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年画之乡”武强遭遇收徒难 业界盼赋予新生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7 08:3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年画之乡”武强遭遇收徒难 业界盼赋予新生命力2013年02月15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崔涛 崔志平





马习钦正在雕刻画版。崔涛摄
中新网衡水2月14日电(崔涛 崔志平)“如今会雕刻画版的人越来越少喽。”2月14日,中国农历新年正月初五,正在家中雕刻武强年画画版的马习钦说。
马习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强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中新网记者,年画是以前家家户户春节期间张贴在墙上或门上,用于祭祀祈福必不可少的东西,如今年画已不再“流行”。
武强年画产生于宋末元初,明、清两代最为鼎盛,题材丰富,距今已经有500多年历史。2006年,武强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这样评价武强年画:“在北方,若论质朴的乡土气息和雄健的北国精神,武强年画当列首位。”
今年53岁的马习钦,从15岁开始在当地年画工厂当学徒。谈起年画这种民间艺术,他显得兴致勃勃。
马习钦说,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年画的生命力非常旺盛。鼎盛时期,当地有大大小小画店上百家。
“一个人讲着年画上的故事,身边围了一群人在听。”马习钦说,那个时代年画十分受欢迎。究其原因,马习钦认为,当时信息闭塞,没有什么娱乐方式。年画题材丰富,具有故事性,像杨家将、隋唐演义等都被年画艺人印在了画纸上,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
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唱道:“都说天津人马厚,不如武强一南关。一天能唱千台戏,不知戏台在哪边。”这首民谣虽然有些夸大,但侧面说明了当时武强年画的繁荣和题材多样。
由于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电视、电脑等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曾风靡一时的年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过年了,就连本地人也很少再贴年画。”马习钦感慨地说,现在的年画市场越来越冷清,年画产量也减少了很多。
马习钦正在雕刻的是一部佛经《清敕修大藏经》。这是受北京一家公司委托雕刻的。他表示,由于图案繁复,全国能雕刻这部佛经的超不过10个人。
虽然技艺高超,但对于年画技艺的传承,他十分担忧。
“现在没多少年轻人愿意学习制作年画了。”马习钦说,由于收入不高,难以养家糊口,工艺也比较复杂,武强年画这门民间艺术的传承陷入困境。
马习钦的儿子马皓明告诉记者,他从小是看着父亲雕刻画版长大的,但他并没有继承这门民间艺术。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马皓明,如今在北京和朋友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他认为,年画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到现代已经没有了发展空间。
“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是拿着苹果手机,看着日韩的动漫长大的。”马皓明认为,国外文化对中国人影响很大。而国外的一部电影或者动画片上映后,其相关的衍生产品如游戏、玩具等都争相上市,而年画很难做到这点。
对此,中国首家年画专题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王玉鹏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做好年画保护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寻找年画新的生命力。他透露,春节期间,武强年画在北京、澳门多地进行展览,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并接受武强年画。目前,武强年画还联合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玛雅影视有限公司拍摄了两部动画片《画乡传奇》和《十不足》,并且正在着手尝试开发有关年画的动漫衍生产品,如玩具、茶具等。(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7:29 , Processed in 0.0815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