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最古老牙刷产生于唐代:骨头作柄 鬃毛作刷(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7 15:5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最古老牙刷产生于唐代:骨头作柄 鬃毛作刷(图)2013年02月27日




来源:天府早报 作者:陈俊
















你知道最早的牙刷是杨柳条吗?
你知道古代牙膏的原料是什么吗?
你知道古代传统药房的模样吗?
如果不走进去,还真不知道成都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内收藏了种类如此丰富的药物标本和医史文物。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基地,在这里,你会发现:中国最古老的牙刷产生于唐代,四川保存最多;想看原汁原味的古代药房,可能也就成都才有了……
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
始建于1956年,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医药科技类博物馆,也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基地,包括医史馆、中药馆、人体奥秘馆等,展出有各种医史文物、古医籍文献及药物标本等。目前已经接待了数万名参观者,成为西部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展示和传播中心。
亮点1
唐代牙刷
骨头作柄,鬃毛作刷
一根10多厘米长的棕褐色小棍,外形扁平,上宽下窄……如此不起眼的展品,你绝对想不到它其实是把唐代牙刷。
这把牙刷由骨头制成,虽历经数百年仍然圆润光滑,一定曾是主人的常用之物。牙刷旁摆了个民国时期的漱口杯,刷头部整齐排列着6对圆形植毛孔,曾是插刷毛用的。“刷毛通常由动物鬃毛等制成。”
1984年在指挥街出土
博物馆的伍秋鹏老师曾对这把牙刷有详细研究:1984年发掘成都指挥街唐宋遗址时,从唐代灰坑中出土了4把牙刷,其中2把保存完整,后由成都市文物考古所调拨了1把给成都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目前为国家3级文物。这把牙刷有力证明了,古代植毛牙刷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这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牙刷了。”
晚唐时期,人们还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咬开杨柳枝,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支出来,好像细小的木梳齿,很方便的牙刷。
宋时牙膏是真正中药配方
牙刷在古代被称作“刷牙子”。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诸色杂货”记有:“镜子、木梳、篦子、刷子、刷牙子”,还提到“凌家刷牙铺”、“傅官人刷牙铺”等专门销售牙刷的店铺,这说明牙刷在南宋已经成为了很常见的生活用品。
在明初所编《普济方》中,“牙齿门·揩齿”记有古人刷牙方法:“每用刷牙子蘸药少许,刷上下牙齿,次用温水漱之”,与现代人刷牙并无不同。其中提到的“药”,也叫做“揩齿药”、“牙药”、“牙粉”,也就是古代的牙膏。
揩齿药由各种中药配制而成。在北宋末年的《香谱》中,收录了十几个揩齿药配方,其中提到的配料包括沉香、檀香、龙脑香、麝香、青盐等,最后还需以熟蜜调成糊。可见其同样有清新口气的作用,且制作讲究之极。
亮点2
清代药房
台柜齐全,再现古药房
门口挂着“步景堂”的匾额,里面是齐腰高带拐角的药台,再往里是近2米高的药柜,上面满是小抽屉,柜顶摆着药王像……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内,保存着一整套清代药房用具。站在这“步景堂”前,似乎又能看到古时药房里忙碌的场景。
整套柜子由楠木制成,雕刻简朴具有川西特色,历经数百年仍然坚固耐用。“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套清代药房用具。”博物馆负责人陈丹介绍,这套东西来自清代中期,是博物馆的老馆长20年前在崇州发现的。“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老馆长正四处搜寻相关藏品,在崇州一家叫‘保泰和’的药店发现了它们。”得知博物馆想收藏,药店大力支持;为了表示感谢,博物馆另外打造了一套新的送给药店。
药房有三宝,石兽是标志
药台上摆着三件东西:一个砚台、一个算盘及一小尊石兽。“它们可是药房三宝。”博物馆老师、中医文化研究专家谭红兵说,古代药房的柜台上,都必须摆放这三件东西。
谭红兵说,砚台和算盘都是计价用的,而这石兽背后还有一段故事。石兽叫药兽,传说药王孙思邈采药时,都会带一只小兽帮他试药。小兽全身透明,吃下草药后,能看见药物在经络中的走向。“古代药房都会在柜台上摆一只药兽,以表示店内的药材货真价实。”
除此之外,药房里还挂着很多牌匾,有的写着“高丽人参”,有的写着“虎鹿龟胶”……谭红兵说,这套匾共有20多幅,是博物馆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它们就相当于现在的医药广告!”
看病兼开药,解百姓之忧
拿着坐堂大夫开的药方,药房伙计打开药柜上的一个个小抽屉,抓取中药材。柜台上铺着一溜四方纸,那是用来包药的。伙计抓好了药,放在四方纸上,扯下柜台上悬着的绳子,三下五除二,就拴成一个个纸药包……在明清时期的药房里,这是极寻常的场景。
谭红兵老师介绍,旧时药房集看病、抓药于一体,价格便宜,遍布大街小巷,是人们生活中平常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药房,古时还有游医,也称“走方郎中”,他们身背草药,手摇串铃,游走于街巷间,为老百姓上门看病开药。“百姓家听见串铃的声音,就知道郎中来了。”
大约在清代中期,西医进入成都,传统药房才开始改变,一直演变到今天的药店,谭红兵说,“形式变了功能没变。”
天府早报记者陈俊摄影方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8:30 , Processed in 0.0706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