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革命,升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3 13:2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革命,升级!
记者|田伟青


资深书业人士、百道网总裁程三国日前去北京蓝色港湾的单向街书店开会,回来的时候,手上拎了一大袋刚刚购买的图书。跟以前买书时的欢欣喜悦不太一样,这次,程三国的心情非常复杂,还混杂着一种对纸质图书的愧疚。“自从使用Kindle以来,我买纸书的数量和读纸书的时间都少多了。”自从去年10月购买了Kindle DX之后,程三国每天都要在电子书阅读器上阅读一两个小时。他笑言自己已经离不开它,还经常向朋友推荐。

像程三国一样的读者越来越多。在今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参加汪涵新书《有味》的发布会时,一直自诩不会使用电脑的“文化百足”梁文道也向媒体和大众宣布自己已经买了一部Kindle。书评人止庵听到这个消息后讶然道:“连你也买阅读器?!”“电子书阅读器真的会改变纸质书的命运。”梁文道说。

4月3日,苹果iPad的上市引发了出版界和阅读界的又一次震动,媒体一阵喧嚣,四处宣布阅读革命的到来。其实,在电子屏和网络诞生之日起,阅读的革命就已经开始,只不过没有这波震荡来得强烈和直观。以Kindle和iPad为代表的新型媒介为阅读拓展了多种可能,知识和书写不再是一副严肃模样,而是以时尚、免费、便捷、环保的形态出现;知识和书写也不再被固定于纸媒,分享、互动、无缝阅读、多媒体链接的新鲜感受纷至沓来。

电子书阅读器能否像iPod终结唱片一样,成为纸质书的终结者?也许现在给出答案还太早,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法国《费加罗报》日前一次调查显示,在法国,纸上阅读仍占主流,但22%的人已准备接受数字图书。2009年4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6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媒介阅读开始普及。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在各类数字阅读媒介中,“网络在线阅读”排第一(15.7%),其次是“手机阅读”(12.7%)。此外,2.8%的成年人只阅读各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在纸质书籍统治了阅读几千年后,电子屏幕开始革命,它的队伍不断壮大,先是电脑、然后是手机,现在又多了电纸书和iPad。它们一路在纸书王国开疆辟土、攻城略地,越来越逼近权力的中心。

从根本上来讲,这是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下的副产品。在新技术带动下的多媒体成长,以及消费时代和泛娱乐时代到来的共同作用下,阅读趋势早就发生了变化:从纸质时代进入了纸质与电子并存的时代;阅读内容趋向以休闲为主;深度阅读减少,浏览式的浅阅读增加;读者从以往阅读中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面对新媒介的介入,阅读发生了从没有过的革命!


深浅阅读

2009年年底出版的《新发现》杂志在《电子阅读引爆大脑革命》的专题中指出“浏览……网络报刊与投入全身心去阅读一部引人入胜的纸质作品,根本不是一回事。前者令人眩晕;而后者却能让你久久沉浸到一个独特的故事中忘却今夕何夕。”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能够对辨识形状的能力进行自我训练,从而能够识读纸张上的文字,这要经过多年的努力。几千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阅读的纸质载体,面对各种电子载体,人的大脑要处理神经元活动激增、页面之间的闪黑以及记忆超负载的挑战,而目前,他们对此还没有完全适应。

这种变化让今天的阅读分化为深阅读和浅阅读两种形态。接力出版社副总编黄集伟还记得这样一件事。朋友前些年在国外看到一套精装的《莎士比亚全集》,非常喜欢,但昂贵的价格实在吓人,而更吓人的是它的重量——10斤。几经思想斗争,朋友还是狠心跺脚、费尽周折地将其托运回国,最后心满意足地把它摆到自己的书架上。谁承想,这套《莎士比亚全集》的电子版竟然在几年后成为购买iPhone时的附送产品,不但免费,而且可以随身携带。这件事很长时间成为这位朋友被调侃的话题。黄集伟说他自己最近新养成的一个爱好是用iPhone上微博,既方便又实用,可以随时满足自己即时发布和碎片阅读的需求,而iPhone只是他拥有的五六种电子阅读设备中的一种。

