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艺术:安慰剂或兴奋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8 12:2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艺术:安慰剂或兴奋剂?2013-02-02 新京报









《为什么是当代艺术》
作者:浦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3年1月
定价:28.00元

  □书评人 立岩
  1917年,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展览,杜尚把从陶瓷店买来的一个小便池直接送到了展览会上,并命名为《泉》,这件当时震惊西方艺术界的作品开启了当代艺术的大幕——当代艺术引发的不仅是感官的刺激,更有观念的冲撞乃至思想的战栗,当中不乏关于其是否“反美学”、“反艺术”、“反文明”甚至“反人性”的激烈争论。
  中国当代艺术的到来,其激发点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巨大变革,80年代艺术形态的变革事实上遇到的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同样也是政治的问题,甚至关系到艺术家的政治前途。随着中国当代艺术迈入而立之年,它越来越为艺术界所关心和重视,它的发展也牵动着每一位当代艺术家的心魂。
  新近出版的《为什么是当代艺术》,是艺术家浦捷对中国当代艺术走向的思考。作者着眼于当代艺术的现在性,就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文化上的梳理,探究当代艺术更真实的含义,并对当代艺术与商业文化的互构影响做了深刻的剖析。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浦捷自20世纪80年代起长期从事当代艺术实践,多次在国际上举办个人作品展,参加国内外展览200多个。浦捷艺术风格的形成深受中国时代发展的影响,因此浦捷始终将艺术与现代性的思考浇注于他的艺术创作,从而形成了对现代物质和现代文化的双重构建。
  全书力求从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两方面来认识东西方当代艺术,进而在宏观上对当代艺术做出客观评价。其中作者用较多笔墨介绍了当代艺术界里引人瞩目的装置艺术,这门主要以对传统艺术的反诘与超越为其特征的艺术,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后便转入本土创造、融入社会和自出心杼的中国化新阶段。
  浦捷以“‘潘多拉之盒’魔花的绽放”来形容当代艺术的特质,是极为贴切的。当代艺术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应和着当代社会的种种乱象,如果说当代社会产生了种种偏离,那么当代艺术在很多时候就是这种种社会偏离的“表述者”和“执行者”,它有意无意地为追求“极限”和“刺激”的时代,充当着强力的“安慰剂”或“兴奋剂”的角色——“只要社会的麻木心理尚未获得医治,当代艺术的极限性将会更加疯狂,当代艺术的极限性将会更加令人震惊”,这是浦捷清醒的提点,也是他沉重的预言。
  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艺术的主流,不仅西方已经将当代艺术纳入经济国际化范畴,构筑起以欧美为中心的当代艺术的国际性框架(由各种类型的国际双年展、艺术博览会、艺术展览交织而成),并牢牢掌握话语权,非西方世界也在逡巡着靠近或摸索着进入当代艺术。中国的当代艺术虽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它也不甘人后而力争发出自己的声音——30年前,有谁会料到,当时还总为找不到展览渠道和机会发愁、被视为离经叛道或投靠西方的中国当代艺术,会发展到现在这样一种至少看起来繁荣热闹、商机巨大的局面?
  时至今日,中国艺术的两大阵营,体制内艺术和体制外艺术仍然意见相左,但其好处在于,可以互相对话,有各种不同的声音,甚至可以有观念上的冲撞,这是开放时期的社会形态。中国艺术在“向西看”的过程中,事实上在改变中国艺术的同时也在影响着西方。随着中国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西方艺术的体系中,西方人也逐渐开始了解中国艺术的现代性,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面貌。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多元发展的新层面,但是让浦捷担忧的是,当代艺术的商业化倾向越发明显,艺术家更多地开始思考作品的市场效应,甚至直接地为商业利益服务;艺术家的学识逐渐让位于市场,作品的现代性开始演变为一种商业化的投机“策略”。艺术商业化时代的到来,让当代艺术充满了利益的浮华气息。因此,浦捷在书中对于“为什么是当代艺术”持续发问,从中国到西方,他在不断给出自己的领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0:41 , Processed in 0.07471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