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教师哪里去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30 20:3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关搜索: 教师



原文地址:
好老师哪里去了作者:王开东
好教师哪里去了
王开岭先生曾经写过《乡下人哪里去了》一文,广为流传。文章追怀过去乡村的淳朴、自然、诚信、厚道,感叹那种朴素真实的生活态度已经流失了,而且再也不会回来。
由先生的文章,我突然想起一个重要的命题——好教师哪里去了。
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丝毫不亚于上一个命题。教师是教育的逻辑起点,没有好教师,很难有好教育;没有好教育,很难有好人才;没有好人才就没有好发展。21世纪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立国之本,强国之路,大国崛起的根本之道就在于人才。
回想民国时代,叶圣陶、陶行知、朱自清、鲁迅、夏丏尊、李叔同、朱光潜、丰子恺都曾经活跃在中学的课堂上,那是一个大师云集,而且云集在中学课堂上的时代。
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当年中国伦理学的大师杨昌济、教育家徐特立就曾执教于湖南一师,而湖南一师不过是一个中等师范学校,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杨先生的理想是“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可撑天”,因而潜心于基础教育。=毕业之后,杨昌济很快就离开一师,被礼聘为北京大学的伦理学教授。那是时候,一个中学教师和北大著名教授根本就难以分清。就如同叶圣陶既在教育部担任要职,也在中学里教书一样。
但在今天,这一切都没有了,而且丢失得太久,永远难以挽回了。
  好教师究竟哪里去了?
首先是最优秀的人才不做教师了。
“小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学习本来是件快乐的事,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求知,发现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应试教育一统天下,学生在校园里,苦不堪言,生不如死。很多学生离开校园很多年之后,还常常从睡梦中被铃声惊起,午夜凶铃简直成了学生长久的噩梦。难怪一些学生离开高中之后,赶紧把书一把火烧掉,甚至把书桌也一并卖掉,就是要和过去划清界限,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想想看,学生好不容易胜利大逃亡,自然打死也不会选择师范,他们早已厌倦了整个教育,师范简直就是鬼见愁,而一些深受教育之苦的老师,不仅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子承父业,也决不愿自己的学生和自己吃一样的苦。可以说,除了一些农村的孩子,实在没办法,很少有人睁着眼睛往火坑里跳。
而在过去,教师是一份体面的职业。民国的时候,一个教员每个月的工资是七、八块大洋,而且深受整个社会的敬重;而一个警察局里的警官每月只有两块大洋。这就是知识的尊严和分量。
现在每年参加公考是万里选一,但莘莘学子依然如过江之鲫,挤得头破血流。而报考教师,依然是寥寥无几,门前冷落鞍马稀。伴随着这样的教育现状,大学的教师也不可能再到中学兼职。
唯一例外的是北大的钱理群教授,钱先生退休之后来到南师附中选教鲁迅,但就算在南师附中这样的名校,钱先生也坚持不下去。“起初还有不少学生,接着人数就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只剩下几个人,终至于一个都没有。”因为这些东西考试不考,没有用。学生慢慢就离开了。老先生非常孤独,终于放弃了挣扎,宣布不再参与中学教学了。
这就是中学的现状。不管白猫黑猫,先看能不能抓到老鼠,不能抓到老鼠的就不是好猫。一代大师钱理群教授也不例外。
其次是好教师转行了。
教师队伍中,也有少部分优秀人才,绝大多数是考砸了,不得已选择了教师。
这一部分人毕竟脑子聪明,要不了几年,就声名鹊起,很快成为教师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教学成绩优异,而且写作功底深厚,文不加点,倚马可待。名声加深了这些人的自我确认,这类人要不很快就考研走了,要不很快就被上级领导相中,选拔为秘书,专门给领导们歌功颂德去了。
韩寒当年为自己开解说,基础教育中没有好教师。第一流、第二流的人不考教师,第三流的教师考研走了,剩下来的最好的教师也只能是第四流人才。这话虽然刻薄一点,平心而论,也确实不无道理。
再次是好教师做行政去了。
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授之以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待老师教,自会阅读;不待老师教,自会作文。”这话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教育的箴言,颠扑不破。
但是现在,另一种“教是为了不教”,逐渐蔓延,以至于对教育产生了不该有的负面影响。老师拼命教书,就是为了混个一官半职,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脱离一线,不再教书。
“教而优则仕”,几乎成了一个惯例。中国毕竟是官本位的国家,留住人才、重视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去做官。而一些教师也乐于做官,但一做官之后,业务丢了,专业没了,底气没了,庸常了,低俗了,最后只能混迹于官场,成为体制的一部分。
但是单纯的反对“教而优则仕”,似乎也不对。
“教而优则仕”如果不可取、不可行。那么,与“教而优则仕”相反的,则是“教不优而仕”。“教不优而仕”的实质,就是外行领导内行。关于这一点,相信很多有经历的老师都会感同身受。因此,我们与其担忧“教而优则仕”的问题,倒不如深刻反思为什么“仕”有那么强烈的吸引力、诱惑力和影响力。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许更有价值和意义。
最后,就是好教师“见光死”了。
记得维特根斯坦曾经狂妄的预言:“罗素退步了。”别人问他为什么。维特根斯坦说:“罗素功成名就,他已经没有问题了,没有问题,就会退步。”罗素晚年也确如他弟子所说的一样。
这个例子很能够说明道理。很多教师一开始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完全是功利境界使然。绝大多数老师一旦评上了高级职称,论文立马不写了,教学态度瞬间有了天壤之别。问他们,则说,我已经到头了,再努力没有意义了。也该享享福了,让年轻人奋斗去吧。
少部分的老师,他们的目标是特级,尚还在支撑,但问题是特级之后呢?一些老师评上特级之后,拿到了红红的本子,从此成了一个国家免检的专家,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再也不需要努力学习和反思进取了。但他们却获得了平台,把持着一切评审关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喜洋洋者矣。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成功是失败之母”。很多人是在功成名就的时候倒下的,是在光彩夺目的时候死去的,俗称“见光死”。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这个荣誉,荣誉一旦获得,就会失去方向,进而停滞不前。从获得荣誉的那一天起,又一个好教师没有了。
这就是我们的悲哀,没有荣誉,没有目标,教师就不会去奋斗;但有了目标和荣誉,教师一旦实现了,立马又产生职业倦怠感,感到希望实现后的无聊。尽管把大学的正高都拿到中学来了,持续刺激,也无济于事,效果寥寥。
每当看到一个荣誉颁布下来,我就知道一个好教师又没有了。
因为本质上教育是一种信仰,而我们很多人并没有建立这种信仰,因而只能在外物的刺激下,随波逐流,与时俯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6:33 , Processed in 0.09625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