局限,打破了“教课文”的现状,不再仅仅学“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由点到线、由浅入深地构建知识、方法体系,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将薄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
2、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 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比较阅读对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灵活性和变通性、新颖性和独创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都极具优势,尤其值得大力提倡。
三、比较阅读的范围、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范围极为广阔,凡教材所涉及内容均在可比之列。从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等,均可进行比较。
进行“比较阅读”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
这是比较阅读的首要原则。设计比较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这样比,目的是什么?能使学生在哪方面有提升?” 实施比较之后,教师一定要反思:“学生理解没有?比得有效吗?”
实现该原则的关键在于:1.精选材料——找出最佳配对;2.去繁取精——筛出最佳比较点。
例如,北京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江畔独步寻花》《前出塞》《春望》,如果希望学生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更多的了解,这些诗中,哪一首是《春望》的最佳配对呢?我们最终从人教版语文教材第12册选择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一个大悲,一个大喜,诗人悲、喜都与国事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操的材料。
再如,《狼牙山五壮士》与《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两篇课文都是写壮烈牺牲的英雄,可比较的点至少有三处:开头、结尾、用一件典型事例写人。实践证明:三个比较点中,通过结尾的比较,了解“豹尾”的好处,是学生真正能有收获的。
(二)发展性原则
教师在运用比较阅读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也逐步树立“比较”的意识,逐步学会比较的方法、技巧,能自己进行比较阅读,独立分析、得出结论,形成“比较”的能力。这样,不仅课堂上师生间可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更重要的,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性原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情景来描述:
《一个这样的老师》(即《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中,具备了新怀疑主义精神的学生“正视着”老师和邻居的眼睛说“你错了”。如果某一天、某一节课,你的学生也看着你的眼睛说:“老师,通过比较我发现……”,那么,我们的比较阅读就真正成功了。
四、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略)
(一)异中求同
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同中求异
指通过分析、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的个性特征。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五、比较阅读的内容
比较阅读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由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教学的基础,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将比较阅读的研究重点也放在了教材解读、课堂教学上。以下主要谈如何将比较阅读运用于教师理解教材(“课堂教学”方面参见《言义兼得》等文)。
笔者认为: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而且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精彩的“例子”。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另一方面,教师只有对教材理解得准确、深刻、全面,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可能超越“这一篇”的局限,把课内、课外相关的内容(或字词或句段或篇章)组织起来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备课时,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比较阅读。
(一)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比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作。教师不一定读过名家大部头的代表作,但通过比较阅读教材中该作家的不同作品,教师可以异中求同、管中窥豹,了解一些该作家的创作风格、思想特点,感受他们的高尚情操、审美情趣,从而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材。
例如,在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教师本来安排了对石钟乳的想象及描写环节,因为文中写石钟乳很笼统:“大都是根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或宫室、器用。”比较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瀑布》《爬山虎的脚》《小小的船》及本文创作背景后,教师认识到:导游虽然对石钟乳介绍得很详细,但叶老记不住且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孔隙,对空隙的具体描写正体现了他“朴素凝练、一语传神”的语言风格。于是,我们放弃了想象环节,设计了如下一处语言的比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原文)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两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压过来。 (改后) 课堂上,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叶老仅用简单的六个字——左右、上方、挤压,就把身处孔隙的狭窄、低矮的特点准确传神地勾勒了出来。有学生说:“原来我挺羡慕别人作文写得特别具体,现在我觉得,‘简单’也挺好的。”这种“简单”,语多则拉杂,话少则失神,其实是根据文章的表达需要,抓住事物主要特点的凝练的艺术表现。
又如,在《蝉》的备课中我们有一些疑惑:本课中的“观察、推想、实验”是说明方法吗?常见的说明方法中似乎没提到过。在阅读了法布尔的《蝉的卵》《蝉的地穴》《夏日歌唱家》等章节后,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蝉》与一般科普作品的不同:法布尔把昆虫当成了自己的朋友、伙伴、邻居、亲人,他在为虫子书写历史、“树碑立传”!看来,人格化的写法才应该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啊。
于是,备课时我们做了这样一个设计:比较阅读下面这两段话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① “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
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它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原文)
② “蝉翼后面的空腔里长有一种像钹一样的发声器官。它的胸部还长有一对响板,以增
加声音的强度。与蝉的身体相比,这些发声器官显得很大,大约占了身体的七分之一。”
(改后)
课堂上,这个环节一下子就让学生对“拟人”有了具体感知,更有学生对作者有了兴趣。
我们发现:一旦教师不再局限于一个角度、一篇文章、一本书,就会对文本产生独特的感悟,就能发现解读文本的新途径,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会更加深刻、准确,教学设计也能独辟蹊径。
(二)不同版本的同一作品之比
好作品常常会被编者争相编入教材,同时编者也会对文本进行“增、删、调、换”,所以,同一作品在不同版本里往往会呈现出一些差别。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我们可以把它的不同版本(包括原文),都找来读一读,这对我们了解编者意图、领悟作者匠心非常有益。
例如,《唯一的听众》一文被选入京版、人教版,二者较明显的一处差别是:
京版第4—6自然段——
③ “聋子?多么荒唐!……而你竟说他是聋子!”
