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选题
教育科学研究从选择课题开始。所谓课题,就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研究项目。它体现研究对象、范围,展示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 课题来源
⒈纵向来源的课题。主要是指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规划办”)确定的课题指南中选择的课题。国家、省、市、县都有相应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般设在地区所属的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内,负责规划本区的科研课题,学校可以从中选题、申报立项。
⒉横向来源的课题。是指一些教育科研部门或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高校委托或协同进行的研究项目。一般为一个大课题下设若干子课题,由不同类型的研究单位共同参与,协作攻关。
⒊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课题。从教学目的和任务中发现课题。如学生能力培养问题、差生转化问题、发挥个性特长问题、德育问题等。
⒋从教育调查中发现课题。如社会、家庭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学困生心理研究等。
⒌从教学困难中发现问题。如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研究等。
⒍从教学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听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过程中发现问题。
⒎从教育报告中发现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原则
⒈实用性原则。教育科研的宗旨是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研究的中心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进行。选择课题要有一定前瞻性。
⒉创新性原则。指课题要有新意或有新知。科学上早有定论的课题,一般不再有研究价值。它体现在⑴具有首创性;⑵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方面作补充研究;⑶对已有课题进行补充完善;⑷把基本原理转化为具体操作方法等。
⒊可行性原则。⑴客观条件:指时间是否允许,经费是否有保障,研究手段是否具备,人员是否配齐,领导是否支持等。⑵主观条件:研究者的知识、能力、精力、身体等是否符合某项研究的要求。
⒋科学性原则。选题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必须具备科学价值。在教学科研上要有新发现,或填补某方面的空白,或对某误说的纠正和对某前说的补充等。
(三)选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⒈研究的范围大小要适度;⒉研究的问题难易要适度;⒊课题的主攻目标要明确;⒋对选择的课题要进行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⒌感想、体会不是科研课题。
二、 立项进行
课题立项是保证课题研究科学、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只有进行课题立项,才能保证课题选择有方向、研究有指导、问题有帮助、评估有价值、推广有保障。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教育科研立项、管理、评估、推广体系。教育部在中央教科所设立“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国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管理与评估验收工作。全国各省、市、县也成立了对应组织,负责本地区的科研立项、管理与评估工作,初步形成了科研立项、管理、评估网络。全国性的群众团体组织如中国教育学会及所属的省、市、县教育学会也承担科研立项工作,其他相关的学会、协会也有相应的工作职能。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的也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进行课题立项并组织有关人员成立课题组,进行教育决策研究。此外,一些基金会,也根据工作需要,资助针对教育的某些问题成立的课题组,进行研究。
三、 研究的过程
研究的过程,是实施课题研究的关键。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必定有科学、规范的研究过程。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一般包括:1建立假说;2制订方案,选择科学实用的研究方法;3修改方案与行动计划,验证假说,得出科学的结论。
(一)假说的建立。
⒈假说的含义在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当选定某个研究课题之后,研究者就需要根据有关的教育理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日常观点、根据选题时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和事实,根据该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等,对所要研究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某些初步的设想。这些初步的设想就是我们所说的假说。假说具有三个显著特点:⑴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者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掌握的一定事实,根据一定理论提出的。⑵有一定的推测性质。假说在未被证实之前,它仍只是一种思维现象,是对所研究问题答案的推断和猜测,有待于研究结果来检验其正确性。⑶假说指明研究问题的可能结果,指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量间作用的程度。一个典型的研究问题通常涉及到一个或多个变量与另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关系。
⒉假说的作用。在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中,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使我们的研究目的更加具体,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目标更加明确,把研究数据的搜集工作限定在一个更加特定的方面和范围内。另一方面,具体假说的提出,使我们能够根据假说的内容和性质,设计具体的数据搜集程序去检验该假说对所研究问题中各变量的关系的推测是否正确。也就是说,具体研究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都取决于研究者提出的具体研究假说,即他要证明的东西。
⒊假说的基本类型。按假说内容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种:
