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人和读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是诗歌的立足之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 13:1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人和读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是诗歌的立足之本
                                     天城阿扁


    诗人和读者之间的双向沟通。这是一个让人困扰已久的问题。从诗经始,这个问题就已存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情形是,诗经被推崇,离骚被注释,唐诗宋词、元曲等家喻户晓。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当时,读书识字考功名,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的,大多数人不过是读了几天私塾,而因家境不得不退而归农。可以想见,群氓之下,诗书必被束之高阁。诗歌之类文字游戏,仅是达官贵人之间附庸风雅的一种作派。自然不会在真正的普罗大众之中流传并深入人心。当然,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传承,它总是会以某种形式存在并延续它不屈的生命。孔子修诗,诗经得以保存。后人传唱,嘎达梅林才会口口相传。屈原和他的离骚,在当时只怕是非楚人难以读懂那个方言兮,全因楚人民间端午龙舟的盛行才有泛觞的可能。无论是以书的形式还是用传唱的形式,文化或者说诗歌还是被保存被继承。隋唐十代诗人数不胜数,留下浩瀚如海洋的诗篇和诗人,被遗忘的还是多数,被记起的也不过那么千百人。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东西会被传颂和保存。
人们在对这些留存的文化瑰宝的共性研究中发现,诗人和读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如果缺乏共鸣,势必被遗忘而不再被记起。就像嘎达梅林,如果不能引起底层牧民对崇高的仰慕、对英雄的膜拜,以及对拯救的渴望,满足他们审美的、心理的需求,即使歌者的马头琴拉得再娴熟、长调唱得再婉转和深情,也将无济于事。
宋代的柳永,似乎更谙此道,他的词接近民生和民情,在歌妓舞女之间、在乡俚井水边传唱,其保留下来的许多词作中,境界不高的作品不在少数,但这些作品在和普罗大众的沟通中却有着共鸣的基础。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能让多数接触到这些诗篇的人读懂并在情态上认同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意义。反之则曲高和寡。
再以李白和李商隐作一个比较,李白的诗汪洋肆溢而李商隐却曲折晦涩,于文人而言,李商隐是乎更能言说悠悠之心,但李白却因深达民心而被标榜为唐诗第一人。可见,诗人和读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是多么的重要乃至成为诗歌优劣评判的一个重要衡量要素。


                   天城阿扁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6670306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3:51 , Processed in 0.0652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