然而,这或许只是个笑话。谁能设想在一部3.5英寸的iPhone上读完一部《莎士比亚全集》,然后咀嚼“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哲学问题?在电子墨水(E-Ink)产生之前,手持阅读器最适合扮演的角色恐怕还是黄集伟提到的碎片化浅阅读。

E–Ink公司的 CEO威尔考克斯曾说过,“我们不能通过博客和具有140个字符限制的twitter进行颇具意义的讨论,或尝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我们更需要冷静、缜密的想法,更多的专业技术。”也许,电子书阅读器是随时掌握全球畅销小说、长篇写实文学和新闻报导最新信息的最佳工具。对此,程三国持赞同态度,“对于深阅读者而言,面对电脑屏幕会没有耐心,很难专注,也记不住。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从事研究的人来说,阅读量很大,对信息的需求也很大。Kindle能够适应这种专业阅读,它像书,不伤眼睛、携带方便,而且可以随时下载专业文章、文献,极大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

程三国认为未来的电子屏阅读会出现3种形态:以Kindle为代表的阅读器适合传统阅读体验,保留了深阅读的一脉;以iPad(包括手机和电脑)为代表的阅读器适合媒体概念阅读,提供给非专业人士进行浅阅读;以巴诺书店的Nook为代表的中间形态,也就是E-Ink+液晶的双屏显示。

乐观的观点认为,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人们的阅读变得快速、大量和肤浅,而电子书阅读器有可能让人们重新回到纸质书时代的专注和深入。浙江文学院研究员、网络文学研究专家夏烈在接受《出版人》采访时表示,自己对全民阅读现状并不乐观,“这两年出版业的红火与资本运作有关,而不是纸质阅读的回暖。我们再也回不到深度阅读的时代”。但是,虽然电子书阅读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阅读趋势,只要这种新技术存在,阅读就会有切入大众生活的可能。“阅读的希望在于年轻人,而年轻人的年龄特点就是喜爱新科技,电子书阅读器的便利性、综合性和时尚感,更贴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可能会把他们从原来的浅阅读拉回深阅读。”夏烈说。

相较于载体,受众更关注的是载体提供了怎样的内容。《连线》杂志的联合创办人凯文·凯利曾为阅读判过死刑,但不久前,他改了口风:阅读仍将盛行于世,不过是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植入屏幕影像中。人们也还记得,2007年,亚马逊推出第一代电子书阅读器Kindle时,乔布斯嘲笑的口吻——“产品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已经不再阅读了”。仅仅两年后,他却用iPad推翻了自己的判断——人们不是不再阅读,而是阅读的范畴变了,在多媒体时代,人们每时每刻都在“阅读”。

对此,黄集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今天的阅读概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例如,从以Twitter为代表的即时阅读,到以图像、视频、跨文本、超链接为代表的多媒体阅读,阅读概念的疆域在无限拓展。“但是,现在电子阅读的根本问题是,没有完全实现超链接文本。电子书的功能不应该只是对纸书内容的一个简单复制和移动。例如,如果做一本《美国电影史》,里面有关于梦露的介绍,那就应该有关于梦露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超链接,这才是电子书的实质。”而用户对iPad的Wifi功能不稳定的诟病,以及新一代Kindle向彩色触屏和Wifi功能的进军,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今天读者对超链接阅读的期待。


代际差异

作家麦家在不久前的盛大文学“一人一书计划”发布会上说:“盛大文学送了我一台电子书,我儿子每天都在看。对他们来说,电子书就像我们的纸质书一样。这是没有办法的,时代在往前走。我也可以去追赶时代,但是我是不想去追赶了,太累了,我就做老人算了。”这一席话再度印证了一个事实:新生代阅读者与传统阅读者之间的代际差异。

黄集伟认为,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处在一个交接过程,目前阶段还将是各司其职。“纸质阅读还不会退出我的阅读范畴,这是一个习惯问题。而且,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我坚信人们在寻求文字阅读的时侯还是会去看纸书。举个例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可以拍成电影和图片,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怎么用图像表示?所以,文字仍不可替代。但纸书将越来越纯粹,也会越来越少。”