⑴预测性假说 即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特别是差异情况作出判断。
⑵相关性假说 即对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性质、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测和判断。
⑶因果性假说 即对客观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推测判断。同一研究问题可以提出不同性质的假说,而不同假说,又需要相应的方案与方法加以检验。
按假说陈述的概括性程度又分为:⑴一般假说 即对客观事物的状况、性质、相互联系的本质和运动变化规律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的假说。⑵特定假说指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某种特定状态、性质和联系提出的假说,它预测的是事物间的特定关系。应该看到,一般与特定的假说的区分是相对的。同一假说对于某些假说来说属于特定假说,而对于另一些研究假说来说又是一般假说。
⒋建立假说的方法。提出研究假说的基本方法是演绎法和归纳法。
⑴演绎法。是指从一般到个别,即从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来考察某一特定的对象或现象,对这一对象或现象的有关情况作出推论。根据变量间的假说关系,建立对有关事件的一般猜测,然后再根据它对个别特殊事物与关系作出猜测,这就是提出具体研究假说的演绎方法。我们通常是通过对特定假说的检验来检验一般假说或理论陈述的正确性的。
⑵归纳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许多个别事物中概括出有关事物或现象的一般性认识或结论的方法。因此,在用归纳法提出事物研究假说时,研究者通常需要先对诸多特定现象或事件进行观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一般性的假说。通过以上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归纳法从数据、观察开始,然后由此形成更一般的假说;而演绎法则从理论和一般陈述、一般假说开始,然后由此形成更特定的假说。检验特定假说比检验一般假说容易。
⒌建立假说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假说的提出要有一定的依据,即以一定的理论或一定的经验和观察事实为前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探讨的价值。
⑵假说一般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作出推测。
⑶假说应以陈述句的形式,准确、清晰地加以说明,而不能用问句形式或含糊不清的陈述句表示。
⑷假说是可以检验的,即可被研究人员用一定的方法搜集来的数据和事实加以验证。
⑸假说应该简洁、明了,变量间的关系,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加以说明,应尽量避免采用复杂的假设。描述和归纳假说要简洁。
(二)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科研的方案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⒈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也叫课题标题,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恰当地揭示出课题名称与课题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课题的表述不管语句长短,一般要涉及研究对象、内容、方式方法,用语一定要准确、明白、合乎科学研究的有关规定。
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提出或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就是对课题结果的总体设想。目的是指对该课题所达到的最终结果或借助一定手段达到这种结果的途径的设想,意义则是对该研究活动所造成的影响的设想,是结果的结果,比目的更深一层。
⒊课题研究的现状。国内外对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研究水平及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关专家对相同或相似课题的不同观点及研究现状等。
⒋确定实验假说。那些凭经验作出的判断在被实验和逻辑证明之前,就叫做假说。实验,就是检验假说是否成立,一个科学假说是以某种理论或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研究者应根据假说的要求,有计划地设计和进行一系列观察、实验、直至最终检验预想的假说。
⒌研究的基本内容。说明该课题所研究的具体问题,预期达到什么目标,突破什么问题。在较大型研究中,还须列出子课题。
⒍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课题研究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坚持政治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还要坚持业务理论的指导。同时要根据子课题的不同,坚持不同原则,针对不同的侧重点,作出合乎该课题实际的解释与阐述。
⒎研究的方法。围绕课题需要或阶段研究需要,采取具体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不论是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比较法、文献法,还是行动研究法,都应加以说明。
⒏具体实施步骤。要作出课题研究的时间与进度安排,将研究的具体内容划分为几个阶段,分步设计。第一阶段,确立选题,搜集文献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和工作计划;第二阶段,修改并完善实施方案,科学有序地进行实验并验证假说。第三阶段,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推广实验经验。
⒐课题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研究由谁领导,由谁主持,由谁具体实施,以及保证研究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与措施是什么等。
⒑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研究取得成果后,用什么方式将成果反映出来,是报告、学术论文还是专著,也应具体说明。
⒒经费预算及需购置的相关研究工具。列表说明课题研究所需经费的项目及具体金额,以便得到立项主管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核批准。
