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当代诗歌的三种偏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7 17:4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当代诗歌的三种偏见
                                     作者:张闳


  当代诗歌的真实面目模糊不清,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偏见。即使是文学专家也不例外。在一次当代文学的讨论会上,我就从一些文学专家那里听到关于诗歌的种种充满偏见的议论。这恐怕是影响当代诗歌命运的关键所在。

    第一种偏见,诗歌艺术与现代社会的文化不相适应。

  这些年来,有一种观点甚为流行: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与现代(或者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90年代以来的中国似乎是一个完全不需要诗歌的国家。而提出和传播这一观点的恰恰是那些以文学研究为职业的学者、专家。我不知道今天的中国是否真正进入了现代或后现代状态,但并没有证据表明诗歌(还有其他一些艺术门类)一定只是前现代社会的特殊产物。尽管商业消费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它显然不能替代创造性的精神文化。相反的例证是,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文化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商业广告和影像文化产品并未取代文字艺术。

  第二种偏见,读者对诗歌的阅读需求在衰退。

  事实果真如此吗?且不说其他国家,在中国,90年代以来汪国真式的诗歌泛滥成灾,首先就说明了读者对于诗歌的渴望至深。由于优秀的诗歌的缺席,文学读者大众只能拿劣质的诗歌饮鸩止渴。这一状态的后果是,它加剧了大众的艺术鉴赏水准的下降,造成了公众美学趣味的恶性循环。

  第三种偏见,当代诗歌艺术成就平平。

    这显然是因为无知而得出的结论。如果稍微了解一下当代诗歌的真实情况的话,并不难发现诗歌在艺术上的成就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艺术门类,而且,甚至可以说当代中国最复杂最深刻的头脑也在诗人们当中。相比之下,其他门类的语言艺术只是分享和消费了一些诗意的残渣而已。即使是看上去最有成就的小说,在语言艺术方面也只堪堪及格。即使是从理论上来看,对现代汉语文学体验和思考得最深的,也是诗人。
  造成当代诗歌陷于如此糟糕的局面,诗人自己当然要负责,读者也要负责。但我认为,我觉得文学研究、文学传播和文学教育方面的人士(批评家、文学编辑、文学出版界以及文学教师)应承担主要责任。批评家的平庸,暴露无遗。作为诗歌与读者之间的沟通的渠道,批评家应该坦城地承认自己的失职。
  今天,诗的声音在当代中国已喑哑难辨,诗人头上的光环也显得暗淡无光。这是诗人的不幸,但更是读者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文化的不幸。就美学方面而言,需要拯救的不是诗,而是我们自己的趣味亟待诗来拯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2:03 , Processed in 0.08064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