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童明 :负面能力和正能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6 13:0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童明 :负面能力和正能量

负面能力和正能量
作者: 童明
2013-01-17 来源:南方周末





伟大的文学让我们置身于人物的逆境,从负面情绪中获得感动、启示和力量
成年人给孩子们正面教育,无非要保护孩子的纯真。我年少时,也经历过正面教育,相信黑白分明的道德观,憧憬罗曼蒂克的理想。有位长者却对我说:“只会正面看人看事物,人会笨的。试着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判断,能增长智慧”。当时疑惑不解。之后,青涩少年期在少年人还青涩时即告结束,不期然而然的经历接踵而至,反而正,正而反,正中有反,反中有正,渐渐从长者的话里悟出一些道理。然而,对于反和正的所感所悟,至今不知怎样表述才好。
禅宗认为:习惯性的语言和知识时而妨碍智慧的获得,主张发掘各人的“佛心”来感悟生命。禅宗言“空”,意在舍却习惯性的思想方式。其“静默”,非无言以对的寂籁,但求静中闻听宇宙间人生中重重矛盾和冲突激起的雷鸣。禅悟的意思应该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只会正面看,看不见动态生命,听不到声声惊雷,是有一点点愚钝。而只说正面,不说负面,或许是自己愚钝,或许在引导别人变得愚钝。
强求成年人像孩子那样“正面”看一切,意味着要成人顺从“正统”。正统的要旨是:强定善恶,将正负的对立绝对化,抹去中间的层次和颜色,看似黑白分明,却已显露酷虐的性格。历史上,宗教和政治的正统试验,把绝对的正和负变换为简明易行的号令,以威慑兼诱惑维持权力。思辨却不同。有生命力的思想都是多方面观察,因而自由、顽皮、不正统,常被视为“异端”。揭示现代人类不自由根源的卡夫卡说过:“善,还不是法则说了算”,那是反话。法则为正统的法则,由法则说了算的那个绝对的善,未必是善,反而可能是恶。如卡夫卡笔下的“父权”法则,实行的是奴役,其“子”俯首听命,不仅因为此法有完备的机械性体系,更因为法则已内化为被奴役者的“负罪感”。
19世纪以来,国际上的思辨理论逐渐澄清了一个问题:主张正统的体系多以“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为其基础。根据特定的需要规定正和负两面,否定所谓“负面”以肯定所谓“正面”,实为一种逻辑游戏。 
柏拉图代表西方“正统”的理性传统。理性是必要的,但柏拉图的正统认为“理性唯一”却生硬粗暴,因为它将情感、意愿、本能等视为理性的对立面而排斥。依此逻辑,灵魂和肉体对立、知识和解读对立、本质和现象对立、哲学和文学对立(柏拉图把诗人赶出他的理想国),如此等等。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道德传统的结盟,形成以“上帝”为标志的西方最高价值,却最终导致此价值体系自我贬值。尼采质疑西方正统有一个潜台词:“上帝”是被“正统”害死的。
阴阳学说的基础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思辨。禅宗亦然。认为禅宗的“不二法门”指“唯一”的道路,是一种误解。“不二”是不走二元对立的路,因为绝对的“正”,不留神就“邪”了。公案里处处隐含这个道理。
作为颜料的“白色”其实有多种。“善”也可细分。“伪善”实在不是“为善”。善与恶又相互交集,善中可有恶,恶中可有善,有相互转换的可能。起先的善变为后来的恶,实例不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讲的却是恶可以转变成善:一个大学生犯了恶行,最后在博爱的点拨下走向大善。这也是俄国东正教的善恶观,与天主教又不同。
尼采,西方的智者,改变了柏拉图哲学提问的方式。传统的问法是:What is truth(or good,etc.)?什么是真理(或善,等等)?尼采的问法是:Which truth(or good,etc.)is this? 这是哪一种真理(或善,等等)?如此一改,只看“正面”的二元对立改为变换角度的思辨(perspectivism),被二元对立生硬分割的理性和情感、哲学和艺术、知识和解读、灵魂和肉体等等所谓正面和负面,得以重新联姻。
老子,东方的智者,善逆向思维。所逆者,“正向”思维也。通常认为“柔弱”是无力,老子说“柔弱胜刚强”,令人耳目一新。老子的思辨是灵活的,不能僵硬理解。无为而治,反对的是权力干预一切而事事管死。该管而不管造成混乱局面,那是无为而致,不是无为而治。
我写过:政治判断是惊叹号,文学的美学判断引出问号。一位朋友来信商榷,认为文学的力量在于激励,应该是惊叹号。
文学的确有激励人心的力量。不过,文学的美学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激励,来自一种“负面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
英国诗人济慈如是说:伟大的文学家(如莎士比亚)都有“负面能力”,能让我们在“不确定、神秘、怀疑”中思考。换言之,文学使我们现有的判断复杂化,进而体会怎样更好判断。这是与道德判断不同的美学判断。文学拒绝说教,引出问号,把判断的权利交给我们自己。
眼下成为时髦词的“正能量”,虽各人的用法不同,其语义似乎再次呼唤正面看的思维,并否认负面情绪的价值。而文学的负面能力,能经由美学判断,容纳负面情绪并形成力量。伟大的文学让我们置身于人物的逆境,从负面情绪中获得感动、启示和力量。弗洛伊德写《暗恐》阐述负面情绪的美学价值,所论并非全新,我们想想热爱悲剧的古希腊文化为什么强大,也就明白其中道理。
2012年深秋,曾走进唐代翻译佛经的一座寺院,横匾上四个隶书大字苍劲有力:“苦即菩提”。我站立风中,黛玉葬花、宝玉哭灵、哈姆雷特默问生死、俄狄浦斯感叹命运等等场景,一一浮现眼前。负面情绪形成的“力”,揭示的是超出个体又鼓舞个体的大生命观,汉文化称之为悟道,佛教称之为菩提,古希腊称之为酒神精神。
五四以来,主张“打倒”的二分法多次席卷中华,“正能量”的豪言壮语一次一次淹没了思辨不可或缺的怀疑。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岂有不经思辨整理便可继承之理。而泛浪漫的风气,先是统统否定传统,后来又把传统一律当“正能量”传授。时下某些专家津津乐道的孔子,似乎毫无负面的历史佐证,新版的“君子”仅是谦谦儒雅,似乎只要儒雅了,一定仁义道德,必然尽善尽美。 
儒家还有一面显然被忽略:历史上的君子们,多多少少有一个敢为天命而怀疑而谏言的传统。这个传统发挥过的有限的“正能量”,不也是来自其“负面能力”?这是负中求“正”的又一例。如今,这个传统如果还有,已经被弱化,其中原因发人深省。
作者为加州州立大学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7:30 , Processed in 0.0729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