(三) 确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方案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大都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选择适当的符合课题研究工作需要的科研方法,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许多种,用哪种研究方法好,应该看哪种方式方法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下面介绍几种中小学教育科研常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种,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的起源与发展。行动研究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明确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认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强调认识和改进社会实践,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必须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合作研究。该方法20世纪?年代后期,在西方较为盛行,80年代初传入我国。
2.行动研究法的涵义。行动研究法充分肯定实践者在认识实践和在知识产生中的作用,充分肯定实践对理论、思想的检验作用,鼓励人们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倡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参与协作,共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这种以教育实际工作者为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方法,一般被称为行动研究法。确切地说,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的主题而进行系统研究,它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以科学方法研究别人的问题,研究者通常为专业人员,目的在于建立新理论,发展新规律;另一类是以科学方法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者通常为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3.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⑴中小学教师是教育研究的主体。形成由中小学教师、专职教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人员参加的教育科研队伍,教师得到专家的帮助和行政的支持。研究结束后,教师又成为成果的应用者。⑵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研究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具有特殊性。此方法应用范围也很广,一个县、市或省带有共性的问题,可用此法进行研究。⑶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现实中发生的现象(因变量),分析说明现象可能与什么因素(自变量)相关,提出假设,通过调查搜集资料,证实或否定提出的假设,为教育改革提供依据。行动研究不强调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或进行对比,允许在总目标的指引下,边行动边调整方案,即所谓“走一步,看一步”。研究者可依据逐步深入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修改总体计划,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更改研究课题。
⒋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
⑴实验研究以验证假说为首要目标,而行动研究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实验研究的过程是封闭的,方案确定后,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易与教学实际相脱离。行动研究注意研究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探索,计划是暂时的、开放的,允许不断地修正计划,把未考虑到的情况纳入计划。行动研究法克服了研究者以主观假设为研究出发点的缺陷,使研究的问题更加客观和具有针对性。
⑵实验研究的过程是探求既定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控制是实验研究的最基本要求。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企图寻找影响教育效果的一切因素的过程,它要求一方面按计划进行,另一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开放、灵活是行动研究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使行动研究更符合实际,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⑶实验研究客观性强,准确度高;行动研究主观性大,经验成分多。
⑷实验研究对研究者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行动研究通常不需要进行严格的研究设计和分析,对设计和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要求不高。
⑸两种经验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的实践,它们既是科研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又是实践性的教育科研活动。同时两者又相互依赖,相互结合,彼此渗透,二者难以截然分开。
⒌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循环阶段,即实现“概括问题———实施研究———解释结果———反馈、概括问题”的三个循环。每个循环阶段“反馈”后的“概括问题”都是新的问题。
实施步骤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发现问题 在教育教学实验工作中,通过思考发现存在的问题。
⑵鉴定问题 从所发现的问题当中选择研究的课题,诊断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⑶查阅文献,作好行动研究的策划和筹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利用研究者自身的现有条件,深入研究有关文献和信息,了解、掌握“问题”研究的国内外、省内外现状,了解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
⑷建立假说 假说是某种行动可能产生某种结果的预测,是未经证实的结论。假说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将要采取的行动;二是对行动结果的预测。
⑸拟订计划 应遵循可行性、协调性、同步性和操作性等原则。计划应包括如下内容:标题、目的、假说、被试的选择、变量的控制、方法、步骤、材料与实施工具的选择、人员与分工、经费、研究时间及研究措施等。
⑹实施行动 根据计划和研究假说进行研究行动,在行动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问卷、测验等研究方法,不断搜集各种资料和数据,并根据行动中得到的信息,不断对计划内容加以改进。
