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铁凝的经历和创作思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 13:4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铁凝的经历和创作思路

    我生于一个特殊年代,一九五七年。那一年,中国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一九六七年我十岁,又迎接了一个“文化大***”,中国人称它为动荡的十年。在动荡的十年里,虽然我还是个孩子,但也体味了那表面轰轰烈烈,实际却空旷饥馑的生活。在这里,我说的空旷饥馑是指文学的沉寂,也许没有比文学的沉寂更悲惨的时刻了,它意味着人们心灵的枯萎。我和我的许多同代人,幼年时很少有当作家的奢望,那时候文学对于我们仿佛在天边游走的一团迷雾。文学,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我们和当代文学毕竟还是发生了联系。也许,正象充裕富有能使人懒惰起来,空旷和饥馑倒使人勤于寻求,动荡的年代迫使我们过早地去思索人生,荒芜枯燥的生活反而培育了我们对美和人性的特殊敏感。一个年轻的心灵艰难地敞开着,顽强地渴望诉说自己的内心。

    高中毕业是我人生道路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从城市到到农村当了农民。当时,中国的一切都是真假难分,农村也是一样。但在那贫弱而又丰沃的土地上,在繁重而又艰苦的体力劳动中,我还是看见了那明丽的天空,看见了河水是怎样静静的梳理着河底的金鱼草,儿童们是怎样编起草叶当戒指。我看见,只有当收获季节,农民把口粮扛回家时脸上才会出现那少见的天真的微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将我们脚下这块土地铺垫得厚重起来,这土地上埋葬着五千年来死者的喜怒哀乐,也掩盖着亿万人的真情实感。真诚,并没有在这块土地上泯灭。我感到有话要说,说是不够的,还要用笔写下来。说什么,写什么,怎样写,伤痕,揭露,朦胧,大家寻找着,探索着,然而真诚却是大家共同寻求的,因为它是人类共有的天性。我以为我是在用真诚的心追寻人生的喜怒哀乐,探索人类心灵那无尽的层次。生活是不容易的,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不容易,才更美。我期盼在各样的不容易之中给读者以美好的希望。这希望也可以在表现失望中获得。因为没有希望,就无所谓失望。正如我们有时候对生活不恭敬,正是为了使生活变得更神圣。

    我在动荡的十年中从孩子长大成人,我在中国文学最沉寂的年代爱上了文学。这个看似荒唐的结果也许恰恰证明了文学的魅力,只要人类存在,便有对文学的渴求,文学便不会泯灭。我是年轻女性,也许就比其他年龄的作家更愿意关注年轻女性的命运。特别是几年的农村生活,使我接触了许多中国农村勤劳朴实的年轻姑娘。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我以为,不了解中国的农民,几乎无法了解中国的社会。我有机会去了解中国农村女性的渴望、哀伤、快乐和惆怅,在她们很少向人倾诉的小世界里,蕴含着民族的气质。
    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的飞跃,文化的复苏,也影响和触动了他们窄小的生活天地。他们对于土地的热爱,对于劳动的虔诚,对命运的抗争,对农村以外文明的向往,他们的甘于寂寞和不甘寂寞,无不代表着中国当代生活的一个方面。我不仅愿意,而且有责任把他们写出来。我想,责任心对一个作家也是很重要的。作家,应该有对于人类生活的责任。文学,无论变幻出多少种形式,繁衍出多少种流派,依附于多少种学说,归根结蒂还是对于世界的理解。不同民族、肤色、信仰和国籍的人们,通过文学的媒介来沟通心灵,使大家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多一点进步,少一点灾难。怀着一种对人类的责任感,我不愿意审判我笔下的人们,我愿意更多地去理解他们。

    当然,我的题材不仅仅是关于农村姑娘的。现在,我已回到城市,从事专业创作,我也写城市的青年、老人和儿童,写我真实感受到的一切,并试图表观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那些东西。那些,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天空永远是蔚蓝的,河底永远是金色的,霜后的树叶卷起来象铃铛,太阳的光芒永远象琴弦。作家要发观这些,就要具备一双孩子般的眼睛。孩子的眼睛是天真的,然而,天真并不是文学的全部,正如热情需要用冷静冶炼一样,文学所需要的永远的天真恰恰是穿过艰难沉重而又美好的生活,从凝重的思考中获得,它乃是人类最优美的精神之一。作家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在困难和成功面前,在希望和失望之中,永远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才能唤起读者和他一道热爱生命,喜悦人生。

                               节选自《铁凝与文学青年谈小说创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1a18dc0100v5p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4 14:26 , Processed in 0.1073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