记者对央视《子午书简》主持人李潘的采访也印证了黄集伟的判断。李潘已经使用电子书阅读器很长时间,但她表示不会放弃纸书阅读,两者有不同的分工。“出差的时候我会带Kindle,处理工作方面的阅读,很方便。但是,纸质阅读带来的舒适感及其装帧美感还无法替代;而且,目前国内的电子书内容资源不够及时和丰富,很多想看的书都没有。所以,专业阅读之外的休闲阅读,还是会买纸书。但是,电子书阅读器的使用肯定不会减少,除非真正喜爱的书,值得购买和收藏的才会去买。” 李潘说。

作家张抗抗也曾表示:自己对电子书的态度是喜新不厌旧。“我肯定不会放弃对纸质图书的热爱。纸质书陪伴我们那么多年,带给我们知识、智慧、启发,还有温暖。但是,在高科技时代,新产品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地迅速发展。对于我个人来说,首先会想到,电子书有了巨大存储量的图书之后,书房就可以被逐渐替代了。书房多年来对我们构成一种巨大的压力,或者说是压抑。图书在不断增多,书房在不断扩大,我觉得自己在书房里变成一个非常不重要的存在了,这个主体和客体已经变了。所以,新设备至少可以替代书房的功能,让它变得宽敞。”

相较于前几位,程三国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他告诉记者:“Kindle让我很享受阅读,我可以躺到床上看,也可以随时把它立在桌上做笔记。对我来说,如果它能更完善,比如网络连接更便捷,资源更丰富,设计更人性化,就完全有可能完全取代纸质阅读。”但是,程三国也认为,纸书不会被取代。“这就像当初讨论车与马的关系。人们虽然怀念马的环保与温暖,车还是占了主流。但是,车永远替代不了马。问题的实质是——未来,纸质书将以什么样的规模存在。”

读者的分流在所难免。一部分会是像麦家那样的传统读书人,仍固守纸书的传统,对电子阅读持观望态度。可以预见,这个群体会逐渐缩小。另一部分会是像张抗抗、黄集伟、程三国、李潘这样的折中主义者,喜新不厌旧,一方面留恋纸书带来的美好感受,一方面又理性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他们目前可能是最庞大的群体。还有一部分则是像麦家的儿子一样的“数字原住民”,他们迫不及待地拥抱电子阅读带来的便利。应该说,现在是“数字原住民”的黄金年代,随着社会代际更迭,他们的力量将不断扩大。


生态巨变

由于高科技的驱动,阅读生态正在发生改变,而这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自人类知识产生以来,传统的阅读生态已经固化:上游的知识精英创造内容,中游的评论精英进行解读和筛选,下游的大众读者接受和认知。这一链条几千年来未发生根本改变。而现在这种自上而下的生态正被打破,网络和即时通讯让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作家和评论家,作者、评论者、读者间的壁垒被打破,界限开始混淆。

对此,黄集伟做了个比方:这就好像一股水流,以前是自上而下,莎士比亚倒一壶水、歌德倒一壶水、曹雪芹倒一壶水,现在则是人人都能倒水。这带来了两个变化:去中心化和知识权威的消逝,E媒体分享知识,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说了什么,被拥护的不再是权威,而是“达人”;人们积累知识的方式变了,信息呈礼花状瞬间爆发,快速传播。“而阅读生态的这种改变不是始自电子书,而是网络带来的。”黄集伟说。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写作方式、技巧和内容、数量等方面上产生了巨大差异。阅读的上游已经发生变化,传统作家已经感受到了压力。张抗抗曾表示:互联网已经悄然改变了很多传统作家的写作思维,而当作家意识到自己的文字会呈现于电子纸而不是纸张的时候,写作方式又会相应发生转变。“作家写作向来与传播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为什么使用文言文?因为承载工具比较笨重,不方便阅读,所以,只能用最少的字来表现最多的内容。而当我们承载方式改变以后,写作方式也会随之改变。”

作为中游的评论界更是波澜有惊。有媒体报道称,数字出版老兵鲍勃·斯坦因将多丽丝·莱辛2007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金色笔记》发布到网上,并匹配了一套优雅的评论系统,还雇佣了7名作家协同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斯坦因认为,如果书籍以数字化的形式发布,有可能会创造出一流的“职业读者”——他们拥有独特的洞察和观点,你必须付费才能下载他们的注解。