⑺评分结果 实施研究行动结束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专家指导下,将研究结果加以整理,得出结论,供评价行动研究效果和推广之用。
⑻反馈 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把行动研究获得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在以往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转入下一轮行动研究。
⒍对行动研究法的认识
第一, 行动研究法的优缺点。
优点:⑴反应及时;⑵快出成果;⑶易于应用。
缺点:⑴取样缺乏代表性,成果推广有局限性;⑵受研究者学识的限制,教育理论不足;⑶研究者自行验证结果,成果本身具有主观色彩。
第二, 在行动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选好研究问题;
⑵界定研究问题的范围与内容;
⑶拟定周密可行的行动计划;
⑷选择适用可行的研究方法;⑸在行动研究中,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实验目标,修改方案与行动计划;⑹建立课题研究档案;⑺对研究结果要进行客观分析,进行理性思考,深入研究,发现新问题,确立新课题,进行下一轮行动研究。
第二种,观察法。
观察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观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就是看;察,就是分析研究。
⒈观察法的一般程序
⑴明确观察的目的意义 回答为什么观察,如何观察,要了解哪些情况,搜集哪些方面的材料,确定观察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
⑵做好观察准备 搜集有关文献资料,阅读分析,为观察作好理论准备。
⑶编制观察提纲与计划 对被观察对象进行明确分类,确定主攻方向,观察提纲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⑷实施观察 根据提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必要时,也可对计划作调整。观察的途径主要有:直接观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直接进行;间接观察———参观、听课及各种活动等;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对整个观察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对资料用统计技术进行加工,得出观察结论。
⒉运用观察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⑴观察要客观;⑵观察要全面、系统;⑶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⑷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要建立良好关系;⑸观察者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技术(提纲、记录方式、材料处理)。
第三种,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考察各种教育现象的研究方法。它分为开会调查、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填表调查等四种基本方法;按调查研究的目的又可分为描述性调查、相关性调查和预测性调查三种。
⒈教育调查的一般步骤
⑴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和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⑵制定调查计划。内容包括:目的、对象及范围、地点与时间、方式方法、步骤与日程安排、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完成时间、经费。
⑶作好各种技术、事务和组织准备工作,包括人员培训、准备资料等。
⑷进行预测性调查,修改、完善调查提纲及工作方案。
⑸制定调查表格问卷、访谈提纲及编制测验题目。
⑹实施调查。运用调查方式,搜集有关资料,并将资料归类。
⑺整理材料。叙述性材料要进行文字加工;数量化材料,则要进行统计和用表整理;材料不足,要及时补充。
⑻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对所研究课题作出解释,提出问题、意见和建议。
⒉调查法的特点
⑴应用广泛 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各种类型,各个领域中的各类研究课题,几乎都要用到调查法。
⑵易于学习 与其他方法比较,该法操作简单,易于学习操作。
⑶实施方便 没有设备和技术上的严格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搜集资料的工作。
⑷操作性强 运用调查法,要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明确观察指标,选择测验量表,采用相关数据、统计方法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⑸出成果快 调查结束后,即可根据调查材料,写出调查报告。
⑹实用性强 调查的结论,可以立即应用于教育实践,不仅可以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还可以为行动研究提供基础。
第四种,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指研究者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进行理论提高和升华,使之变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的研究方法。
⒈经验总结法的一般步骤
⑴筛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有价值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⑵提出假设根据筛选出的经验,从理论上初步揭示教育措施、方法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某种假想的结论。
⑶验证在实践中推广、运用假设,确认它的正确性如何,写出初步总结的详细提纲,征求有关领导、专家、师生代表的意见。
⑷得出结论通过反复实践和思考,进行理论抽象,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⑸撰写总结报告
⒉运用经验总结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要勤于动脑,勤于思考,注意总结素材的日常积累;
⑵总结时要善于抓住重点,突出主要问题;
⑶要处理好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的关系;
⑷选择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