④ 我明白了,但是我一直珍藏着这位老人美好的心愿。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这位耳“聋”的老人,我唯一的听众,轻轻地调好弦,然后静静地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⑥ 后来,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天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人教版中第4、6自然段与京版相同,唯独第5自然段变成了省略号。
这两种写法,各有优势:京版语言优美,很有韵味,描绘了一幅理解真相后最美好的画面;而人教版则对此不着一笔,任凭读者驰骋想象,很是耐人寻味。两个版本的差别,让备课者灵感突现:何不让学生都来读一读,既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又比比更喜欢哪一种写法?
实际教学中,这个比较激发了学生异常热烈的讨论,看着他们各抒己见,我们深信:他们的认识或许稚嫩,但只要坚持不懈,他们的分析判断、欣赏评价能力必将逐步形成、提高。
又如,托尔斯泰的《穷人》同时入选了人教版、京版的六年级教材,从课后写的要求看,人教版侧重续写结尾,京版侧重学写心理活动。揣摩两版编者的意图,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穷人》至少有两个写法值得学生学习、模仿——1结尾戛然而止,既留给读者广泛的想象空间,又符合作者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风格(悲惨的结局不忍写,美好的结局不能写)。2桑娜既真实又复杂的心理活动描写凸显了她的心地善良、仁慈。如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来确定是续写结尾,还是学写心理活动。学生哪方面比较弱,就把哪方面作为教学要求,重点练习。
实践证明:当教师借比较阅读与编者、作者深入对话后,不仅可以释疑解惑,更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课文这个 “例子”的作用。
(三)同一单元课文之比
一般来说,同一单元内的几篇课文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相对的“个性”,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异同,对于整体把握教材、确定教学及训练的梯度、优化教学设计等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尤其对于京版教材,单元训练重点没有明示,比较阅读就更有实用价值了。
例如,京版第11册第4单元是一组写景的文章,《林海》《鼎湖山听泉》《松坊溪的冬天》《迷人的张家界》这4篇课文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的方法,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这是相同点,也是学生应重点品味、积累并能够模仿借鉴的;这4篇课文表达的情感又各有独特之处,不仅仅是简单的赞美、热爱,而这恰恰是学生写景时的通病——爱说大话、套话,不会或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不就是本单元课文读写结合的点吗?