对此,长期从事网络文学评论的夏烈也深有感触:“网络带来的评价体系开放、标准多元、信息零碎、快速交互,这些都不会威胁专业评论。但是,那些貌似非专业的、对某个领域熟稔的批评者则让专业人士感到惊讶和压力。也许,他们会与专业评论分占不同的媒体。但随着电子媒介的影响力增大,专业评论群体有可能成为被抛弃的精英。”夏烈认为,这是对批评家的一种考验,应对之计是要主动接受和介入,与新媒体合作。“这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精英们呼唤这一天的到来——民主自由,人人都有发言权,现在它们借助网络到来了,你却发现自己被边缘化了。”是排斥,还是介入?精英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别人发不出的声音,帮助大众认识常识。“所以,没有离开大众的精英,也没有离开精英的大众。时代有它自己的选择,会在动态中找到新的平衡。”夏烈说。

而这一切对于读者来说则是一个全新的契机。书籍已经被强迫在互联网之外很久了,将它们数字化能够释放其隐藏的真正价值。网友Mr6在自己的博客里将电子书的时代称为“穷作家的原子弹”。“对电子书硬件、软件商人来说,他们想尽办法让我们人人手上都买一台电子书;对我们来说,机会却不是在阅读,而在写作。对于那些一生潦倒郁不得志的穷作者来说,所有的经销商、书店,甚至出版社,都可以绕过去。”Mr6在网上发起两个团体,“未来文字团队”和“网络读书联盟”,“这其实是一条线的两端,一端是制作,一端是阅读。我们在两边,都会用一个努力的学习态度,圈一个自己的位子,席地而坐,等待今年跨年时,一齐欣赏电子书的烟花”。

然而,电子书的烟花散去后,天空必然会留下一些烟尘。多媒体媒介上的生产与扬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学者吴雅凌在《别想摆脱书》的《网络与书籍——苏格拉底的预言》一章中指出:自公元前48年以来,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几个世纪里逐渐消失于火中。“从此我们意识到,在一切均被遗忘之后,文化只能是那些在人类文明中幸存下来的东西。” 那么,今天的我们能为几千年后的人类留下些什么?吴雅凌进一步用“苏格拉底的预言”发出警示:苏格拉底把书写分成两种,一种是“农作的田间”,一种是“阿多尼斯的园子”。“农作的田间”是严肃的劳作,是智者写在灵魂深处的文字,而“阿多尼斯的园子”中的阿多尼斯是个美少年,连阿弗洛狄忒也对他倾倒不已,可惜他未成年就在狩猎时被野猪咬死。古希腊的妇人们在每年的阿多尼斯节上,把种子埋在装着泥土的篮子、贝壳或瓦罐里,这样开出的花儿特别容易凋谢。阿多尼斯的园子就是容易凋谢、不会长久留存的业余写作。“现在阿多尼斯园子式的书写(和阅读)处处绽放,侵犯着‘劳作的田间’,原本界限分明的两种书写方式被混淆了,混淆二字才是书的真正危机所在。”


20世纪50年代,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说过:“随着时光,新的发明越是满足人们对娱乐和教育的需求,书也越是将重获其神圣性和权威性。我们尚未到达那一步,也就是具有竞争力的新发明如收音机、电影等,取代了印刷书籍的某一部分用途,而书恰恰可以毫无损失地丢掉这一部分用途。”在前不久出版的一本叫做《读ING》的图书中,作者展示了自己在世界各地拍摄的人们读书时的照片,从那种朴素宁静的阅读状态中,显示出了纸书的美感。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翻着书页的纸质阅读会为我们带来一缕文化的乡愁。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博尔赫斯坐在天堂里,他的周围依然是挤满了书的图书馆,他一手扶着拐杖,另一只手——拿着一部黑白的Kindle,或者——还有一部色彩斑斓的iPad,上面写着“它们把纸书拉下了阅读的宝座”。但是正如意大利符号学家安伯托·艾柯在《别想摆脱书》中说的:“书多方证明了自身,我们看不出还有什么比书更适于实现书的用途。也许书的组成部分将有所演变,也许书不再是纸质的书。但书终将是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2:22 , Processed in 0.0789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