⑸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第五种,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取得有关的事实数据,找出教育现象与教育条件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按实验研究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确认性实验(试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推广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⒈教育实验的一般程序
教育实验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环节,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结构序列。
⑴提出实验课题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选定研究课题。
⑵提出假说。假说是对将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的预想答案,是对客观事实的猜想。在概述假说的语句中,要清楚地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实验至少被一种假说指导,陈述两变量之间所期望的因果关系。
⑶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是实验工作的总体设计和总体计划。主要包括:1实验的目的、任务;2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3实验的要则;4对象范围与介绍情况;5方法及主要措施;6成果的检测统计与评分方法;7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8实验所需经费;9时间与步骤;10结果的表述;11结果的验证和推广。
⑷创造条件,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1查阅文献,作好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省内外相关研究信息的准备;2准备好实验工具,建立课题研究小组;3选好实验对象;4争取行政部门、业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⑸实验的实施 在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好无关变量,要作好精确、详细的记录,在各阶段要做准确的测验,要及时搜集有关资料与数据。同时,为排除偶然性,可进行重复验证性测验。
⑹对实验结果进行测定和统计 研究者要编好测题,测题编制要标准化,保证客观性。统计分析要实事求是。
⑺验证假说 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误差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说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⑻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对实验结果中提出的问题,还要作深入研究与分析,努力找出问题症结与根源,为今后深入研究作准备。
⑼撰写实验报告
⑽进行重复、扩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进行新一轮实验研究。
⒉运用教育实验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教育实验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
⑵搞好实验设计;
⑶) 做好实验的抽样、分组、调控与统计等工作,重视检查实验的结果;
⑷要加强“控制”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控制各种变量,排除、抵消或估计出无关变量和干扰变量的作用。
第六种,案例法。
案例法是研究者如实地报告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以此作为资料积累、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的依据既可以是一个单独事件,也可以是一系列相关的事件。案例研究的主体是对事件的准确记录、记载,而对此进行的分析和干预、矫正、治疗等措施则是深入的研究。
⒈案例法的特点
⑴研究对象单一 目标具体明确,一般具有特殊性。
⑵研究的目的明确 案例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具体问题,其研究是针对个体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易得到家长支持,具有鲜明的积极意义。
⑶研究的时间上弹性较大根据个体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确定研究时间,可以是集中一段较短的时间,也可以是分散的一段较长的时间。
⒉案例法研究的基本步骤
⑴确定对象;
⑵个案现状的评定、诊断与因果关系分析;⑶对事件观察、调查后的记载及对事件的分析;
⑷对当事人进行的教育、治疗等措施;
⑸对教育、治疗后的结果进行再观察和记载;⑹对结果的再分析……往复循环过程。
(四) 不断地修改实验方案和行动计划,验证假说,得出科学的实验结果
按照实验的目标,依据科学实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根据实验与研究中不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地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为完成实验目标,不断地采用相关实验措施,运用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实验方法,得出符合实际需要的科学结论。
四、研究的结果
(一) 科研成果的表述
所谓教育科研成果,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已知的知识,经过努力加工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并经同行专家认定的增值知识。
⒈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形式
⑴学术理论类
这类论文是以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的。要求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述严密,清楚地展示理论观点、体系的形成过程和逻辑思路。是科研论文中较高层次的一类。
⑵研究报告类
研究报告式论文要求对研究的对象、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全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的分析,都要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它以第一手材料为基础。事实材料是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须详细说明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者是以什么样的设计思路、针对什么样的研究对象、使用什么研究材料、采用哪种具体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对报告中所陈述的事实进行研究的。一般分为:1调查报告;2实验报告;3文献研究报告。