仅在11册,类似的例子就有很多:第3单元的《顶碗少年》《“钢琴之王”的微笑》《金色花》《百合花开》,看似体裁不同、手法迥异,却都是在抒写人生的感悟、哲理,这个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点就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第5单元的《珍珠鸟》《小狗儿与大画家》两篇精读课文,虽然题材相同,但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的不同决定着训练重点各有不同;……
单元内课文的比较阅读,可使教师深入把握课文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相同或相似的题材之比
细细研读教材,题材相似的课文还真不少,以比较的视角来解读它们是件很有趣味的事,你不仅可以发现某些规律,更可具体感悟其个性魅力,算得上“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例如,京版第九册《井》,课后要求仿照3—5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写一段话。显然,这个写法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那么,高年级的提升点在哪里呢?比较阅读了中年级《海滨小城》《神奇的鸟岛》《珍珠泉》等同题材的课文,我们发现,中年级的课文一般是从几个方面把某个特点写具体,而《井》则是通过生活片段来写具体;更重要的是,《井》是借生活片段表现的一个主题——童年的甜美与欢乐,这在中年级是不要求的,也正是高年级要提升的。 因为效果显著,我们许多实验教师对相同、相似题材的比较阅读兴趣盎然,她们完成了如下专题:擦肩而过的感动专题——《艾尔比的水彩笔》《“钢琴之王”的微笑》《一双美丽的蓝凉鞋》——体会如何写一件小事;人与动物专题——《小狗与大画家》《我和狮子爱尔莎》《老人与海鸥》—— 体会心灵相通的瞬间;化石专题——《奇异的琥珀》《黄河象》——了解科学小品的基本读法、写法;…… (五)相似的人物形象之比
写人文章是高年级学生接触比较多的,但学生容易对人物形成一些概念化、程式化的认识,评价人物爱用一些套话、大话,这就要求教师对人物特点的把握要具体、准确、到位。
例如,《将相和》《晏子使楚》中的晏子与蔺相如,在与强国的交往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是否都能用“机智”一词来概括两人的特点呢?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同是“机智”,二者的表现方式却不同:与强秦相比,赵国又小又弱,蔺相如要维护赵国的尊严、利益,危急中只能以命相拼,他的机智是与勇敢无畏结合在一起的;齐楚两国是大国,晏子为了不辱使命,虽也以退为进、语带双关地回击楚王,但始终有礼、有力、有节,他的机智表现在敏锐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语言技巧上。
同样,当我们觉得用“真诚无私”来评价《唯一的听众》中的老教授不够给力时,《薛谭学讴》中“秦青”这位教师形象,让我们对老教授的“深谙学生心理”有了新的认识。
(六)异乎寻常的表达之比
好文章往往有异乎寻常的表达,而这种表达,往往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敏锐感受,或承载着他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如果我们常常用“比较”的眼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或许就能从文章一个简简单单的字、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句、一个小小的改动中,捕捉到文本潜在的信息,从而发掘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例如,《唯一的听众》中3次出现的“平静”一词,《林海》中3次出现的“亲切与舒服”,
《顶碗少年》中4次出现的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是那样简单而平凡,然而,当你用心去体味,就会发现简单中蕴含精彩,平凡中别有洞天。
又如,《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用密密层层的春花来表现“花多”——“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而《游园不值》的作者却让读者用想象来补白“花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当我们把这两首表达形式完全相反的诗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时,就产生了很奇妙的感觉:繁与简,多与少,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各尽其妙,虽异曲而同工。
再如,对于主人公的确定,普遍的认识是;文章着墨最多的就是。然而《跳水》一课却颠覆了这个规律,通过与一般文章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深刻体会托尔斯泰独特的表现手法。
六、比较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不能为比较而比较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学生的、对学生有效的,才是最好的。比较阅读只是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一种,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他的教学方法。有一些课文并不适合比较阅读,或者与其他方法相比不占优势,这时我们一般都建议不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二)重在深化思维、培养能力 比较,自然可以辨美丑、明是非、知好恶、识优劣,然而,小学阶段的比较阅读,最重要的不在比出高下、品出优劣,而在于:通过比同,使事物共同点得以强化,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通过比异,使事物个性得以凸显,使视野得到开阔。总之,通过比较,实现锻炼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教师水平决定教学效果 运用比较阅读,要求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对教材有深入地钻研,对课文的表达方法有较为到位的认识,指导要清楚明白,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该点拨的要及时点拨,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去思考。一句话,教师的语文素养与比较阅读的效果成正比。 (四)要因人而异 因为生活环境、性格特点、认知经验、语文素养等方面的差别,同一个比较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对它的理解、接受程度大不一样,效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所以,选择怎样的比较材料、内容、角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而言,“字、词、句”的比较各年级都可以做,但按照由易到难的规律,低年级“字、词”的比较会多一些,中年级“句、段”的比较多一些,而高年级则侧重“段、篇”的比较;阅读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的班级,比较阅读可做得深入一些,反之,则应浅显一些。 比较阅读,让我们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比较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比较这一方法本身的价值,它的价值还在于: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拓展课堂容量,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从一篇文章引向一本书,加大阅读量。恰当地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长期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发展学生的阅读、评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比较、思考能力,这也将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期盼各位同仁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