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问题意识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2 14:3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问题意识初探
  四川省峨眉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尧逢品
    “问题即课题,课题即问题”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脉络。可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本质是对问题的认识与解决,问题是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主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立足于教育实践与发展的现状,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使研究成果能够成为一种可行的、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自觉地树立和加强问题意识,是提高研究质量和研究效益的重要前提。   一、问题意识及其作用
  问题意识是指研究者在特定的背景和情境中,对存在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的明确认识。它包括研究者对研究问题把握的敏锐程度、全面程度和深刻程度,并具体表现为对问题的基本内涵与外延、制约因素与现状、解决的思路、方式、方法以及问题解决所达到的程度等的认识与设计。
  问题意识的强弱是决定一项研究的进展效率的重要因素。它在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实现研究任务的具体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中的研究课题其实是一个大问题。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研究者才能揭示其内部诸要素的关系,进而将其分解为一个一个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小问题,使各个阶段的研究任务趋向具体,具备可操作性,从而实现研究任务的具体化,并奠定分工与合作的基础。
  2.引领研究活动与行为
  问题不仅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起点,而且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中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研究者加以认真、冷静地思考,以对问题及其实践的科学分析为基础是研究者采取切实的行动加以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问题意识引领着研究者自觉地组织和调整研究的活动与行为,以求取得最大的研究效益。
  3.发现新的研究课题
  教育中的问题并不是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深入而减少,相反,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总是伴随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与深入而不断地涌现。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发现的新的问题将可能会引导研究者提炼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而促进所研究的问题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与丰富。
  二、问题意识的形成
  实践是问题意识形成的客观基础,研究者的个人努力是问题意识形成的主观因素。要形成问题意识,应当积极地把个人的努力与扎实的研究实践结合起来。一般地说,形成正确的问题意识,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
  比较就是寻找并确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之间的异同,分析其优劣。实践中,研究者要善于以是否有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为判断标准,把自己正在运用的研究思路、研究设计、研究实践、研究结果与他人的和自己过去的研究思路、研究设计、研究实践、研究结果进行合理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不足或失误,找出存在的差距,进而从差距中寻找其产生的原因,提炼出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2.反思
  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实践进行自我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修订和调整。实践是问题产生的根本源泉。实践越深入、越全面,就可能会发现更多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作为研究者,需要自觉地反思,特别是批判性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并立足于实践寻找、优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策略。
  3.验证
  验证即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证实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可行、有效。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提出仅仅是研究的起点。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提出以后,其实质仍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假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假设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才能证实其是否有效,是否正确,才能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只有通过实践检验,问题的解决才会从理想变为现实。
  三、问题意识的价值实现
  要实现问题意识的价值,必须把问题意识转化为问题实践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要注意:
  1.去伪存真
  问题的真伪是问题意识能否产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问题意识的价值,首先是要解决问题的真伪及其解决方式的真伪。实践中,要求去掉假问题,留下真问题;抛弃假研究,开展真研究。什么是真问题?就是学校教育实践或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在当前条件下通过研究者的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即是真问题。什么是真解决?即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依靠研究主体自身的力量,扎根于教育教学活动,切实促进参研的学校、教师、学生实现可控性发展,并使参研的学校、教师、学生从整体上达到一个新境界、新水平的教育实践过程。
  2.由虚及实
  由虚及实是制订与执行研究计划的关键。任何一项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完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涉及不同的研究者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在研究中,许多研究者,特别是初涉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常常感到所研究的问题太大,无从下手。对课题进行必需的分解,实现由大变小是实现其由虚变实的重要方式。课题实现由虚变实通常包括分解与实践两个环节。分解环节重在揭示问题的构成与解决的诸要素,明晰其逻辑关系,实现由大到小,使分解后的问题真正变得简单化、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这个分解过程可以按照研究的主要进程来进行,也可以按照研究内容进行,还可以根据研究者的研究能力、研究特长等进行。通常,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对实现问题由虚及实,主要是从问题是什么、怎么办、结果会怎么样三个维度入手进行分解与实践。实践环节就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将分解后的问题任务化,并由不同的研究者分工合作,进行验证与调整,以达成研究目标。在实践中,每解决一个小问题就向大问题的解决迈进了一步。
  3.化零为整
  化零为整就是把对不同的小问题的认识与解决策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综合,构建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它是与由虚及实相反的过程,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揭示问题解决的逻辑框架,实现对问题的整体认识与把握。化零为整既是解决问题的认识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成果物化与推广应用的需要。它在研究中更多地表现为对成果的科学物化,即按照特定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将不同的小问题加以排列、组合,剔除其中重复的、多余的、冗长的内容,从整体上揭示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使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楚,解决问题的框架更加简洁,更好地展现解决问题的逻辑与个性,从而为更大范围内的同行解决同类问题提供借鉴。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来看,按照“问题是什么、怎么办、结果怎么样”这一逻辑来对成果进行归类与综合,既可以清晰地反映认识问题的过程,又可以较好地反映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也符合广大中小学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常用的化零为整的方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2 14:37:03 | 只看该作者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

- 作者:杨淑红   


教育科研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否具备“问题”和“问题意识”就成为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重点和关键所在。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怎样才能及时感受到学生的这些体验,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概述
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提出和解决问题,它是人们对疑难客观事物做出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发展过程。它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教师树立研究问题的习惯是提高问题意识的关键。因此,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形成渗透式思考问题的科学研究品质,养成自主研学的科研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
问题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基础。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源不同的方面:可以从教学目的与任务中发现问题,从问卷调查中发现问题,从教育教学困难中发现问题,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或从教育刊物中发现问题等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认知冲突与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依据这一点,可以进一步拓展问题的空间,从心理的角度来发现问题。但无论问题来自什么方面,问题必须要面向实际,要具体明确,要有创新,要具可行性。