⑶其他主要指经验总结式论文、个案分析式论文和模式构建式论文。
⒉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具体格式与写作要求———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步骤
⑴整理分析现有资料把大量从教育教学和教育实验中得来的原始材料进行审查和梳理,分析现有材料,理清思路。
⑵立意根据现有的材料和具体的研究现状,确定欲撰写的报告的主题和中心,确定文体。
⑶拟定写作提纲 编写提纲是写作前的逻辑思维过程。拟定一个较为详细的提纲是写好论文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⑷形成初稿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巧妙的构思和拟定完整提纲基础上,就可以按教育论文的格式规定与写作要求,完成初稿撰写工作了。
⑸修改、定稿文不厌改,只有不断修改,才能写出好文章。 内容包括修正观点、核实材料、梳理结构、推敲语言和修改附注等。
——几种常见文体的撰写格式与要求
第一, 学术型教育论文
一篇完整的学术型教育论文,主要有标题、署名、内容提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绪论+前言,、本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或注释等十一个部分组成。
⑴标题 要简洁精练,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合乎逻辑,避免笼统、模糊、空洞、过度夸张和模棱两可。
⑵署名 一般写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
⑶内容提要 它是论文全部内容的要点和概括,是对全文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字数一般为200-300字。
⑷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码 是图书分类时使用的,除“关键词”外一般性论文可不用。
⑸前言 在正文之前,常常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研究经过和成果意义等的文字。较短的论文,可用一小段正文起到引言的效用,有些文章不写绪论,而将此作为正文的第一部分融合到全文中去。
⑹正文 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包括调查的对象、实验和观测的结果、数据资料和经过加工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论述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数字法、图表法、解剖法、阐发法、概述法和归纳法等。写作方式主要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纵横交错式等。
⑺结论写作方式主要有结语式、探讨式、设想式、解释式和展望式等。
⑻参考文献或注释说明主要的参考文章或学术著作或注明引文的出处。参考文献写作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注释格式为:方括号序号、文题、期刊名称、出版时间、所在页码等。
第二, 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主要分为题目、署名、导语、主体、结束语和建议等六部分。
⑴题目 主要反映被调查的内容,表述要准确。
⑵署名 个人调查只署姓名、单位即可。以集体或课题组形式完成的调查报告,要注明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及文章的执笔人。
⑶导语 写明调查的目的,要达到的目标,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及意义或学术价值等,要简明扼要。
⑷主体 是报告的中心部分。主要阐明调查的情况、内容、方法、过程、结果和问题等。常见结构有:1按调查问题顺序写,逐次阐述清楚;2按调查的内容、方法、过程、结果、问题等项目依次写;3将调查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加上小标题来写。
⑸结束语 是在对调查的对象、问题、情况等作出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性意见,若主体部分已经作出判断或结论,这部分可省略。
⑹建议 提出一些改变现状,解决问题或促其改革、发展的建议、对策和措施等,以便有关领导在制定政策时参考。这部分要抓住主要问题,分成几条表述。
简单的调查报告写作结构可分为:
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2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和范围;
3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4调查的经过和结果;
5调查的结论及建议。
第三, 教育实验报告
教育实验报告主要由题目、署名、问题提出、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等几部分组成。
1题目 简明,能反映实验研究的内容。
2署名 题目下面署上作者的名字和工作单位。
3问题提出说明 课题形成过程;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实验的目的。
4实验设计说明 实验的范围;介绍实验的主要方法;实验假说。
5实验过程 这部分是重点,主要是写明实验的基本过程;实验中着重研究和要解决的问题;记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介绍实验资料收集情况等。
6实验结果 介绍实验结果,要紧扣实验目的,对照实验假说来写。
7讨论 主要阐明实验结果与假说的关系,并分析原因,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的分析和论证;对本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进行探讨;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本实验尚未解决的问题。
8结论 要进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其分布特征;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及说明的问题;通过对比,阐述结果的意义;对实验目的达到的程度作出客观判断,对实验假说是否成立作出理论上的表述。
9参考文献及附录 在正文之后,说明实验中参考的书籍、问卷及量表等,实验中所用的方法要交代出处。名词、概念、术语要解释,可在注释栏内说明。实验得到某人的指导、帮助,需写上感谢语,可放在正文后,在注释前。
第四, 经验总结型论文
其结构大多由做法———效果———体会三部分组成。每部分位置灵活,孰前孰后可视内容轻重而定。
——具体写作方法:
⑴做法 让读者明白具体是怎么做的。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按教学程序概括地说明(步骤说明法);也可以将教学实践中的材料,归纳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分类说明法)。
