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尊重艺术,好诗还需时间考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7 16:5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节选自:4月20日,在北京大学聘请余光中先生“驻校诗人”仪式和“余光中、朱炳仁、谢冕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尊重艺术,好诗还需时间考验

  记者:当代华人诗坛为什么出现作品数量多而质量不高的情况呢?
  余光中:为什么诗不好?就是因为大家不认真写,一挥而就,认为有灵感就写得好了,结果有几个共同的毛病。一是句子太长,我们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最多也就是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10个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11个字,了不起了,后来新月派有10个、12个字。现在有的诗则是20个字、25个字一行,连副刊都很难把它排版出来,可是到第三行,又5个字,这一长一短,毫无章法,违背了人类的呼吸规律。你有自由不尊重古人的和外国人的规则,你没有理由不尊重自己的规则吧。就说打球,都要有规则才能打,游戏都有规则,艺术难道就没有规则吗?真正的艺术家是自己发明出一套规则来,自己可以遵守,也便于后来者遵守。
  谢冕:对,现在很多诗没有章法,其实诗歌是最讲规则的文体。
  余光中:第二个毛病是回行太多,一句话第一行没讲完,到第二行,第二行也没讲完,到第五行才讲完,就是断句断得不对!不断地回行,引起误会。第三个毛病是细节太多,从头讲到尾一共28个细节,主题在哪里,看不清楚。这三个大毛病不克服的话,根本成不了气候。
  谢冕:现在诸如“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这样的诗,很多,别说回行了,根本谈不上是诗,甚至比普通的说话还要糟。
  记者:前一阵,网络上有一位自称诗人的,他写下诸如“妈妈,我饿了,妈妈,我没钱了,妈妈,我写诗了”的句子,他认为这也是一种诗歌,引起很大的争议。对此,您怎么看?
  谢冕: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网络上的大量写作,不需要编辑,自己就可以发表,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是个事情,我们不能简单地反对他,因为每个人都有写作的自由。但是,牵扯到写诗,还是要必须考虑你写的是诗。“诗”和“不是诗”有很大的差别,两者没有界限让我感到很不安。我昨天还看到一首“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诗在网上走红,引起许多套写“真热啊,真的很热很热,非常非常的热”等等。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我尊重大家的写作权利,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诗的尊严。诗,是很美丽的,是表达美好情感的。我要告诉这些年轻人,诗不能随便写,这是对诗的不敬。不知道余先生是否同意?
  余光中:我完全同意。每个人都可以上网发表诗,但另一方面你发表的是不是诗?还是有艺术标准在那儿衡量的,不是你一高兴就一挥而就的。从文学史看,某一位诗人,在某一时代很叫座,可后来就衰退了。像龚自珍,梁启超就说过,当年自己很崇拜龚自珍,但后来看也不够好了。不过,像屈原、陶潜、李白、杜甫传到现在,还是新的,是万古长新的。所以,诗还是要靠一点时间来考验的。

  对青年诗人的几点建议

  记者:余先生,您怎么看待自己的诗?另外,两位先生对青年人的创作有什么建议?
  余光中:我当初为什么写诗?因为我不满意上世纪30年代的诗,也不满意上世纪50年代的,所以我自己来写,写自己喜欢的诗。那么我写的好不好呢?不是我自己认为好就好的,而是要有公论才行。一个作者总是幻觉自己昨天写的诗最好,否则他不就是退步了吗?但这是幻觉。我有些诗写好了不发表,摆在抽屉里,过两个月觉得还兴奋,就是不错。所以,不要急于发表。当然,有的诗越改越糟,有的诗越改越好。
  谢冕:青年人要创作,第一还是要多阅读。多读《再别康桥》、《乡愁》这样的一些好诗,包括戴望舒、艾青的诗,胃口不妨大一些,多读一些外国的好诗、中国的古典诗歌,有了对前人的学习,才可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创作。我也建议中学课本要多选诗歌。
  余光中:巴金讲过一句话,就是作家要学者化,作为诗人,多读一点诗,启发就会比较广。还有一个方法,是先读选集,各家各派的,然后看中哪一人,就去买他的专集,钻研得比较深一点。然后要背诗,古典诗要背,比如我背陆游的“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有时背不得了,此身合是诗人“否”?一去查,是“未”。你记错的,或是写的,与好诗进行比较,就看出好诗好在哪儿,这些细节就可以学,技巧也就慢慢摸索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2:45 , Processed in 1.23663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