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科研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否具备“问题能力”和“问题意识”,就成为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重点和关键。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新课程的到来,把问题作为课堂的中心显得越来越重要,平时我们谈的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而忽视了对教师自身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形成的研究。而教师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恰恰是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 问题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与低。如果教师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则有利于促进教师发现和捕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如果教师的问题意识较弱,不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只是停留在教书的层面,不能将教学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将教学与深入研究问题和发现问题相结合,则不利于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反之也不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标,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 因此,我校提出“培养青年教师问题意识,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
1、通过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问题意识的研究,迅速提高青年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规范和优化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促进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一支全面素质型青年教师队伍。 3、提高学校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全体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以“培养青年教师问题意识,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为总研究课题。针对年级和学科特点确立科研小组及个人研究重点。 3、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以我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地先进经验,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配以经验总结、调查法、文献法和个案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研究任务。 第一阶段:
2008年12月---2009年1月,准备阶段。 组织全体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查找国内外研究现状经验资料。 2、组织各组组长及成员研究分析教师和学生现状,提出本组及个人研究重点,确立子课题。青年教师以问题为单位组成4—5个小课题组,针对子课题进行问题式研究。 3、汇报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体会。撰写心得体会或论文。 第二阶段:
2009年2月---2009年6月,研究实施阶段。 课题研究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意识”四个循环往复的阶段进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教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题材,重视与同行和专家的伙伴关系,重视研究过程对教师观念和行为所带来的变化与改进,不断修正。 第三阶段
: 2009年6月---2008年7月,总结汇报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研究结题形式,组织青年教师撰写个人课题总结论文,收集整理案例、课例、反思,形成《论文集》、《课例与反思集》等。课题领导小组撰写研究报告和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总结。 1、组织保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课题实施组织管理。 3、场所保障: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就是课堂,研讨场地在教研组和会议室。 4、经费保障:学校保证实验所需全部经费,包括外出学习和资料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