⑵效果 主要采用:1数字说明,运用准确、翔实的数据说明效果;2事例说明,通过一两个反映发展、提高的具体事例具体形象地加以说明;3演绎推理。即把一般原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从而推导出一种新的判断,新的认识。
⑶体会 是在介绍做法、说明效果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是对材料的意义和价值的高度概括,常以结论方式出现。写作时可以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也可以二者交叉运用。
——写作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题时,题目要小,角度要巧;"立意时,观点要新,挖掘要深;2选材时,材料要具有代表性,要精,运用要好。
第五, 个案分析式论文
个案的写法因研究对象的多样、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各异。可以是第一人称自述式,也可以是第三人称陈述式,表述形式多以一事一议为主,也可以是个案调查报告式、谈话记录式、记述评论式或日记、传记等文献式。不论哪种写法,个案类论文的撰写均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选材具有典型性;b材料具有真实性; c分析具有严密性; d成果具有操作性。
第六, 模式构建式论文
模式构建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思路和主要程序。模式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个中介,一座桥梁。
一般写作思路为:
⑴提出构建某种模式的背景 力求文字简洁,说明即可。
⑵该模式的特点、基本框架及构建原则 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炼成便于操作的几个要点,还要把这些原则和要点变成实施教育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方法、程序和步骤,并用框图简略表示出来。
⑶模式的若干变式 一种模式可以衍化为保留该模式基本框架的若干变式,如某种教学模式因课型不同而有所变化。
⑷模式的探索实践及典型案例 没有对探索实践的具体描述,没有典型案例,个案分析式论文就失去了操作性和借鉴性。
⑸效果及认识 可以适当举些实例,作一定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二)科研成果的评估与鉴定
⒈明确科研成果评估与鉴定的权威部门
一般地说,主要是根据课题来源,确定科研成果评估与鉴定部门。本着谁立项谁验收的原则,由立项单位进行课题终极验收。
——凡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立项的课题,由课题实验单位自检合格后,再由所在市级或省级科研规划办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验收。合格后,最后申请全国教育科研规划办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终极验收。
——由省科研规划办立项的课题,由课题实验单位自检、自查合格后,再由所在县或市科研规划办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验收。合格后,最后由省科研规划办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终极验收。
——凡市、县科研规划办立项的课题,由课题实验单位自检合格后,再由市、县科研规划办组织本地专家或聘请省内及全国专家对课题进行终极验收。
非全国科研规划办系列课题,但也进行系列立项的课题,如全国各类教育类学会,也有课题立项评估职能,形式大体与“规划办”系列相同。
⒉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鉴定的具体方式、程序与内容
第一, 科研成果评估、鉴定的基本方式:
⑴书面验收;
⑵现场验收
第二, 科研成果评估、鉴定的基本程序:
⑴书面验收的基本程序为:
第一步:由科研成果申报单位提出书面验收申请,经立项单位同意后,送交全部书面材料,要求要分清主件和附件。
第二步:由课题主持人或相关实验与研究人员介绍课题成果和实验研究的基本情况。
第三步:专家组成员审阅课题实验材料,了解成果的具体情况。
第四步:专家组根据课题主持人的汇报和审阅材料的情况,对某些不明确的问题,向实验单位提出问题,进行质询。
第五步:专家组根据省科研规划办课题验收标准,对课题成果的科学性、可行性、应用性、前瞻性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并对科研成果进行初步评估。
第六步:专家组全体成员与实验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实验人交换意见,估足成绩,找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七步:评估结果被专家组和实验单位共同接收后,由专家组写出由专家组成员署名的书面验收报告。验收报告副本在立项单位存档,主本交实验单位保存,验收评估工作结束。
⑵现场验收的基本程序为:
第一步:由成果申报单位提出书面验收申请,同时准备好验收的全部材料和验收现场。
第二步:由实验单位组织专家对实验现场进行观摩,主要包括:(1)公开课;(2)学生活动;(3)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工作者举行座谈;(4)考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师生精神面貌等。
第三步:由课题主持人或相关实验人员介绍课题主要成果及实验的具体方法、步骤等实验过程。
第四步:专家组对课题具体实验材料进行审阅,详细了解课题具体研究情况。
第五步:专家组根据现场考查、课题主持人汇报和审查具体实验材料,向实验单位提出问题,进行质询。
第六步:专家组根据省规划办课题验收标准,对课题成果的科学性、可行性、应用性和前瞻性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对科研成果进行初步评估。
第七步:专家组全体成员与实验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实验人交换意见,估足成绩,找准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第八步:专家组和实验单位对评估结果达成共识后,由专家组写出由专家组全体成员署名的书面验收报告,主本交给实验单位,副本在立项单位存档。至此,课题验收评估工作结束。
第三, 科研成果评估、鉴定的基本内容
课题验收的内容,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立项与开题教育科研课题,首先必须填好由教育科学规划办下发的“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立项申请书”,由实验单位所在的县、市推荐到省规划办审批。由省规划办申批后,确定课题等级,颁发“省科研规划课题任务下达书”,进行深入研究,确定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后,才能召开开题会。
⑵确定实验方案
首先,要有对实验进行全面部署和总体把握并指导实验全过程的实验方案。
其次,为了更好地验证假说,落实方案,完成实验任务,要有课题研究计划,计划要措施具体,目的明确,具有系统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再次,在课题实验中,要有对方案与计划进行调整、补充和修改的记录。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是行动研究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出现新情况,就要不断修改、完善实验方案与行动计划。