二、问题意识与学校教育科研的关系
问题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与低。如果教师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则有利于促进教师发现和捕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如果教师的问题意识较弱,不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只是停留在教书的层面,不能将教学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将教学与深入研究问题和发现问题相结合,则不利于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反之也不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标,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
三、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一)探究激发问题意识的载体——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的和共性的问题作为校本科研的内容加以讨论与研究,将达成的共识和研究结果用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使教师在研究问题中获益,不断强化与激发教师问题意识。因此,要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就要使每位教师善于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捕获各种信息,学会用审视的眼光看待日常的教育教学现象,通过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这个载体激发教师的问题意识。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司空见惯的,由于经常遇到,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所以培养教师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各类普遍与典型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早恋”在中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一个让很多老师头疼、深感不理解、甚至感到无可奈何的现象“早恋”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影响其将来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一所学校的学风与校风。有针对性地对“早恋”问题的普遍性探究,可通过两方面途径进行尝试:一是对这个共性问题在德育研讨会中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教师们创造一个研讨与解决问题的氛围,从而形成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局面,激发教师的问题意识与科研意识;二是以此问题作为班会的主题,通过主题班会,了解学生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学校、老师、家长对于这一问题的态度,在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的基础上,实现双方彼此深刻的思想交流。
(二)培养教师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1、鼓励教师善于质疑与设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个人是否具有积极的心态准备将是他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最大动力。教师要善疑敢疑,从小事中、平凡的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和提出可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问题。如上面所说,根据一定的调查统计,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把这问题拿到一定范围当中去讨论与分析。同时要敢于向权威、名家质疑,向课本、教参质疑,向定理、法则、公式质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学问学问,学重在“会问”,敢于质疑很重要,而教师能不能提出问题,重在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发教师的积极心态,从而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
2、培养教师研究问题的习惯。引导教师对“问题”要做到更多用理性的头脑去思考,而不是怨天尤人,要尝试着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去分析问题,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通过校本科研,如班团会、德育研讨会、百花奖等主题活动的开展,发挥校本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像上面对待“早恋”问题的做法就是将普遍的共性问题置于大型活动和主题班会中进行交流,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把大家都认为很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作为德育研讨的主题之一,通过在德育研讨会上的讨论,教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交流中实现思想境界的提高和升华,从而得到更多更全面的信息。通过讨论得出以下几种观点:管理过严会出现“朱丽叶与罗密欧的心理效应”;管理过松或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自由发展,由于他们把握不好交往尺度,又会自由过了火,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影响班风学风的形成等。即过严与过松都不利于学生学习,不利于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会阻碍学生发展。因此如何把握管教的尺度,成为讨论的焦点问题。每位教师都针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如班主任张爱娜老师说:我认为这个问题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越是不说学生越容易去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往往对于半懂不懂事物或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兴趣与好奇心最强,因此可以以这一问题为主题开一次班团会,大大方方的让学生去讨论,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这一问题,并进一步明确这一现象出现的正常性,对待自己可能会喜欢上异性同学不要觉得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从正面正确了解它出现的正常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这一问题。同时一定要与家长取得联系,达成一致,要经常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同时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会受到方方面面或好或坏的熏染,因此,引导他们对各种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认识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若忽视这一点,也是不容易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以“早恋”为主题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以高一·十一班为例,他们召开了以“早恋”问题为主题的班会,同学们邀请了部分同学的家长和学年的教师参加了这次班会活动,通过同学们自编的小品,作为一个线索,把在高中生常见的异性交往问题表现出来,并请在座的同学对小品中的人物进行评论,阐明自己的观点,班会上同学们大胆发言,有的认为早恋有好处,可以促进互相学习,有的认为那也属于正常的交往,否则将来怎么适应社会,怎么与异性人打交道,这也是一种锻炼,还有的同学认为早恋会影响学习,少数虽然有成功的例子,但不成功的例子更多一些……
所欲言的情景再次让我们对“早恋”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真的要转变观念了,否则真的跟不上学生的思想了,连我们的教育对象都不了解了,又怎么能探索科学的规律,做好学生的工作,更不用说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三)要经常反思与总结,并将反思后的感受进行经常的交流。一方面可以认定这个问题是不是真问题,另外还可以在研究问题中发现一些新问题。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读书的有心人,培养强化问题意识,成为一个永远有问题研究的人。不要轻视小问题,小问题可能隐含着十分重要的规律;不要惧怕疑难复杂的大问题,化难为易,多角度探究,循序渐进,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揭示事物的本质。
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实践反思研究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问题意识培养模式。首先是明确问题来自于哪些方面,然后对于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如一线教师、二线教师等不同人员确定不同的问题研究方向。其次通过德育研讨会、科研年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师生座谈会、信息反馈会、学校带教制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发现与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探索研究方向,进行实践与总结,并对实践结果进行尝试,指导教育教学,在实践中再总结,反复提升研究成果的层次水平,从而探索出解决某类问题的规律、方法与模式。在实践中我们验证,这种研究模式的可操作性强,它与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密切,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开展了教育科研工作,又对教育教学有科学的指导作用,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开展教育科研是必要和迫切的,而教师的科研素质又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科研意识是否浓厚直接影响着中小学教师是否有效地开展教科研的首要前提。而教师的科研意识是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心向,潜心捕捉和发现科研课题的探求欲,是教师科研素质之一,与科研方法、科研精神存在一定的关系。科研意识强的教师往往能主动地收集资料,积极地对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经验总结,能及时吸收教育理论知识和他人的教育经验,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但是,当前教师科研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教科研工作抱着消极、被动的态度,即使外界给予压力也以任务观点来完成。所以说,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校的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05:19 , Processed in 0.0840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