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5 14:2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实施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吕型伟先生说,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很实在、很具体,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应当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学校教育既包含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也包括以人为本的精神塑造即人文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怎样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更是面临这样一种严峻形势。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今天的人文教育面临很多崭新课题。尤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上海这座城市 “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追求目标,更需要我们以卓越的城市精神塑造新时代的上海人形象:海纳百川的胸襟,追求卓越的理想;自强不息的意志,敢为人先的勇气。诚信公正的操守,戒骄戒躁的品格。浪漫时尚的气质,天人合一的情怀。可以说人文精神展示的是一个民族健康的灵魂。
  但是,教育界当前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怎样让学生心中把现代文明与传统美德融合起来,塑造新时代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品质的人文精神?
  知识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它是人生命以外的东西,通过灌输就可以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但精神的塑造是人性的,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是一种历史的积淀长期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只能通过引导、影响去激发、去塑造。

  二、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互动关系

  科学教育要求遵循规律,科学精神强调严谨;人文教育要求尊重人性,人文精神强调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当前,教育受质疑最多的是偏重于科学精神培养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塑造。
  这种偏差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是在教育体制上,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以精英主义为取向的(有封建社会科举选人的烙印),这种教育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通过考试选拔英才,而忽视了全体受教育者应受的人文关怀和生活关怀。于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强调教育的标准化的控制,教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教育缺乏个性,没有了个性便无从谈起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具体的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对课本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生态环境、文化传统、人类未来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人文关怀,对文学、历史、伦理、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虽有专门的课程设计,但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人文知识教育与真正的人文精神塑造没有联系在一起。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英才教育”和教育的标准化要求同样使一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丧失个性,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中缺乏人文化的手段,很多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养。这才是人文教育最难突破的瓶颈!我们的教育越来越重视适应市场,我们的教师就在努力使教育成果直接转换成市场成果,却没有看到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塑造人”--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这不仅是人文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所在,也应该是一切教育者的根本立场。所以说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的根本前提,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师人文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既包括教师的人格修养、精神世界,也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文内容,包括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教师的精神世界决定了教育的人文内容,教育的人文内容又会影响教师精神世界的发展。应该说,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文教育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人文教育要成功,除了要改变教育体制外,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关键。

  三、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及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

  1. 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首先从打造育人理念开始

  教师要明确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也是没有灵魂的教育。而中国要想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占一席之地,在全球格局中站稳,最重要的一件事可能就在于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青年。
  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庭与社会来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首先由学校来完成,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由自身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熏陶来逐渐完善,它是一步步深化的。所以教师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三个世界”,尤其是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人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深处领会人文精神。
  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必须强化教育中的几个意识: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善于理解时代潮流,正确把握世界大势。教育中既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重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信息意识--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要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服务意识--学校管理与教育要确立服务的观念,教育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2.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文知识的教育与知识人文倾向的要求

  文学、历史、伦理、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都有专门的课程设计,但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类从原始社会到今天,发现了那么些科学成果,推动了物质文明,是为了什么?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人更自由、人性更完善。所以,如果站在人文的立场上看,所有的物质文明、所有的科学发明,都是追求人性自由的象征。那么所有的学科,只要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生活、关注未来,只要有人性的因素,它就有人文的精髓!反之,如果人文知识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么它并不能达到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还是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把人文精神渗透于学科教育内容之中,注意挖掘教育内容本身内涵的社会功能、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等,通过教育内容融化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融入教育内容、将知识内化为素质是教育的关键点。

  3.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人文化的育人手段

  越是在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时候,人文教育的地位就越是重要,没有人文教育不行,只有灌输式的压抑人性的人文教育更不行。如果没有人文教育,就丧失了人文精神获得的条件,但人文教育也未必就一定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文精神。
  在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上,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非限制性审美化的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比如说实验法、调查法和发现探究法等等,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广播电视新闻、影视戏剧等新型美感现代教育方式。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和范围,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课堂了解个学科的本性、社会功能、学科对人类命运的影响等等。在教学中,要体现美学原则,采用审美化的教学。18世纪德国美学家和审美教育创始人席勒就指出,人性的完善要通过“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提升来实现,“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外没有其他途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利用环境中的有益因素,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去营造一个最佳的育人环境。

  关注精神生活,尊重精神价值,这是人文精神最深刻的内涵。经济的发展带来更为文明繁荣的未来,文明繁荣的未来更需要人文的关怀--对人的关注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并努力加以落实,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首先要承担起人文关怀的重任并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努力加以落实。

  (来源:互联网 佚名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7:59 , Processed in 0.1374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