最后,有了实验方案和工作计划还不够,还必须有相应的实验条件作保证。如领导重视,实验教师的态度及水平,实验组织机构是否建立,有无必要的实验条件和经费,有无上级行政部门和研究部门的支持与指导等。
⑶研究过程
1选择的科研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是否能准确地完成实验与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目的。
2实验研究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否清晰,对单项研究活动,是否事先有计划,工作中是如何操作和改进的;记录是否客观具体;研究活动结束后,是否有总结,有成绩的分析和改进的措施等。
3阶段实验是否有小结。内容包括:取得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原因;是否根据课题研究重点,修改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或补充课题研究的内容,以使实验研究向纵深发展。
4通过对实验具体情况的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不断地修正实验内容,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发挥研究者最大的潜力,获取最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5全部实验过程,必须有翔实的记录,要建立课题研究过程档案,以备实验总结使用和课题结题时参考。
⑷研究结果
1实验结果:首先,看是否验证了实验假说,完成了实验目的(理性上的)。其次,看学校各项活动有何变化,效果如何(现实意义上的)。
2实验成果:首先,形成研究报告。其次,取得的其他成果,如:学术论文、校本教材、学术著作等,或在实验期间,课题组及学校获得的各种奖励、荣誉及学生、教师操作所取得的成果等。再次,成果推广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⒊在科研成果评估、鉴定中,实验单位需要克服的问题。
⑴选题偏大,内容空洞,措施不明确,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
⑵课题研究无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或用工作计划代替科研计划。
⑶研究措施不具体,操作性不强,课题预期结果不明确,研究思路不清晰。
⑷实验过程没有小结,没有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工作。对实验方案、行动计划的程序和实验过程缺乏检查与管理。
⑸实验方法陈旧,材料缺乏必要的统计,定性少,定量多,结果科学性不够。
⑹研究报告写作不规范,几种常见科研论文文体不清。
⑺课题结题验收时,不知道应验收哪些材料。主件不清,附件不明。
⑻所选课题的发展性与时代性不强,对课题论证不够。
⑼研究报告,缺乏专项分析,具体深入研究不够。
五、成果的应用与反馈
中小学教育科研,就是要解决教改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实验得出结论后,便会马上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并在实践中验证结果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提出新问题,进行下一轮行动研究。因此,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可以说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
(一) 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既是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广大中小学校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的需要。
⒈明确成果推广与应用的权威机构(主体)
首先,由立项主管单位推广。因为,他们最熟悉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又是成果的鉴定部门,他们的意见具有权威性,易被大家接受。
全国各级科研规划办,不但具有课题立项职能,同时还具有科研指导、成果鉴定和推广等职能。他们和全国各地各类教育部门有业务联系,便于把成果及时传播到教育各领域。
其次,由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推广。因为,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教育的权力机关,具有行政职能。中小学科研成果,一旦被教育行政部门采纳或应用就会变成行政行为,就会迅速被各级各类学校所应用,其推广和应用的范围和速度都是各级规划办无法达到的。因此,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对科研成果的认可,是学校推广教育理论成果的重要工作。
再次,由实验单位自己通过召开研讨会、现场观摩会和举办新闻发布会或通过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经验等形式,向同级或上级单位或相关教育部门,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
⒉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的基本形式
⑴通过参加省内或国内的各种学术会议,及时介绍成果的基本内容及实用性,让周围人认可,让同事或同行成为成果的宣传者。
⑵借助上级教研、科研和教育行政等部门推广。
⑶借助出版社和学术刊物的宣传阵地公开发表、出版学术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大影响,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
(二)科研成果的反馈与修正
任何一项研究成果,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都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都有发展修正和丰富完善的空间。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因为受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影响,其动态性和发展性更为显著。因此,及时反馈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并对成果进行修正、补充和进一步丰富完善,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延伸和再深入,其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不言而喻。
反馈和修正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验成果的研究者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反馈成果信息,达到不断补充、丰富、完善科研成果的目的。另一种是通过对他人应用情况的反馈,了解成果的使用情况,根据他人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